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营销服务商

电脑端+手机端+微信端=数据同步管理

免费咨询热线:

如果……收到人造钻石求婚戒指,你会介意吗?

如果……收到人造钻石求婚戒指,你会介意吗?

石在自然界中产出极为稀少,分布很不均衡,主要产地集中在俄罗斯、南非、加拿大、博茨瓦纳、民主刚果、澳大利亚等国家。

金刚石原石(图片来源: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DK2U77KG0518X10M.html)

我们都知道这样一个理论: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那么钻石的物质结构是什么呢?

在钻石晶体中,碳原子按四面体成键方式互相连接,组成无限的三维骨架,是典型的原子晶体。每个碳原子都以SP3杂化轨道与另外4个碳原子形成共价键,构成正四面体。

除了见证爱情的坚贞之外,研究这种各向同性的材料可以广泛应用于机械加工、地质勘探、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等相关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具材料。

芝加哥的纪念品公司为了纪念逝者,他们把人类的骨灰变成了美丽的钻石。骨灰钻石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光学效果都是可以和天然钻石媲美的(但是将骨灰加工成钻石的费用也相当昂贵,0.3克拉约需2万元人民币。

人造金刚石的主要合成方法有两种:高温高压合成法(HTHP)和化学气相沉积法(CVD)。

目前这种合成钻石的鉴定要点,主要是观察钻石内部的金属包体,以及高能光源激发下异常的结构色。

化学气相沉积法(CVD)所需的压力较低:在1000和12kPa下,以氢气为催化剂,让甲烷离解出的碳原子在电场的引导下,在金刚石籽晶片上连续层状沉积,最终结晶生长成钻石单晶体。

根据一些公司的市场总监表示:“人造钻石和天然钻石的成分其实是一模一样的,也可以说都是货真价实的钻石,我们只是把大自然中的天然反应搬进了实验室里,除非有人执着于对自然钻石的向往和追求,否则理论上应该会很……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文章来源:中国科普博览)

充实的2023:婚纱照、结婚、完善个人网站、全球旅游——一位前端开发者的生活与技术之旅

---

**引言:生活与技术交织的2023**

在2023年,作为一名热爱生活的Web前端开发者,我不仅迎来了人生中的重要里程碑——拍摄婚纱照与步入婚姻殿堂,还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深度挖掘技术潜能,优化个人网站,并借由全球旅游寻找灵感,让技术与生活互相滋养。这篇文章将以独特的视角,结合前端技术实践和个人经历,为大家呈现一个充实且多彩的2023年。

---

**【第一部分】爱情的见证:婚纱照背后的技术美学**

**标题:光影交错间的前端艺术**

拍摄婚纱照的过程中,我运用前端技术制作了一个在线选片系统,不仅方便自己与伴侣筛选照片,同时也分享给亲朋好友参与投票。下面展示相关HTML+JS代码片段:

```html

<!DOCTYPE html>

<html lang="zh">

<head>

<meta charset="UTF-8">

<title>在线婚纱照选片系统</title>

<!-- 引入样式及必要的库 -->

<link rel="stylesheet" href="styles.css">

<script src="https://code.jquery.com/jquery-3.6.0.min.js"></script>

</head>

<body>

<div id="photo-gallery">

<!-- 动态加载婚纱照图片 -->

<!-- 使用模板引擎或jQuery动态生成DOM元素 -->

<div class="photo-item">

<img src="images/wedding-photo.jpg" data-id="1" onclick="selectPhoto(this)">

<div class="vote-count">0 votes</div>

</div>

</div>

<script>

function selectPhoto(photoElement) {

// 获取照片ID并记录选票

var photoId=$(photoElement).data('id');

// 这里仅模拟逻辑,实际应用可能需要向服务器发送请求保存选票

incrementVoteCount(photoId);

}

function incrementVoteCount(id) {

// 更新选票计数

// ...

}

</script>

</body>

</html>

```

通过这个系统,我们既体验了前端交互的魅力,也加深了对用户体验设计的理解,使婚纱照的选择过程充满了科技与爱的温度。

---

**【第二部分】婚庆网站定制:甜蜜记忆的数字化呈现**

**标题:婚礼邀请函的个性化定制**

筹备婚礼时,我还亲手搭建了一个用于发布电子请柬和分享婚礼资讯的个人网站,采用了响应式布局确保在不同设备上的良好展示。以下是简单的HTML结构与一些自定义CSS动画效果的示例:

```html

<!DOCTYPE html>

<html lang="zh">

<head>

<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width=device-width, initial-scale=1.0">

<style>

.wedding-invitation {

/* 响应式设计 */

width: 100%;

max-width: 800px;

margin: 0 auto;

padding: 2rem;

background-color: #f5f5f5;

box-shadow: 0 2px 10px rgba(0, 0, 0, 0.1);

/* CSS3动画 */

animation: fadeIn 1s ease-in-out forwards;

}

@keyframes fadeIn {

0% { opacity: 0; }

100% { opacity: 1; }

}

</style>

</head>

<body>

<div class="wedding-invitation">

<!-- 婚礼邀请函具体内容,包括日期、地点等 -->

<!-- 可使用SVG、Canvas或其他交互技术增加视觉效果 -->

</div>

<!-- JavaScript用于处理交互事件,例如RSVP按钮点击事件 -->

<script src="invitation.js"></script>

</body>

</html>

