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营销服务商

电脑端+手机端+微信端=数据同步管理

免费咨询热线:

003 - 1+X Web前端初级HTML基础之填空题解析

位小伙伴,接下来讲解html基础部分的填空题的讲解。

·在html标准中一系列的集合主要包括结构、表现和行为,在这里面不建议各位写英文。

·接下来在这里面htm要通过将网站与网页之间各个元素链接起来并且构成丰富多彩。在这个页面里面是不是点击任意的下拉或者对应的内容有什么?是不是有对应的页面跳转在这里面就是超链接。

·在html中可以应用tr,这里面就是行标来设置当前的垂直属性,就是we alone。

·在这里面网页的跟标记是html主体标记是标题,标记是主体标题是body标题,标题是tatto。

·在html标准中结构标准用于对网页元素进行整理和分类,包括xml和xhtml。

·选择题、填空题做一遍下来都有对应的答案了是吧?什么标记在最前面不用讲了,就是文档类型标记。

·在这里面也可以再读一遍这句话,网页当中常见的图片格式有gpg、png和jpg格式。htm有一个中文翻译,超文本标记语言这个字也要记住,这里面就对应的一个内容的缩写。

·在这里面常用于对于术语和名词的解析和描述。

·列表没有任何的项目符号,u l无需列表有没有符号?有ol有没有有序列表有没有符号?有一二三四,一个是点方形和圆圈对不对?那就只有哪一个定义列表?d l、d t跟d d。

·当to gate等于什么的时候打开新页面是blank,在这里面记得加个下划线。

·html中spin标记属于行内标记。html中什么标记用于设置当前表格的表头?t h标记。t h是标题标记表格的标题标记。

·在网页中列表通常分为三类分别定义,分别是什么?有序、无序和定义。但友情提示,不要写中文,中文完了之后还补英文的内容,因为格式是这样子的。如果在这里面把后面忽略掉,也可以把后面内忽略掉。

·在图像中什么属性用于设置鼠标悬停的时候的提示文字?记住悬停不是未加载,所以是title out是加载不出来的时候显示。

·在html中文本标记负责给文本添加语义,其中he标记为文本添加标题,就主标题,标题用来添加段落。一般情况下写标题也应该没问题,只能说一般情况,但是建议按照参考答案走,如果参考答案是错的不要按照参考答案走。

·在input标记中什么是用来指定不同类型的空间?肯定是tap,input标签又称之为变色龙标签。随着tap的值不同,它的状态和效果也是不同的。

·设置访问超链接的样子需要给a标签添加css样式的尾类是什么?就是list,因为list表示已经访问。html语言主要通过什么?对当前的内容进行描述肯定是通过标记。htm标记单击网页抄链接默认的情况下发送的请求方式为get。

在通常将标记分为单标跟双标,其中什么是指当前一个标记符号即可以完整的描述当前功能?肯定是单标记。image标签表示一个图像信息,它有一个必须要指定的属性来指定路径,那就src。在这里面各要知道link标记、a标记还有js的标记常用的外列的标记是哪几个?这个要懂。

a标签用的是客服,image用的是src,放的标记就是放的指的是字体样式,可以指什么属性可以指定当前的文本颜色,那就卡了。英文单词自己记,不要写错了。

若请求u i r地址为当前的内容,则ht t p请求中的host表示主机地址就是对应的网址。在这里面填空题就给大家说完了,谢谢。

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2022年中考英语试题融入“中国元素”的命题探析

丁继明

摘要:本研究运用数据统计法、文献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以141套2022年中考英语试题为调查对象,从语篇所涉及的题材内容、题型分布、所占分值、考查方式等方面来探析“中国元素”融入中考英语试题的基本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中考英语试题融入“中国元素”的语篇涉及的题材内容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地域文化次之,中国革命文化相关素材所占比例最低;阅读理解、书面表达所占比例较高,分别为47.2%和13.9%,其它题型考查项目占比较小,均在10%以下。鉴于此,笔者希望本文能为初中英语教学和中考英语命题中文化意识培养目标的落实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中考英语;中国元素;文化自信;文化意识

