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指用户在某事务上由于某种行为所执行的操作; (对页面元素的某种操作)
●一个事件由哪几部分组成
○触发谁的事件:事件源
○触发什么事件:事件类型
○触发以后做什么:事件处理函数(事件处理程序)
var oDiv=document.querySelector('div')
oDiv.onclick=function () {}
// 谁来触发事件=> oDiv=> 这个事件的事件源就是 oDiv
// 触发什么事件=> onclick=> 这个事件类型就是 click
// 触发之后做什么=> function () {}=> 这个事件的处理函数
●我们想要在点击 div 以后做什么事情,就把我们要做的事情写在事件处理函数里面
var oDiv=document.querySelector('div')
oDiv.onclick=function () {
console.log('你点击了 div')
}
●当我们点击 div 的时候,就会执行事件处理函数内部的代码
●每点击一次,就会执行一次事件处理函数
●事件绑定有DOM 0级和DOM 2级
●没有DOM 1级
○DOM级别1于1998年10月1日成为W3C推荐标准。1级DOM标准中并没有定义事件相关的内容,所以没有所谓的1级DOM事件模型。在2级DOM中除了定义了一些DOM相关的操作之外还定义了一个事件模型 ,这个标准下的事件模型就是我们所说的2级DOM事件模型
DOM 0级事件绑定
●我们现在给一个注册事件都是使用 onxxx 的方式
●但是这个方式不是很好,只能给一个事件源的同一个事件类型, 只能绑定一个事件处理函数
●一旦写了第二个事件,那么第一个就被覆盖了
●语法:事件源.onclick=事件处理程序(事件处理函数)
oDiv.onclick=function () {
console.log('我是第一个事件')
}
oDiv.onclick=function () {
console.log('我是第二个事件')
}
●当你点击的时候,只会执行第二个,第一个就没有了
标准浏览器
●使用 addEventListener 的方式添加。addEventListener : 非 IE 7 8 下使用
●语法: 元素.addEventListener('事件类型', 事件处理函数, 冒泡还是捕获)
●可以给同一个事件源的同一个事件类型绑定多个事件处理函数
oDiv.addEventListener('click', function () {
console.log('我是第一个事件')
}, false)
oDiv.addEventListener('click', function () {
console.log('我是第二个事件')
}, false)
●当你点击 div 的时候,两个函数都会执行,并且会按照你注册的顺序执行
●先打印 我是第一个事件 再打印 我是第二个事件
●注意: 事件类型的时候不要写 on,点击事件就是 click,不是 onclick
IE低版本浏览器
●attachEvent :IE 7 8 下使用
●语法: 元素.attachEvent('事件类型', 事件处理函数)
●可以给同一个事件源的同一个事件类型绑定多个事件处理函数
oDiv.attachEvent('onclick', function () {
console.log('我是第一个事件')
})
oDiv.attachEvent('onclick', function () {
console.log('我是第二个事件')
})
●当你点击 div 的时候,两个函数都会执行,并且会按照你注册的顺序倒叙执行
●先打印 我是第二个事件 再打印 我是第一个事件
●注意: 事件类型的时候要写 on,点击事件就行 onclick
两个方式的区别
●注册事件的时候事件类型参数的书写
○addEventListener : 不用写 on
○attachEvent : 要写 on
●参数个数
○addEventListener : 一般是三个常用参数
○attachEvent : 两个参数
●执行顺序
○addEventListener : 顺序注册,顺序执行
○attachEvent : 顺序注册,倒叙执行
●适用浏览器
○addEventListener : 非 IE 7 8 的浏览器
○attachEvent : IE 7 8 浏览器
●语法:事件源.on事件类型=null
●因为赋值符号, 当你给这个事件类型赋值为 null 的时候,会把本身的事件处理函数覆盖
●当你再次触发行为的时候, 没有事件处理函数执行,相当于解绑了事
<!DOCTYPE html>
<html lang="en">
<head>
<meta charset="UTF-8">
<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width=device-width, initial-scale=1.0">
<meta http-equiv="X-UA-Compatible" content="ie=edge">
<title>Document</title>
<style>
div {
width: 200px;
height: 200px;
background-color: pink;
}
</style>
</head>
<body>
<button>事件解绑</button>
<div></div>
<script>
// 0. 获取元素
var div=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div')[0]
var btn=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button')[0]
// 1. DOM 0级 绑定事件
div.onclick=function() {
console.log('你好 世界')
}
btn.onclick=function() {
console.log('在这里操作解绑 div 的事件')
// 1. DOM 0级 事件解绑
div.onclick=null
console.log('解绑事件的代码执行完毕了')
}
</script>
</body>
</html>
标准浏览器
●语法:事件源.removeEventListener('事件类型', 事件处理函数)
●注意:
○当你使用 DOM 2级 事件解绑的时候, 因为函数是一个复杂数据类型, 所以你在绑定的时候
○需要把函数单独书写出来, 以函数名的形式进行绑定和解绑
么理解DOM模型?