```

---

**【第三部分】网站重构与性能优化:技术进阶之路**

**标题:精益求精,打造卓越用户体验**

今年的一个重点任务是对个人网站进行全面升级和完善,包括架构优化、性能提升以及新功能的开发。利用现代前端框架(例如React或Vue)改造旧版网站,展示了页面路由、状态管理等技术的应用:

```jsx

// React 示例代码片段

import React from 'react';

import { BrowserRouter as Router, Route, Switch } from 'react-router-dom';

import HomePage from './HomePage';

import BlogPage from './BlogPage';

function App() {

return (

<Router>

<Switch>

<Route path="/" exact component={HomePage} />

<Route path="/blog" component={BlogPage} />

{/* 更多页面路由 */}

</Switch>

</Router>

);

}

export default App;

```

此外,针对性能优化,采用懒加载、代码分割、预加载等技术,保证网站在各种网络环境下都能流畅运行。

---

**【第四部分】全球旅游:汲取灵感,拓展视野**

**标题:旅行中的创新思考**

在世界各地的旅途中,我不仅欣赏了壮丽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还在游览过程中收获了许多关于用户体验设计的新思路。比如,在参观博物馆时,AR导览技术给了我启示,如何将这种新颖的交互方式应用于Web端的产品设计中。

---

**结语:**

2023年,我以一名前端开发者身份,完成了生活与职业道路上的重要跨越。婚纱照、结婚典礼见证了爱情的成长,个人网站的迭代与完善体现了技术实力的提升,全球旅游则让我开阔了眼界,获取了更多灵感源泉。这一年,我用前端技术诠释了生活的美好,也让生活赋予了技术更多的温度和活力。愿每一位读者在追求技术进步的同时,也能在生活各个方面找到属于自己的精彩与价值。

梵高:一种力量在沸腾

2 罪人

1

提奥?梵高是父母的希望与骄傲。他们在寄往布鲁塞尔、海牙和巴黎的书信中不断地提醒这位头脑灵活又彬彬有礼,在事业上正蒸蒸日上的年轻人。他在1878年巴黎世界博览会的展位上的表现得到了公司的认可,这使他从此在这座大都市站稳了脚跟。1881年,年仅二十四岁的提奥被提拔为位于巴黎的一所分公司(巴黎共有三所分公司)的经理。

提奥在巴黎艺术商圈展现的才华恰恰反映了他的荷兰血统。“资产阶级”这个词来源于法语,它的寓意复杂。当十九世纪最激进的艺术评论家夏尔?波德莱尔讽刺资产阶级——一个西装革履的过度自信并持有右翼思想的有财产的势力群体——已然成为这个世纪的主宰者时(1),他暗示有思想的人应以一种“波西米亚人”的形式和这个阶级划清界限,这种形式是一种积极正面的身份,这种身份令无产者、左翼人士、旧时所谓的“思想错误的人”和想象力以及艺术的起源勾连在了一起。波德莱尔称资产阶级在心理上依赖它的对立面——“你可以三日不食,但不能一日无诗”(2),即使是最有才华的诗人,如三日不食,也需要位资产阶级资助者把面包放到桌子上。而这并不意味着这两个阶级相互喜爱。相反,离相互喜爱相去甚远。

在荷兰,这种身份的对立却并不存在。像森特叔叔一样,提奥认为财产和视觉艺术相互依赖。提奥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他通过满足房主们对精致的室内装饰品的合法而高雅的需求赚得财富。顾客一定是正确的,他对每一位顾客都十分尊重。同时,既然有艺术市场,就一定有艺术家。同样,艺术家理所应当从一个不同的视角看待这个世界,如果没有这种精神上的错位,哪会有精致的视觉诗歌?只要提奥能够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顾客和艺术家就能最终双双受益。

拿画家安东?毛弗来说,提奥知道毛弗,是因为这位年长他十九岁的前辈娶了他的表姐耶特?卡本特斯。1871年,毛弗一家居住在海牙。提奥和文森特在海牙工作期间都愿意去他家中拜访。毛弗在绘画时借鉴了米勒描绘风景画中的法国农民时所采用的挽歌式的笔法,将之应用于描绘荷兰郊区的圩田、沙丘和湿地。在毛弗典型的油画或水彩画中,裸露的地平线上会突兀地呈现一位骑士、牧羊人、犁田者或一只野兽,嵌在阴沉的天空和印着车辙的泥泞道路之间,所有的颜色在这种无声的灰蒙蒙的色调里融为一体。这种斯多葛派的诗歌作品的创作者经常陷入抑郁之中,但梵高兄弟把他尊为哲学家。他们从他这里第一次获知了不可言语的有关“它”的理念——一种超然的体验。同时,毛弗的事业正处于稳步上升的阶段。依托于古皮和谢公司的贸易关系,毛弗和所谓的“海牙学派”志同道合的同僚们——约瑟夫?伊斯拉埃尔斯、亨德里克?魏森勃鲁赫、威廉?鲁洛夫和马泰斯、雅各布、威廉?马里斯三兄弟——打开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国际市场,并且因灰暗色调的荷兰风景画声名鹊起。毛弗用事实证明,只要艺术家和画商足够坚韧,诗人气质不会成为世俗成功的绊脚石。

显然,和艺术家打交道,提奥很在行。他了解艺术家敏感自负的古怪性情,因为他自身就是一个非常敏感的人。虽然他的信件都丢失了,但是从哥哥与他的对话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他对于文学和绘画的热爱,似乎他还和几位收入微薄的女子有过几段感情纠葛。他的热情已然超越商业事务,他会因为上司缺乏想象力而沮丧不已:1877年有段时间,提奥与上司之间关系一度紧张,他甚至想过干脆从古皮和谢公司辞职。但是他终究还是及时调整了自己,重新回到一贯的角色:像他父亲一样做一个温顺和善的老好人,一个协调者,一个有影响力的人。

