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营销服务商

电脑端+手机端+微信端=数据同步管理

免费咨询热线:

大神卡帕西强烈推荐:通过做项目来学习,坚持“1万小时定律”

源:量子位

本文约4300字,建议阅读9分钟

本文介绍了大神Andrej Karpathy在伯克利黑客马拉松上的演讲再引热议。


现场掌声雷动!大神Andrej Karpathy在伯克利黑客马拉松上的演讲再引热议。


我们似乎正步入一个全新的计算范式,类似于计算机技术在1980年代的转型。

我们正在进入的新范式,大语言模型就像CPU一样,使用Token而不是字节,并且有一个上下文窗口而不是RAM,这就是大语言模型操作系统(Large Language Model OS, LMOS)。



随后在18分钟左右的演讲中,Karpathy分享了从15年前初次接触人工智能至今的感受。


过程中还回顾了在OpenAI的经历,描述了公司从八个人在公寓里工作到如今成为市值近千亿美元的行业巨头。


不过,正如网友们提醒的:


最精华的在最后,通过做项目来学习,找到合适的奖励模式,让大脑进入良性循环。



get!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品品这场被网友评价为“干货满满”的演讲。



以下为卡帕西开幕演讲内容整理


步入全新计算范式


大家好,感谢邀请我来。


我非常喜欢黑客马拉松,因为这里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和创造力。年轻人在一起学习和创新,这是我最喜欢的地方。我也参加过不少黑客马拉松,所以很高兴能在这里和大家交流。


今日的会场规模之大,超出了我的预期。黑客马拉松的盛大,反映出人工智能在过去十五年间的迅猛发展。


我自15年前首次接触人工智能,那时的AI仅限于小规模学术讨论,专注于数学细节的推敲。


当时我们训练神经网络使用的是来自MNIST的小数字,我们训练受限玻尔兹曼机,使用对比散度训练网络。



而今,AI已非昔日之景象。NVIDIA,作为 GPU 的主要生产商,已跃升为美国市值最大的公司之一,引领行业发展。我们正生活在一个独特且充满活力的时代,众多的黑客马拉松赛事便是明证。


我认为,这一切的背后,是计算本质的深刻变革。我们似乎正步入一个全新的计算范式,类似于计算机技术在1980年代的转型(当时计算机进入了PC时代)。


当前,我们所运用的不再是执行字节指令的中央处理器,而是处理字符串片段的大型语言模型。这些模型,连同上下文窗口、存储设备等,构成了一种新型的计算架构,我将其称为大型语言模型操作系统,或简称LLM OS。


这是一种全新的编程学习对象,我们正在探索其优势与局限,并思考如何将其有效融入产品开发之中。



数周前,OpenAI发布了GPT-4o的演示,这一演示让我们直观感受到了与AI交流的可能性。


它不仅能够回应语音指令,还能进行视觉识别、绘画等多样任务。我强烈推荐各位观看电影《她》,在这部电影里,主角与一个被称为操作系统的AI进行对话,我认为这部电影非常接近现实。



然而,电影中的AI着重于情感智能,而在现实世界中,我们的社会更可能利用这些模型解决数字空间中的各类问题。


这些数字实体不仅可以执行任务,还能进行交流与协作,甚至模拟Slack对话,自动化数字基础设施。尽管物理基础设施的自动化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其潜力不容忽视。



此外,我还想推荐另一部2004年威尔·史密斯主演的影片《我,机器人》。


这部电影设想了一个机器人在社会中广泛执行任务的未来。剧透一下,在电影里,人们的生活并没有变得更好,反而似乎被机器人所主导。我认为这个设想相当有趣。


电影中描绘的故事发生在2035年,也就是十年后。也许那时我们可能生活在,机器人在我们周围走动、和我们交谈、在实体世界和数字世界中执行任务的环境中。


那会是什么样子?我们如何去编程?我们怎样才能让它们按照我们的预期进行操作?



