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营销服务商

电脑端+手机端+微信端=数据同步管理

免费咨询热线:

网盘不能加速播放?教你实用五招

网盘不能加速播放?教你实用五招

击蓝字

关注我们,了解更多

1

谷歌浏览器

使用谷歌浏览器,按F12打开审查模式,选择console,复制下面代码并回车

videojs.getPlayers("video player").html5player.tech_.setPlaybackRate(1.5)

将括号里的数字换成想要播放的速度即可,这个可以直接1.5倍。(记得回车!!)

这个方法好处是可以调任意倍率,不再局限于几种播放速率。还可以收藏为书签,这样方便调用。添加的时候需要在前面加上前缀javascript: 注意冒号必须打!

2

火狐、Edge浏览器

使用火狐浏览器、microsoft edge 浏览器,这两种浏览器自带视频在线倍速播放,打开播放的视频右键选择播放速度。

3

手机浏览器

使用UC 、百度和qq浏览器访问百度网盘的网页版,登录账号--点击头像--点击电脑版,播放视频可以点开倍速。

4

插件

直接在网页中打开网盘视频,需要在谷歌浏览器上下一个叫油猴(TamperMonkey)的插件,安装对应的脚本,最高支持4倍播放。

5

笔者有安卓优化版,能够高速下载。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GNO1MGkgM-My9rmld253RQ 提取码: pxa2

TML5已推出多年,被膜拜为全球搜索巨头的Google早已对HTML5支持,并且自适应(又称响应式)站点排名无论在PC和移动端均表现不错。自适应站点是终端发展催生的一个必然产物,同时移动流量已经开始赶超PC,所以并不能因为百度的早期不支持,而放弃。

直到2014年左右,百度工程师仍建议采用站点分离的形式,而最近百度升级了Spider 3.0并且推出一系列移动排名算法更新。在新版的百度移动优化指南3.0中指出,百度官方建议新站点采用自适应的HTML5进行建站。

事实上,自适应站点在百度上的表现一直良好,本次有提权之意。在旧版本下,阻碍自适应站点的采用并非百度,而是国内很多人对自适应的错误理解,导致写出来的响应式均为通过js制作而成,甚至不包含任何html5的元素,同时存在大量的冗余代码,包括常见的一页多模,内容重复的情况(大中小屏对应的模板均写入页面,通过js进行切换显示不同尺寸内容,如3个主导航或者甚至3个主体内容)。

Orson Tsui操作的站点中,其中一个站点就是非html5的自适应,还好行业词排名还是各搜索引擎的第一页。但是好像并没有手机版的标志呢?

文末分享一下给大家,自适应站点head信息建议加入(请自行斟酌):

<meta name="applicable-device"content="pc,mobile">

<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width=device-width, initial-scale=1.0">

<meta http-equiv="Cache-Control" content="no-transform">

<meta http-equiv="Cache-Control" content="no-siteapp">

<meta name="renderer" content="webkit">

<meta http-equiv="X-UA-Compatible" content="IE=edge,chrome=1">

<meta name="image" content="images/logo.jpg">

<link rel="canonical" href="YOURLINK"/>

感谢各位看官,早前一排因为比较忙未能及时更新。

TML5 的下一步在何方

笔者从来不怀疑 HTML5 作为一种跨平台的开发标准,随着时间的推移注定会发挥更大的作用。那么抛弃商业的逻辑,想把 HTML5 和 Web App 单纯当成技术来使用的时候,该如何面对呢?