一、引言

2022年各地中考英语试题的命制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和《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11年版)》)为依据,符合当地教学实际,能够体现学科育人和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试题注重优化评价手段,发挥评价的正向反拨作用,实现教学和考试的良性互动(代璐璐,2023)。其中,中国元素的大量渗透体现了文化意识的重要地位。而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标识。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的认同、肯定和坚守。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毛胜,2021)。《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2020年修订)》)中把文化意识定义为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取向(教育部,2020: 4)。文化意识应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文化意识培养目标是获得文化知识,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汲取文化精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形成自尊、自信、自强的良好品格,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沟通和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教育部,2020:6)。

目前我国初中在校生有4827.14万人(韩宝成、梁海英 2021),数量庞大,其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肯定和坚守程度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建设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未来发展的基本方向和道路。中考命题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坚持“方向是核心”的原则,引导基础教育弘扬中国文化,增强“四个自信”,并有效反拨初中英语教学,实现各环节有效的文化意识培养,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和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以达成基础教育阶段学科育人的重要目标(唐春吾 等,2022)。因此有必要对中考英语试题融入“中国元素”的考查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

二、文化意识及其目标和中国元素的界定

2022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做好2022年中考命题工作的通知(教基厅函〔2022〕6号)》要求全国各地中考命题内容与要求均以《课标(2011 年版)》五级目标要求标准为依据,从顶层设计和要求上确立课标的中心统领地位。

《课标(2011年版)》将学生的文化意识培养列为英语课程重要目标并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应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理解,传播中国文化,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部,2012:8)。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是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教育人文性的体现。《课标(2020 年修订)》提出高中英语教学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学生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理解,增强爱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在“坚持反映时代要求”基本原则中,明确要求“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话语体系,反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新成就”(教育部,2020:2-3)。在文化知识学习和文化意识培养方面,《课标(2020年修订)》指出:普通高中英语课程与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相衔接,“学生通过义务教育课程的学习,对中外文化知识已经有了诸多积累”,进入高中后将进一步丰富学习内容,“学会用英语讲述 好‘中国故事’”(教育部,2020:34)。因此,《课标(2020年修订)》不仅指导着高中英语教学与测评,对初中英语教学与测评同样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中国元素既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革命文化,又包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国近阶段在各行各业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成果。具有中华民族特质、被中国人(包括海外华人)认同的元素如文字、图案与符号等外在有形符号和中国现代文化元素如我国的奥运精神、航天精神等内在无形精神,均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价值,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并体现着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均被视为中国元素(李萍,2017)。在课标的指导下,中考英语试题融入中国元素既有利于帮助学生坚定文化自信,也可通过中考反思初中英语教学,提升文化意识培养效率,体现学科育人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

三、有关“中国元素”融入中考英语试题的研究现状

分别以“中国元素+中考”为“篇名”和“关键词”在CNKI上进行检索,仅检索到1篇英语学科文献。又将检索条件调整为全文搜索“中考英语+中国元素”,共检索到274条文献,经逐篇浏览筛选,发现仅有11篇涉及“中考英语”与“中国元素”相关内容。将检索主题调整为“中考英语+传统文化”,经逐篇浏览筛选,检索到2篇文献。将检索主题调整为“中考+革命文化”,检索到3篇文献。将检索主题调整为“中考+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没有发现与英语教学相关的任何文献。

综上可见,中考英语试题研究(或命题研究)中针对“中国元素”主题的内容相对较少,研究范围基本囿于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国革命文化、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版块的研究几近空白。因此,本研究从语篇所涉及的题材内容、题型分布、所占分值、考查方式等方面,运用数据统计、文献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对141套2022年中考英语试题融入“中国元素”的基本情况展开调查研究,以填补这一研究的空白,为初中英语教学和中考英语命题中文化意识培养目标的落实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四、调查研究设计

(一)调查对象

课题组收集到2022年全国各省市中考英语试题151套(除港澳台外,山东德州、江苏南京、四川攀枝花等3市尚未发布资源)。本研究只对各套试题中涉及语篇的阅读理解、完形填空、补全对话、七选五、任务型阅读、综合填空、语法填空、词语运用、书面表达等题型(因各地的听力录音稿未能收集到,故不纳入本次调查)展开调查分析。调查发现,河北、哈尔滨、常德、包头、济南、东营、济宁、乐山、天津、宁波等10省市的中考英语试题中没有涉及“中国元素”的相关内容,本研究最终以141套中考英语试题为此次调查的样本。

(二)研究问题

2019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取消,教育部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中考必须严格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命题,即使《课标(2011年版)》的修订版已于2022年4月出版,但2022年教育部办公厅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2年中考命题工作的通知》中强调中考命题仍以《课标(2011年版)》为依据。因此,本次调查研究的主要问题为:

1. 2022 年中考英语试题融入“中国元素”语篇的总体情况如何?其涉及的主要内容有哪些?这些内容以何种题型出现?不同题型在全卷所占的分值有何差异?

