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营销服务商

电脑端+手机端+微信端=数据同步管理

免费咨询热线:

扒一扒中国最神秘百亿公司SHEIN的海外增长之路

月初有一篇文章被刷屏了,那就是 晚点LatePost那篇“解密SHEIN,中国最神秘百亿美元公司的崛起”,文章爆料了很多关于SHEIN的一些成长内幕,通过对于SHEIN内部员工,海外消费者以及相关合作伙伴的采访,加上了市面上公开的一些信息给我们还原了一个低调的跨境电商时尚品牌的成长之路,文章总结来说SHEIN增长较快还是由于有强大的供应链优势支撑,产品上新节奏超快,价格亲民款式新颖,加上早期流量红利的积累造就了一个时尚独角兽的崛起。这篇有点像PR的稿件(毕竟上市前还是要有聚光灯)引发了很多人的转发,那我们也跟着一探究竟,从媒体的角度切换成海外营销推广的角度,给大家一一剖析其增长的门道,希望给更多做品牌出海的同行一些启示。

既然SHEIN给自己定位是一家互联网公司,互联网是有记忆的,按照增长工程学的说法,所有的增长都是有痕迹可寻,所以接下来的内容主要是来源于各种分析工具以及市面上公开的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其他建议。(文章有点长,花了好几个周末的休息时间断断续续写完,文末有福利,注意耐心读完)

(来自朋友圈画风)

一、公司介绍

公司名称:原来叫南京领添电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020年改为南京希音电子商务公司

创办时间公司创办2008年,Shein品牌初创于2014年

创办地点:南京(总部)广州(供应链+物流仓储),深圳(分部),美国(物流中转),比利时,迪拜等

创始人:许仰天

公司定位:一家专注快时尚的跨境互联网公司

产品线:女装,服饰,家居饰品,男装,童装等产品。

品牌理念:人人尽享时尚之美

增长之路:2012年Sheinside升级转型

2013年获得集富亚洲(JAFCO)500万美金A轮融资

2015年获得IDG、锦林投资2亿人民币,完成B轮融资, 收购竞争对手Romwe(还在作为子品牌运营)和Makemechic(于2019年关闭站点)

(来自公司官网)

二、品类结构的变化

从网站品类结构变化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2011-2012年上线初期

Sheinside当时的品类线比较简单,有女装和裙装为主要品类线,其中裙装里面婚纱礼服是重点品类,就其他那是中国跨境电商的早期电商一样,比如兰亭集势,大龙网,DX,米兰,TinyDeal等第一批B2C跨境电商,由于婚纱礼服产品线毛利极高的品类线,价格便宜,再加上当时Google和facebook广告流量的红利期,很多企业靠着这个品类线获得了第一桶金,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来自早期网站截图)

(二)2012-2016年探索期

SHEIN,还是定位为全品类服装综合站,主要有Dresses (裙装)Tops(上装) Bottoms(下装),Shoes(鞋子),Jewelry(首饰),Accessories(配件)

等6条品类线,其中销售额靠前的是裙装,其次是上装和下装,首饰配件只是搭配购买不作为重点,整体品类结构没有太多亮点,跟大部分独立服饰站一样的结构。

(来自早期网站截图)

(三)2017-2018年调整期

2017-2018年网站版面大改版,网站交互自适应,版面看起来大气。17年新增Clothing(服饰)一级类目,排在Dresses类目后面,以及增加了一些特色的频道页面比如Exclusive,Trends,Explore;18年新增了Swim类目,以及把Clothing(服饰)排作为最大类目放在第一位,可见其想把女性服饰作为第一大类目做起来。

(来自早期网站截图)

(四)2019-2020年扩张期

2019-2020年导航做栏了调整,19年做了一级导航类目Women(女装),Men(男装)Kids(童装)

二级导航类目新增了Plus Size类目,想进军大码市场。2020年一级导航栏继续更改,分为Women(女装),Curve+Plus(标码+大码),Men(男装),Kids(童装),Beauty(美妆)

其中Plus size新增Curve,Beauty是新增类目。二级导航栏把Swimwear(泳装)靠前,把Shoes&Acc合并为一个类目,同时新增了(Home)家居类目。

(来自早期网站截图)

品类总结

Shein一开始就定位了做快时尚女装,据说还是以婚纱礼服积累了第一桶金,刚开始以Dresses裙装作为第一品类切入女装市场,市场得到巩固后发展为clothing大品类,涵盖女装,裙装,上装,下装等女性服饰各个方面,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针对不同人群,切入了泳装和大码等细分人群品类,随着市场占有率的不断提高,品类线不断扩充,覆盖了男性,女性,儿童三大用户人群市场,其中衍生出美妆,家居,宠物等相关产品线,最终发展成为一个全品类,覆盖所有用户人群购物需求的一站式跨境电商平台。

三、用户画像

用户国家:网站主要用户群体来自北美:其中有50%以上来自美国,加拿大4.25%,欧洲市场:意大利10%,法国10% ,西班牙5%

用户性别女性用户为主至少70%以上的占比,男性用户低于30%

用户年龄20岁-35岁

用户职业:主要职业为职场白领,收入一般

用户心理希望买到性价比高又有点小设计,价格实惠的产品;喜欢有特色、个性的时尚单品;喜欢Facebook、Instagram、Pinterest等主流社交平台,受网红经济的影响较大;注重生活休闲,会进行短途旅行、聚会、节庆派对等。

四、流量结构分析

1.网站排名

通过Similarweb的数据(2020年7月份)来看,网站月均流量在6千万(应该是PV),其中UV至少有4千万以上,意味着每天至少有100万的独立访客来网站。SHEIN全球排名358(Aleax :544),时装分类排名第7,排在优衣库和GAP的前面,互联网后浪有追赶前浪的趋势;网站跳出率不到40%,其中网站停留时间10分钟左右,平均每个访客浏览页面9个,间接可以说明其网站的内容吸引度和丰富度,由于SHEIN有快速上新的优势,海量的SKU让用户来SHEIN有点像逛街一样寻找时尚趋势和灵感,流量精准的情况下跳出率肯定很低。

(数据来自similarweb)

2.流量国家

TOP 5国家 流量47%来自美国,10%来自意大利,9%来自法国,5%来自西班牙,4%来自加拿大,说明SHEIN的核心销售市场还是北美和欧洲,由于这些国家的电商成熟度高,也是目前跨境电商主要的市场,抢夺市场份额的竞争较为激烈。

(数据来自similarweb)

3.流量结构

直接流量占比 31%(直接流量主要是多年的广告产品营销带来品牌本身知名度的积累,用户记住了站点和收藏,流量是免费的)

引荐流量占比7% (主要是渠道引荐,通过外链来源来看里面存在大量垃圾流量,其中有条外链流量占比3%(注意是占整个网站),再结合流量的分类来看,有大部分是成人网站流量来源)可能是联盟渠道引荐进来的,当然也不排除是官方刻意做的,来提升网站的排名,不过对于品牌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搜索流量占比 39%(搜索流量是其第二大渠道,其中自然搜索的流量占比21%,(这部分也是免费的)付费搜索广告占比17%,这是在搜索引擎上面投放品牌域名词广告带来的,除了非域名词,这部分广告的ROI一般很高。)

