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营销服务商

电脑端+手机端+微信端=数据同步管理

免费咨询热线:

杜甫《春望》:天上的飞鸟,盘旋着人世的别情丨周末读诗

得不说,西安不是长安,现代不是唐代,现代人也不是唐代人。长安曾经在这里,但早已消失,化为另一个时空,一个遥远的梦。

公园灯柱上的唐诗,几乎没有人读,唐城墙遗址雕刻的唐诗,也徒具纪念意义。但不少年轻女子穿着汉服,凤钗霞帔云髻高耸,手执团扇走在大街上,假装她们身在盛唐。

她们也许爱唐代,但不怎么爱唐诗,李白的白衣画像醉卧在“大唐长安翡翠臻品展”的招牌前,方圆十公里以内,遍地美食,网红店前排着长队,没人想起杜甫,没人为他的饥饿唏嘘。

一首唐诗和它的翻译

明 孙枝《杜甫诗意图》(局部)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连日晴暖,护城河边柳色才黄,转眼就绿了,就暗了。环城公园的樱花,旋开旋落,快得来不及看,几天之间,李花、杏花也都开了,满城的花都开了。

春天第一千次,第一万次,回到这里,还是同样的春天,但风吹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也许和杜甫当年一样迷失。公园里好多树木,如果不挂牌子,我大多不认识,红叶李花盛时,游人纷纷举起手机,我起初不知是李花还是杏花,询及一位老人,他端详了好一阵,答曰不认识,又问一位妇人,她无奈地对花笑笑,开始用手机扫,我也同时扫,结果一致显示:红叶李花。红叶李是近十几年新兴的景观树,很多人还不太熟悉。

环城公园,护城河,“城”指的都是城墙,“城”的本意就是城墙,城市是由此而来的引申义,即城墙围起来的地方。杜甫的“城春草木深”,说的大概也是环城墙一带。公元756年六月,安史乱军攻陷长安,八月,杜甫在前往灵武途中被俘,《春望》即写于翌年三月。

墨西哥诗人奥克塔维奥·帕斯对杜甫这首诗的翻译,向来被学界推崇,以下是由西语译为英语再译回汉语的《春望》:

帝国已然破败,唯有山河在。

三月的绿色海洋覆盖了街道和广场。

艰难时事,泪洒花间,

天上的飞鸟盘旋着人世的别情。

塔楼与垛堞,倾诉着火的言语,

家人的书信堪抵万金。

搔首时,才觉细细的别针,别不住稀疏的白发。

西川 译

最明显的感觉是,经过三度转译,这首汉语诗已被变形,不仅句式不再整饬,帕斯还大胆地把原诗拉美化,从而赋予了这首诗异域的美感。读起来像另一首诗,原诗与绕地球一周回来的译诗,彼此相见,会不会有隔世之感?

“国破山河在”,首句是直译,“国”在杜甫诗里指的是国都,即长安,“破”指的是被攻破,“帝国已然破败”,意思上接近,但不准确。“唯有”的强调语气,是译者加上去的,杜甫是说山河还在,语气更平和深情。

“城春草木深”,这句的翻译很有创造性,“三月的绿色海洋”,将春天草木的蓬勃生机比作绿色海洋,这在古代是没有的,中国是内陆文明,古典诗词里几乎没有海洋,偶尔出现“碧海”也是作为隐喻。“街道”和“广场”,这也是帕斯的创造,这些词与拉美现代读者更亲近,转译成汉语,则有了现代的想象力。街道和广场是城市居民往来聚集的地方,被绿色海洋覆盖,这个意象很有力量,为什么不说淹没?也许帕斯觉得“覆盖”更能传递出凝滞的荒寂。

“艰难时事,泪洒花间”,这句没有原句好,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是有感于时局、时世,而不仅是时事,泪洒花间,缺乏花溅泪的痛感。紧接着飞鸟这句:“天上的飞鸟盘旋着人世的别情”,拯救了上一句的平庸,“盘旋”有力,好像说的是鹰。

“烽火连三月”,杜甫指安史之乱的战火,帕斯译成更具体的塔楼与垛堞,大概是想到了城墙的形状,而对于中国读者来说,“火的言语”喻义并不明晰,“倾诉”一词感情色彩似乎不对。杜甫是说战争漫长,从正月到三月,整个春天长安都陷于战火。

