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营销服务商

电脑端+手机端+微信端=数据同步管理

免费咨询热线:

你真的学懂一个案例了吗?丨广告案例分析进阶版

辑导语:通过广告案例展示,企业可以更高效地打造口碑,吸引新客户的到来。那么,如何做好广告案例分析呢?本篇文章中作者结合实际经验对此展开了一系列讲述,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一起看看吧。

一说到学习方法,其中必有「看案例」。

但很多人看案例,只是积累了案例数量,获得了见识,并没有增加见解。

看完觉得都会了,等到自己做项目时毫无头绪,不知从哪儿开始。

那么,看再多案例也无济于事,因为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如何做好广告案例分析?简单三步告诉你》那篇在知乎有200+赞同,是发布文章中反馈较高的,我想仍有很多人对此有需求。

恰好前段时间在数英看了很多广告案例,有些新想法,说给你听。跟你聊聊,如何通过广告洞察背后的品牌策略,即这条广告是怎么从0到1诞生的,让案例的思路为你所用。

一个广告传播活动,并非空穴来风,一定是符合公司战略方向的,怎么找到这种方向呢?

通过这篇文章,带你略窥一二。

一、举个例子,你怎么分析这条广告?

https://v.qq.com/x/page/o3225xpbk46.html

这是小红书2021年春节前的一条广告片,如果你看过之前那篇文章,照着顺序大概也能做个总结:

短片赶在年前上线,借助家庭做饭高峰节点,塑造了八个做饭场景,表达对父母、对子女、对伴侣、对宠物的爱,通过极具感染力的文案和镜头,打动人心,号召大家在新年为爱的人做顿饭,从而增加小红书的用户活跃度和内容丰富度。

从网友反馈和社媒数据来看,实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算是一条很好的广告片了。

你的下一步动作,可能是把它放到收藏夹中,当下次有关于爱和做饭的项目主题时再翻出来,便可以从中借鉴相应的文案、场景和表达手法,为我所用,这就算学了一个案例。一般的常规操作,就是如此。

但是,这样就足够了吗?

这还不够,因为你只知道小红书怎么做的,仍然停留在技术分析层面,知道用了什么文案、场景、画面内容,抓住了用户哪些情绪等。但你不知道它为什么要做这条广告。

这就无法解答深一层的疑惑:为什么小红书做美食了?不是美妆穿搭一类的凡学工具书吗?

如此说来,片子虽好,但不符合产品定位,这样的广告就是无效的——就会得出另一种结论吧?那是否还值得借鉴?

下面来为你逐一解答,告诉你怎么从三个层面分析一条广告。

二、广告分析的三个层次

1. 第一层:战术层

着重用户沟通角度,就是执行层。

如上所述,从哪个洞察点切入,用了什么表现形式,视频、平面还是事件活动,用了哪些人物、画面、场景,选了什么媒介,传播链路是否完整流畅等。即用户可感知的层面。

2. 第二层:策略层

策略一般指:

  • 可以实现目标的方案集合
  • 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斗争方法
  • 有斗争艺术,能注意方式方法

在广告策略中,可以理解为为实现广告战略目标所采取的对策和应用的方法、手段。

我们尝试分析小红书的广告策略:通过广告,引导多年龄层用户的多类型内容分享,丰富平台内容资源,改变「小红书=晒美妆」的印象,塑造小红书多面精彩生活记录的平台形象。

疫情加速了线上社区发展,小红书是很好的内容平台,可以通过线上做饭记录和做饭教程,拉动新用户,同时丰富内容类型。

在上述广告策略下,能看到小红书最近还做了许多其他广告:潮流穿搭、游戏跨界、价值主张、熟人社区……多种多样,也已经脱离美妆的范畴。

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时,大部分短片结尾,都号召用视频的方式发现生活、记录生活。

到这里就有两个问题:

  1. 小红书为什么要做多元内容社区,面向更广泛受众?
  2. 为什么要做视频?

这就深入到企业战略层面,我们尝试做个分析。

3. 第三层:战略层

战略可以理解为对所处环境的整体要素分析后,制定的一系列战争策略和指导。

有两个关键点:

分别来看。

小红书面对什么样的环境呢?