社交流量占比10%(社交流量包括免费的社媒和付费社交广告(比如Facebook ads),其中6%是来自Facebook((Instagram),3%是来自Youtue,0.5%来自Pinterest,另外0.5%来自其他)

邮件营销占比2.38%(站内邮件订阅带来的。由于独立站可以收集用户的邮箱做老客二次营销,除去邮件服务商发送成本,这部分流量可以说是免费的)

展示广告占比11% (展示广告构成包括大部分是来自Google的图片展示广告(GDN),其次是大量的Popdas弹窗广告,小部分是Criteo,RTBhouse再营销广告,SAS,CJ等联盟展示内广告)

(数据来自similarweb)

流量结构一般都是动态的,一个流量渠道结构占比提升,另外一个流量结构会下降,但是总体流量结构还是很健康,总结来看SHEIN目前就流量来源看付费广告的占比还是比较重(预计广告投放渠道销售额占比在25%~40%),在Google和Facebook(Instagram)投放大量广告,还没达到真正意义上完全靠品牌来驱动销售。

(数据来自similarweb)

五、渠道推广分布

(一)海外网红推广

市面上有很多文章说shein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早在2011年就开始利用网红营销来获取流量,大家不用羡慕,2011年,除了网红是流量红利,Facebook,Google广告也是红利期,那段时间跨境出海的电商里面通过广告的低成本快速做大GMV都有这个特点,只是红人带货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方式,各方面不成熟,有些企业敢于去开拓新渠道测试是值得敬佩的。现在来看SHEIN还在网红营销上面持续投入。

合作模式

1.大量合作各种类型的网红,主要是fashion,style,beauty,makeup类型,其中粉丝少的有几百,粉丝多的有几百万上千万,做到了小网红做流量和外链,中部网红带货,头部大网红做品牌传播。

2.SHEIN内部有专门的红人团队(从招聘信息可以得知),按照国家站(语言)划分不同的组,专门定向找各个国家的网红做测评(通过网红广告链接可以看出)

3.通过免费送衣服寄样品网红来做试穿,给红人赠送独家coupon来做转化

4.网红测评方式有包裹开箱,lookbook,真人试穿解说,review真实点评

5.利用联盟营销,吸引用户自发购买衣服做测评视频拿佣金

6.头部大网红付费合作提升品牌形象

(图片来自招聘网站)

模式优点

1.流量精准性强,通过寻找fashion类的KOL,关注的粉丝本身也是对于时尚感兴趣的精准粉

2.流量转化率强,有KOL或者KOC的背书,再加上提供独家折扣福利,流量容易转化

3.流量有长期性和品牌塑造,不像Google和Facebook广告停广告立马没效果,红人的测评视频会长期在YouTube获得推荐,流量源源不断,对于品牌塑造也是潜移默化

(图片来自根谈制作)

(二)Affiliate推广

通过联盟营销的方式,鼓励用户或者联盟客推广产品,获得销售额后根据销售额的比例给联盟客返佣,从而获得大量的引荐流量,Shein很早就开始做联盟渠道营销,我们也看到了官网页脚下面留了Affiliate的入口,这样做的好处简单方便联盟客直接找到其项目,而非需要到处去寻找,可以吸引更多潜在联盟客加入由于SHEIN有自营联盟,可以把从官网来的流量其中一部分有赚钱想法的用户或者网红加入成为联盟私域流量的一部分

(图片来shein官网)

SHEIN联盟渠道布局:

SHEIN联盟分为两大块,自营联盟和第三方联盟,其中自营联盟主要的招揽对象是一些中小内容博主,社交媒体推广,由公司内部市场人员负责,同时也会在很多第三方开展联盟项目其中有包括我们经常熟悉的SAS,CJ,AWIN,借助市面上成熟的联盟平台可以快速将上面的联盟客招募进来推广,这块由一个国外的第三方OPM机构Snow Consulting托管运营,可能的原因是渠道布局前期没有招到合适的专业人才,或者人力资源有限选择外包,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找专业的团队快速启动联盟项目,坏处是存在联盟资源和数据掌握在第三方代理手上,同时每年也要缴纳很大一笔联盟项目代运营费用,预计每个月需要几万美金不等。

SHEIN联盟渠道数据:

佣金比例:10%~20%(不同渠道会做差异化设佣)

客单价: (可以参考是其网站的客单水平)

转化率:2.33%

EPC:.36

产品数量:216466(也是海量SKU铺货,做到了快时尚,快速上新)

联盟客类型:coupon/cashback,deal,blog,socialmedia,ppc.retagreting,sub-affiliate netowork,kol,

AFF渠道销售占比 :预计10%~18%之间

除了常规的CPS针对网页端的渠道,随着移动端的占比提升,SHEIN同时也会把一部分APP推广的需求外放给一些第三方网盟平台,以CPI的方式推广安装来获得比较低价格的安装

(图片来自根谈制作)

增长策略总结SHEIN前期借助第三方联盟平台作为合资伙伴开展联盟营销获取流量资源,后期布局inhouse自营联盟将网站潜在用户发展成自己的推客,大规模吸纳中长尾流量为自己推广曝光

(三)SEO情况

1.域名注册历史

Shein.com前身是Sheinside.com,通过whois的查询来看注册于2011年,但是Shein.com这个域名首次注册于1998年,说明可能是在2015年左右从别人手上及时购买的,有消息说是花了一百多万RMB,无从可考,但是SHEIN确实简单好记,发音顺口,符合一个好的品牌应该有的名字,顾名思义,听起来就像一个女性时尚的品牌,唯一的缺点可能后期延伸男装产品线有一定的难度。这因此SHEIN的定位一直在时尚上面,没有像其他国内同行一样做成服饰电子综合平台类的站点,导致后期方向和用户画像不清晰。

(图片来自chinaz检查工具)

2.网站打开速度

通过第三方的工具使用了加拿服务器大节点检测shein全球站的打开速度,由于SHEIN首页一图片为主,有各种轮播banner大图,CSS样式丰富,JS代码请求数比较多,导致单个页面较大,影响了网站的加载速度,pagespeed实际得分很低,远低于76%的行业平均水平。相比竞品ZAFUL还是优化空间很大,同时对比google的page speed insight桌面和移动端都加载比较慢

(图片来自google page speed检查工具)

3.网站域名结构

采用二级域名的形式

us.shein.com

fr.shein.com

es.shein.com

好处:方便直接建立,独立的服务器空间根据国家买不同的空间,GEO targeting方便识别国家,权重可以得到传递很高,另外二级域名受惩罚不会影响主域名。

坏处:外链分散掉,无法利用起来,但是权重还是比第一种更好一些,适合有适当预算的公司

4.SEO流量结构分布

SHEIN由于买的是一个有22年历史的老域名,在Ahref上面UR有82,DR有78,SEMRUSH里面的Authority 有70分,高权重的网站域名对于提高SEO排名有很大的帮助。

(图片来SEO分析工具制作)

从SEMrush的数据来看:以她的主要市场美国为例:桌面端7月份的付费搜索流量为370万,自然搜索流量为301万(其中自然搜索中96.5%是品牌词流量,3.5%是非品牌词流量),付费搜索流量大于自然免费自然流量。从最近两年的趋势来看,自然流量和付费流量都呈现增长趋势

(图片来SEO分析工具制作)

(四)广告投放

Google广告:

