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上世界名校通识课
文 | 少年商学院新媒体部
最近,学院君看了一集纪录片,不夸张地说,每一秒都美得不像话!随手截一些剧照,简单感受一下:
这部“神作”,就是BBC本年度的最引人注目的自然纪录片——《蓝色星球2》。前几天,第一集才正式开播,豆瓣上的评分就迅速攀升至9.9:
去年,学院君给大家推荐过《地球脉动2》,当时我们说:如果今年只看一部纪录片,那必须是它!今天,我们也要说——如果今年只打算陪孩子看一部纪录片的话,那必须是《蓝色星球2》。
这两部纪录片,都在第一集播出后就斩获了9.9分,不一样的是,《地球脉动2》以潮起潮落、日升月落和四季更迭展现陆地上的动物,而《蓝色星球2》则以海洋为主体,利用最新科技潜入海底探险,记录那些潜伏在蓝色世界里的生物们如何精彩地活着……
接下来,学院君就为您揭开“蓝色星球”的神秘面纱。
不计成本地呈现大自然的奇幻
纪录片是拓宽孩子眼界的武器
BBC出品的纪录片向来是“良心之作”,是家长的好朋友。因为它不仅帮助孩子开拓眼界,而且特别“涨知识”:
在《蓝色星球2》中,我们看到了无数从未见过的海洋生物,还知道了它们的“生存秘诀”:
一条猪齿鱼,知道怎么翻开珊瑚堆、吹开细沙,四处寻找蛤蜊,然后叼起蛤蜊,狠狠地被甩向珊瑚礁的特定位置……直到被蛤蜊外壳破碎。
在红海,宽吻海豚会用身体摩擦特定的珊瑚,珊瑚有某种抗炎的特性让海豚感到舒服,然后,一只小海豚跟着父母也学会了“珊瑚按摩”:
……
如此珍贵的画面,可不是舒服地坐在办公室里就能做到的。制作团队足足进行了 125 次、60000多个小时的海底探险、拜访了 39 个国家,足迹遍布五大洋的所有海域,甚至包括南极冰盖下 1000 米深的海底。
潜入如此深的海底,不危险吗?当然危险,但是值得。
有一次,摄制团队把潜水艇开到了南极,水温达到零下1.8度,在450米的水下,潜水艇开始漏水……制片人奥拉·多尔蒂开玩笑道:“如果把这个故事讲完,你就不敢和我去潜水了……”
就连《地球脉动2》执行制片人冈顿都说:“聚焦海洋题材的《蓝色星球 2》是拍摄陆地难度的五倍。”
很多镜头,需要摄制组花费数周,想尽各种办法,克服各种身体上的不适,才能拿下,但在正片中可能只出现几十秒,介绍也是寥寥数句。
据说,在拍摄浪人鲹时,导演组几乎是一头雾水,仅仅是听了当地渔夫的几句描述,就大胆尝试了。他们“任性”地带着800公斤的拍摄装置,来到印度洋中西部地一个偏远环礁拍摄。
在海滩潜伏了几个星期,终于拍到了捕食海鸟的珍贵一幕:
为了拍摄虎鲸跃过巨浪,摄影师们长时间站在摇摇曳曳的小船上:
为了展现海象宝宝们的生存处境,长时间泡在冰冷的水里:
摄像设备也是一流——用拖曳摄像机拍摄鱼儿如何激烈争斗,把吸盘摄像机放在座头鲸的身上,让观众获得以不一样的视角“傲视海洋”:
研发出了一种专门的探测摄像头,能够深入珊瑚礁的各个角落和缝隙:
令人敬佩的,还有这位还有91岁的“世界自然纪录片之父”——可爱的 David Attenborough老爷爷,本纪录片的主持人。头发和胡子都花白了,还坚持拍纪录片,不把攀山涉水、历经冒险当回事……
(David Attenborough)
不计一切代价,都只为了讲好关于海洋的故事。从片中看到的,是艰苦危险的客观条件,但摄制团队表现出来的,却是“乐在其中”。这份精神,不仅是对事业的执着,更源自人类最原始的那股对大自然的好奇和热爱——怪不得,孩子们都这么喜欢BBC。
地球上最危险的地方
其实脆弱得不堪一击
当然,仅仅是不遗余力地因为呈现美丽,还不足以造就BBC的伟大。可贵的是,它们总是能勇敢地揭开脆弱。比如以下几部作品,均为BBC出品的经典海洋纪录片,豆瓣评分清一色8.5以上,不仅可看性很强,还有很强大的精神内核:
1、《老爵爷的大堡礁之旅》
Great Barrier Reef with David Attenborough
豆瓣评分:9.2
1981年,大堡礁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60年后,David Attenborough再次到访,利用最新科技的深水潜球探索前人未至的神秘深度。潜艇在幽暗海底和奇妙景观紧密接触,宛如卡梅隆的科幻电影——更重要的是,影片揭示了珊瑚日益严峻的生存处境。