当你考虑所有这些因素时,你可能会有一种通用人工智能的感觉。这意味着你深刻地理解了,如果这些技术继续发展,我们可能在不远的将来遇见什么。


我们可能在数字领域和物理领域实现大规模的自动化。现在,我不知道你们的想法,但我个人对这个情景感到有些沮丧。这是我用过去几分钟的谈话内容作为输入,用图像生成器生成的图片。实际上,我并不喜欢这幅画。



我觉得我们可以做得更好,我们这里有几千人。在座的各位即将步入AI行业,你们将对这些技术的发展拥有一定的影响力。我们期望的未来,应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自动化技术隐于幕后,不显山露水。


滚雪球效应


接下来,我想分享一些个人经验。我认为我了解了项目如何变为现实世界的变革。


我发现的第一件很神奇的事情是,有时候很小的项目,就像小雪球一样,实际上可以发展成非常大的项目。



我曾做过一个小型的魔方颜色提取器项目。另外,13年前,我在YouTube上发布了一些游戏编程教程,尝试教人们如何进行游戏编程,我有很多视频游戏。我还有一个有趣的神经进化模拟器。


并非所有这些项目都能产生雪球效应,很多只是探索和尝试。事实上,这三个项目对我来说并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不能说它们是无用功,只是没有为我带来预期的效果,它们仍然对我有所帮助。


但游戏编程教程却以某种方式为我带来了雪球效应,这引导我从游戏编程教程转向了一些颇受欢迎的魔方视频,这激发了我对教学的热情。


后来,当我在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有幸开设并教授了CS231N课程,这是斯坦福大学的首门重点深度学习课程。



之后,我创建了一个YouTube频道,推出了为深度学习和大语言模型制作的“从零到高手”系列,很多人都喜欢这个。


在此基础上,雪球效应继续,我目前非常感兴趣的一个项目是下一步的课程。我将这个课程命名为LLM 101N,目的是教你创建一个讲故事的工具,类似于你可以用来生成故事的ChatGPT。



这个课程的设计思路是让你从零开始学习,从基础知识到创建一个在讲故事领域的类似ChatGPT的工具。


我认为,从头开始学习创建这个工具将是非常有启发性的,也会非常有趣。两三天前,我在GitHub上发布了这个课程,它还很初级,但我对此非常兴奋。对我来说,这就像是一颗滚雪球,越滚越大。它始于13年前的一个小游戏编程。


在OpenAI,我也亲眼见证了类似的过程。正如之前简单提到的,我是OpenAI的创始成员,研究员。


七年前,我在OpenAI工作,这是一些公开的图片,展示了我们八个人在Greg的公寓里工作的情况。



OpenAI的创立就是为了与Google展开竞争。Google就像是一只拥有700亿美元自由现金流的大猩猩。那时,Google几乎雇佣了AI研究行业的一半人员。


这是一个相当有趣的格局,而我们只是八个带着笔记本电脑的人。OpenAI在内部探索了大量的项目,我们聘请了一些非常优秀的人才,许多人的项目并未取得太大进展,但有些人的项目确实取得了成效。


举例来说,在OpenAI早期历史中,有人在研发一个Reddit的聊天机器人。当你瞥见他们的桌子,你可能会问,我们正在试图与Google竞争,你却在开发一个Reddit的聊天机器人。



我们应该做一些更大的事情。因此,这些刚刚起步的项目很容易被忽视,因为它们在初期非常脆弱。


但实际上,Reddit聊天机器人是什么?它是一个语言模型。而且恰好是在Reddit上进行训练的。不过,你完全可以利用任何数据来训练这样的语言模型,并不仅限于Reddit。


