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我给大家说明了如何从零开始搭建一个node的服务端框架,我们用到了Egg框架。Egg框架我不再过多介绍,如果有小伙伴想了解,可以回去看我以前写的文章,会有相关的介绍。这次我将在上次搭建的框架上进行延伸,讲一下如果用Egg框架连接数据库,并且实现对数据的增删查改。接下来我们直接进入主题。
我本次选用的数据库是MySQL。所以我们安装Egg官方的数据库插件即可,首先我们安装插件 egg-mysql 。我们在项目根目录打开命令提示符,输入命令行:npm i --save egg-mysql 。回车等待插件下载安装完成。
npm i --save egg-mysql
命令行下载安装插件完成后,我们下一步的工作就是在项目中开启并配置egg-mysql插件。具体操作如下:
首先我们要在项目中开启数据库。找到项目中的/config/plugin.js文件我们需要在里面添加几行代码,如下所示。
//开启数据库插件
mysql : {
enable: true,
package: 'egg-mysql',
}
然后我们还要在 config/config.default.js 中配置各个环境的数据库连接信息。具体配置如下。
//添加数据库连接信息
config.mysql = {
// 单数据库信息配置
client: {
// host
host: 'localhost',
// 端口号
port: '3306',
// 用户名
user: 'root',
// 密码
password: '123456',
// 数据库名
database: 'testdb',
},
// 是否加载到 app 上,默认开启
app: true,
// 是否加载到 agent 上,默认关闭
agent: false,
};
到此步骤我们的数据库插件已经安装完成并且配置好了。那我们怎么实现数据的增删查改呢?大家请继续往下看。
首先我们看一下怎么新增数据。我们在mysql的testdb实例中新建一个user空表。如下图所示。
我们的egg框架也遵循MVC的架构所以我们一般会在service层里面写我们逻辑处理的代码,而controller层则是获取前端数据,回传数据的控制层。所以我们操作数据库的代码是写在service文件夹里面的。
我们在app/service文件夹里面新建一个user.js文件。在里面写个新增用户的方法,该方法就是把数据存到数据库中。具体代码如下。
const Service = require('egg').Service;
class UserService extends Service {
//新增用户data是有controller层传递过来的数据记录。
async addUser(data) {
const {ctx, app} = this;
let result = {};
try {
data.id = 0;//定义id=0,因为数据库已经设置id为主键,并且自增。所以只需要赋值0即可。
// 在 user 表中,插入前端提交上来的数据记录
const info = await app.mysql.insert('user', data);
//插入成功后。
if(info.affectedRows === 1){
//给前端返回一个Json的对象
result = {
state: 0, //自定义的状态码
msg: "添加成功", //返回的消息
data: info.insertId, //新增的记录的id
}
}
} catch (err) {
//插入数据失败的返回结果
result = {
state: 1,
msg: err,
data: null,
}
}
return result
}
};
module.exports = UserService;
然后我们在app/controller文件夹里新建一个user.js文件。在这里我们需要获取前端提交上来的数据,并且将数据处理的结果返回给前端。具体代码如下。
'use strict';
const Controller = require('egg').Controller;
/**
* @Controller 用户管理
*/
class UserController extends Controller {
/**
* @summary 新增用户
* @router post /user/add
* @request body userAddRequest
* @response 200
*/
async addUser() {
const { ctx } = this;
//通过ctx.request.body的方式,可以获取到前端post方式提交上来的数据
const data = ctx.request.body;
//调用service层的addUser方法。并且返回相应的结果
const userInfo = await ctx.service.user.addUser(data);
//向前端接口响应数据。
ctx.body = userInfo;
}
}
module.exports = UserController;
最后我们定义一个路由,让前端请求访问此路由。框架会监听路由是否被访问,如果被访问了则会调用我们定义在controller层的新增用户的方法。我们在app/router.js文件中添加如下代码,即可完成路由的定义。
//新增用户路由