渐渐地,提奥又多了一重身份,那就是家里的供养者。多鲁斯作为乡村牧师,收入微薄。提奥的姐姐安娜虽然已于1878年风光出嫁,但是莱斯、维尔和科尔还没能自立。提奥在古皮和谢公司的收入一边要补贴家用,一边又要养活自己的几位情人,这两项开销已经让他捉襟见肘,除此之外,他还要解决家里这位更加棘手的“大麻烦”,谁让他是文森特曾经的知己呢!1879年7月,提奥规劝文森特未果之后,收到文森特一封悲痛欲绝的回信。自此之后,两人之间就没再通信了。直到次年3月,提奥寄钱到埃腾给当时回家探亲的哥哥。从此提奥都会按时寄钱回来。文森特为了躲避想让他宣布精神失常的多鲁斯,匆匆回到了矿区。之后的三个月又音讯全无。

终于,1880年7月末,提奥位于巴黎雅致的第九区的公寓收到了一封来信。文森特“不情愿地”决定消除两人之间的长久以来的间隙,并特意来信感谢提奥的经济援助。文森特为何现在才表示感谢呢?这封信就像是文森特在长达数月的痛苦反思后所寻求的临界点。他希望能在这封信中寻找自认为的外表——一位衣衫褴褛、精神错乱又“满怀热忱”的、“无用的、满怀疑虑的”流浪汉——与专注于绘画、传道和阅读的内心世界之间的平衡。他似乎并不能看到未来的方向——“未来并不乐观”,他写道,但是,他相信所有精神上的躁动一定意味着什么,一定能凝聚到一起,就像所有高级的事物——伦勃朗的画、福音和莎士比亚的作品——若经仔细推敲,都指向上帝一样。可是,“难道我所经历的磨难不过如此了吗?我还能做些什么?我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呢?”

提奥对于这次精神探讨的回复并没有保存下来,紧随其后的文森特的回信也丢失了,但是从两年后文森特的来信中可以推断当时两人之间的对话。“我记得很清楚,当时你劝我成为一名画家,我觉得不合适,并没有采纳你的意见。”提奥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想到文森特在前往博里纳日之前提过他“真的想开始绘画”,而在博里纳日期间又经常提到在那里完成的绘画作品。由此,他认为既然哥哥在画行一事无成,传教生涯也走到了尽头,也许他能在贸易行业的另一头崭露头角——画行的供应者。这项伟大的提议最初被这位“满怀热忱的人”拒绝了,他太专注于往树的顶端攀爬,却没有注意到果实已经在自己脚下了。

然而很快文森特的态度就发生了转变。8月末,在寄给提奥的书信中,他提到了古皮和谢公司于二十几年前出版的绘画手册。他打算按照手册上的建议,临摹绘画大师的作品,当然,他所指的大师就是米勒。他提到最近想尝试画一幅“草图”——虽然还没有动笔,但至少有这样一个“想法”——来描绘矿工们在雪天里赴工的场景。文森特终于在二十七岁这年走上了绘画之路。他抓住了人生中的这次重要机会。“只要我还能继续工作,情况就会好转。”

2

事实上,情况很快发生了好转。当初海牙时期的老板泰斯提格又出了几本绘画手册。从文森特的书信可知,他对其进行了一番深入的研究。大量的铅笔画、钢笔画和炭笔画练习(现在已经丢失)堆满了博里纳日的出租房。同年十月,文森特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他决定前往布鲁塞尔,重新过城市生活,寻找艺术的熏陶与指导。他在那里拜访了一位古皮和谢公司的老职员,那位老职员建议他到当地的皇家艺术学院学习。这个建议显然得到了文森特的重视,但是在此期间,他仍然没有任何作品问世。而重要的是,经提奥的介绍,文森特认识了一位刚刚从巴黎搬到布鲁塞尔的年轻的荷兰学生安东?凡?拉帕德。自五年前认识亨利?格拉德韦尔以来,文森特又一次真正地感受到了什么是友谊。很快,粗野的前传道人和温文尔雅并善于交际的年轻人便一起出现在后者的工作室里练习绘画。为了进一步改变,文森特甚至给自己买了一套还不算贵的得体的二手西装——他是这样小心翼翼地向父母汇报的,他需要讨好他们,毕竟他们掌管着他的开支。不过既然文森特的生活貌似已经步入正轨,这种尴尬的境况也应有所改变。1881年4月,他得知提奥打算承担他的日常开支。

那么问题是:对于这条新出路,文森特是怎么想的?对他来说,成为画家到底意味着什么?事实上,文森特于1880年8月向提奥提到的那幅《雪中的矿工们》,大幅面积的铅笔画被施以淡彩,诠释了这位迟到者最初的意图。这幅画的作者希望通过绘画来讲述生活的“原貌”。让艺术来诠释人们在土地上的劳作——这毫无疑问是受米勒的影响,米勒善于“唤醒人们的眼睛,使其观察大自然的栖息者”。(3)只是在这里,米勒的理念被运用到了重工业的环境,并由一群清贫的工人们来演绎。这种概念的广度——工人们的队伍蜿蜒地出现在视野里,继而逐渐消失,融入到若隐若现的工地与煤渣堆里——的确过于宏大,但同时,作者也能通过对矿工行列两旁的荆棘丛的简单勾勒来表现一种单纯的乐趣。(十几年前,在文森特还没有开始绘画生涯之前,在他为数不多的几部作品中就有这种活泼随性的笔法。)

