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各位小伙伴们平时在抖音也看过一些VB或者JS脚本写的恶作剧代码,没错,今天小编就是想搞事情,利用JavaScript实现关不掉的对话框,很好玩的哦,还可以发给别人不报毒(没错,这很关键!)好了,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怎么做的吧~
双击我的电脑->组织->文件夹及搜索选项->查看
如果你的是打钩的就把√去掉
在桌面右键->新建->文本文档
双击文本文档,键入:
<html>
<head>
<title>网页恶搞程序,关不掉的弹出框</title>
</head>
<body>
<input type=button value="点我之前要有心理准备哦,我是永远也不关不完的对话框!"
onClick="var e=1;
while(1==1)
{alert('温馨提示:这个对话框是关不掉的!')
alert('不信那你继续点!')
alert('那你继续点!')
alert('继续点!')
alert('续点!')
alert('点!')
}">
<br />
<br />
<!--任务管理器可以关哦-->
</body>
</html>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margin:30px 0 0 0;"><hr style="color:#999;height:1px;">
如不能显示效果,请按Ctrl+F5刷新本页!</a></div>
划重点:你只需要增加alert行或者改动里面的文字就可以表达出自己想要的东西了!
例如:我在 alert('点!') 后面加一行alert('请关注Hello源代码')然后这个死循环对话框里面就会多出这一行了
改一个能吸引别人打开的名字,并且把后缀改成html(右键->重命名)
like this
对了。如果是IE打开的话底层会有个阻止弹窗,允许就可以了
轻轻点一下这个butto:
然后,就像这样:
当然,我前面注释中也提到了,利用任务管理器就可以关掉了~
话说我呀,总算干点正事了,不然我这文章就跟这名字对不上号了~好了,老规矩,喜欢点赞关注哦~还有,成功的小伙伴请评论分享喜悦的心情,嘻嘻~
预祝大家国庆长假玩得开心~
名13岁女孩被指控传播未经授权的恶意程序。
日本刈谷市警方近日质询并指控了一名13岁的女学生,起因是她将一段恶意代码的链接放到了在线公告栏上,广泛传播代码。这段有问题的恶意代码是弹出警告消息的无限循环,每当你点击“确定”就会立即显示新的消息。
对代码感兴趣的童鞋可点击这里进行访问
可以看到,这就是十分常见的恶作剧无限弹窗,点了“确定”按钮,这个窗口便会一直弹出。这里的效果就是输出颜文字(kaomoji)和一条短消息,翻译过来就是“多次关闭它是没用的。”
不过通过移动浏览器访问可能看不到这个效果,因为它们普遍都默认阻止弹出式窗口。而每款主流的桌面浏览器对这种无限弹窗也都有处理方案。比如说,Edge 浏览器提供了一个复选框,可以阻止页面显示后续对话框,而 Chrome 让你可以关闭选项卡 —— 尽管有对话框。
代码本身极其简单,它最终的效果不过是产生一个无限循环和一个警告框:
for ( ; ; ) { window.alert(" ∧_∧ ババババ\n( ・ω・)=つ≡つ\n(っ ≡つ=つ\n`/ )\n(ノΠU\n何回閉じても無駄ですよ~ww\nm9(^Д^)プギャー!!\n byソル (@0_Infinity_)") }
代码就长这样,不过这与短短一天内导致1507台计算机系统崩溃的代码不完全一样。
警方在调查这起犯罪行为时仔细检查了公告栏的用户日志,发现其他人也涉嫌附有链接。为此,警方搜查了一名失业男子和一名47岁的建筑工人所住的房子。这三个人中没有一个人被指控实际编写这个无限循环。女孩解释其行为时称,自己经常遇到这样的恶作剧,以为如果有人点击链接会很好玩。
消息中出现的推特用户 0_Infinity_ 有一个受保护的帐户,但该用户在自我介绍部分留下了一条消息,表明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这个脚本在今天引起如此大的动静,该脚本是在2014年编写的。
为了抗议日本警察采取的行动和将此行为定为犯罪的荒谬做法,东京开发者 Kimikazu Kato 在 GitHub 上创建了一个名为 Let's Get Arrested(来逮捕我们)的仓库(https://github.com/hamukazu/lets-get-arrested)。
fork 这个项目,然后创建一个名为 gh-pages 的分支,就能创建一个托管在 GitHub 上的简单网站,该网站只含有无限循环警告,犯罪行为简直触手可及。
△ https://github.com/hamukazu/lets-get-arrested/blob/master/README.zh_hans.md
公司的网又崩了,下片儿 200 kb 每秒都不到!谁去修一下网?”