从Similarweb得知SHEIN在Google上面做了大量付费搜索和展示广告,我们知道Google的广告类型主要包括三种

搜索广告:包括搜索广告,购物广告,动态搜索

展示广告:图片广告,动态图片,邮箱广告,discovery广告

视频广告:首页视频,插播广告,导视广告

从市面上公开的资料显示,SHEIN在图片广告投放预算量比较大,通过大量上广告A/B测试图片的点击率来优化广告,大量的精美图片是他们广告投放的法宝。

(图片来分析工具制作)

Facebook广告

通过FB广告数据库公开资料显示,SHEIN在Facebook上面每天上线大量广告系列,有轮播广告,幻灯片广告,视频广告类型,相同的文案,不同的图片组合进行A/B测试

(图片来Facebook广告)

(五)直播带货

早在2017年,SHEIN就开始着手测试直播带货,有个专门的直播间,一期有1~2个主播进行讲穿搭技巧,陆陆续续有进行上百期,从观看量来看比较差强人意,但是2020年,由于疫情的原因,很多线下活动都被迫取消,SHEIN在线上举办了多场直播活动,直播平台包括SHEIN的APP和社媒管号包括Facebook,Instagram,Youtube,其中有以居家为主题的主播,特别是5月份邀请凯特佩里,利尔纳斯X等知名音乐人,由洛杉矶视频兼创意内容制作公司Station22负责,举办的全球直播活动SHEINtogether,汇集了音乐,美妆,时尚元素,由SHEIN APP独家提供,观看人数上百万人,一下子把流量带到了一个小高峰。

营销策略:直播其实不能说是一个流量渠道,只是多了一种跟用户实时互动的触达渠道而已,通过各种主题的直播活动拉近品牌与消费者的距离,把用户的注意力吸引进来,利用官号上面的直播活动可以不断消费粉丝,挖掘私域流量的潜力,由于SHEIN的直播主要在APP,通过在网页端的活动引导,可以把用户转化到APP,实现了低成本获取安装。

(六)社交媒体

总览:和国内很多品牌在微博上官号做营销一样,SHEIN在海外玩社交媒体也是行业领先,在私域流量还没概念的几年前,SHEIN已经在海外主流社交平台做了布局,包括Instagram.Facebook,Youtube,Twitter,Pinterest,TikTok.其中做的比较好的是Instagram,其次是Facebook,但是Youtube和Twitter做得不怎么样,这也说明Instagram平台是fashion类目容易获取私域流量的一个平台。

SHEIN 社媒运营的特点:

1.账号矩阵化,一个大号带多个子账号导流,老带新,加快吸速度

2.运营本地化,对应于国家站进行不同语种区域运营,服务好用户

3.品类内容差异化,不同品类的商品不同输出差异化的垂直内容

4.善用Hashtag,PGC和UGC联合做内容营销

(图片来自根谈制作)

我们重点分析一下SHEIN Instagram 主号,粉丝有一千两百万,其中粉丝39%来自美国,7%来自印度,5%来自巴西,5%来自德国,75%的用户年龄在18~34岁之间,其中86%以上是女性,14%为男性

(图片来自ins分析工具)

通过onesight工具,我们可以看到其近一年累计粉丝数据处于快速涨粉的趋势,同比去年同期涨粉快有80%以上,按照增量来看,涨粉最多一天增长了3,5W,平均每天涨粉1.5W;

贴文数据来看,帖子类型4%为视频类型,82%为图片,14%为轮播图 ,最多一天发帖13张,最少每天9张,平均每天发帖11张,帖子更新频率很高。

(图片来自onesight营销云制作)

从贴文的数据表现来看,最近点赞和评论数最多的是满12M做的一个giveway活动,贴文互动数12.6W,评论数比较少是kety perry活动那张帖子,可能图片文案太多过于硬广,导致用户互动率比较差。

(图片来自onesight营销云制作)

社交官媒X网红资源互换引流案例

SHEIN帖子以网红图为主,通过给网红寄送衣服合作的形式获得网红图,同时网红会艾特SHEIN官号,SHEIN官号引用网红图也会艾特对方,实现品牌和红人之间的互动,达到互相引粉的双赢局面。

官媒活动常见套路

1.sweepstakes(随机抽奖)

2.Quiz(设置问题)

3.Contest(竞赛)

4.Capition contest看图说话

5.Fill-in-the-bank-contest填空题竞赛

参与门槛:

1.点赞和分享参与抽奖获奖

2.留言和评论参与抽奖

3.点赞+留言参与抽奖

4.提交照片参与评比

(图片来自ins)

品牌跨界IP联合活动社媒推广案例

SHEIN X Premiere,SHEIN赞助并参与了迪士尼最新的电影花木兰的全球首映礼,原定在2020年3月份上映(由于疫情原因推迟)

在INS和FACEBOOK上利用IP的素材在社媒上做了联合宣发,活动规则很简单,按照规则,先点赞评论再转发,然后有机会参与抽奖活动,奖品其实就是SHEIN的礼品卡。

活动效果:

1.由于电影花木兰传递的是女性勇敢,大胆,无畏的价值观,而SHEIN的主要用户群也是女性,品牌力借助IP得到了大大提升。

2.由于社媒有传播效应,特别是活动规则要求点赞转发,吸引了一批迪士尼的粉丝关注SHEIN这个品牌,得到了新客。

活动成本:

1.礼品卡成本,几乎忽略不计

2.赞助IP的成本,实际上可能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高,国外也流行跨界营销,很多即将上线的电影在上映前会做一些宣发的动作,会免费授权一些同类型的品牌使用电影里面的海报元素,前提是品牌需要有一定的投放和曝光资源。由于SHEIN本身用户体量较大,在线上有大量的广告投放预算,可以满足院线发行要求甚至免费拿到迪斯尼的海报去联合品牌营销投放,达到品牌联合营销的目的。

(图片来自ins)

(七)其他分销渠道

SHEIN在亚马逊,速卖通,Eaby上面都有店铺运营,从4P的角度来看,第三方电商平台可以作为SHEIN的销售渠道用于曝光品牌的知名度,吸纳平台潜在用户,独立站负责品牌的塑造,实现第三方平台和独立站共赢的局面。

(八)海外PR情况

在美通社的网站上,最近的一篇PR是由SHEIN在5月份发布针对全球疫情做的数字娱乐活动SHEIN TOGETHER,邀请了很多独立音乐节,名人其中包括水果姐 Katy perry,说唱歌手 Lil Nas X进行的全球慈善直播活动,对于品牌升级塑造,再往前的PR是2015年前了,陆陆续续发布了30篇主要是关于新品上市的,检查了URL的参数有SEO的标识(?utm_source=PR&utm_medium=pr&utm_campaig=NR-SheInSEO20151112&url_from=NR-SheInSEO20151112),可能更多的是SEO部门为了做外链而发的。

(图片来自google)

(九)品牌营销

1.维基百科词条

作为中国品牌出海的时尚类目领头羊,在Google搜“SHEIN”词条跟SHEIN没多大关系,说明SHEIN暂时没有做WIKI词条,对比Anker,SHEIN品牌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为什么要强调wikipedia呢,首先这是海外品牌化的象征。做Wikipedia有以下好处:

1.提升品牌曝光度和权威度,特别是新用户搜索品牌词,有词条的背书,信任度一下子建立起来,间接提升转化率

2.提升网站SEO的权重,有Wikipedia给网站做信任背书,网站的权重和排名会得到提升和改善

3.提升词条的引荐流量,Wikipedia词条相对点击率会很高,特别是有Google SERP中出现了品牌和产品的维度,在搜索引擎搜索结果面积比例大,可以获得不少自然流量

4.丰富搜索结果的多样性,如果有了wiki分类,当有人搜HM,ZARA,如果你也是同类型品牌也会被Google推荐

猜测没做的原因:

1.没有足够的新闻稿作为信任背书,虽然Wikipedia可自由创建和编辑,但是每段话都需要引用来自权威媒体,不能自话自说。但是我们在海外PR分析这块,发现外网关于SHEIN的介绍还是比较少,特别是权威媒体的自发报道就更少;

2.可能之前创建过但是被别人修改了,我们可以找到SHEIN的词条,但是词条目前跟SHEIN没多大关系,唯一的解释就是被自由编辑了,原先不受信任的话被删除了;

3.时机不对没做,要知道,一旦你创建了维基百科词条,品牌的相关报道包括负面报道也会被引用进来,而且还不能删改,SHEIN做的虽然体量大,但是还是有一些负面新闻比如2018年用户信息被黑客泄露事件也会被引用进来。

(图片来自wikipedia)

2.明星网红代言,红人,IP联名款,线下快闪店,时装周

从SHEIN的官网Explore分类可以看到历史做的一些事件营销,包括脱口秀节目The real,出网红联名款,歌手明星kate perry,电影明星Madelaine Petsch,IP联名包括跟海绵宝宝,迪士尼的花木兰等大型IP合作

针对在合作的红人,开展红人迈阿密旅行,针对大学生做进入校园做BA,开展线下POP体验店 以及举办线下时装周比如2019年的巴黎时装周。

(图片来自网络)

(十一)售后策略

不像亚马逊平台是listing导向,重视买家的评论,独立站可以自己操控每个产品的评论甚至在产品冷启动刷一下评价来提升转化(当然亚马逊有些店铺也存在专门做评论),但是外网第三方点评机构的评分稍微客观。我们找了一下SHEIN外网的真实评分情况。选取了行业比较知名的6个测评站包括Sitejabber,Trustpolot,Reviews,Resellerratings,Productreview,还有BBB,发现整体评分都不太高,其中最高的是Sitejabber的星级给了3.02分,为了方便大家参考,引入体量比她小的竞品ZAFUL,发现站外口碑相比ZAFUL差一些。由于国外用户购物习惯,在第一次在新网站上购物都会在Google上搜索 品牌名称+review/legit,如果评分不高,会影响流量到站内的转化率。

一般网站评分较低的原因

1.网站体验(视觉,交互,文案提醒,网站打开速度,支付流程)

2.商品问题(产品质量,尺码,价格)

3.客户服务(客服响应速度,客服语言)

4.退换货退款(退换货流程,退款速度)

5.库存(缺货)

6.物流(物流时间,运费,物流更新速度)

即便是SHEIN有高效的供应链和物流系统,也是无法百分比避免以上问题,但是如果想做品牌,这些问题迟早也是要去面对,倾听用户的反馈,倒逼产品和服务的改善,什么是品牌,我理解的是你公司的一言一行,甚至客服部门对外的一言一行也代表着品牌的形象。

(图片来自根谈制作)

(十二)站内再营销渠道

EDM邮件营销:

由于中国社交通讯软件使得国内的用户不怎么使用邮件来订阅促销信息,但是在欧美很多国家,邮件作为一种常见的通讯方式被广泛使用,除了日常的沟通交流之外,还会用于订阅各种促销信息,因此,很多独立站可以自由收集用户邮箱做二次营销,SHEIN也不例外。一般新用户进入网站几秒内会有个弹窗(Pop UP),通过新人折扣等利益点来吸引用户订阅其营销邮件。

邮件类型一般分为两种

1.系统邮件包括注册欢迎邮件,邮箱验证邮件,订阅欢迎邮件,购物车邮件,(针对下加购没有下发送邮件提醒吸引用户下单)订单提醒邮件(单下单未付款的用户提醒付款,订单发货通知,物流通知,退款通知)

2.营销邮件比如用户如果过生日发送优惠信息,黒五网一活动发送促销信息。

SHEIN策略

1.用户分层分级,不同国家语种营销邮件不同

2.素材A/B测试,同一种主题,不同的文案作为测试

3.以Free shipping,last chance,coming soon等限时紧迫性吸引用户下单

(图片来自分析工具)

SMS短信营销:

大家经常在手机上都收到过各种垃诈骗,促销等圾短信信息,对于短信营销可能不太感冒,但是在海外,短信作为一种可以直接触达用户的渠道被电商很好的运用起来。

SHEIN通过与Attentive合作,在登陆页面做了一个收集用户手机号码用户发送营销短信,通过送折扣的方式引导用户去订阅短信,名义上是做购物提醒,实际上在黒五网一等大型购物节,通过发送海量促销短信,达到提高复购率的目的。

(图片来自分析工具)

(十三)站外再营销

由于营销漏斗的存在,每个新用户到一个陌生的网站上,会经历看到广告,点击广告,进入网站,浏览页面,加购,付款等环节,每个环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流失,因此电商的转化率其实都很低,一般整站不到2%。

但是随着互联网广告技术的发展,及时用户此刻离开了网站,利用广告重定向技术,可以在用户浏览的新闻媒体,社交平台做retargeting,这种针对弃购或者老用户可以做站外的再营销广告。

SHEIN跟RTBhouse和Criteo等在营销渠道合作,协助他们帮忙把弃购的那部分用户找回来,同时还可以针对老用户做复购,大大延长了单个用户的LTV.

(图片来自分析工具)

APP渠道

把所有用户装进一个APP是每个商家的梦想,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以及智能手机的发展,整个互联网移动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从公开资料来看,SHEIN也是很早就早布局移动端的。另外由于APP可以随时触达用户,可以提升用户的生命周期价值,很多品牌独立站都会开发APP,然后通过在广告渠道大量买量。就Sensortower的统计分析SHEIN 5月份在全球购物APP的排名:google play 第6名,APP store 第4名,全部下载榜第4名,且2020年7月份最新数据全球有600万的下载量。

SHEIN APP增长渠道有这些:

1.Facebook 广告

2.Snapchat广告

3.Twitter 广告

4.Google UAC广告

5.M端站内Banner位导流

6.大牌明星在APP直播 要求粉丝下载APP

7.网盟放量

8.苹果应用商店广告ASM

9.ASO

10.手机厂商和运营商预装渠道

11.积分墙激励流量刷榜

(图片来自sensortower)

六、最后总结

以上主要都是从海外推广营销的角度来分析SHEIN是如何获得流量做快速增长,通过上面单独营销渠道的针对性

分析,我们可以大概从整体知道SHEIN营销渠道的布局,有矩阵化官媒吸粉做私域流量,有通过大量的海外网红营销做口碑带货,有利用affiliate营销等成熟的分佣合作来获取长尾流量,有利用站内邮件,短信push等方式做站内再营销,也有合作站外再营销渠道提升复购率和减少弃购,有将用户引导到APP里面做复购,提升LTV。

每个渠道都有自己的优势,有些负责拉新,有些负责做流程,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分别去触达和转化用户,实现流量价值的最大化。当然了,在实际业务操作中做一起campaign是调动所有的营销渠道去做铺量的。

(图片来自根谈制作)

SHEIN的海外快速增长当然不仅仅只是流量端做的比较好,除了业界常说的其供应链是护城河之外,作为一家体量很大的独立站,其站内的运营端也是很强大,当海量的产品(有上百万个SKU)遇上海量的流量(每个月几千万的UV),如何通过算法进行产品展推荐,那更多的需要站内的CRM收集用户数据,搭建用户成长体系,实现流量红利期的增长到流量红利后期流量的运营,后面有机会写一篇SHEIN独立站的运营之光。

(来源:根谈)

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雨果网立场!本文经原作者授权转载,转载需经原作者授权同意。

上雨果网搜索“跨境资料库”,领取欧美/东南亚各国市场商机、各大平台热销品报告、跨境电商营销白皮书!

