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营销服务商

电脑端+手机端+微信端=数据同步管理

免费咨询热线:

有关微信小程序 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天凌晨刚过,此前传闻已久的微信小程序功能就正式的来到了大家面前。作为继公众号、服务号、企业号之后的微信又一重大功能,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它十分期待。那么小程序究竟是什么?怎么找到小程序?小程序有哪些使用技巧?小程序能否干掉APP?它又会为行业带来哪些改变呢?别着急,在接下来的这篇文章里,你将找到你想要的全部答案。

● 什么是小程序?

根据微信官方给这款产品的定义来看,微信小程序属于一种无需安装,即用即开的“手机应用”。用户通过扫描二维码、使用搜索功能以及点击朋友分享给自己的链接就可以进入小程序。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小程序还不支持朋友圈。

从目前的使用上看,小程序在很多方面做得都十分接近APP。可以在桌面创建图标、支持后台单独显示、以及拥有美观的UI界面。

● 如何找到小程序?

和传统的应用程序不同,小程序并不能在手机的应用商店中进行搜索。而其“父亲”微信内同样没有提供小程序商店的入口。那么,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该如何找到小程序呢?

微信官方为我们提供了三种进入到小程序的方式。在知道小程序名字的时候,用户可以通过搜索功能直接对其进行搜索。而微信更希望的小程序使用场景则是通过扫码进入。例如:在公交站,你可以直接扫描站牌的二维码获取公交到达的时间信息等等。除此之外,微信还为用户提供了分享功能,当然,目前分享功能仅限分享给朋友或群组,还不能朋友圈。

当然,对于安卓用户来说,在小程序页面内也为用户提供了添加到桌面的选项,让用户可以更加方便的打开常用的小程序。微信内的“发现”当中,也为使用过的小程序提供了入口。

● 怎么使用小程序&小程序使用技巧

事实上,小程序的使用逻辑与Apps的使用逻辑是相同的,小程序更像是轻量版的APP应用。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小程序本身的属性决定了它有着很多自己的特色。接下来,笔者就与大家一起聊一聊小程序的使用技巧。

安卓用户可将小程序发送到桌面

因为系统更加开放的原因,安卓用户将可以直接将小程序发送到桌面生成程序图标。根据笔者对小程序图标设计的观察,目前小程序和APP的图标设计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不过笔者还不确定究竟是巧合还是软件开发商的刻意为之。

微信小程序图标有着非常统一的规范,每个小程序的图标都是菱角分明的正四边形。这一点与众多安卓浏览器“将图标发送到桌面”的功能十分相似。(图中第一排为小程序图标,第二排为浏览器书签图标,第三排为APP图标)

通过扫一扫功能打开应用不支持长按识别

为了增加与服务号之间的区分度,微信在入口、推荐方式等很多途径对小程序作出了限制。除了我们上文已经提到的不支持朋友圈之外,微信甚至对于小程序通过扫一扫进入到方式也作出了限制。用户无法通过识别二维码的方式进入到小程序当中,而只能通过扫码的方式进入

小程序会消耗内存

我们都知道,无需安装,即用即开是小程序的一大优点。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小程序可以逆天到不消耗资源。当我们使用微信打开小程序的时候,微信所占用的内存资源是会明显上升的。

小程序的优势:没有恼人的通知

除此之外,没有恼人的通知同样是小程序的一大优势。举个例子,在不进行通知管理的情况下,微信视频在后台运行时视频内容推荐总会不时弹出。不过如果使用小程序,这些恼人的推荐内容就不会再出现了。不仅如此,可能是小程序推广期的原因,目前使用小程序观看视频即使不是会员也可以观看5s广告后跳过广告,体验更加出色。

目前小程序遍及的类目

目前, 微信官方已经开放了包括商业服务、公益、IT科技、餐饮、旅游、电商平台等18个大类的开发,通过微信小程序,我们可以完成购物、外卖、生活服务等一系列的活动。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关注的“游戏”类目,目前还未开放,所以如果你想玩到小程序游戏,可能还要多等一等。

(图片来自钛媒体)

● 小程序干掉APP?

