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营销服务商

电脑端+手机端+微信端=数据同步管理

免费咨询热线:

新年Flag太多,完成太少?这一篇就够了


是一年新年时刻,意味着又到了再一次立Flag的时候了。

不过前几天,有不少公号乃至电台都在说,一些专家认为新年不适合立Flag,需要过几个月之后再立成功率为更高,理由是因为新年的时候天气太冷了!

我不得不说,好吧,可能有道理。但是新年不立,可能这一年我都已经不会再想着立Flag这件事情了。

知乎上也有一些小伙伴们尝试了一年不立Flag,来年复盘的时候发现,一事无成,最终也是焦虑万分的节奏。

然而,如此上进的我,却依然立Flag的时候也发现了个矛盾!

那就是,想做的事情太多,却往往一事无成。

现实告诉我们,想做的越多,目标越杂,最终的完成率也就越低下,最后可能连一个Flag也没有完成。

就我自己而言,12年毕业,开始学习Data Science,8年过去了,也只完成了3/8的课程。13年开始着手Python,至今已经7年,依旧觉得编程是未来三大基础能力之一的我,现在电脑上连Python的环境都没有了。

澎湃美数课根据分析得出一个结论:“新年Flag半数网友坚持不到三个月”。

这是为何?

南都NDX实验室发起的投票显示,阻碍完成Flag最大的原因是懒癌、拖延和没有行动计划。

我们往往想做的事情很多,却最终一事无成。

因此,How? 如何解决?

克制自己的欲望,接受现实的自己,找准一件事情完成了再说。

用罗胖在今年跨年演讲的一个词,就是躬身入局,干就是了。

如何选择?如何干?

首先,想清楚。

想清楚这一年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并根据最重要的事情设立Flag。这样你的动力就会源源不断而不需要再自我加压。

比如我今年要开始启动要娃的计划,很大的一部分都是基于以后如何和娃相处而来。希望Ta有一个英语环境,我就可能开始听写美剧。希望Ta有一个好的教育环境,我开始关注教育,在上班的时候就很乐意去听妈妈们对娃的聊天。

第二,排计划。

计划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随时调整。

但是写下了计划,也就能更促使你向前动一点点,而不是得过且过。

比如,印象笔记有模板功能中,有一栏新年立Flag必备,其中就有2020年日历,使用它,写下来。

第三,干就是了!

依旧的第二步的模板,把自己每次动作,写下来,当日历被填满的时候,就是成就感满满的时刻。

第四,重置他。

做事总有失败的时候,不要纠结,那些失败的事情都是“沉默成本”,你们喜爱的薛兆丰教授也提过“沉默成本不是成本”,应该及时舍弃。然后重新开始。

——以上,便是我在2020年立Flag时一些想法。

总结一下,

想得多,不代表要做的多,想清楚最重要的事情,靠近它来做。

按照实际情况来排计划,写下来,然后干就是了。

万一错过了,就放弃,然后重新开始。

关注 明松 公众号,一起交流成长。

Reference

  • 澎湃新闻,数说新年flag|半数网友坚持不到三个月
  •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5363208
  • 南方都市报,2019立的flag,近8成网友没完成:都怪懒癌,明年还要立
  • https://new.qq.com/omn/20191219/20191219A0C51400.html?pgv_ref=aio2015
  • 壹心理,为什么很多人都喜欢立flag,但是都没办法付诸实际行动或者坚持下去?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6232297/answer/307240724
  • 薛兆丰,薛兆丰的经济学课
  • 罗振宇,时间的朋友2019-2020

ttp://dajia.qq.com/original/testcategory/dajia224.html?pgv_ref=aio2015&ptlang=2052

人工智能的困惑

人工智能又开始热闹了起来,从低端餐馆里忙着端盘子的机器人、生产线上拧螺丝的机器人到高端能够写新闻稿件的机器人,智能机器人从科幻小说正在走向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一方面欣喜于人工智能带来各种新奇体验,另一方面也感到一些隐忧。

人们沉醉于高科技提供的便捷生活,也清醒地认识到,科技从来都是双刃剑:刀能用来砍柴,也能够拿来砍人;火药能推动火箭,也能够制造炸弹;即便是温和的煤炭能源开发,由于使用过程防护不当,也给小半个中国带来了持续的雾霾侵害。

