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土拨鼠尖叫”表情包早就是过去式了。
现在,网友们又找到了一只新的土拨鼠,来表达他们在生活中遭遇意外的心态。
这是一只遇到了宿敌——藏狐的土拨鼠,惊恐让它张大了嘴巴,肢体动作也是饱含了那一刻的不安和抗拒。
这张表情包的来源,其实是2019年度英国野生动物摄影师大赛(Wildlife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简称WPY)的夺冠作品——《生死对决》(The moment)。
作者是51岁的中国摄影师鲍永清,青海藏族人。
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摄影师,还是青海省祁连山自然保护协会常务理事,经常为保护野生动物而奔走。
就在他拍完这张照片后的几秒钟,这只可怜的土拨鼠就成了藏狐一家人的晚餐。
所以,如果不怕被攻击“消费死者”的话,请大胆地使用这个表情包吧!
从全球48000多个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
不过,不少小伙伴可能对鲍永清得的这个“WPY”大奖,并不是很熟悉,那么这个奖项到底含金量如何呢?
这么说吧,WPY就相当于国际野生动物摄影界的“奥斯卡”,它由英国BBC《野生动物》杂志和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联合主办,是国际野生动物摄影领域最具权威性、规格最高的一项赛事,涵盖“哺乳动物”“鸟类”“爬行、两栖动物和鱼类”“无脊椎动物”“植物”等数十个类别。
这项赛事举办了55届,仅有3名中国摄影师得过分类别的奖项,而鲍永清是第一次获得年度总冠军的中国摄影师。
在获奖后的采访中,他强调了自己拍摄野生动物的原因——“一是宣传我们国家自己的野生动物,第二个是唤醒大家对生态的关注,对野生动物的关注。”
今年,共有来自100个国家的48000多幅摄影作品参赛,除了鲍永清之外,还有4幅中国摄影师的作品进入了100张最佳候选名单。
樊尚珍的《雪域精灵》,获得“环境中的野生动物”组冠军。
他的另一幅作品《荒野中的野驴》,获得了“环境中的野生动物”组高度赞扬。
袁明辉的《毛网衣架》获得“动物行为:无脊椎动物”组的高度赞扬。
蔡送达的《黑水光路》获得了“水下”组的高度赞扬。
而鲍永清的《生死对决》是“行为:哺乳动物”组并列冠军,并最终斩获年度总冠军。
评委会主席罗兹·基德曼·考克斯(Roz Kidman Cox)对这副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
“从摄影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个完美的时机。来自青藏高原的图片非常罕见,而且还捕捉到藏狐与土拨鼠间这么精彩的互动,是非常了不起的。这两个物种对这一高海拔草原地区的生态至关重要。”
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迈克尔·狄克逊(Michael Dixon)也评价说,“这一引人注目的画面捕捉到大自然的终极挑战——为生存而战。”
不过最兴奋的还是世界各地的网友,reddit的网友们就对这张照片展开了艺术创作。
有把它们俩的对决,P成浴室大战的:
一个是娇羞鼠,一个是色藏狐。
顺便还cos了一把大导演希区柯克的《惊魂记》:
哪个表情更感染你?
有P成乐队现场的:
尖叫的,咆哮着的灵魂。
有P成迈克尔·杰克逊的:
完美还原肢体动作。
还有的直接P成了真“鼠”版打地鼠现场:
不过很显然,还是中国网友更有创意,各种表情包玩得飞起:
看到这些二次创作的作品,鲍永清笑言:“网友们的想象力真的太丰富了”。
为了这个画面
他在零下10度的青藏高原等了3个月
其实,早在2016年,鲍永清的作品《对峙》就获得了美国《国家地理》摄影大赛中国区自然类一等奖。
和《生死对决》一样,这张照片同样记录了土拨鼠吃惊的身影,只不过当时捕食它的,是一只体型比它大得多的藏獒。