在小程序发布之后,有关小程序干掉APP的言论在互联网上可谓是层出不穷。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也来谈一谈,小程序究竟能否干掉APP。

在笔者前段时间有关小程序的文章中就曾提到:小程序更像是基于H5的“云应用”,而随着云技术的逐渐普及,云应用会是未来几乎已无悬念。不过,要说微信小程序将会干掉APP们,笔者依旧认为是一个“伪命题”。

首先,微信本身的属性就已经限制了它成为“革命者”的可能。就目前而言,微信本身仍然在APP的范畴之内;而且,虽然在国内应用领域微信几乎有着最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但是想要靠其一家干掉APP,依旧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而另一方面,其实在此之前,例如火狐FireFox OS、Google Chrome OS、阿里YUNOS,已经有很多举足轻重的互联网公司正在OS领域对云应用进行探讨了。不过由于云计算能力和网络方面的限制,目前还没有一家称得上成功。FireFox OS前年末已经“牺牲”,YUNOS的云端应用被压缩在一个最左屏内,仍需兼容Android生存,Chrome OS设备虽有所增长,但归其原因更多的是因为价格低廉。

综合来看,似乎在目前的环境下讨论“云应用”普及,还为时过早。

● 小程序会带来哪些改变?

那么,既然不能干掉APP,小程序又能带来哪些改变呢?难道小程序的作用真的仅限于“拯救16GB iPhone”吗?笔者认为,微信小程序的到来至少会带来下面两点影响:

创业者新的狂欢

毫无疑问,对于很多创业者来说,小程序将会成为他们新的创业风口。依托着微信背后巨大的流量资源,风口上的小程序开发者极有可能会成为下一批“飞猪”。对于开发者而言,小程序拥有更低的开发时间和人力资本,简单来说就是“省钱”,而且它还更容易更新和维护,微信方面对于小程序的政策也十分适合创业者们:修改无需等待审核,迭代后马上能看到效果,这又为开发者省去了很多麻烦和时间成本。

其实,这样的桥段在此之前的公众号和服务号上就曾上演过。每一次新的东西出现总会有一批抓住红利获得成功的人。小程序自然也是其一。

H5技术的普及

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小程序可能会带来的另一大影响则在HTML5技术上。微信小程序是基于H5开发的程序,但用了类似于JS-SDK的框架(百度以前是clouda框架),提供了更多的接口和组件,让程序更加流畅,体验接近原生APP(Native App)。从根本上讲,小程序虽然不是H5,但却与H5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依靠着微信的影响力,小程序或可以让如今混乱和普及度不高的H5技术变得更加规范和大众化。这一点无论对网页技术的发展,还是对于未来云应用的普及,都是强有力的助燃剂。

后序:致敬苹果的微信小程序

2007年1月9日,乔布斯在旧金山莫斯科尼会展中心发布了苹果的首款iPhone;十年后的今天,微信的小程序上线了。这并不是巧合,“微信之父”张小龙本身就是苹果创始人乔布斯的崇拜者,小程序似乎也是他致敬乔布斯的作品。不过,当年乔布斯通过iPhone为整个手机行业带来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如今的微信小程序究竟能够走到哪一步,却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去验证。

日,“教主”陈乔恩和游戏玩家组队玩《陌陌弹珠》的事儿,成了二次元的热点话题。其实这并非陌陌第一次推出游戏,陌陌在2013年就已经涉足游戏业务,但取得的成绩却受限自身体量以及腾讯这个强敌,一直难以引起业界重视。 《陌陌弹珠》《陌陌弹珠》 在社交游戏随着移动互联网爆发式增长的这几年,根据千军游戏对于游戏行业的观察:社交游戏市场的变化,或许给社交应用的游戏业务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会,腾讯被迫高冷地面对中小游戏开发团队,给其他社交游戏平台提供了突破性发展的机会,陌陌如若把握住机会,其游戏业务或将因此实现更大程度的突破,让其游戏业务为社交业务的发展产生更多帮助。

高冷的微信

按照工商局查询出来的信息显示,陌陌2013年在成都成立了成都陌陌科技有限公司,法人是陌陌创始人唐岩。该公司专门负责陌陌游戏运营、客户服务、社区生态维护。2013年11月4日,陌陌发布了首款在线游戏“陌陌泡泡兔”安卓版,这是其与国外团队联运的一款游戏。

