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营销服务商

电脑端+手机端+微信端=数据同步管理

免费咨询热线:

我们距离一个真正的儿童电子书平台还有多远?

我们距离一个真正的儿童电子书平台还有多远?

今,每个爱书之人可能多少都读过几本电子书,要么下载过几个APP,要么在已安装的社交平台如微信或豆瓣上读过一些书,或者,至少见过别人打卡。然而,当我们把目光转向童书领域却发现,这还是一个混沌的市场。

我们不妨做一点简单的归纳。

首先,在应用市场上,缺乏能被大多数家长认识或认可的、可以多样化选书阅读的儿童电子书平台。其次,虽然也有一些将童书电子化的平台,但有的只是搭建了一个比较简单的图书库,缺乏有吸引力的内容,有的则充斥着大量需要付费的经典绘本解读、绘本教学和阅读打卡等功能性设置,对于孩子来说,无法满足选书的好奇心,也提供不了阅读的乐趣。加之,这些平台以绘本为主,阅读受众是0到6岁的孩子,他们的阅读完全由家长决定。而针对小学高年级以上的童书要么没有电子书,要么电子书是归属到成人电子书平台。总而言之,目前国内童书电子化的一些尝试与成人电子书市场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有的甚至沦为自媒体时代维系和开拓私域流量的一种工具。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尤其是童书比成人书有更多分类方式,每个年龄段孩子阅读的童书差异也大。

在国外,儿童电子书平台也同样处于发展中,并且也遇到诸多争议。在本文,我们以美国的儿童电子书平台Epic为案例观察。

这家号称世界上最大的儿童电子书阅读平台于2013年创立,专为12岁及以下的儿童提供电子书、有声书和相关视频。目前它有网页版和APP,涵盖了语言艺术、社会科学、历史、音乐、艺术、科幻等多个主题,以英文童书为主,兼有西班牙文、中文和法文童书,它同我们熟悉的成人电子书一样,会根据孩子的阅读兴趣和水平进行个性化的算法推荐,也可以让家长或教育工作者根据孩子年龄段来选书。

Epic上的中文书。

虽然这个平台已经很庞大了,其实也不能将所有童书一网打尽,还有相当多的童书依然只有纸质书而不会有电子书。另外,它也没有成为例外,一样被质疑可能帮助家长完全操控孩子阅读。

撰文丨申璐

疫情之下,

儿童阅读电子化加速

Epic首页。

2022年3月,Epic组织了一次关于儿童电子阅读趋势的在线调查,对象是来自美国的1000名(孩子为5-12岁儿童)家长。

调查结果显示,孩子们对阅读的需求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从2019年到2020年,阅读时长总体增加89%。与2020年相比,2021年期间46%的孩子在阅读上花费的时间大致与上年相同,44%的家长还表示他们的孩子甚至花更多时间阅读。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调查也反映出电子阅读在海外儿童中开始普及的趋势。据称,2021年美国6-12岁的孩子每月用于电子阅读的时间平均为99分钟,而3-5岁儿童花费在电子阅读上的平均时长约为81分钟。这些数据与2020年基本持平。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学校曾暂停线下授课,学生转为居家线上学习,电子阅读时长大幅增加,加速了电子阅读在孩子们中的普及。

除了阅读时长的增加,电子阅读也被认为扩充了孩子们自选书籍的范围。当暂时抛开来自父母的选书干预,热搜词条往往能看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孩子自发关心的是什么。调查显示,排在首位的是幽默类书籍,其次是冒险故事,同时奇幻小说跃升至第四位。此外,在排名前10的阅读类别中,科幻类位列第五,童话类位列第七。调查还发现,2021年的热搜主题书目中,有关魔法和神话生物的图书颇受小读者们的青睐。

以小狗为故事题材的经典童书《小狗钱钱》。图为中国工人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的中文版。

有趣的是,老牌热门话题——与“狗和怪物”相关的书籍——却意外被挤出榜单,这些昔日童书中的“常客”对孩子们的吸引力明显下降。据Epic报告分析,这很可能是因为孩子们在结束居家学习后,身体虽重返校园,但心思却并未如期回归课堂。他们再次在现实中和老师相处,接受监视,重新适应紧凑的日程安排,却依然渴望游历魔法世界,探索不可预测的他乡。