观看地址:https://v.qq.com/x/page/x0525h1gqez.html
2、《向深海出发》
Oceans
豆瓣评分:8.9
在本片中,科学工作者对地球上的7大地区海洋的近1000多处海底深处进行了此前没有进行过的探索,记录下了无数令人难以置信的最新发现。整个探险科考耗时一年,总共经历了8次大大小小的远征探险。
观看地址:http://www.iqiyi.com/v_19rrkl299k.html
3、《南太平洋》
South Pacific
豆瓣评分:9.7
展现了南太平洋的的整个生态系统,从自然地理到人类社会,摄制团队同样非常走心——为了拍咸水食人鳄鱼在荒无人烟的湖边潜伏、在水上水下费尽心机拍摄虎鲨扑向有正在学飞的小信天翁、在火山溶洞里拍小企鹅英勇抵御螃蟹、跳进渔网拍摄150吨的金枪鱼在渔网中垂死挣扎……
观看地址:https://v.qq.com/x/cover/ecbt4fi138suw09.html
4、《海洋奥德赛》
Ocean Odyssey
豆瓣评分:9.0
纪录片追踪一只八十岁且四十五吨重的雄性抹香鲸一生的旅程,一窥大西洋与大西洋的壮丽深海景观。途中还能看见不少奇妙壮观:从失落古城的高塔螺旋,到巨大的海底峡谷以及广袤平地上冒着黑烟的烟囱……
观看地址: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3674815/
5、《深蓝》
Deep Blue
豆瓣评分:9.1
由《蓝色星球》系列纪录片原班人马拍摄,潜到海洋5000米深处,用清晰绝美的镜头呈现了世界各地大约200个不同地方的海洋生命,围绕一只名叫深蓝的抹香鲸展开了深海的故事。
观看地址: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4776845/
……
BBC的经典,不计其数,它们重新阐释了纪录片的真正价值,不仅要带孩子“观世界”,更要塑造孩子的“世界观”,就拿本文的主角——《蓝色星球2》而言,在第一集,主持人就告诉我们:
在我的脚下,便有超乎我们想象的生灵在游弋。技术的革命性更新,我们得以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并拍摄到一些十多年前无法拍摄到的动物行为,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如今海洋的变化在人类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就是《蓝色星球2》。
地球的表面积,有70%都是海洋,而人类即使飞到了太空之外,却鲜少对这片深邃而危险的地方多加留意。于是,《蓝色星球2》就通过真实的故事,娓娓道来海洋的危机:
因为全球气候变暖,生活在北极的海象被北极熊驱赶到海里,在海中,成块的海冰越来越少——海象妈妈不得不抱着海象宝宝到处寻找可以落脚的海冰,到处碰壁:
2016年,澳大利亚大堡礁的海水温度升高,珊瑚出现白化现象,从而导致死亡,而摄制组也曾经在蜥蜴岛亲眼见证了珊瑚的大量死亡,遗憾的是,根本无能为力。
……
这大概就是《蓝色星球2》和BBC真正打动人心的原因吧。好的纪录片,不仅有美丽的外壳,更有深刻的人文关怀。开阔视野、思维升级之余,也给孩子带来一些思考:我们对自然做了些什么?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
感谢《蓝色星球2》,让我们知道——地球上有那么多可爱的海洋生命正在以自己的方式,精彩地、努力地活着。更知道,人类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存在,与大自然的步伐保持一致,才能走得更远。
附《蓝色星球2》观看地址:https://v.qq.com/x/cover/t6udtxyvbhbbxv2/z0024xgmy6h.html?ptag=baidu.aladdin.doco
源:腾讯ISUX
链接:https://isux.tencent.com/articles/simple-qq.html
QQ 像用户的一个小小星球,可以随意的装点展示自己的个性,同时也能看到其他好友的小星球。然而人是动态成长和变化的,纷繁的世界是否就一直能适合用户的聊天心境呢?
