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before 和::after,CSS 的伪元素还有::first-line、::first-letter 和::selection 这三个,这三个相对来说就简单得多,用法也较为纯粹。没看过前两篇文章的,笔者建议大家看看:
CSS 伪元素基础知识:before 与after (一)、CSS 伪元素基础知识:content 与counter 实用技巧(二)
::first-line顾名思义就是「第一行」,通过这个伪元素可以轻松指定文字的第一行,需要注意的是::first-line 「不能」作用于display:inline的元素。以下面的例子,html里有一段文字如下所示:
<p> 前端达人公众号,已经有五年的历史啦,目前有几千名前端开发者订阅,公众号的宗旨是:分享当下最实用的前端技术。关注前端达人,与数千名达人们一起进步!期待你的订阅和关注! </p>
CSS 只要这样写,页面呈现出来的第一行就会是绿色的,不论视窗如何缩放,只有第一行会是绿色的。
p::first-line{ color:green; }
::first-letter顾名思义就是「第一个字」,通过这个伪元素,可以做出许多文章第一个字放大或变色的效果,我们这里就用刚刚上面那段文字为例,把第一个字用下段的CSS 来做变化,就可以看到第一个字放大且变色了的效果。
p::first-letter{ font-weight:bold; font-size:38px; color:red; }
虽然把第一个字放大了,但排版上仍然有点乱没有美感,这时你可以加入line-height、float或padding等属性进行修正,经过修正后,你会惊喜的发现很像报纸杂志会出经常用的效果(第一个字会跨行显示)。
p::first-letter{ font-weight:bold; font-size:38px; color:red; line-height:26px; float:left; padding:10px 5px 0 0; }
不过很有趣的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里,发现「有一些符号」是无法套用::first-letter 的,例如「『 {} [] 都不行,但如果后方加上其他文字或符号,又会跟着一起放大...( 到底是怎样? )
经过查询W3C的官网,发现了下面这段话,意思大概就是说网页里面有定义一些所谓「包覆式、点缀式的标点符号」,如果是这些包覆式的标点符号,基本上就无法放大,反而需要搭配其它字符进行使用,因此,在使用第一个字进行特殊变化时,就要注意有这种特殊状况会发生。
参考:https://www.w3.org/TR/CSS21/selector.html#first-letter
::selection 是个十分常见的伪元素,它就是负责一段选取文字的效果,以下面这段CSS来说,选取后的文字,就会是深色背景,黄色文字。
p::selection{ color:yellow; background:#543; }
虽然我们能用CSS操控伪元素,但因为伪元素不存在于网页元素内,所以无法通过JavaScript常规操控DOM的方式来修改或控制,不过JavaScript身为一个神通广大的编程语言,仍然是有方法可以办到的。
读取伪元素属性
一般来说使用JavaScript读取某个元素DOM里的属性不难,但相对来说要读取一个不存在网页里的元素就不容易,如果要读取伪元素属性,可以通过getComputedStyle来获得,getComputedStyle是个可以获取当前元素「所有的CSS属性值」,读取后会返回一个Object CSSStyleDeclaration,而这个属性是只读的,无法进行修改。
使用方法:window.getComputedStyle('元素', '伪元素')
举例来说html 放入一个div 以及一个span,待会会用这个span 来显示div 的::before 属性。
<div id="d">我是 div</div> <span id="s"></span>
CSS 的部分指定伪元素的content和color。
#d::before{ content:'伪元素的content '; color:red; }
JavaScript使用window.getComputedStyle(d,'::before')获取div里头伪元素使用的style,然后显示在span里面。
var d=document.getElementById('d'); var s=document.getElementById('s'); var b=window.getComputedStyle(d,'::before'); s.innerHTML=b.content +'<br/>'+b.color;
最后页面呈现的结果,第一段就是原本的div加上红色的伪元素文字,下方第一段是content的内容,紧接着是伪元素的颜色属性。
修改伪元素属性
我们可以读取属性值也就一定要尝试修改,不过修改伪元素的属性其实比想像中的难,必须通过insertRule这个方法在指定的style里插入「预设的规则」,让这个规则去影响伪元素的属性表现。
用法:style 标签元素.insertRule(样式规则, 0)
举例来说我们的网页布局如下,一开始开头的部分有两组style,第一组是我们赋予元素的样式属性,第二组则是要来定义规则的style,因为要加入规则,所以让第二组style有一个id。至于html就放入一个div。
<!DOCTYPE html> <html> <head> <meta charset="utf-8"> <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width=device-width"> <title>JS Bin</title> <style> #d::before{ content:'伪元素的 content '; color:red; } </style> <style id="css"></style> </head> <body> <div id="d">我是div</div> </body> </html>
