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营销服务商

电脑端+手机端+微信端=数据同步管理

免费咨询热线:

时隔两年,黑洞又有了新照片,还是高清的

时隔两年,黑洞又有了新照片,还是高清的

器之心报道

机器之心编辑部

当你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着你。科学家们解析出这张图片花费了近两年时间。

3 月 24 日,曾成功捕获人类有史以来首张黑洞照片的事件视界望远镜(EHT)合作组织宣布,天文学家第一次在接近黑洞边缘处测得了表征磁场特征的偏振信息。新研究的参与者来自全球多个机构、大学,数量超过 300 人,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的 8 位研究者参与了此次合作。

直接接近黑洞边缘观测,在几个史瓦西半径尺度上探索黑洞周围的时空特性和物理过程,这是人类对认识宇宙手段的一次重大突破。EHT 合作成员、美国普林斯顿理论科学中心和 NASA 哈勃研究员 Andrew Chael 表示:「最新公布的偏振图像是理解磁场如何让黑洞『吞噬』物质并发出能量巨大的喷流的关键。」

这个位于 M87 星系中的黑洞质量大约是太阳的 65 亿倍,距离地球约 5300 万光年。

M87 星云(图正中)在室女座中的远景,图片来自欧洲南方天文台。

黑洞是现代广义相对论中,宇宙空间内存在的一种密度极大、体积相对极小的天体。它是由质量足够大的恒星在核聚变反应的燃料耗尽而死亡后,发生引力坍缩产生的。

黑洞的引力很大,连光都无法逃脱,而且自身不发光,因此无法直接观测。但是,人类可以借助间接方式(比如观察吸积盘和喷流)得知其存在与质量,并且观测到它对其他事物的影响。

2019 年 4 月 10 日,一个由 30 多个研究机构组成的科学家团队「拍」到了黑洞的第一张照片。为了「拍摄」这张照片,他们用到了全球不同地区的 8 个射电望远镜,这些望远镜模拟出了一台地球大小的超级望远镜——事件视界望远镜(Event Horizon Telescope,EHT)。

人类拍到的第一张黑洞照片。

被拍到的黑洞位于室女座一个巨椭圆星系 M87 的中心。它的核心区域存在一个阴影,周围环绕一个新月状光环。

M87 星系由于距离地球较近,且中心黑洞质量大,是天文学家最热衷观测和研究的目标之一。该星系由核心发出一道向外延伸约至少 5000 光年的高能等离子喷流,运动速度达相对论速度,这是该星系最神秘、最壮观的特征之一。大部分靠近黑洞边缘的物质都会落入其中。然而,周围也有一些粒子会在被捕获前的瞬间逃逸并以喷流的形式向外传播。

时隔两年,这个研究团队又取得了新的进展,给出了一幅黑洞在偏振光中的新照片。这张照片基于 2019 年首张黑洞照片的同一批数据,提供了关于黑洞周围磁场以及那些远离 M87 混沌中心的磁场的关键信息。这是第一次有研究组能够在接近黑洞边缘的地方测量偏振。

这就是最新「高清版」的黑洞照片

这张照片是一组新研究的产物,与之相关的两篇论文发表在《Astrophysical Journal》杂志上。Harvard-Smithsonian 天体物理学中心天文学家 Sheperd Doeleman 说道:「这就像戴上一副偏光眼镜观察太阳一样,突然之间你就发现了事情的本质。」

论文链接:https://iopscience.iop.org/article/10.3847/2041-8213/abe71d

论文链接:https://iopscience.iop.org/article/10.3847/2041-8213/abe4de

不夸张地说,这是一个跨越百万光年的研究:

00:00/00:00倍速

从地球向 M87 中心看去,最终抵达黑洞。(来自欧洲南方天文台 European Southern Observatory,ESO)

偏振是什么?为什么如此重要?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基本的光学知识。光有电场和磁场,可以在各个方向上振动。但偏振光不同,它只在一个方向上振动。当光离开恒星或黑洞周围巨大明亮的圆盘状气体和碎片时,大多数光是不偏振的,但宇宙中的尘埃、等离子体、磁场等都可能把正常光转变成偏振光。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探测偏振的方式了解黑洞周围的环境特征。

第一张黑洞照片像一只模糊的索伦之眼:一圈橙黄色的光环绕在一个黑点周围。这些光来自黑洞周围的一圈碎片和其他物质。其中一些物质会滑入黑洞,永远从我们的视线里消失,但还有一些会被喷射出来,形成所谓的「宇宙喷流」。

