开远望号火箭运输船的神秘面纱——
星光满船梦满帆
6月,夜空繁星满天,海面银光闪烁。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两艘火箭运输船远望21号、22号,一前一后,载着长征五号火箭,沿海岸线缓缓航行。
“左满舵,避让渔网!”远望21号驾驶室内,船长李进盯着电子海图上密集的闪烁点,不时下达口令。
周围很安静,耳畔只听得到船头破浪声和微弱的雷达扫描声。“这些亮点,要么是渔船,要么是渔网。”李进在驾驶室左右舷来回折返,不时拿起望远镜瞭望观察。
李进喜欢夜航。看着满天繁星,他有时会想,自己正驾船驶向银河……
不久后,李进和同事护送的长征五号火箭,将为中国的“太空家园”送去问天实验舱。
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火箭运输船远望21号、22号停靠在清澜港。亓 创摄
返航前,远望21号船吊装手江成波最后一次检查货舱内的集装箱。亓 创摄
关键词 使命必达
你在天上慢慢地飞,我在海上稳稳地行
值完4小时班,已是凌晨4点。李进交完班,披上外套,习惯性地跟随技术员下到货舱,近距离看看船上运的“宝贝”——长征五号火箭。
进入货舱,一阵清凉。脚步声混杂着浪击声,回响清脆。
这里是全船最大的房间,上下两层,网球场大小,占据全船80%的空间。
火箭,已经如同积木一样被拆成不同部件,装进一个个定制集装箱,整整齐齐固定在两层货舱板上。
“湿度40%,温度25℃,一切正常。”技术员打开集装箱,一项项检查核对指标。李进跟在后面,远远欣赏着这些“宝贝”,连一个指纹都不敢留下。
李进常自称是“海上快递员”,“使命必达”是他许下的诺言。这些年,他下达最多的口令,就是“两车正十格”——全速前进。
然而,前进有时并不容易。火箭发射窗口一旦定下,就开始倒排工期。火箭运输船出航一般在近海,夏天有台风,冬天有寒潮,气象海况捉摸不定,充满挑战。
李进忘不了那年首次随火箭运输船出航的情形——
风浪如期而至,船体左右剧烈摇摆。面对新船、新任务,他辗转反侧,彻夜难眠。
风浪一下下撞击着船身,仿佛在敲打着大家的心脏。
李进伏在海图室的桌上,仔细规划着第4条备用航线,“要么提前走,要么绕开走,反正不能迟到”。
海水,半程浅蓝,半程深蓝。两艘火箭运输船从母港驶向天津港,装上火箭再一路南下,途经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在搏风斗浪中,抵达海南清澜港。
随着祖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新型大推力火箭直径越来越大,公路盛不下、铁路难满足、隧道过不去,火箭运输船应运而生,肩负起海上运输的使命。
“有航天事业的‘进’,才有了火箭运输船,我这个‘进’才更有意义。”李进说。
工作在海上,使命在天上。运输火箭不仅要准时,而且要稳妥。李进常说:“你在天上慢慢地飞,我在海上稳稳地行。”
临近目的地,气氛又紧张起来。清澜港不大,火箭运输船近万吨,而航道仅能容纳5000吨级船舶通行。
“排压载水,减少吃水深度。”虽然模拟演练过无数次,但是李进手心还是开始冒汗。
都说一名神枪手是子弹喂出来的,一名成熟的船长也是驾龄累积出来的。一晃,李进已经与这种紧张状态相伴了5年。现在,他多了几分自信和从容。在某种意义上,这种自信也折射着中国航天事业更加从容的脚步。
如果将镜头对准祖国的海岸线细细寻找,火箭运输船队必定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闪光点。组建10年,它们的航迹可以绕地球4圈多,护送过长征五号、七号等多型火箭。
每每打开任务年表,李进看着这份成绩单,总觉得像梦一样。近年来,他们运送的火箭已经为中国“太空家园”送去丰富的物资和更大的空间。
李进8岁那年就是“船长”——他的老家在泰州兴化,那里河网纵横,船是乡下河沟里最常见的交通工具。到了夏天,李进常常撑竹竿划水泥船,一跃而下,钻到水里捉螃蟹。
那时,李进做梦都不会想到,自己会从乡下河沟,一路驾船开进大江大海,来到面前这片前所未有的“广阔海域”。
2007年,22岁的李进大学毕业,来到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2009年,他就当上了真正的船长——驾驶着36米长的小拖船,护送远望号进出母港。自此,李进正式书写起自己的驾船履历。3年后,他换了一条50来米长、1800马力的大拖船。又过了4年,他驾驶着70多米长的运水船给远望号补给。
一次次目送远望号远航,李进心里越发向往深蓝,“谁不想上大船、出远海、扛重担呢?”