在完全没有编写JavaScript的状态,应该会呈现如下图的样子:
JavaScript开声明一个变量css,通过id获取style,然后使用在指定一个变量给css.sheet,就可以通过insertRule的方法修改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规则加入时会放在整串style的开头(第二个值预设0 ),所以纯粹使用一个#d是无法覆盖原本的属性( CSS权重问题),所以这边使用#d#d两次,就可以在权重上压过原本的属性。(当然如果要用!important也是可以)
var css=document.getElementById('css'); var d=document.getElementById('d'); var c=css.sheet; c.insertRule("#d#d::before{content:'我是修改的 content ';}", 0); c.insertRule("#d#d::before{color:blue;}", 0);
如此一来,呈现出来的效果就是通过JavaScript修改的。
修改伪元素content
我们知道::before和::after的content可以通过attr获取父元素的属性,因此通过改变这个属性,就能间接连带改变content的内容,举例来说有个div,我们指定它的data-text="我是预设文字",然后放两个按钮,期望点选不同的按钮,会更换content不同的内容。
<button id="b1">显示 ABC</button> <button id="b2">显示 123</button> <div data-text="我是预设文字">我是 div</div>
接着设定CSS,关键在使用content的attr,让伪元素直接显示父元素属性的内容。
button{ font-size:16px; } div{ margin:10px; font-size:20px; } div::before{ content: attr(data-text) ','; }
最后就是JavaScript的部分,通过setAttribute更改div的属性,就会看到content的内容修改了。
var b1=document.getElementById('b1'); var b2=document.getElementById('b2'); var d=document.querySelector('div'); b1.addEventListener('click',function(){ d.setAttribute('data-text','ABC'); }); b2.addEventListener('click',function(){ d.setAttribute('data-text','123'); });
虽然说我们可以通过JavaScript 来操控伪元素,但伪元素终究不是真正的网页元素,也因此操作起来也不如基本操作网页元素DOM 来的简便,所以如果可以,还是尽量用正常的操控模式吧。
文章来源:https://www.oxxostudio.tw/articles/201706/pseudo-element-3.html
https://www.oxxostudio.tw/articles/201706/pseudo-element-4.html
原文作者:oxxostudio
由于网页为繁体内容,术语描述和话术与我们有差异的问题,笔者在保证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做了调整,把上述两篇文章合成了一篇,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错误校正,如发现问题,欢迎你的指正
关于伪元素的系列文章就介绍到这里,如果你喜欢此系列文章,麻烦各位点赞和转发,谢谢啦。关于伪元素的用法,虽然说大部分的时候用不太到,但某些时候也不失为强化网页效果、或是优化网页结构的好方法。
了::before 和::after,CSS 的伪元素还有::first-line、::first-letter 和::selection 这三个,这三个相对来说就简单得多,用法也较为纯粹。没看过前两篇文章的,笔者建议大家看看:
CSS 伪元素基础知识:before 与after (一)、CSS 伪元素基础知识:content 与counter 实用技巧(二)
::first-line顾名思义就是「第一行」,通过这个伪元素可以轻松指定文字的第一行,需要注意的是::first-line 「不能」作用于display:inline的元素。以下面的例子,html里有一段文字如下所示:
<p> 前端达人公众号,已经有五年的历史啦,目前有几千名前端开发者订阅,公众号的宗旨是:分享当下最实用的前端技术。关注前端达人,与数千名达人们一起进步!期待你的订阅和关注! </p>
CSS 只要这样写,页面呈现出来的第一行就会是绿色的,不论视窗如何缩放,只有第一行会是绿色的。
p::first-line{ color:green; }
::first-letter顾名思义就是「第一个字」,通过这个伪元素,可以做出许多文章第一个字放大或变色的效果,我们这里就用刚刚上面那段文字为例,把第一个字用下段的CSS 来做变化,就可以看到第一个字放大且变色了的效果。
p::first-letter{ font-weight:bold; font-size:38px; color:red; }
虽然把第一个字放大了,但排版上仍然有点乱没有美感,这时你可以加入line-height、float或padding等属性进行修正,经过修正后,你会惊喜的发现很像报纸杂志会出经常用的效果(第一个字会跨行显示)。