当Transformer出现后,这个模型变得更为完善。然后,其应用领域从只有Reddit扩展到许多其他的网页。


突然之间,你就可以看到GPT-1,GPT-2,3,4,最后是GPT-4o的出现。


所以,这个看似并不起眼的Reddit聊天机器人,最终却催生了 GPT-4o,我们现在认为它是计算范式的改变。你可以和它进行对话,它的回应令人惊艳。



今天,OpenAI的估值可能接近1000亿美元。看到小雪球逐渐滚成大雪球的成果,令人难以置信。


所以我想说,你应该坚持你的项目,让它们逐渐积累,也许它们可以变成大雪球。



此外,我坚信Malcolm Gladwell提出的“一万小时”定律。


我认为,成功源于反复的实践和大量的付出。不要过于紧张,我在做些什么?我是成功还是失败?只需简单地统计你投入的时间,一切都会累积起来。


有几个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


几周前,我在周末制作了一个非常粗糙的网站awesomemovies.life。


因为那个周六我想看电影,所以就上线了这个电影推荐引擎网站。


有人在推特上回复我说:“哇,你周末就搞定了,好酷啊。”我对此产生了些许思考,因为我并不觉得这有多么神奇。


这个人没看到的是,这已经是我第20次做这样的网站了,我知道我要做的每一步。


首先,我需要Linode,然后是Flask服务器。我写一些JavaScript,样式表,HTML,然后把这些组合起来。我需要抓取所有这些网页,提取tf.idf 向量,训练SVM。


这些都是我已经做过20次的事情,我甚至有之前项目的代码片段。我只是在重新组合我已有的资源,因此可以在一个周末完成。



另一个例子是我在特斯拉自动驾驶项目中的经历。


大约7、8 年前,我被聘请来领导特斯拉自动驾驶的计算机视觉团队。


加入团队后,我做的第一件事之一就是用PyTorch重新编写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网络训练的代码库。我基本上从头开始重新编写了整个项目,它现在成了项目的核心部分。


对于一些人来说,这在当时看起来可能很惊人,但对我来说并非如此。因为我在读博期间花了五年时间做类似的事情,我清楚地知道需要什么。


我需要训练集,评估集,我需要在PyTorch中的训练循环,我需要配置文件,我需要日志目录,我需要引入 ResNet,我需要做检测,我们正在进行回归和分类。


整个过程,我都预见到了所有步骤,这种预见只有经验才能带来。



因此,真正去尝试达到你的10,000个小时,这真的会有很大的影响,这就是全部。


顺便说一下,10,000个小时,如果你每天工作六小时,大约需要五年。


所以,你需要大约像完成一个博士学位那样的时间来在某个领域发展出专业技能。



墙裂推荐“做项目”


我还发现,保持大脑释放多巴胺其实很有用。你要了解你的心理状况,你的大脑,它是如何运作的,维持活力,如何保持受到启发。特别是,你的大脑就像一个奖励机器,它渴望得到奖励,你需要满足这个需求。


那么,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给予奖励呢?


在我的经验中,这可以通过做项目,并且持续发布它们来实现。


首先,项目能让你全面深入地做一些事情。比如,当你去上课时,你通常是在广泛地学习,而项目是让你根据需求来学习。


我认为这是一种非常不同的学习模式,很好地补充了广泛的学习方式,这非常重要。



另一个原因是,发布项目实际上也是一种非常好的策略。


如果你计划发布一些东西,那么你会开始考虑所有可能看到它的人,你的朋友、团队成员、家人和未来的雇主。


因此,这无疑提高了你对自己工作的要求,会让你更努力地去工作。


因为他人会评价你的工作,如果工作质量差,你会感到羞愧,这种压力有时是有帮助的。且当他人关注你的项目时,你会得到满足感。


总的来说,我认为这就是事情的大致运作方式,所传达的信息就是不断的挑战。


希望我们能从小项目做起,共同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谢谢大家。



One More Thing


最后,“keep hacking”的卡帕西最近也开始玩AI视频生成了!


他把《傲慢与偏见》的前几句话做成了视频,用的工具还是大杂烩那种~



,时长00:29


据他透露,其“配方”如下:


  • 用Claude完成了第一章,生成了场景和图像的单独提示
  • 用Ideogram按照提示生成图像
  • 用Luma处理图像并将其动画化
  • 用ElevenLabs处理旁白
  • 用Veed进行最终缝合


这一番操作花了大神将近1小时,以至于他在线发问:


对于任何能够提供便利的人来说,这里都有一个巨大的讲故事的机会。谁正在打造第一家100%AI原生电影制作?