DOM模型(Document Object Model)中文又称文档对象模型定义了用户操作文档对象的接口,对于这句话可能有点懵。你可以这样理解它,DOM模型把文档(html和xml)抽象成供开发者操作的接口,允许程序和脚本(JavaScript、python等))访问和更新文档(html和xml)的内容、结构和样式。DOM模型诞生和JavaScript有很大的关系,现在不仅仅JavaScript在使用其他语言也在使用。DOM使得用户对HTML的控制有了空前的访问和控制能力,并使开发者将HTML作为XML文档来处理。
网页中的DOM模型框架
为了大家更好理解DOM模型先说一下网页中的DOM模型框架,先看1张图片
<html>标记位于文档最顶端,他没有父元素,成为DOM的根节点。再往下<html>有<head>和<body>两个分支,他们同在一层互不包括,属于兄弟关系,有着共同的父元素<html>。再往下看<head>有两个子元素<head>和<title>,它们互为兄弟。而<body>有3个子元素,分别是<h2>、<p>和<ul>,<h2>和<ul>都有自己的子元素。有这个完整的关系划分,html文档结构也清晰可见,各个元素很容易表达出来,这就是DOM完成的。
DOM模型中的节点
节点(node)代表网络的连接点,网络就是节点构成的集合。DOM情况也很类似,文档可以说是节点构成的集合。在DOM中有3种节点,分别是元素节点、文本节点和属性节点。
1、元素节点
上图显示的<html>、<body>、<meta>、<h2>、<p>等都可以看做节点,各种标签就是这些元素节点的名称,例如文本段落元素的名称是"p",元素节点是包含其他的元素。
2、文本节点
在HTML中光有标记搭建框架是不够的,页面最终目的是向用户展示内容。上图中的<h2>标记中有文本“标题”,项目列表<li>中有A、B、C、D。这些具体的文本在DOM模型中称为文本节点(text node)。并不是所有的元素节点都包含文本节点。
3、属性节点
作为页面中的元素,大部分都包含属性,例如大部分元素都有一个title属性。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属性来对包含在元素的对象作出精确的描述,例如a标签里有title=“D”,那么D就是a标签的属性,也是a的属性节点(attribute node)。属性包括在标签里,属性节点总是被包含在元素节点中。
使用DOM
对于每一个DOM节点node,都有一系列属性、方法可以使用,为大家介绍DOM经常使用节点操作方法,下图示常用的属性和方法:
1、访问节点
最常用的是getElementsByTagName()和getElementById()。getElementsByTagName()用来返回一个包含某个相同标签名的元素的nodelist。例如<p>标签标签的标签名为"p",vor oP=getElementsByTagName("P"),返回文档中所有的p元素。
2、检测节点类型
通过节点的nodeType属性可检测节点的类型。该属性返回一个代表节点类型的整数值,总共有12个可取的值,如alert(document.nodetype);,可以对某种类型的节点做单独处理。