作为当代图文艺术的行家,文森特显然不满足于这种朴素的画法。这种一半源于记忆,一半受米勒影响的人物画法相当不可靠——他们“可能会有十厘米高”,他抱怨道——应该借鉴查尔斯?巴尔格的《绘画课》一书中所讲到的结构画法。布鲁塞尔的冬季过后,文森特画了一幅钢笔画《沼泽地》(A Marsh),这幅画体现了他的绘画手法的进步。他的作品不再是一种包罗万象的心理视角,而是剥开那闪烁松软的空间结构,用眼睛观察到的场景。沼泽地里的每一渠河道,每一股曲流都在他的笔尖的细心勾勒下清晰可见,画面上布满了精雕细琢的线条。这工笔本身就能唤起一种遐想,一种对线条艺术所特有的专注和节奏感。

描绘苏格兰沼地景色的作品《寒冷的十月》的作者密莱司(而非米勒),成为了文森特的新目标。高雅凄婉的诗作成为文森特的狂热旅程的终点。1881年6月,安东?范?拉帕德和他一起在沼泽地里写生,这对文森特来说是一种莫大的鼓励。文森特的这位年轻新伙伴有足够的自信来容忍并真正欣赏文森特的古怪想法。范?拉帕德已然适应了这位性情古怪的伙伴(他回忆文森特是一位“高雅但勤奋刻苦又极度忧郁的人”)(4),他时而充当学生,时而是争论的伙伴,有时又成为文森特时髦的社交战利品。他们取景写生的沼泽地离埃腾只有一天的路程,这位牧师之子正在埃腾进行为期十二天的探亲。让多鲁斯和安娜高兴的是,这个害群之马竟然能带回这样一位体面的朋友。

事实上,文森特在五周前已经搬到了埃腾的牧师公馆。他在布鲁塞尔的住所和博里纳日一样拥挤,不便作画。范?拉帕德也很快会离开那座城市,搬离和文森特一起绘画的工作室。也许布拉班特能提供“足够的素材”给文森特进行绘画练习,他向提奥承诺,很快就能够靠为杂志画插图谋生了。对于前两年所遭受的困境,他愿意向父母妥协。而对于多鲁斯和安娜来说,他们愿意为儿子提供一处偏房,并鼓励他开启人生新的篇章——尤其考虑到这对社交有益。

文森特可以练习的素材无疑是他所仰慕的米勒的画作,但除此之外还包括村舍、磨坊、树林和埃腾周边的低山,当然,还有牧师公馆。就像面对沼泽地时一样,面对这些素材的最大难题是如何把它们合理地安放在矩形画纸里。但重要的是,这里有他所需要的人物形象,来创作体现生活原貌的作品。万事已经俱备:“他开始画播种者,既而又去一些小户人家画正在做家务的妇女。他要求人们为他摆姿势。”据当地一位叫作扬?坎的颇有前途的艺术家回忆。那个夏天,他恰巧和这位“衣着古怪”不修边幅的红发年轻人有过来往。“他们都害怕他,和他在一起并不轻松。”(5)虽然不被理解,但他在1881年完成的几幅人物作品都得以保留了下来。文森特试图简单地勾勒出穿着日常服饰的农民的轮廓,这些被他要求静止在那里的农民,有的在农田里挖土,有的在扫地,有的在缝补衣服。他并没有花心思去思考掩盖在衣服下面的身体。

只要他的绘画对象还在劳作,他就继续作画。在此期间,他写给提奥的信异常轻松,也非常积极向上。那个夏天,一个女人的出现把他大好的心情推上了颠峰。这是一个他愿意迎娶的女人。

3

1881年8月,科尔内利娅“凯”?福斯来到了埃腾的牧师公馆。她的母亲是文森特的姨妈,父亲“施特里克叔叔”是1877年在文森特接受神职训练期间,曾试图教授他神学知识的阿姆斯特丹的牧师。那时凯的丈夫还没有去世,他是一名传教士,后来死于肺病。这位前来探亲的寡妇比文森特大七岁,带着一个八岁的孩子。从这一期间拍摄的一张照片可以看出,面对丧夫之痛,她防御心很重,并且自尊心极强。

文森特写给提奥的信中并未详细描述过凯的外貌。他未来的弟媳乔?邦格后来去拜访了凯,她在对文森特的回忆录里写道,虽然“他们一起散步,一起聊天”,凯“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美貌和凄美的忧伤给这位表兄留下的印象……‘他对我的儿子非常好’,后来回忆起那段时光时她这样说道”。“沉浸在伤痛中”的凯“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文森特的提议。(6)是什么让文森特有胆量表白?在他后来写给提奥的信中可以得知,部分原因是因为凯是神学家的女儿。文森特认为她需要被拯救,不仅是从伤痛中,还需要从文森特所放弃的宗教狂热中被拯救出来。然而,主要原因仍然是精神慰藉。他说服自己一定要抓住机会采取行动。由此可以看出,促使文森特采取求婚行动的并非凯的姿色。

除了精神慰藉,还有权利意识。文森特当时已二十八岁,到了结婚的年龄。和其他的成年男子一样,他也有权利说“我爱”并且为之选定一个对象。他不会轻易接受这个对象回应说“不,不行,绝不”。凯回到阿姆斯特丹后,文森特不断给她写信,最后施特里克叔叔不得不写信阻止他。文森特开始纠缠提奥为他出路费,他要去阿姆斯特丹当面说服她。1881年11月,最初持中立态度的多鲁斯和安娜不得不帮助施特里克叔叔劝阻文森特,这导致他们与文森特之间又出现了新的裂痕。

