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营销服务商

电脑端+手机端+微信端=数据同步管理

免费咨询热线:

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的历史和版本

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的历史和版本

TML(超文本标记语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互联网的早期。以下是HTML的主要历史事件和版本:

·HTML2.0于1993年发布,引入了一些新元素和属性如表格表单和图像。

·HTML3.0于1995年发布,增加了更多的标记和样式选项,以支持更复杂的页面布局和样式。

·HTML4.0于1997年发布,引入了框架样式表和脚本等新特性,使得网页设计更加灵活和丰富。在HTML 4.0之后HTML标准进一步发展为XHTML(可扩展超文本标记语言)1.0。XHTML1.0更加严格,强调语法和文档结构的一致性,使其更适合XML应用。

·HTML5于2010年正式发布标志着HTML的重大转变。HTML5引入了许多新的元素和API,如<video><audio><canvas><local storage>等,使网页开发更加丰富和交互。此外HTML5还引入了语义元素,如:NY NEOL以提高文档结构的语义化。

自HTML5发布以来,HTML已经成为一个不断发展的标准,被维护为"HTML Living Standard",这意味着HTML不再按照传统的版本号发布,而是持续演进新特性和改进不断加入。

HTML的历史反映了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网页技术的演进,从最初的简单文本链接到,现代的富媒体和互动性网页一直是构建网页的基础,为全球互联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javascript的起源

在web日益流行的同时,人们对客户端脚本语言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那个时候,绝大多数互联网用户都使用速度仅为28.8kb/s的“猫”(调制解调器)上网,但网页的大小和复杂性却不断增加。为完成简单的表单验证而频繁地与服务器交换数据只会加重用户的负担。想象一下:用户填写完一个表单,单击“提交”按钮,然后等待30秒钟,最终服务器返回消息说有一个必填字段没有填好,那将是多么糟糕的用户体验。当时走在技术革新最前沿的Netscape公司,决定着手开发一种客户端语言,用来处理这种简单的验证。

2、Netscape公司的javascript

当时就职于Netscape公司的Brendan Eich,开始着手为计划于1995年2月发布的Netscape Navigator 2 开发一种名为 LiveScript 的脚本语言,该语言将同时在浏览器和服务器中使用,它在服务器上的名字叫LiveWire。为了赶在发布日前完成LiveScript的开发,Netscape与Sun公司建立了一个开发联盟。在Netscape Navigator 2正式发布前夕,Netscape为了搭上媒体热炒Java的顺风车,临时把LiveScript改名为javascript。

3、Netscape公司和微软的javascript版本之争

由于javascript1.0取得了巨大成功,Netscape随即在Netscape Navigator 3中又发布了javascript1.1。web虽然羽翼未丰,但用户关注度却屡创新高。在这样的背景下,Netscape把自己定位为市场领袖型公司。与此同时,微软决定向与Navigator竞争的自家产品Internet Explorer(IE)浏览器投入更多资源。Netscape Navigator 3发布后不久,微软就在其IE3中加入了名为jscript的javascript实现(命名为jscript是为了避开与Netscape有关的授权问题)。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微软1996年8月进入web浏览器领域而实施的这个重大举措,是导致Netscape日后蒙羞的一个标志性事件。然而这个重大举措同时也标志着javascript作为一门语言,其开发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微软退出其javascript实现意味着有了两个不同的javascript版本:Netscape Navigator中的javascript和IE中的jscript。与C及其他编程语言不同,当时还没有标准规定javascript的语法和特性,两个不同版本并存的局面已经完全暴露了这个问题。为了兼容性,开发者不得不针对两个版本开发两套程序。随着业界担心的日益加剧,javascript的标准化问题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4、javascript的标准化

1997年,以javascript1.1为蓝本的建议被提交给了欧洲计算机制造商协会(ECMA)。该协会指定39号技术委员会(T39)负责“标准化一种通用、跨平台、供应商中立的脚本语言的语法和定义”。TC39由来自Netscape、Sun微软、Borland及其他关注脚本语言发展的公司的程序员组成,他们经过数月的努力完成了ECMA-262,定义一种名为ECMAScript的新脚本语言的标准。

第二年,ISO(国际标准化组织)和IEC(国际电工委员会)也采用了ECMAScript作为标准(即ISO/IEC-16262)。自此以后,浏览器开发商就开始致力于将ECMAScript作为各自javascript实现的基础,也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成功。但是,由于IE的实现和标准有很大差异,又由于IE的用户基数比较大,所以,程序员为了程序兼容不得不对IE单独开发程序或调试。但随着google的chrome浏览器的一统江湖,javascript开发者不必再花费太多时间考虑跨浏览器的兼容问题。

993

IETF(互联网工程任务组)发布了第一个HTML草案,而且还是通过因特网草案的形式发布,所以当时并没有人鸟它,因此这个HTML1.0并没有被大众承认,但为了好排名,只好给个名分它。

互联网工程任务组

1995

IETF继续发布了HTML2.0,这也是首次被大众所认可,HTML2.0实际上是各个版本的超集,当时各大浏览器厂商有自己独特的标准,这些标准互不兼容,谁也不服谁,很明显给开发带来极大的困难。于是IETF干脆当了一次和事佬,将一些优秀的标准集合在一起,希望让大家一起遵守。虽然大佬级别的任然不鸟它,可却得到了二、三阶梯的浏览器厂商们支持并拥护。