用波特五力模型做个分析(小红书兼具内容社区和电商功能,这里只从内容角度分析):

供应商:内容生产方,比如KOL、领域达人、以及普通人等。

达人的需求是流量变现,现在视频类内容有流量红利,且很多短视频平台有补贴和变现渠道,优质内容会倾向这类平台。而优质内容生产者一直是内容平台争取的关键资源。

同行业竞争者:如果从美妆、女性定位出发,她的竞对是美拍、蘑菇街等;从内容消费角度看,则竞对更广,如抖音、快手、视频号、B站、公众号等。因为不是看你就是看他,他们都属于内容消费。

潜在进入者:无论是美妆或是其他垂直领域内容平台,甚至电商平台,都有转为大众内容消费的可能。比如即刻、知乎可以开始做短视频;淘宝等电商平台已经开始做直播、短视频;甚至闲鱼这类二手交易平台也有自己的内容社区,视频浏览体验无异于抖音、快手,而且似乎也掌握了流量密码。

闲鱼的视频板块

替代产品:线上内容消费的替代产品,就是不把时间花在看视频上,可以去打游戏、看书、运动健身、旅游、逛街等。

而这些场景仍然有内容属性:打游戏想看下直播、教程;看书想找下推荐、读后感、一分钟看完X书讲解;健身想看瑜珈教程、私教讲课等。

每一项都与线上内容强绑定,而视频又是最好的载体。

客户谈判能力:普通用户,很明显的趋势是看视频的用户量和增长趋势,远高于图文内容消费,那么他们的选择逻辑就是——哪家有视频看哪家。

综上,小红书若想保留现有用户,持续吸引新用户,必然面临的转型就是视频化。靠流量补贴和变现渠道吸引创作者,通过广告号召普通用户在平台晒视频,以建立自己的视频资源供给。

你可能还有疑问:做视频是大势所趋,小红书为什么不做美妆、女性垂直内容,反而做大众内容呢?

这里我用一个工具分析:

销售收入=人数x客单价x购买频次

对内容平台来说,他们抢占的是用户注意力,衡量数据就不是总交易额,而是用户在平台的总消费时间。那么:

总消费时间=人数x单次使用时间x打开频次

要想提高总消费时间,就要提高每个要素的数额:

(1)提高人数

扩大用户基数,用多类型、大众化内容吸引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兴趣爱好用户,不难理解。

(2)提高单次使用时间

即便视频做得再精美,只看美妆内容也会审美疲劳,就要美食、音乐、段子、美女、运动、旅游等内容来中和。

字节系的智能算法、个性推荐已验证,通过数据标签给用户推荐喜欢的不同内容,让用户拿起来就放不下,使用时间越长,对平台的依赖也越强。

(3)提高打开频次

除评论点赞互动、消息通知、积分、活动等运营手段能让你时不时打开APP外,丰富内容类型也可以。

比如做饭想找美食参考、看环球影城攻略、周末逛街去处推荐、或者单纯排队想打发时间,每一个线下场景,也都能让你打开APP,找到自己所需。

马老师讲过,每一家互联网公司,做到最后都是数据公司。当你掌握的用户数据量越多,数据越精准、多维,那么公司的价值也越高。

电商平台通过交易数据给用户设定标签,能做到精准广告投放,提高交易效率。内容平台则通过浏览记录给用户打标签,要想标签越精准,就需要更多的用户数据和浏览时长,那么泛大众内容就是必经之路。

至于何时推出什么主题吸引什么人群,那就是运营策略上要考虑的了。

三、回过头再来看看

现在再看这条广告,你是不是能理解得更多?