最后两句,簪子被替换成别针,有人认为这很有创意,在此实难苟同,簪子是簪子,别针是别针,别针怎么可以用来簪发呢。

两种文化、两种语境之间的转换,多数时候是误读,但如同现代人看古代,如同去国外旅游,魅惑也来自误读,往往拜无知所赐。杜甫如果读了帕斯的译诗,大概会表示欣赏,但不会觉得这是他的诗。

唐代人要是看到如今的西安,看到街上有些女子打扮成唐代的样子,也一定会诧异,但也会一眼认出她们不是唐代人。这些人不见得真想回到唐朝,她们只是做做梦,梦回大唐,打卡留影,她们的诗意不是唐朝的,而是德福巷里随处可见的网络金句:“我在长安很想你”,“我在等风也等你”,“想你的风吹到了西安”......她们未必读诗,未必读书,更未必作诗,她们除了美拍,当然还有美食。

一片花飞减却春

清 任伯年《春花啼鸟镜心》

《曲江二首》其一

杜甫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曲江,在唐朝是一个水池,又名曲江池,位于长安城东南郊,是唐代最大的游赏胜地。池本秦隑洲,汉武帝造,其水曲折似广陵之江,故名曲江,开元中疏凿为胜境,花卉环列,烟水明媚,都人游赏盛于春时。

今天的曲江,是一个区,叫曲江新区,确有新区的气象,高楼时尚,看起来很贵气。曲江池遗址公园里游人挺多,但和别的城市别的公园一样,大都是本地人来休闲,带孩子的,跑步的,散步的,园里卖些零食饮料气球之类。曲江亭当年荣耀非常,唐代进士既捷,大宴于此,谓之“曲江会”,如今也造了个曲江亭,亭柱上对联写着“花明夹城道,柳暗曲江头”。

也只有柳树使这水池更像曲江。四围池岸多植柳,远近萦带,春分前后,柳色笼烟,倒影清漪,态闲意远。池上有环卫作业船在清洁,船是机动船,舟子二人,身披橙色救生衣,一人驾船,一人立于船头,手执长柄兜网在捞,水面并没有什么可捞的东西,也就是些落叶。

756年六月九日,潼关失守,长安大震,玄宗听从杨国忠奔蜀之策,于十三日黎明带着杨贵妃姊妹及少数亲信,仓皇逃出延秋门,外间绝少闻知,妃嫔、皇孙、公主都未及逃走。长安沦陷后,杜甫被俘期间,曾偷偷溜出城,潜行曲江曲,那是757年春,目睹了昔日繁华地如此荒僻,他不禁发出“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的慨叹。杜甫《哀江头》,隐括明皇事,不胜悲恸,但不敢放声大哭,好多话无法言明。

《曲江二首》写于次年,即758年暮春,时杜甫任左拾遗,长安已收复,但兵革未息。此次重游曲江,心情明丽了很多,无奈忧患如新,看花吃酒,只得勉为行乐。

“一片花飞减却春”,起句用跌笔,绝妙,有姿致,然亦有所本,古诗有“飞此一片花,减却青春色”。“风飘万点正愁人”,写落花的诗句,这两句最倩逸,这是现实主义,但浪漫到骨子里。伤心人别有怀抱,只一落花,连写三句,第三句“且看欲尽花经眼”,又一兜转,三句极反复层折之妙。

那天在书院门遇见一对摆地摊的情侣,小小板桌支在巷口,卖自己画的书签、团扇之类,旁边挂着一幅很大的麻布帘子,挂在咖啡馆的外墙上,布帘画有城墙、钟楼、兵马俑、书院门、大雁塔等西安“元素”,另书“长安”二字。画和字都是墨色,布面上点缀着许多桃红花片,我问是不是想到了杜甫的“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他们说不知道这两句诗,但真的就是这个感觉,画的时候只想为画布添些颜色。是的,那些元素固然厚重,但都是死去的东西,要有些颜色,更重要的是风飘万点,有了气韵的流动。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游宴胜地被野生动物占据,这让杜甫倍感荒凉,又若有所悟,勉励自己“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头脑是这样想,心却轻松不起来,这在他是没办法的事,也许生在任何时代,他都是不快乐的。