作者简介


岳云霞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

摘要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发展历程,持续保持了进出口的数量扩张,并推动了进出口结构的质性改善,形成了贸易量变和质变的有机结合和良性互动,使得自身成长为全球贸易大国,在向贸易强国发展的道路上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十三五”规划以来,在中国对外开放的总体战略性布局下,中国对外贸易近年来的结构性调整加速,其功能逐渐由增长驱动器转向发展平衡器。未来中国对外贸易有望继续实现贸易数量与质量并进,推动自身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晋级。而在此进程中,应当通过相关保障性措施的出台,促进结构性平衡,为中国进出口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并为对外贸易的平稳增长和可持续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关键词

对外贸易;量变;质变;结构;贸易强国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对外贸易在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中始终发挥着积极作用。伴随中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战略的调整,中国对外贸易政策不断演变,而进出口总体保持了持续增长趋势,结构性调整也在稳步推进,这促使中国实现向贸易大国的转变,在向贸易强国的跃升方面也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


一、中国对外贸易的思想演化与数量增长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对外贸易在中国经济中的作用不断提升。在“变革与增长”主线下1中国对外贸易的指导思想与数量增长同步演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融入全球专业分工的价值链,实现了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裴长洪,2009;IMF,2004)2,并通过融入东亚地区生产网络,深度参与区域一体化,推动对外贸易规模扩张和升级(UNCTAD,2007)3。在这一过程中,制度建设和政策制定同步进行,通过不断提升开放水平,建设对标通行国际准则的自由贸易制度,中国实现了改革与开放相互促进,为对外贸易和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了动力(UN,2007)4

1 裴长洪:《中国对外贸易65年的基本线索:变革与增长》,《中国经济史研究》2013年第3期,第23-33页。

2 裴长洪:《中国对外贸易60年演进轨迹与前瞻》,《改革》2009年第7期,第5-12页; Eswar Prasad (ed.), China’s Growth and Integration into the World Economy: Prospects and Challenges,IMF,2004,p.1

3 UNCTAD, Trade and Development 2017: Regional Cooperation for Development, https://unctad.org/en/pages/PublicationArchive.

aspx?publicationid=2146, 2018.

4 Murray Gibbs, “Trade Policy”, United Nations Policy Notes, https://esa.un.org/techcoop/documents/pn_tradepolicynote.pdf, 2017, p.13..


(一) 中国对外贸易思想与制度演变


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中国经历了“封闭—开放—扩大再开放”的发展历程,对外贸易思想逐步演变,对进出口的定位也进行了阶段性调整。


第一阶段(1949~1978年)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贸易保护期。1949年9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各外国的政府和人民恢复并发展贸易关系”。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建设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以“国内市场为主,对外贸易为辅”,进出口的目标是“互通有无,调剂余缺”。此间,中国先后颁布了《对外贸易管理暂行条例》等行政规章和条例,确立了对外贸易的管理框架。这一时期的对外贸易制度以国家统制为特色5,外贸经营管理权一律集中于国家和少数外贸专业公司,国家严格外汇管制,以计划和划分经营范围控制进出口贸易。


第二阶段(1978~2001年)为改革开放初期的贸易管制放松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总体战略,提出将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6,并明确提出,“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进出口成为“利用两种资源——国内资源和国外资源;打开两个市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学会两套本领——组织国内建设的本领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本领”的重要路径。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改革对外经济贸易体制,建立适应国际经济通行规则的运行机制,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7。此后,《对外贸易法》等法规陆续颁布和实施,中国转向对外开放型的贸易,设立了经济特区等特殊经济功能区和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逐步下放外贸经营权,确立了外贸经营权的审批制度,并先后推出了“市场多元化战略”“以质取胜战略”和“科技兴贸战略”,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出口的数量和质量提升。


第三阶段(2001~2013年)为贸易大国的形成期。《十五计划纲要》明确写入“走出去”战略,提出要扩大对外贸易空间。进出口是提高参与国际分工的深度和广度、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要素整合与资源配置的媒介。“入世”后,中国按W T O规则修订出台了新的《对外贸易法》《货物进出口管理条例》及配套部门规章,对外贸易体制在更加开放、稳定、透明和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进程中不断完善。


第四阶段(2013年以来)为贸易强国8成长期。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提出了以“一带一路”为引领,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理念。进出口有助于缓解外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和内部经济调整双重压力,在中国整体外交和经济发展中的功能性定位更加突出。同期,一系列贸易政策开始配套实施:一是自由贸易区战略。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强双边、多边经贸合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以周边为基础,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沿线的自贸区,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截至2018年底,中国已同全球25个国家/地区签署了17项自由贸易协定,并在国内设立12大自由贸易试验区,在投资贸易领域进行制度创新。二是实施积极的进口政策,逐步实现进出口平衡。中国推出了“国际进口博览会”,调整《鼓励进口技术和产品目录》,完善进口贴息政策,并加大进口信贷支持力度,积极扩大进口和优化进口结构。三是对接国际高标准,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与便利化政策。中国开始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支持企业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和物流链。四是鼓励新业态的升级和壮大,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贸易等新业态快速增长,成为新的增长点。

5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实行对外贸易的管制,并采用保护贸易政策。”

6 胡耀邦:《关于对外经济关系问题》,1982年1月14日中央书记处会议上发言,转自:中国共产党中央会议党史记录,http://dangshi.people.com.cn/GB/151935/176588/176597/10556282.html.