https://v.qq.com/x/page/o3225xpbk46.html

除了看到小红书在宣传晒做饭的视频,也看到了小红书美妆之外多种多样的内容,以及背后是各大内容平台的领地争夺、厮杀与号角。

最后我想说,视频广告、平面广告或者活动事件,只是企业的战术行为,它必须符合企业的战略。

我们在分析一个营销动作时,如果不明白背后的战略意图,那就无法看到全貌。你所做的「案例学习」,也不过是蜻蜓点水,收效甚微。

比如有文章分析谷爱凌代言某些品牌不合适,原因是品牌调性与谷爱凌关联弱。这就是只从战术层面看,没有看到背后的战略设计。

三棵树、科勒可能冬奥期间线上投放少,但在线下门店时,代言人的作用很大的,哪怕只有一张照片,也能促进消费者购买决策。

而且,这些品牌找代言人,还有个目的是为了增加经销商信心,为了让渠道看见品牌实力。

半天妖是山东区域品牌,自从有张一山代言后,进入一线城市mall店的阻力小了很多。

当你明白企业的这一层意图,再来看代言人,才能理解这么做的真正原因。

那么再做案例分析,或者下一次做类似项目,才有借鉴的意义。

战略、策略不像平面、视频能用肉眼看到,但肉眼看不到的东西,往往才是关键所在。

#专栏作家#

苏佬师,微信公众号:苏佬师,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专注广告营销领域,有趣有料,深受读者喜欢,行业文章被全网几十万人阅读。

本文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要:现今正是一个符号消费的社会,大众消费的焦点早已由产品本身的物质性消费转移到社会脉络的消费。广告作为推动消费的助力方,关注重点是用好的创意吸引受众。动物符号因角色的特殊性在广告创意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幽默性、吉祥寓意、情感共鸣、独特个性等都是绝佳的创意素材来源。尤其是现代人对动物的高依赖程度,动物符号的功能将进一步增强。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9)05-0000-03

一、前言

广告是一个现代词汇,真正追溯其历史,可至春秋战国时期。不过中国广告业的崛起是在改革开放后,仅四十年的发展,规模便稳居世界第二。受众从广告中获取信息,广告主从中获取利益。目前我们存在于一个被广告包裹的空间内,从睁眼开始便无法逃离,为什么很多人察觉不到呢?其实一个成年人每日从网络、电梯、户外等地方接触的广告量能达上千条,能引起注意并被记住的却不足千分之一。那些从中脱颖而出的作品,无一不是创意俱佳。因此,创意是永恒不变的制胜法宝。

动物元素在广告创意中十分常见,20世纪大卫奥格威就曾提出广告创意的“3B”原则,beast(动物)就是其中之一。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动物元素演变为一种符号,体现在传播过程中。另外数字技术的进步,使广告的承接载体增多,动物符号在广告作品中有了更丰富的表现方式。

二、新时代中的动物形象

动物是我们认识自身的工具,承载着以人类为中心的象征性投影。①

社会主流文化中,动物及动物的衍生物在各个领域的受欢迎程度空前高涨,这背后反映的是现代人对动物的依赖心理。从进化角度看,人与动物由共同先祖演变而。一方面,强势的人类对待弱势的动物,心中的关爱同情感自然迸发。另一方面,大部分的动物形象可爱又美丽,在直击心中柔弱部位的同时,迅速俘获人心。当代人在追求丰富精神世界时,动物及其衍生物在其中发挥了何种作用?

(一)寻找信任感,对动物的依赖,是对人性的失望

宠物依赖症的出现,社会上有很多不同的声音。功利性的社会风气,主流价值观示弱,诚信缺失是社会面临的一大危机,几乎表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付出真心得不到回应,人就会变得跟刺猬一样。可是,缺失的情感总要找地方弥补回来,此刻,动物便成了最好的选择。它是倾听者、陪伴者,重要的是不会成为背叛者。将动物赋予人的性格与情感,在心理上替代了人的存在,两者再也无法分离。

(二)高压的生活环境下,动物元素给人以愉悦与放松

生活齿轮的高速运转,精神弦绷得太紧,动物元素幽默、可爱的特点能帮人及时解压,把生活拉回正轨。有些很常见的生活现象,将宠物当做子女;发朋友圈带宠物吸睛;女孩子买猫耳朵、小鹿角这类头饰;买恐龙卫衣、睡衣等。人们更倾向于通过这些小事增加生活的乐趣。

得益于发达的互联网,年轻人不需要过分依靠他人获取生存资料,人们的关系便成了“网友”。独行侠成为常态,快乐的来源多是新媒体平台的产物。网聊占据了大半人际交流的时间,在微信、QQ等社交APP上,表情包是缓解气氛增加乐趣的存在。其中使用和收藏最多的便是以动物本身及以动物为元素制作的卡通形象这类的表情包。

(三)肉体与灵魂分属不同族群,在流行文化中寻求同类

我们乐意把自己归类为“积极废人”、“隐形贫困人口”,却不愿意承认自己是“穷人”、“废人”,这就是流行文化的强大魔力。随着00后的成年,一代人的独立性更加凸显,上大学不需父母陪同。那么生活中倾向于独处是否就不需要同伴?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个体独立不代表精神独立。有些人需求同类的精神安慰却懒得社交,网络流行文化的出现,大众得到了久违的精神共鸣,渐渐产生了依赖性。