文森特和多鲁斯开始了新一轮对峙。文森特认为父亲应该把他当成一个男人对待,阅读使他的视野变得更加宽阔,而这位顽固的老牧师却剥夺他爱的权利,认为他的爱“不合时宜、不体面”——这位家庭的独裁者还试图把他送进精神病院,并且当面诅咒过他。放弃托马斯?厄?肯培的《效法基督》后,文森特阅读的大量现代作品也成为两个人争吵的原因:多鲁斯认为米什莱和维克多?雨果的作品具有煽动性,而令人恼火的是,文森特偏偏认为这些平装书和圣经一样重要。这次激烈的争吵以父亲把他赶出房间结束,而文森特内心的愤怒并没有平息,他不断写信向提奥倾诉。另外一位抨击十九世纪荷兰社会自满情绪的当代本土批评家爱德华?道维斯?德克尔(也叫穆尔塔图利)的作品也很快成为了文森特的武器:“也许当我们能够说出穆尔塔图利在《一个异教徒的祷告》一文中写的那句‘噢!天啊,并没有上帝’时,上帝才真正地存在。”

这次争吵后,文森特很快离开了埃腾(居住在巴黎的提奥给文森特邮寄了路费,希望能够平息他和父亲之间的紧张情绪),因为他意识到:不管圣徒和神学家怎么想,自己的需求要比别人重要得多。这个发现大大地鼓舞了他。是的,他内心充满了爱,正因为内心充实,不管这些腐朽的老教徒怎么看待他,他绝不认为自己是一名无神论者。不能向任何人妥协。文森特来到了位于阿姆斯特丹皇帝运河8号的施特里克叔叔的家中——毕竟是自己的外甥,凯的父母见了他。文森特要求见凯,但做牧师的姨夫告诉他,凯一听说他来就躲起来了,并且再次正式警告文森特不要再痴心妄想。他们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最后文森特愤然离去。第二天晚上,他又回来了,但还是没有见到凯。然后发生了廉价小说里经常出现的戏剧性的一幕:文森特把手直接放到油灯上:“如果不让我见她,我的手就一直放在这儿。”老牧师(或可能是他的儿子扬)赶紧把火吹灭了。可文森特内心的脚本里并没有这一幕。紧接着,扬对文森特缺少经济来源的事实进行了一番嘲讽。最终的结局是:“不,不行,绝不”还是上演了。剧终。

不,不,这样不行!戏剧怎么能没有续集?文森特接着乘车去了海牙。到了海牙之后,直奔学徒时期经常光顾的红灯区格斯特,他决定到这里弥补一下虚度的青春。和深谙世事的妓女度过一夜良宵——他认为妓女们不矫揉造作,且有一种“饱经沧桑”的美感,这让她们看起来非常有魅力——被他以最优美的现代笔法告知了身在巴黎的他唯一的忠实读者。然而,这位生活艺术家来到荷兰的首府还有另外一个目的。三个月前,也就是1881年8月末,他来拜访过安东?毛弗——家族中住得最近的一个在绘画界取得成功的模范。毛弗认为他很有潜力——也许是在他身上看到了和自己相似的忧郁——并且很认真地给他提供了一些绘画指导。文森特竭尽全力地吸收毛弗的意见,他开始尝试炭笔画,甚至突破性地尝试了水彩画。

如今已到11月末,他前来寻求毛弗的进一步支持。刚到镇上,他便去拜访了毛弗装修精美的宅邸,并在那里住了几周。在毛弗的引导下,他开始接触一个更适合他的绘画方法。他尝试了人生中的第一幅油画。在涂了底漆的画纸上涂上温暖朴素的棕黄色,能使那些静物看起来朴实,又令人身心愉悦。通过描绘闪闪发光的卷心菜的静脉或者“饱受沧桑”的土豆上挂着的泥土,他找到了从那戏剧性的一夜风流中所获得的感官愉悦。文森特激动地向提奥介绍他的导师的非凡智慧,以及听起来有些粗鲁却慷慨大方的鼓励:“我一直觉得你是个无聊的讨厌鬼,但现在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文森特顺理成章地向出资人提议留在海牙,追随毛弗练习绘画。

同年圣诞,他固执地选择回乡探亲。自此之后,他除了留在海牙也别无其他选择了。圣诞节的清晨,他毅然拒绝和家人一起去教堂。多鲁斯简直无法再容忍:两个人又吵了起来,文森特被赶出了家门。12月29日,他搬到了离海牙市区较远的火车站旁的廉价房里。他对自己的行为也感到震惊(“我是不是冲动了?是不是做得过分?——随它去吧”)。施恩韦格位于市区边缘,当时正在发展之中。文森特接下来的二十一个月将在此度过。

4

文森特的内心正经历着新的变化。“提奥,我感到内心中正迸发一种能量”,文森特在距1882年还有三周时写道,“我尽我所能来释放这种能量,让他获得自由。”文森特意识到自己还需要更多的练习,所以他决定暂时放弃油画,重新回归铅笔画和钢笔画,这次他专注于画人物,比如他会雇一位老人坐在他的新画室里织毛衣。在毛弗的指导下,他开始接受绘画初期并没有接受过的专业训练。文森特是欣赏毛弗的。他认为这位米勒的信徒既慷慨又智慧,但他们之间毕竟有着十五年的年龄差距。如今这位著名的风景画大师要求文森特练习绘画传统的石膏模型和专业的人体模特,但这位学生却固执地对此表示抗拒,认为这些东西缺乏真实性,他甚至砸碎了毛弗借给他的几尊石膏像。他更倾向于那些穿着工作服的穷人或者老人,而不是这些在毛弗介绍给他的画家俱乐部里摆着姿势的年轻貌美的裸体模特。