2. 2022 年中考英语试题融入“中国元素”语篇的类型及其模态形式如何?

3. 2022 年中考英语试题融入“中国元素”语篇的主题语境分布情况如何?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计量分析的数据统计、文献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通过对所调查样本中融入“中国元素”的语篇所涉及的题材内容、题型分布、所占分值、考查方式等进行调查统计,了解2022年中考英语试题中融入“中国元素”的概况。

五、结果与分析

(一)融入“中国元素”语篇的总体情况及其主要内容以及其题型、不同题型在全卷所占的分值情况分析

1. 总体情况及主要内容

根据《课标(2020年修订)》以及“中国元素”的概念将141套2022年中考英语试题融入“中国元素”的语篇分为优秀传统文化和特色地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三类,具体见表5.1.1.1。



表5.1.1.1显示,2022年141套中考英语试题中共有360篇文本融入“中国元素”,占参与调查的语篇样本总数(1362篇)的26.4%,其中“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地域文化”共有164篇,占调查样本总数的12.0%;“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有192篇,占调查样本总数的14.1%;“革命文化”有4篇,仅占调查样本总数的0.3%。这表明该类语篇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调查发现,2022年中考英语试题注重对文化意识中文化自信的考查,通过在试题中融入“中国元素”,在无形中实现以文化人、立德树人。2022年中考英语试题“中国元素”素材涉及面较广,为即将进入高中的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中国元素”素材,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国元素”内容输入素材的丰富度,也为下一阶段培养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奠定了基础。

试题中的“中国元素”题材,有特有地域的“自然符号”,如湖北博物馆、韶山、湖北第三届(荆门)园林博览会、三江源国家公园、扬州运河博物馆、四川蜀绣、潍坊风筝、川剧、青海茶卡盐湖;有偏于精神性的“文化符号”,如传统舞蹈《洛神水赋》、蒙括发明毛笔、端午节、太极、陕西快板、二胡、筷子、风筝、吹糖人、油纸伞、艾草、中国红、灯笼、中国结、中国品牌日、剪纸、糖画、太平泥叫叫、皮影戏、武术、万里长城、孔子文化节等;也有特殊状态的“无形文化符号”,如柳枝、立夏、谷雨、丝绸之路、红包、中国年画、《新华字典》、龙脊梯田、火锅、京剧脸谱、嫘祖、汉服、虎文化、龙文化、中国传统生日习俗等。

文化作用于人,人也是文化的生产者,如周总理、许渊冲、袁隆平、钱学森、鲁迅、张桂梅、匡衡、高柴、洗星海、陈贝儿、马奕菲、江梦南、刘荫增、王贞仪、神舟3名宇航员、中国探险家、中国女足等在试题中出现,既是命题者希望为青少年树立良好的典范,又是命题者对典型中国文化的自豪感的反映。

中国精神的代表并非必须是大家巨匠,普通人同样可以代表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如吹糖人传人熊传发、京剧艺术家王一一、残疾人画家张俊莉、冬奥会冠军苏翊鸣、中国飞人苏炳添、平凡村医马丽、献身乡村教育任纪兰、残疾时装明星牛雨、感动中国的盲人推拿师朱丽华、跳水冠军全红婵、滑雪运动员谷爱凌、中国最美宇航员王亚平,还有关爱残疾人的魔方店老板等。这些平凡人做不凡事,是试题对学生理想信念、品德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引导,将德育元素渗透于测评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孝顺、环保、追求理想、坚守信念等。同时考生答题的过程就是潜移默化地体验文化、接受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的过程,也是感悟人生幸福感、成就感的过程。