p::first-letter{ font-weight:bold; font-size:38px; color:red; line-height:26px; float:left; padding:10px 5px 0 0; }
不过很有趣的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里,发现「有一些符号」是无法套用::first-letter 的,例如「『 {} [] 都不行,但如果后方加上其他文字或符号,又会跟着一起放大...( 到底是怎样? )
经过查询W3C的官网,发现了下面这段话,意思大概就是说网页里面有定义一些所谓「包覆式、点缀式的标点符号」,如果是这些包覆式的标点符号,基本上就无法放大,反而需要搭配其它字符进行使用,因此,在使用第一个字进行特殊变化时,就要注意有这种特殊状况会发生。
参考:https://www.w3.org/TR/CSS21/selector.html#first-letter
::selection 是个十分常见的伪元素,它就是负责一段选取文字的效果,以下面这段CSS来说,选取后的文字,就会是深色背景,黄色文字。
p::selection{ color:yellow; background:#543; }
虽然我们能用CSS操控伪元素,但因为伪元素不存在于网页元素内,所以无法通过JavaScript常规操控DOM的方式来修改或控制,不过JavaScript身为一个神通广大的编程语言,仍然是有方法可以办到的。
读取伪元素属性
一般来说使用JavaScript读取某个元素DOM里的属性不难,但相对来说要读取一个不存在网页里的元素就不容易,如果要读取伪元素属性,可以通过getComputedStyle来获得,getComputedStyle是个可以获取当前元素「所有的CSS属性值」,读取后会返回一个Object CSSStyleDeclaration,而这个属性是只读的,无法进行修改。
使用方法:window.getComputedStyle('元素', '伪元素')
举例来说html 放入一个div 以及一个span,待会会用这个span 来显示div 的::before 属性。
<div id="d">我是 div</div> <span id="s"></span>
CSS 的部分指定伪元素的content和color。
#d::before{ content:'伪元素的content '; color:red; }
JavaScript使用window.getComputedStyle(d,'::before')获取div里头伪元素使用的style,然后显示在span里面。
var d=document.getElementById('d'); var s=document.getElementById('s'); var b=window.getComputedStyle(d,'::before'); s.innerHTML=b.content +'<br/>'+b.color;
最后页面呈现的结果,第一段就是原本的div加上红色的伪元素文字,下方第一段是content的内容,紧接着是伪元素的颜色属性。
修改伪元素属性
我们可以读取属性值也就一定要尝试修改,不过修改伪元素的属性其实比想像中的难,必须通过insertRule这个方法在指定的style里插入「预设的规则」,让这个规则去影响伪元素的属性表现。
用法:style 标签元素.insertRule(样式规则, 0)
举例来说我们的网页布局如下,一开始开头的部分有两组style,第一组是我们赋予元素的样式属性,第二组则是要来定义规则的style,因为要加入规则,所以让第二组style有一个id。至于html就放入一个div。
<!DOCTYPE html> <html> <head> <meta charset="utf-8"> <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width=device-width"> <title>JS Bin</title> <style> #d::before{ content:'伪元素的 content '; color:red; } </style> <style id="css"></style> </head> <body> <div id="d">我是div</div> </body> </html>
在完全没有编写JavaScript的状态,应该会呈现如下图的样子:
JavaScript开声明一个变量css,通过id获取style,然后使用在指定一个变量给css.sheet,就可以通过insertRule的方法修改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规则加入时会放在整串style的开头(第二个值预设0 ),所以纯粹使用一个#d是无法覆盖原本的属性( CSS权重问题),所以这边使用#d#d两次,就可以在权重上压过原本的属性。(当然如果要用!important也是可以)
var css=document.getElementById('css'); var d=document.getElementById('d'); var c=css.sheet; c.insertRule("#d#d::before{content:'我是修改的 content ';}", 0); c.insertRule("#d#d::before{color:blue;}", 0);
如此一来,呈现出来的效果就是通过JavaScript修改的。
修改伪元素content
我们知道::before和::after的content可以通过attr获取父元素的属性,因此通过改变这个属性,就能间接连带改变content的内容,举例来说有个div,我们指定它的data-text="我是预设文字",然后放两个按钮,期望点选不同的按钮,会更换content不同的内容。
