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营销服务商

电脑端+手机端+微信端=数据同步管理

免费咨询热线:

推荐12个墙裂的网站,你懂得吗

推荐12个墙裂的网站,你懂得吗

https://www.minitagcloud.cn/

微词云是一款非常实用,简单的在线词云生成工具,无论你是设计人员、运营人员、学生、数据分析师都可以很简单的做出令人眼前一亮的词云图

2.一个多功能图像编辑网站-iloveimg

https://www.iloveimg.com/zh-cn

支持无损压缩jpg,png,GIF图,可以转换图片格式,裁剪图片,加水印,以及对图像进行简单的编辑,甚至还可以制作表情包哦~

(另: ilovepdf:https://www.ilovepdf.com/zh-cn

3.非常强大的在线文档翻译网站-onlinedoctranslator

https://www.onlinedoctranslator.com

无需安装及注册,安全免费;支持104种语言,多种办公文档格式;可以将任何文档格式翻译为任意语言,并保持排版不变

4.1个顶400个的宝藏网站-addog

http://www.addog.vip/

新媒体与广告人最实用的网址导航,涵盖了创意文案、创意短片、数据洞察、热榜指数、设计参考等共计19个类别400+网站,提供了多种效率工具、方案模板,一站式解决你的所有工作问题。

5.非常全的外刊网站-MagazineLib

https://magazinelib.com/

非常全的外刊网站,基本上想看的外刊都有(可下载)

6.文献相关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

http://www.ncpssd.org

免费下论文,收录了中外文学术期刊7000多种,还有图书、古籍,上线数据已超千万,内容丰富得不得了。

7.Sci-hub

https://sci-hub.se/

Sci.hub是一个开源学术数据库,在上面免费提供了超过70,000,000篇科学论文和文章,并且每天会上传新的论文文章。很多不在学校又没有xxn的时候,这个网站给很多人带来了方便。Sci-Hub是目前已知第一个提供大量自动且免费的付费学术论文的网站,使用者不需要事前订阅或付款,就能够使用原本存放在付费数据库的论文文章,并提供搜寻原先出版社网站内的文件档案服务。

提示:sci-hub网址总换,建议把这个 “Where is Sci-Hub Now?" 放入收藏夹:https://whereisscihub.now.sh/


8.OSGeo中国在线计算器(十分丰富强大)

https://www.osgeo.cn/app/

由科学家与工程师维护,专注在线计算,实现了专业公式在线计算的功能。

9.中国数字科技馆

https://www.cdstm.cn/

中国数字科技馆是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共同建设的一个国家级公益性科普服务平台,它面向全体公众开放,你可以在这个平台上了解科学动态,体验科学过程、增长科学知识和科普知识。

它以多种方式提供科学和科普内容,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游戏、直播、虚拟现实、线上和线下活动。

10.两个非常好用的不跟踪、不记录的搜索引擎

多吉搜索

https://www.dogedoge.com/

Cloudopt Search

https://s.cloudopt.net/

11.医学微视

https://www.mvyxws.com/

医学微视是中国医学科学院健康科普研究中心监制的一个网站,它以短视频的形式帮助你了解各种疾病和医学知识,通俗易懂;如果当你遇到不懂的医学知识或者健康问题,直接利用这个网站,找到对应的疾病,就可以轻松找到对应的视频


12.壁纸下载

http://wallpaperswide.com/

国正式撤销H-1B签证根据薪资水平抽签新规,恢复随机抽签制度。

根据美国国际教育交流会发布的2021年《美国门户开放报告》中显示,美国依然是留学最大目的国。在2020-2021学年,中国大陆学生赴美学习人数达31万人,成为美国国际学生最大来源国之一。留学过程中许多留学生被美国的多元文化吸引,并在留学生活期间习惯当地生活和环境,其中有不少留学生决定毕业后在美国工作并定居。很多留学生对于留美工作的潜意识模式是认真读书、毕业、找工作这三步,但实际上在读书期间通过寒暑假期累积实习经验,对毕业后找全职工作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F-1签证是否可以在美国工作?