而这次藏狐捕食土拨鼠,情况就罕见多了。
照片中出现的这种土拨鼠,学名喜马拉雅旱獭,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物种,体型和藏狐相差无几,战斗力颇强。藏狐攻击它,说不定会被它反杀,所以一般不轻易出手。
当初拍摄《生死对决》时,他也是吃了不少苦头。
鲍永清和WPY评委会主席罗兹·基德曼·考克斯
每年的3至7月份是藏狐的繁衍季节,图中的藏狐是三只幼仔的母亲,鲍永清在它的洞穴外架起相机,以观察它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在两三个月的观察中,他发现:每天清晨开始,藏狐妈妈就不停地外出捕食,隔三差五会带旱獭回来。
于是,他决定开始跟踪藏狐的捕食过程,这一跟,又是20多天。
五月份的青藏高原,虽然已是春天,但地上仍有积雪,气温在零下10度左右。
拍摄当天上午,鲍永清早早来到现场,通过望远镜,他看到藏狐妈妈潜伏在土拨鼠洞穴附近的一个山坡下,于是他选择好拍摄角度,架设好相机隐蔽等待。
土拨鼠也是个机警的动物,它早就发现了埋伏等待的藏狐妈妈,一直不停地发出刺耳的警告。
一个多小时过去了,土拨鼠似乎忘记了危险,离开洞穴,开始觅食。
“藏狐终于等到了下手的机会,开始朝旱獭方向匍匐前进,藏狐移动到距旱獭不足5米的地方,突然发起了攻击,一口咬住旱獭脖子,旱獭拼命的反抗,两只动物不停的搏斗,”鲍永清向记者描述当时的情形。
“旱獭是群聚动物,另外两只旱獭看到同伴遇到危险,一起赶过来驱赶藏狐,藏狐在三只旱獭中间不停奔跑,并伺机对受伤的旱獭不断发起攻击。”
几分钟过去,受伤的土拨鼠渐渐失去知觉,趴卧在地上。藏狐趁机叼起受伤的土拨鼠,迅速离开。
虽然在鲍永清心中,最完美的结果是两只动物经过搏斗,都能活着离开,但因为秉承着严格的职业素养,他没有选择干预,而是在一旁用相机静静地记录下整个捕食过程。
“弱肉强食是动物生存的法则,真实地反映野生动物生存的状态,是我追求的目标,每种物种都有自己生存的方式,任何人为的干扰,都会导致不可预料的结果,”他说。
“希望我的照片能够带动更多的人热爱生命”
从2013年接触摄影开始至今,短短6年时间,鲍永清已经成了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首席摄影师。
他的家乡天峻县,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地处祁连山南麓,有山,有草原,有冰川,是野生动物的天堂。
图片来源:野性中国
加上国家对野生动物的保护非常重视,在这里很容易拍到一些稀有的保护动物。
他拍野生动物,都带有一种悲悯,不是为了拍而拍,而是为了敬畏和保护生命而拍。
“我见过老鹰是怎么哺育小鹰的,和人类的母亲没有什么区别,那一刻我感觉到,我们都一样,万物平等。”
在拍摄过程中,他一直坚持“不打扰、不存在”的原则,绝不像有的摄影师为了拍摄一张好照片,去追赶野生动物。
图片来源:野性中国
所以,在他的镜头里,没有野生动物惊慌和警惕的表情,所有的动物都是自由自在的,透露着一种质朴和宁静的自然之美。
而为了这个“不存在”,他常常需要付出数倍的努力。
比如,他曾经花了整整四年的时间跟拍雪豹。因为雪豹是一种警惕性非常高的动物,一点风吹草动就能惊动它们。
图片来源:野性中国
要拍到雪豹的日常瞬间,就得了解它们的习性,融入它们的生活:一点点往前蹭、一天天往前挪、几天几夜的煎熬……
有一年冬天,他的车陷在了草原深处,没有水、没有信号,他一个人背着相机,徒步近四十公里,才走出了这个杳无人烟的戈壁。
不过,他对此早已习以为常,还笑称这是野生动物摄影师的必经之路。
动物世界是一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世界,无情中透着激情,和谐中又充满动荡。
《生死对决》里是绝对赢家的藏狐,在鲍永清的另一张照片里,又成了兔狲的手下败将。
兔狲(左)大战藏狐(右)
青海省祁连山自然保护协会会长葛文荣说,“时间久了,我发现鲍永清的照片能疗伤……”
不信,你们看他拍的这组兔狲的生活照,是不是有一种在拍自己孩子的感觉?