谁若是去曲江访古,一定会大失所望,仅仅公园门口巨大的水泥广场,就会扼杀全部想象。穿古装的女子三三五五,霓裳蹁跹,草地上藉卉“饮宴”,男女五六人,围几跪坐,摆出各种姿势,但就是不吟诗,吟诗需要实力。下巴再稍微抬高些,看着酒杯,对了,摄影师从旁指点,咔嚓一声,“风雅”被定格。

只有一个人让我想起杜甫,就是来时刚出地铁没走多远,街边有一株很大的樱桃树,花开满枝,树下坐着一男子在看手机,我上前问路,他立即站起身,认真地给我指了路,待我道谢离开,他才重又坐下来。

作者/三书

编辑/张进

校对/赵琳

用品

(1)衣物、服饰


clothes [kləuðz] 衣服(总称)

garment [ˈɡɑːmənt](一件)衣服(外套、裙、袍等)(pl)服装

costume [ˈkɒstjuːm]服装;戏装

fashion [ˈfæʃn] 样子;方式;时尚

style [staɪl]风格;风度;类型

colour ['kʌlə] 颜色;风格

size [saɪz] 尺码; 号

cloth [klɒθ] 布,布料

skirt [skə:t] 裙子

shirt [ʃə:t] (男式)衬衫

T-shirt ['ti,ʃɝt] T恤衫

jacket ['dʒækit] 外衣,夹克

dress [dres] 连衣裙;礼服

jeans [dʒi:nz]牛仔裤

pant [pænt] 长裤

trousers ['traʊzəz] 裤子,长裤

blouse [blauz] (女式)衬衫

shorts [ʃɔ:ts] 短裤

vest [vest] 背心;内衣

coat [kəut] 外套

apron [ˈeɪprən] 围裙

helmet [ˈhelmɪt] 头盔

hat [hæt]帽子

cap [kæp] 有檐的)帽子

mask [mɑːsk] 面具;面罩;伪装

tie [taɪ] 领带

scarf [skɑ:f] 围巾,领巾

red scarf 红领巾

belt [belt] 腰带;皮带

shoe [ʃu:] 鞋,鞋子

leather [ˈleðə]皮革

wool [wʊl] 羊毛

lace [leɪs] 饰带;花边;鞋带

wreath [riːθ] 花圈;花冠;圈状物

glove [glʌv] 手套

shoes [ʃu:s] 鞋子

boot [buːt] 靴子

socks [sɔks] 袜子

stocking [ˈstɒkɪŋ] 长袜

watch [wɔtʃ, wɔ:tʃ] 表; (通常指)手表

wallet ['wɒlɪt] 钱包

silk [silk] 丝绸

pocket ['pɔkit] 口袋;衣袋

jewel [ˈdʒuːəl] 珠宝;宝石

bead [biːd] 小珠子;滴

pearl [pɜːl]] 珍珠

ribbon [ˈrɪbən丝带;带状物

sleeve [sliːv] 袖子

handkerchief [ˈhæŋkətʃɪf] 手帕;手绢;纸巾

rag [ræɡ]破布;碎布

laundry [ˈlɔːndri] 洗衣店;洗衣房


(2)学习用品


crayon ['kreiən] 蜡笔

glue [glu:] 胶水

tape [teip] 录音带;录像带

pencil-case铅笔盒['pensəlkeis]

eraser 橡皮[i'reizə]