留学生在学习期间持有的是F-1学生签证,持此类签证的人员主要身份为全职学生。受限制于签证关系,留学生可通过两种方式参与工作与实习。第一种是参加校内合法的兼职工作,一般大学校园都会提供一些工作机会给留学生,在不违反工作时间上限的前提下,留学生在校内打工是合法的。而另一种方式是校外实习,其中包括课程实习训练(Curricular Practical Training,CPT)和毕业实习训练(Optional Practical Training ,OPT)两种,实习训练是为学生进行所学专业相关知识的实践运用的机会。

CPT是允许学生在读期间在校外合法打工的许可证,但CPT的雇佣必须是学生课程要求的一部分,与正式课业密不可分的合作课程、实习课,同时CPT实习是学生完成学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或是可以转换成学分的。CPT申请要求学生在入学一年后才能提出申请,同时申请CPT前需要有工作录取。 CPT有兼职与全职的区别,兼职CPT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20个小时,以此保证全职学生的状态,同时在I-20的工作授权上会注明兼职CPT。全职CPT的每周工作时间为大于20个小时,同样I-20上也会标注此点。但需要注意的是CPT实习全职工作时间超过12个月就没有资格申请OPT,申请全职CPT实习的同学需要考虑清楚,以免浪费了OPT的资格 。

OPT是一种发给持F-1签证学生的工作许可证,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所学专业领域的工作机会,并使国际学生更好的从学生身份过渡到H-1B签证的工作身份。OPT由美国移民局(USCIS)授权,在留学生拿到Employment Authorization Document(EAD)卡之后方可开始工作 。申请OPT的毕业生需要从事与所学习的专业有直接关系的工作。留学生需要在学习结束之前(以I-20上时间为准)的90天到学习结束之后的60天之内提出OPT资格申请。如果在毕业后的60天内没有申请OPT或者在申请到OPT的90天内没有找到工作,都需立即离开美国,否则会被认定为超期滞留而引起麻烦。

一般常规专业的OPT阶段时间为12个月,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专业)专业可以另外再延长24个月(共36个月)。申请OPT时遇到流程相关问题,可向学校寻求帮助,学校会提供OPT申请流程相关课程, 课程涵盖详细的OPT申请流程与要求。需要注意的是,在申请OPT通过后需要到学校更新自己的工作信息,以防被移民局认定OPT开始的三个月内没有找到工作,进而发邮件告知离开美国。

很多学生在OPT期间抓紧时间累积实习经历的同时,还需要找寻合适的雇主,为申请H-1B签证做准备。

H-1B签证

H-1B签证是美国最主要的工作签证之一,是发给美国公司雇佣外籍专业人才员工的签证。持有H-1B签证可以在美国工作三年,到期后可再延长三年。大部分持有H-1B签证的人会在签证有效期内申请绿卡,如果在签证到期前365天没有办理绿卡的申请,则需要离开美国本土至少365天后才可再次申请H-1B签证。同时H-1B签证的另一个作用为持有人的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可以申请H-4签证,可随同H-1B持有人生活在美国,并且子女可以在美国上学。

H-1B申请的条件需要申请人具备大学及以上学位,或者在本领域中具备足够年限的工作经验,并且申请人的工资一般不低于相同行业在该地区的普通工资标准。常规的申请流程需要先在网上注册抽签,抽中以后需要在收到中签通知后的90天内递交材料。

H-1B每年有8万5千个名额,首轮名额分配为6万5千个名额在本科和硕士及以上学位的申请人中随机抽签。剩下的两万个名额则是从硕士及以上学历的申请者中再次抽取。也就是说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人有两次抽签的机会,而本科生只有一次抽签机会。

随着特朗普2017年上任以来,大力推行雇佣美国当地人的政策,同时移民局收紧了对现行移民法律和法规政策,导致广大留学生留美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特朗普政府于2021年1月8日发布对H-1B政策的改动,特朗普政府要求依据薪资水平进行H-1B申请人抽签的制度。此项H-1B新规使得很多留学生毕业后留在美国的难度增加。

H-1B签证新规 VS 原来的抽签政策

特朗普的新规于2021年1月8日出台,该政策将取消之前的随机抽签制度,取而代之的是根据level的高低来优先考虑高薪、高科技人才的申请人。而level的高低是根据申请人工作所在地区以及工作职业类别和薪资的高低来划分,共有4个level。level1多为普通专业本科或研究生学历的应届生,没有工作经验,薪资相对低并且整个行业发展较为缓慢。level 2 多为STEM或特殊专业的应届生和有两年以上全职工作经验的本科生、研究生和PHD,相对level1有着较高的职位和收入水平,比如互联网行业。level 3和level4为高学历且工作年限高的人群。具体工资级别分配需进入FLC Wage Search Wizard的官网,按照地区和职位进行查询。