“ 一个微博页面我整整加载了半分钟!WDNMD!( 网断难免的)”
类似儒雅随和的对话,几乎每天都会在编辑部里发生。不得不说,虽然写稿的速度不快,但同事们对网速的要求还是蛮严格的。
毕竟网速这种东西,还是越快越好。
但最近,一个足以让同事们抓狂的网站成功地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因为无论网速多快,等待你都将是漫长的加载。没错,是程序员故意的。
这网站名为 Slowww ( 网址:slowww.ml ),听名字就知道,这是一个和快完全不沾边的网站。它的开发者是一位名叫 Terence Eden 的英国程序员。
网页本身并没有什么浮夸的设计元素,准确地说,甚至有一些简陋。他全部的内容都会以每秒 175 比特( 约 0.02 KB)的速度加载。
这种呈现方式,让小辣椒觉得有人在电脑的另一端疯狂打字的感觉。
在文字噼里啪啦地显示几行之后,Eden 用 CSS ( 层叠样式表 ),给网页排了个版。
当然啦,黑白的文字并不是这个网页的全部,因为在最后还是出现了带点颜色的东西——图片。
只不过这张图片的加载速度也是出奇得慢,加载完需要 40 秒。
随着打字机继续推向接近事实的那下一行,这张模糊的图片也终于露出真面目,是一只兔子。
最后整个网页加载完全部元素需要花费 6 分钟。别问小辣椒咋知道的,我掐着表记的时!
虽然兔兔很可爱,但不得不承认,这个网站确实有点搞人心态了。
而且有趣的是,这个网站并不是程序员 Eden 为了整蛊同事所做的无聊恶作剧。而是他觉得,如今的网络都太快了。
Eden 想用网页表达:有些时候,快并不是一件好事。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人类已经开发了火箭,核能等等高大上的东西,但谁能想得到,电话和互联网在那时居然无法同时使用。
Eden 回忆到,在他第一次接触互联网的时候,点开一个网页,转头吃个点心再回来,网页就刚好加载好。他会认认真真地阅读网页上的每一个字,细看每一张图。
他觉得那个时候,上网还是一件十分悠闲的事儿。
而如今随着网速越来越快,无数的网页,海量的内容,因为需要筛选信息,上网冲浪却变成了一件很累的事情。
当然,某款网盘的下载速度还是小辣椒年轻时的那股复古味儿,始终如一。
于是乎他设计了这个行为艺术网页,每秒只加载 20 个字符,用代码来控制你的阅读速度。除非你上过量子波动速读班,不然普通人认字就差不多这效率。
小辣椒也觉得,网速变快了,但是有用的东西并没有增加,那些分散人注意力的无用信息反而乘上互联网的快车,搞得人心力交瘁。
就比如如果你不是老网民,面对这样的下载页面,相信你还是会有很大的概率上当吧。
Eden 也认为,网络加载的速度远远超过了我们人类的阅读速度,在面对霸王条款或者钓鱼诈骗链接的时候,很多时候我们还没来得及理解完全,就傻傻地按下确定了。
当然,这还只是第一层,小辣椒觉得更可怕的是,在互联网时代不少的人在用你的注意力敛财。在用信息时代的快,赚着快钱。
就像营销号需要阅读量、短视频号需要播放量,大量原本毫无干货的内容充当标题党,消耗着大伙们的精力,用这种快速的批量生产,把大伙们的关注度变现。
小辣椒觉得那些无脑标题党和带病毒下载链接,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毕竟在互联网时代,这种快钱最好挣。
也有不少的网民们也生怕落后大把部队,把不必要的时间和金钱都花到了连三个月都坚持不了的“ 潮流 ”上。他们在信息高速上迷了路,把韭菜一茬一茬地定时送上门。
有一说一,在第一次打开这个网页的时候,小辣椒确实也有点心态爆炸。但静下心来,跟随着光标一行行读下来,6 分钟的时间还是说没就没。
我也惊奇地发现,自己已经很久没有这样一个标点不落地读下一篇英文文章了。
然而,就在小辣椒准备再次去网站获取一些素材的时候,不妙的是这个 Slowww 的实验已经被关闭了,原网址也直接跳转到了 Eden 的博客。
当然啦,小辣椒的意思并不是在劝大家拔掉网线,或者是回到拨号上网的时代,用着和 Slowww 一样的蜗牛网速。
而是想和 Eden 一样提醒大家:你的时间和注意力,非常值钱,人为地慢下来,你或许会发现世界会安静许多。
而网速这种东西,当然还是越快越好。
当然,前提是要成为工具的主人,而不是被网络异化成的商品。
*请认真填写需求信息,我们会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