M87 的物质喷流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喷射出去,向太空延伸了近 5000 光年,但它的形成方式依然是个谜。

从 M87 中心发出的喷流。黄色的线表示喷流中存在的磁场。

新的观察结果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

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天体物理学家、EHT 理论工作组成员 Jason Dexter 说:「新的研究表明,黑洞边缘的磁场足够强大,可以将热气流喷射出去并帮助其抵抗黑洞引力…… 只有穿过磁场的气体才能螺旋向内进入视界。」

最接近黑洞的磁场可能非常极端,它们将边缘的物质炸开,然后将其集中到我们从 M87 中观察到的巨大喷流中。

「事件视界望远镜」其实不是一个单独的设备,它是由位于全球各地的八个望远镜组成的体系。它就像一个与地球一样大的虚拟望远镜,捕获从 M87 周围逃逸的光线,提供解决这一问题所需的分辨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观察数百万光年以外的天体。

?智利的阿塔卡玛大毫米波干涉阵列(ALMA)是合作中较为特殊的一组望远镜,它是由美国、欧洲和日本共同建设的超大型毫米波和亚毫米波干涉阵列,它以偏振光的形式揭示了黑洞中的喷流,展示了磁力线的形状。

它还观察了银河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Sgr A*」以及其他十几个超大质量黑洞,发现这些极其明亮、朝向地球的喷流受到了强烈的偏振,研究人员假设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它们面对的方向。

黑洞特性的可视化,图片来自 NASA。

黑洞的照片令人着迷,但围绕这一壮观的天体,还有太多未解之谜。随着越来越多天文台的加入,研究网络还在不断升级,EHT 将提供进一步的机会来研究最靠近 M87 和 Sgr A* 的区域。

「通过对阵列进行技术升级、增加新的观测台站,EHT 还在迅速发展中,」EHT 合作成员、台北中研院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东亚核心天文台联盟研究员朴永和表示。「我们期待未来的 EHT 观测能更准确地揭示黑洞周围的磁场结构,并告诉我们更多关于这一区域热气体的物理性质。」

参考链接:https://www.cnet.com/news/tornado-like-beast-winds-with-speeds-of-900-mph-spotted-on-jupiter/

https://www.nytimes.com/2021/03/24/science/astronomy-messier-87-black-hole.html

系之间的空间是古老恒星的墓场?

宇宙的演化。从上到下分别为现代宇宙、宇宙年龄为当前24%时,以及宇宙年龄为当前7%时。Volker Springel / 马克斯·普朗克天体物理研究所

宇宙的膨胀在加速,科学家却不知道它为何如此,只能假设空间本身拥有一种斥力,并冠以“暗能量”之名。暗能量的本质究竟为何众说纷纭,其中不乏有许多千奇百怪的观点。比如有人就认为,暗能量其实是恒星的“死魂灵”。

这个看法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当时一些物理学家认为,超新星爆发形成的黑洞不是真正的黑洞,而是一种“暗能量天体(Generic Objects of Dark Energy,GEODEs)”。暗能量天体和黑洞不一样,它们的内部没有奇点,而是一个暗能量核。核外是自旋层。但从外部看,它们和黑洞一般无二,甚至也和黑洞一样,会在合并的时候产生引力波。

暗能量天体和黑洞很像,实际上一直以来都难以用它来解释宇宙的膨胀。但是基于暗能量天体会从宇宙中攫取物质这一点,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物理天文系学者Kevin Croker等科学家认为,它们的外层自旋速度会影响它们和外部世界的联系方式。暗能量天体的外层如果自旋速度很慢,它们互相靠近聚集在一起的速度会比黑洞还要快;而如果它们的外层自旋速度很快,快得接近光速,它们就会产生斥力。

假设宇宙在其年龄仅为今天2%的时候产生的大量原初恒星今天全部变成了暗能量天体,那么当这些天体在攫取其他恒星和丰富的星际气体过程中,产生了足够高的自旋速度后,它们就会产生斥力,从而导致星系之间的空间越来越大。

暗能量天体的数量与远古恒星的数量有关。它们远离现代星系,不会干扰我们对星系内恒星的观测,也不会影响我们对宇宙中星系分布情况的测量。早在现代星系形成之前,它们就已经和光明分道扬镳。它们也不会影响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因为恒星是宇宙背景辐射产生上亿年后才出现的,而暗能量天体是这些古老恒星的“死魂灵”。