都说年轻人喜欢用 QQ,他们精力旺盛乐于交友,在社交的同时有强烈的自我表达欲望,QQ 里的个性装扮能够满足年轻人的自我展示需求。
随着年轻人的成长和社会角色变化,开始需要和学习、工作中不同的人频繁打交道,涉及的使用场景更为多元化,对沟通逐渐有了效率与特殊场景体验的诉求。本文讲述的是 QQ 近期在极简设计与人性化体验设计上的探索与思考。
简洁模式
各类产品相继回归初心追求体验服务的本质,产品体验也正在做减法提炼,更为聚焦用户核心诉求,追求更极简的体验。
用户沟通的本源是信息互换,QQ 通过推出极简模式,对聊天进行降噪设计,重新突出聊天信息,回归沟通的本源。
简洁模式,是允许用户切换到更纯粹的聊天体验,但并不改变用户原有的个性化设置,用户可随时根据需要,恢复自己的个性装扮。
1. QQ简洁模式设计策略
QQ 拥有庞大的用户量,一直以来用户对纯粹的聊天沟通体验呼声较高,回归到沟通的本源,聚焦极简沟通聊天体验,这是化繁为简的减法过程,我们梳理了 QQ 简洁模式的设计策略。
信息降噪
头像和聊天气泡是承载信息的主要载体,简洁模式屏蔽个性化装扮,使信息的展示更纯粹和清晰。
简化功能
为了让用户更便捷地发送不同类型的消息,QQ 的输入区域展示了相册、拍照、红包等功能。但在非娱乐化场景聊天时,这些功能使用率是较低的。简洁模式简化了工具栏与图标风格,图标造型与色彩化繁为简,利用更纯粹的黑与白,方便界面更好凸显信息和内容,整体与默认模式产生了差异,用户有更强简化感知。
纯粹交流
QQ 的等级体验符合部分年轻人的攀比需求,但在某些场景(如办公,学习等),等级可能会对沟通带来一定的压力与干扰。简洁模式仅保留纯粹的聊天信息,让用户感受更清爽无压力的交流。
风格中性
简洁模式的界面设计风格更为中性,去个性化。设计细节的优化,如分割线的处理、灰色的运用、图标的形体等,都更为克制精简。整体视觉体验以黑白灰为主基调,辅助色点缀,高对比度,犹如容器一样呈现最具价值的内容和信息。
简化图形
极简还体现在界面的图标语言,简洁模式图标延续 QQ 8.0 风格的图标造型,在此基础上追求更极致的减法设计,我们通过提炼图标造型的轮廓,采用更精炼的细线图标,能少画一笔不多出一笔,细节之处方显匠心。
简洁模式设置路径
未来将增设多彩选择,喜欢简约风格的你绝对不容错过 QQ 简洁模式,欢迎多多体验。
QQ 升级至 8.1.0 版本的用户,可以从抽屉进入设置页,点击进通用,开启简洁模式。
夜间模式
人眼可根据环境光做自动调节,在弱光环境下,人眼对明暗度的辨别更敏锐,对彩色的感知度则更弱。同时人眼还有视觉惰性,晚上长时间使用手机,更容易觉得眼花。
多数手机系统,主要通过环境光自动调节屏幕的亮度,以降低手机上的明暗对比,减少对眼睛的亮度刺激,同时普遍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手机应用。
为了给用户提供更舒适的夜间体验,部分手机系统逐渐推出黑暗模式,一些应用还定制深度的夜间模式。
1. QQ夜间模式设计策略
晚上是 QQ 用户活跃的高峰期之一,针对夜间场景使用痛点以及业界的趋势。科技向善,设计也应如此,因此 QQ 夜间模式体验定位希望是更护眼舒适的,为用户提供更人性化体验,我们梳理出夜间模式的设计策略,并重新设计。
2. 护眼舒适
降低对比度
夜间模式界面通过降低信息与背景的对比度,对图片/图标带色彩的通过使用遮罩,来达到减少对人眼刺激的目的,用户在夜间弱光环境中使用起来更柔和护眼。
降低信息与背景对比度能降低对人眼的刺激,我们分别从降低界面信息对比度和降低色彩明度入手,在不同背景下适配不同亮度的文字信息。通过黑暗环境人眼真机体验测试,又再经过多轮字色与背景对比度的优化,保证识别度的基础上,梳理出在全黑的环境下适合夜间在任何屏幕亮度均可使用的对比度,对比度控制在三个档位进行组合,不出现纯黑白对比。
降低图像与色彩的明度
界面信息还包括有色的图文与图形类,高纯度的色彩在深色背景下也容易造成人眼刺激与疲劳。此类信息我们通过使用遮罩来达到降低明度的目的。在保持与系统色彩纯度的基础上,降低明度从而达到柔和护眼的效果。
组件化
QQ 夜间模式适配覆盖度很高,涉及界面也很多,我们梳理适配了夜间模式组件,同时也提升适配的效率。目前已适配核心路径场景的夜间体验,我们与开发同学紧锣密鼓在适配更多界面,随着适配的不断深入,给用户提供更完善舒适的夜间体验。
3. 情感化设计
为了强化用户对夜间模式的认知,提升夜间场景用户的使用感受。我们运用了情感化的设计,从以下三个维度体现。
主题背景
大面积黑色界面难免会些许单调冰冷,有别于手机系统与应用,QQ 夜间模式保留前版本的星空元素传承到新版设计中, 夜间模式启动后,通过繁星点点的背景元素建立夜间环境关联。
趣味图标
当用户开启夜间模式时,我们设定了彩蛋,发现个别图标会发生改变,变成带有夜间相关的图形语言,后续更新会增加更多趣味的图标。我们也希望通过带入趣味元素的表达方式,建立用户对 QQ 夜间模式的好感。