这种没有任何负担的萌,会让你忽略了照片拍摄背后的艰辛。
其实,好的摄影师就是这样,他们在作品中隐藏自己,真实记录这个世界,让观众自然流露出对生命的悲悯和敬畏。
在WPY的颁奖典礼上,鲍永清发表获奖感言说:“如果我的作品能让更多人爱护动物,怀有敬畏之心,那将是我最大的欣慰。”
他的作品也让我们看到:你不辜负自然,自然也不会辜负你。
ref:
https://weibo.com/6124642021/IbV2Rdry1?from=page_1002066124642021&type=comment
https://www.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429583591014609
https://www.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428427305287830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9/10-21/8985424.shtml
http://www.qhnews.com/newscenter/system/2019/10/21/012996814.shtml
http://www.greentimes.com/greentimepaper/html/2019-10/23/content_3337566.htm
文首发于航通社,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航通社 (ID:lifeissohappy) 微博 @lishuhang
有媒体报道,通过搜索引擎,可以找到一些“相约自杀”的QQ群、微信群等,成为部分年轻人自杀的诱因。搜索引擎方面自然对这种联想词功能的问题责无旁贷,然而媒体和公众花样翻新的测试,总是让产品设计者防不胜防。
为了让我们更方便地使用搜索,联想词是必然要加入的一项功能。而对人们的意图进行联想和预测,也是未来人工智能语音助手变得更好用的前提。
但是,人类固有的思维盲区,让他们在设计算法和流程的时候,实在是难以预料用户会出现什么样的不当使用行为,导致什么奇葩的结果。
往往只有在媒体曝光,公众关注以后,他们才能知道算法运算的结果如何。然而此时,错误已经酿成。
一、“为您推荐”
年轻人在网上相约自杀的行为,中外都有。在中国,主要的网络平台载体就是QQ群、微信群等。
几天前《法制晚报》报道,又有三名青年通过QQ群“相约自杀”成功。看到孩子遗体的父亲在悲恸欲绝之余,还质问网络平台说:“聊了那么久,网站看不到吗?网络平台没有审核么?不承担任何一丁点的责任么?”
不管事实上看不看得到,从公司主观层面,腾讯当然要说看不到用户的聊天记录,外界对于这一点可能也不会有什么异议。你当然也不希望自己在群里刚说了一句话,五分钟后就有警车呼啸而至什么的吧。
不过,在《法制晚报》的报道中,记者在百度上搜索“自杀群”关键字,就能非常容易地找到很多QQ群的号码,公开展示的信息和私密的群聊是两码事。
报道称,结果页面不仅有聊天记录截屏、相关新闻报道,而且每次点击结果后,都会通过联想词自动“为您推荐”一些关键字,包括“约死微信群2018”“2018相约死亡群”“2018想死扣扣群”等。
航通社作者小时候曾经帮不太懂电脑的同学和家长找过资料,时常被询问“为什么我半天搜不出来,你一搜就有了”。这实在三言两语很难讲清楚。
但是,很显然百度的这些关键词联想功能,给了可能不太熟悉搜索引擎的用户一些便利,让他们可以获得更精准的结果。
二、防不胜防
记者向百度反映之后,百度已经修正了相关检索结果。现在你再搜索“自杀群”时,就不再显示带有具体群号码的讨论,基本上看到的都是相关事件的新闻,持续十几页、二十几页都是这样。而且,让航通社感受颇深的是,跟“相约自杀”有关的搜索结果清理工作,6月26日持续一整天都在不断进行。
当天上午,航通社测试在百度贴吧搜索框当中输入“相约自杀”,并选择“全吧搜索”,还会发现带着QQ群号码的一些帖子;“相约烧炭”“烧碳”等一些变种搜索结果,也有相应的帖子存在。但到了下午4点左右再测试,这些页面刷新之后基本就被清理了。
然而,媒体曝光的问题修改起来总是容易的。进一步操作的话就会发现,还有一些“高危”的短句搜索结果未作处理。
在贴吧搜索“相约烧炭”,旁边的“大家都在搜”提示了“烧炭多久可致人死亡”“车里烧碳”“烧碳如何确保必死”“2017有烧碳死的吗”这些短语。
航通社相信它们的形成机制,和报纸记者测试出现的“约死微信群2018”等是一样的。机器不太可能无中生有地造出这些排列组合。每一个关键字的后面,很大程度上都可能有不止一个真人亲自打出过这些词。
只要简单想想,就令人后背发麻。
三、是不是有专门的员工盯着
在知乎,有关于百度的三个“经典问题”:
“百度作了哪些恶?”
“为什么有人说百度以一己之力全面降低了中国互联网体验?”
“为什么老师说‘百度搜索不是什么正经的东西’?”
