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营销服务商

电脑端+手机端+微信端=数据同步管理

免费咨询热线:

中外英文媒体如何报道唐山打人事件

中外英文媒体如何报道唐山打人事件

外媒体针对这一恶劣事件的英文报道不少,但是笔者觉得,通过对比下面这两家的报道,我们可以看出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这两篇英文报道分别来自中国日报(China Daily)和CNN。

首先说相同的部分,两家媒体都描述了这件事情的具体经过和其引起的广泛讨论。

一、中国日报(China Daily)和CNN都用了比较重的词assault(这个词指的是主动并带有恶意的袭击)来定义打人的男子的行为,按照视频中的情况来看,这一描述是非常准确的。

(关于assault这个词, 笔者还有个亲身经历的小故事。曾经有人来找我做翻译,说是要写解释材料给美国领事馆。他自称因为在美国进过一趟局子,签证被取消了,还说一定要我帮他写材料申诉成功之后才会跟我结账。我当时感觉非常奇怪,因为他说只是因为一点小事,和朋友发生了争执,过程中有一些推搡,就造成了这种严重的结果。后来在我的坚持下,他把警局和法庭的文书原文给了我,我一看assault,就直接拒绝了这个客户,这个词本身表达的含义是比较恶劣的,主动对他人发起攻击,绝对不会是一点“小事”和“推搡”。)

二、中国日报(China Daily)和CNN这两家媒体也都用了outrage来形容中国网民的义愤填膺,具体可以看下面的截图。

中国日报(China Daily)报道的开头部分

CNN报道的开头部分

下面来说说有趣的, 不同的部分。中国日报主要是通过采访的形式,说明法律专家对这一事件的权威看法,而CNN到后半部分就很有夹带私货的意思了[奸笑]先看看原文。

CNN报道的后面部分

划线部分的意思是:一些人开始质疑女性在中国的安全问题,还有另一些人在讨论这个国家内存在的“针对女性的系统性暴力(systemic violence against women in the country)”。

小伙伴们有没有发现最近“系统性的性别暴力”是一个频繁出现在网上的概念,而我国官媒的中英文报道中基本上没有用这个词[奸笑]有人说其实并没有人在故意煽动仇恨和性别对立,然而事实是,只要一有机会,这些煽动就会出现,它们可能大张旗鼓、也可能低调隐蔽,甚至可能伪装成科普。写这篇文章是想要提醒大家冷静看待社会现象,相信国家会还受害者一个公道。也希望大家可以学好英语或者其他外语,这样有利于我们对比不同渠道的观点,产生更全面的看法。

本篇文章引用的截图来自以下两个网址

CNN报道原文:https://edition.cnn.com/2022/06/12/asia/tangshan-video-attack-china-intl/index.html

中国日报(China Daily)报道原文: http://www.chinadaily.com.cn/a/202206/13/WS62a71bfda310fd2b29e626cd.html

关注我, 带你追热点,学英文。

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和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分别于2022年3月4日和3月5日在北京开幕。两会期间,关注图书出版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围绕领域内热点话题发表建议。

图书零售市场存在恶性竞价,建议新书首年售价不低于定价八五折

针对当前影响出版业健康发展的图书定价问题,政协委员潘凯雄、谭跃、赵东亮提交《关于加速推动图书价格立法的再提案》(下简称《提案》)。其在提案中称,在此前2020年和2021年已连续两年提交相关提案并得已立案,但答复并不理想,因而第三次提出。

《提案》注意到,国内出版物零售市场价格之争的乱象愈演愈烈。就新书而言,实体书店因其客观条件所限一般只会按其定价销售,最多在某个特定的促销时段才可能按8.5-9.0折的优惠价促销。而日益庞大的电商特别是民营电商新书销售的起步价大多就是图书定价的7.0-8.0折,4.5折乃至更低者也绝非少数个案,这还不包括年终时电商以各种名目向出版方索要不低的返点费。而近两年兴起的电商直播带货模式更是滋生出各种乱象,极端者如2021年9月27日,刘媛媛“927破亿图书等你来”的直播,声称“30多家出版社准备了50万册书破价到10元以下,10万册1元书,爆款书突破‘双十一’价格”。

与往年不同的是,2021年12月28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其中明确提到“推动图书价格立法”。

针对上述情况,潘凯雄等在《提案》中呼吁国家相关部门尽快抓紧制定落实《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中围绕制止出版物恶性“价格战”的具体措施,以立法方式明确规定新书出版一年内不得以低于定价的8.5折销售。

电商图书恶性竞价给线下实体书店的生存造成压力。据《中国经营报》消息,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王安忆建议,针对书店萧条的情况,应出台相关政策,明确新书出版前半年仅在实体书店销售。