人工智能带来的困惑比原子弹还要严重,至少我们清楚地知道,爆炸在广岛、长崎的原子弹是因为什么原因、由谁去投放的,但人工智能呢?如果有一天我们被机器人抢劫,都不知道遭了哪一个人的毒手,好比一个人被拿着棍子的歹徒追打,他害怕的不是棍子而是拿着棍子的人,只有棍子没被人拿起自己主动跳起来打人了,他才会怕棍子,而现实中,从来不会有棍子主动打人的情况,工具只是为人所用。

人工智能有些不一样,由于看上去具有类似人的地位,一个人形的智能机器人,并不被看作一台普通的机器,而常被看成另一个“人”,现在,人造的工具,“棍子”开始主动打人了!智能机器人被当作一个“群体”,成了人类的挑战者。许多科学幻想小说和电影的结局,人类甚至成了机器人的奴隶。

人工智能的挑战正在蔓延到现实,当制造业开始采用机器人的时候,大批蓝领工人便面临失业;当人们更多从智能柜员机存取钱的时候,银行的服务员饭碗也将是个问题;智能机器人作为男朋友和女朋友也开始走进一些前卫人士的生活,人甚至到了该选择要不要同类的时候。

不发展智能机器人不符合科学进步的方向,发展智能机器人则可能培养了人类自己的终结者。智能机器人正在入侵人类,人工智能陷入前所未有的困惑。

工具是人的延伸

如何解决人工智能悖论?

麦克卢汉有一个观点:“媒介是人的延伸”。简单理解,信息媒介是人眼睛、耳朵的延伸,所以人们能够看到更远、听到更远。这句话可以扩展一下:“工具是人的延伸”,不仅仅信息媒介,所有的工具都可以看成是人的延伸,筷子是手指的延伸、汽车是腿的延伸…

人工智能困惑的原因在于:人们改变了智能机器人作为工具的从属地位,成了与人一样的主导者。如果认识到智能机器人作为工具只是人的延伸,而不是一个独立主体,能够帮助我们厘清人与人工智能的关系,并提示我们人工智能可能的发展方向。人们要做的,是如何让自己的能力借助人工智能得到恰当的延展。

智能机器人与异地体验

智能机器人能够干什么?将一台智能机器人发送到沙漠里,机器人的眼睛、腿与手分别是人的眼睛、腿与手的延伸,此时,我们借助沙漠里的机器躯壳,能够游走于沙漠而不用担心饥饿与干渴,智能机器人延伸了人的存在。

象一些鬼神故事中描写的借尸还魂一样,灵魂附着到另一个人的躯体上,借别人的身体重新活过来。智能机器人能够大大扩展人类的感知范围,太空中、深海里,一些受限于身体生物限制的地方,只要利用网络通信系统,建立好人与智能机器人的连接,机器人都能充当人类的假体,完成精彩的异地体验。我们甚至可以深入到原子内部,借助量子智能眼,“亲眼”看一看原子核里各粒子是如何运动的,或者造一台能够穿越黑洞的机器,去到另一个世界走一遭。

智能化的环境

轮子作为一种工具,“轮子是腿的延伸”是直接的,另外,轮子也间接地导致了城市的出现。有了轮子之后,人们可以跨大区域进行物质产品交换,最终一些地方演变成专门交换的场所:集市,然后逐步发展成城镇和城市,因此说,城市是轮子产物,借助轮子,环境从农村延伸到城市。

我在《重新理解媒介》一书中对“媒介是人的延伸”做了另一个维度扩展:“媒介是环境的延伸”,同样,可以把“工具是人的延伸”扩展成“工具是环境的延伸”。智能机器人不仅是人的延伸,也是人类生活环境延伸,在机器越来越智能化的时候,环境也将越来越智能化。

你在原始森林里探险累了,机器人会自动变形成一座公寓让你休息。房子会变得越来越贴心,你打喷嚏的时候,房门会自动关上,并开启升温系统。你在酒店里感到有些孤单,酒店里的桌子、沙发会自动移动,摆放成你刚离开家时卧室的模样,让你倍感温馨。你的汽车会随着你开心或者不开心加快速度,会在你仰望天空时自动开启天窗…

我们不是要制造更多的机器人实体分走我们的生活空间,机器人是我们与世界保持联系的信使,信使不会截取我们的快乐,只是让我们快乐能够更好达成。

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让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未来充满不安感。为了缓解焦虑,一些家长会借助基因检测的方式,预测孩子的未来成就与收入。在下文中,外滩君将带大家了解:是否存在能决定孩子未来收入的“金钱基因”?除却基因外,又有哪些因素对孩子的未来起重要作用?