在这些问题下的数千个回答中,有些提到的现象现在再看,已经无法重现。而有时在某个回答成为热门之后很短时间,其中提到的不妥当的搜索结果就会被清理。
航通社一度怀疑,百度有专门的员工盯着这些“招黑”的帖子和媒体报道。不过有人自称百度员工并回帖说,一般他们都是路过看到,顺手贴进内网论坛,也通过这一渠道报了很多Case。
实际上,面对一部分搜索结果的Bug(特别是和盈利不明显挂钩的问题),百度并不是毫无作为,同时也乐于将一些搜索结果的改善大举宣传,作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一部分表现。
具体到“自杀”问题,百度和国内其他搜索引擎,均已和国内相关的心理干预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一些比较容易想到的词语,比如说“自杀”“我想自杀”这类关键词结果页面,都会出现求助热线电话号码,以及求助方式、基础知识等等。
至少有一部分人选择自杀时,并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只是一时间想不开。与此同时,他又没有接触过关于自杀的一些基础知识,包括死亡的代价、寻死的疼痛、无法挽回和来不及后悔的具体含义。
也许,如果他们有机会了解到相关的知识,那么他可能就会被吓到,或者被劝阻,从而重新认真的思考自己这一决策是否合理。
但是,这个关键字提醒功能,并未涵盖“自杀群”“相约自杀”等词,也没有覆盖所有的“死法”,比如“上吊”“跳楼”有,但“烧炭”“安眠药”没有。
这很显然与百度的分词策略有很大关系。“自杀”关键字的相关页面无疑是人工干预的结果,而产品经理头脑风暴以后想不到的一些词,就只会由系统自动展开联想。
具体到“自杀群”这个词,因为在近一两天产生了大量新闻和转载,全国转载媒体达到几十家,所以这可以组成一个自动的新闻专题。我相信记者写稿时看到的结果页肯定不是这个样子,但是已经没有办法去查证了。
当“自杀群”关键词被系统认为是新闻热点的时候,在页面右侧的推荐结果当中,就会提示“相关人物”——最近有什么名人自杀了,以及其中包含的“知名演员”。
虽然看不到具体的QQ群号,但是显示的是有多少名人和自己一样,也选择了自我了断,这可能对有自杀念头的人来说,并不是一个非常正面的激励。
此外,也有网友指出,百度虽然对“自杀”等关键词实施了干预,但对造成后果同样很严重的“自残”却没有干预。6月26日下午4点搜索“自残”,第二条结果是有人问“为什么自残会觉得很舒服”。
四、盲区如何形成
如此看来,搜索引擎联想词惹出的麻烦,恐怕不能靠产品设计事先根治,多数情况下是发现一个整改一个,跟打地鼠一样。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呢?
首先,与“自杀”相关的这一系列词语,可以说在整个搜索处理流程中,并没有达到一个极端重要的优先级,换句话说就是还没有成为“敏感词”。
因为如果将“自杀”也设置为不可触碰的最高等级词语,你会发现自己连发消息,甚至发谐音字、火星文代替都很困难。如果很多人自杀念头只是一闪念,看着这么麻烦,也许就偃旗息鼓了。
然而,这样做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的日常交流,给人们带来的不便,已经超出了封禁可能带来的好处。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寻求结果的过程,从事后来看可以说是非常简单,但是事前想要从零开始去想,那就非常困难。
这就像我们去阅读一篇构思精巧的侦探小说一样。没有经验的读者,不知道这种小说会有什么样的套路,面对谜题的时候会是一头雾水的。但是当最后真相终于揭晓的那一刻,我们再把它还原回去,就会感觉一切线索原来都预先设置好了,各种伏笔都是在情理之中的。
那么,为什么我们这么笨,就没有想到呢?其实不是我们笨,而是我们的日常思维可能形成了惯性或者定势,对我们造成了误导。
小时候,老师用一个“棉花糖实验”,教给我们做事要忍耐,要有毅力,抵御诱惑的道理。好像在有些地方,也被误传为“棒棒糖实验”什么的。实验内容是给一些孩子们每人一块棉花糖,如果他们忍住15分钟不吃掉糖,就能再吃一块。当然,马上吃了也没关系,但是不会有奖励。
大多数小孩都忍不住吃掉了,或者搞小动作吃了一点点,自以为没被发现。最后能坚持15分钟没吃糖的孩子只有一小部分。然后呢,这一小部分孩子长大后果然坚毅勇敢有耐心,走上人生巅峰。
然而,《大西洋月刊》最新刊登的一篇文章介绍了纽约大学和加州大学一项共同研究的结果,让人大跌眼镜——这项原本进行于1990年的“棉花糖实验”的结论可能有误。
确实有少数孩子比其他孩子更能坚持15分钟,以拿到双份的棉花糖,但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更有毅力,而是因为他们家境较好,小时候就能经常吃到好东西,所以并不认为棉花糖是一个稀罕物。
我读到之后既震惊又奇怪。为什么之前我只是被动接受了老师指定的结论,或者是“标准答案”?为什么我都没想到从另外的角度去看,或者怀疑它?