<button id="b1">显示 ABC</button> <button id="b2">显示 123</button> <div data-text="我是预设文字">我是 div</div>
接着设定CSS,关键在使用content的attr,让伪元素直接显示父元素属性的内容。
button{ font-size:16px; } div{ margin:10px; font-size:20px; } div::before{ content: attr(data-text) ','; }
最后就是JavaScript的部分,通过setAttribute更改div的属性,就会看到content的内容修改了。
var b1=document.getElementById('b1'); var b2=document.getElementById('b2'); var d=document.querySelector('div'); b1.addEventListener('click',function(){ d.setAttribute('data-text','ABC'); }); b2.addEventListener('click',function(){ d.setAttribute('data-text','123'); });
虽然说我们可以通过JavaScript 来操控伪元素,但伪元素终究不是真正的网页元素,也因此操作起来也不如基本操作网页元素DOM 来的简便,所以如果可以,还是尽量用正常的操控模式吧。
文章来源:https://www.oxxostudio.tw/articles/201706/pseudo-element-3.html
https://www.oxxostudio.tw/articles/201706/pseudo-element-4.html
原文作者:oxxostudio
由于网页为繁体内容,术语描述和话术与我们有差异的问题,笔者在保证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做了调整,把上述两篇文章合成了一篇,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错误校正,如发现问题,欢迎你的指正
关于伪元素的系列文章就介绍到这里,如果你喜欢此系列文章,麻烦各位点赞和转发,谢谢啦。关于伪元素的用法,虽然说大部分的时候用不太到,但某些时候也不失为强化网页效果、或是优化网页结构的好方法。
渐进式 JavaScript 框架 --摘自官网
# 渐进式
1. 易用 html css javascript
2. 高效 开发前端页面 非常高效
3. 灵活 开发灵活 多样性
# 总结
Vue 是一个javascript 框架
# 后端服务端开发人员:
Vue 渐进式javascript框架: 让我们通过操作很少的DOM,甚至不需要操作页面中任何DOM元素,就很容易的完成数据和视图绑定 双向绑定 MVVM
注意: 日后在使用Vue过程中页面中不要在引入Jquery框架
htmlcss--->javascript ----->jquery---->angularjs -----> Vue
# Vue 作者
尤雨溪 国内的
//开发版本:
<!-- 开发环境版本,包含了有帮助的命令行警告 -->
<script src="https://cdn.jsdelivr.net/npm/vue/dist/vue.js"></script>
//生产版本:
<!-- 生产环境版本,优化了尺寸和速度 -->
<script src="https://cdn.jsdelivr.net/npm/vue"></script>
<div id="app">
{{ msg }} {{username}} {{pwd}}
<br>
<span>
{{ username }}
<h1>{{ msg }}</h1>
</span>
</div>
<!--引入vue.js-->
<script src="https://cdn.jsdelivr.net/npm/vue/dist/vue.js"></script>
<script>
const app=new Vue({
el:"#app", //element 用来给Vue实例定义一个作用范围
data:{ //用来给Vue实例定义一些相关数据
msg:"我的第一个Vue入门应用",
username:"hello Vue!",
pwd :"12345",
},
});
</script>
# 总结:
1.vue实例(对象)中el属性: 代表Vue的作用范围 日后在Vue的作用范围内都可以使用Vue的语法
2.vue实例(对象)中data属性: 用来给Vue实例绑定一些相关数据, 绑定的数据可以通过{{变量名}}在Vue作用范围内取出
3.在使用{{}}进行获取data中数据时,可以在{{}}中书写表达式,运算符,调用相关方法,以及逻辑运算等
4.el属性中可以书写任意的CSS选择器[jquery选择器],但是在使用Vue开发是推荐使用 id选择器
v-text:用来获取data中数据将数据以文本的形式渲染到指定标签内部 类似于javascript 中 innerText
<div id="app" class="aa">
<span >{{ message }}</span>
<span v-text="message"></span>
</div>
<!--引入vue.js-->
<script src="https://cdn.jsdelivr.net/npm/vue/dist/vue.js"></script>
<script>
const app=new Vue({
el:"#app",
data:{
message:"Vue欢迎您的使用"
}
})
</script>
# 总结
1.{{}}(插值表达式)和v-text获取数据的区别在于
a.使用v-text取值会将标签中原有的数据覆盖 使用插值表达式的形式不会覆盖标签原有的数据
b.使用v-text可以避免在网络环境较差的情况下出现插值闪烁
