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营销服务商

电脑端+手机端+微信端=数据同步管理

免费咨询热线:

Pico.css - 优雅的纯 CSS 开源 UI 框架,用原始的 HTML 元素标签来做界面

同浏览器对网页默认的组件解析样式不一致,而且不够美观,网页样式开发需要大量时间,今天介绍一款优雅的 CSS 框架。

关于 Pico.css

Pico.css 是一个简单轻量化的 CSS UI 框架,最大的特点是样式都基于 HMTL 原始的标签名和内置的属性,少用甚至是不用 class 来定义样式,写出来的代码语义清晰,可维护性强,能够帮助开发者构建自己的 UI 系统,也可以直接用于快速的小型项目中。

Pico-css 官网

截止发文日期,Pico.css 在 Github 上已经有高达 3898 个 Star。

Pico.css 框架的特点

  • 去 class 以及原生语义化的代码。Pico.css 尽可能使用原生的 HTML 元素的标签名称来定义样式,整个框架使用的 class 名称不到10个
  • 纯 CSS 实现。所有组件都由一个 10KB(压缩后)的 CSS 文件实现,无包管理,没有依赖和外部文件,甚至连 javascript 代码都没有
  • 响应式布局。内置响应式的栅格系统,在 PC / 手机 / 平板等不同屏幕大小的设备上排版美观一致
  • 支持深色主题。附带两个漂亮的颜色主题,根据用户喜好一键启用

开发上手

引入 Pico.css 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就是下载后直接引入一个样式文件:

Pico-css cdn 引入

当然也可以通过 npm 安装:

Pico-css npm 安装

然后就可以编写 html 代码了。

HTML 原生语义化的编程

想要做一个输入框和提交表单,往往需要这样的代码:

常规实现 form 表单代码

而使用 Pico.css,只需要:

Pico-css 实现表单

Pico.css 内置了很多基础的组件,包括常用表单控件、表格、弹窗、导航菜单、卡片等,代码非常简洁,比如实现一个美观的进度条,只需要这点代码:

Pico-css 实现进度条

使用深色主题

Pico.css 内置了浅色和深色两套主题,使用方法非常简单,给父级元素添加属性data-theme

切换主题

官网还有很多代码例子,比如编写一个美观大气的登录界面,html 代码十分简洁,仿佛回到了刚刚开始学习 html 语法的时代。

登录界面

通过 CSS 文件的源码,可以看到样式的选择器大多通过 HTML 元素标签名、内置的属性以及自定义属性来命中,这样就规避了常规的只使用 class 来区分的“命名地狱”,是一种非常好的网页编程思路。

Pico-css 源码

面向对纯粹 HTML 有极致追求的开发者,Pico.css 还提供了 classless 版本,这个版本将一个 class 都没有,完全使用元素标签名和属性编写网页。

使用 Pico.css 的原因

在项目中使用 Pico.css 源自于一次快速的营销页需求,需要做简单的几个带有输入交互的页面,使用 bootstrap 这样庞大的框架显然有点笨重了,如果使用当前流行的能够按需引入的 Vue UI 组件库,又免不了要用 Vue.js 来工程化。只是做几个简单的页面,没有必要用中大型项目的标配,考虑到目前市面上大多数 UI 框架都过度封装,堆叠了很多包含各种语义的 class 名,不仅会让页面加载变慢,而且会导致更长的样式计算时间,最终还是找到了适合这样场景的 Pico.css。

css 样式的写法很自由,目前前端开发存在一个趋势,为了做精美的界面,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写样式,为了样式可以复用,绞尽脑汁给 class 起名字,甚至网上还有各种 class 命名规范,这可能导致了大量的样式被覆盖,很多时候 class 属性的名称,甚至比样式的代码还要多,极难维护。

Pico.css 的出现给这样的开发现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不仅可以直接用在实际项目中,也能够作为构建自己的 UI 库的基础样式。

