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图
各位朋友大家好,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 canvas粒子喷射特效源码!
有想要文件版源码的可以私聊小编哦!
废话不多说,上源码
/*
Copyright (c) 2014 dissimulate at codepen
Permission is hereby granted, free of charge, to any person obtaining
a copy of this software and associated documentation files (the "Software"),
to deal in the Software without restriction, including without limitation
the rights to use, copy, modify, merge, publish, distribute, sublicense,
and/or sell copies of the Software, and to permit persons to whom the
Software is furnished to do so, subject to the following conditions:
The above copyright notice and this permission notice shall be included
in all copies or substantial portions of the Software.
THE SOFTWARE IS PROVIDED "AS IS", WITHOUT WARRANTY OF ANY KIND, EXPRESS
OR IMPLIED, 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 THE WARRANTIES OF MERCHANTABILITY,
FITNESS FOR A PARTICULAR PURPOSE AND NONINFRINGEMENT. IN NO EVENT SHALL THE
AUTHORS OR COPYRIGHT HOLDERS BE LIABLE FOR ANY CLAIM, DAMAGES OR OTHER
LIABILITY, WHETHER IN AN ACTION OF CONTRACT, TORT OR OTHERWISE, ARISING
FROM, OUT OF OR IN CONNECTION WITH THE SOFTWARE OR THE USE OR OTHER DEALINGS
IN THE SOFTWARE.
*/
window.requestAnimFrame=
window.requestAnimationFrame ||
window.webkitRequestAnimationFrame ||
window.mozRequestAnimationFrame ||
window.oRequestAnimationFrame ||
window.msRequestAnimationFrame ||
function(callback) {
window.setTimeout(callback, 1000 / 60);
};
var canvas=document.getElementById('c');
var ctx=canvas.getContext('2d');
canvas.width=window.innerWidth;
canvas.height=window.innerHeight;
var settings={
'basic': {
'emission_rate': 100,
'min_life': 2,
'life_range': 2,
'min_angle': 75,
'angle_range': 30,
'min_speed': 80,
'speed_range': 60,
'min_size': 2,
'size_range': 4,
'start_colours': [
[130, 196, 245, 0.8],
[69, 152, 212, 0.8]
],
'end_colours': [
[130, 196, 245, 0],
[69, 152, 212, 0]
],
'gravity': {
x: 0,
y: 80
}
}
};
var Particle=function(x, y, angle, speed, life, size, start_colour, colour_step) {
/* the particle's position */
this.pos={
x: x || 0,
y: y || 0
};
/* set specified or default values */
this.speed=speed || 5;
this.life=life || 1;
this.size=size || 2;
this.lived=0;
/* the particle's velocity */
var radians=angle * Math.PI / 180;
this.vel={
x: Math.cos(radians) * speed,
y: -Math.sin(radians) * speed
};
/* the particle's colour values */
this.colour=start_colour;
this.colour_step=colour_step;
};
var Emitter=function(x, y, settings) {
/* the emitter's position */
this.pos={
x: x,
y: y
};
/* set specified values */
this.settings=settings;
/* How often the emitter needs to create a particle in milliseconds */
this.emission_delay=1000 / settings.emission_rate;
/* we'll get to these later */
this.last_update=0;
this.last_emission=0;
/* the emitter's particle objects */
this.particles=[];
};
Emitter.prototype.update=function() {
/* set the last_update variable to now if it's the first update */
if (!this.last_update) {
this.last_update=Date.now();
return;
}
/* get the current time */
var time=Date.now();
/* work out the milliseconds since the last update */
var dt=time - this.last_update;
/* add them to the milliseconds since the last particle emission */
this.last_emission +=dt;
/* set last_update to now */
this.last_update=time;
/* check if we need to emit a new particle */
if (this.last_emission > this.emission_delay) {
/* find out how many particles we need to emit */
var i=Math.floor(this.last_emission / this.emission_delay);