记得 2004 年前后 Web2.0 在中国互联网兴起的时候,作为领军人物的谢文曾经这样分类互联网的两类人,一类是「做互联网」的人,一类是「用互联网」的人。所谓做互联网的人就是把互联网本身当成生意,而用互联网的人是把互联网当成渠道。同样类比,HTML5 的从业者也可以分为「做 HTML5」和「用 HTML5」的人。

「做 HTML5」的人:这里面包括了 HTML5 的工具和平台厂商、游戏厂商、Web App 开发者和渠道商(如微信和手机浏览器)

「用 HTML5」的人:拥有其他的业务,HTML5 技术和 Web App 是用来展示自身业务,把微信、手机浏览器等当成众多流量入口之一的用户。

对于「做 HTML5」的人赌生态来说下一步仍旧充满未知和艰辛,因为博弈 iOS 和 Android 生态系统不会在短期内看到重大的机会,迎接黎明可能还要很久。就算微信成了 Web App 很好的一个渠道,但是大环境还是缺乏更广泛的优质 Web App 渠道商(至少手机浏览器和搜索入口已经在第一轮竞争中落败),与虎谋皮的生意能做多大是个挑战。

对于「用 HTML5」的人,选择是非常简单的。互联网是流量的生意,在不同的有流量的入口上布局是聪明的选择。如果有足够的预算,那么 Native App、Web App 以及微信公用账号甚至百度的轻应用 Light App 都可以实现覆盖,以便流量最大化,这也是众多有资源的互联网公司的通行做法。因为从「用」的角度完全没必要像「做 HTML5」的群体那样把赌的成分扩大。当然如果预算不够,从现实的角度微信或 Native App 是更可行的方案,因为眼下这是两个成型的生态系统,存在较高的商业价值。

技术角度看 Web App 和 Native App

HTML5 梦工厂的负责人田爱娜曾经说:「拿 HTML5 和原生比或 Flash 比没有任何意义」,潜台词「HTML5 只是技术、不要被商业逻辑绑架」。接下来从三个技术角度看 Web App 和 Native App 的比较:

页面布局:HTML5 配合 CSS3 以及 Canvas 确实在跨平台的界面布局和展示方面存在效率和成本的优势。反观 Native App 的开发技术无论是在开发时间亦或是人员要求和整体成本上都有非常大的差距。但是对于一个能够充分满足用户需求的(Web/Native)App 来说除了界面布局还有更重要的两方面技术需求,一个是终端设备本身的能力 API 调用既端 API,另外一个是众多云端能力 API 的调用既云 API。那么这两方面 HTML5 的技术到底能不能满足市场和用户的需求?

端 API:HTML5 的标准自身配套了 Device API 的部分,但是遗憾的是终端和操作系统的发展已经不能用日新月异来形容,各种新的能力层出不穷。缓慢更新和落后的标准完全无法适应终端的发展以提供最新的端 API,因此可以说 HTML5 在端 API 领域存在较大的弱势。如果单纯限定 HTML5 只是在部分展示类的领域满足用户需求,可能要纠正市场对 HTML5 应用范围的过高预期。

云 API:「云端架构」已经被认定为互联网最明确的发展趋势之一,众多的服务通过云 API 的形式提供,各个领域也产生了大量的云 API 服务商。常见的如微信和微博分享、支付宝移动支付、云存储等,另外例如融云 IM 即时通讯、美洽移动客服等 App 常用功能都以云 API 的方式提供给开发者。此外很多 APP 也把自身的服务封装成 API 嵌入到另外一个 APP 中,例如 Uber 把叫车服务以云 API 的形式和 Starbucks 进行合作嵌入其中实现了服务的扩展和更多流量的聚集。对于云 API 不但简化了 APP 的开发也增强了移动 APP 的能力。在众多的云 API 中,几乎大部分都同时提供了 Native SDK 和 JS SDK 同时服务 Native App 和 Web App。所以在云 API 的领域 HTML5 的技术还是有很多可以对接的服务可供选择。不过总体而言 JS 版本的 SDK 无论从功能还是体验上都和 Native SDK 存在差异,例如百度地图云服务 API 的 SDK,用户使用内嵌到 Web App 的 JS 版本 SDK 使用手势缩放地图的时候体验通常较差。HTML5 在性能方面和 Native 技术的差异仍旧取决于硬件和浏览器性能的提升,但是应该在可预期的时间内获得解决。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有价值,请分享给你的朋友,也可交流,QQ&微信号:852094075

【订阅】

关注:飞屋旅行

最有态度,最具权威旅游咨询

公众微信号:feiwulvx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