在书目选择方面,受访家长一致认为,当孩子们自主选择书籍时,他们的阅读动力往往更充足。如果父母和老师为他们指定书目,那么71%的孩子花在阅读上的时间则会少得多。

另外,据不少家长反馈,电子书形式还意外促进了亲子共读。围绕主题词进行搜索,不仅提升了孩子们对特定领域的求知欲,而且在自主探索中,孩子们更愿意主动与家长分享阅读中的新发现。超过一半的受访父母表示,这类书籍帮助他们与孩子沟通一些相对复杂的话题,比如新冠肺炎疫情、气候变化,甚至是“黑人命也重要”运动(Black Lives Matter)等。这也是越来越多的家长允许孩子进行电子阅读的原因之一。

受访父母使用Epic主题书籍与孩子们讨论社会话题,其中包括新冠肺炎疫情、心理健康、气候问题等。(图源Epic)

规模性增长,缘于学校课堂

实际上,海外儿童电子阅读自兴起至今也不过10年左右的时间。而Epic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此期间儿童电子阅读如何日渐成型。2014年,它以童书流媒体平台的面貌出现,随后以免费试用结合付费的形式推广,使用者大约每月支付8美元左右(折合人民币约50元)即可访问平台馆藏内容。

不同于面向成人读者的电子阅读,针对儿童的电子阅读项目更偏重有声读物和视频资源。它引导学生阅读的功能,是多数家长和校方对平台持开放态度的主要原因。如今,美国已有超过90%的小学与该平台签约,将电子阅读接入学校图书馆。在电子阅读普及的过程中,中小学教师是其中不可忽视的推动者。

就美国的儿童电子阅读发展情况来看,它探索的是一种从学校向家庭扩散的方式。以Epic平台为例,其最先以免费试用形式进入美国多所中小学课堂,并逐渐影响教师的授课方式,比如,它似乎有助于解决一个曾让许多教师头痛的问题——如何让课堂进度在适应多数学生接受水平的同时,也能兼顾到少数学生的差异化需求。

动画片《艾特熊和赛娜鼠》(Ernest et Célestine 2012)画面。

毕竟,我们的教室中坐着能力水平各异的学生。面对同样一项任务,率先完成的学生需要延伸阅读,否则他们很容易在失去兴趣后“神游天外”;而进度相对落后的学生也同样需要相应的查缺补漏,避免因一步掉队而逐渐被“甩出课堂”。在教师注意力有限的情况下,电子阅读的超链接和辅助检索或许能够充当课堂上那个“教学助手”。

与此同时,电子阅读内置资源的丰富性,以及不受时空限制的便捷性,都让其在课堂这一环境中显示出竞争力。据部分教师称,学生可以在不离开教室的情况下浏览十几本电子书,省去了往返图书馆时间,也省去了在书架前翻找的时间。教师还可以与学生建立共享书单,结合课程安排及时更新书目。多所学校表示已经在通过电子阅读平台尝试搭建个性化的阅读列表。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此类电子阅读平台如今并未向学校收取访问费用,但Epic的联合创始人凯文·多纳休(Kevin Donahue)曾在2019年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你永远不知道任何企业在未来会怎样”。而显然,教师们已经日益适应了电子阅读在课堂中的角色,甚至在适应后离不开了。

课堂之外,向家庭扩展

动画片《反叛的童谣》(Revolting Rhymes 2016)画面。

当儿童电子阅读从课堂向家庭延伸,家长是否愿意为平台买单?或者说,平台提供的阅读体验在课堂之外依然能留住那些小读者吗?

前文中我们提到,Epic的付费用户每月需支付50元左右的门票。那么,在各自为营的童书市场中,这个价格究竟能给孩子换来多少本书?这同样是国内童书电子化平台需要思考的问题。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该平台累计收录35000余本童书,这背后是它与250家左右出版商建立了合作关系。据该平台负责人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如何打破内部壁垒是(行业)当务之急。在其看来,竞争对手从来不是同类童书阅读平台,而是那些争夺孩子们注意力的其他数字娱乐项目:“是否能让孩子们自主选择喜欢的书目才是留住他们的关键。”