router.post('/user/add', controller.user.addUser);
完成这步骤后,我们一个新增用户的功能就已经完成了。接下里我们就测试一下它的实际效果。我们运行命令:npm run dev。启动项目,然后打开网页http://127.0.0.1:7001,可以直接在swagger-ui.html页面中进行测试。结果如下图所示。
经过测试,数据已经添加完成。所以数据库连接也是正常的。
本次分享暂时先告一段落。请各位小伙伴抬起你们发财的小手,点个赞呗。下次我将会进行和大家分享对数据查改删的方法。关注我!!!更多精彩分享不迷路。
ompdf是一个可以将HTML生成PD并保留样式效果的PHP第三方扩展。
下面就一步步讲解如何使用:
一、通过composer安装
composer require dompdf/dompdf
安装过程
二 、编写测试代码
(1)引用autoload.php
include 'vendor/autoload.php';
(2)实例化Dompdf
$dompdf=new \Dompdf\Dompdf();
(3)加载HTML
$dompdf->loadHtml($html); //$html 为HTML字符串
(4)设置纸张和方向
$dompdf->setPaper('A4', 'landscape'); //纸张大小和纸张方向
(5)生成PDF并下载
$dompdf->render();
$dompdf->stream('数据字典.pdf');
三、导出PDF测试,发现中文乱码了
导出PDF发现中文乱码了
四、解决中文乱了问题
(1)下载支持中文的字体包放到根目录下(和vendor目录同级),这里演示使用的是阿里巴巴的普惠字体(字体格式是ttf的,小编原先下载使用的字体格式是otf格式的无效)
(2)下载dompdf字体安装工具解压到根目录(和vendor目录同级)
下载地址:https://github.com/dompdf/utils
(3)在命令行(CMD定位到根目录)下执行命令
php load_font.php "puhui" Alibaba-PuHuiTi-Light.ttf
执行成功后在路径(vendor\dompdf\dompdf\lib\fonts)下就会出现刚才的字体
(4)在样式文件中指定使用刚才安装的字体
body{font-family:puhui;}
(5)再次导出PDF测试成功
乱码问题解决
在储存信息方面,硬盘与DNA相去甚远。我们的基因编码只需一克就能包含数十亿Gb信息,一毫克就能收录美国国会图书馆中的所有藏书内容,而且还能剩下足够多的空间。当然,所有这一切只是理论上的推断。现在,研究人员成功将一本书储存在不到1微微克(10⁻12克)DNA中。这本HTML格式的书包含53,000个单词和11幅JPEG图像,以及一段JavaScript程序,大小为5.3MB,研究人员将其翻译成DNA序列,每比特一碱基,碱基流然后以96碱基分组,每组链接到一个19碱基地址,地址指示了数据储存在位置。所有这些序列用合成机器转成DNA,打印在DNA芯片上。
DNA是已知密度最高也最稳定的信息存储介质。理论上而言,DNA的每个核苷酸可以编码两个比特,每克单链DNA的存储容量可达455艾字节(1艾字节=10的18次方字节,1字节=8比特),大约相当于1000亿张DVD光盘的容量,存储密度几乎是闪存等现有数字媒体的五六百倍。而且,存储在DNA中的数据时隔几千后年仍能够被读出。
此前曾有研究人员尝试过将数据写进活细胞的基因组内,但这种方法存在很多问题:首先,一旦细胞死亡,存储的内容将会丢失;其次,细胞会分裂复制,在这一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新的变异,从而更改存储数据。此外,利用DNA长序列读取和写入数据存在一定难度,而且成本很高,这使得利用DNA进行大规模数据存储不太现实。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哈佛医学院合成生物学家乔治·丘吉尔带领的研究团队不使用细胞,而是用喷墨打印机将化学合成的DNA短片段嵌入到一个微小的玻璃芯片表面。他们将一本由丘吉尔参与编写的遗传学课本转换成“0”和“1”的比特形式,并用DNA的4个碱基中的A或C来编码 “0”,G或T来编码“1”,从而将课本内容写入了DNA中。这个DNA芯片采用了类似于计算机硬盘分区的方式,将课本内容分散为数据块来存储。
读取这些数据则需要一个DNA测序仪和一台计算机。由于每个DNA片段中都包含着一个数字“条形码”,记录了其在原始文件中的位置,因此所有的片段可被重新组装,并转换成数字格式。电脑还能帮助纠错:每个数据块都被复制了数千次,通过与其他副本相比较,任何一个小错误都可以被识别并修复。
研究人员将课本内容存入DNA,然后又重新转化为数字形式读出,结果显示,这个存储系统的底层读取错误率为每百万比特只有两个错误,可与DVD比肩,远远优于磁性硬盘驱动器。不过,由于数据编码是与DNA合成同步完成的,因此这种方式不支持可擦写数据存储,但适用于长期归档存储。
研究人员表示,因受操作成本、速度(此次花了大约几天时间)和测序仪大小的制约,将DNA作为一种通用的数据存储介质目前还不切实际,但这一领域正在快速发展,未来5年到10年内有望开发出比传统数字存储设备更快、更小、更便宜的DNA存储技术。
*请认真填写需求信息,我们会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