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在项目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个问题,某个 div 希望始终显示在最上面,而在之后的元素都显示在它之下,当时设置了 z-index 也没有效果,不知道什么原因,因此找了一下 CSS 相关资料,解决了这个问题的同时,也学习了很多知识,特此和大家分享一下。
屏幕是一个二维平面,然而 HTML 元素却是排列在三维坐标系中, x 为水平方向, y 为垂直方向, z为屏幕由内向外方向,我们在看屏幕的时候是沿着 z 轴方向从外向内的。由此,元素在用户视角就形成了层叠的关系,某个元素可能覆盖了其他元素也可能被其他元素覆盖;
这里有几个重要的概念:层叠上下文 (堆叠上下文, Stacking Context)、层叠等级 (层叠水平, Stacking Level)、层叠顺序 (层叠次序, 堆叠顺序, Stacking Order)、z-index、BFC(块级格式化上下文,Block Formatting Context),这些概念共同决定了你看到元素的位置,下面我们就围绕着这几个概念来一起学习一下。
声明:
1. 层叠上下文 (Stacking Context)
层叠上下文 (堆叠上下文, Stacking Context),是 HTML 中一个三维的概念。在 CSS2.1 规范中,每个元素的位置是三维的,当元素发生层叠,这时它可能覆盖了其他元素或者被其他元素覆盖;排在 z 轴越靠上的位置,距离屏幕观察者越近。
文章 <关于z-index 那些你不知道的事> 有一个很好的比喻,这里引用一下;
可以想象一张桌子,上面有一堆物品,这张桌子就代表着一个层叠上下文。如果在第一张桌子旁还有第二张桌子,那第二张桌子就代表着另一个层叠上下文。现在想象在第一张桌子上有四个小方块,他们都直接放在桌子上。在这四个小方块之上有一片玻璃,而在玻璃片上有一盘水果。这些方块、玻璃片、水果盘,各自都代表着层叠上下文中一个不同的层叠层,而这个层叠上下文就是桌子。
每一个网页都像一个房间,这个房间就是 <html></html>,其他层叠上下文就像这个房间里的桌子,HTML 标签中的一切都被置于这个房间中。
当给一个元素的 position 值赋为 fixed 或 sticky 值时,你就创建了一个新的层叠上下文,其中有着独立于页面上其他层叠上下文和层叠层的层叠层,这就相当于你把另一张桌子带到了房间里。
层叠上下文 1 (Stacking Context 1)是由文档根元素形成的, 层叠上下文 2 和 3 (Stacking Context 2, 3) 都是层叠上下文 1 (Stacking Context 1) 上的层叠层。他们各自也都形成了新的层叠上下文,其中包含着新的层叠上下文。
在层叠上下文中,其子元素按照上面解释的规则进行层叠。形成层叠上下文的方法有:
总结:
2. 层叠等级 (Stacking Level)
层叠等级 (层叠水平, Stacking Level) 决定了在同一个层叠上下文中,元素在 z 轴上的显示的顺序;
对于普通元素的层叠水平探讨只局限于在当前层叠上下文中:
层叠上下文本身是一个强力的「层叠结界」,普通的元素水平是无法突破这个结界和结界外的元素去较量层叠水平的。
— CSS 世界
另外,层叠等级并不一定由 z-index 决定,只有定位元素的层叠等级才由 z-index 决定,其他类型元素的层叠等级由层叠顺序、他们在 HTML 中出现的顺序、他们的祖先元素的层叠等级一同决定,详细的规则见下面层叠顺序的介绍。
3. z-index
在 CSS 2.1 中, 所有的盒模型元素都处于三维坐标系中。除了我们常用的横坐标和纵坐标, 盒模型元素还可以沿着「z 轴」层叠摆放,当他们相互覆盖时,z 轴顺序就变得十分重要。
-- CSS 2.1 Section 9.9.1 - Layered presentation
z-index 只适用于定位的元素,对非定位元素无效,它可以被设置为正整数、负整数、 0、 auto,如果一个定位元素没有设置 z-index,那么默认为 auto;
元素的 z-index 值只在同一个层叠上下文中有意义。如果父级层叠上下文的层叠等级低于另一个层叠上下文的,那么它 z-index 设的再高也没用。所以如果你遇到 z-index 值设了很大,但是不起作用的话,就去看看它的父级层叠上下文是否被其他层叠上下文盖住了。
4. 层叠顺序 (Stacking Order)
层叠顺序 (层叠次序, 堆叠顺序, Stacking Order) 描述的是元素在同一个层叠上下文中的顺序规则(之前的层叠上下文和层叠等级是概念),从层叠的底部开始,共有七种层叠顺序:
第 7 级顺序的元素会显示在之前顺序元素的上方,也就是看起来覆盖了更低级的元素:
除层叠顺序优先级规则之外,还有一条后来居上规则:同一个层叠顺序的元素按照在 HTML 里出现的顺序依次层叠。这两个规则共同决定浏览器元素在文档中是如何层叠的。
5. 文档流 (Document Flow)
5.1 常规流 (Normal flow)
5.2 浮动 (Floats)
5.3 绝对定位 (Absolute positioning)
6. BFC (Block Formatting Context)
6.1 什么是 BFC
BFC (Block Formatting Context) 块级格式化上下文,是用于布局块级盒子的一块渲染区域,相对应的还有 IFC(Inline Formatting Context)内联格式化上下文,不是本文重点,读者可以自行查阅相关知识。
BFC 是 Web 页面 CSS 视觉渲染的一部分,用于决定块盒子的布局及浮动相互影响范围的一个区域。