文森特告诉提奥,他练习人物画的终极目标并不是风景画。然而他却建了一个绘画风景画的工具——或者说请人帮他做了一个。他用提奥给他的钱请一位木工为他做了一个“视角框架”,也就是一种安放在三脚架上的网格栅窗。如果你把素描纸也分成一样的网格,那么你可以透过网格栅窗看风景,从而确定画笔的位置。这种从画册上学到的方法很快得以应用。1882年3月,文森特的叔叔科尔下了一份订单:十二幅描绘海牙不同景色的画。(7)为何这份工作并没有让文森特成为他向提奥所承诺的收入稳定的画家?那些煤气厂、荒废的房子和铁路侧后方的工厂所展现的惨淡灰暗的景色无疑是原因之一,另外要归咎于他过于生硬浓重的笔法。

居住在贫民区的文森特并不是一无所获,1882年年初,他在画家俱乐部里认识了各种各样的画家,和他们有过短暂的接触,但很快就不欢而散。年长他四岁的乔治?亨德里克?布赖特纳便是其中的一位,这个人对他的性情的转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布赖特纳是一个嬉皮士。他的作品可用现代的“街头文化”来形容,他善于抓取动作,尤其是工人住宅区的动作场景。他读过埃米尔?左拉的小说,接受过法国最新文化思潮的洗礼。这位画家将这种新浪潮引入荷兰,和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学运动相得益彰,对于推动这场运动的作家们来说,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不再是以毛弗为代表的海牙画派所称的禁欲、田园或者社会凝聚力。

文森特跟着布赖特纳到街头取过几次景。(当文森特在大街上把他绘画时用的大家伙拉出来时,布赖特纳都会退到一旁。)4月,他完成了一幅作品《用挖掘机挖街道》。在着手画这幅作品的顶部时,他似乎使用了视角框架,但是很快,文森特挣脱了框架的局限,逐渐进入了一种完全无秩序的创作形态。斜着眼睛的挖掘工和路人,以及他在家里所练习的人物(一个老太太和一个跪在地上的女孩)被拼接到了一起。远近透视的绘画规则被他抛之脑后,他将各类城市独行者生硬地拼凑到一起,形成了一种突兀的全视角的画面。从某种意义上讲,虽然他开始如饥似渴地拜读左拉充满活力的文学作品,但他对于这种新文化浪潮的演绎要远远比布赖特纳或左拉激进得多。

事实上,生活中他同样在践行这种文化思潮。文森特当时住在格斯特往北几个街区以外的北街16号,这幅画是他透过一楼的窗户画的。在一楼的后屋住着文森特的女人,这个女人叫西恩(“克拉西娜”的昵称)?霍尔妮克,她和五十三岁的妈妈、九岁的妹妹和一个四岁的女儿住在一起。西恩当时三十二岁,是家里十一个孩子中的老大。霍尔妮克在市中心活动,她的世界很狭小:做些小生意,也做临时工,有时候领取一些救济,为生计所迫,有时不得不卖身挣点小钱。文森特遇到西恩是在1月的一个晚上,他正在街道上漫无目的地游荡。当时她的状况并不好,怀有四个月的身孕。这已经是第四次怀孕了,她本来有两个儿子,都夭折了,而如今肚子里孩子的父亲也不知去向。

他用“悲伤的圣母像”来形容她的魅力。他为西恩画的画像并并未描绘她粗糙的皮肤(她得过天花),而更多的是皮肤下那庄重威严的骨架。虽然她已不再“年轻貌美”,虽然她永远不及基在他心中的地位(虽然失败了,但对于追求过基这件事,他始终感到自豪),但是她性格温顺,是相互慰藉的最佳人选,更不用说她懂得如何与他相处。他用弟弟寄来的生活费帮她支付医药费,她的身体很快得到了好转,便开始认真地给他做模特。那个春天,他在写给远在巴黎的弟弟的信中——除了索要更多的生活费以及诉说与同行画家的争论——更多的是在这种放松的陪伴中所获得的前所未有的自信。

文森特越来越坚信一种属于自己的艺术形式。1882年4月完成的一幅叫作《悲伤》(Sorrow)的作品就是很好的证明。这幅作品是对那些画家俱乐部附庸风雅的裸体像的一个有力的反击。这幅具有英国特色的作品确定了他与众不同的立场。是的,他十几年前所热爱的伦敦的画家们的作品中“具备的文学性”。以毛弗为代表的欧洲画家们错误地将之视为批判的对象。事实上,用诗歌来表现生活自有其独特的绘画张力与“高尚之美”。这幅画中,西恩的姿势让裸体具有语言表现力,这对于文森特来说是一种突破,一种广泛意义上的信仰,这源于他个人崇高的善意:他在画纸底端附了一句出自米什莱的话——“怎么可能会有孤独的被遗弃的女人呢?”这句话恰恰代表了促使文森特拯救这位妓女的怜悯之心。

令人欣慰的是,文森特创作了很多版本,包括随后完成的一幅更具说教色彩的描绘河岸边的树木的插页。他将这幅画摆在了裸体模特的旁边。对于文森特来说,风景画和人物画一样可以表达情感目的,只不过是以另外一种形式:“我想表达一种生命的抗争,这可以通过苍白瘦弱的女性身体来体现,同样也可以通过布满木瘤和结块的黑色树根来传达。”