2017年,李进如愿登上远望号火箭运输船,开启了“海上快递员”的全新生涯。第一次看见蓝色的大海,他恨不得一个猛子扎进去游一圈。
“由江到海,船越开越大,和李进一同成长起来的船员们,视野也越来越广阔。”火箭运输船队负责人王胜英说。
人人心怀山海、眼有星辰,是火箭运输船船员的共同标签:远望22号船船长张竣南,一直和21号船船长李进暗暗较劲,争着下个航次单独多执行一次任务,一心要超过远望21号的总里程;远望22号轮机长陶飞,正筹划着动力机舱的十周年庆典,再培养出一批骨干接班人……
停靠码头,吊装前夜。李进再次下到货舱,擦掉集装箱外薄薄的盐霜,再蹲下来检查舱板上的底锁,留下一枚温热的指纹。
关键词 毫厘不差
火箭推着卫星飞,咱们拉着火箭走
次日一早,底锁上的指纹被吊装手江成波的指纹所覆盖。
扣紧卡扣,吊装开始了。“嗡——”吊机液压声响起,从集装箱离地那一刻,船员江成波的心就开始悬着。
十来米高的船舶吊机控制室内,海陆风景一览无余,江成波视野开阔,却无心欣赏,“一枚火箭几个亿,一个箱子几千万,磕碰一下都舍不得”。
吊装,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需要格外耐心细致。
其中,1号舱最难吊装:货舱仅19米宽,最长的箱体却有17米。起吊后,两边只留下不到1米的距离,稍有晃动就会发生磕碰。
忽然,附近驶过一艘小船,荡起层层涟漪。船体带着吊臂,吊臂牵动箱体,微微摇摆。
又一阵微风,箱体大面积受风,产生一阵晃动。有那么一瞬,箱体几乎要碰到货舱壁了!
不能转动,不能晃动!江成波的心瞬间提到嗓子眼儿。箱体下,4名船员立马拽紧绳索,吃劲地稳住箱体,慢慢调整姿态。
总指挥、巡视员、安全员……半数船员都直接参与到吊装作业中,所有人都憋着一口气。
吊臂往岸上缓缓转动,箱体逐渐靠近岸边。吊臂吃劲,船也吃劲。为确保船体动态平衡,船舱底下的压载水正快速调拨,从船的受力一侧,调拨往另一侧。向左吊装60吨物资,就要往右调拨60吨水,才能抵消受力。船体在准确的控制下基本保持1度以内的倾斜。
此刻,控制室里,江成波气定神闲,盯着下方的集装箱。他不慌不忙将集装箱一个接一个从船舱里吊到陆地的运货平台。
夜色渐浓,当最后一个箱子对准平台底板,“咔……”16个卡扣严丝合缝,江成波结束了一天的工作。
江成波长舒一口气,揩掉滴进眼角的汗水,拍一通蚊子、挠几下痒、搓几下脸,爬下吊机。
习习海风吹来,江成波湿透的后背一阵凉爽。也许,航天迷会知道火箭的重量,但他能一口说出火箭每个组件的分量——24年的“吊龄”让他对尺寸、分量极为敏感。每次去买菜,他拿手掂掂就差不离。
前14年,江成波的主要工作是在码头上为远望号测量船补给。那时,他天天想:“作为远望人,咱从没出过海,挺遗憾的。”
2012年,火箭运输船队组建,选拔吊装手,35岁的江成波被列为重点培养对象。
海陆吊装有何不同?刚组建的团队没人知道。江成波作为首批船员参加集训,个把月时间掌握理论后,开始实操。
一上手,江成波在吊钩上绑支毛笔,拿铅块坠住,再往码头上铺一张报纸,中间点个巴掌大的红心。
转动吊臂,船也跟着倾斜,毛笔一下子划出了报纸,几次下来笔头都蹭坏了,“就像站在不倒翁上操作”。
一次次训练,一次次下笔,当笔尖稳稳定在红心内,江成波顺利通过岗位资格认证。他将那张报纸装裱后挂在家里,“这是海上厘米级吊装的资格证”。
10年,10余名和江成波一样的吊装手走向成熟。近年来,吊装手王正帅在各项比赛中摘金夺银,当年需要3天完成的吊装量,现在他1天就能完成。