纪录片《读书的力量》(2017)。

线上平台盗版泛滥,打击网络文学侵权引关注

2022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均对图书市场盗版泛滥现象有所关注。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开明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原总编辑林阳在其提案中称,目前,各大平台盗版泛滥,但打击盗版的成本很高,从取证到鉴定到诉讼到执行,费时费力不堪其苦,加上平台又以避风港原则为盗版作掩护,绝大多数出版商及著作权人在受到盗版侵犯时,都选择了容忍与无视。同时,盗版横行严重影响全民阅读推广。如果一个平台长期贩卖盗版产品而不被追责,从结果导向上看就是默许了盗版的合法合规性,就是打击原创鼓励盗版。

林阳在提案中提出,应加大对盗版图书的印制者、销售者的处罚力度,同时,对购买盗版者加大教育的宣传力度。减轻当事人举证负担,提高法定赔偿数额,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强定罪量刑标准。

近年来,电商平台成为图书销售的又一重要渠道。对此,全国政协常委兼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在《关于严厉打击图书盗版的提案》中称,在互联网时代,电商平台不应沦为盗版书销售的新土壤。他提出加强电商平台遵纪守法的管理力度,完善电商法律法规体系,斩断数字出版盗版利益链,建立全网信用信息共享体系和加大宣传及奖励力度等五条建议。

此外,随着网络文学的兴起,该领域的侵权现象也引起代表关注。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出版集团党组成员、副总裁潘凯雄针对网络文学面临盗版侵权的“三座大山”——部分App、搜索引擎和应用市场,建议对负面商誉显著的盗版平台实施精准打击,强化搜索引擎的责任义务。

潘凯雄还提到具体实践中对惩罚性赔偿的认定是一个难点。与高额获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盗版平台在被举报后,往往只是下架整改或象征性赔偿,其背后高额利益的驱动为盗版侵权行为留下了“再犯”的空间。而在文字作品惩罚性赔偿基数的计算上,既要参考有关部门制定的文字作品基本稿酬标准,还要充分考量网络文学的版权价值,加大惩罚和判赔力度,让侵权者付出足够的代价。

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2022)。

“阅读需要仪式”,呼吁设立国家阅读节

推进全民阅读仍然是代表拟定建议、提案的关注热点。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称呼吁建立国家阅读节仍是他的“1号提案”,建议把9月28日孔子诞辰日设立为国家阅读节。据悉,这将是他连续20年在全国两会呼吁设立国家阅读节。

此外,朱永新在其提案中还将目光聚焦书香企业建设。他注意到,在我国,企业从业人员大约有7-8亿人,为提高员工素质,就要努力建设书香企业。为此,他提出推动企业建立读书会、建立企业图书馆、研制适合企业家和企业员工的阅读书目、建设企业读书云平台等具体建议。

围绕书香中国建设,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陈红彦则在提案中称,阅读应从娃娃抓起,呼吁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她注意到,实现双减后的义务教育让课后时间的填充成为需求,在学校、博物馆、展览馆、文化馆、电影院等场所应根据需要提供沉浸式读书活动,比如用健康向上的cosplay激发读书兴趣,提升学习和亲子阅读的主动性,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文化素养和社会交往能力。

参考资料:

《关于加速推动图书价格立法的再提案》

https://www.gdpg.com.cn/index.php?g=&m=article&a=index&id=1837&cid=9

《两会|全国人大代表王安忆:建议新书前半年只在实体店销售》

https://www.cb.com.cn/index/show/zj/cv/cv135154591269

《全国政协委员潘凯雄:建议加大网络文学侵权盗版惩处力度》

https://www.bjnews.com.cn/detail/164618843814523.html

《【春天的约会】今年准备提交的十件提案中,朱永新委员最关心的是》

https://www.rmzxb.com.cn/c/2022-03-04/3063677.shtml

《林阳两会提案:出版系列连环画,打击线上平台的盗版书销售丨聚焦两会》

https://new.qq.com/omn/20220307/20220307A03K9B00.html

《全国政协常委朱永新:建立国家阅读节,仍然是我的“1号提案”》

https://www.bjnews.com.cn/detail/164654964814594.html

《聚焦两会 | 陈红彦:推进书香中国建设,将“古籍保护学”作为一级学科》

https://www.163.com/dy/article/H1LB39EN0514B0JK.html

封面题图为《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2022)画面。

作者|申璐

编辑|罗东

校对|郭利

者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改革完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马拉松运动参与面广、影响力大、产业链长,在服务全民健身、赋能地方产业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23年11月,人民网研究院推出“中国马拉松,何以高质量”系列访谈第一季,产生强烈反响,发挥了良好的舆论引导作用。2024年1月,人民网研究院发布《2023中国路跑赛事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首次提出“路跑赛事高质量发展评估指标”。