那么,你觉得卡帕西的这个视频如何?(欢迎在评论区随意留言)


参考链接:
[1]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sTeEkzO9xc
[2]https://x.com/karpathy/status/1808686307331428852

红书作为热门的社交电商平台,其运营核心在于创作引人入胜的产品笔记。通过深入了解产品、精准转化卖点为买点,以及巧妙运用内容创作技巧,可以极大提升产品的曝光率和销售转化率。本文将详细解析在小红书上写好产品笔记的策略和实操方法,帮助你掌握运营小红书的核心能力。

做小红书运营核心是什么?曾经我会认为规则、玩法、矩阵、工具、聚光等方法。

但从近期陪跑项目经历,越来越认知到,小红书运营的核心能力就是写好产品笔记,特别是高销售产品笔记。

一、什么是产品笔记

核心是推荐产品和服务,能够卖货和拿客资的笔记,这是做小红书的核心。合集类、互动类的笔记虽然能拉升账号权重,降低互动成本。

从真正到聚光拼刺刀的阶段,客户转化成本依旧高。深度陪跑100+客户后,发现围绕产品写的笔记,转化率是最高的。

虽然产品笔记极易判定为营销笔记,推荐展现量少,但就是这300-500点小眼睛,依旧能拿转化;

产品笔记不是单纯的卖点罗列,像淘宝详情页一样,罗列每个功能点,而是需要有逻辑感、干货和情绪价值,能够让用户静心阅读,按照我们设定的剧本,阅读并下单。

二、如何写好产品笔记

如何写好一篇产品笔记?我认为可从了解产品-卖点转化-小红书运营写作3步走。

1. 深入了解产品

产品是写产品笔记的基础。

运营之间的差距,就是对产品了解程度,只有了解产品,才能理解用户的痛点,知道她们的关心点,明白用户为什么要买这个产品。

为什么90%市面代运营会失败,就是对产品了解太少,很难写出打动用户的笔记。

如何了解产品?薛连《商业文案写作》整理一份产品信息梳理表,直接复制如下,运营在了解产品时,可以直接拿来用。

这种表格主要有3类。

第1个产品经理关注的点,比如目标用户是谁,初步卖点、产品需求和价格;

第2个产品制作者,从产品的本身出发,如产地、原料、工艺和具体的流程,是卖点的支撑点;

第3个用户关注的点,就是产品的卖点,也是品牌最容易犯的错误,一篇笔记罗列多个卖点,小红书运营就需要把卖点转化用户买点。

图:小红书产品梳理表

以上是产品,对于只提供服务的私域类商家,可以问自己以下3个问题:

我的用户人群是谁?我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用户为什么选择我?

2. 产品卖点转化为买点

提炼出产品卖点后,接下来产品转化成用户能听得懂的语言,这是最关键的一步;

很多化妆品的成分、原料,用户根本就没听过,何谈明白,卖点转化为买点是营销人一辈子要做的事情。

这里推荐写文案的方法FAB利益法;

图:FAB利益主张

FAB法,即在进行产品介绍、优势和利益、针对客户需求意向,进行有选择、有目的的逐条理由的说服。

F指属性或功效(Feature或Fact),即自己的产品有哪些特点和属性,即产品特性的梳理;

A是优点或优势(advantage),即自己与竞争对手有何不同;

B是客户利益与价值(benefit),这个优点给用户带来的利益或者场景下使用体验;

如柠檬共和果这款爆款笔记,就是重点突出配料、无防腐剂,配合开胃解腻、低热量低利益点宣传;

图:柠檬共和国爆款文案解读

3. 在小红书如何写

具体如何在小红书写好产品笔记,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入手;

1)主图

主图核心要吸引人,好看/有用,用完看完之后知道讲的是什么内容。

2)标题

标题不仅仅承担激发用户点击,更重要要让系统识别你写给谁,有什么价值,要紧贴产品和人群;如果你的产品是买给JK少女,你就要在标题中写出,刺激用户点击;