大火箭要两船协作运输,大集装箱要两台吊机配合吊装。今年年初刚当上吊装手的何鹏程,已经和吊装骨干姜竣宁默契配合多次,成为船队的最佳搭档。
通过一次次任务的磨练,火箭吊装团队总结出“精准吊装、数字吊装”的理念,探索出“双吊配合控制船舶姿态”“压载水起吊重大货物”等多种新式吊法。
“呜……”一声汽笛,顺利送完火箭的两船相继解缆,空箱返航,轻船北上。
在驾驶室协助瞭望的江成波,心满意足地看着刚封闭的货舱:“火箭推着卫星飞,咱们拉着火箭走,想想真带劲。”
关键词 倾力护航
火箭运输船从“21”开始编号,前后都有很多留白
出航一小时,货舱内门再次打开,轮机技师左鹏辉开始返航的第一班巡视。
货舱里温湿度适宜,伴随着排风扇呼呼的噪音,左鹏辉回忆起接船的时光。那时候,他每天戴着头盔,在狭小的机舱里面钻进钻出,一个月就磕坏一个头盔。口罩戴上半天,里外都是红色铁屑。
好不容易熬到新船下水试航,100多名测试人员上船验收,左鹏辉被分配到货舱里住了两晚。一种踏实的感觉伴随他进入梦乡。
火箭运输船的排水量比远望号测量船小得多,人员的居住空间更小。当年躺在货舱的感觉,一直伴随了左鹏辉10年。头几年,船还在磨合期。某次巡视,他发现货舱温度明显升高,熟悉的噪音也不见了——电力系统出了故障!
左鹏辉马上通知班组下到发电机舱,停设备、铺上湿毛巾,冒着高温,爬上电机盖开始抢修。“我们热点不怕,不能让火箭温度异常。”他说。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火箭运输船上人少事多,人人都是一岗多职,人人都是多面手。很多时候,一个人甚至要当一个团队使。左鹏辉除了保障电力,还要保障动力。
那次,海上紧急清理日用燃油柜。泵机刚抽完油,左鹏辉和同事就钻进油柜,拿脸盆舀出残油,再拿布擦、拿衣袖蹭,最后找来面团粘,把犄角旮旯最小的碎屑都粘出来。
浓烈的油气,几乎让人窒息,又不敢打手电筒,生怕引发燃爆。就这样,左鹏辉和三四位同事摸黑忙了一夜。
第二天一早,他们从油柜爬出来,人都站不稳,鼻血也淌了下来。“任务当前,不拼命不行,这就是咱出来执行任务的意义。”左鹏辉说。
在船上,三班倒是常态,遇到抢修的时候更要连轴转。聊起忙碌的生活,左鹏辉轻松地说:“苦啥?给国家运火箭,这是多骄傲的事!”
近年来,火箭运输船队成为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重要的人才孵化单位。
轮机系统工程师蒋雷,5年前来到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总部工作。回忆起运输船上的生活,他总是充满感激:“海上生活很苦也很甜,是宝贵的财富,每每给我无穷的力量。”
近年来,10余名船员从火箭运输船走向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各个岗位,20余名船员登上远望号测量船奔赴深蓝。火箭运输船队教练船长赵虹,成长为远望3号副船长;远望22号轮机长酉小广,现在是远望7号副轮机长……
火箭运输船队党委书记王勤说:“伟大时代孕育伟大事业。火箭运输船从‘21’开始编号,前后都有很多留白。我们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人才奔赴星辰大海。”
关键词 以船为家
这里离家人很远,但离祖国很近
当天,巡视结束,左鹏辉拿起对讲机喊话:“阿彪,货舱正常,你那儿怎样?”