动画片《大坏狐狸的故事》(Le Grand Méchant Renard Et Autres Contes 2017)画面。

从中不难发现,对于一家有竞争力的儿童电子书平台而言,该平台更多考虑的是如何让海量资源最终服务于“自主”。当孩子的阅读主动性被激发,儿童电子书才可能收获真正的读者。

而此前在儿童阅读领域,纸质书曾长期占优势地位。

一方面,儿童虽是阅读的主体,却鲜少成为选书的主体。多数家长仍然抱持一种“驱赶式阅读”的观念,这就导致家长对孩子阅读的“掌控感”,远远超过海量图书资源对他们的吸引力。当阅读普遍以一种代理的形态出现,图书资源本身是不被那么关注的。但近年来家长们逐渐意识到,他们主导的阅读未必能激发孩子的兴趣。这可能使他们将目光转向电子书平台。

另一方面,儿童阅读早先更多被视为课堂的先导或延伸。不少家长担心电子设备的功能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加之在阅读习惯建立之初,单页停留时间过短是否会影响孩子的深度思考也备受争议。对此,Epic平台的解决方法显得有些粗暴但足够直接。在主流出版机构之外,该平台不断尝试搭建与多家独立出版机构的合作,以提供更为多元的童书类目。在其看来,当内容质量显著上升,上述纸上谈兵的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一个隐忧:

孩子看什么书,家长应该监视吗?

像Epic这样的平台尝试将关注点更多放在激发儿童的自主阅读上,为儿童带去了阅读乐趣,但同时无法忽视的是,电子阅读本身让儿童选书存在风险。

相较于儿童电子阅读兴起之初各方对“便捷性”的狂热追捧,近年来更多被讨论的,其实是便捷性的双刃剑问题。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的一篇分析文章称,在过去的几年间,父母可能无法了解图书馆的全部藏书,这反倒给了孩子们一定程度的自由,他们可以在书架之间探索并发现那些吸引他们的小众书目。但随着电子阅读的普及,各类书目被有序分类入库,父母们可以轻松地在数字馆藏上检索,进而快速圈定哪类书目是不希望让孩子阅读的,学校管理员也可以通过轻点几下鼠标来限制孩子们的访问权限。

动画片《西葫芦的生活》(Ma vie de courgette 2016)画面。

此外,新冠疫情的不确定性也刺激了父母的“控制欲”。据《纽约时报》年初的一篇评论称,居家学习让父母能在更大程度上干预孩子的学习安排,这可能会使父母产生一种错觉,认为自己对孩子的智识生活也有全面管控的可能。对此,不少小读者称,即便是被定义为“坏书”的内容,也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不乏收获——“我和我的朋友们通过分享这些书建立了联系,而且这些书让我可以在头脑中探索各种愚蠢想法,而不必非要在现实生活中一一实践。”

上述争议,也集中体现在围绕“家长控制”(Parental Control)功能的讨论中。上半年,美国一家知名教育软件公司Follett开发出一款应用程序,据称家长可以同步获取孩子浏览书籍的历史痕迹,同时该程序还授权家长限制孩子的阅读内容。问题在于,监控服务多数时候是通过算法来跨平台扫描和检测关键词,但这些关键词的范围常常难以测量。许多关键词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接触到的,或是孩子们已经在讨论的,所以仅靠限制阅读似乎并不能阻止这些对话的发生。在争议之下,该公司也搁置了相关项目的推进。

学生通过Follett公司开发的图书馆查询系统浏览书籍。(图源Follett公司网站)

说到底,我们都知道阅读是一项个性化活动,当平台的图书数据无法做到多元且丰富时,就只能聚焦于少量内容的精细耕耘并精准定位用户,虽然这也是一种开发模式,但是分领域呈现割据状态就注定了只能产生碎片的、混沌的市场。确实,身处其中,不论是家长还是校方都难免会担忧孩子的书架内容。在这点上,即便是这家号称世界最大的儿童电子书阅读平台也力不能及,而这至少提醒我们,在探索一个真正的儿童电子化阅读平台的路上,需要同时站在孩子们的角度充分考虑问题,避免在最开始就因矫枉过正而走偏。

参考资料:

1.Kids’ 'Epic' Reading Habitshttps://www.publishersweekly.com/pw/by-topic/childrens/childrens-industry-news/article/89393-kids-epic-reading-habits.html2.Conservative parents take aim at library apps meant to expand access to bookshttps://www.nbcnews.com/tech/tech-news/library-apps-book-ban-schools-conservative-parents-rcna261033.The Surprisingly Big Business of Library E-bookshttps://www.newyorker.com/news/annals-of-communications/an-app-called-libby-and-the-surprisingly-big-business-of-library-e-books4.An “Epic” Risehttps://www.publishersweekly.com/pw/by-topic/childrens/childrens-industry-news/article/79536-an-epic-rise.html5.In the Field with Epichttps://www.publishersweekly.com/pw/by-topic/childrens/childrens-industry-news/article/79537-in-the-field-with-epic.html6.Book Banning Is About the Illusion of Parental Controlhttps://www.nytimes.com/2022/02/09/opinion/book-banning-parents.html7. Why are a select few adults deciding what others’ children may read? | Opinionhttps://www.floridatoday.com/story/opinion/2022/03/25/dont-let-select-few-adults-decide-what-children-may-read-opinion/7159670001/

作者/申璐

编辑/西西

校对/刘军

#34;人们不停地给老化的语言“整容”,拼命地往其中注入各种新的特性来稳住其流行地位,或者至少让其看起来不那么“土”。与“代码膨胀”一样,“特性膨胀”过犹不及。我们更应该去发现JavaScript的内在美,而不是做各种表面功夫。


——《JavaScript悟道》道格拉斯·克罗克福德"

在 JavaScript 语言的宗师级人物榜单里,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人,他曾任 PayPal、Yahoo 等知名互联网企业 JavaScript 资深架构师,还创造了备受赞誉的 JSON 数据交互格式,也是 JavaScript 的布道者,为 JS 的应用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他的每一次正式发声,就会饱受业界挑战和攻击,因为这个老爷子实在是太有性格了。


道格拉斯·克罗克福德(Douglas Crockford)图片来源 Wikipedia


按理说,他开发了各种与 JavaScript 相关的工具,比如 JSLint 和 JSMin,道格拉斯可以说是领域里的权威专家。但是他并不愿意接受 JSON 和 JavaScript 取得的成就。


道格拉斯在codemotion上接受采访


这么一看,似乎大师是比较自谦,毕竟 Brendan Eich 才是 JavaScript 之父。但实际上,老爷子在2008年出了一本非常畅销的书 JavaScript: the Good Parts(中文版《JavaScript语言精粹》)。从书名就不难看出,大师的画风相当耿直……


在他看来,JavaScript 外表糟粕,但好在,它的内在还是很美好的,所以他只写那些“精粹的部分”。


在这本书中,道格拉斯提到:

JavaScript就像一块大理石,我要剥落那些不好的特性直到这门语言的真实本质自我显露出来。我相信我精雕细琢出来的优雅子集大大地优于这门语言的整体,它更可靠、更易读、更易于维护。

此书一出,业界反应激烈,传闻老爷子甚至还遭受到了暴力威胁。


如果你以为故事到这就结束了,那可太小瞧这位「有性格的」专家了。


熟悉 JavaScript 整个发展进程的人都知道,“每10年 JavaScript 都会发生一次改朝换代式的变革。”


因此,当老爷子10年后想要重新修订他的代表作 JavaScript: the Good Parts 时,赫然发现这本书的版权已经全部授权给了当时的 Yahoo,他没有权利再进行任何修订。


于是他决定重新写一本关于 JavaScript 的书,而写这本书的理由只有一个:


相比过去10年,JavaScript 的精粹变少了,但留下来的那些精粹更显闪耀

作者 | 道格拉斯·克罗克福德

来源 | 《JavaScript悟道》


0.1 异类


我有预感,本书会让一些同僚感到不舒服。我是异类,正在挑战一些守旧者的权威。我已经习惯这些了。多年前,我因为发现了 JavaScript 居然有精粹并将其整理成册而饱受挑战和攻击。还有当我刚提出 JSON(它现在已经成了时下最流行的数据交换格式)的时候,也是如此。


社区是有信仰的,哪怕这些信仰存在错误,社区成员也能从中获益。因此,当信仰被人质疑时,社区成员就会觉得受到了威胁。对,我就是这个质疑的人。我对真理的渴求高于对社区利益的看重。恰恰就是这一点会让很多人不高兴。