— MDN - 块格式化上下文
一个 BFC 的范围包含创建该上下文元素的所有子元素,但不包括创建了新 BFC 的子元素的内部元素。这从另一方角度说明,一个元素不能同时存在于两个 BFC 中。因为如果一个元素能够同时处于两个 BFC 中,那么就意味着这个元素能与两个 BFC 中的元素发生作用,就违反了 BFC 的隔离作用。
触发 BFC 的方式有:
注意: display:table 也可以生成 BFC 的原因在于 Table 会默认生成一个匿名的 table-cell,是这个匿名的 table-cell 生成了 BFC。
6.2 用法
1. 阻止相邻元素的 margin 合并
属于同一个 BFC 的两个相邻块级子元素的上下 margin 会发生重叠,(设置 writing-mode:tb-rl时,水平 margin 会发生重叠)。所以当两个相邻块级子元素分属于不同的 BFC 时可以阻止 margin 重叠。可以给任一个相邻块级盒子的外面包一个 div,通过改变此 div 的属性使两个原盒子分属于两个不同的 BFC,以此来阻止 margin 重叠。
代码和预览参见:Codepen - 使用BFC阻止margin合并:https://codepen.io/SHERlocked93/pen/eVOevN
2. 阻止元素被浮动元素覆盖
一个正常文档流的块级元素可能被一个 float 元素覆盖,挤占正常文档流,因此可以设置一个元素的 float、 display、 position 值等方式触发 BFC,以阻止被浮动盒子覆盖。
代码和预览参见:Codepen - 使用BFC阻止元素被浮动元素覆盖:https://codepen.io/SHERlocked93/pen/pazdzB
3. 包含浮动元素
通过改变包含浮动子元素的父盒子的属性值,触发 BFC,以此来包含子元素的浮动盒子。
代码和预览参见:Codepen - 使用BFC包含浮动元素:https://codepen.io/SHERlocked93/pen/OQLOqG
7. 实战
下面一起来看几个例子实战一下,帮助理解。
7.1 普通情况
三个 relative 定位的 div 块中各有 absolute 的不同颜色的 span.red、 span.green、 span.blue,它们都设置了 position:absolute;
代码和预览参见:Codepen - 普通情况:https://codepen.io/SHERlocked93/pen/aaPord
那么当没有元素包含 z-index 属性时,这个例子中的元素按照如下顺序层叠(从底到顶顺序):
红绿蓝都属于 z-index 为 auto 的定位元素,因此按照 7 层层叠顺序规则来说同属于层叠顺序第 6 级,所以按 HTML 中的出现顺序层叠:红->绿->蓝
7.2 在相同层叠上下文的父元素内的情况
红绿位于一个 div.first-box 下,蓝位于 div.second-box 下,红绿蓝都设置了 position:absolute, first-box 与 second-box 都设置了 position:relative;
代码和预览参见:Codepen - 父元素不同但都位于根元素下:https://codepen.io/SHERlocked93/pen/RYENBw
这个例子中,红蓝绿元素的父元素 first-box 与 second-box 都没有生成新的层叠上下文,都属于根层叠上下文中的元素,且都是层叠顺序第 6 级,所以按 HTML 中的出现顺序层叠:红->绿->蓝
7.3 给子元素增加 z-index
红绿位于一个 div.first-box 下,蓝黄位于 div.second-box 下,红绿蓝都设置了 position:absolute,如果这时给绿加一个属性 z-index:1,那么此时 .green 位于最上面;
如果再在 .second-box 下 .green 后加一个绝对定位的 span.gold,设置 z-index:-1,那么它将位于红绿蓝的下面;
代码和预览参见:Codepen - 设置了z-index:https://codepen.io/SHERlocked93/pen/gdZOrK
这个例子中,红蓝绿黄元素的父元素中都没有生成新的层叠上下文,都属于根层叠上下文中的元素
所以这个例子中的从底到高显示的顺序就是:黄->红->蓝->绿
7.4 在不同层叠上下文的父元素内的情况
红绿位于一个 div.first-box 下,蓝位于 div.second-box 下,红绿蓝都设置了 position:absolute,如果 first-box 的 z-index 设置的比 second-box 的大,那么此时无论蓝的 z-index 设置的多大 z-index:999,蓝都位于红绿的下面;如果我们只更改红绿的 z-index 值,由于这两个元素都在父元素 first-box 产生的层叠上下文中,此时谁的 z-index 值大,谁在上面;
代码和预览参见:Codepen - 不同层叠上下文的父元素:https://codepen.io/SHERlocked93/pen/gdZbOJ
这个例子中,红绿蓝都属于设置了 z-index 的定位元素,不过他们的父元素创建了新的层叠上下文;
所以这个例子中从低到到显示的顺序:蓝->红->绿
(我遇到的的情况就属于这个例子类似情形)
7.5 给子元素设置 opacity
红绿位于 div.first-box 下,蓝位于 div.second-box 下,红绿蓝都设置了 position:absolute,绿设置了 z-index:1,那么此时绿位于红蓝的最上面;
如果此时给 first-box 设置 opacity:.99,这时无论红绿的 z-index 设置的多大 z-index:999,蓝都位于红绿的上面;