/* subtract the appropriate amount of milliseconds from last_emission */
this.last_emission -=i * this.emission_delay;
while (i--) {
/* calculate the particle's properties based on the emitter's settings */
var start_colour=this.settings.start_colours[Math.floor(this.settings.start_colours.length * Math.random())];
var end_colour=this.settings.end_colours[Math.floor(this.settings.end_colours.length * Math.random())];
var life=this.settings.min_life + Math.random() * this.settings.life_range;
var colour_step=[
(end_colour[0] - start_colour[0]) / life, /* red */ (end_colour[1] - start_colour[1]) / life, /* green */ (end_colour[2] - start_colour[2]) / life, /* blue */ (end_colour[3] - start_colour[3]) / life /* alpha */
];
this.particles.push(
new Particle(
0,
0,
this.settings.min_angle + Math.random() * this.settings.angle_range,
this.settings.min_speed + Math.random() * this.settings.speed_range,
life,
this.settings.min_size + Math.random() * this.settings.size_range,
start_colour.slice(),
colour_step
)
);
}
}
/* convert dt to seconds */
dt /=1000;
/* loop through the existing particles */
var i=this.particles.length;
while (i--) {
var particle=this.particles[i];
/* skip if the particle is dead */
if (particle.dead) {
/* remove the particle from the array */
this.particles.splice(i, 1);
continue;
}
/* add the seconds passed to the particle's life */
particle.lived +=dt;
/* check if the particle should be dead */
if (particle.lived >=particle.life) {
particle.dead=true;
continue;
}
/* calculate the particle's new position based on the forces multiplied by seconds passed */
particle.vel.x +=this.settings.gravity.x * dt;
particle.vel.y +=this.settings.gravity.y * dt;
particle.pos.x +=particle.vel.x * dt;
particle.pos.y +=particle.vel.y * dt;
/* draw the particle */
particle.colour[0] +=particle.colour_step[0] * dt;
particle.colour[1] +=particle.colour_step[1] * dt;
particle.colour[2] +=particle.colour_step[2] * dt;
particle.colour[3] +=particle.colour_step[3] * dt;
ctx.fillStyle='rgba(' +
Math.round(particle.colour[0]) + ',' +
Math.round(particle.colour[1]) + ',' +
Math.round(particle.colour[2]) + ',' +
particle.colour[3] + ')';
var x=this.pos.x + particle.pos.x;
var y=this.pos.y + particle.pos.y;
ctx.beginPath();
ctx.arc(x, y, particle.size, 0, Math.PI * 2);
ctx.fill();
}
};
var emitter=new Emitter(canvas.width / 2, canvas.height / 2, settings.basic);
function loop() {
ctx.clearRect(0, 0, canvas.width, canvas.height);
emitter.update();
requestAnimFrame(loop);
}
loop();
天学习了HTML5 Canvas粒子动画,这效果真的挺好看的。是一款基于HTML5 Canvas的图片粒子沙漏动画,主要是将一张图片打散成粒子,然后模拟沙漏将图片粒子掉落下来。
效果图
代码:
. 引言
粒子群优化算法(PSO)是一种进化计算技术(evolutionary computation),由Eberhart博士和kennedy博士发明。源于对鸟群捕食的行为研究。
PSO同遗传算法类似,是一种基于迭代的优化工具。系统初始化为一组随机解,通过迭代搜寻最优值。但是并没有遗传算法用的交叉(crossover)以及变异(mutation)。而是粒子在解空间追随最优的粒子进行搜索。详细的步骤后面的章节介绍。
同遗传算法比较,PSO的优势在于简单容易实现并且没有许多参数需要调整。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函数优化,神经网络训练,模糊系统控制以及其他遗传算法的应用领域。
2.背景:人工生命
"人工生命"是来研究具有某些生命基本特征的人工系统。人工生命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 研究如何利用计算技术研究生物现象
2. 研究如何利用生物技术研究计算问题
我们现在关注的是第二部分的内容. 现在已经有很多源于生物现象的计算技巧. 例如, 人工神经网络是简化的大脑模型. 遗传算法是模拟基因进化过程的。
现在我们讨论另一种生物系统- 社会系统. 更确切的是, 在由简单个体组成的群落与环境以及个体之间的互动行为. 也可称做"群智能"(swarm intelligence). 这些模拟系统利用局部信息从而可能产生不可预测的群体行为。
例如floys 和 boids, 他们都用来模拟鱼群和鸟群的运动规律, 主要用于计算机视觉和计算机辅助设计.
在计算智能(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领域有两种基于群智能的算法. 蚁群算法(ant colony optimization)和粒子群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前者是对蚂蚁群落食物采集过程的模拟. 已经成功运用在很多离散优化问题上.
粒子群优化算法(PSO) 也是起源对简单社会系统的模拟. 最初设想是模拟鸟群觅食的过程. 但后来发现PSO是一种很好的优化工具.