v-html:用来获取data中数据将数据中含有的html标签先解析在渲染到指定标签的内部 类似于javascript中 innerHTML
<div id="app" class="aa">
<span>{{message}}</span>
<br>
<span v-text="message"></span>
<br>
<span v-html="message">xxxxxx</span>
</div>
<!--引入vue.js-->
<script src="https://cdn.jsdelivr.net/npm/vue/dist/vue.js"></script>
<script>
const app=new Vue({
el:"#app",
data:{
message:"<a href=''>Vue欢迎您的使用</a>"
}
})
</script>
<div id="app">
<h2>{{message}}</h2>
<h2 v-text="message"></h2>
<h2>年龄:{{ age }}</h2>
<br>
<input type="button" value="点我改变年龄" v-on:click="changeage">
</div>
<!--引入vue.js-->
<script src="https://cdn.jsdelivr.net/npm/vue/dist/vue.js"></script>
<script>
const app=new Vue({
el:"#app",
data:{
message:"hello Vue欢迎您的使用!",
age:23,
},
methods:{ //methods 用来定义vue中时间
changeage:function(){
alert('点击触发');
}
}
})
</script>
# 总结:
事件 事件源:发生事件dom元素 事件: 发生特定的动作 click.... 监听器 发生特定动作之后的事件处理程序 通常是js中函数
1.在vue中绑定事件是通过v-on指令来完成的 v-on:事件名 如 v-on:click
2.在v-on:事件名的赋值语句中是当前时间触发调用的函数名
3.在vue中事件的函数统一定义在Vue实例的methods属性中
4.在vue定义的事件中this指的就是当前的Vue实例,日后可以在事件中通过使用this获取Vue实例中相关数据
<div id="app">
<h2>{{ age }}</h2>
<input type="button" value="通过v-on事件修改年龄每次+1" v-on:click="changeage">
<input type="button" value="通过@绑定时间修改年龄每次-1" @click="editage">
</div>
<!--引入vue.js-->
<script src="https://cdn.jsdelivr.net/npm/vue/dist/vue.js"></script>
<script>
const app=new Vue({
el:"#app", //element: 用来指定vue作用范围
data:{
age:23,
}, //data : 用来定义vue实例中相关数据
methods:{
changeage:function(){
this.age++;
},
editage:function(){
this.age--;
}
} //methods: 用来定义事件的处理函数
});
</script>
# 总结:
1.日后在vue中绑定事件时可以通过@符号形式 简化 v-on 的事件绑定
<div id="app">
<span>{{count}}</span>
<input type="button" value="改变count的值" @click="changecount">
</div>
<!--引入vue.js-->
<script src="https://cdn.jsdelivr.net/npm/vue/dist/vue.js"></script>
<script>
const app=new Vue({
el:"#app",
data:{
count:1,
},
methods:{
/*changecount:function(){
this.count++;
}*/
changecount(){
this.count++;
}
}
});
</script>
# 总结:
1.在Vue中事件定义存在两种写法 一种是 函数名:function(){} 推荐 一种是 函数名(){} 推荐
<div id="app">
<span>{{count}}</span>
<input type="button" value="改变count为指定的值" @click="changecount(23,'xiaohei')">
</div>
<!--引入vue.js-->
<script src="https://cdn.jsdelivr.net/npm/vue/dist/vue.js"></script>
<script>
const app=new Vue({
el:"#app",
data:{
count:1,
},
methods:{
//定义changecount
changecount(count,name){
this.count=count;
alert(name);
}
}
});
</script>
# 总结:
1.在使用事件时,可以直接在事件调用出给事件进行参数传递,在事件定义出通过定义对应变量接收传递的参数
v-show:用来控制页面中某个标签元素是否展示 底层使用控制是 display 属性
<div id="app">
<!--
v-show: 用来控制标签展示还是隐藏的
-->
<h2 v-show="false">Vue欢迎您的使用!</h2>
<h2 v-show="show">Vue欢迎您的使用!这是vue中定义变量true!</h2>