“一切正常!”实习技师陈彪洪亮地应答。这两天,这个24岁的小伙子有些亢奋——这趟返航回家,他要结婚了。
陈彪和未婚妻一共见了“两面半”:第一面是见双方家长,第二面是两人订婚,最开始的“半面”,是去年码头上隔着警戒线相亲。
受疫情影响,那段时间为了安全出航,陈彪在船上隔离了14天。前期,经人介绍,他和一位姑娘连上了线。两人微信聊了半个月后,女孩说要在陈彪出海前见一面。
辗转一天车程,女孩好不容易来到码头。两个人隔着十来米的警戒线,远远地互望一眼,“喊”着说了几句话,也没敢说什么甜言蜜语。
为了表示诚意,陈彪假借天气炎热,扯下口罩用手扇风,露出了面庞。女孩却没有领会陈彪的“小动作”,抓紧时间和他拉话。直到陈彪要回去值班,女孩始终没摘下口罩。
陈彪回船,大家问他:“姑娘长得咋样?”
“不知道啊,只见了半面。”
隔日,船就出航了。沿着祖国的海岸线一路北上,信号时有时无,一路收到短信,“上海欢迎您”“青岛欢迎您”“天津欢迎您”……
航行途中,一条微信发出去,有时要隔几天才收到回复。靠近陆地或途经岛屿,陈彪总要到处找信号。有时候半夜起来,他贴着舷窗,高举手机,盼着信号一格格增强。
几个航次下来,女孩也习惯了陈彪的“沉默”。运输船走南闯北温差大,海上昼夜温差更大,体贴的她专门为陈彪准备了冬夏两季衣裳,“在海上的时间比在陆地上多,你要照顾好自己。”她叮嘱道。
火箭,为了梦想抛弃自己。火箭运输船上的船员也是一样,人人都经受着这种聚少离多的考验。
气象员于书忠的孩子今年上5年级了,可他从来没有参加过孩子的家长会;远望21号党支部书记信方飞,每次出海都要给两个孩子晒几瓶海盐当礼物……
“这里离家人很远,但离祖国很近。”远望22号党支部书记安卫平说,“远望号测量船上举行的仪式,我们运输船都有,就是没有‘向祖国再见’这个仪式,因为火箭运输船在近海航行,我们一直在祖国的怀抱里。”
海上生活虽然寂寞,但船员们都很乐观,有时还颇有诗意。
出航那天,陈彪从食堂带回一颗大蒜。隔了两天,大蒜竟然发芽了。他把大蒜摆到全船唯一的休闲场所里——一个仅能容纳两台跑步机的健身房。每天看着这抹绿色跑步,心情也变得好起来。
6月21日下午,船靠母港码头,陈彪请完假踏上岸,跺了跺脚。“脚踏实地的感觉又找回来了。”他回头看看清澜港方向,“很快,问天舱也要到天上的家啦!” (倪栋梁)
来源: 解放军报
知道大家平时上班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
因为工作关系,前段时间我把通勤工具从公路自行车“升级”成了电动滑板车。好玩归好玩,但这么长期骑下来,电动滑板车的一些短板就暴露出来了。
首先是轮径的问题,电动滑板车大多数采用的还是8寸轮,即使少数用的是更大的9寸轮,但对路面依然有不小的要求。有非机动车道的话倒还好说,但如果骑在石砖路上,路面的震动会直接反映在握把上。然后是续航里程的问题,虽然覆盖一周五天不成问题,但如果想走远一点,比如去超市采购,电量还是有点悬。
所以,在得知小牛的新品MQi2电动自行车要寄来送测后,我自然是当仁不让,抢先“承包”下来。
先给买了、或者准备买小牛MQi2的各位提个醒,MQi2通过物流派送,建议各位在下单后就提前准备好撬棍。因为MQi2运输时会在车外打上结实的木框。而顺丰小哥不一定会像安装电视的师傅一样随身准备拆框工具。如果你不想像我一样在保安室外看着一个堪比两台65寸电视的盒子发呆,这点准备功夫还是先做为妙。
“解决”掉木框与包装盒后,不难发现MQi2的包装相当简单,拆开包装纸盒,将两个后视镜与踏板拧上,全车的组装就完成了,最后用刀把车钥匙从车把上“解放”便大功告成。
但既然谈到了小牛的优势,那锂电池电芯必须拥有姓名。与绝大多数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不同,小牛没有采用成本更低,充放电性能与寿命都更差的铅酸电池,而是使用了在数码产品中更为常见的锂电池。无论在充放电效率或使用寿命上,锂电池都优于铅酸电池。