我想,对于百度的工程师和产品经理们来说,他们显然也不是全知全能的。说到给关键字添加温馨提示,他们只能是想到“自杀”,以及“我要自杀”“我想自杀”,并沿着这样的路径去联想。
他们不可能想到,“自杀”后面还可以跟着“QQ群”,或者是“相约”,又或者是细致入微地采用自然语言询问怎么自杀最快且不痛苦。
五、人人都是义务测试员
历史上,搜索引擎因联想功能而受到的抨击,简直是举不胜举。
2009年6月,国家有关部门批评谷歌中国存在“大量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使“大量境外互联网上的淫秽色情信息通过该网站传播到我国境内”。
在《焦点访谈》节目中,有关部门演示了谷歌网站联想词搜索存在提示黄色信息的问题。例如,在谷歌中国中输入“儿子”,下面却出现了例如“儿子母亲不正当关系”等十几个搜索结果。
该事件成为谷歌宣布退出中国业务运营的直接导火索。此后有网友指出,在报道播出前几天,相关词汇的搜索量异常骤增,导致该词汇成为热门关键字,因此可以进入联想词列表的前列。
直到现在,谷歌、Facebook、Twitter等网络平台所遭遇的跟关键词、自动联想推荐功能有关的无妄之灾,也依然是层出不穷。
2016年12月,在谷歌搜索框输入“犹太人是”时,会显示“犹太人是邪恶的”联想搜索结果。
2017年11月,在YouTube搜索“how to have”时,会显示“how to have s*x with your kids”(如何与你的孩子发生*关系,原文就有*号)。
2018年2月,谷歌搜索会提供这样一些联想词:“伊斯兰主义者不是我们的朋友”“希特勒是我的英雄”“女权主义者是性别歧视”“白人至上是好的”“全球变暖是假的”。
媒体展开了愤怒的质问:“为什么像我们记者这样的普通用户,都能一眼就发现的东西,你们谷歌有那么高明的技术手段,却迟迟不能发现?”
如同上文所述,虽然算法是普遍存在的,但是人的思维也是有盲区的。所以,算法优化的方向也是由人来指定的,那么它也只会把一个已经知道的位置去扫描得事无巨细,却完全管不到它和它的设计者可能想象不到的地方。
自动推荐是机器学习最典型的应用,而这个“黑箱子”里面一向以人们不能掌握其具体运转机制而著称。就算欧盟通过GDPR立法,逼迫厂商公开算法细节,恐怕那公开出来的,也是没人看得懂的天书。
长远来看,解决混沌的方法必须是还以混沌。也就是说,用机器学习去对抗随机Bug,是解决所有未来这些问题的唯一一个看起来可行的途径。
具体到搜索关键字联想,应对不当联想结果的方法,除了人工标记——就连谷歌在回应媒体报道时,都只能说用到这个方法——可能就是要采用类似神经网络翻译的手段:通过分拆和描述一个关键词、短句的具体特征,计算某类词汇(以及其错别字变体)跟另一些词一同出现的概率,并尝试通过人工抽样检查等方式下判断来训练机器。
如果机器学习实在到不了这种程度,一个非常简单的方式就是一禁了之。
例如,任何出现QQ群号码的帖子,也就是“QQ、秋秋、V信”等词语,后面加上九位或十位数字或者是手机号这类的信息,如果和“自杀”“烧碳”连缀的话,我们根本就不让它出现在百度搜索结果里,可不可以?
还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全面禁止容易“误伤”,为用户带来不便,而且出了问题以后,对系统改动的断点越多,查找问题源头时就越麻烦,最后可能越改越糟。
我愿意从比较善良的角度思考,相信百度、谷歌等这些提供算法推荐的企业,并没有因为出现时有发生的负面消息而一口气关闭推荐功能,初衷是进一步改善和优化搜索结果,以至于让它不断接近人类的思维可以达到的理想境界。
在这种改善产品的过程中,搜索引擎事实上推出了一个不完美的“半成品”,把所有使用这个功能的用户、媒体等等,都当成是其测试部门的“编外”工作人员。每一次搜索异常,都是在向开发者反应一个错误的测试结果,或者是示范一种计划之外的错误用法。
对于程序员来说,他们可能学到的很多个重要的道理当中,其中一个就是,永远不要去试图规范用户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他总能找到你意料之外的使用方式。
然而,如果你试图把所有的用户当做不花钱的测试员,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你必须要付出金钱之外的代价。
当媒体以及社会舆论发现你这些错误,并且在社交渠道广为流传的时候,这就不是你能够靠给媒体们发工资能解决的问题了。可能很多年之后,关于这个搜索引擎各种不靠谱的印象,还是会继续流传。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网立场
本文由 航通社授权虎嗅网发表,并经虎嗅网编辑。转载此文请于文首标明作者姓名,保持文章完整性(包括虎嗅注及其余作者身份信息),并请附上出处(虎嗅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http://www.huxiu.com/article/249809.html
未按照规范转载者,虎嗅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未来面前,你我还都是孩子,还不去下载 虎嗅App 猛嗅创新!