3.算法介绍
如前所述,PSO模拟鸟群的捕食行为。设想这样一个场景:一群鸟在随机搜索食物。在这个区域里只有一块食物。所有的鸟都不知道食物在那里。但是他们知道当前的位置离食物还有多远。那么找到食物的最优策略是什么呢。最简单有效的就是搜寻目前离食物最近的鸟的周围区域。
PSO从这种模型中得到启示并用于解决优化问题。PSO中,每个优化问题的解都是搜索空间中的一只鸟。我们称之为"粒子"。所有的例子都有一个由被优化的函数决定的适应值(fitness value),每个粒子还有一个速度决定他们飞翔的方向和距离。然后粒子们就追随当前的最优粒子在解空间中搜索
PSO 初始化为一群随机粒子(随机解)。然后通过叠代找到最优解。在每一次叠代中,粒子通过跟踪两个"极值"来更新自己。第一个就是粒子本身所找到的最优解。这个解叫做个体极值pBest. 另一个极值是整个种群目前找到的最优解。这个极值是全局极值gBest。另外也可以不用整个种群而只是用其中一部分最为粒子的邻居,那么在所有邻居中的极值就是局部极值。
程序的伪代码如下:
在每一维粒子的速度都会被限制在一个最大速度Vmax,如果某一维更新后的速度超过用户设定的Vmax,那么这一维的速度就被限定为Vmax
4.遗传算法和PSO的比较
大多数演化计算技术都是用同样的过程
1. 种群随机初始化
2. 对种群内的每一个个体计算适应值(fitness value).适应值与最优解的距离直接有关
3. 种群根据适应值进行复制
4. 如果终止条件满足的话,就停止,否则转步骤2
从以上步骤,我们可以看到PSO和GA有很多共同之处。两者都随机初始化种群,而且都使用适应值来评价系统,而且都根据适应值来进行一定的随机搜索。两个系统都不是保证一定找到最优解
但是,PSO 没有遗传操作如交叉(crossover)和变异(mutation). 而是根据自己的速度来决定搜索。粒子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有记忆。
与遗传算法比较, PSO 的信息共享机制是很不同的. 在遗传算法中,染色体(chromosomes) 互相共享信息,所以整个种群的移动是比较均匀的向最优区域移动. 在PSO中, 只有gBest (or lBest) 给出信息给其他的粒子, 这是单向的信息流动. 整个搜索更新过程是跟随当前最优解的过程. 与遗传算法比较, 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所有的粒子可能更快的收敛于最优解
5.人工神经网络和PSO
人工神经网络(ANN)是模拟大脑分析过程的简单数学模型,反向转播算法是最流行的神经网络训练算法。进来也有很多研究开始利用演化计算(evolutionary computation)技术来研究人工神经网络的各个方面。
演化计算可以用来研究神经网络的三个方面:网络连接权重,网络结构(网络拓扑结构,传递函数),网络学习算法。
不过大多数这方面的工作都集中在网络连接权重,和网络拓扑结构上。在GA中,网络权重和/或拓扑结构一般编码为染色体(Chromosome),适应函数(fitness function)的选择一般根据研究目的确定。例如在分类问题中,错误分类的比率可以用来作为适应值。
演化计算的优势在于可以处理一些传统方法不能处理的例子例如不可导的节点传递函数或者没有梯度信息存在。但是缺点在于:在某些问题上性能并不是特别好。2. 网络权重的编码而且遗传算子的选择有时比较麻烦
最近已经有一些利用PSO来代替反向传播算法来训练神经网络的论文。研究表明PSO 是一种很有潜力的神经网络算法。PSO速度比较快而且可以得到比较好的结果。而且还没有遗传算法碰到的问题
这里用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PSO训练神经网络的过程。这个例子使用分类问题的基准函数(Benchmark function)IRIS数据集。(Iris 是一种鸢尾属植物) 在数据记录中,每组数据包含Iris花的四种属性:萼片长度,萼片宽度,花瓣长度,和花瓣宽度,三种不同的花各有50组数据. 这样总共有150组数据或模式。