我其实只是一个普通程序员,只想找到一个最佳实践来写出优美的代码。虽然我的一些想法可能不对,但我也在思考如何纠正这些想法。我们这代程序员有很多思维模式已在 FORTRAN 时代固化,我觉得是时候踏出改变的一步了。不过,即使我处在一个极具创造性的行业中,变革仍然并非易事。


如果你认为自己被我这个异类的话冒犯了,那么我建议你将本书放回书架并远远走开。



0.2 代码


本书的所有随书代码都可以免费获取。你可以将其用于任何目的,但请不要拿它们“作恶”。如果有可能,我希望这些代码能让你做一些“好事”。


强烈建议你不要简单地复制粘贴你并不理解的那些代码。虽然我们经常戏称自己是“复制粘贴工程师”,但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很不可取的。这虽然比不上看都不看一眼就去安装一款未知软件那么蠢,但也实在算不上一种明智之举。在当前的安全技术水平下,最好的安全过滤器就是你的大脑,请务必善用。


虽然我的代码并不完美,但我认为跟我前几年写的代码相比,它们至少还是有进步的。我个人着重在为这方面的进步而努力,并且希望能活到让我的代码达到完美的那一天。我希望你也能在这方面下功夫。你可以在本书的网站(How JavaScript Works)上查看勘误表 (erratums)1。 在拉丁语中,erratum 的复数形式是 errata,但谁让我用的是现代英语呢?在现代英语中,我们应该通过添加 s 或者 es 来构成复数形式,所以这里我用了 erratums。如果要在保持传统和与时俱进之间选择,我选择与历史的车轮一起前进,以此来使世界更美好。




0.3 未来


虽然本书的主题是 JavaScript,但有时候我实际上是在讲另一种可以取代 JavaScript 的语言。我坚信在 JavaScript 之后应该有一门语言脱颖而出。如果 JavaScript 是值得学习的最后一门语言,就真的太可悲了。我们应该为子孙后代找到这样的下一门语言。这将是我们留给他们的珍贵宝藏。


我认为未来属于孩子们,也属于机器人。


当下和未来的互联网需要下一代的编程范式,它应当是全局分布式的、安全的和事件化编程的。遗憾的是,当下包括 JavaScript 在内的几乎所有编程语言依旧停留在旧的范式中,即本地化的、不安全的和顺序化编程的。我把 JavaScript 看作一门过渡的语言。在 JavaScript 中使用最佳实践可以很好地为我们未来理解新的编程范式做好准备。



0.4 语法


我认为 1 的英文拼写是错误的,因此在书中用了自认为更正确的拼写——wun。one 这个单词根本不符合任何发音规则,包括各种特殊规则。此外,用一个看着像 0 的字母作为表示 1 的单词的首字母,本身就不合适。


不过,wun 这个单词对于大众来说,看起来有点奇怪。之所以在书中采用这样的拼写,是因为我想通过此事让你明白一个道理:对陌生事物产生的奇怪感觉并不能证明它是错的。


单词拼写已然发生变革。例如,有些小家伙认为把 through 拼写成 thru 会更好,因为他们觉得这个常用单词有一半字母不发音毫无道理,用起来效率低下,也给学生造成了困惑。拼写改革实际上是一次传统与理性的对抗,有时候理性更容易获胜。编程语言亦如此。如果你也觉得 wun 比 one 更有意义,那么请和我一起努力吧。


一般人在提到像 1 到 10 这类范围的时候,通常将其理解为到 10 为止,而程序员则通常认为 10 是被排除在外的。这是由一些编程习惯造成的,比如在编程中起始编号一般是 0 而不是 1。因 此,我用“到” (to) 来表示程序员日常认为的“到”,而用“过” (thru) 来表示普通人认为的“到”。 也就是说,“0 到 3”代表 0、1、2,而“0 过 3”则代表 0、1、2、3。简而言之,“到”的语义为小于(<),而“过”则代表小于等于(≤)。



0.5 示例


我喜欢用正则表达式。然而,正则表达式其实是比较晦涩难懂的。我会在正则表达式中加入一些空白,使其看起来更规整易懂。实际上,JavaScript 并不支持这样规整的写法。因此,你看到的如下代码:


const number_pattern=/
    ^
    ( -? \d+ )
    (?: \. ( \d* ) )?
    (?:
        [ e E ]
        ( [ + \- ]? \d+ )
    )?
    $
/;