这里举个简单的例子,相信大家不会等电动自行车的电池“见底”后才为其充电。但对早期移动电话有了解的朋友都知道,铅酸电池在充电前最好经过完整的放电,否则会对电池活性带来负面影响。MQi2只是一辆电动自行车,但却用着与高端新能源汽车同源的电池技术,小牛在电池上的坚持虽然有些“小题大做”,但不得不承认,坚持使用锂电池是小牛制胜的关键。
重点介绍完,接下来我们谈谈MQi2开起来的感受。作为一个骑过重机和“小绵羊”、玩过电动滑板车的公路自行车骑手,我觉得MQi2的骑行感受与上述任何一样都不同。
首先,MQi2的操作相当简便。电动自行车意味着MQi2不需要像油车那样繁琐地挂档起步。只要插钥匙解开龙头锁,按下遥控器中间的红色牛头启动键,再拨动一下右侧的Ready键,拧下“油门”即可。而且MQi2还有定速巡航的功能,通勤路上也更为舒适。
其次,它非常安静,声音比油车小暂且不提,MQi2行驶时的声音甚至比公路车花鼓的声音还要小。行驶时耳边只有风声、极轻的电机高频工作声音以及速度超过15Km/h后MQi2细微的警报声。我知道15Km/h警报这个速度设置稍微有点低了,但小牛MQi2是一辆符合国标、可以上牌的电动自行车,安全也同样是重中之重。
而且MQi2开起来相当平稳。MQi2没有油车吸压排爆的抖动,等红灯的时候MQi2就像没有启动一样“安静平稳”。同时,大尺寸轮径与充气轮胎也让车辆可以平稳地通过大多数路面,以前骑公路车与电动滑板车时,细砖路面就是我的噩梦,但得益于MQi2更大的轮组与更高的车重,细砖路面不在话下。而且即使行驶在坑洼路面,小牛的中置避震也可以很好地将其化解,再加上小牛的AI动力曲线优化与厚实的坐垫,即便面对复杂路面,MQi2也能如履平地。
至于车灯,小牛MQi2延续了小牛一贯的“天使眼”设计,支持自动开关控制,同时也采用了汽车级别的厚壁导光技术。厚壁导光可以让LED光线更为均匀,换句话说,MQi2的天使眼不仅更好看,而且均匀的光线也意味着MQi2可以在亮度与能耗之间获得更好的平衡。
说完骑行体验,我们来聊聊一些MQi2的“用车心得”。首先是充电方面,插入钥匙并逆时针旋转可以打开车辆的坐桶锁,将插头拔下即可直接提出MQi2的电池。电池的尺寸与SONOS的蓝牙音箱相仿,但要重上不少。好在提把的加入让我可以轻松将其取出。小牛标称的续航里程有65Km,满充标称需要6个小时。但根据我平时的使用习惯,每周日晚上睡前为电池接上电源,即可满足我一周的使用。
不过关于MQi2的电池,我认为有一点值得专门拿出来讲,那就是小牛App中所显示的续航里程。一般电动车或电动滑板车的续航里程都是根据剩余电量“算”出来的,不会考虑车辆的载重与实际驾驶状况。小牛的App则有所不同,App会根据过往车辆的载重、驾驶习惯与路面状况,给出更贴合实际的续航里程。
小牛这么做或许会让续航里程的数字没有其他竞品那么好看,但可以让用户更好地规划行程与充电时间。我觉得对于用户来说,小牛愿意给出实际续航里程实属难能可贵。
除了可以看剩余续航里程,小牛的App也可以实时查找车辆的位置,配合车身的防盗传感器,安全性有一定保障。但考虑到现在江湖上不乏“十步偷一车,千里不留瓶”的“专业团伙”,我觉得用大铁链子把车捆住更为安全。
说了这么多,还没讲到最根本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小牛MQi2值得买吗?我觉得这还是取决于你的使用场合与你所在的城市对电动自行车是否友好。对于深圳等政策严格的城市,小牛电动自行车即使符合国标,我也无法做出推荐。但如果你居住的城市有着较为宽松的电动自行车管理政策,你也需要一台停车方便还不限行的通勤工具,那MQi2确实值得考虑。
当然了,这段时间用下来MQi2也并非十全十美,我觉得有两个地方还可以稍作改进。首先MQi2只有单边的脚撑,停车时必须将车辆向左停靠。其次,因为电池占据了较大的空间,所以MQi2的坐桶内没有设计储物空间,车锁、抹布等常用物品只能放在储物篮内。
但这并不意味着MQi2无法成为一辆都市短途出行工具,因为在我看来,MQi2几乎就是专为城市通勤而生的短途利器。
它不同于传统摩托车:你不需要去派出所开证明来买汽油,在等红灯时也不需要“原地抖动”;他也不同于自行车,也不需要一身是汗地打卡上班。与此同时,你还可以享受到同级别产品中难得一见的平稳驾驶与极为先进的数字化App管理。