3、利用父子兄弟关系查找节点
为了获取某个节点后,可以通过父子关系,利用hasChildNodes()方法和childNodes属性获取该节点包含的所有的子节点。
4、设置节点属性
在找到需要的节点之后通常希望对其属性做相应的设置,DOM定义了两个便捷的方法来查询和节点的属性,即getAttribute()方法和setAttribute()方法。
5、创建、添加、替换、插入节点操作
除了查找节点属性以外,DOM同样提供了很多便捷的方法来管理节点,主要包括创建节点(createElement())、删除节点(removechild())、替换节点(replacechild())和插入(insertBefore())等操作
关于盒子DOM模型,上面总结都是最简单的,一定要多多练习孰能生巧。每天学习一个知识点,每日寄语-“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
者 | MageByte团队
来源 | 码哥字节(ID:MageByte)
头图 | CSDN 下载自东方IC
详解输入网址点击回车,后台到底发生了什么。透析 HTTP 协议与 TCP 连接之间的千丝万缕的关系。掌握为何是三次握手四次挥手?time_wait 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全面图解重点问题,再也不用担心面试问这个问题。
大致流程
URL 解析,解析 http 协议、端口、资源地址。
DNS 查询:首先查询本地 host,再访问 DNS 服务器将 域名解析成 ip 地址。
建立 TCP 连接。
服务器收到请求后处理,并且构造响应返回给客户端。
客户端接收 HTTP 报文响应。
渲染页面,最后有可能会四次挥手断开连接,也可能不会而是复用连接。
重点来了:
如何理解 TCP 的三次握手与四次挥手?每次握手客户端与服务端是怎样的状态?
为何挥手会出现 2MSL,遇到大量 Socket 处在 TIME_WAIT 或者 CLOSE_WAIT 状态是什么问题?
三次握手与四次挥手的过程是怎样的?
HTTP 的报文格式又是怎样的?
继续阅读本文,且听码哥字节答疑解惑,微信搜索 “码哥字节”,关注公众号更多硬核。
比如【码哥字节】在思否发布的一篇文章的地址:https://segmentfault.com/a/1190000023475177。url 遵守的规则是这个样子
scheme://host.domain:port/path/filename
每个名词的含义如下解释:
scheme 定义应用层协议类型,比如 http、https、 ftp 等;
host 定义域主机(http 的默认主机是 www);
domain 定义因特网域名,比如 segmentfault.com;
port 主机的端口,http 默认是 80, https 默认是 443;
path 服务器上的资源路径;
filename - 定义文档/资源的名称;
浏览器不能直接通过域名找到服务器,只能通过 IP 地址。
那浏览器是如何通过域名查询到我们输入的 url 对应的 IP 呢?