7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1993年11月14日通过。

8 李钢(2018)、裴长洪等(2017)和赵蓓文(2013)等学者认为,中国成为世界贸易大国之后,贸易不平衡加剧、高投入、高污染,但收益较低,仍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实现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战略升级是新时期中国贸易发展的总体战略。


(二)中国对外贸易的数量增长历程


伴随对外贸易机制的完善和政策的落实,中国进出口在过去70年中保持了总体增长趋势。图1和图2显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对外贸易在56年中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有47年超出了世界贸易的平均增长率。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通过扩大开放,全面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实现了对外贸易“奇迹式的增长”,中国进出口总额仅有四次短暂下滑,在多数年份中领跑全球贸易。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与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相比,201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达46228亿美元,增长了223倍,平均年增长率达14.5%。其中,出口额增长了254倍,年均增长率达14.9%;进口额增长了155倍,平均年增长率达14.1%9。但是,受到不同阶段发展目标与外部环境的影响,中国对外贸易的数量增长也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

9 根据UNCTAD《2018统计手册》数据计算

第一阶段(1949~1978年)的中国对外贸易有了一定发展,但增长具有明显的波动性。这一时期,受到西方国家的对华封锁以及禁运政策和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影响,中国采取了当时发展中经济体普遍采用的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10,对外开放度较低,进口用于满足工业化生产和升级,而出口主要用于换取外汇。在改革开放前近30年的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中国进出口总额由1950年的11.3亿美元增至1978年的210.9亿美元,年均增速为11%,略低于世界贸易11.5%的年均增长率11 (见图2)。同时,由于进出口的定位,这一阶段中国的贸易不平衡现象并不突出,但多数年份中,中国进口的增速高于出口。因此,出口规模虽有所扩大,但中国出口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1959年为2.69%(阶段性峰值),1978年为0.76%,在世界出口贸易中所居位次,也由1959年的第12位降为1978年的第32位。

10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在发展中世界得到较为广泛的运用,如拉美和非洲多数国家,东亚地区的韩国、新加坡和菲律宾等(50年代至60年代初)。

11 根据UNCTAD DATA Center数据计算。


第二阶段(1978~2001年),对外贸易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现了较快的持续增长。自1978年改革开放起,中国成为全球第三次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1979~1991年承接了来自香港地区的轻纺、玩具、钟表、消费电子、小家电等轻工和传统加工业,1992~2001年期间承接了来自台湾地区、日本、韩国的电子、通信、计算机产业的低端加工和装配业。在此过程中,加工贸易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形式,三资企业成为对外贸易的主力,带动进出口迅速增长。2001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达到5096.5亿美元(占世界贸易的4%,在全球居第6位),较1978年增加24倍,年均增长15%,远超世界贸易7%的年均增长率12。在此阶段,中国出口年均增长15.5%,超出进口14.5%的年均增速。1994年之后,中国出口规模超过进口,开始出现持续至今的贸易顺差。这使得中国国际储备快速累积,1996年外汇储备突破1000亿美元,2001年增加至2121.6亿美元。


第三阶段(2001~2013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入了跨越式发展期。2001年11月中国加入WTO,标志着中国对外贸易进入了新的阶段,中国进入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时期13,经济呈现出极高的外向化特色,对外贸易依存度(尤其是出口依存度)快速增加,2002年突破50%,2006年达到67%的历史高点,而出口依存度同年高达36.9%。在此种发展模式下,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以19.1%的年均增速(世界贸易同期年均增速为9.6%)增至2013年的4.2万亿美元,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扩大至11%,成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国。其中,中国出口增速(19.3%)仍高于进口(18.9%),特别是2009年中国出口占全球出口比重上升至9.6%,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奠定了“世界工厂”的地位,贸易规模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四阶段(2013年以来),中国对外贸易进入质量升级期。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的世界贸易大国地位得以巩固,但经济增长对贸易的依存度逐步调低,2018年中国外贸依存度约为33.7%,出口依存度约为18.1%14。在这一调整下,中国对外贸易的年均增速降为2.1%,较前一阶段大幅调低,但仍高于全球贸易0.7%的平均增

速。2018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增至4.6万亿美元,在全球贸易中的比重上升至11.8%。同期,中国出口主导产业向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在稳定出口增长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扩大进口,进出口的增长情况开始发生变化,2017年和2018年中国进口增长16.1%和15.8%,明显超出同期出口的增长(7.9%和9.9%)。

12 根据UNCTAD DATA Center数据计算。

13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五中全会公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六中全会公报》, h t t p : / / c p c . p e o p l e . c o m . c n /

GB/64162/64168/64569/65414/index.html

14 国家统计局:《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902/t20190228_1651265.html,引用语2019年4月1日。


整体而言,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中,尽管对外贸易在国内外环境的影响下有所波动,但是其适应了不同阶段经济增长与发展的需要,保持了年均13%的增长速度,远高于世界贸易的增长(8%),而进出口的同步高速增长(12.8%13.2%,世界进出口年均增速均为8.8%)推动中国成为全球贸易大国。


二、中国对外贸易的质性演变

新中国成立以来,直至2013年成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国的发展进程中,在中国对外贸易量化积累的同时,进出口结构性也在相应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加入全球化浪潮,在比较视野下的对外贸易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逐步走向贸易强国。


(一)改革开放之前的贸易结构

改革开放之前,在以进口替代为导向的内向型发展模式下,中国对外贸易力图保持经济的独立性,贸易功能定位相对单一,进口主要用于调剂余缺和引进国外设备,而出口则用于换取外汇。同期,中国外交仍以获取国际承认为目标,官方对外贸易受限于建交范围。这使得中国对外贸易在产品结构和流向结构上呈现了一定的单一性和闭环式发展特征,出口竞争力有限,而进口也尚未显现庞大市场的国际影响力。因此,改革开放前,中国对外贸易整体上游离于国际分工体系之外,在世界贸易中的外生性特色明显。


在贸易的产品结构上,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进出口结构与工业的成长路径相一致。如图3所示,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出口以初级产品及资源密集型制成品为主,制成品的比重不断上升。新中国成立初期,与农业国的发展特质一致,中国出口中农副产品占据半数以上,其中农副产品加工品的份额超过了30%,而工矿产品不足10%随着中国工业体系的逐步建立,农副产品加工品和工矿产品一度出现了明显的上升态势,1962年时达到了这一时期的峰值,即45.9%34.7%但在此之后,由于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变化,正常的生产组织活动受到了冲击,农副产品及其制成品再次成为出口换汇的主力,而工矿产品的份额下降,直至1974年后才再度进入上升轨道。同期,在进口方面,为了实现外汇和生产的平衡,中国以工业原材料作为优先进口产品,生产资料始终是主导性的进口产品,在改革开放前的中国进口中平均占到了80.4%15,而生活资料作为调剂余缺的主要方向,在进口中的比重多数情况下不足20%,仅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1959~1961年)后出现过短暂扩大,最高时仅为44.8%1962年)。

15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81)数据核算。

在贸易的流向结构和贸易方式上,中国对外贸易在这一时期的变化与外交形势密切相关。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70%的进出口是与苏联和前南斯拉夫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发生的,贸易方式以易货贸易和港澳转口贸易为主。1961年中国开始进口粮食后,对外贸易的重心转向西方国家,贸易流向结构明显多元化,对外贸易方式也转向国际通行的现汇贸易方式。


可以看到,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主要是由国内生产所主导,内源性因素是主要的冲击来源,因此,进出口结构总体平稳,但难以形成不断优化的自我升级模式,贸易扩大对贸易质量提升的推动作用有限。


(二)改革开放之后的贸易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加速融入国际分工体系,尤其是在加入WTO之后,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和大市场的功能性作用日益突出。这使得中国对外贸易在全球贸易体系变化中的内生性特色愈见突出,进出口的质量提升与数量扩大呈现出同步性特质。