这一假设可能可以解释近年为什么通过不同方式测得的宇宙膨胀速度不一致。研究人员认为,暗能量天体存在的证据,可能隐藏在黑洞合并产生的引力波信号中。这些天体合并产生的引力波信号会带有奇点黑洞所没有的特征。我们可以期待未来有更好的引力波探测技术,能够对此加以识别。

参考来源
Researchers predict location of novel candidate for mysterious dark energy
https://phys.org/news/2020-09-candidate-mysterious-dark-energy.html
Implications of Symmetry and Pressure in Friedmann Cosmology. III. Point Sources of Dark Energy that Tend toward Uniformity
https://iopscience.iop.org/article/10.3847/1538-4357/abad2f

品:科普中国

制作:黑洞来客 苟利军 黄月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今晚九点,人类首张黑洞照片在全球六地的视界面望远镜发布会上同步发布。

经过漫长的等待,在全球200多位科学家的努力之下,第一幅黑洞照片新鲜出炉。

第一张黑洞照片来了

长久以来在电脑上模拟得到的黑洞形象,第一次真实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在这张来自视界面望远镜的照片里,M87中心黑洞如同电影《指环王》中索伦的魔眼,在温暖而神秘的红色光环中间,是一片深黑的无底之洞。

这个圆环的一侧亮一些,另一侧暗一些,原因在于吸积盘的运动效应——朝向我们视线运动的区域因为多普勒效应而变得更亮,远离我们视线运动的区域会变暗。中间黑色的区域就是黑洞本身——光线无法逃离之处。

从1968年美国天体物理学家约翰·惠勒提出"黑洞"的概念,到100多年前德国物理学家卡尔·史瓦西为黑洞做出精确解,再到今天我们收获了第一张黑洞的照片,人类对黑洞和宇宙的认识又迈出了关键一步。

在2017年4月全球8个射电望远镜阵列组成虚拟望远镜网络"事件视界望远镜"(EHT)并拍下第一张黑洞照片之时,我们就曾写到(http://www.kepu.net.cn/gb/ydrhcz/ydrhcz_zpzs/ydrh_201703/201704/t20170405_26081.html):"人类第一次看到黑洞的视界面,无论我们最终得到的黑洞图像是什么样子——是像电影画面一般壮观恢弘,或者只有几个模糊的像素点——事件视界望远镜都意义非凡,这是我们在黑洞观测史上迈出的重要一步。观测结果不仅仅是一张照片那么简单,它一方面呼应着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一方面也将帮助我们回答星系中的壮观喷流是如何产生并影响星系演化的。我们将成为有史以来第一批'看见'黑洞的人类,真是好运气。"

两年之后,这张宝贵的照片为幸运的我们解答同时也提出了更多的问题。

问题1:这张值得全世界六地同时兴师动众发布的照片,究竟是怎么拍出来的?

在过去10多年时间里,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科学家们联合了其它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开展了激动人心的"事件视界望远镜"项目,全球多地的8个亚毫米射电望远镜同时对黑洞展开观测。

△事件视界望远镜由位于四大洲的8台射电望远镜所组成,图中的黄色线条为连接这些望远镜的"基线",由此构成了一架和地球大小相当的望远镜。(图片来源:EHT)

它们北至西班牙,南至南极,向选定的目标(两年前视界面望远镜选定了两个观测目标,一是银河系中心黑洞Sgr A*,二是位于星系M87中心的黑洞)撒出一条大网,捞回海量数据,以勾勒出黑洞的模样。

事实上,亚毫米波段和我们非常熟悉的可见光有着天壤之别。这个波段我们是无法直接看到的,所以,利用亚毫米波段给黑洞拍照,其实就是得到黑洞周围辐射的空间分布图。

对于我们日常接触的光学照片来说,它反映的是光学波段不同颜色或者频率的光子在不同空间位置上的分布情况。明白了这一点以后,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亚毫米波段"黑洞照相馆"的原理了。

尽管是在单个频率进行亚毫米波段观测,但因为黑洞周围不同区域的光子所产生的辐射强度不同,我们于是可以得到一个光子强度分布图,然后我们假定不同的强度对应着不同的颜色,就能够得到一幅"伪色图"——图中的颜色很可能是科学家根据个人喜好自行设定的颜色——这也可以解释M87的照片为什么是魔眼色,而不是电影《星际穿越》中黑洞"卡冈图雅"的亮黄色。

问题2:电影《星际穿越》中的"卡冈图雅"黑洞有着深不见底的黑色中心与立体清晰的气体圆环,此次发布的照片里的M87为何模糊许多?