品:科普中国
制作:李权博士(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在十二生肖中,鼠被排在了首位,虽然没有一种权威的解释,但可以肯定的是鼠在古人心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
人类一诞生就开始与老鼠相爱相杀,时至今日仍然"共同繁荣":一方面,龙猫(毛丝鼠)、仓鼠、豚鼠、沙鼠、松鼠和飞鼠是人们的宝贝宠物;另一方面,看着被咬坏的数据线和被偷吃的零食,却怎么也抓不住家里的那只"杰瑞",我们又恨得牙痒痒,想消灭掉天下所有老鼠。但搞了这么多年的灭鼠运动,城里的老鼠似乎并没有减少(据称纽约市内的老鼠数量已大致与该市居民人数一致),人类不免生出"恐怕人类灭绝了老鼠也不会灭绝"的感叹。鼠年之际,笔者结合自己所学给大家介绍一下,为什么如此强大的人类也打不败老鼠。
猫和老鼠.gif
汉语中的"老鼠"可以大致对应生物学里"啮齿动物"这个概念。大约5500万年前,啮齿动物就已经出现在欧亚大陆和北美洲。全世界共有现生啮齿动物约2500种,占了哺乳动物物种数的44%,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所有陆地上(新西兰和少数远洋岛屿上的啮齿动物是人类引入的)。
最小的啮齿动物是巴基斯坦的小号角心颅跳鼠(Salpingotus michaelis),体重只有4克,而最大的啮齿动物是南美洲的水豚(Hydrochoerus hydrochaeris),重达65千克,体重相差了1600多倍(图1)!所有的啮齿动物都以素食为主,但只要条件允许它们也不会拒绝昆虫、蠕虫和各种小脊椎动物。
△图1 最小的鼠——小号角心颅跳鼠(上,?Oleg Belyalov),最大的鼠——水豚(下,?Roland Seitre)。图片来源:《Handbook of the mammals of the world》
汉语喜欢把所有小型的哺乳动物都叫做某鼠,而事实上这里面至少还混进了鼩形目的鼩鼱(qú jīng)、鼹鼠(yǎn shǔ)和兔形目的鼠兔。另一方面,豪猪、水豚虽然都被叫做"猪",却是地地道道的大老鼠。
这是因为在向全球扩散的过程中,老鼠的祖先为了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和当地的其他动物发生了外观上的趋同进化。如果我们像动物学家一样仔细考察它们的头骨,就能依据最直白的相似性原则发现这些动物真实的亲缘关系。
所有啮齿动物都有一对凿状的门齿,没有犬齿,门齿之后是一段叫做"齿隙"的空隙,然后是3-5枚咀嚼齿(图2 A、E)。鼩形目的鼩鼱(图2 B)和鼹鼠(图2 C)有多对门齿,有犬齿,没有齿隙,所以它们和老鼠的亲缘关系其实很远。鼠兔(图2 D)和老鼠的牙齿结构很类似,仅是在第一对大门齿的后方多了一对钉状的小门齿,事实上鼠兔和兔子组成的兔形目也确实和老鼠所在的啮齿目互为姊妹关系。
△图2 十项全能鼠——褐家鼠(A,?Kim Taylor/naturepl.com);叫鼠不是鼠——钱鼠(鼩鼱,B,?何锴)、地鼠/反手老鼠(鼹鼠,C,?Ahmet Karatas)、鸣声鼠(鼠兔,D,?John Cancalosi/ardea.com);叫猪却是鼠——豪猪(E,?Tadao Shimba)。图片来源:动物图片自《Handbook of the mammals of the world》,头骨图片李权摄 注:有的地方把鼢鼠也叫地鼠,鼢鼠是老鼠。
老鼠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哺乳动物之一,凭借的是它的两项超能力,好牙口和超强的生育能力。
鼠的门牙能够终生生长,而且门牙只有前表面覆盖了坚硬的牙釉质(就是我们平时看见的大黄牙),这样的门牙在使用过程中,后面比前面磨损得快,能持续的形成一个锋利的凿状边缘,使老鼠能咬开各种坚硬的食物保护壳,锋利的牙齿同时也是自卫的利器。此外,鼠的咬肌和翼肌非常强健,咀嚼齿的咀嚼面上有复杂的花纹,咀嚼方式也是较为进步的前后式(兔子是左右式)。有了这样的好牙口,几乎没有老鼠不能吃的东西。