社交产品做游戏,这在国内外都不算新鲜事,因此当时陌陌并未因此获得媒体的大力关注。2014年9月底,数十家知名科技及游戏产业媒体发布消息称:由于《神经猫》、《看你有多色》等html5游戏通过微信朋友圈疯狂传播,实现了超过千万IP的访问,在一定程度上给微信平台的用户体验带来了负面影响,微信将主动限制html5游戏传播次数,超过微信所设置的IP数之后,用户分享在朋友圈的html5游戏将仅能个人看到。

不得不说,在过去一年时间里,微信造就的大量移动社交游戏案例,是目前任何一家国内的社交应用都无法做到的。微信限制html5游戏发展,一方面是为平台用户体验着想,也令微信的流量拥有更多的变现方式,完成腾讯的很多梦想;而另一方面也透露出:要与微信在游戏方面展开合作,中小团队机会不大。

由于游戏本就是腾讯的优势,腾讯多年积累的自研和代理资源,让微信在移动社交游戏内容上的需求并不太大,这就导致中小团队不得不接受微信高冷的姿态。从微信并不封杀html5游戏,也并不封杀游戏团队利用朋友圈发展游戏用户的行为,已经看得出微信对中小游戏团队的支持。微信之所以难和中小团队合作,也是情有苦衷,摆出一副高冷的姿态实则也是被迫的。

就是这样一种情况,令微信至少难以拥有和中小游戏团队一起,构建出一个移动社交游戏平台的机会,这对社交应用来说便是机遇。如何证明自己的移动社交游戏分发传播效果,进而吸引大量中小游戏研发团队提供优秀内容,共同抱团打造一个移动社交游戏平台,或是陌陌要在游戏领域大干一番的机遇。

陌陌的下一个角色:移动游戏经纪人

根据过往的游戏发展情况,陌陌要在游戏上做出优秀的成绩,或许不该仅限于自身渠道的推广。以开放的姿态迎接中小团队合作,将游戏的推广渠道多元化,包括但不限于陌陌自身的渠道,打造成一个靠抱团发展起来的移动社交游戏平台更为靠谱,让自己定位成游戏内容上的经纪人。那么这一梦想具体如何做呢?

1、自身资源:从社交引流到游戏

以此次陌陌弹珠这款游戏的推广作为案例,抛却陈乔恩助阵的外部因素,陌陌自身通过导入陌陌社交关系,用陌陌吧、陌陌附近列表的横幅广告、陌陌游戏中心弹窗广告的方式,形成了陌陌自主推广的游戏渠道。这样从社交引流到游戏的方式,陌陌要构建游戏平台,日后也不能缺少。

2、外部资源:从平台到联盟

随着互联网以及游戏竞争的加剧,不少厂商都期待让游戏的制作和发行渠道都掌握在自己手中,甚至不乏有大厂完全依靠自身渠道推广游戏的情况。于陌陌而言,陌陌游戏目前的渠道价值,并不能与微信游戏渠道价值相比,也无法和网易一样,除了易信之外,还有门户、新闻客户端、邮箱的多元化渠道推广游戏。

陌陌在自身游戏推广渠道不及其他社交应用的情况下,以游戏内容商的身份,以陌陌出面,让陌陌以游戏内容商的姿态,将平台的游戏内容推广出去,让陌陌成为一个移动社交游戏联盟,在外部的渠道推广中也树立出自身的渠道推广优势,这将能够提升陌陌整体的渠道价值,吸引更多的游戏内容厂商入驻。

现今,游戏行业竞争不断加剧,中小团队要发展要生存所面临的压力很大,陌陌成为移动社交游戏平台,存在很大的社交优势,如果比之易信、腾讯,用更开放的思想,让自己的游戏平台成为一个抱团联盟,共同在不断提升自己渠道价值的情况下,培养外部渠道优势,将让原本在自身渠道优势就令不少中小团队羡慕的从业者们,更加认可陌陌的游戏平台价值。