我们用3层的神经网络来做分类。现在有四个输入和三个输出。所以神经网络的输入层有4个节点,输出层有3个节点我们也可以动态调节隐含层节点的数目,不过这里我们假定隐含层有6个节点。我们也可以训练神经网络中其他的参数。不过这里我们只是来确定网络权重。粒子就表示神经网络的一组权重,应该是4*6+6*3=42个参数。权重的范围设定为[-100,100] (这只是一个例子,在实际情况中可能需要试验调整).在完成编码以后,我们需要确定适应函数。对于分类问题,我们把所有的数据送入神经网络,网络的权重有粒子的参数决定。然后记录所有的错误分类的数目作为那个粒子的适应值。现在我们就利用PSO来训练神经网络来获得尽可能低的错误分类数目。PSO本身并没有很多的参数需要调整。所以在实验中只需要调整隐含层的节点数目和权重的范围以取得较好的分类效果。
6. PSO的参数设置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应用PSO解决优化问题的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的步骤: 问题解的编码和适应度函数
PSO的一个优势就是采用实数编码, 不需要像遗传算法一样是二进制编码(或者采用针对实数的遗传操作.例如对于问题 f(x)=x1^2 + x2^2+x3^2 求解, 粒子可以直接编码为 (x1, x2, x3), 而适应度函数就是f(x). 接着我们就可以利用前面的过程去寻优.这个寻优过程是一个叠代过程, 中止条件一般为设置为达到最大循环数或者最小错误。
PSO中并没有许多需要调节的参数,下面列出了这些参数以及经验设置
粒子数: 一般取 20 – 40. 其实对于大部分的问题10个粒子已经足够可以取得好的结果, 不过对于比较难的问题或者特定类别的问题, 粒子数可以取到100 或 200
粒子的长度: 这是由优化问题决定, 就是问题解的长度
粒子的范围: 由优化问题决定,每一维可是设定不同的范围
Vmax: 最大速度,决定粒子在一个循环中最大的移动距离,通常设定为粒子的范围宽度,例如上面的例子里,粒子 (x1, x2, x3) x1 属于 [-10, 10], 那么 Vmax 的大小就是 20
学习因子: c1 和 c2 通常等于 2. 不过在文献中也有其他的取值. 但是一般 c1 等于 c2 并且范围在0和4之间
中止条件: 最大循环数以及最小错误要求. 例如, 在上面的神经网络训练例子中, 最小错误可以设定为1个错误分类, 最大循环设定为2000, 这个中止条件由具体的问题确定.
全局PSO和局部PSO: 我们介绍了两种版本的粒子群优化算法: 全局版和局部版. 前者速度快不过有时会陷入局部最优. 后者收敛速度慢一点不过很难陷入局部最优. 在实际应用中, 可以先用全局PSO找到大致的结果,再有局部PSO进行搜索.
另外的一个参数是惯性权重, 由Shi 和Eberhart提出, 有兴趣的可以参考他们1998年的论文(题目: A modified particle swarm optimizer)
蚁群算法
简介:蚁群算法(ant colony optimization, ACO),又称蚂蚁算法,是一种用来在图中寻找优化路径的机率型技术。它由Marco Dorigo于1992年在他的博士论文中引入,其灵感来源于蚂蚁在寻找食物过程中发现路径的行为。
事实上,每只蚂蚁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需要知道整个世界的信息,他们其实只关心很小范围内的眼前信息,而且根据这些局部信息利用几条简单的规则进行决策,这样,在蚁群这个集体里,复杂性的行为就会凸现出来。这就是人工生命、复杂性科学解释的规律!那么,这些简单规则是什么呢?下面详细说明:
1、范围:
蚂蚁观察到的范围是一个方格世界,蚂蚁有一个参数为速度半径(一般是3),那么它能观察到的范围就是3*3个方格世界,并且能移动的距离也在这个范围之内。
2、环境:
蚂蚁所在的环境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其中有障碍物,有别的蚂蚁,还有信息素,信息素有两种,一种是找到食物的蚂蚁洒下的食物信息素,一种是找到窝的蚂蚁洒下的窝的信息素。每个蚂蚁都仅仅能感知它范围内的环境信息。环境以一定的速率让信息素消失。
3、觅食规则:
在每只蚂蚁能感知的范围内寻找是否有食物,如果有就直接过去。否则看是否有信息素,并且比较在能感知的范围内哪一点的信息素最多,这样,它就朝信息素多的地方走,并且每只蚂蚁多会以小概率犯错误,从而并不是往信息素最多的点移动。蚂蚁找窝的规则和上面一样,只不过它对窝的信息素做出反应,而对食物信息素没反应。
4、移动规则:
每只蚂蚁都朝向信息素最多的方向移,并且,当周围没有信息素指引的时候,蚂蚁会按照自己原来运动的方向惯性的运动下去,并且,在运动的方向有一个随机的小的扰动。为了防止蚂蚁原地转圈,它会记住最近刚走过了哪些点,如果发现要走的下一点已经在最近走过了,它就会尽量避开。