△电影《星际穿越》,中的"卡冈图雅"黑洞(图片来源:《星际穿越》)

和光学照片的清晰度问题一样,根源在于分辨率。

根据天文学家所了解的知识,要想提高望远镜的分辨率,我们可以做两方面的努力:一是降低观测频段光子的波长(等价于增强能量),二是增加望远镜的有效口径。这一次,通过VLBI技术对全球8个不同地方的望远镜进行联网,我们得到了一个口径达1万公里的望远镜,在VLBI技术相对成熟的射电波段之内,科学家们选择了能量最高的区域——毫米和亚毫米波段。

值得注意的是,此处的有效口径,其实取决于望远镜网络当中相距最远的两个望远镜之间的距离。2017年有8个亚毫米波望远镜加入了观测,2018年北极圈之内格陵兰岛的亚毫米波望远镜也加入其中,基线长度进一步增加,也进一步改善了望远镜的分辨率。

然而,尽管我们现在的亚毫米望远镜基线已经达到了1万公里,但空间分辨率刚达到黑洞视界面的尺寸,所以在科学家们观测的有限区域内,就相当于只有有限的几个像素。在《星际穿越》电影当中,天文学家基普·索恩设想的黑洞形象——包括吸积盘的许多具体细节——都通过技术手段呈现了出来,然而在真实的情况下,我们在照片中只能看到吸积盘上的几个亮斑而已。

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既然我们可以将两个望远镜放置得很远从而实现更高的分辨率,那么我们能否只用两个望远镜来完成黑洞照片呢?

很遗憾,不行。观测要求的不仅仅是分辨率,还有灵敏度——高分辨率可以让我们看到更多的细节,而高灵敏度则能够让我们看到更暗的天体。

△位于南极的SPT望远镜(图片来源:SPT)

在视界面望远镜的阵列中,位于南极的SPT望远镜在增加基线长度或者说再提高望远镜的分辨率方面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而位于智利的ALMA望远镜阵列对于提高灵敏度非常重要——望远镜真实的有效面积越大,灵敏度也就越高,ALMA望远镜阵列将视界面望远镜的灵敏度提高了10倍以上,这也就意味着我们能够探测到更弱的天体。

△位于智利的阿塔卡马大型毫米波阵ALMA望远镜(图片来源:ALMA)

如果未来将更多望远镜加入到这个阵列,我们就能探测到更弱的辐射区域,看到更多的细节,得到一张更加清晰的黑洞照片。

问题3:视界面望远镜2017年开始给黑洞拍照片,2019年才发布成果,为什么这张简单而"模糊"的照片"冲洗"了两年之久?

第一,望远镜观测到的数据量非常庞大。2017年时8个望远镜的数据量达到了10PB(=10240TB),2018年又增加了格陵兰岛望远镜,数据量继续增加。庞大的数据量为处理让数据处理的难度不断加大。

另外,在数据处理的过程当中,科学家也遭遇了不少技术难题——黑洞附近的气体处于一种极端环境当中,其运动有着非常多的不确定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科学家们还专门开发了特定的程序和工具。

最后,为了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在最终数据处理的时候,严谨的科学家们在两个不同的地方分别处理、分别验证。全世界范围内设立了两个数据中心,一个是位于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另外一个是位于德国的马普射电所,二者彼此独立地处理数据,也彼此验证和校对,保证了最终结果的准确可靠。

问题4:黑洞研究历时已久,四年前引力波已经让我们"听"到了来自黑洞合并的声音,为什么直到今天我们才"看"到黑洞的照片?

简单地说,是因为黑洞区域实在太小了——而之前望远镜的角分辨率或者放大倍数不够大,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们才真正实现了能够看到黑洞附近区域的分辨能力。

其实,早在2017年进行全球联网观测之前,全球很多科学家已经为此努力了十多年的时间,并且利用8个望远镜阵列当中的几个进行了联网尝试,探测了银河系黑洞附近的区域,结果确实在亚毫米波段探测到了周围的一些辐射,这给了团队很大的信心。

在此之前,尽管科学家们已经掌握了很多证明黑洞确实存在的电磁观测数据,但是这些证据都是间接的——少数科学家会提出一些怪异的理论来作为黑洞的替代物,因为我们并没有直接观测到黑洞的模样。

2016年探测到的双黑洞合并产生的引力波,更是让人们愈加相信黑洞的存在。但引力波是类似于声波的"听"的方式,而电磁方式是一种"看"的方式,对于更倾向于"眼见为实"、"有图有真相"的人类而言,以直观的电磁方式探测到黑洞还是非常让人期待的。所以,在2016年初引力波被直接探测到之后,视界面望远镜并没有放弃观测,反而以全球联网的方式,把这一探测技术推向了极致。

问题5:如此大费周章,除了满足人们"眼见为实"的心愿,黑洞照片对于验证相对论、揭秘星系演化有何意义?