而且在大家对公共交通运输还有所顾虑的上半年,选择MQi2这样更加“私人专用”的出行方式可能会是更好的选择。每天乘坐公交车或地铁上班难免会暴露在人群中,即使做好个人保护措施,刷卡机、扶手的接触依然难以避免。以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方式代替传统的公共交通可能会是更好的选择。
针对收纳空间过小的问题,小牛也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针对有储物要求的用户,小牛准备了可拆卸的载人储物套件,可以加装在坐桶后方,一举解决储物与载人两大问题。
以上就是体验小牛电动自行车MQi2后的一些个人心得了,如果你已经开始用电动自行车代替公交出行,不妨在评论中与大家分享你的体验与心得。
知道大家平时上班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
因为工作关系,前段时间我把通勤工具从公路自行车“升级”成了电动滑板车。好玩归好玩,但这么长期骑下来,电动滑板车的一些短板就暴露出来了。
首先是轮径的问题,电动滑板车大多数采用的还是8寸轮,即使少数用的是更大的9寸轮,但对路面依然有不小的要求。有非机动车道的话倒还好说,但如果骑在石砖路上,路面的震动会直接反映在握把上。然后是续航里程的问题,虽然覆盖一周五天不成问题,但如果想走远一点,比如去超市采购,电量还是有点悬。
所以,在得知小牛的新品MQi2电动自行车要寄来送测后,我自然是当仁不让,抢先“承包”下来。
开箱
先给买了、或者准备买小牛MQi2的各位提个醒,MQi2通过物流派送,建议各位在下单后就提前准备好撬棍。因为MQi2运输时会在车外打上结实的木框。而顺丰小哥不一定会像安装电视的师傅一样随身准备拆框工具。如果你不想像我一样在保安室外看着一个堪比两台65寸电视的盒子发呆,这点准备功夫还是先做为妙。
“解决”掉木框与包装盒后,不难发现MQi2的包装相当简单,拆开包装纸盒,将两个后视镜与踏板拧上,全车的组装就完成了,最后用刀把车钥匙从车把上“解放”便大功告成。
但既然谈到了小牛的优势,那锂电池电芯必须拥有姓名。与绝大多数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不同,小牛没有采用成本更低,充放电性能与寿命都更差的铅酸电池,而是使用了在数码产品中更为常见的锂电池。无论在充放电效率或使用寿命上,锂电池都优于铅酸电池。
这里举个简单的例子,相信大家不会等电动自行车的电池“见底”后才为其充电。但对早期移动电话有了解的朋友都知道,铅酸电池在充电前最好经过完整的放电,否则会对电池活性带来负面影响。MQi2只是一辆电动自行车,但却用着与高端新能源汽车同源的电池技术,小牛在电池上的坚持虽然有些“小题大做”,但不得不承认,坚持使用锂电池是小牛制胜的关键。
驾驶体验
重点介绍完,接下来我们谈谈MQi2开起来的感受。作为一个骑过重机和“小绵羊”、玩过电动滑板车的公路自行车骑手,我觉得MQi2的骑行感受与上述任何一样都不同。
首先,MQi2的操作相当简便。电动自行车意味着MQi2不需要像油车那样繁琐地挂档起步。只要插钥匙解开龙头锁,按下遥控器中间的红色牛头启动键,再拨动一下右侧的Ready键,拧下“油门”即可。而且MQi2还有定速巡航的功能,通勤路上也更为舒适。
其次,它非常安静,声音比油车小暂且不提,MQi2行驶时的声音甚至比公路车花鼓的声音还要小。行驶时耳边只有风声、极轻的电机高频工作声音以及速度超过15Km/h后MQi2细微的警报声。我知道15Km/h警报这个速度设置稍微有点低了,但小牛MQi2是一辆符合国标、可以上牌的电动自行车,安全也同样是重中之重。
而且MQi2开起来相当平稳。MQi2没有油车吸压排爆的抖动,等红灯的时候MQi2就像没有启动一样“安静平稳”。同时,大尺寸轮径与充气轮胎也让车辆可以平稳地通过大多数路面,以前骑公路车与电动滑板车时,细砖路面就是我的噩梦,但得益于MQi2更大的轮组与更高的车重,细砖路面不在话下。而且即使行驶在坑洼路面,小牛的中置避震也可以很好的将其化解,再加上小牛的AI动力曲线优化与厚实的坐垫,即便面对复杂路面,MQi2也能如履平地。