picture ['piktʃə] 照片,图片

map [mæp] 地图

envelope [ˈenvələʊp] 信封

blackboard ['blækbɔ:d] 黑板

ink [iŋk] 墨水

canvas [ˈkænvəs] 帆布;画布

prize [praɪz] 奖品;奖项

notes [nəʊts] (pl)笔记;随笔

model ['mɒdl]模型

chalk [tʃɔːk] 粉笔

globe [ɡləʊb] 球体;地球仪;地球

microscope [ˈmaɪkrəskəʊp] 显微镜

atlas [ˈætləs] 地图;地图集

knife [naif] 小刀

toy [tɔi] 玩具

chair [tʃεə] 椅子

card [kɑ:d] 卡片

glasses['glɑ:sɪz]眼镜

diary[ˈdaɪəri]日记,日记簿

bag [[bæg]] 包;书包

pen [pen] 钢笔;钢笔

paper ['peipə] 纸;论文


(3)生活用品


machine [mə'ʃiːn] 机器

robot ['rəʊbɒt] 机器人

keyboard ['ki:bɔ:d] 键盘

screen [skri:n] 屏幕

board [bɔːd] 布告板

light [laɪt] 电灯

clock[klɒk] 钟,时钟

camera ['kæmərə] 照相机

cassette [kəˈset] 磁带

phone[fəun] 电话; 电话机

number ['nʌmbə] 号码

telephone ['telifəun] (美)电话

telescope [ˈtelɪskəʊp] 望远镜

compass [ˈkʌmpəs] 指南针;罗盘

lift [lift]电梯

wire [ˈwaɪə] 金属丝;电线

battery [ˈbætri] 电池(组);电瓶;炮台

android [ˈændrɔɪd] 机器人

microphone [ˈmaɪkrəfəʊn] 麦克风;话筒

scissors[ˈsɪzəz][复数]剪刀

abacus [ˈæbəkəs] 算盘

PC[ˌpiː ˈsiː](personal computer)个人电脑;个人计算机

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掌上电脑;个人数码助理

lantern ['læntən] 灯笼

flag [flæɡ]旗,旗帜

candle [ˈkændl] 蜡烛

incense [ˈɪnsens] 熏香;熏香的烟

needle [ˈniːdl] 针;(注射器的)针头

bucket [ˈbʌkɪt] 水桶;吊桶;提桶

aquarium [əˈkweəriəm] 水族馆;水族箱;养鱼缸

tank [tæŋk](大容器;缸;大桶

broom [bruːm] 扫帚

jar [dʒɑː] 罐;广口瓶

pipe [paɪp] 管;导管

straw [strɔː] 稻草;麦秆;饮料吸管

rod [rɒd] 杆;棒

basket ['bɑ:skit] 篮子

kettle [ˈketl] (水)壶;罐

pot [pɒt] 罐;壶

rope [rəʊp]粗绳,绳索

chain [[tʃeɪn] 链子;连锁;锁链

box [bɔks](计算机屏幕上的)框,盒子

cage [keɪdʒ] 鸟笼;兽槛

vase [vɑːz] 花瓶;瓶

dustbin [ˈdʌstbɪn] 垃圾箱

cushion [ˈkʊʃn](坐、跪时用的)软垫;靠垫垫子

bedding [ˈbedɪŋ] 寝具;铺盖

bench [bentʃ] 长凳

bed [bed] 床

cupboard [ˈkʌbəd] 橱柜;衣柜

blanket [ˈblæŋkɪt] 毛毯;毯子

pillow [ˈpɪləʊ 枕头;枕垫

mat [mæt] 席子;垫子

carpet [ˈkɑːpɪt] 地毯

curtain [ˈkɜːtn] 窗帘;门帘;幕布

quilt [kwɪlt] 被子;棉被

fniture ['fə:nitʃə] 家具(总称);

fur sofa [ˈsəʊfə] (长)沙发

tent [tent] 帐篷

barrier [ˈbæriə] 屏障;障碍(物)

button [ˈbʌtn] 钮锃;按钮

pedal [ˈpedl] 踏板;脚蹬

calendar ['kælɪndə] 日历;历书

seal [siːl] 海豹;封条;印章

album [ˈælbəm] 相册;集邮册;唱片

balloon [bəˈlu:n] 气球

kite [kaɪt] 风筝

coffin [ˈkɒfɪn] 棺材

condom [ˈkɒndɒm] 避孕套

umbrella [ʌm'brelə] 雨伞

perfume[ˈpɜːfjuːm] 香水;香味

tool [tuːl] 工具,器械

harpoon [hɑːˈpuːn](捕鲸用的)鱼叉

net [net] 网;网状物;网络

spear [spɪə] 矛;枪

word [sɔːd] 剑

gun [gʌn] 枪

axe [æks] 斧;斧子

hammer [ˈhæmə] 铁锤;锤子

辑导语:技术的发展为人们带来了更多样的互动形式,在数字化的社交平台上,用户可以采用更多元的方式进行互动和交流。那么具体来看,数字产品提供了什么样的新型互动形式?本篇文章里,作者就这一问题做了阐述,一起来看一下。