游戏也能反哺社交

整个移动互联网APP拉新成本大幅提高,让陌陌也难按照常有的思路壮大自己的平台,对此,笔者的期待便是:将陌陌游戏深耕下去,不仅让陌陌社交助力陌陌游戏发展,也让陌陌游戏可以反哺社交平台发展。

从目前陌陌最新的游戏产品——陌陌弹珠即可看到。陌陌弹珠利用陌陌自身的社交优势,在帮助游戏可以拥有更多的用户,游戏之中陌陌社交好友组队游戏,寻找附近的陌生人一起游戏,并在陌陌社交平台中开始贴吧功能,鼓励网友开设游戏群聊。这样在做法,实际上就可以让陌陌利用自己的社交平台资源助力游戏发展的同时,也提升社交功能的使用活跃度,这对陌陌社交发展无疑来说也是好事。

如果在陌陌游戏的外部渠道优势更加明显的时候,陌陌联运的游戏通过外部渠道的推广,一方面壮大了陌陌在游戏方面的收入,让陌陌的游戏平台品牌和优势更为明显,另一方面就通过陌陌游戏,让更多非陌陌用户的网友注册了陌陌账号,成为了陌陌游戏玩家,进而过滤掉一部分成为了陌陌社交的用户,这是笔者为何期待陌陌可以加强自己外部资源的重要原因。

陌陌始终是一款社交应用,社交才是其产品立项的初心。一切商业化,一切业务的拓展,或许都得回归社交之上。游戏与社交之间天然的联系,让游戏成为了陌陌要加快其社交步骤的天然利器,如若陌陌成功打造成为了移动社交游戏平台,那么陌陌将因此拥有海量的社交资源从游戏中灌入。

因此,陌陌如若抓住市场机遇,成功打造出移动社交游戏优势平台,其不仅在游戏方面的收入非常可观,还能够让游戏业务反哺社交,帮助陌陌社交用户的增长,帮助陌陌其他营利模式的发展,而这一切,或许都是微信所带来的机会。

作者:小谦,千军游戏创始人,互联网观察员,微博@小莫谦,微信联系net1996.

TML 5虽然只是一个技术标准,但是眼下更多承载着颠覆苹果与谷歌移动生态的理想。我并不想单纯从技术角度谈论HTML5的现实处境,因为技术从来不会成为发展的绝对瓶颈,尤其是HTML 5本身就不存在任何重大的技术难题。反而“商业”成了HTML 5发展无法逾越的鸿沟。只可惜“商业”从来都掺杂大量的投机成分,当然也有商业政治的成分。

HTML5所谓的“标准定稿”在我看来只是一场公众秀。HTML 5标准自始至终就不是W3C组织一家的自留地,更不是唯一的代言人。原本W3C组织对外宣传“要到2022年才会完成HTML 5正式标准的颁布”,现在为何又如此匆忙的定稿?这种定稿真的会对移动开发产生多大影响?

最纠结的10%

真正一直关心HTML 5的人会记得2012年7月的一个重大新闻,HTML5的两个标准组织W3C和WHATWG因为“理念不合”决定分道扬镳,这被看成一场IT界的商业政治事件。二者的根本理念差异是WHATWG认为HTML 5应该成为一个动态的标准既Living Standard,而W3C则认为应该形成一个固定的标准。导致这场事件升级的真正原因并不是“理念”这么简单,而是二者各自代表的利益集团背后的推手。WHATWG向W3C叫板的底气,正是来自Mozilla、苹果和Opera的支持。W3C则选择了微软。

HTML5标准本身涉及的技术并无任何障碍,但是之前迟迟无法定案的原因则是错综复杂,缓慢的进度除了再一次证明这些组织是超级低效机构之外,所谓的利益和政治博弈才是直接导致了进度缓慢的真正原因。实际上截止2013年90%以上的HTML 5的标准早已完成,剩下的部分恰恰是各大利益集团博弈的重点,此次W3C代为发声,明显生米煮成熟饭的意味,这真的会奏效么?答案是完全否定的!因为各大金主不会因为一场PR活动就放弃自己的利益。

那么对开发者和技术用户而言,W3C所谓的标准定案到底意味着什么?是否可以从中获益?到底该如何看待这一“进步”?