文丨张凌锋 编丨Travis

在21世纪前叶飞奔的中国,发展迅速的科学技术,在提高人们生活条件外,也被用来拆解曾经对众人来说神秘莫测的诸多谜团。

这些谜团中,以基因最为吸引眼球。

一面是未来感十足的科技,一面是亘古陪伴的基因,用科技揭秘基因,无疑成为新闻中的热门话题。

2020年到来前,大到震惊全球,主责任人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贺建奎一审获刑三年并罚款300万的“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小到各类基因检测机构的兴起,号称几毫升唾液便能溯源族谱、检测疾病,与基因有关的新闻总能在媒体上引发热议。

根据亿欧智库相关报道,2015年中国基因检测行业规模为177.43亿元,预计在2020年将达到1015.49亿元,中国基因检测行业,借着媒体的“东风”,风驰电掣地发展着。

基因检测行业蓬勃发展所带来的,是基因检测门槛的不断降低,基因商业正从原来的“高精尖”向大众化过渡。

基因检测技术的存在,在满足大众窥探欲,了解自身起源与携带疾病的同时,似乎也成为部分人筛选成功的“算命机器”。

中国新闻社主办的媒体“中新经纬”,曾报道了“儿童天赋基因检测”这一现象:

“只要用棉签刮拭孩子口腔,再将采样后的棉签放入检测机构寄来的采集试管中原路寄回,经过几天的等待,便能获得所谓有关儿童求知欲、记忆力、抗压能力、吸取教训能力、数学计算能力、阅读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基因分析报告。”

这样的报告,最少只需花费几百元便能获得。

对比当下一件大衣千元起步的物价,几百元便能预测孩子各项能力,进行针对性培养,在今后人生获得高收入并走向成功。对家长而言,为孩子进行基因检测的这一选择,看上去似乎物超所值。

某宝基因检测产品

基因是否真的能影响孩子未来收入?基因之外,又有哪些因素对孩子迈向成功起关键作用?外滩君查询相关资料,与家长们聊聊如何科学“算命”。

决定孩子未来收入的“金钱基因”?

对于基因是否能影响我们的未来,有着许多研究。

其中,英国爱丁堡大学统计遗传学家大卫·希尔(David Hill) 及其团队,就在一个月前,即2019年12月,在《自然》杂志子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刊发了有关:基因是否影响未来收入的研究。

希尔的团队对英国生物样本库(UK Biobank)中28万位英国受试者的基因样本及其相应的家庭收入,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即GWAS)。

GWAS,指通过对不同个体基因组的对比,以发现遗传变异是否与某一特征相关。

举例来说,将体重正常与体重偏轻的两类受试者的基因变异进行对比,如果体重偏轻的对比数据中某一变异基因频繁出现,便会认为该变异与体重偏轻存在关系。

在研究中,希尔团队发现:基因中有30个独立的位点与收入有关,其中29个位点尚属首次发现。更重要的是,有18个基因与智力发育(认知能力或认知功能)密切相关。

研究过程

这并非希尔第一次对基因问题与收入进行研究,早在2016年,他就与人分析了10万英国民众的基因数据,发现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产生的遗传效应对收入存在影响,这种影响最高可达11%(当时只找到两个相关位点)。

在此次最新研究中,希尔团队发现:“家庭收入”这一因素,受遗传的影响程度为7.39%

根据上述研究,希尔团队认为:基因影响着收入,但并非直接决定,而是通过遗传与智力发育相关的基因,进而影响孩子智力这一生理现状,通过更高智力程度,让孩子获得更优渥的收入,以达成更美好的未来。

他们认为,在当下的英国存在着遗传效应,并且这一效应影响并促使了一些在社会层面能被大众感知到的社会经济不平等。

至此,似乎基因检测的重要性与正确性得到了体现。

既然研究表明了遗传效应的存在,并且这一效应在英国达到了能被群众感知的地步。

对于普罗大众,特别是家长来说,越早给孩子进行基因检测,就越能提早打磨自家的璞玉,使其在人生道路上少走弯路。

基因对人未来的影响,真的如此重要并且巨大么?

事实上,希尔团队的研究自刊发以来,便处于诸多争论中,尤其在《自然通讯》杂志介绍该文的推文下。

相关推特

这些争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研究方法的恰当性

希尔等人用GWAS方法来进行基因检测,这一选择是否合理?