如果再在 .second-box 下 .green 后加一个 span.gold,设置 z-index:-1,那么它将位于红绿蓝的下面;
代码和预览参见:Codepen - opacity的影响:https://codepen.io/SHERlocked93/pen/GXPRWB
之前已经介绍了,设置 opacity 也可以形成层叠上下文,因此:
所以这个例子中从低到到显示的顺序:黄->红->绿->蓝
关注微信公众号:安徽思恒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了解更多技术内容……
篇文章主要讲述了CSS样式更改中的背景Background,这篇文章我们来谈谈字体设置Font&边框Border的基础用法。
<div style='font-family: sans-serif normal'></div>
可用字体:
Serif
Sans-serif
Monospace
Cursive
Fantasy
Times
Courier
<div style='font-style:normal'></div>
文本倾斜:
normal 文本正常显示
italic 文本斜体显示
oblique 文本倾斜显示
<div style='font-variant:small-caps'></div>
normal 显示标准字体。
small-caps 显示小型大写字母的字体。
<div style='font-weight:normal'></div>
normal 标准的字符
bold 粗体字符
bolder 更粗的字符
lighter 更细的字符
也可以使用数字表示,范围为100~900
<div style='font-size:60px'></div>
smaller 变小
larger 变大
length 固定值
而且还支持百分比
首先说一下边框风格,它的风格比较多,常用的一般是实线为主:
<div style='border-style:none'></div>
hidden 隐藏边框
dotted 点状边框
dashed 虚线边框
solid 实线边框
double 双线边框
groove 3D凹槽边框
ridge 3D垄状边框
inset 3D inset边框
outset 3D outset边框
边框也有四面,所以也会有上下左右
所以有时候为了更精确定位并修改样式可以使用:
border-top-style 上边框样式
border-right-style 右边框样式
border-bottom-style 下边框样式
border-left-style 左边框样式
先定义边框的宽度 风格和颜色,然后定义边框的其它属性。
<div style='border-radius:25px;'></div>
2).边框阴影
<div style='box-shadow:1px 2px 2px 2px red'></div>
参数含义:
边框各个方向的大小和颜色
3).边框图片
<div style='border-image:url(1.png) 30 30 10 round'></div>
参数含义:
边框图片的路径
图片边框向内偏移
图片边框的宽度
边框图像区域超出边框的量
图像边框是否应平铺(repeated)、铺满(rounded)或拉伸(stretched)。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CSS样式更改篇中的字体设置Font&边框Border设置,希望让大家对CSS选择器有个简单的认识和了解。
****看完本文有收获?请转发分享给更多的人****
IT共享之家
想要学习更多,请前往Python爬虫与数据挖掘专用网站:http://pdcfighting.com/
当用户进行鼠标框选选择了页面上的内容时,把选择的内容进行上报。
虽然这需求就一句话的事,但是很显然,没那么简单...
因为鼠标框选说起来简单,就是选择的内容,但是这包含很多中情况,比如:只选择文案、选择图片、选择输入框、输入框中的内容选择、iframe、等。
简单总结,分为以下几点:
鼠标框选包含以下几点:
老生常谈的技术点了,这里不能用节流,因为肯定不能你鼠标选择的时候,隔一段时间返回一段内容,肯定是选择之后一起返回。
这里用 debounce 主要也是用在事件监听和事件处理上。
事件监听,因为鼠标选择,不仅仅是鼠标按下到鼠标抬起,还包括双击、右键、全选。
需要使用事件监听对事件作处理。
Range 接口表示一个包含节点与文本节点的一部分的文档片段。
Range 是浏览器原生的对象。
<body>
<ul>
<li>Vite</li>
<li>Vue</li>
<li>React</li>
<li>VitePress</li>
<li>NaiveUI</li>
</ul>
</body>
<script>
// 创建 Range 对象
const range = new Range()
const liDoms = document.querySelectorAll("li");
// Range 起始位置在 li 2
range.setStartBefore(liDoms[1]);
// Range 结束位置在 li 3
range.setEndAfter(liDoms[2]);
// 获取 selection 对象
const selection = window.getSelection();
// 添加光标选择的范围
selection.addRange(range);
</script>
可以看到,选择内容为第二行和第三行
只选择 li 中的 itePres