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动物元素代表的“族群”受到热烈追捧。动物带有的独特性格,在网络时代被进一步曝光和挖掘,相比于脆弱的人性,动物显得更加高尚。因此,人们喜欢将自己比作某种动物。媒体人察觉到这种心理倾向,创作了很多以动物为元素的热词与文化,并迅速得到了大众的认可。从“做精致的猪猪女孩”到“大猪蹄子”、“冲鸭”,这些热词的背后体现的是动物元素逐步上升的地位。

三、动物符号的使用意义

(一)快速获取关注度

动物的视觉形象按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在一开始就要调动消费者的情绪,制造心理兴奋感,满足人们好奇的欲望,再把人的一些动作、表情、着装赋予给动物,看起来滑稽可笑,让人忍俊不禁。借动物的躯壳来表现,使产品的受关注度大增。②

(二)影响新生代的价值观

社会发展至今,儿童价值观的构建不再只取决于父母、老师,动画片、网络信息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动画片是与儿童接触最亲密的娱乐方式,每个年代都有专属的代表作,90后的虹猫蓝兔七侠传,00后的喜羊羊与灰太狼,10后的光头强、小猪佩奇。这些动物符号传达的处世哲理在新生代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孩童的年龄段对动物的好奇远胜于热点事件,借用动物符号传达的广告精神对孩童的影响,虽然深远但必须慎重对待。

(三)建立长久的情感联系

人们会积年累月的对一种动物形成大致的印象,广告人只需巧妙的运用受众对某种动物的心理,让他们自然接受自己塑造的观念。一旦动物符号与动物本身产生联系,受众今后面对同一形象时,便自然联想到固定的品牌或产品,也就是所谓的持久度。

四、动物符号在广告创意中的新应用

上个世纪黑猫警长,猫和老鼠的动物形象的诞生影响着社会价值观传播,并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一代人对世界的认知,这些动物符号发挥的作用更胜于传统广告。符号消费意味着现代消费社会已加入文化、感性的因素。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是非理性的③,利用动物符号对成年人和新生代的长期影响,与广告作品结合制作出情感营销的优秀案例。广告从业人员早已在广告创意时注意运用动物元素,近几年出现了哪些新变化?

(一)动物形象实体化。

目前社会消费的主体人群经历了零售经济、网络购物、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新零售的时代变化。可以看出无论消费体验如何升级,实体化的体验是消费者十分重视的,否则新零售就不会诞生,零售业将全部被取缔。经济发展如此,与之最亲密的广告业同样遵循了这种发展大致方向。

1.品牌吉祥物IP。现代,利用动物形象来‘物化’自己的品牌形象,也越来越成为很多商家成功树立品牌形象的方法之一④,如京东狗JOY、天猫、网易考拉。这种套路不再新鲜后,各位广告主打起了实体化的主意。此刻,动物被赋予符号的功能,担任品牌形象官一职。相比于虚拟勾画的概念形象,实体更有说服力。一方面可以轻易与其他品牌区分开;另一方面,增加了品牌曝光度,拉近了顾客的距离。处理妥当的情况下,亲切感、信任感会进一步加强。

2.卡通人偶服装。网红熊、皮卡丘的走红,代表一种极具创意的广告活动被大众所接受。发传单、音响促销等传统的广告形式四处泛滥,甚至招受众厌恶。但是其成本低、短时间内效果好,因此不能被抛弃。为消除这些负面影响,卡通人偶服装应需而生。人们可以轻易拒绝陌生人递来的传单,但很难拒绝由可爱人偶送来的“惊喜”,尤其是会撒娇的人偶。动物人偶自带的愉悦魔力,冲淡了广告行为带来的不适感,受众甚至会出于好奇更加关注广告活动。运用动物人偶,还有一个不可替代的优势——自然熟。只要不逾矩,可以做一些亲密动作,如拉人进店、抢零食。虽然本质是人在操作,可在外界看来这只是与具有“人性”的可爱动物间的互动,便不会难以接受。