浏览器缓存:按照一定频率缓存 DNS 数据。
操作系统缓存:如果浏览器缓存好啊不到记录则去操作系统中找。
路由缓存:路由器 DNS 缓存。
ISP 的 DNS 服务器:ISP 是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的简称,ISP 有专门的 DNS 服务器应对 DNS 查询请求。
根服务器:ISP 的 DNS 服务器还找不到的话,它就会向根服务器发出请求,进行递归查询(DNS 服务器先问根域名服务器.com 域名服务器的 IP 地址,然后再问 .baidu 域名服务器,依次类推)
通过域名解析出 IP 地址以后就要建立 TCP/IP 连接了。
TCP/IP 分为四层,每一层都会加上一个头部再发送给下一层。到了接收方后,对应的每一层则把对应层的头部解析拆除,丢上上一层,跟发送端的过程反过来。
浏览器从地址栏得到服务器 IP,接着构造一个 HTTP 报文,其中包括:
请求行包含请求方法、URL、协议版本
请求报头(Request Header):由 “关键字: 值”对组成,每行一对,关键字与值使用英文 “:” 分割
请求体:请求参数,并不是所有的请求有又请求参数。一般 get 参数 的格式 name=tom&password=1234&realName=tomson,也可以将参数放在 body 里面。
在传输报文之前会先建立 TCP/IP 连接,也就是后面我们要说的三次握手。
在这一层解决了数据可靠传输、及流量控制、拥塞控制。
可靠传输
对于发送方发送的数据,接收方在接受到数据之后必须要给予确认,确认它收到了数据。如果在规定时间内,没有给予确认则意味着接收方没有接受到数据,然后发送方对数据进行重发。
TCP的可靠传输是通过确认和超时重传的机制来实现的,而确认和超时重传的具体的实现是通过以字节为单位的滑动窗口机制来完成。
TCP拥塞控制
TCP协议通过慢启动机制、拥塞避免机制、加速递减机制、快重传和快恢复机制来共同实现拥塞控制。
流量控制
采用通知窗口实现对发送端的流量控制,通知窗口大小的单位是字节。TCP通过在TCP数据段首部的窗口字段中填入当前设定的接收窗口(即通知窗口)的大小,用来告知对方 '我方当前的接收窗口大小',以实现流量控制。
通信双方的发送窗口大小由双方在连接建立的时候商定,在通信过程,双方可以动态地根据自己的情况调整对方的发送窗口大小。
将数据段打包,并加入源及目标的 IP 地址,并且负责寻找传输路线。判断目标地址是否与当前地址处于同一网络中,是的话直接根据 Mac 地址发送,否则使用路由表查找下一跳地址,以及使用 ARP 协议查询它的 Mac 地址。
根据以太网协议将数据分为以“帧”为单位的数据包,每一帧分为两个部分:
标头:数据包的发送者、接受者、数据类型
数据:数据包具体内容
以太网规定了连入网络的所有设备都必须具备“网卡”接口,数据包都是从一块网卡传递到另一块网卡,网卡的地址就是 Mac 地址。每一个 Mac 地址都是独一无二的,具备了一对一的能力。
在传输层传输数据之前需要建立连接,也就是三次握手创建可靠连接。
首先建立链接前需要 Server 端先监听端口,因此 Server 端建立链接前的初始状态就是 LISTEN 状态,这时 Client 端准备建立链接,先发送一个 SYN 同步包,发送完同步包后,Client 端的链接状态变成了 SYN_SENT 状态。Server 端收到 SYN 后,同意建立链接,会向 Client 端回复一个 ACK。
由于 TCP 是双工传输,Server 端也会同时向 Client 端发送一个 SYN,申请 Server 向 Client 方向建立链接。发送完 ACK 和 SYN 后,Server 端的链接状态就变成了 SYN_RCVD。
Client 收到 Server 的 ACK 后,Client 端的链接状态就变成了 ESTABLISHED 状态,同时,Client 向 Server 端发送 ACK,回复 Server 端的 SYN 请求。
Server 端收到 Client 端的 ACK 后,Server 端的链接状态也就变成了的 ESTABLISHED 状态,此时建连完成,双方随时可以进行数据传输。
在面试时需要明白三次握手是为了建立双向的链接,需要记住 Client 端和 Server 端的链接状态变化。另外回答建连的问题时,可以提到 SYN 洪水攻击发生的原因,就是 Server 端收到 Client 端的 SYN 请求后,发送了 ACK 和 SYN,但是 Client 端不进行回复,导致 Server 端大量的链接处在 SYN_RCVD 状态,进而影响其他正常请求的建连。可以设置 tcp_synack_retries=0 加快半链接的回收速度,或者调大 tcp_max_syn_backlog 来应对少量的 SYN 洪水攻击。
我们只要关注 80 端口与 13743 端口建立的连接断开过程,浏览器通过 13747 端口发送 [FIN, ACK] 这里是不是跟很多网上看到的不一样?