根据特朗普的新规名额配比,level1的申请人获得H-1B签证的机会基本为0,而level3和level4的抽签命中率将是100%。由于新规按照level的等级由高到低的顺序发放H-1B签证,level4的申请人优先领取,剩下的名额由level 3的申请人分配,如此类推,直到名额用完。所以根据新规,非STEM专业的学生和刚毕业的应届生申请H-1B的机会非常小,尤其是很大一部分选择商科的留学生。虽然每年H-1B名额不变,但特朗普的新规是更偏向高薪资水平和丰富工作经历的人群,增加了非STEM专业和刚毕业的留学生中签难度。

随着拜登的当选,在2021年12月发布了对于特朗普政府H-1B新规的撤销,对想要留在美国工作的留学生来说是利好形势。恢复原先的随机抽签模式,使每一位毕业生都有相同的机会留在美国,为所有刚毕业的留学生燃起留在美国工作的新机会。

H-1B签证申请

2020年美国移民局推出H-1B电子注册流程,一定程度简化了申请步骤。移民局要求H-1B申请雇主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电子注册,并支付10美金注册费。同一个雇主只能为同一雇员提交一份有效电子注册,多次和重复提交将不被接受。电子注册结束后,移民局将会进行随机电子抽签。中签后需要申请人在90天内提交移民局申请材料,随后美国移民局会审查提交的H-1B申请材料。由于每年申请H-1B的时间可能会有变动,需要提前了解清楚,不要因为材料的缺失或记错时间而错失申请机会。

在申请前需充分了解公司的相关资质,首先确定雇佣公司是否有能力申请H-1B的签证,并且还需了解公司是否愿意帮助申请H-1B签证。因申请过程中很多方面需要公司的配合,为了不耽误申请进度,要及时与公司沟通申请事宜以及结果。其次在确定公司有能力并且愿意帮助申请H-1B签证后,需要查询公司之前H-1B的申请数据以及留学生申请是否占用名额。留学生们可以登录myvisajobs.com进行查询,若查询结果没有占用名额,那么就可以准备抽签了。

由于H-1B签证要求申请人的工资不得低于相同行业在同地区的普通工资,在与雇主谈薪资时,需要确定现行工资标准,如果公司不愿意给到现行工资标准的工资,可以请律师与雇主交流,或者是直接调换到工资水平比较低的地区以达到标准。

由于H-1B的抽签是随机抽选,并且申请签证的人数众多竞争激烈,留学生还需做好抽签未中的打算和规划,以免耽误今后的发展与其他机遇。

为了吸纳各国人才,美国对国际学生敞开就业市场的大门,虽然美国工作签证H-1B对留学生有利好趋势,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与美国经济差距日渐拉近,中国也有非常多的就业发展机会。并且随着近两年疫情的大肆侵袭,美国对疫情控制表现的不利,也导致不少留学生最终选择回国就业。然而不管在哪选择就业,都需要提前做好规划,以免耽误应届求职的时间。(记者_田江含 编辑_刘煜 设计_刘仕悦)

来源: 20220520《留学》杂志总第196期

文由东北大学祁景钊、张鑫撰写,介绍发表于Nature Astronomy的近期成果:一个由普朗克CMB观测得到的闭合宇宙新证据。该结果进一步恶化了宇宙学观测的不一致性,已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

宇宙学研究已经进入到精确宇宙学时代。普朗克卫星以前所未有的精度精确测量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CMB)上的微小温度涨落和极化,这些测量结果为宇宙学参数提供了强有力的限制[1]。总体来说,普朗克观测结果明确支持一个仅含有6个基本宇宙学参数的宇宙学模型,即所谓的宇宙学常数冷暗物质( cold dark matter,CDM) 模型。目前,空间平直的CDM模型被普遍视为一个宇宙学的标准模型,因为该模型的预言与几乎所有的宇宙学观测都符合得很好。

但近年来宇宙学也遭遇到非常严峻的挑战。最主要的挑战就来自于早期宇宙的观测与晚期宇宙的观测之间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不一致性,比如关于哈勃常数和物质密度涨落幅度测量的著名的不一致性[2,3]。目前,哈勃常数测量的不一致性已经被视为当前宇宙学的一个危机[4~9]。

利用普朗克卫星对CMB温度功率谱的测量可以精确地限制CDM模型的参数,由此可以得到一个哈勃常数的测量值,精度约为千分之七,但这种测量哈勃常数的方法是一种模型依赖的方法。

利用距离阶梯测量近邻宇宙的距离并结合哈勃定律来测量哈勃常数的方法是一种不依赖于模型的测量方法,目前可得到精度约为2%的哈勃常数测量值。

但问题是,这两种测量方法得到的哈勃常数值明显不一致,前者的高红移测量得到一个偏小的哈勃常数,而后者的低红移测量得到一个偏大的值,二者之间的不一致性目前已高达4.4个标准偏差[10]。