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还体现在新时代中国人民所取得的享誉世界的进步和科技成果上。如赣州至深圳的高铁、天宫授课、中国国际大数据工业博览会、北京冬奥会、华为自主研发的鸿蒙系统、青藏铁路、航天科工集团研发的首个机器鲸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中国高铁、人工合成淀粉以及我国自主研发的二氧化碳直接冷却技术等语篇向学生展示了新时代祖国的强盛和辉煌,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提供了真实的、激动人心的事实载体,点燃了他们的科技梦、航天梦。

外国友人在我国生活、学习后所写的简单文段表达了他们对我国发展状况的认可和赞许,也为学生用英语介绍中国、讲述“中国故事”提供了优秀范本。北京卷、牡丹江市、鸡西地区联合卷、柳州卷、梧州卷、南通卷、枣庄卷、广安卷、德阳卷、温州卷等书面表达部分都考查了学生对中国文化等的了解,考查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等,属于较高层次的“中国元素”融合状态,为高中学校选拔能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高水平人才作了示范。

2. 题型

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核心,利用多样化的考查形式,借助 “中国元素”素材,达成学科育人目标。考查形式既有以知识输入为主的阅读理解,又有结合阅读理解、语法考查的语法填空和完形填空,还有以考查输出为重点的书面表达、情景交际等题型。据此,141套2022年中考英语试题融入“中国元素”语篇题型分布情况统计如表5.1.2.1所示。



表5.1.2.1和图5.1.2.1显示,考查2022年中考英语试题融入“中国元素”语篇的题型达14种之多(其实不止这些,有些题型因考查内容实质相同,如“阅读理解填词”“词汇运用”“短文填词”“单词拼写”“阅读填词”“根据首字母或中文意思,填适当的词”等都是在语篇中考查单词的用法和拼写,故取名为“短文填词”;“阅读表达”包含“阅读简答”“简答”“阅读并回答问题”;“信息提取”包含“阅读填空”“信息归纳”),其中运用最多的题型是阅读理解,共有170篇,占47.2%,是2022年141套试卷运用最多的题型;其次便是书面表达题,共有50篇,占13.9%;语法填空和完形填空位居第三、第四,分别占6.9%和6.7%,其它题型分布情况见表5.1.2.1和图5.1.2.1。



这充分说明文化意识培养只要围绕爱国主义精神,坚定学生文化自信,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核心内容,形式可以多样化,考查点可以根据需要合理选择。

3. 不同题型在全卷所占的分值

调查发现,融入“中国元素”的360篇文本中,各语篇在全卷中所占的分值多达12种,分别有25分、20分、15分、12分、10分、9分、8分、7.5分、7分、6分、5分、4分,其中分值最高的为25分,最低的只有4分。但其中分值为10分的语篇最多,共有176篇,占48.9%;分值为8分的语篇次之,共有51篇,占14.2%;再次就是分值为5分的共有45篇,占12.5%;其余的分布情况见表5.1.3.1。从2022年各地中考英语融入“中国元素”的语篇分值分布情况来看,各地分值的差异较大,可见命题者并没有认真思考课标对文化意识目标的要求,在考查目标设置方面有所疏漏。因此,对于分值设置较小的省、市,可以根据地域教情学情适当增加该类题的语篇以提高分值。


(二)融入“中国元素”语篇的类型及其模态形式

通过调查和分析融入“中国元素”语篇的类型及其模态形式,本研究得到如表5.2.1所示的结果。



就语篇类型而言,2022年中考英语试题中融入“中国元素”的说明文语篇最多,共有215篇,占融入“中国元素”语篇总数(360篇)的59.7%;记叙文有99篇,应用文有40篇,议论文和新闻报道最少(见表5.2.1)。语篇作为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体现着文体特征、特定结构和表达方式,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语篇意义的理解(教育部,2020:17),还能帮助学生学会使用不同类型的语篇进行跨文化交际,有效传播中华文化。就模态形式而言,2022年中考英语试题中融入“中国元素”的语篇以单一模态即文字模态为主,共有234篇,占65%;但也出现了“文字+图片”“文字+表格”或“文字+图片+表格”的多模态语篇类型。例如,2022年黄冈卷阅读理解A篇用“文字+图片+表格”来介绍“在北京冬奥会上,有一些外国运动员非常喜欢中国食物”(如图5.2.1所示),再如2022年江苏省南通卷书面表达用树状图来代替文字“向国外的朋友介绍中国”(如图5.2.2所示)以及2022年广西柳州卷书面表达用表格来替代文字“向你的英国朋友Jack介绍‘中国红’”(如图5.2.3所示)。