这一切还要从W3C与WHATWG的分歧开始,动态标准还是固定的标准更适合开发者?我想,答案或许是WHATWG的Living Standard!因为没有动态的标准,就不会有HTML 5的未来。未来HTML5想得到真正的发展,核心问题并不是标准哪天定稿亦或是浏览器性能不足,关键在于两点,一是持续改进,二是生态。

龟速迭代

如果没有一个持续改进的标准和为此而不断努力的组织,HTML 5就只能把颠覆App生态当成一句口号,永远充当配角。因为生态革新速度要远大于开发者的行动速度。

IT world已经完全不是10年前的样子,Cloud/Client“云与端”快速蚕食着传统B/S架构(浏览器到服务器)的空间。端不特指“手机端”而是更广泛的包含“pad端”“PC端”甚至“手表端”“汽车端”“家电端”等等。而相比PC时代,更多端的出现,代表着更多的硬件组合以及更多业务场景和功能。我们一直诟病W3C等标准组织行动缓慢,这次标准的公布很明显没有解决任何“云与端”复杂性的解决方案。我们设想一下:

  • 场景A:以iphone的touchID为代笔的生物识别功能在各种端上兴起,继而产生了大量新的API,甚至可能今后带有硬解的虹膜识别、声纹识别等终端能力,在一个固定的HTML5标准下如何解决?HTML5附带的device API甚至只涵盖了feature phone时代的基础通讯录、摄像头等功能,今天出现的touchID均无法有效调动,更何况2、3年后我们无法认知的新功能的标准配套实现。这种情况下不发展的HTML 5标准代表着“弱功能”

  • 场景B:智能硬件的发展对蓝牙和wifi使用以及驱动的需求迅猛增长,而HTML 5配套的对蓝牙3.0驱动的支持标准何在?可以遵照标准的HTML 5亦或是配套的标准以及协议在浏览器内连接大部分的智能硬件么?答案当然也是全然否定的。这种未来最常见的常见之一都无法实现,那些大谈HTML 5将会取代APP的人恐怕又会说“这些不是HTML 5擅长的,这种举例毫无疑义”。那请问HTML 5擅长的只是排版布局和阅读类亦或者一些低价游戏的APP么?更不要说对于NFC等很快可能成为终端标配的系统新能力,所以定稿后不发展的HTML 5标准代表着“弱扩展”

其实,这一切基于HTML 5的论点并非没有明确的解决方案,简单来说所谓的HTML 5定稿只是闹剧和PR,如果真正期盼HTML 5挑战App生态,一定要出现一个不停发展的动态标准,才能够具备上场参赛的基础。只是这倚重的是标准背后的“推手”和“金主”,那些想打造自己生态王国的大玩家。作为WHATWG的重要支柱,苹果公司一直在低调中快速发展着自身的Web App技术,到今天为止,在iOS中已经有比Android和其他操作系统更成熟和完美的围绕HTML 5和Web App的支持,只是遗憾的是苹果公司只是把HTML 5当成技术,而没有为打造HTML 5的生态做出任何其他的努力。

推不动的生态

2013年是HTML 5最低调的一年,因为在此前一年,众多打击接踵而至,除了用户对HTML 5普遍负面的反馈之外,最严重的一次事件就是Facebook的彻底反水!

扎克伯格:我们过去最大的错误就是在HTML 5上面赌太大!

曾几何时,面对HTML5扎克伯格野心勃勃的推动着“复制Facebook在PC端生态和霸权计划”。众所周知,苹果的生态系统是相当封闭的,Android虽然开放但是也全面复制着苹果的玩法iOS->Developer->APP->Appstore->User。所以Facebook全面推进HTML 5,妄图跳开移动操作系统的掌控,拥抱HTML5和www的开放流量体系。

但是即便是Facebook如此重量级的玩家,最后也认栽了。无独有偶,Linkedin作为又一风向标,在2013年也同样放弃了HTML 5重新拥抱APP。到今天,难道短短的一年多,世界就发生了彻底的改变,HTML 5又重新具备了王者的气质?当然是不可能的,世界上各个IT王国都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时间。