这次的直接成像除了帮助我们直接确认了黑洞的存在,同时也通过模拟观测数据对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做出了验证。在视界面望远镜的工作过程和后来的数据分析过程中,科学家们发现,所观测到的黑洞阴影和相对论所预言的几乎完全一致,令人不禁再次感叹爱因斯坦的伟大。

△爱因斯坦

另外一个重要意义在于,科学家们可以通过黑洞阴影的尺寸限制中心黑洞的质量了。这次就对M87中心的黑洞质量做出了一个独立的测量。在此之前,精确测量黑洞质量的手段非常复杂。

受限于观测分辨率和灵敏度等因素,目前的黑洞细节分析还不完善。未来随着更多望远镜加入,我们期望看到黑洞周围更多更丰富的细节,从而更深入地了解黑洞周围的气体运动、区分喷流的产生和集束机制,完善我们对于星系演化的认知与理解。

问题6:那么,"黑洞照相馆"可以给所有黑洞拍照片吗?

科学家之前探测黑洞,是通过探测黑洞周围的吸积盘或者黑洞喷流产生的辐射,来间接地探测黑洞的存在。

△恒星级黑洞系统示意图

从理论上来讲,任何能够产生辐射的黑洞都是适合拍照的,但受技术限制,我们只能选择拍摄到那些看起来非常大的黑洞,这样才有可能看到黑洞周围的一些细节。

视界面望远镜此次观测其实选定了两个目标:一个是我们银河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质量为450万倍的太阳质量,距离地球2.6万光年;另外一个是位于M87星系中心的黑洞,其质量为65亿倍的太阳质量,距离地球5300万光年。

黑洞半径通常以史瓦西半径来描述,与黑洞质量成唯一正比关系,如果我们将视界大小定义为黑洞直径和黑洞距离的比值,那么我们可以知道,银河系中心黑洞的视界大小约为M87中心黑洞视界大小的1.4倍。这是我们知道的最大的两个黑洞,而那些质量只有几十个太阳质量的恒星级黑洞,尽管距离相对比较近,但是因为其质量过小,视界大小更小,就更难被我们的望远镜看到了。

问题7:既然银河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这么大、距离这么近,为什么这一次只发布了更为遥远的M87的照片,而没有银河系中心黑洞的照片呢?

M87中心黑洞附近气体活动比较剧烈,我们之前已经观测到了它所产生的强烈喷流,相较之下,银河系黑洞的活动不那么剧烈。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太阳系处在银河系的银盘上,在我们试图利用视界面望远镜探测来自于黑洞周围的辐射或光子的时候,这些光子会受到传播路径上星际气体的影响——气体会散射这些光子,将观测结果模糊化。

而M87是一个包含气体很少的椭圆星系,受到的气体干扰相对少很多,科学家们可以比较顺利地进行观测。我们在大气层之内观测天体时也会有类似情况,因为大气扰动的缘故,望远镜的分辨率有时很难达到理想状况。消除星际气体散射的效应是科学家接下来需要克服的一个重要难题。

问题8:今晚中国上海的EHT项目和中国科学院也发布了这一重大成果。中国科学家在"黑洞照相馆"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全球科学家是如何打配合战的?

中国大陆的望远镜并没有直接参与到视界面望远镜的观测当中,最直接的一个原因在于,中国大陆两个建好的亚毫米波望远镜(一个是位于青海德林哈的13.7米望远镜,另一个是位于西藏的CCOSMA望远镜)不具备VLBI联网功能。但即使它们可以实现联网,同步观测也无法实现,因为我们的两个望远镜正好位于灵敏度非常高的ALMA阵列的背面位置。

广为人知的中国FAST天眼望远镜也没有机会参与到视界面望远镜的观测行列。首先其工作波段不同,另外,亚毫米波光子很容易被大气中的水蒸气所吸收,所以视界面望远镜都位于海拔比较高而且干燥的地方,比如ALMA望远镜就位于海拔5000多米的acatama沙漠当中。

但是,位于夏威夷的麦克斯韦望远镜(JCMT)是EHT联合观测网络节点之一,由中国科研机构参与,为视界面望远镜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观测保障。

此外,部分中国科学家也参与了后期的数据分析和讨论,为世界上第一张黑洞照片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