对此,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特聘研究员郑厚峰博士解释到:传统意义上,GWAS这一研究方法,主要被用来研究身高与糖尿病等具有较高遗传度的性状(遗传度为50-80%);相对来说,多诱因性状或者传播性疾病,并不适合用GWAS。

收入也是如此,研究最终得出收入受遗传的影响程度为7.39%。

首先,这一影响程度并未达到进行GWAS的高遗传度标准。其次,收入也受环境与偶然因素影响,并非直接由基因控制。因此,用GWAS来进行有关基因与未来研究的这一行为,其实值得商榷。

郑厚峰

2. 研究样本的限制性

研究样本的限制性也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

虽然研究覆盖了28万英国受试者的基因组数据,但这一样本的取样存在诸多限制。

首先,样本来源国综合水平高。在全球环境下,样本来源的英国走在发达国家前列,虽然各类法规常常被网友吐槽,但民众生活水平、精神状态与社会保障一直处于全球高位。

其次,样本来源库数据选取不全面。英国生物样本库启动于2007年4月,根据官方资料,截至2010年,生物样本库共拥有50万基因数据。这些数据大多来源于英国各地40-69岁老人。年轻人在50万基因数据中的占比寥寥无几。

最后,基因录入这一行为本身就需要额外花销。到达录入点与提供基因的举动,不可避免会产生金钱与精力的消耗。

对普通民众来说,这一消耗尚在可接受范围内,但对需要救济的人来说,这些消耗就不折不扣地,成为阻挡他们录入基因数据的门槛。

这样看来,这一覆盖了28万人群的基因数据研究,只是在有限条件下得到的有限结论,即在高社会水准与收入群体中进行基因分析,最后得出基因影响收入这一结论。

这就如同在亚洲人群中寻找影响使用筷子的基因,并无任何现实意义。因为亚洲人普遍使用筷子,并且这种现象更多的是受文化与环境影响。

3. 研究结果的代表性

希尔团队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或许证实了“金钱基因”的存在,毕竟研究确实指出,基因中存在30个位点与收入有关。

要了解30个位点的意义,我们需要对基因有着大体了解:

基因,是DNA上一段具备特定功能的片段;

位点,则是基因片段上不同碱基对的位置。

放在人体DNA的大环境下,30个位点对未来收入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

希尔与其团队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基于与收入相关的位点设计了一个多基因风险评估模型。用于预测不同群体之间的家庭收入情况。结果表明,这一模型只能预测1.2%-2%的收入差异。

这意味着,以年入百万来计算,“金钱基因”替我们赚取的收入,至多只达到2万元。

因此,希尔在随研究发布的问答附件中进行了解释:他们并没有发现能真正影响到个人未来收入的“金钱基因”; 影响个人未来与收入的主要因素,很可能是环境,诸如社会与家庭环境、经济政策,甚至是运气等。

影响孩子未来的其他因素

既然大概率不存在能直接影响孩子未来收入的“金钱基因”,对于爱娃心切的家长来说,是否可以通过其他的途径,增加孩子成功的概率呢?

毕竟,成功与否并不只靠收入来衡量,还包括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与未来获得的成就等等。

1. 家庭教育

牛津大学大数据研究所遗传统计学教授Kong,在相关研究中发现,即使父母的基因并未完全遗传给孩子,但那些非传递的基因,仍旧能够通过父母所提供的培养环境来影响孩子的各种特质,这种间接效应被称为“遗传培育”。

对此,Kong表示:遗传培育对于个体成长十分重要——我们的一生中,会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完全依赖父母而存在。所以,父母的基因会通过遗传培育放大其影响。

这项研究强调了父母教育的重要性。对家长来说,该如何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呢?

美国资深媒体人Tatsha Robertson曾对60多位“成功者”进行采访,并总结出家庭教育帮助孩子走向成功的秘诀(外滩君曾对此做过介绍)。

Tatsha Robertson

首先,家长在育儿过程中需要坚持培养以下三个目标:使命感、行动力与聪明才智(执行挑战性认知任务的能力与思维决策力)。

其次,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可以扮演以下八种角色。

·

早期学习伙伴(The Early Learning partner);

· 飞行工程师(The Flight Engineer);

· 维修工(The Fixer);

· 启发者(The Revealer);

· 哲学家(The Philosopher);

· 人生榜样(The Model);

· 谈判者(The Negotiator);