(二)短视频借用动物元素打造的新型KOL

抖音、微视短视频APP问世,带火了金毛蛋黄、会说话的刘二豆、探探猫和豆豆猪这类以动物元素为主角的短视频博主。按创作目的划分,可分为娱乐性和营销性两类。一种是用户最初以炫耀宠物、娱乐、跟风或其他单纯的目的制作原创视频,无意间拥有了专属粉丝群,便将创作视频转化为一种兴趣、责任进行下去,于是诞生了一类新型的KOL。支付宝为宣传体验金的服务,请“刘二豆”做宣传。猫咪把偷吃鱼嫁祸给鲤鱼跃龙门去了,巧妙将支付宝年年有余的游戏编进短视频内,用生动的故事掩盖了做广告的盈利目的。后期原创博主的作品终会沦为广告主宣传商品或服务的阵地。另一种是广告主为宣传电影、动画片创建的账号。它目的明确,采用的是作品中的卡通动物形象,自己作为KOL宣传,省钱省时省力。

(三)动物卡通形象的延展

动物本身不带有人的情绪,广告人抓住受众心理,将“空白”的动物形象打造成紧勾观众心弦的情感专家,创作了无数现象级的传播案例。当一个形象成功后,它的周边也具有挖掘价值。

1.视频广告。农历2018年的年底,广告片《啥是佩奇》火遍朋友圈。这是导演张大鹏为新年档电影《小猪佩奇》做的先导宣传片,更是广告作品中运用动物符号的成功案例。这个广告片为什么会刷屏?一使用的小猪佩奇动物元素自带话题与流量;二幽默喜剧片更引人深思,笑中带泪是当前优秀喜剧片带给受众最大的感受;三利用大众春节团圆思乡的心理,打好了一张感情牌。

2.周边拓展。这方面知乎打造的吉祥物非常成功。刘看山自“入职知乎”后,掀起“将刘看山XX化”的风潮;出版了《刘看山的生活意见》系列漫画;打造了《好奇的北极狐》视频栏目;开设了个人展刘看山的好奇冰屋;帆布包卫衣手机壳应有尽有。如今的刘看山已经不仅仅是知乎的附属品,而是陪伴知乎一同成长的形象代表。

(四)重拾怀有吉祥意义的传统动物元素

中国是个文化氛围极为浓厚的国度,传统文化新解读是不变的思想潮流。映射在广告业中,经常表现在系列活动主题、平面、H5作品上。如2018年的满天锦鲤营销,天猫借锦鲤蕴涵的好运彩头给全国人送大礼,一时间拜“锦鲤”求好运的热度一度超过“杨超越”。

生肖作为民俗文化符号,现代更多人把属相作为春节的吉祥物,成为娱乐文化活动的象征。设计师会围绕当年的生肖展开创意,融入周边系列作品中。如美宝莲猪年限定麻将礼盒、施华洛世奇飞天小猪项链、美宝莲猪猪粉饼等猪年周边纷纷上市。

洽洽将动物与传统文化结合发布24节气海报,用瓜子演绎节气中的意象,白狐踏雪、菊黄蟹肥、布谷鸟鸣……描绘出自然风光又传递了东方美学,文案诗句将“洽”字巧妙融合,制作出“洽生万物”的和谐光景。与之类似的还有,京东#腊月办年货 上京东#话题下将JOY与九尾狐、神鸟精卫等动物结合创作的年货节系列海报。

五、结语

社会所呈现的消费特色与动物符号讯息的建构间具有密切的关联。广告业作为建构商品文化参考架构的重要起源,善于利用消费者感性诉求,促销商品或服务。因此,动物符号在现代广告作品中频繁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参考文献

[1] Randy Malamud,Poetic Animals and Animal Souls [M].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3:4.

[2]陈海英.动物平面广告的趣味化研究[J].包装工程,2016(4):25-28.

[3]佚名.运动球鞋的符号消费-NIKE球鞋广告之文本分析[EB/OL].https://wenku.baidu.com/view/fe20b76ba45177232f60a20b.html,2010-09-20.

[4]喻璐.动物广告符号的价值研究[J].传播与版权,2015(7):67-68.