其实是客户端在发送 [FIN] 报文的时候顺带发了一个 [ACK] 确认上次传输确认。
接着服务端通过 80 端口响应了 [ACK] ,然后立马响应 [FIN, ACK] 表示数据传输完了,可以关闭连接。
最后浏览器通过 13743 端口 发送 [ACK] 包给服务端,客服端与服务端连接就关闭了。
具体流程如下图抓包所示:
三次握手与四次挥手
客户端:
SYN_SENT - 客户端发起第 1 次握手后,连接状态为 SYN_SENT ,等待服务端内核进行应答,如果服务端来不及处理(例如服务端的 backlog 队列已满)就可以看到这种状态的连接。
ESTABLISHED - 表示连接处于正常状态,可以进行数据传送。客户端收到服务器回复的 SYN+ACK 后,对服务端的 SYN 单独回复(第 3 次握手),连接建立完成,进入 ESTABLISHED 状态。服务端程序收到第 3 次握手包后,也进入 ESTABLISHED 状态。
FIN_WAIT_1 - 客户端发送了关闭连接的 FIN 报文后,等待服务端回复 ACK 确认。
FIN_WAIT_2 - 表示我方已关闭连接,正在等待服务端关闭。客户端发了关闭连接的 FIN 报文后,服务器发回 ACK 应答,但是没进行关闭,就会处于这种状态。
TIME_WAIT - 双方都正常关闭连接后,客户端会维持 TIME_WAIT 一段时间,以确保最后一个 ACK 能成功发送到服务器端。停留时长为 2 倍的 MSL (报文最大生存时间),Linux 下大约是 60 秒。所以在一个频繁建立短连接的服务器上通常可以看到成千上万的 TIME_WAIT 连接。
服务端:
LISTEN - 表示当前程序正在监听某个端口时。
SYN_RCVD - 服务端收到第 1 次握手后,进入 SYN_RCVD 状态,并回复一个 SYN+ACK(第 2 次握手),再等待对方确认。
ESTABLISHED - 表示连接处于正常状态,可以进行数据传送。完成 TCP3 次握手后,连接建立完成,进入 ESTABLISHED 状态。
CLOSE_WAIT - 表示客户端已经关闭连接,但是本地还没关闭,正在等待本地关闭。有时客户端程序已经退出了,但服务端程序由于异常或 BUG 没有调用 close函数对连接进行关闭,那在服务器这个连接就会一直处于 CLOSE_WAIT 状态,而在客户机已经不存在这个连接了。
LAST_ACK - 表示正在等待客户端对服务端的关闭请求进行最终确认。
TIME_WAIT 状态存在的理由:
划重点了
可靠地实现 TCP 全双工连接的终止 在进行关闭连接四路握手协议时,最后的 ACK 是由主动关闭端发出的,如果这个最终的 ACK 丢失,服务器将重发最终的 FIN,因此客户端必须维护状态信息允 许它重发最终的 ACK。如 果不维持这个状态信息,那么客户端将响应 RST 分节,服务器将此分节解释成一个错误( 在 java 中会抛出 connection reset 的 SocketException)。因而,要实现 TCP 全双工连接的正常终 止,必须处理终止序列四个分节中任何一个分节的丢失情况,主动关闭 的客户端必须维持状 态信息进入 TIME_WAIT 状态。
允许老的重复分节在网络中消逝 TCP 分节可能由于路由器异常而“迷途”,在迷途期间,TCP 发送端可能因确认超时而重发这个 分节,迷途的分节在路由器修复后也会被送到最终目的地,这个 原来的迷途分节就称为 lost duplicate。在关闭一个 TCP 连接后,马上又重新建立起一个相同的 IP 地址和端口之间的 TCP 连接,后一个连接被称为前一个连接的化身 ( incarnation),那么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前一 个连接的迷途重复分组在前一个连接终止后出现,从而被误解成从属于新的化身。为了避免 这个情 况,TCP 不允许处于 TIME_WAIT 状态的连接启动一个新的化身,因为 TIME_WAIT 状 态持续 2MSL,就可以保证当成功建立一个 TCP 连接的时 候,来自连接先前化身的重复分组已 经在网络中消逝。
另外回答断链的问题时,可以提到实际应用中有可能遇到大量 Socket 处在 TIME_WAIT 或者 CLOSE_WAIT 状态的问题。一般开启 tcp_tw_reuse 和 tcp_tw_recycle 能够加快 TIME-WAIT 的 Sockets 回收;而大量 CLOSE_WAIT 可能是被动关闭的一方存在代码 bug,没有正确关闭链接导致的。
简单地说就是
保证 TCP 协议的全双工连接能够可靠关闭;
保证这次连接的重复数据段从网络中消失,防止端口被重用时可能产生数据混淆;
深入分析下 HTTP 报文到底是什么玩意。数据传输都是通过 TCP/IP 协议负责底层的传输工作, HTTP 协议基本不用操心,所谓的 “超文本传输协议” 似乎不怎么例会 “传输” 这个事情,那 HTTP 的核心又是什么呢?