· 导航仪(The GPS)。

这些角色有着各自的作用,并且家长的言行举止会通过这些角色印刻在孩子的记忆中,当他们成年后需要做决定或克服困难时,这些角色与家长的行为就会出现在孩子的脑海中,为其指明方向。

最后,良好的家庭教育模式也对父母提出了要求,即:高行动力、高质量陪伴与对孩子的高熟悉度。

以被Tatsha采访的家长为例,无论他们做何工作,无论他们生活多么艰辛,这些家长总能用自己的高行动力安排出亲子陪伴时间,并有策略地利用这段时间,确保高质量陪伴孩子同时也能加深亲子熟悉度。

2. 情商教育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高曼(Danial Goleman) 在《情商》(EQ)一书中强调:真正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情商而非智商。

高曼总结了多项实验研究并得出结论:EQ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能力,人的一生中,至多20%的成就受智商影响,而另外80%的成就归根于其它因素(尤其是情商)的帮助。

也就是说,情商高的孩子,更容易在未来获得成功。

高曼为情商划分了5个维度:

1. 了解自身情绪;

2. 管理自身情绪;

3. 能够自我激励;

4. 认知他人情绪;

5. 妥善处理人际关系。

针对这五个情商维度,第74届雨果奖得主郝景芳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王立铭等人在书籍《写给父母的未来之书》中给出了家长帮助启蒙孩子情商的三个阶段:

1-2岁期间,在孩子情绪发生时,家长们可以描述其情绪体验,帮助孩子感受并识别情绪。

3-6岁期间,

当孩子能较流利地进行语言表达时,家长能引导孩子,让其尝试表达自己的情绪。借此,孩子会意识到情绪的可识别与可表达性,明白情绪背后的诱因、内心感受与会引发何种行为。

7-12岁期间,

在孩子能熟练表达情绪后,家长能帮助孩子反思自身情绪,明确情绪会带来何种后果,提升孩子换位思考能力,更好地融入学校与社会环境与他人社交。

虽然DNA中或许并不存在“算命机器”,一些家长可能也腾不出精力进行家庭与情商教育。幸运的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为自己留下了后路——“均值回归”。

均值回归,是指孩子并不会平均地继承父母双方的能力,而是将父母的基因随机取样并与当下环境重新组合后传递给孩子。

在均值回归的背景下,概率这一目前无法后天修改的因素,或能成为慰藉家长们焦虑内心的良药——即使家长分身乏术,若孩子取值较高,也能靠自己的能力搏出一片天地。

参考文献:

(上下滑动浏览)

1. Hill, W. D. , Marioni, R. E. , Maghzian, O. , Ritchie, S. J. , & Deary, I. J. . (2018). A combined analysis of genetically correlated traits identifies 187 loci and a role for neurogenesis and myelination in intelligence. Molecular Psychiatry, 24(2).

2. Hill, W. D, Davies N M, Ritchie S J, et al. Genome-wide analysis identifies molecular systems and 149 genetic loci associated with income[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9). 10(1): 1-16.

3. Hill, W.D., Weiss, A., Liewald, D.C. et al. Genetic contributions to two special factors of neuroticism are associated with affluence, higher intelligence, better health, and longer life. Mol Psychiatry (2019) doi:10.1038/s41380-019-0387-3

4. Hill, W. D. , Hagenaars, S. , Marioni, R. , Harris, S. , Liewald, D. M. , & Davies, G. , et al. (2016). Molecular genetic contributions to social deprivation and household income in uk biobank. Current Biology,26(22), 3083-3089.

5. Kong, A., Thorleifsson, G., Frigge, M., Vilhjalmsson, B., Young, A., Thorgeirsson, T., . . . Stefansson, K. (2018). The nature of nurture: Effects of parental genotypes. Science (New York, N.Y.), 359(6374), 424-428.

6. Rietveld, C. A. et al. GWAS of 126,559 individuals identifies genetic variants associated with educational attainment. Science 340, 1467–1471 (2013).

7. 郝景芳,王立铭,童行学院教研团队.“《写给父母的未来之书》抓住0-7岁关键期培养一生的优势”. 中信出版社.

8. https://www.iyiou.com/p/101183.html

9. https://new.qq.com/omn/20191215/20191215A0FYTA00.html?pgv_ref=aio2015&ptlang=2052

10.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enome-wide_association_study

11. https://twitter.com/NatureComms/status/1206537867507445763

12.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15-950230.html

13. https://www.ukbiobank.ac.uk/about-biobank-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