老鼠的生育能力很强大,以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图2 A)为例,一只雌鼠一年最多能繁殖15胎,每胎3-7只,后代只需要3-4个月就能开始繁殖,这样一只雌鼠理论上一年的后代数将超过2000只。数量多的好处是能保存和突变出较多的基因型,这样当一个毁灭性的事件(如老鼠药)发生时,总有那么几个幸运儿是有对应抗性的,这些幸存下来的"亚当"和"夏娃"很快就能创造出一个新的鼠世界。
在征服全球的过程中,不论环境多恶劣,老鼠都能适应。
草原地形平坦,可供躲藏的隐蔽物较少,所以经常能进化出感官敏锐、善于奔跑的动物,最好的例子是非洲稀树草原上的各色羚羊。老鼠中竟然也有这样长耳、大眼、大长腿的物种——阿根廷的兔豚鼠(Dolichotis patagonum,图3)。兔豚鼠的前后肢都加长了,脚变得很像蹄子,碍事的尾巴也缩短了,跑起来的样子看上去更像鹿或者羚羊。逃避捕食者的时候奔跑速度可达70千米/小时。此外它们很热衷社交,经常相互发出各种咕噜声,还是动物中少见的一夫一妻制哟!
图3 草原鼠——兔豚鼠?Dario Podesta。图片来源:《Handbook of the mammals of the world》
沙漠干旱贫瘠,昼夜温差大,能生存下来的动物必须节约用水,大多昼伏夜出。北美洲的更格卢鼠(Dipodomys spp.,图4)就是这样的小强,它们夜间活动,像袋鼠一样跳跃前进,可以完全不喝水,仅靠食物代谢的水分为生,呼吸道和泌尿系统都进行了优化,能最大限度的减少身体水分的丧失,排出的尿液浓缩得几乎呈结晶状。
图4 沙漠鼠——更格卢鼠?Bob & Clara Calhoun/NHPA。图片来源:《Handbook of the mammals of the world》
森林最大的特点是树木形成的立体环境,树上有更丰盛的食物,而且捕食者也比地面上少。但想在空中耍好杂技就必须对身体进行增强平衡感和抓握力的改造。这也难不倒老鼠,各种树松鼠(图5)的适应性进化堪称典范——爪子必须尖锐,尾巴延长并生出蓬松的毛发,四肢也适当延长。更有甚者,鼯鼠和鳞尾松鼠干脆长出了翼膜,当起了"空军"(图5)。
△图5 森林鼠——松鼠(上,?Hirozo Maki)和鼯鼠(下,?Will Burrard-Lucas/natrepl.com)。图片来源:《Handbook of the mammals of the world》
极地和高山气候寒冷,保暖是首要问题。球形拥有同等体积下最小的表面积,散热最小。所以寒冷气候中的老鼠进化出了加厚的皮毛,所有身体的突出部位(鼻子、耳朵、尾巴和四肢)都尽可能的缩短了,比如生活在北极苔原的旅鼠(Lemmini,图6)。
图6 极地鼠——旅鼠?Erlend Haarberg/naturepl.com。图片来源:《Handbook of the mammals of the world》
湿地水陆相间,要做好防水才能游刃有余。河狸(Castor fiber,图7)、麝鼠和海狸鼠就是这样的两栖"达鼠"。不仅皮毛防水,皮下还有一层脂肪保暖,耳孔、鼻孔都有皮瓣保护;手指、脚趾间生有蹼,尾巴无毛变扁,游泳更得劲儿。
图7湿地鼠——河狸?Remi Masson/Bios。图片来源:《Handbook of the mammals of the world》
老鼠都会打洞,但一些"宅鼠"将挖掘技能发挥到了极致。
地底环境恒温无光,所以营地下生活的老鼠体温调节能力变差,视觉和听觉变差,但触觉和嗅觉变灵敏。生活在东非的裸鼢鼠(Heterocephalus glaber,图8)尤其奇特,它是哺乳动物中非常罕见的"真社会性"生物,通常40—80只组成一个"部落",只有体型最大、攻击性最强的雌鼠和少数几只雄鼠有生育能力,其余成员的生育力均被抑制,只行使保卫巢穴、寻找食物和照顾幼崽的职能,社会结构很类似蚂蚁和蜜蜂。裸鼢鼠虽然体重只有30g左右,但一个部落一年可以挖掘2.3-2.9千米的地底隧道,挖出3600-4500千克泥土。裸鼢鼠还是同体型鼠类中的老寿星,寿命长达30年,近年来成为衰老生物学的热门研究对象。