5

5月1日这位艺术家还沉浸在“生命的抗争”的艺术冥想中,5月7日,他便回到了面目狰狞、挥舞着拳头的现实争吵中。那天他出门散步时,与毛弗巧遇。去年冬天的这位导师已经有意躲避文森特好几个月了。文森特邀请毛弗来家中参观他的新作。毛弗却拒绝了。他说我不去,我受够你了。“你性格乖戾。”毛弗(除了损失了几座石膏雕像)为何与这位昔日门徒反目?文森特敏感地怀疑——很可能他的猜想是对的——他受了泰斯提格的蛊惑。文森特最近刚刚向这位他在古皮和谢公司做学徒时所崇拜的经理提出请求,想作为初出茅庐的艺术家寻求他的支持,但这种胡搅蛮缠惹怒了泰斯提格。这位自力更生的成功人士称文森特是一个笨手笨脚的狂想家,他榨干了正派的家人,甚至听说他全然抛弃了社会的阶层礼节,竟然用弟弟挣来的干净钱养活一个妓女?

“好吧,绅士们,我要告诉你们——你们这些注重文化修养的人,”5月7日文森特对除提奥之外所有的假想敌进行反驳,他厚颜无耻地叫嚣,“二者哪个更有修养,更有同情心,更有男人气魄?抛弃一个女人还是收留一个被抛弃的女人?”然而这并没有得到提奥的理解。关于西恩一事,文森特多多少少对他有些隐瞒。而和他关系早已疏远的父母得知这件事后更加不领情。(8)当文森特提出要增加生活费并且打算向西恩求婚时,提奥断然拒绝了。而此时的多鲁斯再一次商榷,让这位长子承认自己是一位没有自理能力的病人。

提奥并没有停止对文森特的经济援助。几周之后,6月12日,多鲁斯不得不亲自到海牙的市区医院看望文森特。极具戏剧性又不出乎意料的是文森特得了淋病,正卧床不起,而此时西恩马上临产,不方便照顾他。悲痛至极的父亲陪着高烧不退的病怏怏的儿子整整待了三周,这期间文森特不得不在生殖器上插上导尿管。在此期间,文森特不能画画,只能写一些描绘画面的文字。通过病房的窗户,他所看到的屋顶、运河、码头和花园的“辉煌的”鸟瞰图在“神秘的”晨光或暮光的照射下,“展现出了勒伊斯达尔或弗美尔的作品中的光线美。”事实上,文森特卧床期间的大部分思考只是为了缓和等待西恩的煎熬。西恩每天都来看他,直到分娩才没有来。7月2日,文森特能下床去探望西恩了。他陪着难产中的西恩,直到她生下了一个男孩。

小威廉?霍尔妮克虽然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文森特却对其视如己出。自去年11月以来,文森特就步入了一条险峻的道路,这个新生命的到来让他在这条道路上疯狂任性地大胆前行,迷迷糊糊跌跌撞撞地来到了顶峰。他先把西恩、威廉和西恩的另外一个孩子玛丽亚安置在施恩韦格的家中——他已经在从前的住所旁找了一个更大的房子,并置办了新家具。他自己于7月2日也搬了进去。在接下来的一年里,他的生活偶尔发生一些小变化,基本进入了摇摆不定的平衡状态。1882年7月至1883年8月期间,这位城市边缘的独行者生活得异常拮据,脾气前所未有地急躁,他拉着自己的资助人弟弟在不同的艺术风格之间徘徊。

他绘画时继续使用视角框架:7月份,他在新公寓里完成了一幅描绘屋顶的水彩画,在这幅作品中,他将视角框架应用到了极致。他画了不少以他所收养的家庭为素材的写生画——比如玛丽亚跪在威廉的摇篮旁的凄婉画面——还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借来的金钱雇佣社会底层人员来为他做人体模特。一位叫作阿德里亚努斯?祖德兰的靠领取抚恤金生活的老人成为了那个秋天的主角。他那强而有力的姿势,成就了一幅穿着衣服的肖像画《悲伤》——名为《疲惫》。文森特这一时期前所未有地热衷于英国风格的版画。在和范?拉帕德的书信中,他反复研究了他的大量收藏。1月,他用足足两个月的房租钱买下了《图画报》的二十一卷画册。在此期间,他还参照胡贝特?冯?赫尔科默和卢克?法尔兹等反映社会现实的高产出的艺术家的一些珍贵作品,画了几幅质朴风格的画。10月,他画了一幅描绘彩票店外黑压压的人群的水彩画,并取了一个说教性的名字《穷人与钱》。3月,他在施恩韦格的公寓被描绘成了施粥场。在11月的一段时间里,他用平版印刷技术尝试把一些画印到名片上(比如《悲伤》)。

8月初,是文森特这一年绘画最活跃的时期,提奥在此期间来看望过他。身为画商的弟弟告诉他,现在正流行油画,并给他一些钱让他购买颜料。文森特带着颜料、视角框架和几张画板坐着电车来到了斯海弗宁恩——海牙的远郊海岸。很快,他发现自己越来越享受这种欢快流畅的膏状液体,就像享受吹打在他衣服上的海风一样。他非常兴奋,突然对构成这里风景的事物产生了一种新的共鸣,这从他的一幅厚重的沙丘版画中略见一斑,这幅画不同于以往他所见过的任何一幅欧洲艺术家的作品。“我很庆幸我没有学过画画,”他很快写道,“如果学过的话,很可能就忽略了这样的景色……我不明白我自己是如何画画的,”他感到惊讶,“我发现大自然和我说了什么,它和我对话,然后我用这种速记的方式把它画出来。”