5、避障规则:
如果蚂蚁要移动的方向有障碍物挡住,它会随机的选择另一个方向,并且有信息素指引的话,它会按照觅食的规则行为。
7、播撒信息素规则:
每只蚂蚁在刚找到食物或者窝的时候撒发的信息素最多,并随着它走远的距离,播撒的信息素越来越少。
根据这几条规则,蚂蚁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每只蚂蚁都和环境发生交互,而通过信息素这个纽带,实际上把各个蚂蚁之间关联起来了。比如,当一只蚂蚁找到了食物,它并没有直接告诉其它蚂蚁这儿有食物,而是向环境播撒信息素,当其它的蚂蚁经过它附近的时候,就会感觉到信息素的存在,进而根据信息素的指引找到了食物。
引申:
跟着蚂蚁的踪迹,你找到了什么?通过上面的原理叙述和实际操作,我们不难发现蚂蚁之所以具有智能行为,完全归功于它的简单行为规则,而这些规则综合起来具有下面两个方面的特点:
1、多样性
2、正反馈
多样性保证了蚂蚁在觅食的时候不置走进死胡同而无限循环,正反馈机制则保证了相对优良的信息能够被保存下来。我们可以把多样性看成是一种创造能力,而正反馈是一种学习强化能力。正反馈的力量也可以比喻成权威的意见,而多样性是打破权威体现的创造性,正是这两点小心翼翼的巧妙结合才使得智能行为涌现出来了。
引申来讲,大自然的进化,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创新实际上都离不开这两样东西,多样性保证了系统的创新能力,正反馈保证了优良特性能够得到强化,两者要恰到好处的结合。如果多样性过剩,也就是系统过于活跃,这相当于蚂蚁会过多的随机运动,它就会陷入混沌状态;而相反,多样性不够,正反馈机制过强,那么系统就好比一潭死水。这在蚁群中来讲就表现为,蚂蚁的行为过于僵硬,当环境变化了,蚂蚁群仍然不能适当的调整。
既然复杂性、智能行为是根据底层规则涌现的,既然底层规则具有多样性和正反馈特点,那么也许你会问这些规则是哪里来的?多样性和正反馈又是哪里来的?我本人的意见:规则来源于大自然的进化。而大自然的进化根据刚才讲的也体现为多样性和正反馈的巧妙结合。而这样的巧妙结合又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在你眼前呈现的世界是如此栩栩如生呢?答案在于环境造就了这一切,之所以你看到栩栩如生的世界,是因为那些不能够适应环境的多样性与正反馈的结合都已经死掉了,被环境淘汰了!
参数说明:
最大信息素:蚂蚁在一开始拥有的信息素总量,越大表示程序在较长一段时间能够存在信息素。信息素消减的速度:随着时间的流逝,已经存在于世界上的信息素会消减,这个数值越大,那么消减的越快。
错误概率表示这个蚂蚁不往信息素最大的区域走的概率,越大则表示这个蚂蚁越有创新性。
速度半径表示蚂蚁一次能走的最大长度,也表示这个蚂蚁的感知范围。
记忆能力表示蚂蚁能记住多少个刚刚走过点的坐标,这个值避免了蚂蚁在本地打转,停滞不前。而这个值越大那么整个系统运行速度就慢,越小则蚂蚁越容易原地转圈。
鱼群优化算法
在一片水域中,鱼往往能自行或尾随其他鱼找到营养物质多的地方,因而鱼生存数目最多的地方一般就是本水域中营养物质最多的地方,人工鱼群算法就是根据这一特点,通过构造人工鱼来模仿鱼群的觅食!聚群及追尾行为,从而实现寻优,以下是鱼的几种典型行为:
(1)觅食行为:一般情况下鱼在水中随机地自由游动,当发现食物时,则会向食物逐渐增多的方向快速游去。
(2)聚群行为:鱼在游动过程中为了保证自身的生存和躲避危害会自然地聚集成群,鱼聚群时所遵守的规则有三条:分隔规则:尽量避免与临近伙伴过于拥挤;对准规则:尽量与临近伙伴的平均方向一致;内聚规则:尽量朝临近伙伴的中心移动。
(3)追尾行为:当鱼群中的一条或几条鱼发现食物时,其临近的伙伴会尾随其快速到达食物点。
特点:
1)具有较快的收敛速度,可以用于解决有实时性要求的问题;
2)对于一些精度要求不高的场合,可以用它快速的得到一个可行解;
3)不需要问题的严格机理模型,甚至不需要问题的精确描述,这使得它的应用范围得以延伸.
停止条件
1) 判断连续多次所得的均方差小于语允许的误差
2)判断某个区域的人工鱼群的数目达到某个比率
3)联系多次所获取的值均不能超过已寻找的极值。
具体见原浙大博士李晓磊的博士论文-人工鱼群算法。
另外在nature上面2007年1一月有一篇关于人工鱼行为的文章。
*请认真填写需求信息,我们会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