2024年上半年,马拉松赛事热度持续攀升。为进一步深入探讨相关话题,人民网研究院日前推出“中国马拉松,何以高质量”系列视频访谈第二季。

在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方面,马拉松运动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让跑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路跑在运动特性、在文化精神层面具有哪些独特特征,值得深入探讨。

围绕相关问题,人民网研究院近日推出“金台论策”系列视频访谈“中国马拉松,何以高质量”系列访谈第二季,第五场主题为“关乎文化:让跑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意味着什么”,邀请金色山谷体育创始人运艳桥,北京医院主任医师、心血管运动医学中心主任、心内科党支部书记汪芳,深圳淳如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淳,特步跑步发展中心副总监施学炼,人民网网上群众工作部高级研究员刘鹏飞等专家和行业代表展开讨论。访谈主持人为中国马拉松年度人物、人民网监事会主席、研究院院长唐维红。

访谈现场,由左至右依次为唐维红、运艳桥、汪芳、李淳、施学炼、刘鹏飞. 视频链接:http://yjy.people.com.cn/n1/2024/0805/c439863-40292869.html

跑步故事:“每天不跑感觉缺点什么” (视频链接:http://yjy.people.com.cn/n1/2024/0805/c439863-40292875.html)

唐维红首先请访谈嘉宾从自身经历出发,分别讲述自己的跑步故事。

中国马拉松年度人物、人民网监事会主席、研究院院长唐维红

运艳桥是2013、2017两届香港100越野赛冠军,2017年全运会历史上首枚马拉松大众组金牌获得者,2019年TNF100公里冠军,被网友称为“中国越野跑第一人”,马拉松个人最好成绩(Personal Best, PB)2小时24分。他介绍,自己从2007年大学在读期间就开始跑步,这些年一直坚持下来,“每天不跑感觉生活里缺点什么。”他表示,如今跟很多合作伙伴聊工作不是通过一起吃饭,而是通过一起跑步,跑步已经成为了他的一种生活方式。

北京医院主任医师、心血管运动医学中心主任、心内科党支部书记汪芳

汪芳表示,跑步是自己保持健康的方式。2017年发现自己患上了高血压,由此开始跑步,“半年的时光,我的血压就完全控制好了,而且停了两种药物。”作为一名心血管大夫,汪芳一直在研究心血管运动医学,看诊时,会测试患者的心肺耐力,开具运动处方,提供具体的运动指导,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预后。此外,她还投身以健康生活方式预防疾病的科普工作一线,向大众传递健康生活理念。

作为一名马拉松奖牌设计师,李淳提到,自己十年间坚持跑步,体重从210斤降到140多斤,工作和事业都有了新的改变。很多跑友都拿到过自己设计的奖牌,这是最有成就感的事情。这些年,马拉松赛事给了自己更多的灵感,有了更多的时间去了解每一个城市的文化,希望通过自身工作影响到更多有影响力的人,将人生的马拉松战线拉得更长。

施学炼介绍,个人从事IT工作十几年后,转入特步跑步发展中心做跑步推广运动。特步公司建立的“特跑族”在全国有292个分会,现在已经有接近200万人。自己也经常到全国各地与跑友见面,传递奔跑的力量。“带动身边更多人跑步,让这份工作变得特别有意义。”

刘鹏飞提到,自己日常繁重的工作需要健康的体魄,跑步是一种给自己蓄能的方式,也是对自己身体状态的一种检验。“我很感谢跑步,它会给我充电。”

唐维红表示,自己在2015年为应对失眠等身体问题开始跑步,2016年逐步完成半马、全马。跑步帮助自己更高效地工作、更健康地生活。“跑步的时间其实不是等来的,是挤出来的。我们出差,就可以带上跑鞋,到哪儿都可以跑。受益了就会坚持下去。”她表示,作为媒体人,希望影响更多人跑起来动起来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更希望通过媒体的力量助力马拉松文化的传播和马拉松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2024上半年赛事:更亲民、更有趣、更科学(视频链接:http://yjy.people.com.cn/n1/2024/0805/c439863-40292877.html)