然而,因为不知如何将这种新发现转化成一种诗意的以人物为媒介的图形艺术,不到两个月,文森特就放下了画笔,直到第二年春天外出写生(一些写生风景画并未能保存下来)时才再次使用。并非是因为他的画获得了商业吸引力。提奥似乎已经习惯了哥哥聒噪的喋喋不休和心理攻击,这些对他来说已不再有说服力了,他开始怀疑文森特的画能否卖得出去。但提奥是文森特唯一的盟友。情况显而易见地变得紧张起来:“如果可能,请再给我10法郎,这周就指望它了……”“我答应给房东5盾钱……我希望你能寄给我,我迫切地需要这笔钱……”“你看,再过几天,我就破产了……”几乎所有信件,不论长短,最后都以此来结束。所有倾诉的最终目的都是索要生活费吗?这位喋喋不休的鉴赏家,这位现代小说的评论家,难道仅仅是一个伸手乞讨的乞丐吗?

一个是商人,一个是波希米亚人,血缘关系将这两兄弟牢牢地捆绑在一起,波德莱尔也许能够理解他们的关系,但是这有悖荷兰人的常理,有悖泰斯提格的价值观——泰斯提格已经成为文森特的头号敌人,成为他所要对抗的标志。的确,文森特打破了家人一贯的信仰:

一个人不能为了有利于他人而存在,也不能想着一定要对他人有益——不,恰恰相反,一个人即使未能取得成功,也应感受到内在的强大力量。每个人都有使命,必须去完成它。

1882年11月末一个周一的傍晚,文森特在结束一天的版画之后如是写道。在同一封信中,他还提到正在黑暗中摸索一种不可言语的“更高层次的东西”,或者从另一个层面来说,探索提奥所在的巴黎正风靡的那个“应该是被称为印象主义”的运动——对他来说仅仅是左拉的小说中提到的一种现象。每当他阅读、思考和写作的时候,西恩都会坐在火炉旁抽着烟或喝着松子酒。

文森特与西恩的美好时光随着同年冬天西恩妈妈的入住开始发生变化。种种迹象表明,西恩对他没有太多期望。她可以忍受这个每况日下的中产阶级怪人,忍受他疲惫而急躁的好心肠以及他的唠叨。(他认为西恩没有把公寓收拾干净。)然而西恩的家人却认为他是一个棘手的失败者,并指责他没有赚钱的能力。1883年的春天,当他们开始劝阻西恩继续和文森特在一起时,文森特想过带着西恩和两个孩子私奔,一起去乡下或英国生活,至少他是愿意这么做的。海牙的舆论压力压得他喘不过气,他因此选择去乡间田地里作画。而西恩与他本质上的差异——她缺少好奇心,几乎不识字——也让他感到窒息。

这个夏天,与婚姻最接近的一次机会也败给了他曾试图反抗的阶级压力。一边是来自西恩的弟弟——一个皮条客的反对,而另外一边,提奥特意于8月17日来到海牙探访,极力劝阻文森特。他带来的消息是不能再继续资助他所谓的慈善了(艺术行业的确进入了低迷时期)。你必须结束在施恩韦格的这段关系。文森特愤怒、咆哮,但最终不得不妥协。“我无法确切地形容她的表情”,几天之后他写信给提奥,“那表情好像是一只羔羊想要说:既然注定要被屠宰,我便不会反抗了。”那个需要他照顾的小男孩怎么办?他会幸福吗?而这个他所资助的对象呢?(答案是:她又回到了格斯特的红灯区重操旧业,而二十一年后,她跳入斯海尔德河自杀了。)9月11日,当火车汽笛鸣起时,他不得不从车窗里把威廉递还给了西恩。


(1) 波德莱尔在《1846年的沙龙》(1846)的开篇着重阐述了“致资产阶级”。

(2) 同上。《巴黎的艺术》重刊了该文,乔纳森?梅恩(Jonathan Mayne)编辑翻译.(伦敦:菲登出版社,1965),第41页。

(3) 托马斯?厄肯培的《效法基督》,第29章,注释1。

(4) 安东?范?拉帕德(Anthon van Rappard)于1890年文森特去世时写给安娜?梵高-卡本特斯的慰问信,收集在约翰娜?梵高-邦格的未出版的回忆录里。见www.vggallery.com/misc/archives/jo_memoi.rhtm.

(5) 简?本杰明?卡姆(Jan Benjamin Kam)写给艾伯特?普拉沙尔特(Albert Plasschaert),海尔蒙德,1912年,6月12日,见于“词汇索引与参考文献:文档”,梵高:书信集,梵高博物馆和惠更斯荷兰国际集团,见于http:// vangoghletters.org/vg/documentation.html.

(6) 以上引文出自约翰娜“乔”?邦格未出版的回忆录。

(7) 阿姆斯特丹的书商科内利斯?梵高(Cornelis van Gogh)上一次在本书中出现是在1877年文森特为成为神职人员进行训练期间。那时,他嘲笑过文森特不能欣赏学术裸体画像。

(8) 文森特的传记作者们在叙述文森特与西恩的关系时,也并未参考他的这一观点。即使是那位似乎具有先进思想的弟妹,也保留着浓烈的阶级意识。“一位粗鄙的未受过教育的女人……操着一口浓重的乡土音,性格恶劣。”乔?邦格在描述这段经历时反复显露了这一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