比图 TCP 报文,它在实际要传输的数据之前附加了一个 20 字节的头部数据,存储 TCP 协议必须的额外信息,例如发送方的端口号、接收方的端口号、包序号、标志位等等。
有了这个附加的 TCP 头,数据包才能够正确传输,到了目的地后把头部去掉,就可以拿到真正的数据。这个很容易理解,设置起点与终点,不同协议贴上不同的头部,到了对应目的地就拆下这个头部,提取真正的数据。
与 TCP/UDP 类似需要在传输数据前设置一些请求头,不同的是 HTTP 是一个 “纯文本” 的协议,所有的头都是 ASCII 码的文本,很容易看出来是什么。
再者就是他的请求报文与响应报文的结构基本一样,主要三大部分组成:
起始行(Start Line):描述请求或者响应的基本信息。
Header:使用 key-value 的形式详细说明报文信息。
空行。
消息正文(Entity):传输的数据,图片、视频、文本等都可以。
这其中前两部分起始行和头部字段经常又合称为“请求头”或“响应头”,消息正文又称为“实体”,但与“header”对应,很多时候就直接称为“body”。
敲黑板了
HTTP 协议规定报文必须包含 Header,而且之后必须有一个 “空行”,也就是“CRLF”,十六进制的“0D0A”,可以没有 “body”。
报文结构如下图所示:
截取一段报文:
请求头-起始行
请求行由请求方法字段、URL 字段和 HTTP 协议版本字段 3 个字段组成,它们用空格分隔。例如,GET / HTTP/1.1。
HTTP 协议的请求方法有 GET、POST、HEAD、PUT、DELETE、OPTIONS、TRACE、CONNECT。
GET 是请求方法, “/” 是请求的目标资源,“HTTP/1.1” 请求协议版本号。
GET / HTTP/1.1 翻译成文字大概就是:“hello,服务器,我要请求根目录下的默认文件使用的是 HTTP 1.1 协议版本”。
头部 Header
第二部分就是 Header,组成形式是 key:value,使用自定义头需要注意事项:
header 字段不区分大小写,通常是首字母大写;
字段名不允许有空格,可以使用 “-”,不能使用 “_”;
字段名必须紧接着 “:”,不能有空格,但是 “:” 后面可以有空格。
字段名顺序没有意义;
接收到响应文本 HTML,则开始执行浏览器渲染机制。
不同的浏览器渲染可能有所差异,但是基本按照以下步骤执行:
根据 HTML 解析 DOM 树;
根据 CSS 解析出 CSS 规则树;
结合 DOM 树与 CSS 规则树,生成渲染树;
根据生成的渲染树计算每个节点的信息;
根据节点信息绘制画面展示给用户。
点分享
*请认真填写需求信息,我们会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