3)正文

文案,不刻意夸大让人感觉是条广告产生抗拒感,而是要有理有据,开头激发用户购买欲望,提供购买理由,同时给出购买指南和购买行动。

没事在刷小红书的,多要刷这种高转化的产品笔记,仔细研究。

高转化正文笔记

4)情绪价值

产品笔记不仅仅是产品介绍,也需要有情绪价值,想一个好朋友,站在对方的角度来阐述一件事情,标题、正文中,加入情绪词,都能让用户感觉不是冰冷的推销。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江河聊营销】,微信公众号:【江河聊营销】,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Pixabay,基于 CC0 协议。

好,我是阿宁Running,知识IP私域营销教练。

这两年肉眼可见的经济环境不好,而我却在这个时候选择裸辞。从事知识付费行业整整8年,从大平台到机构MCN再到超级个体,从新媒体运营到课程开发再到私域运营,亲身经历了不同阶段和角色,也让我有了更全局的认知。

目前依旧深耕知识付费行业,帮助知识IP打造高客单产品服务、产出精准私域线索、批量发售&1V1成交。

粗略盘了下,目前深度服务过的知识IP有300+,累计变现5000w+。以高客单私域模式运营孵化7位营收百万级IP。

当然,这个过程也踩过一些坑,我在文章结尾也做了些总结。全文共4500字,相信其中的某个点,定会对你有所启发!


从上市公司管培生裸辞,坚持自己的坚持

一直以来,我内心不断有一个声音在问自己: 你想要的生活究竟是什么,你应该怎样得到它?

为了找到理想的答案,我一直在“折腾”。

我老家是东北的,但我却是个典型的I人,在某些时候也是个“顽固派”。比如:大学时期放弃南开大学保研机会,从上市公司管培生转型到互联网运营,选择在公司鼎盛期放弃各种升职加薪而离职.......

我大学是园林专业,毕业后就从东北来到广东,第一家公司还是当时风光无限的恒大集团,我很顺利就拿到了管培生offer。

轮岗了设计、施工、采购岗,经历过在办公室没日没夜画设计图,也曾在施工现场顶着35度太阳带着工人干活,还曾经和小伙伴穿梭在广东各地苗场,选苗看苗谈判.......就这样整整工作了一年。

虽然每天过得很充实,但内心有一种感觉,这里的工作可能并不适合我。

紧接着某天突然发高烧,连着三天不退,情急下去医院检查后才得知自己患了肺积水,被要求必须住院。于是忙碌的工作也随之停下来。在经历了这样一段“不自洽”,我才认识到大学的专业理想和现实工作的差距。

我也终于有时间去思考:我应该找什么样的工作?我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是什么?


从百元到高客单知识付费,我的“辛”路历程

就在我迷茫之际,一次和一位在房产转型成功的前辈聊天,我接触到了互联网运营,仿佛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于是在2016年我毅然决然从恒大裸辞,决定投身互联网,从0-1自学运营,base也从广州来到了深圳,开始了一段全新的学习旅程。

空窗期的3个月,在本身积蓄不多的情况下,我累计为知识付了1万多,购买了大量的书籍、报名了大佬们的线上运营课程,每天在家楼下星巴克边学习边找工作。不得不说,通过知识付费也让我这个社恐能够有机会链接到更多人,这对我来说是最难得的机会。

2017年,我机缘巧合加入了头部知识付费平台荔枝微课,也拉开了我互联网职业生涯的序幕。最早从新媒体小编开始做起,学着写公众号推文,见证了第一篇10w+的诞生。后续开始负责课程策划,当时大家对于知识付费的概念都还是比较新鲜的。

在这里我打磨了80多位老师的课程,并独立发起了“微课变现成长营”,服务100多位会员。

同时,也见证了很多传统业务老师通过知识变现实现月入过万、过十万.......不单单赚到了钱,甚至改变很多人的人生轨迹!回头想想,这真的是一件特别有价值的事儿!