至于车灯,小牛MQi2延续了小牛一贯的“天使眼”设计,支持自动开关控制,同时也采用了汽车级别的厚壁导光技术。厚壁导光可以让LED光线更为均匀,换句话说,MQi2的天使眼不仅更好看,而且均匀的光线也意味着MQi2可以在亮度与能耗之间获得更好的平衡。
充电与App
说完骑行体验,我们来聊聊一些MQi2的“用车心得”。首先是充电方面,插入钥匙并逆时针旋转可以打开车辆的坐桶锁,将插头拔下即可直接提出MQi2的电池。电池的尺寸与SONOS的蓝牙音箱相仿,但要重上不少。好在提把的加入让我可以轻松将其取出。小牛标称的续航里程有65Km,满充标称需要6个小时。但根据我平时的使用习惯,每周日晚上睡前为电池接上电源,即可满足我一周的使用。
不过关于MQi2的电池,我认为有一点值得专门拿出来讲,那就是小牛App中所显示的续航里程。一般电动车或电动滑板车的续航里程都是根据剩余电量“算”出来的,不会考虑车辆的载重与实际驾驶状况。小牛的App则有所不同,App会根据过往车辆的载重、驾驶习惯与路面状况,给出更贴合实际的续航里程。
小牛这么做或许会让续航里程的数字没有其他竞品那么好看,但可以让用户更好地规划行程与充电时间。我觉得对于用户来说,小牛愿意给出实际续航里程实属难能可贵。
除了可以看剩余续航里程,小牛的App也可以实时查找车辆的位置,配合车身的防盗传感器,安全性有一定保障。但考虑到现在江湖上不乏“十步偷一车,千里不留瓶”的“专业团伙”,我觉得用大铁链子把车捆住更为安全。
总结
说了这么多,还没讲到最根本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小牛MQi2值得买吗?我觉得这还是取决于你的使用场合与你所在的城市对电动自行车是否友好。对于深圳等政策严格的城市,小牛电动自行车即使符合国标,我也无法做出推荐。但如果你居住的城市有着较为宽松的电动自行车管理政策,你也需要一台停车方便还不限行的通勤工具,那MQi2确实值得考虑。
当然了,这段时间用下来MQi2也并非十全十美,我觉得有两个地方还可以稍作改进。首先MQi2只有单边的脚撑,停车时必须将车辆向左停靠。其次,因为电池占据了较大的空间,所以MQi2的坐桶内没有设计储物空间,车锁、抹布等常用物品只能放在储物篮内。
但这并不意味着MQi2无法成为一辆都市短途出行工具,因为在我看来,MQi2几乎就是专为城市通勤而生的短途利器。
它不同于传统摩托车:你不需要去派出所开证明来买汽油,在等红灯时也不需要“原地抖动”;他也不同于自行车,也不需要一身是汗地打卡上班。与此同时,你还可以享受到同级别产品中难得一见的平稳驾驶与极为先进的数字化App管理。
而且在大家对公共交通运输还有所顾虑的上半年,选择MQi2这样更加“私人专用”的出行方式可能会是更好的选择。每天乘坐公交车或地铁上班难免会暴露在人群中,即使做好个人保护措施,刷卡机、扶手的接触依然难以避免。以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方式代替传统的公共交通可能会是更好的选择。
针对收纳空间过小的问题,小牛也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针对有储物要求的用户,小牛准备了可拆卸的载人储物套件,可以加装在坐桶后方,一举解决储物与载人两大问题。
以上就是体验小牛电动自行车MQi2后的一些个人心得了,如果你已经开始用电动自行车代替公交出行,不妨在评论中与大家分享你的体验与心得。不过如果你对小牛电动车还有别的的疑问,也可以扫描文章下的二维码,亲自与小牛工程师讨论,相信他们一定可以解答你的疑惑,说不定还能给出不少用车建议呢。
感谢各位的支持,同时恭喜以下20名用户
记得联系咕咕(ID:leikeji004)
核实后将送出现金红包!
*请认真填写需求信息,我们会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