△图8 地下鼠:用爪子挖掘的鼢鼠(上,?Alexander Zhigalin)和用门牙挖掘的裸鼢鼠(下,?Raymond Mendez/age fotostock)。图片来源:《Handbook of the mammals of the world》 注:两者并无亲缘关系,仅是中文名相似
"胆小如鼠",人类印象里,鼠只会逃跑和钻洞,但其实鼠中也有敢和天敌硬干的。
刺是非常有效的防御手段,长刺的豪猪(图1 E)不像大部分老鼠一样鬼鬼祟祟,通常在几米外就能听见它们的鼻息声和刺摩擦的声音。遇到捕食者时豪猪会跺脚、咆哮并摇晃它们尾巴上一种像小铃铛一样的刺,发出更大的声响。如果没有吓住捕食者的话,豪猪会背对着冲向捕食者,将刺扎进对方的面部和爪子。豪猪的刺上有很多细菌,会导致受伤的捕食者发生严重的感染。
这里可能有的读者会好奇豪猪是怎么交配的,雄豪猪的生殖器很长,不需要靠很近,此外,雌豪猪也会主动配合。
现生的老鼠都没有角,但北美晚中新世的米拉鼠(Mylagaulidae,图9)头上却生有一对小型的犄角,古生物学家讨论后认为这对角最可能起防御小型捕食者的作用。
东非冠鼠(Lophiomys imhausi,图9)可能是唯一一种已知有毒的老鼠,但毒液并非来自其自身。冠鼠会咀嚼夹竹桃科植物有毒的根和树皮,将毒素涂抹在自己中空有吸收性的毛发上,天敌咬一口就可能会致命,其黑白相间的毛色就是有毒的警告色。
图9 长角的鼠——米拉鼠(上),有毒的鼠——东非冠鼠(下)。图片来源:Wikipedia
人类在科技的加持下的确强悍,但是当今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仍然是热带、温带这些适合灵长类生存的传统舒适区,沙漠和寒带环境里依然人迹罕至。而啮齿动物则通过上述的多种适应性进化真正达到了覆盖全球,所以说"人类灭绝老鼠也不会灭绝"是很有道理的。
但这种灭绝是把鼠作为一个整体来说的,也有一些种类的鼠因为人类活动已经灭绝或者濒临灭绝。相对而言,海岛、高海拔和狭域分布的老鼠更加脆弱。加勒比海岛上的5种大稻鼠(Megalomys spp.)因为人类活动已于19世纪中后期灭绝。大堡礁的珊瑚裸尾鼠(Melomys rubicola)是唯一一种珊瑚礁特有的哺乳动物,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增加了当地风暴潮的频率和强度,彻底摧毁了小岛的植被。2009年科学家最后一次看见珊瑚裸尾鼠,2015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正式宣布珊瑚裸尾鼠灭绝。在最新版的IUCN红色名录里,57种啮齿动物被评估为极度濒危,133种濒危,如我去年发表的新种高黎贡比氏鼯鼠(http://www.kepu.net.cn/ydrhcz/ydrhcz_zpzs/ydrh_2019/201908/t20190820_479538.html)的亲戚印度比氏鼯鼠(CR)目前全球就只发现过两只。
也许有人会觉得老鼠灭绝了应该是件好事,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但"没有物种是孤立存在的",老鼠在生态系统中同样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食肉动物的重要食物,传播植物种子和真菌孢子,改造植被和促进物质循环。老鼠灭绝了会使整个生态系统的面貌发生剧烈改变,而这个改变对处于食物链顶端的人类影响也是最大的。
猫和老鼠.gif
参考文献:
1. 《Handbook of the mammals of the world》6. Lagomorphs and Rodents I
2. 《Handbook of the mammals of the world》7. Rodents II
3. Wikipedia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博览立场
*请认真填写需求信息,我们会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