这些多模态形式的运用既活跃了试卷版面,缓解了考生答题的紧张情绪,也表明中考英语试卷对学生“看”的语言技能有一定的要求,即要求学生能够注意到图片、符号、表格、流程图、示意图等多模态资源所传递的信息,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实现信息转化和重构。这同时也是学生发展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融入“中国元素”语篇的主题语境分布

根据《课标(2020修订版)》的“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与“人与自然”三大主题语境,2022年中考英语试题融入“中国元素”语篇的主题语境分布情况如表5.3.1所示。



由表5.3.1可知,2022年中考英语试题融入“中国元素”的语篇涉及三大主题语境。其中,“人与社会”最多,占69.7%“,人与自我”次之,占24.2%,“人与自然”最少,占6.1%。具体而言,“人与社会”主题语境下的传统文化出现最多,占36.7%,体现出《课标(2020 修订版)》提出的“感悟中华文明在世界历史中的重要地位,树立中华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教育部,2020)要求。“人与自我”主题语境下的做人与做事次之,占16.1%,试题立足学科育人,体现价值导向的命题理念,如2022年各地试题涉及“双减”、《课标》(2022版)的劳动教育、“课后服务”等话题,以不同的形式考查学生“认识自我,丰富自我,完善自我”“劳动实践,劳动品质与工匠精神”“勤于动手,乐于实践,敢于创新”“优秀品行,正确的人生态度,公民义务与社会责任”等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感受劳动的辛苦和荣耀,尊重劳动,认同劳动,并且愿意学习和参与劳动。“人与自然”主题语境下的人与动植物考查较少,仅占2.5%,体现出试题注重考查学生保护动植物的意识,考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明白人类应与动植物和谐共处。如泸州卷的阅读理解介绍了中国加大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力度以及对野生动物非法交易的惩罚力度;资阳卷的阅读理解介绍了云南北迁象群得到世界关注,闻名海内外;益阳卷的简答题讲述了人们救助可爱的小象莫利返回家园的故事;威海卷的阅读理解介绍了刘荫增和他的团队对朱鹮的研究,呼吁人们保护这种鸟类;枣庄卷的阅读理解介绍了一些保护大熊猫的措施及带来的积极影响;巴中卷的完形填空介绍了我国植树节的由来,“绿色长城”建设以及植树在中国的特殊意义以及兰州卷的任务型完形填空介绍了中国近年来的植树情况等语篇及所设计的题目,让考生在阅读文章内容的同时意识到在生活日趋便利的当今社会更应该关注生态和环境保护,探索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

六、教学启示与建议

教师不仅要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在思想上重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在历史与现实、时代与发展中让学生感受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伟大民族精神,也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在实践与反思中为学生成长助力赋能。具体而言,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一)强化多模态语篇,多维度融入“中国元素”

一方面,2022年中考英语试题中多模态语篇占据一定的比例,旨在考查学生读、写、看的能力;另一方面,《课标(2020修订版)》补充了“看”的技能,表明在新媒体日益发达的信息化时代,学生除了需要使用传统文本阅读技能外,还需要观察图表中的信息、理解符号和动画的意义。如安顺卷的完形填空题、阅读理解题和语法填空题都使用了“文字+图片”以及岳阳卷阅读技能A中的第二篇使用“文字+图片+表格”的形式进行考查,体现出“中国元素”的渗透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接触和学习融入“中国元素”的多模态语篇,如阅读China Daily、收听CGTN新闻、观看“Hello China”视频等,熟悉不同场景和应用中的特定语篇结构和表达方式,而且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通过创作各种多模态语篇宣传家国文化,如手绘英文版长征路线图,制作英文版中国传统节日PPT介绍,录制旅游景点英文解说音频、中国各民族英文介绍视频等,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多维度渗透与培养(王文权,2022),加深学生对自己祖国文化的理解,从而提升他们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二)深挖教材文化知识,创设多元文化情境