针对上半年马拉松赛事情况,与会嘉宾一致认为,今年大型马拉松赛事越来越多,跑步的人群在增加,大众的参与度和热情也在持续高涨。

运艳桥表示,今年上半年赛事密集,出现了无锡马拉松、武汉马拉松、重庆马拉松等几大赛事安排在同一天的情况。越野跑赛事的规模近两年也迎来爆发性增长。今年6月,自己的公司在河北崇礼主办了一场越野赛,赛事设计方面有意降低参赛难度,延长关门时间,缩短参赛距离,同时安排了更加密集的补给站,让跑者既能享受到风景和补给,还能结识朋友,通过提升参赛者体验来更好推广越野赛。

金色山谷体育创始人运艳桥

汪芳表示,当前跑者的参赛热情越来越高涨,但运动要讲究科学,超量的运动会导致身体的过载,因此很多地方还需要专业人员去指导。例如,有些人患有高血压,为降压长时间跑步而不注重科学运动,结果一段时间后突然发现出现房颤了。曾有30多岁的跑者测出是“80岁的心脏”,原因是长期训练超出了自身负荷能力。希望通过筛查,让人们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发现高危人群,以科学指导助力科学运动。

唐维红也认为,要尊重科学、敬畏生命,跑步之前要有评估预测,跑步过程中也要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循序渐进。“跑步就像储蓄,你平常付出多少、训练多少,就会收获多少成绩。如果你平时就靠蛮力冲刺,肯定会带来一些问题。跑步必须要注重科学。”

李淳谈到,今年上半年跑了20多场马拉松赛事,也参加了一些小众的比赛。“好的东西,是需要看、需要交流的。跑步,让我在赛事奖牌设计方面又找到了更多的灵感。”刚参加的西乌旗首届马拉松比赛,正巧赶上可遇不可求的那达慕大会,通过跟运动员近距离交流,观看草原上的骑马、射箭、博克等比赛,启发了很多的创意。此外,自己为“越山向海人车接力赛”设计奖牌多年,每年完赛后,跑者会DIY组合各自的奖牌,拍出很多有创意的照片,为来年的设计提供灵感,已经形成一种良性互动。

深圳淳如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淳

刘鹏飞持续跟踪了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有关马拉松赛事的网民留言情况。他提到,前年以来,有关马拉松赛事的留言量数据曲线大幅上扬,去年的留言量已经达上万条。截至今年上半年的数据统计显示,大量网民留言集中在赛事中签率方面。另有超过三分之一的网友询问能否在本地或周边地区举办马拉松赛事。不少网友提出希望能够降低参赛门槛,增加马拉松赛事的趣味性和特色。数据还显示,2024年以来,有40多个城市的当地群众通过“领导留言板”询问当地政府和体育协会等有关部门是否有举办马拉松赛事的意向,有超过一半的政府机构和相关部门回应正在研究筹备中。

人民网网上群众工作部高级研究员刘鹏飞

施学炼介绍,特步在服务大众跑者方面做了很多新尝试。今年上半年,特步在6个城市40多所高校打造了“猛干”系列的接力赛。特步的跑步俱乐部已基本覆盖各个省会城市,做了很多亲子跑活动。此外,特步还做了“跑运河”系列活动,持续51天,途经19个城市,带动了几万人参与跑步运动。

倡导赛道礼仪,推广跑步文化(视频链接:http://yjy.people.com.cn/n1/2024/0805/c439863-40292881.html)

近年来,随着马拉松赛事的蓬勃发展,赛道上的不文明现象也屡有发生。访谈嘉宾认为,对于赛道礼仪,赛事组织者有责任做好相应提示和告知,媒体也要发挥自身作用,帮助做好赛道文明宣传。

运艳桥提到,在公园里跑步时,经常碰到有人在第一条跑道上走路或慢跑的情况,参加马拉松比赛时也遇到过前方有人急停的情况,希望通过公益宣传,倡导跑得慢的人群尽量将靠里面的跑道让开,做到有序通行。当跑者需要骤停或者减速时,需留意左右后方来人,做好提示,以免发生碰撞。他还表示,赛事组织者和跑者有义务做好垃圾清理工作,要让赛道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如果大家都把垃圾留在这个地方,堆得越来越多,不仅影响环境,对当地的畜牧业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汪芳提到,马拉松比赛中有乱扔垃圾的情况,影响环境。跑步时也有急停、横穿等现象,有很大的安全风险。建议办赛时主办方做好疏导,安全第一,让更多的人享受赛道的快乐。

李淳提出,组委会可以让一部分人担任赛道的文明使者,让赛道上的志愿者更加多元化,比如安排“补给兔”、“医师跑者”等。“我们看看是不是有一种更好的创意方式,让更多人通过志愿者服务,拿到赛道上的名额,从而更好地做服务。”