第一,中国出口产品的结构随着规模扩张呈现阶段性跃升。新中国对外贸易的质性改善自第二阶段起趋于明显。第二阶段中,出口结构实现了从初级产品向劳动密集型制成品的转变。1991年,中国初级产品的出口比重已由1980年的50.3%下降到22.5%,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已由1980年的49.7%上升到77.5%,纺织、鞋类等轻纺产品开始成为新的出口主导类产品16第三阶段中,出口重心由劳动密集型产品向技术密集型产品跃升,机电产品的出口增速超过了出口平均增速。2003年机电产品出口首次占中国出口总值的50%以上,2011年机电产品出口突破万亿美元大关。第四阶段中,出口产品的技术成分进一步上升,机电产品出口发挥了出口稳定器的功能。在产品结构的跃升过程中,中国出口的技术含量显著提升。1995年之后,资源密集型产品(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中国出口中的比重开始下降,而技术型产品的出口比重相对上升。2002年以来,中、高技术产品在中国出口中的份额超过了50%,高技术产品超过劳动密集型产品,成为第一大类出口产品(见图4),中国出口复杂度与规模的提升呈正相关关系,表明改革开放之后,量变推进了中国出口的质变,带来了出口的主动改善。

16 江晓娟:《中国对外贸易三十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第二,中国进口产品的结构随规模扩大而推动了功能提升。改革开放前后,中国进口的结构性变化显著,其调剂性功能不断提升。在新中国对外贸易的第二阶段,随着出口加工贸易的扩大,中国进口中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份额上升。第三阶段中,中国原材料、零部件、先进技术设备成为主要进口产品,同时,石油、铁矿石、有色金属等能源资源产品进口额快速增长,推动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第四阶段中,黄金、珠宝等消费品以及医药、美容化妆品、干水果、坚果等高端消费品增速较快,凸显出中国消费能力的增加以及消费等级的上升。在进口的结构性变化中,进口产品的技术构成也在发生变化,高技术产品和初级产品的进口量自2000年以来加速增长,而低技术产品和资源密集型产品的进口比重则出现了较大下滑(见图5)。结合出口结构的变化,可以看到,1995年前后,伴随中国的“复关”努力,中国的贸易壁垒减弱,技术型产品的进口上升。而“入世”前后,中国对外贸易的形式向产业内贸易快速转变,进口推动了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融入,在生产性需求方面延续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一贯的特征。同时,中国进口的初级产品中涵盖大宗商品和不断增加的农副产品,进口在满足生活需求方面的功能在提升。通过上述功能的转变,中国在全球市场中的“供给者”和“需求者”身份得到了同步提升,在全球贸易中的影响力增强。

第三,中国的贸易竞争力随数量增加而提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扩张中,贸易的整体竞争力也在不断提升,且体现出了竞争力的结构性优化趋势。表1通过构造国际竞争力指数,描述了各部类的竞争力变化情况,可以看到,1995年以来,伴随中国进出口结构出现较为明显的调整,各部类竞争力对比情况发生了变化。在中、高技术产品部类,中国的竞争力不断增强,分别于2005年和2006年彻底扭转了不利的竞争地位,出口规模也相应增加。在初级产品部类,中国处于整体竞争弱势,且弱势有扩大之势,使得中国在此部类处于整体逆差地位。而在资源密集型产品和低技术产品部类,中国均具有较强优势,但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这种优势有变小趋势,表明中国对此两类产品的出口相对减少,而进口规模却有所扩大。


第四,中国的贸易扩展伴随着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深度嵌入。中国对外贸易自第二阶段以来,出口中加工贸易的比重越来越大,产业内贸易的比重也不断扩大,尤其是中、高技术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长期高于0.5,低技术产品部类的产业内贸易指数17在2005年之前高于0.5,而初级产品和资源密集型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则在进入21世纪前高于0.5,表明各部类均曾出现过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的情况,而这种贸易形式逐渐转向了中、高技术产品部类,说明中国通过参与国际贸易,逐步实现了产业链的升级。这种产业贸易的转换和推移模式使中国的全球价值链参与度不断上升(见图6),在21世纪成为亚洲价值链18的中心,而这又进一步促进中国进出口的持续增加。中国的对外贸易和产业升级已经在增长与发展中形成了良性互动,贸易量的增加和贸易的提质升级具有一致性。

贸易结构的持续改进使得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竞争力不断上升,在数量扩张的同时,取得了质的突破。整体而言,近期中国对外贸易的结构性改善体现为进出口产品结构的多元化与技术化,功能性改善则体现为进出口的庞大规模促使中国深度融入全球一体化中。在出口与产业竞争力形成良性互动的同时,进口则成为中国影响国际市场的重要渠道,二者共同推动中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发展。


三、比较视野下的中国对外贸易差距

70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对外贸易在量变和质变的协同中取得了明显进步,贸易大国的地位得以夯实,贸易的全球竞争力也在增强,这使得中国能够实现贸易与经济增长、产业发展之间相对良性的循环与互动,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通过主动调低外需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中国实现了对国际市场保持较大影响,同时能在一定程度上规避经济的外部风险。但是,2018年以来中美贸易摩擦产生的冲击,表明中国的对外贸易还存在某些结构性不足,使得中国与传统的贸易强国之间存在一定差距。


一是贸易量的平衡问题。自新中国发展对外贸易第二阶段起,中国出口增速长期大于进口,直至2017年才出现逆转。进出口的这种相对增长趋势,使得中国贸易自1994年以来一直处于国际贸易的顺差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自1995WTO成立以来,中国始终是全球反倾销最大的对象国19,也是近期中美贸易摩擦的直接诱因之一。尽管自2016年以来,中国政府已经多次公开表示贸易不以追求顺差为目标,也采取多种措施,主动扩大进口,但中国仍是全球主要的顺差国,尤其是美国逆差的第一大来源。以中美贸易为例,可以看到,中国的贸易顺差主要来自电脑和电子产品、电气设备、混合制造业、服装、机械、家具、金属制品、皮革、塑料及橡胶制品和纺织品等制造业部门,而在农产品、交通设备、石油及天然气、废物废料、矿物矿石和林业产品等部门,中国抱有一定的逆差。这种典型的贸易量的失衡结构表明中国还处在全球价值链的中下游,在以制成品流向为传统口径的传统国际贸易统计下,中国经常项目的账面失衡夸大了其在贸易中的实际利得,还为对象国采取贸易保护措施提供了口实。

19 根据W T O统计,截至2017年底,在全球5529项反倾销调查中,中国占23%,而美国、日本、欧盟和德国等贸易大国仅占5.1%、3.9%、2.2%和2%。


二是贸易的局部结构性平衡问题。中国在对外贸易的地理流向方面,逐步实现了相对平衡,但是在不同地区的贸易结构具有显著性差异。具体而言,中国在与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的贸易中,制成品占据相对主导地位,而与发展中经济体的贸易中,进出口产品的结构性平衡还有待改善。以拉美市场为例,该地区均属于21世纪以来中国对外贸易扩展最快的板块,但也是对华反倾销的主要来源地,阿根廷、巴西等国是前十大对华反倾销来源国。表2显示了中国与美国同拉美地区之间的贸易结构,能够看到,中国在与拉美贸易中存在进口过度集中于初级产品和矿产原料,出口过度集中于不同技术构成的制成品的情况,相比而言,美国自拉美进口的主要是中、高技术产品,而美国的出口散布于中高技术产品和初级产品、矿产原料。由此可见,相较于中国,美国在拉美形成了较好的价值链分工,扩大了贸易的实际利得。而中国当前与拉美以产业间贸易为主的贸易模式,加之贸易产品的高度集中,加大了中拉贸易摩擦的可能风险。