2019年11月4日,Nature Astronomy在线发表了题为“Planck evidence for a closed Universe and a possible crisis for cosmology”的文章[11],其作者为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Eleonora Di Valentino、意大利萨皮恩扎大学的Alessandro Melchiorri以及英国牛津大学的Joseph Silk,他们报道了利用普朗克CMB观测得到一个闭合宇宙的新证据。这一结果进一步恶化了宇宙学观测的不一致性,已引起广泛关注和进一步讨论。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光子需要横穿几乎整个可观测宇宙才能到达我们这里。它们在飞行途中会遇到很多结团物质,这些物质的引力势会使得CMB光子的路径发生偏折,这就是CMB的引力透镜。

通过CMB四点函数可以测量CMB透镜势的功率谱,精度约为2.6%。然而,CDM模型通过普朗克温度功率谱限制而预言的CMB透镜功率谱却与普朗克卫星测量的透镜功率谱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不一致性。理论上,CDM模型预言其透镜自洽性参数AL=1,但是普朗克温度功率谱却在大约3个标准偏差的置信度上给出AL>1的结果,该结果预言了一个偏大的CMB透镜幅度,与普朗克四点函数透镜测量明显不一致[1]。

这个问题为普朗克观测带来一些困扰。扩展宇宙学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个问题,因为AL与一些扩展的宇宙学参数(比如空间曲率、暗能量参数以及中微子质量等)之间存在简并[1]。

Di Valentino等人[11]利用普朗克温度和极化功率谱限制带有空间曲率的CDM模型,在3.4个标准偏差置信度上得到了一个闭合的宇宙。由于曲率参数Ωk与透镜自洽性参数AL正相关,在一个闭合宇宙(Ωk<0)中可以较为自然地得到与AL=1相一致的结果,为解决CMB透镜的AL问题提供了一个方案。

必须指出,这一结果在此文章之前就是一个已知的结果,在文献[1]中已经有相应论述。Di Valentino等人[11]的主要工作在于对此结果的一些其他观测后果进行了一系列测试。他们的测试结果表明,基于一个闭合宇宙的CDM模型,普朗克CMB功率谱测量与其他的低红移观测之间的不一致性更加严重了。比如,与哈勃常数距离阶梯测量之间的不一致性增大了约48%,与宇宙剪切测量之间的不一致性由原来的约2.3个标准偏差增大到高于3.5个标准偏差。

这项研究试图告诉我们,一个空间平直的宇宙学模型低估了目前宇宙学观测的不一致性; 如果相信闭合宇宙的拟合结果(仅用普朗克CMB功率谱),那么宇宙学的危机会更加严重。

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各向异性的测量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精度,为一些宇宙学参数提供了非常精确的限制(比如,声学角尺度的限制精度已达万分之三),使我们进入精确宇宙学的时代。但是,CMB的观测是对早期宇宙的观测,很难精确限制晚期的物理,比如暗能量的参数。对于扩展的宇宙学模型,CMB限制通常会产生较强的参数简并,一般需要用晚期的(低红移)观测来打破参数简并。因此,进一步发展CMB之外的精确宇宙学探针是非常必要的。早期宇宙和晚期宇宙观测的一些不一致性也促使我们发展独立于光学观测的新的宇宙学探针。

引力波的观测打开了人类观测宇宙的新窗口[12~16]。引力波携带了光度距离的信息,因此可以为宇宙学观测提供“标准汽笛”。双中子星并合的引力波-电磁波多信使观测可以独立测量哈勃常数,未来可以对哈勃常数不一致性进行有效裁决(目前只有GW170817一个观测事件,对哈勃常数的测量精度只有约15%)[17,18]。

未来的引力波“标准汽笛”观测可以极其有效地打破当前观测形成的参数简并,在宇宙学参数测量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19~21]。此外,中性氢21 cm巡天观测的发展也将极大地促进宇宙学的发展[22~26]。总之,随着新的观测手段的发展,目前宇宙学遇到的危机终将会被解决,而结合不同的观测手段(光学、红外、射电、引力波)在未来将可以精确测量各种宇宙学参数,为宇宙学基本问题提供真正的解答。

参考文献(下滑查看全部)

1 Aghanim N, Akrami Y, Ashdow M, et al. Planck 2018 results. VI. Cosmological parameters. arXiv: 1807.06209

2 Ade P A R, Aghanim N, Arnaud M, et al. Planck 2015 results XIII. Cosmological parameters. Astron Astrophys, 2016, 594: A13

3 Ade P A R, Aghanim N, Armitage-Caplan C, et al. Planck 2013 results. XVI. Cosmological parameters. Astron Astrophys, 2014, 571: A16