国小康网 人民日报批弹窗广告具体说了什么?12月4日,人民日报刊文《“弹窗广告”不能想弹就弹》,文中提到“弹窗广告”肆意而为,不仅影响上网者的心情和工作效率,还会带来木马植入、信息诈骗、强制消费等问题。

我们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打开电脑网页、登录手机客户端,一些形形色色的“弹窗”往往扑面而来,有信息推广,有商业广告…业内人士透露,多数弹窗都是推广公司与浏览器平台合作,按受众点击量收费并分成,弹窗广告每次点击按0.1至0.3元收费。

人民日报原文

如今,消费者打开电脑网页、登录手机客户端,往往会发现,一些形形色色的“弹窗”扑面而来。这些弹窗有的是信息推广,有的是商业广告,很多时候让人避之不能。

弹窗是一种推广方式。有时候,弹窗广告对人们网上购物、浏览信息有一定帮助,但总体而言,弹窗泛滥就是“扰民”了。当想看的网页被遮挡、想买的商品被隐藏,这种“霸屏”的弹窗,给人的感觉往往是厌烦。

我国《广告法》明确规定,“利用互联网发布、发送广告,不得影响用户正常使用网络。在互联网页面以弹出等形式发布的广告,应当显著标明关闭标志,确保一键关闭。”实际情况是,不少弹窗都把关闭按钮做得很不显眼,有时用户点击后非但不能关闭广告,反而会进入广告页面,越关越多、越关越烦。这些年,相关部门曾多次针对互联网广告开展整治行动,然而,这些违规的弹窗广告总是屡禁不止。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广告商家和浏览器平台利益勾结。对他们来说,弹窗推广是实现“共赢”的载体,“弹”在网上就能赚钱。

业内人士透露,多数弹窗都是推广公司与浏览器平台合作,按受众点击量收费并分成,每次点击按0.1元至0.3元的标准收取费用。一些推广公司运营的弹窗,还能实现对目标人群精准推送:你前一天浏览过某个商品或某条信息,第二天打开电脑、手机就能收到与之相关的信息、广告。这种量身定制的弹窗不仅扰民,还可能侵权,存在盗用用户信息、侵犯个人隐私等问题。

“弹窗广告”肆意而为,不仅影响上网者的心情和工作效率,还会带来木马植入、信息诈骗、强制消费等问题。治理弹窗泛滥,监管必不可少。相关部门应明确监管责任,加大执法力度,强化精准执法,不能让弹窗广告想弹就弹。对恶劣弹窗给用户造成伤害和损失的问题,也应明确具体的主体责任。在这方面,不妨参照治理垃圾短信的措施来加强对弹窗广告的监管:任何实体和个人未经接收者同意或者请求,不得向其发送弹窗广告;接收者同意后又明确表示拒绝接收弹窗广告的,应当停止向其发送。

治理弹窗泛滥,平台责无旁贷。有关平台应珍惜声誉、控制弹窗。对发布违规广告的网络经营者,应与其及时终止合作关系。只有优化行业生态、加强业界自律、形成管理合力,才是治本之策。

作者:北岸

来源:《人民日报》2019年12月04日 19 版

网友评论:支持,应当整改

屏蔽弹窗广告教程

学几个屏蔽弹窗广告的小技巧还是用得上的,一起学习一下吧。

1.最常见的弹窗广告都在浏览器上,浏览器自身一般都带有屏蔽弹窗的设置,包括禁止弹窗和禁止Javascript等,但由于是全局性设置,有时候会导致一些网站的正常功能无法使用。

随着浏览器插件(除了老IE不能用插件)的兴起,就出现了一些屏蔽广告的神器插件,比如Adblock,能屏蔽绝大多数的广告。以前甚至一些视频网站的视频广告也能屏蔽,不过后来视频网站设置了即使广告被屏蔽,也得看黑屏……

2.对于软件内的弹窗广告,大多数正规软件在设置中都有弹窗广告的选项,仔细找找一般都能关闭。

但也有部分无法关闭的广告,就只能通过开会员、修改文件(小白慎用),或者通过某些软件(比如360全家桶、火绒等)的弹窗拦截功能来实现弹窗屏蔽。

3.移动端的话,一些浏览器也支持插件功能,可以有效屏蔽弹窗。比如安卓端的火狐Firefox(建议国际版)、iOS端的猛犸浏览器等。也有一些浏览器支持手动屏蔽弹窗,但也有不少弹窗屏蔽无效。

目前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屏蔽弹窗广告的简易方式大概就这几种。你学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