三是对外贸易的保护机制问题。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把自由贸易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促进了中国自贸区的建设。截至2019年4月底,中国已签署16份自由贸易协定,涉及24个国家和地区。相比而言,欧盟对外签署48份区域性贸易安排,美国的自由贸易区网涵盖中美、加勒比的广泛地区,也涉及部分南美和亚洲国家,日本则同包含欧盟在内的15个经济体签署了自由贸易协议。同时,在已达成的自由贸易协定中,美国等发达经济体近年来注重覆盖电子商务等国际贸易新议题,而中国签署的自贸协定仍以传统议题为关注重点,在国际贸易新议题方面的覆盖面不足,约束了自由贸易协定的效率。


四、结论与前瞻

回望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的发展,中国对外贸易实现了量变和质变的并进,成长为全球贸易大国,在向贸易强国发展的道路上取得了实质性进展。201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了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健全对外开放新体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未来五年发展重点。202016年底,中国商务部印发了《对外贸易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实现外贸调结构转动力,向优质优价、优进优出转变,巩固贸易大国地位,推进贸易强国进程的对外贸易总体目标21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h t t p : / / w w w . x i n h u a n e t . c o m / /politics/2016lh/2016-03/17/c_1118366322.htm,引用于2019年2月19日。

21 商务部:《对外贸易发展“十三五”规划》,http://www.gov.cn/xinwen/2017-01/09/content_5158270.htm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lh/2016-03/17/c_1118366322.htm,引用于2019年2月19日。


在对外贸易的新战略下,中国对外贸易近年来的结构性调整加速。在贸易产品的构成方面,高技术产品贸易和消费品进口增多,表明对外贸易的功能逐渐由增长驱动器转向发展平衡器。在贸易流向方面,“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合作伙伴之间的贸易增长明显快于进出口的整体增长,这显现了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向主动构建方向的进展。未来,在中国对外开放的总体部署和对外贸易发展战略下,中国对外贸易有望继续实现贸易数量与质量的良性循环,推动自身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晋级。


在向贸易强国发展的过程中,中国还面临着局部结构性失衡问题,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当通过相关保障性措施的出台,促进结构性平衡。为此,中国应当在如下方向做出努力:一是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共建走深走实,并利用此契机,加强中国对外贸易的主动构建,通过政策沟通等努力,加速中国自贸区战略的实施,为贸易的平稳增长与发展提供更大的自由贸易网络空间和制度性保护框架;二是把握生产链和价值链的调整节奏,加速向全球价值链的上游移动,推动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三是进一步完善进口的多重功能,在其满足生产性和消费性需求的同时,适当发挥其公共产品的功能,通过与新兴经济体之间的价值链协调,为其提供市场,并通过贸易、投资和金融的综合运用,为其工业化提供一定的空间,以此推动消除中国对外贸易量的失衡问题,主动降低贸易传导的外部风险,并促进消除在局部市场面临的结构性摩擦;四是在妥善解决中美贸易摩擦等外部风险的同时,主动推动贸易自由化和贸易便利化,促进对外贸易壁垒和成本的下降,为中国进出口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 胡鞍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十三五”大战略》,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2] 刘国光、张卓元、董志凯、武力:《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 江小涓:《中国开放三十年的回顾与展望》,《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4] 靳林波等:《中国中长期贸易战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4月。


[5] 李钢:《中国迈向贸易强国的战略路径》,《国际贸易问题》2018年第2期。


[6] 裴长洪:《中国对外贸易60年演进轨迹与前瞻》,《改革》2009年第7期,第5-12页


[7] 裴长洪:《共和国对外贸易60年》,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8] 裴长洪:刘洪槐,《中国怎样迈向贸易强国:一个新的分析思路》,《经济研究》2017年第5期。


[9] 石广生:《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改革和发展史》,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10] 世界银行:《后危机时代的增长与发展——20国集团发展议程》,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年版。


[11] 赵蓓文:《实现中国对外贸易的战略升级: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世界经济研究》2013年第4期。


China Economist (中文刊名:《中国经济学人》)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的面向全球发行的中英文学术期刊。China Economist创刊于2006年3月,始终致力于向全球传递中国经济学与管理学最前沿研究进展,搭建中外学者相互交流的学术平台和研究阵地,向全世界宣传能够代表中国人民根本利益诉求的研究成果,促进国外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不断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中国经济学人》先后被EconLit、EBSCO、ProQuest、SCOPUS等全球主流、权威数据库及索引系统收录,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是“代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英文刊最高水平”的期刊。


在线投稿系统:http://ceji.cbpt.cnki.net

官方网站:http://www.chinaeconomist.com/

近,我读到了一位国外程序员的文章,他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在 JavaScript 时代,我们是否又回到了 PHP 的老路上?作为一名前端开发者,我对这个话题深有感触,今天就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思考。

从 PHP 到 JavaScript 的辉煌岁月

说起 PHP,相信很多老开发者都有深刻的记忆。PHP 曾经是 Web 开发的王者,几乎所有动态网站的后端都是用 PHP 构建的。那时候,PHP 就像是一把万能钥匙,解决了我们很多实际问题。即使到了今天,PHP 仍然在很多大型项目中扮演重要角色,比如 Facebook 最初是用 PHP 构建的,后来演变成 PHP 的变种 Hack。这说明 PHP 的影响力依然深远。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JavaScript 崛起了。特别是 Node.js 的出现,让 JavaScript 不再仅仅局限于浏览器端,而是成为了全栈开发的利器。像 Uber 这样的公司就用 Node.js 来处理服务器和客户端的操作,展示了 JavaScript 的强大。

Next.js: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最近几年,Next.js 成为了前端开发的新宠。它不仅继承了 React 的灵活性,还结合了服务器端渲染的优势,简化了开发流程。可以说,Next.js 就像是 PHP 和 JavaScript 之间的一座桥梁。举个例子,Hulu 就使用 Next.js 来简化服务器端渲染和客户端交互,提供了现代化的用户体验。这种体验让我们不禁想起了 PHP 和 HTML 的经典组合,但却拥有现代技术的强大功能。

真的在倒退吗?

有人说,JavaScript 的这些发展让人感觉像是回到了 PHP 的时代,但我不这么认为。JavaScript 早已不是那个只能做简单交互的小工具,而是成为了 Web 开发的全能选手。现在,像 Next.js 这样的工具不仅提供了 PHP 曾经的简便性,还带来了更多功能,如缓存和服务器端渲染,大大简化了开发流程。Netflix 就通过使用 Node.js 实现服务器端渲染,确保了快速响应的用户界面,这在过去是需要多种技术才能实现的。

未来的发展方向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Web 开发的未来趋势是功能的整合和开发过程的简化。我们不再需要在多种语言和系统之间切换,现代框架提供了一站式解决方案。比如 Shopify 的 Hydrogen 框架,通过无缝集成后端和前端,极大地简化了开发流程,提高了效率。

总结:进化还是革命?

总的来说,Web 开发的演变并不是简单地回到过去,而是通过利用 JavaScript 的强大功能,突破了旧的限制,为未来更统一和高效的 Web 应用奠定了基础。这是一种上升的螺旋,而非原地打转。

你的看法?

你在开发过程中是否也感受到了这种变化?你对现代 JavaScript 中 PHP 风格模式的回归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验和见解,我们一起讨论 Web 开发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