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需依托教材文化知识内容。教材中文化教学的内容主要有:著名人物、人物贡献、社会生活、大众媒体、文化现象、科学、历史、国家地理等。教师应深挖教材文化知识,充分利用教材进行文化渗透,通过一系列融语言、思维、实践为一体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习得教材中多模态语篇所含的文化知识,提升文化运用能力,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汲取文化精华,坚定文化自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创设多元文化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多元文化情境中。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教材Unit 9 Section A的阅读介绍了三个学生去过的最有趣的博物馆:美国计算机博物馆、印度国际厕所博物馆和杭州国际茶博物馆。三种博物馆代表着三个国家的不同文化。教师要引导学生追本溯源,探索三种博物馆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底蕴。

(三)构建内容框架,巧设情境式学习活动

2022年中考英语试题中融入“中国元素”的语篇往往都涉及具体、真实的情境,如:北京卷文段写作题目“向英国笔友Chris介绍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社交礼仪”、长春卷书面表达题“向你校国际交换生发布一则去参观民俗博物馆的通知”等。这就要求教师通过构建多维度的本土文化内容,通过分析框架来提升教材分析和解读能力(傅锡军、孙勇,2022),将中华文化的真实体验带给学生。在设计学习活动时,教师不仅要综合考量目标文化内容类型、文化内容呈现、文化活动设计和教学辅助等,还应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熟悉的本土文化元素,以便设计真实的情境式项目活动,在主题意义的统领下,融语言学习、文化意识和思维品质培养于一体(郭宝仙,2021),从而巧妙落实家国情怀的培养。

(四)提升自身的文化意识,帮助形成文化立场

教师需要不断地汲取与内化文化知识,提升自身的文化意识。首先要提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阅读中国传统著作,加强对通识文化的学习和理解,培养文化修养(代璐璐,2023)。其次,教师应不断提升英语语言能力,提升用英语看中国和看世界的能力,注重自身审辩式思维的培养。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文化渗透,在关键的文化现象上表达自己的文化立场和文化态度,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文化立场和态度、文化认同和文化认同能力(程晓堂、赵思奇,2016)。

七、结语

通过对141套2022年中考英语试题融入“中国元素”语篇的整体状况的调查分析,笔者发现命题中“中国元素”素材涉及的题材内容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地域文化次之,中国的革命文化相关素材所占比例最低。题型方面,阅读理解、书面表达所占比例较高,其它题型考查项目占比较低。题型分值方面,分值为10分的最多,而12分、9分、7分、4分的语篇最少。融入“中国元素”语篇的类型以说明文为主,议论文和新闻报道最少。语篇呈现模态形式以单一模态为主,也有一定比例的多模态。融入“中国元素”语篇的主题语境以“人与社会”为主,“人与自然”最少。

取消《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后,《课标(2020年修订)》对中考英语命题有一定的反拨效应。各地的英语命题人员应在提升自身文化意识素养的基础上加强合作,议定文化考查项目,关注《课标(2020年修订)》文化意识培养目标,并在中考中通过有效融入“中国元素”,充分体现“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理解,坚定文化自信”的课标理念,为初中英语的教学和备考指明方向、提供可借鉴素材。

虽然《课标(2020年修订)》对2022年中考英语命题中“中国元素”的融入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但在中考试题中“中国元素”融入的比例应至少达到15%(祖瑞,2014),这不仅能反拨初中英语教学对祖国文化和民族成就的关注,也能为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于无形中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坚定其文化自信,实现立德树人的学科育人目标。

注:本文系合肥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项目“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安徽省英语中考命题研究(HJG20004)”的拓展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程晓堂, 赵思奇.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J].课程•教材•教法, 2016(5).

[2]程晓堂.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其测评 [J]. 中国考试, 2017(5).

[3]代璐霞. 中考英语试题中的中国元素分析及启示——以2021年为例[A]. 见: 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 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教师发展论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C]. 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 2023:303-307.

[4]傅锡军, 孙勇. 高考试题中语篇对文化意识的考查研究——以近三年高考全国卷(英语)为例[J].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22(2).

[5]郭宝仙. 英语教材中本土文化内容的分析框架——兼谈语言与文化相融合的英语教学[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21(9).

[6]韩宝成, 梁海英. 我国基础教育外语考试存在的问题[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21(1).

[7]教育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8]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

[9]教育部办公厅.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2年中考命题工作的通知教基厅函〔2022〕6号 2022-03-25.https:// 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4/06/cont-ent_568 3705.htm, 2023-07-25.

[10]李萍. 以时代之笔书写中国故事 [N].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7(50).