没有叙事机制的数字产品只是无意义的空壳。每天我们都要使用不止一个数字产品,每一个产品都有它受人喜爱的特殊原因。但最重要的是,它们是我们的表演舞台

曾经,我们在Facebook上发布动态,他人便会对此做出评论,然后我们再对这些评论做出回复。这就是我们提升社会存在感*的方法。

在社交媒体上受到欢迎会让我们在学校中也受到欢迎。在工作性社交也不例外,我在Teams或者Slack上发表评论,同事便会用gif来回应我。在任何的虚拟工作活动中,表情包都是常见的,我们被鼓励在虚拟会议中保持活跃。在很多方面,社交媒体的流行帮助我们更好的适应混合式(远程)办公。

社会存在感*

社会存在感 (social presence),又译为社会临场感,社会存在感,社会呈现或社会表露。作为一种构念,社会存在感通常被用以描述对人际沟通敏感度的感知。即:在利用媒体进行沟通过程中,一个人被视为“真实的人”的程度及与他人联系的感知程度

人们可能认为一些媒体的社会存在感高,而另一些媒体的社会存在感低。社会存在感较高的媒体通常被认为是社交性的、热情的、人性化的,社会存在感比较低的媒体则被认为非人性化。

而如今,数字产品不在只关于内容创造,它还与社区(community),鼓掌(claps)和回击(clapbacks)有关。

随着工作和生活之间的界线愈发糢糊,我们的职业空间也变成了社交空间,叙事也随着我们的表达在此展开。它们是开放的,参与性的,并且包含嵌入式反馈机制。我们在寻求将自己与这些叙事联系起来的方式,数字产品正提供了多样的交互模式来满足这一点。

接下来,我将使用3P:表演(performance),存在( presence),参与( participation)(将任何数字产品带入生活的三元模型)来解释它们。成功的内容创造者会评估这三个方面,而成功的产品设计则会兼顾这三个方面。

一、表演 Performance

UCG(用户生成内容)是Web2.0的标志,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仍坚持使用现实世界的隐喻。

我们的数字生活在本质上几乎是表演性的,内容由各方塑造,并在观众面前展开。有句老话说“如果你不为它付费,那你就会成为产品”。在这里可以调整为“如果你不为它付费,那你就会成为节目”。随着设计的不断发展,玩家角色(player personas)等游戏化概念会越来越多的与用户角色(user personas)一起使用。

我们很多的数字行为都是基于现实世界的模拟,我们在墙上留言,我们关注别人,发布故事和文章,网上的大多数东西都是为了让观众看到。如果你不发点什么,那事情真得发生了吗?如果你不发帖,那你是真实存在的吗?

即使是在虚拟的工作场所,你的名字被看到或被标记的次数越多,你的知名度就越高。你的在线状态是你活动的标志,因应该多发送信息和邮件,特别是在非工作时间,让别人看到你不仅仅完成了工作,并且还在加班。

随着短视频的流行,表演的含义变得更加字面化。网红利用协作舞蹈流行趋势跳上算法,赚取社交货币 [1];Ins喜剧演员则使用热门音乐Cut来制作自己的搞笑视频。

屏幕本身充当了叙事的框架装置,关于“媒介即是信息”有很多相关的例子。聊天的截图变成了病毒式传播的表情包,具体来说,是一种来自约会聊天软件的完整的聊天页面截图的特殊形式。

这些内容可以来自任何地方,几乎任何聊天都可以被视为公开表演。在教程视频中,屏幕被录制,并包含一个或多个“表演者”,这在玩家中相当普遍。电影、电视节目和音乐视频甚至尝试通过屏幕来拍摄整部剧集;文章也尝试通过短信为中心来撰写。

拥有730w用户的Snapchat发布了一个叫作Phony Text [2]的产品(通过短信界面的框架来故事)。每个故事都是从沉浸式讲述的,就好像你就是那个正在打字和表达的人。故事的进展节奏是真实的,你必须耐心地等待每一个按键被点击,每一条信息出现。熟悉的iOS界面、文字提示和打字声音让它看起来很可信。

毋庸置疑,屏幕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但基于屏幕的叙事是我们被动习惯的数字表演媒介。我们潜意识里也明白:在大多数情况下,从上线的那刻开始,我们已经开始表演了。

二、存在 Presence

数字存在(Digital Presence)正在高速发展,并且在元宇宙中它会变得更加智能 [3]:有意识地设计有“存在感”的产品,允许用户自我表达,并且以某种方式留下线索。它们与互联网中构成“身份”或“个性”的要素高度相关。

所以现在我们拥有什么?