可以看出 range 属性对应的值
const range = document.createRange();
const range = window.getSelection().getRangeAt(0)
if (document.caretRangeFromPoint) {
range = document.caretRangeFromPoint(e.clientX, e.clientY);
}
const range = new Range()
Selection 对象表示用户选择的文本范围或插入符号的当前位置。它代表页面中的文本选区,可能横跨多个元素。
window.getSelection()
锚指的是一个选区的起始点(不同于 HTML 中的锚点链接)。当我们使用鼠标框选一个区域的时候,锚点就是我们鼠标按下瞬间的那个点。在用户拖动鼠标时,锚点是不会变的。
选区的焦点是该选区的终点,当你用鼠标框选一个选区的时候,焦点是你的鼠标松开瞬间所记录的那个点。随着用户拖动鼠标,焦点的位置会随着改变。
范围指的是文档中连续的一部分。一个范围包括整个节点,也可以包含节点的一部分,例如文本节点的一部分。用户通常下只能选择一个范围,但是有的时候用户也有可能选择多个范围。
一个用户可编辑的元素(例如一个使用 contenteditable 的 HTML 元素,或是在启用了 designMode 的 Document 的子元素)。
首先要清楚,选择的起点称为锚点(anchor),终点称为焦点(focus)。
function debounce (fn, time = 500) {
let timeout = null; // 创建一个标记用来存放定时器的返回值
return function () {
clearTimeout(timeout) // 每当触发时,把前一个 定时器 clear 掉
timeout = setTimeout(() => { // 创建一个新的 定时器,并赋值给 timeout
fn.apply(this, arguments)
}, time)
}
}
/**
* debounce 函数类型
*/
type DebouncedFunction<F extends (...args: any[]) => any> = (...args: Parameters<F>) => void
/**
* debounce 防抖函数
* @param {Function} func 函数
* @param {number} wait 等待时间
* @param {false} immediate 是否立即执行
* @returns {DebouncedFunction}
*/
function debounce<F extends (...args: any[]) => any>(
func: F,
wait = 500,
immediate = false
): DebouncedFunction<F> {
let timeout: ReturnType<typeof setTimeout> | null
return function (this: ThisParameterType<F>, ...args: Parameters<F>) {
// eslint-disable-next-line @typescript-eslint/no-this-alias
const context = this
const later = function () {
timeout = null
if (!immediate) {
func.apply(context, args)
}
}
const callNow = immediate && !timeout
if (timeout) {
clearTimeout(timeout)
}
timeout = setTimeout(later, wait)
if (callNow) {
func.apply(context, args)
}
}
}
nterface IGetSelectContentProps {
type: 'html' | 'text'
content: string
}
/**
* 获取选择的内容
* @returns {null | IGetSelectContentProps} 返回选择的内容
*/
const getSelectContent = (): null | IGetSelectContentProps => {
const selection = window.getSelection()
if (selection) {
// 1. 是焦点在 input 输入框
// 2. 没有选中
// 3. 选择的是输入框
if (selection.isCollapsed) {
return selection.toString().trim().length
? {
type: 'text',
content: selection.toString().trim()
}
: null
}
// 获取选择范围
const range = selection.getRangeAt(0)
// 获取选择内容
const rangeClone = range.cloneContents()
// 判断选择内容里面有没有节点
if (rangeClone.childElementCount > 0) {
// 创建 div 标签
const container = document.createElement('div')
// div 标签 append 复制节点
container.appendChild(rangeClone)
// 如果复制的内容长度为 0