在实际中则应该是这样的:


const number_pattern=/^(-?\d+)(?:\.(\d*))?(?:[eE]([+\-]?\d+))?$/;


我实在忍不住在上面晦涩的正则表达式中加入了各种缩进和空格,好让读者读起来一目了然。


在很多章节中,我会使用JavaScript表达式作为示例。通常,我会以一个不以分号(;)结尾的表达式来进行展示,后跟一句注释(以//开头)来表示其结果。


// 示例


3 + 4===7
// true
NaN===NaN
// false
typeof NaN
// "number"
typeof null
// "object"
0.1 + 0.2===0.3
// false
3472073 ** 7 + 4627011 ** 7===4710868 ** 7
// true


上述种种,终焉之前,皆有所释。


*本文选自《JavaScript悟道》,内容有大量删减和调整,完整内容请移步至图灵社区抢先体验。


用“逆反”的方式

重新认识JavaScript语言


推荐阅读


JavaScript悟道

本书首先介绍JavaScript的基本知识:命名、数值、布尔值和字符串等,并展示了其缺陷和局限性,但随后展示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接着继续研究数据结构和函数,探索底层机制,并使用高阶函数来实现面向对象编程;然后还着眼于事件化编程、测试和纯度,以及对“下一门语言”的要求。大多数语言深深植根于FORTRAN时代的范式,作者攻击了这些根源,促使我们思考下一代范式。


作者介绍

道格拉斯·克罗克福德(Douglas Crockford)
JavaScript开发社区知名权威,JSON、JSLint、JSMin和ADSafe之父,畅销书《JavaScript语言精粹》作者;Virgule-Solidus创始人,历任PayPal、Yahoo!资深JavaScript架构师、Faceless Corporation创始人、State软件公司创始人兼CTO、Electric Communities创始人兼CEO、Paramount公司新媒体执行主管、Lucasfilm电影公司技术总监,还在Atari公司开发过游戏和办公自动化系统。作为JavaScript开发社区的大师,他在JavaScript开发方面的众多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他的思想也深深影响了整个JavaScript应用和发展。

注:新书信息可在官网关注出版进度,目前正在排版,预计下半年上市。

信读书隐私菜单中有一个“替身书架”功能,可以自行设置想对外展现的书籍,开启后其他用户只能看到“你想给别人看到的正在阅读书籍”。意欲何为呢?不想展示直接隐藏不好吗?为此我们在天天问和小伙伴们一起讨论了这个问题,一起来看看吧。

问题一

微信读书为什么要设计替身书架?@卡卡鲁鲁西

为什么不是拒绝,而是欺骗?不希望别人看到自己的信息直接隐藏不好吗?就像朋友圈屏蔽一样。为何做一个替身书架的设计,费心思去欺骗别人吗?真的有这个需求吗?

精选回复@大鱼炖海棠

为了增加用户粘性。

不能不说替身书架是招妙棋,一方面满足了用户想要炫耀的欲望 “老子爱看书”;另一方面又帮用户隐藏了个人隐私 “老子爱看书——虽然看的都是修仙小说”。

微信读书的产品经理把用户这种既想撞壁、又想装一手好B的心理揣摩得很透彻,在下佩服。

有人会觉得为了装还要不断更新我的替身书架,也是很累啊,但要知道对于某些人可是乐在其中哟~

精选回复@Kyrie凯 @Zss

除了满足用户的隐藏隐私的需求外,满足用户经营自己的人设外,我认为还有一个角度:

假设微信读书选择的是隐藏而不是用替身书架,按照现在朋友圈上面大部分用户选择3天隐藏的节奏,那么用户打开微信读书的朋友个人资料后,看到的是一片空白的界面:

(1)这就少了一个推广书籍的渠道,用户很多时候不确定自己要看什么书,有了这个书架用户可以理解为原来身边的人都爱看书,他/她看过这本书,或许是本好书,激发了对某本书的兴趣因为用户会想要看看朋友看什么,从而获得灵感(即便首页会推荐,但是用户还是相信一些所谓的大神朋友)。

假如用户看到的都是空白,那么他就觉得大家都不看书的吗,唉,那不看了。这会导致用户量减少,我觉得有这层。

(2)继承了微信的社交基因,如果设置私密阅读的用户太多(我是其中一个),作为一款主打社交的阅读类产品,确实需要强行改变这种窘境。

精选回复@玦若

这个需求是存在的,也就是我们对外营造人设的需求。

但是这种需求真的是应该被产品用功能鼓励的吗?我不这么认为,否则朋友圈打卡软件为什么不都出一个自定义天数的功能呢?