我们有展示照片,头像,emojis和定制光标(customised cursors)。在聊天软件中,我们有动画互动告诉其他人我们正在打字,我们还有彩色的状态图标告诉别人我们的在线状态。我可以随时回复会议邀请,让组织者知道我的时间,而不需要通过其他任何方式。当令一个人在修改文档时,产品还会通知我们,我们可以即时查看这些更改。

生产力应用需要在文档中显示协作者,以便于让每个人都知道这个特定区域正在被编辑,他们可能需要避免同时编辑它。电子表格在用户所在的单元格周围有彩色边框,边框上有用户的姓名或首字母。

当你跟随其他用户的视窗时,像Figma和Miro这样的Canvas应用实际上会以复杂的同步机制显示每个用户的光标。Pitch则更进了一步,它用一个直播视频和光标取代了虚拟形象。

有一次我和同事一边通话一边看同一个Figma文件。我边听他说话边用光标画∞,就像在打电话时来回踱步的样子。不需要任何语言交流,他开始用光标模仿我的动作。我们的光标像花样游泳运动员一样跳来跳去,十分有趣。

我们会在Figma的白板工具FigJam上开派对,每个人的光标都在灵活地移动,就像数字版的哈利波特活点地图一样。有时,我们会给画布设置夜店背景,奶酪和蒲萄酒的图片也会摆出来让我们挑选和移动。我们使用联集,交集和差集的绘图工具将一个蛋糕图片切成四份。

我们在FigJam里玩游戏 [4],我们自发性地放入表情包供大家一起创作。一旦有了游乐场,会出现怎样的新活动,以及我们的数字行为有多少是模仿的,隐式的,这些都让我很感兴趣。

这个臭名昭著的emoji库正不断扩大,包罗万象。如果某样东西没有emoji,那么它被添加进来只是时间问题。Emoji在会议中被用作反馈,并且有效的被当成(会议是否)成功的指标。

同样它们是生产力应用中的一种数据类型:Notion使用emoji作为页面的默认标题,而表格应用通过条件格式将表情符号应用到数据的布尔值上。表情符号除了简单的“喜欢”和“不喜欢”之外,还表达了一系列的情绪。意识到这些视觉符号的价值,微软最近以全新的3D渲染和动画视觉风格更新了超过1800个emoji。

当然也有可定制的emoji,Snapchat的Bitmoji和iOS的Memoji。甚至,你可以通过这些可定制化身来塑造你的数字存在:给他们换衣服,穿上限量版的运动鞋,或者用录制一段memoji视频发给别人。

我非常喜欢个性化的memoji和bitmoji贴纸的键盘。特别是当你输入内容时,Snapchat实际上会改变贴纸内的文字。它们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是产生有趣的源泉。

Bitmojis也会出现在Snapmaps上,当你生日的时候,Bitmojis会聪明地拿着一个气球,或者当你在移动的时候开车。多么有趣的再利用元数据(metadata)的方式!

Cameo overlays是一种新兴的数字交互方式,我们已经如此习惯于在工作时看到自己在屏幕上,以至于产品都在设计将我们自己变成覆盖图层(overlays)的方式。

背景检测技术可以轻松快速地用另一个视频替换背景。我们不再需要绿幕就能变成天气预报员,只需要一个滤镜。Snapchat上我最喜欢的功能之一就是Cameo自拍贴纸,你的自拍照被放在一系列定制的贴纸上,甚至可以智能得发布你和朋友一天的完整动画故事和短片。

其中,虚拟NFT形象(CryptoPunks, Bored Ape, Bunny warriors…)备受欢迎。这表明人们喜欢改变他们的社交媒体的头像来炫燿他们的新资产。社交媒体利用所有权关联身份的这一点,通过网络影响自己的产品和发展。此外,虚拟NFT形象很容易产生新的故事,也很容易在3D元宇宙中被渲染成一个独特的角色。

三、参与 Participation

参与是衡量表演是否成功的标准。这些社交软件的算法被设计用来推销它所认为的活跃的参与度中心——评论最多的照片,嵌入链接最多的文章,粉丝参与度最高的用户,势头最强劲的热点趋势。

有影响力的人很清楚,为了推动内容本身,他们必须设置一个触发点。可能是一些有争议的东西,或以一个问题作为标题,以便让人们互动和回应内容。

究竟是什么激励一个不是卡戴珊家族的12岁孩子在Ins上“生活”?是必须要与粉丝互动吗?