根据Flurry的报告,相比去年,2014年用户在移动端的使用APP的份额进一步上升突破80%,而手机网站的使用情况进一步被挤压。这说明用户市场没有将APP升级和下载当成多大的困难(至少没你想像的那么困难),并且随着App store更加人性和智能化的帮助用户在wifi环境下自动升级等机制的普及,APP在使用上对用户来说门槛越来越低,反而基于HTML5的Web App的使用和获取倒是成了用户的障碍。手机浏览器的用户留存和使用情况越来越不乐观,这个最重要的HTML 5的载体正在失去活力,反而大家寄望于超级APP,微信在中国眼下成了一根救命稻草。

当然想基于超级APP的形式打造自身闭环生态的厂商不止Facebook一家,反观国内试水的大公司也很多,但均以鸣金收兵结尾。从UC的web app商店到百度的轻应用,构建基于移动web流量的生态系统无一成功。目前造成这种局面原因众多,例如浏览器性能不足、HTML 5标准未定稿、无有效的web app发行渠道等等,但是正如我3年前说的,最核心的问题是移动开放流量体系和原生生态系统的对抗。

目前用户从App store去搜索和下载app,在桌面存留app入口点击使用,这已经成了iOS与Android生态系统下的固定模式。反而让用户进入超级APP,再通过搜索或连接的方式进入一个第三方web app,无论是从操作流程还是用户最终体验都无法和操作系统层级的体验抗衡。而HTML 5标准定稿没有为这种生态的困难带来任何一点的改变,所以说HTML 5在W3C操纵下的所谓标准定稿,只是一场PR的闹剧,虽然搅动了市场,但是也刺激了一批从业者充当炮灰。

期待新玩家

打造移动开放平台和生态系统,微信是佼佼者,并且成功将部分App的流量转化成了Web app的流量。微信也一路创新了导流手段,没有选择用户网址输入、也没有选择用户搜索进入web app,而是把账号变成网址并且直接收藏的方式,形成了一个特殊的“web app浏览器”。在打通了流量后又恰当的加入了支付手段,不但盘活了流量也让流量变得更加有价值。

这给HTML 5开发者带来了希望,不过很快又很失望,因为开发者发现微信对流量的管控超乎预期。这让我想到了SNS时代开放平台玩死众多social game厂商的过去。中国有大的互联网开放平台,曾经的腾讯、人人甚至淘宝。但是总结规则无一不是“貔貅原则”流量只进不出,所谓的盘活流量只是为自身生态服务,虽然这样无可厚非,只是对于开发者来说把自己的梦想嫁接在“中国版的开放平台上”无异于“与虎谋皮”。因此HTML 5生态的建立或许可以借助开放平台,但是真正可以对抗原生生态的HTML 5需要的是类似于WebOS这种更彻底的变革。

开发者对于HTML5的定稿,心态大可保持平和,短期内不会带来任何的实质性改变。浏览器特别是操作系统厂商也不会因为W3C标准的定稿而放弃一直维护的自身利益,该支持的早已经支持,不该支持的也不会遵照标准去支持。只是HTML 5作为进步的一代标准,抛开利益和政治的博弈,还是会给开发者带来更多的价值。只要不盲从,以学习的心态积极对待,仍会从中获益。

HTML 5和配套的web开发技术具有跨平台、低门槛的特性,目前大量的APP中广泛使用了HTML5配合native development原生开发,极大的降低了APP整体的开发成本,更有一些移动应用引擎使用Javascript和HTML 5开发跨平台native app,在不触碰iOS与Android生态利益的前提下,发挥实用的价值。因此只要回归到技术本身,把HTML 5技术应用到可以使用的场景中充分发挥价值,就可以逐步迎接更光明的未来。

2年前,移动开发领域掀起过一次行业大辩论“web app和native app谁死谁活”的问题。今天这个问题依然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所以下一篇是,HTML 5盛宴(二):再论Web app和Native app的未来。

本文作者刘鑫,移动云服务APICloud创始人兼CEO,从SP梦网时代就开始持续关注移动Web开发,个人邮箱hi.seanliu@yahoo.com

除非注明,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或编译,转载请注明: 文章来自 36氪

36氪官方iOS应用正式上线,支持『一键下载36氪报道的移动App』和『离线阅读』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