动效
使用切换操作时,加入适度的过渡动画,进一步强化用户对夜间模式的感知,用户可在抽屉页点击切换至夜间模式。
夜间模式体验路径,用户进入 QQ 后,通过右滑或点击一级界面左上角个人头像,进入抽屉页,点击左下方夜间图标即可切换至夜间模式。
结语
除了简洁模式和夜间模式,未来 QQ 还会有更多专题设计的探索思考,通过挖掘使用场景为用户提供更多人性化好玩的服务。目前这两个模式均已上线,收到了不少反馈和建议,也请用户朋友们多多体验持续关注 QQ 的更新。
言
编程语言中,常常将包含大量函数(类、方法)的文件称为库文件。库文件是最常用的共享代码的方式,根据使用方法的不同,库文件可以分为静态链接库(简称“静态库文件”或者“静态库”)和动态链接库(“动态库文件”或者“动态库”)两种。
编译过程
静态链接库和动态链接库的作用时机不同,
链接库是什么?
计算机中,有些文件专门用于存储可以重复使用的代码块,例如功能实用的函数或者类,我们通常将它们称为库文件,简称“库”(Library)。
以 C 语言为例,如下为大家展示的就是一个函数库:
//myMath.c
int add(int a, int b) {
return a + b;
}
int sub(int a, int b) {
return a - b;
}
int mul(int a, int b) {
return a * b;
}
int div(int a, int b) {
if (b !=0) {
return a / b;
}
return -1;
}
myMath.c 文件中包含 4 个函数,它们分别可以完成两个整数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运算。myMath.c 库文件的用法也很简单,直接将它添加到某一个 C 语言项目中,就可以直接调用文件中的 4 个函数,每个函数可以调用多次。
显然,实际开发中引入他人编写好的库文件可以省略某些功能的开发环节,提高项目的开发效率。但遗憾的是,类似 myMath.c 这种“开源”的库文件很难找到,多数程序员并不会直接分享源代码,他们更愿意分享库文件的二进制版本 — 链接库。
所谓链接库,其实就是将开源的库文件(例如上面提到的 myMath.c)进行编译、打包操作后得到的二进制文件。虽然链接库是二进制文件,但无法独立运行,必须等待其它程序调用,才会被载入内存。
一个完整的 C 语言项目可能包含多个 .c 源文件,项目的运行需要经过“编译”和“链接”两个过程:
注意,一个目标文件中使用的函数或变量,可能定义在其他的目标文件中,也可能定义在某个链接库文件中。链接器完成完成链接工作的方式有两种,分别是:
我们通常将第一种链接方式称为静态链接,用到的链接库称为静态链接库;第二种链接方式中,链接所有目标文件的方法仍属静态链接,而载入内存后进行的链接操作称为动态链接,用到的链接库称为动态链接库。静态链接的过程由静态链接器负责完成,动态链接的过程由动态链接器负责完成。链接器的实现机制和操作系统有关,例如 Linux 平台上,动态链接器本质就是一个动态链接库。
也就是说,程序完成链接操作的方式有两种,
静态链接库是以.a为后缀的文件(window下以.lib为后缀)。和库相关的所有代码都在这个文件中,它在编译时直接链接到程序中。如果一个程序使用静态编译,它会从静态链接库中复制需要的那部分代码,并使其成为程序的一部分。
动态链接库是以.so为后缀的文件(windows下以.dll为后缀,OS X下以.dylib为后缀)。和库相关的所有代码都在这个文件中,它在程序运行时被引用。如果一个程序使用动态编译,它只会引用需要的那部分代码,不会将库中代码和自身整合在一起。
参考
1. Tyler’s Blog-C++静态库与动态库
https://www.cnblogs.com/skynet/p/3372855.html
2. 动态链接库和静态链接库总结
https://www.cnblogs.com/zjuhaohaoxuexi/p/16692625.html
3. Demystifying Static vs. Dynamic Linking in C++
https://johnfarrier.com/demystifying-static-vs-dynamic-linking-in-c/
4. ld.so(8) — Linux manual page
https://www.man7.org/linux/man-pages/man8/ld-linux.so.8.html
文章来源于原力注入,作者Grissom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VptqgINDk1zoh0n-F2empw
*请认真填写需求信息,我们会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