“我已经学了xx100年,位居世界第一!”有意思吗?

看过多少书是不会骗人的,言谈举止自然而然就看得出来。

精选回复@西湖

我觉得这个产品经理挺天才的,虽然可以隐藏书架,但给人一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感觉,大概这个意思没想到更合适的形容。

替身书架又能装X,自己又解放了~~

希望以后再做个替身读完,这样个个都满腹经纶。

精选回复@Jasmine

张小龙说,朋友圈是用来经营人设的,微信读书一脉相承了。

和朋友圈一个道理吧,朋友圈是用户经营线上人设的地方,我在微信读书上看到一本好书,特想配上一段抽象且高**的文字转发到票圈装一下,然后朋友圈什么小明小红看到了,觉得:”哇塞活捉一直好牛逼的大佬,赶紧去看看大佬看啥书。”然后顺着找到了你的微信读书并且关注了你的书架,一打开发现书架上居然有本《爱情婚姻家庭》,这大佬人设不保啊……以后哪里还敢在微信读书上搜集书籍了….所以,我想替身书架就是这么诞生的吧哈哈~

精选回复@白衣卿相

深井冰啊,要让当代戏精演到什么时候,这位产品经理一定很好面子。

下一步做一个替身微信,我不想回复的人它帮我自动回复。

perfect~

精选回复@洪文一

阅读本来就多元化,很多不同领域的书籍为了方便续读和日后翻阅都会加入书架,分组管理。

但是在书友之间交流(其实微信读书并不仅限于熟人之间,看到书评对你感兴趣的人也会关注你啊~)和大家所说的人设建立,我的理解是所谓的人设是我想吸引什么类型的人跟我交流。一方面是我在熟悉的人面前我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设(虚荣感),另一个方面是我对某个领域是擅长或有浓厚兴趣的(兴趣圈),用来对外寻找相同阅读爱好的人。

精选回复@JaylonG

替身书架其实挺有趣的。

【私密阅读】和【替身书架】可能看起来是比较相近的需求点,但是其实也不是。

简单来说,

【私密阅读】是一种针对用户的“孤独面”的功能,主要是满足用户不想被看到的一面,比如有些用户阅读养生类书籍,又怕别人笑话,就会隐藏起来。

而【替身书架】是一种针对用户的“炫耀面”的功能,主要是满足用户想要被看到的一面,比如最近在读的产品书籍是哪些,最近在读的书是哪些领域,就是为了让别人看的,也省去了忘记加入隐私阅读被看到的尴尬。

更多精彩回复:https://wen.woshipm.com//question/detail/h7f7ar.html

你的想法是?欢迎来天天问和小伙伴们继续交流噢~

相关阅读

【天天问每周精选】第89期:周杰伦新歌上线,为什么单曲收费,高清MV却免费看?

【天天问每周精选】第88期:点外卖为什么必须要「选择性别」?不敢选性别女……

【天天问每周精选】第87期:功能更新了却没用户用,是不是做得没意义?

【天天问每周精选】第86期:直播暂停后并不会断点续播,为什么还要做“暂停”功能?

【天天问每周精选】第85期:“稍后阅读”能否有效解决碎片信息处理问题?

【天天问每周精选】第84期:产品实习生,如何让leader不失望?

【天天问每周精选】第83期:微博如果取消点赞数展示,是否更好呢?

【天天问每周精选】第82期:“骂”一个产品经理,最狠的方式是什么?

【天天问每周精选】第81期:人人都说的「互联网思维」是什么?

【天天问每周精选】第80期:只有15秒的抖音视频,真的利大于弊吗?

【天天问每周精选】第79期:产品经理老了以后怎么办?

精选问题每周有,欢迎食用~配合回复味道更佳(∩_∩)

本栏目由天天问小编 @Tracy 编辑,欢迎大家踊跃提问,一起交流。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