在拿到了越来越多的正向反馈后,和不断的学习实践,我开始慢慢主导从选题策划、营销包装、上线售卖的完整流程,帮助老师们完成从0-1,同时帮助几十个MCN机构的付费转化提升10%以上,比如优秀出版代表的时代光华、磨铁等旗下的知识付费MCN,以及像张德芬空间CEO卢熠翎、福布斯精英文豪、前央广情感节目主播星慧等、中国保健协会食物营养与安全专委会会长刘教授的课程打造。

2018年逐渐过渡到知识服务,我也和其他伙伴共同打造了一些爆款训练营产品,开启了早期训练营模式的先河,比如上线的《180天读书计划》《90天好声音计划》等,仅单月训练营营收超百万。

同年我的第一套《7天打造爆款课程》专栏上线,收获了800多位学员,并在朋友圈被刷屏传播。

随着自己在行业的逐渐深入,我深知未来想要真正帮知识IP解决问题,不是依靠课程打造就够的,一定是定制化的系统解决方案。

2019我开始布局微信生态,那个时候还很少听说“私域”这个概念。我选择加入头部母婴社区辣妈帮,基于个微、公众号、社群来推广店铺课程,通过写卖课软文、搭建引流转化社群、每日私信群发等动作,3个月完成4000+付费用户。

然而,当我们一直在分销别人的课程,品控无法得到保证,那个时候真的感觉是在“割韭菜”。久而久之在新增流量有限的情况下,转化数据越来越差......

那一刻我才真正意识到,想要在这个赛道活得更久更好,产品交付和营销转化,缺一不可!

为了能更接近商业一线,我选择了博商,他们的电销和抖音获客团队一直都很能打,但在私域方面当时还是相对空白的。作为私域项目负责人,我带着私域小组从0-1搭建部分IP老师的私域基础,比如郑翔洲、关立新、曾任伟等商业大佬的线上课,组织团队跑通销转sop,并同时负责一部分前端销售的私域培训......

在逐步完善后端私域承接转化能力后,我开始打磨第二套视频课《从0-1搭建适应业务的高转化私域sop》,2个小时+130页PPT,同时得到很多合作老师的推荐背书,并在刚刚上线了三节课平台。

其实在2020年以后,我就在做各种0-1新业务,搭建、验证、跑通......

当自己在知识付费上下游经历完各种项目,逐渐从纯做课的打杂状态成长为一名独立的知识IP私域营销操盘手,帮助个体知识IP完成私域高客单变现。


为什么我一直鼓励普通人做高客单

这里我们可以回到营收本质:营收=流量*转化率*客单价

流量是一切的前提,现在新增人口增速变缓做增量越来越难,你会发现今年做小红书要么付费投流,要么就做矩阵,普通人很难和成熟的团队或品牌来卷,纯靠自然流很难。

转化率的前提是有流量,且能够最大程度影响转化的只有产品。我在2018年的团队一直测试详情页转化率,发现细节的优化对转化影响其实微乎其微。如果你的产品付费转化提升了20%,那你之前的转化是有多么不堪啊。

而客单价的提升,可以十倍百倍,对普通人最友好且见效最快。

作为刚起步的小IP,相对来说,时间没那么值钱,完全可以用“高客单+高交付”去服务一小撮人群,正因为够聚焦,口碑才会可能好,才能持续带来正向反馈。千万不要陷入到低价卷流量的漩涡中。

拿我们曾经操盘过的一个客户举例,她一直在德国做护肤品代购。但后续就发现遇到瓶颈,流量有限的情况下,在私域上卖很难再上新的台阶。

我们盘点了她既有的4000私域资源,发现她的朋友圈人群,以高认知宝妈为主,她自己27岁开始学习皮肤管理知识,又是斯坦福营养学认证教练,也帮助过不少女性解决皮肤问题和亚健康状态。

经过双向沟通分析,我们认为聚焦这部分精英女性群体,重新定位为“高端女性健康美丽私人顾问”。这个人群因为事业的原因,对于自己的外在状态都是有很高的要求的,这是她们的刚需。也更容易收高价,利润更高。