4 Guo R Y, Zhang J F, Zhang X. Can the 0 tension be resolved in extensions to ΛCDM cosmology? J Cosmol Astropart Phys, 2019, 1902: 054

5 Zhao M M, He D Z, Zhang J F, et al. Search for sterile neutrinos in holographic dark energy cosmology: Reconciling Planck observation with the local measurement of the Hubble constant. Phys Rev D, 2017, 96: 043520

6 Zhang X. Impact of the latest measurement of Hubble constant on constraining inflation models. Sci China-Phys Mech Astron, 2017, 60: 060421

7 Jee I, Suyu S H, Komatsu E, et al, A measurement of the Hubble constant from angular diameter distances to two gravitational lenses. Science, 2019, 365: 1134–1138

8 Wang D, Meng X H. Model-independent determination on H0 using the latest cosmic chronometer data. Sci China-Phys Mech Astron, 2017, 60: 110411

9 Bonvin V, Courbin F, Suyu S H, et al. H0LiCOW-V. New COSMOGRAIL time delays of HE 0435-1223: H0 to 3.8 per cent precision from strong lensing in a flat ΛCDM model. Mon Not R Astron Soc, 2017, 465: 4914–4930

10 Riess A G, Casertano S, Yuan W, et al. Large magellanic cloud cepheid standards provide a 1% foundation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Hubble constant and stronger evidence for physics beyond ΛCDM. Astrophys J, 2019, 876: 85

11 Di Valentino E, Melchiorri A, Silk J. Planck evidence for a closed Universe and a possible crisis for cosmology. Nat Astron, 2019, doi: 10.1038/s41550-019-0906-9

12 Abbott B P, Abbott R, Abbott T D, et al, Properties of the binary black hole merger GW150914. Phys Rev Lett, 2016, 116: 241102

13 Gao H. GW170817: The key to the door of multi-messenger astronomy including gravitational waves. Sci China-Phys Mech Astron, 2018, 61: 059531

14 Li J, Fan X L. The first confirmed gravitational wave detection in LIGO’s second observational run. Sci China-Phys Mech Astron, 2017, 60: 120431

15 Abbott B P, Abbott R, Abbott T D, et al. GW170817: Observation of gravitational waves from a binary neutron star inspiral. Phys Rev Lett, 2017, 119: 161101

16 Zheng H, Wei L F, Wen H, et al. Searching for high-frequency gravitational waves with a ground high alternating magnetic field. Sci China-Phys Mech Astron, 2018, 61: 079531

17 Abbott B P, Abbott R, Abbott T D, et al. A gravitational-wave standard siren measurement of the Hubble constant. Nature, 2017, 551: 85–88

18 Chen H Y, Fishbach M, Holz D E. A two per cent Hubble constant measurement from standard sirens within five years. Nature, 2018, 562: 545

19 Wang L F, Zhang X N, Zhang J F, et al. Impacts of gravitational-wave standard siren observation of the Einstein Telescope on weighing neutrinos in cosmology. Phys Lett B, 2018, 782: 87–93

20 Zhang X N, Wang L F, Zhang J F, et al. Improving cosmological parameter estimation with the future gravitational-wave standard siren observation from the Einstein Telescope. Phys Rev D, 2019, 99: 063510

21 Zhang J F, Zhang M, Jin S J, et al. Cosmological parameter estimation with future gravitational wave standard siren observation from the Einstein Telescope. J Cosmol Astropart Phys, 2019, 09: 068

22 Bandura K, Addison G E, Amiri M, et al. Canadian hydrogen intensity mapping experiment (CHIME) pathfinder. Proc SPIE Int Soc Opt Eng, 2014, 9145: 22

23 Chen X. The Tianlai project: A 21cm cosmology experiment. Int J Mod Phys Conf Ser, 2012, 12: 256

24 Bacon D J, Battye R A, Bull P, et al. Cosmology with Phase 1 of the Square Kilometre Array; Red Book 2018: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and performance forecasts. arXiv: 1811.02743

25 Xu Y, Wang X, Chen X. Forecasts on the dark energy and primordial non-gaussianity observations with the Tianlai Cylinder Array. Astrophys J, 2015, 798: 40

26 Zhang J F, Gao L Y, He D Z, et al. Improving cosmological parameter estimation with the future 21 cm observation from SKA. Phys Lett B, 2019, 799: 135064

原文信息

祁景钊, 张鑫. 闭合宇宙的新观测证据与宇宙学的危机. 科学通报, 2019, 64(36): 773-3775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