发布一条公共状态信息可能是向全世界说“我有有趣的想法要分享”的最初方式。我们在MSN Messenger和Facebook上做过这样的事情。当Twitter将其整个业务建立在“发布状态”的行为之后,现在我们已经升级为“发布一个故事”。

snapchat的发明,被从Whatsapp到LinkedIn的所有产品所盗用。“故事”的交互模式已经成为最具标志性的移动交互设计范式:全屏的短暂内容,只需点击一个人的形象就可以访问,通过快速有效的点击来导航。

发布一个故事表明他们已经参与其中,并做出了贡献。打开Instagram,点击第一个故事,点击,点击,点击,点击,点击,点击,然后关闭app,这个过程看上去是紧张不安的。但我们却没有真正关注内容或谁发布的内容,而是急于到达结尾。这无限滚动的目的是,我们永远不会真的没有故事可以点击。

用户已经习惯了发布故事,为了迎合观众的反馈机制,故事的创作过程也增加着大量的修饰:包括添加民意调查、问题、提示、链接和倒计时。它最近的一个功能是“添加你的(Add yours)”,允许你将你的故事添加到一个公共相册,以便其他人在同一类别下找到。

“找到其他人(Finding others)”是这里的关键:能够快速看到其他人用这个滤镜、音乐或者这个标题做了什么。

这代表了“在一个标签下搜索编目内容的”的一种进化,这是我们仍然重视的Web 1.0特性。把互联网上任何地方的图片钉到Pinterest的板子上,仍然是我每天都要做的一件事。

这仍然是一种现代用户所期望的交互模式:进化的不仅是内容,并且是按下“使用音频(Use Audio)”或“使用效果(Use Effect)”的动作按钮,并参与到标签(Tag)中的体验。

使用AR滤镜把你的脸换成动物十分有趣,但如果用在一群人解决相同的问题或者进行同一个挑战时,这将更有趣。与热门音乐一起,AR滤镜会促使你“做些什么”,从而最大程度地吸引观众的参与——倾斜你的头在两个答案中选择,眨眼以正确的方式定格一帧,以某种方式凑近你的脸来“找到你的内在模型”……

内容被重新分享和分发,特别是在多个平台上——把帖子当作故事,把故事当作推特,把推特当作帖子。

内容同样由这些分布式渠道驱动:Youtube的评论和Twitter的投票激发视频创意,Snapchat的Q&A本身就是一种呼吁和回应机制。正是这些数字互动机制促成了炒作文化和通过社会反馈循环和参与式叙事引发公众反应。

四、总结

考虑到很多技术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其社会和文化的戏剧(表演)效果,并且元宇宙的愿景也不是什么取代现实的乌托邦空间,而是一个更公平的网络愿景:更高保真的表演(混合现实加速内容创作,并以NFT加以保护)、更互相连接的的存在感(可携式的个人身份和虚拟形象)和更分布式的参与(社区和分布式合作机制)。

也许正是因为这些必须考虑的因素,(类比于任何产品设计师的现有的工具包:信息、交互和界面)定义了今天的数字体验。

相关阅读

[1]TickTok 舞蹈的痴迷是如何从虚拟世界溢出到现实?

https://observer.com/2020/01/tiktok-dance-moves-choreography-history/

[2]Phony Text

https://story.snapchat.com/p/9aaa3c37-04e5-4caa-a94e-e84ee4ce1c28/3219544363894784

[3]Meta想要追踪你的一切行为

https://www.dailymail.co.uk/sciencetech/article-10419251/Meta-files-hundreds-patents-technologies-track-users-movements-improve-metaverse.html

[4]11个有趣的 Figma团队游戏

https://design.zeta.in/11-imaginative-fun-and-collaborative-figma-activities-to-do-with-your-team-93bf87ed9259

原文作者:Vivek Menon,译者:第三设计观察所,公众号:第三设计研究所

原文名称:Emerging design patterns: How digital interactions define social ones

原文链接:https://uxdesign.cc/emerging-design-patterns-how-digital-interactions-define-social-ones-d8967b573875

本文由 @第三设计观察所 翻译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