在升级完定位和私域打法,树立了自己的专业人设,她以顾问式销售方式来卖服务,顺带也把货卖出去了。现在每个月可以维持5万左右营收。

当然,除了针对高客单的顾问式销售方式,我也会根据客户实际情况来做批量群发售。

相对来说,发售对于老师的销讲能力有一定要求,且比较消耗自己的私域资源,每年最多也就2场左右。

如果你的私域在1000+,精准潜在客户500左右就可以快速发售一波。我曾服务过一家面向3-6岁孩子的佛山幼儿园,基于他们想激活已有私域潜在家长,以及提升预约到店的邀约率诉求,我们策划了1天集中群发售,进群126人,成交5单2w的客单价,1周时间快速突破10w营收。还不包括后续通过发售筛选的潜在客户的持续追销。

今年,在我陆陆续续接触一些知识IP,我发现大家的诉求有很多相似之处:

1、有自己一技之长,却不会、不敢营销

2、手握粉丝流量,却缺乏核心产品变现

3、私域无基础,经营不佳,不懂如何转化

4、产品服务价值足够,却无人咨询买单

5、缺少有效策略,盲目奋战,凭感觉卖


知识IP轻创业虽好,但最容易踩这3大坑

这一路走来,看似一路顺畅,其实中间踩了很多大大小小的坑。作为过来人,这里也给大家避避坑。

痴迷于公域流量,忽略后端私域承接及转化

做公域最让人痛心的莫过于辛辛苦苦做的账号,被突然间限流!比如我前期做的小红书运营类账号,每月可稳定引流200+好友到私域,那段时间我的注意力都放在了笔记数据及引流上。

虽然加微的人不少,但我却没有在加好友的第一时间了解对方的深层需求,做精细化的运营,浪费了刚加好友的转化黄金期。

这件事也让我深刻意识到:私域才有确定性,不关注转化率的流量就是灾难!真正的增长是先搞定”转化率”,再通过拉长客户生命周期来提升客单价。最后才是用流量去放大。

前面我也分享了为什么普通人一定要做高客单的逻辑。同样是赚100W,卖200元,1W元,10W元的差别是:5000份 >100份 >10份。

只会埋头交付,但却不好意思或不会成交

我接触过太多专家老师,他们对自己的领域足够热爱和专业,但却不敢定高价,或者不知道如何在线上更好地卖,甚至连朋友圈都没有自己产品的影子,变现惨淡...

在这个方面,作为I人,我也感同身受。但从这件事客观角度来讲:

关于定价这件事,核心是定人群。不同的人群有着不同的需求、不同的消费能力和不同的价值观。

至于不敢卖不会卖,核心要解决的是心力,其次是技法。作为知识IP私域营销教练,我会和你一起拆解每个环节的关键点,以一种非常“轻”的顾问式销售方式,丝滑地产出精准客户线索,实现被动成交。

只要交钱就服务,不懂得筛选高价值客户

做知识IP的孵化和服务这么久,我发现选IP和选项目的本质是一样的。如果没有给力的IP,再牛逼的操盘所能发挥的空间也极其有限。所以,IP和私域营销操盘手,是互相成就的。

我前期一直坚持免费公益咨询,希望能够链接更多人拿到正向反馈,每通咨询电话平均在1小时左右…还不包括在电话前需要充分了解来访者的背景等等。

但几个月后,我发现真正改变或行动的人好像并不多。我也做了些反思,一方面自己习惯于给的东西很多,可能会给对方造成一定心理压力;另一方面,免费本身也是有问题的,很多朋友说收费才能得到对方的重视和行动,现在慢慢理解了。

坦白说,我觉得做的还不够好。并不是所谓的“大神”,只是经历过很多,用心做了很多年,做出一点实实在在的事,并且在其中找到了些门道。希望我总结悟出来的经验、方法,能够帮更多人在知识付费这条路上走的更顺。欢迎关注公众号:精细运营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