特步跑步发展中心副总监施学炼

施学炼认为,可以联合有影响力的跑步达人来讨论这些有价值的社会话题,将赛道礼仪做成攻略来传播,指导新手跑者。还可以让报名马拉松的跑友进行理论答题,考察是否具备基本的文明素质。李淳也表示,很多刚刚入圈的新手跑者,熟悉赛道礼仪需要一个过程,更多的是需要让他们看到榜样的力量。

唐维红表示,人民网将围绕赛道礼仪这一话题持续推进相关建议征集和传播工作,争取达成更多共识,共同营造一个更美好的赛道环境。

多维度推动“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

2024年3月,国家体育总局、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活动的通知》,鼓励各地将体育赛事活动举办地从体育场馆扩展至具备条件的景区、度假区、体育公园、商业中心、步行街等区域,推动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服务水平,加强安全管理,培育赛事活动品牌。

2024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6部门联合制定了《“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旨在落实《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有关工作要求,倡导和推进文明健康生活方式。

针对如何从政府、行业、社区等多方面发挥合力,让跑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嘉宾们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多位嘉宾提到,城市规划、小区建设时可以将运动设施、跑步步道布局在生活圈周边,以吸引更多人参与。很多城市在积极建设步道等硬件环境,人们开始热爱在家门口跑步。

嘉宾们表示,城市文明不光体现在硬件设施的建设,更在于配套服务的不断提升和完善。汪芳建议,可以让医院和社区联动,形成一些制度性要求,通过将人力物力等资源前移,让社区更多地去发挥在预防疾病方面的作用,减轻大医院的医疗负担。运艳桥表示,越野赛和马拉松服务的是相对专业的跑者,类似越野赛50公里的距离具有一定门槛,容易将大家拒之门外。为了覆盖更多人群,赛事公司应该多做一些短距离赛事,开放更多名额,让有运动习惯的人都能参与进来,增大基础人群,圈子才能做大。施学炼介绍,特步今年通过“特跑族”,发展了四千多名社会教练员,每周都有公益训练课,希望教授人们如何正确健康地跑步。

唐维红表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体到路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嘉宾提到了很多需要提升和改进的方面,比如需要更多的公共运动场所和设施,特别是城市中的绿地和步道等。唐维红认为,通过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可以更好地提高公众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会有更多的人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大咖的选择:运动支出在个人支出中占比多少是合理的?(视频链接:http://yjy.people.com.cn/n1/2024/0805/c439863-40292886.html)

本季访谈新增“大咖的选择”环节,通过嘉宾现场答题,阐述对热点事件的看法。本场的问题为:运动支出在个人支出中占比多少是合理的?

访谈现场,由左至右依次为唐维红、运艳桥、汪芳、李淳、施学炼、刘鹏飞

运艳桥和李淳均认为运动支出在个人支出中占比30%较为合理。对于经常参加越野赛的运艳桥来说,越野跑对装备的要求较高,需要有金钱的投入。李淳表示,马拉松运动是对健康的一种投资,是最好的保健品。“在健康上花钱,我觉得花再多,都是正比。对于我热爱的运动来讲,超值!”

施学炼选择了“10%-15%”的运动支出占比。他同时也表示,运动相关的装备和硬件设施,都是长期投入、长期可用,支出占比的“理论值还可以更高一点”。

汪芳和刘鹏飞则选择了“5%-10%”的运动支出占比,一致认为运动支出相比其他生活支出来说“相对省钱”。汪芳笑称“慢跑一公里,相当于一支水光针”,运动帮助女性节省了服装和美容的费用,主要的支出还是在防晒装备上。刘鹏飞结合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的数据提到,“5%-10%”属于大众比较普遍的运动支出占比,未来可能会上涨。

唐维红总结表示,让跑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意味着将跑步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一种习惯和常态。这不仅涉及到身体锻炼,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它包括健康意识、时间管理、自律精神、心理调节,甚至包括环保意识——跑步是一种低碳、环保的出行方式,以及持续学习的能力——跑步也需要不断学习和进步,了解跑步技巧、科学训练方法、营养搭配等,都是跑步爱好者需要不断探索和学习的领域。

总之,让跑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全面的健康、心理和社交的综合体现,有助于提升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有人说,无论是追求完赛还是追求成绩,每一位在跑道上奋力前行的跑者都是生活的强者。只要肯一步一步向上攀登,哪怕步子再小,也依然会一点一点上升。赛道上,靠实力说话。工作、事业也如此。赛道之外,也需要马拉松精神。人生就像一场漫长的马拉松,只要坚持不懈跑好每一段路程,你终会达到理想的终点。

嘉宾合影,由左至右依次为李淳、运艳桥、唐维红、汪芳、施学炼、刘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