if (!selection.toString().trim().length) {
// 判断是否有选择特殊节点
const isSpNode = hasSpNode(container)
return isSpNode
? {
type: 'html',
content: container.innerHTML
}
: null
}
return {
type: 'html',
content: container.innerHTML
}
} else {
return selection.toString().trim().length
? {
type: 'text',
content: selection.toString().trim()
}
: null
}
} else {
return null
}
}
/**
* 判断是否包含特殊元素
* @param {Element} parent 父元素
* @returns {boolean} 是否包含特殊元素
*/
const hasSpNode = (parent: Element): boolean => {
const nodeNameList = ['iframe', 'svg', 'img', 'audio', 'video']
const inpList = ['input', 'textarea', 'select']
return Array.from(parent.children).some((node) => {
if (nodeNameList.includes(node.nodeName.toLocaleLowerCase())) return true
if (
inpList.includes(node.nodeName.toLocaleLowerCase()) &&
(node as HTMLInputElement).value.trim().length
)
return true
if (node.children) {
return hasSpNode(node)
}
return false
})
}
/**
* 获取框选的文案内容
* @returns {string} 返回框选的内容
*/
const getSelectTextContent = (): string => {
const selection = window.getSelection()
return selection?.toString().trim() || ''
}
// 是否时鼠标点击动作
let selectionchangeMouseTrack: boolean = false
const selectionChangeFun = debounce(() => {
const selectContent = getSelectContent()
console.log('selectContent', selectContent)
// todo... 处理上报
selectionchangeMouseTrack = false
})
// 添加 mousedown 监听事件
document.addEventListener('mousedown', () => {
selectionchangeMouseTrack = true
})
// 添加 mouseup 监听事件
document.addEventListener(
'mouseup',
debounce(() => {
selectionChangeFun()
}, 100)
)
// 添加 selectionchange 监听事件
document.addEventListener(
'selectionchange',
debounce(() => {
if (selectionchangeMouseTrack) return
selectionChangeFun()
})
)
// 添加 dblclick 监听事件
document.addEventListener('dblclick', () => {
selectionChangeFun()
})
// 添加 contextmenu 监听事件
document.addEventListener(
'contextmenu',
debounce(() => {
selectionChangeFun()
})
)
也可以进行封装
/**
* addEventlistener function 类型
*/
export interface IEventHandlerProps {
[eventName: string]: EventListenerOrEventListenerObject
}
let selectionchangeMouseTrack: boolean = false
const eventHandlers: IEventHandlerProps = {
// 鼠标 down 事件
mousedown: () => {
selectionchangeMouseTrack = true
},
// 鼠标 up 事件
mouseup: debounce(() => selectionChangeFun(), 100),
// 选择事件
selectionchange: debounce(() => {
if (selectionchangeMouseTrack) return
selectionChangeFun()
}),
// 双击事件
dblclick: () => selectionChangeFun(),
// 右键事件
contextmenu: debounce(() => selectionChangeFun())
}