免费开源说明

Pico.css 是一个免费开源的项目,源码基于 MIT 开源协议托管在 Github 上,任何个人和公司都可以免费下载使用。

关注我,持续分享高质量的免费开源、免费商用的资源。

↓↓点击查看本次分享的网址。

Pico.css - 简单优雅的纯 CSS 开源 UI 框架,用原始的 HTML 元素标签来做界面|那些免费的砖

亮有特色的 CSS 组件库,组件代码非常简洁,也支持深度定制主题、定制组件,可以搭配 Vue / React 等框架使用。

关于 daisyUI

daisyUI 是一款极为流行的 CSS UI 组件库,作者 Pouya Saadeghi 基于大名鼎鼎的 Tailwind CSS 框架构建的组件库。截止发文日期,已经在 Github 得到 11,200 Star, 944,600 次 NPM 安装。

daisyui 官网

Tailwind CSS 是一个功能类优先的 CSS 框架,通过类似于 .flex、.pt-4、.text-center、.rotate-90 这种原子类组合的 class 名快速构建网站,在 HTML 代码上就能完成开发,不需要再自己想各种 CSS 命名。

daisyUI 作为 Tailwind CSS 的组件库,不仅继承了它的优点,而且代码更简洁,主题非常漂亮有特点,打开官网就喜欢上它了。

daisyui 组件

daisyUI 的技术特性

  • 提供 45 个常用组件,多达 29 款主题,款款都是精品
  • 相比 Tailwind CSS 的原子类,daisyUI 采用语义化的 class 名,写出更纯净的 HTML
  • 支持深度自定义、可定制主题
  • 是一个纯净 CSS 组件,所以支持和任意 Vue / React 这样的框架一起使用

支持搭配使用的框架

开发上手体验和使用感受

首先说说我最喜欢的主题,daisyUI 提供了 29 款主题,配色很舒服,各有特色,我首先想到用来做个人网站的主题,一定会很酷。

主题风格预览

daisyui 默认主题

daisyui 暗主题

安装和使用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 daisyUI 前,需要和 Tailwind CSS 一起安装,最简单的方式是 cdn 引入:

<link href="https://cdn.jsdelivr.net/npm/daisyui@2.15.2/dist/full.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
<script src="https://cdn.tailwindcss.com"></script>

生产环境更推荐用 npm 的方式,这样打包出来的项目会小很多:

安装 daisyUI

npm i daisyui

然后,在你的tailwind.config.js文件里追加 daisyUI 的设置

module.exports = {
  //...
  plugins: [require("daisyui")],
}

“反” Tailwind CSS

使用过 Tailwind CSS 的开发者一定对这种写一堆 class 名来构建组件的方式印象很深刻,我一直没有推荐 Tailwind CSS,就是因为个人实在不喜欢零零碎碎的 CSS 类名,我更倾向于写语义清晰的类名来开发组件。我们来看看实现一个常规的按钮,两种写法的区别:

<!-- Tailwind CSS 的写法 -->
<a class="inline-block px-4 py-3 text-sm font-semibold 
    text-cente text-white uppercase transition
    duration-200 ease-in-out bg-indigo-600 
    rounded-md cursor-pointer
    hover:bg-indigo-700">Button</a>

<!-- daisyUI 的写法 -->
<a class="btn btn-primary">Button</a>

daisyUI 的写法实在太简洁了,所以说 daisyUI 简直是“反” Tailwind CSS 思路一点也不为过,不过 Tailwind CSS 的作者认为语义化的 CSS 并不好维护,因为随着项目的迭代,很多 class 名早已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了。各位前端小伙伴,你们觉得呢?

45 个组件如果没法满足,官方还提供了自定义组件的工具类,开发者可以快速构建自定义组件。官网提供了详尽的中文文档,纯 CSS 本身也易懂,对应的组件也有 HTML 代码例子,上手使用完全不是问题。

daisyui 开发文档

总的来说,这是一款漂亮、流行,代码简洁的 web UI 组件库,熟悉以后能提高开发效率,不妨写个快速 demo 尝试一下。

免费开源说明

daisyUI 是基于 Tailwind CSS 构建的 CSS 组件库,源码基于 MIT 开源协议托管在 Github 上,任何个人和公司都可以免费下载使用,也可以用于商业项目。

和 daisyUI 类似的框架还有之前推荐过的 Bootstrap 和 Pico.css,感兴趣的开发者也可以前往了解。

关注我,持续分享高质量的免费开源、免费商用的资源。

↓↓点【了解更多】查看本次分享的网址。

不仅仅是一篇经验,而是前辈用日积月累得工作心得,用笔记用脑想,最重要得是要走心。还有我是占位符不是简介。、

简洁文艺的黑白风格的网页ui设计分享

为啥UI设计薪资过万很轻松,推荐一篇文章大家看看就明白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147cc866f0102y6oq.html(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