1997

随着层出不穷的标准推出,标准统一化的工作很艰难。W3C终于出来主持大局,取代IETF,成为HTML的标准组织,发布了HTML3.2推荐标准。W3C靠着一系列的手段,让大佬们都得往自己的标准兼容,就连顽固不化的IE,也得要部分兼容。

W3C大佬

1999

在新千年前,W3C推出了HTML 4.01。这一年让HTML到达了它的第一个高潮。该推荐版本就是我们熟知的HTML的第四个标准版本,可以说是现代HTML5的基石。已经被大部分浏览器厂商采纳,开发人员只需要按照该标准进行开发即可。从1993-1999之间短短的6年时间,HTML语言有着很大的发展,基于诸多人的努力,终于产生了我们现在用的HTML语言。

h4使得html更加完善

2000

在新千年的开始,W3C决定搞事情。当时css3刚崛起,因为css一直是由W3C规划升级版本,语法规则比较单一标准;而HTML接手比较晚,导致HTML的语法规则很松散,能自动包容错误,不能称之为严格的规范。正好当时有一款语言XML,语法规则很严谨,并且可以实现同样的功能用于网页展示,所以W3C希望XML能够替代HTML,但是W3C担心严谨的语法规则会让浏览器厂商和程序编写人员一时间接受不了,所以就发布了一个过渡版本XHTML1.0,然后再向XML转变。

XML写法极其严格

2004

W3C试图用严格的标准来使互联网发展更加规范。出发点虽好,但效果不佳,因为改用XHTML标准将导致互联网99%的HTML网页需要重写。所以Opera、Mozilla基金会、苹果这些浏览器厂商则组建了民间组织WHATWG。WHATWG希望标准应当具备向后兼容性,能够跟随市场及技术的发展而动态调整,所有的改动改善都是HTML5,宽松的写法;而不希望是W3C制定一个死的标准,颁布之后再不修改,添加只能发布新版本 5.1,5.2等,严格的写法增加开发人员的负担;HTML由此分裂成两个阵营的版本。

两大阵营

2006

在W3C还在争论是XHTML2还是HTML5的时候,互联网格局已经发生了变化。人们不再满足看新闻和发邮件,更多的时候看流视频和网页游戏。此时此刻HTML正处于内战当中,这块新需求功能就被Adobe的Flash抢去了。

Adobe通过Flash不仅攫取了大量的财富,而且也狠狠打了W3C的一巴掌。于此同WHATWG在HTML上取得突破性进展。W3C为了尽快夺回Adobe抢占的市场,也为了自身的话语权,转而与WHATWG合作,一边推行以WHATWG的成果作为基础的HTML5,另一边则推行自家的XHTML2.0。

W3C同时推行两套标准

2008

第一个HTML5草案诞生。同年,IE、Chrome、FireFox、Safari几大浏览器巨头开始相继支持HTML5。

官方html5的logo

2009

W3C宣布终止XHTML2的项目,解散了XHTML团队。HTML 5既支持松散语法,也支持XHTML1般的严格语法。

2014

W3C发布了历时8年定稿的html5推荐标准 ,也就是html第五个标准版本。此后也发布了5.1、5.2版本。

W3C发布了html5.1、html5.2


1999~2014 15年的暗黑中世纪还是文艺复兴?

历经15年,html从统一到分裂,再到对峙,最后到统一,才再一次回到正轨。有人称这15年来,技术标准停滞不前,甚至还出现了倒退的嫌疑,等同于欧洲的黑暗中世纪;

取消原先的宽松写法

而也有人称这15年,是技术发展的黄金时期,新标准挑战旧权威的地位,迫使旧标准要么融合,要么被淘汰。而新标准挑战成功后,带来的连锁反应,则让更多的新标准来挑战旧权威,等同于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

被废除的H4的元素


h5火爆的原因

HTML5迅速被引起火爆,一方面他成功抓住了移动端的热潮,游戏、购物等都离不开手机;另一方面,HTML5并不是单纯的修改语法,而是提供了全新的框架和平台,包括提供免插件的视频、图像动画、本体存储、跨平台以及更多酷炫而且重要的功能,并使这些应用标准化。

在2019年的今天,html的关注点早已不是兼容性,在现代浏览器下,追求更多的是高性能和高体验,如跨平台和vr等。兼容性问题大多数存在于使用率极低的旧时代的浏览器里。

VR只是其中的一个方向


一段话概括

W3C开发完html4以后,开发下一代html的时候,把亲儿子抛弃了,扶持干儿子xhtml。苹果公司、Mozilla基金会等不忍心,于是另起炉灶创立了民间组织WHATWG,继续抚养html。后来W3C的干儿子不争气,html则在WHATWG抚养下越发强大,W3C见状便和WHATWG合作(威逼),把培养好的亲儿子html接回来,当做下一代的html标准,因为亲爹(W3C)和干爹(WHATWG)对于html发展道路有不同的看法,这也导致了现存了两套html的标准,这也是导致兼容性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

现存的两套标准


最后结论

纵观目前为止HTML标准的发展历程,可以说就是商业利益不断博弈的过程。它的诞生,既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也是为了达到洗牌利益重新分配的目的。它的强大,既是为了造福全球,也是为了击败竞争对手。就结果而言,巨头们出于各自的目的造出了强大的HTML5。它的崛起,意味着变革将至。谁能在这场变革中更好的利用它,谁便可以占得先机。

更多精彩内容可以移步到视频区,视频效果更佳哦ヾ(???ゞ)

更多教学内容请持续关注我,或搜索关注

微信公众号:前端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