Object.keys(eventHandlers).forEach((event) => {
document.addEventListener(event, eventHandlers[event])
})
function debounce (fn, time = 500) {
let timeout = null; // 创建一个标记用来存放定时器的返回值
return function () {
clearTimeout(timeout) // 每当触发时,把前一个 定时器 clear 掉
timeout = setTimeout(() => { // 创建一个新的 定时器,并赋值给 timeout
fn.apply(this, arguments)
}, time)
}
}
let selectionchangeMouseTrack = false
document.addEventListener('mousedown', (e) => {
selectionchangeMouseTrack = true
console.log('mousedown', e)
})
document.addEventListener('mouseup', debounce((e) => {
console.log('mouseup', e)
selectionChangeFun()
}, 100))
document.addEventListener('selectionchange', debounce((e) => {
console.log('selectionchange', e)
if (selectionchangeMouseTrack) return
selectionChangeFun()
}))
document.addEventListener('dblclick', (e) => {
console.log('dblclick', e)
selectionChangeFun()
})
document.addEventListener('contextmenu',debounce(() => {
selectionChangeFun()
}))
const selectionChangeFun = debounce(() => {
const selectContent = getSelectContent()
selectionchangeMouseTrack = false
console.log('selectContent', selectContent)
})
const getSelectContent = () => {
const selection = window.getSelection();
if (selection) {
// 1. 是焦点在 input 输入框
// 2. 没有选中
// 3. 选择的是输入框
if (selection.isCollapsed) {
return selection.toString().trim().length ? {
type: 'text',
content: selection.toString().trim()
} : null
}
// 获取选择范围
const range = selection.getRangeAt(0);
// 获取选择内容
const rangeClone = range.cloneContents()
// 判断选择内容里面有没有节点
if (rangeClone.childElementCount > 0) {
const container = document.createElement('div');
container.appendChild(rangeClone);
if (!selection.toString().trim().length) {
const hasSpNode = getSpNode(container)
return hasSpNode ? {
type: 'html',
content: container.innerHTML
} : null
}
return {
type: 'html',
content: container.innerHTML
}
} else {
return selection.toString().trim().length ? {
type: 'text',
content: selection.toString().trim()
} : null
}
} else {
return null
}
}
const getSpNode = (parent) => {
const nodeNameList = ['iframe', 'svg', 'img', 'audio', 'video']
const inpList = ['input', 'textarea', 'select']
return Array.from(parent.children).some((node) => {
if (nodeNameList.includes(node.nodeName.toLocaleLowerCase())) return true
if (inpList.includes(node.nodeName.toLocaleLowerCase()) && node.value.trim().length) return true
if (node.children) {
return getSpNode(node)
}
return false
})
}
*请认真填写需求信息,我们会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