<input type="button" value="展示隐藏标签" @click="showmsg">
</div>
<!--引入vue.js-->
<script src="https://cdn.jsdelivr.net/npm/vue/dist/vue.js"></script>
<script>
const app=new Vue({
el:"#app",
data:{
show:false,
},
methods:{
//定义时间
showmsg(){
this.show=!this.show;
}
}
})
</script>
# 总结
1.在使用v-show时可以直接书写boolean值控制元素展示,也可以通过变量控制标签展示和隐藏
2.在v-show中可以通过boolean表达式控制标签的展示和隐藏
v-if: 用来控制页面元素是否展示 底层控制是DOM元素 操作DOM
<div id="app">
<h2 v-if="false">Vue3.0</h2>
<h2 v-if="show">Vue3.0欢迎您的使用</h2>
</div>
<!--引入vue.js-->
<script src="https://cdn.jsdelivr.net/npm/vue/dist/vue.js"></script>
<script>
const app=new Vue({
el:"#app",
data:{
show:false
},
methods:{
}
});
</script>
v-bind: 用来绑定标签的属性从而通过vue动态修改标签的属性
<div id="app">
<img width="300" v-bind:title="msg" v-bind:class="{aa:showCss}" src="Vuelogo.jpg" alt="">
</div>
<!--引入vue.js-->
<script src="https://cdn.jsdelivr.net/npm/vue/dist/vue.js"></script>
<script>
const app=new Vue({
el:"#app",
data:{
msg:"Vue官方logo!!!!",
showCss:true,
},
methods:{
}
})
</script>
v-for: 作用就是用来对对象进行遍历的(数组也是对象的一种)
<div id="app">
<span>{{ user.name }} {{ user.age }}</span>
<br>
<!--
通过v-for遍历对象
-->
<span v-for="(value,key,index) in user">
{{index}} : {{key}} : {{value}}
</span>
<!--
通过v-for遍历数组
-->
<ul>
<li v-for="a,index in arr" >
{{index}} {{a}}
</li>
</ul>
<!--
通过v-for遍历数组中对象
:key 便于vue内部做重用和排序
-->
<ul>
<li v-for="user,index in users" :key="user.id">
{{index+1}} {{ user.name }}==={{ user.age }}===={{ user.content }}
</li>
</ul>
</div>
<!--引入vue-->
<script src="https://cdn.jsdelivr.net/npm/vue/dist/vue.js"></script>
<script>
const app=new Vue({
el: "#app",
data: {
user:{name:"小V",age:23},
arr:["Vue1.0", "Vue2.0", "Vue3.0"],
users:[
{id:"1",name:"xiaoV",age:23,content:"我曾经也是一个单纯的少年!"},
{id:"2",name:"小白",age:23,content:"我曾经是一个邪恶的少年!"},
]
},
methods: {}
});
</script>
# 总结
1.在使用v-for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加入:key 用来给vue内部提供重用和排序的唯一key
v-model: 作用用来绑定标签元素的值与vue实例对象中data数据保持一致,从而实现双向的数据绑定机制
<div id="app">
<input type="text" v-model="message">
<span>{{message}}</span>
<hr>
<input type="button" value="改变Data中值" @click="changeValue">
</div>
<!--引入vue-->
<script src="https://cdn.jsdelivr.net/npm/vue/dist/vue.js"></script>
<script>
const app=new Vue({
el: "#app",
data: {
message:""
},
methods: {
changeValue(){
this.message='Vue3.0欢迎您的使用!';
}
}
});
</script>
# 总结
1.使用v-model指令可以实现数据的双向绑定
2.所谓双向绑定 表单中数据变化导致vue实例data数据变化 vue实例中data数据的变化导致表单中数据变化 称之为双向绑定
# MVVM架构 双向绑定机制
Model: 数据 Vue实例中绑定数据
VM: ViewModel 监听器
View: 页面 页面展示的数据
# ***************Vue基础示例讲解持续中,感谢关注一下呦。***************
*请认真填写需求信息,我们会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