[11]毛胜. 深刻理解文化自信的科学内涵、重要地位和实践要求[J]. 党的文献, 2021(2).

[12]唐春吾, 陈莎筠, 于志芬. 文化自信视角下中考英语试题中“中国元素”嵌入探究[J]. 英语教师, 2022(8).

[13]王文权. 高考英语试题中家国情怀的渗透分析和教学启示——以2017-2022年高考英语试题为例[J]. 教学月刊•中学版(外语教学), 2022(11).

[14]祖瑞. 从文化视角看2013年中考英语试题: 以江苏省13市试题为例[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14(3).

[1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教基〔2019〕15 号2019-11-22. http: //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1/201911/t20191 128_409951.html, 2023-07-25.

Analysis of the Proposition of Integrating “Chinese Elements” into the 2022 High School Entrance Examination English Test Questions

Ding Jiming

Abstract: This study uses data statistics,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content analysis methods to investigate the basic situ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lements” into the 2022 high school entrance examination English test questions, taking 141 sets of 2022 high school entrance examination English test questions as the survey subjects. It explores the theme content, question type distribution, percentage points, and examination methods involved in the discourse. The survey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scourse incorporating “Chinese elements” in the middle school entrance examination English test questions mainly involves advanced socialist culture, followed by the propor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distinctive regional culture, and the proportion of materials related to Chinese revolutionary culture is the lowest; the proportion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and written expression is relatively high, accounting for 47.2% and 13.9% respectively, while the proportion of other test items is relatively low, both below 10%. In view of this, the article provides useful reference and inspiration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cultural awareness cultivation goals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and middle school English exam questions.

Key words: High School Entrance Examination English; Chinese elements; cultural confidence; cultural awareness


(本文首次发表在《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23年第9期)

完形填空#阅读下面短文,从短文后各题所给的A、B、C和D四个选项中,选出可以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

Some people are type A personalities. I must be type AA, like the batteries: I never run out of __41__. My live sibling (兄妹) and I used to spend most weekends sweeping warehouses and __42__ shipping boxen at Dad’s company. By high school we were filled with a sense of __43__ because we could work fourteen-hour days. During the summer we did yard work until __44__ fell, and then we’d turn on outdoor __45__ to play kickball. Years later, when we spoke on the __46__, we never asked “How are you? “ but “What are you doing?”

After I started __47__ Matt, I would stop by his apartment and often find him __48__ on his sofa. And I’d ask what he was doing. “Just sitting here,” he’d reply. Feeling __49__, I’d continue to ask: “Yes, but what are you doing?” He’d __50__ he was just sitting there.

This happened so many times that he became __51__: “Why do I always have to be doing something?” he asked. __52__, he declared he would no longer __53__ the question.

Matt and I __54__ while I was buried in a challenging PhD program. I often __55__ six to seven days a week. A few months into our marriage we adopted two kittens(小猫). One Saturday Matt was out, and I fell __56__ while studying, the kittens sleeping on my chest.

I __57__, to Matt staring at me, an affectionate smile on his face. Panicked, I searched for a(n) __58__. “The kittens were having __59__ sleeping, so I lay down with them.”

Matt __60__. “It’s OK,” he said, “You’re allowed to take a nap(打盹).”

41. A. food B. order C. control D. energy

42. A. marking B. packing C. rolling D. counting

43. A. pride B. relief C. duty D. time

44. A. rain B. frost C. darkness D. autumn

45. A. lights B. tents C. gyms D. monitors

46. A. journey B. radio C. train D. phone

47. A. tracking B. testing C. adopting D. dating

48. A. lying B. playing C. sitting D. waiting

49. A. annoyed B. confused C. cheated D. ashamed

50. A. confirm B. insist C. prove D. admit

51. A. defensive B. aggressive C. sensitive D. skeptical

52. A. Strangely B. Abruptly C. Finally D. Desperately

53. A. put forward B. think of C. refer to D. respond to

54. A. separated B. married C. settled D. reunited

55. A. Suffered B. traveled C. worked D. left

56. A. asleep B. ill C. silent D. apart

57. A. turned B. jumped C. apologized D. woke

58. A. step B. answer C. excuse D. explanation

59. A. fun B. trouble C. fear D. fever

60. A. laughed B. compromised C. yelled D. comforted

四川省达州市2023届高三一诊英语试题(含音频)

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235205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