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标记语言(英语: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简称:HTML)是一种用于创建网页的标准标记语言。HTML是一种基础技术,常与CSS、JavaScript一起被众多网站用于设计令人赏心悦目的网页、网页应用程序以及移动应用程序的用户界面。网页浏览器可以读取HTML文件,并将其渲染成可视化网页。HTML描述了一个网站的结构语义随着线索的呈现,使之成为一种标记语言而非编程语言。
HTML元素是构建网站的基石。HTML允许嵌入图像与对象,并且可以用于创建交互式表单,它被用来结构化信息——例如标题、段落和列表等等,也可用来在一定程度上描述文档的外观和语义。HTML的语言形式为尖括号包围的HTML元素(如<html>),浏览器使用HTML标签和脚本来诠释网页内容,但不会将它们显示在页面上。
HTML可以嵌入如JavaScript的脚本语言,它们会影响HTML网页的行为。网页浏览器也可以引用层叠样式表(CSS)来定义文本和其它元素的外观与布局。维护HTML和CSS标准的组织万维网联盟(W3C)鼓励人们使用CSS替代一些用于表现的HTML元素。
历史
W3C制作的早期HTML标志
发展
蒂姆·伯纳斯-李
1980年,物理学家蒂姆·伯纳斯-李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在承包工程期间,为使CERN的研究人员使用并共享文档,他提出并创建原型系统ENQUIRE。1989年,伯纳斯-李在一份备忘录中提出一个基于互联网的超文本系统。他规定HTML并在1990年底写出浏览器和服务器软件。同年,伯纳斯-李与CERN的数据系统工程师罗伯特·卡里奥联合为项目申请资助,但未被CERN正式批准。在他的个人笔记中伯纳斯-李列举“一些使用超文本的领域”,并把百科全书列为首位。
HTML的首个公开描述出现于一个名为“HTML标签”的文件中,由蒂姆·伯纳斯-李于1991年底提及。它描述18个元素,包括HTML初始的、相对简单的设计。除了超链接标签外,其他设计都深受CERN内部一个以标准通用标记语言(SGML)为基础的文件格式SGMLguid的影响。这些元素在HTML 4中仍有11个存在。
伯纳斯-李认为HTML是SGML的一个应用程序。1993年中期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发布首个HTML规范的提案:“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互联网草案,由伯纳斯-李与丹·康纳利(英语:Dan Connolly (computer scientist))撰写。其中包括一个SGML文档类型定义来定义语法。草案于6个月后过期,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其对NCSA Mosaic浏览器自定义标签从而将在线图像嵌入的行为的认可,这反映IETF把标准立足于成功原型的理念。同样,戴夫·拉格特(英语:Dave Raggett)在1993年末提出的与之竞争的互联网草案“HTML+(超文本标记格式)”建议规范已经实现的功能,如表格与填写表单。
在HTML和HTML+的草案于1994年初到期后,IETF创建一个HTML工作组,并在1995年完成"HTML 2.0",这是第一个旨在成为对其后续实现标准的依据的HTML规范。
在IETF的主持下,HTML标准的进一步发展因竞争利益而遭受停滞。自1996年起,HTML规范一直由万维网联盟(W3C)维护,并由商业软件厂商出资。不过在2000年,HTML也成为国际标准(ISO/ IEC15445:2000)。HTML 4.01于1999年末发布,进一步的勘误版本于2001年发布。2004年,网页超文本应用技术工作小组(WHATWG)开始开发HTML5,并在2008年与W3C共同交付,2014年10月28日完成标准化。
版本时间线
1995年11月24日
HTML 2.0作为IETF RFC 1866发布。追加RFC的附加功能:
1995年11月25日:RFC 1867(基于表单的文件上传)
1996年5月:RFC 1942(表格)
1996年8月:RFC 1980(客户端图像映射)
1997年1月:RFC 2070(国际化)
1997年1月14日
HTML 3.2作为W3C推荐标准发布。这是首个完全由W3C开发并标准化的版本,因IETF于1996年9月12日关闭它的HTML工作组。
最初代号为“威尔伯”(Wilbur),HTML 3.2完全去除数学公式,协调各种专有扩展,并采用网景设计的大多数视觉标记标签。由于两家公司达成了协议,网景的闪烁元素(英语:blink element)和微软的滚动元素(英语:marquee element)被移除。HTML对数学公式的支持最后成为另外一种被称为MathML的标准。
1997年12月18日
HTML 4.0作为W3C推荐标准发布。它提供三种变化:
严格,过时的元素被禁止。
过渡,过时的元素被允许。
框架集,大多只与框架相关的元素被允许。
最初代号“美洲狮”(Cougar), HTML 4.0采用许多特定浏览器的元素类型和属性,并试图淘汰网景的视觉标记功能,将其标记为不赞成使用。HTML 4是遵循ISO 8879 - SGML的SGML应用程序。
1998年4月24日
HTML 4.0进行微调,不增加版本号。
1999年12月24日
HTML 4.01作为W3C推荐标准发布。它同样提供三种变化,最终勘误版于2001年5月12日发布。
2000年5月
ISO/IEC 15445:2000("ISO HTML",基于HTML 4.01严格版)作为ISO/IEC国际标准发布。在ISO中这一标准位于ISO/IEC JTC 1/SC 34(英语:ISO/IEC JTC 1/SC 34)域(ISO/IEC联合技术委员会1、小组委员会34 – 文档描述与处理语言)。
2014年10月28日
HTML 5作为W3C推荐标准发布。
草案时间线
HTML5的Logo
1991年10月
HTML标签,一个非正式CERN文件首次公开18个HTML标签。
1992年6月
HTML DTD的首个非正式草案, 后续有七个修订版(7月15日,8月6日,8月18日,11月17日,11月19日,11月20日,11月22日)。
1992年11月
HTML DTD 1.1(首个版本号,基于RCS修订版,版本号从1.1开始而非1.0),非正式草案。
1993年6月
超文本标记语言由IETF IIIR工作小组作为互联网草案(一个粗略的建议标准)。在被第二版代一个月后,IETF又发布6个草案,最终在RFC1866中发布HTML 2.0。
1993年11月
HTML+由IETF作为互联网草案发布,是超文本标记语言草案的一个竞争性提案。它于1994年5月到期。
1995年4月 (1995年3月编写)
HTML 3.0[33]被提议作为IETF的标准,但直到提案在五个月过期后(1995年9月28日)仍没有进一步的行动。它包含许多拉格特HTML+提案的功能,如对表格的支持、围绕数据的文本流和复杂的数学公式的显示。W3C开始开发自己的Arena浏览器作为HTML 3和层叠样式表的试验台(英语:Test bed),但HTML 3.0并没有获得成功。浏览器厂商,包括微软和网景,选择实现HTML3草案功能的不同子集并引入它们自己的插件(见浏览器大战)。
2008年1月
HTML5由W3C作为工作草案(链接)发布。虽然HTML5的语法非常类似于SGML,但它已经放弃任何成为SGML应用程序的尝试,除了一种替代的基于XML的HTML5序列,它已明确定义自己的“HTML”序列。
2011年 HTML5 – 最终征求
2011年5月,工作小组将HTML5推进至“最终征求”(Last Call)阶段,邀请W3C社区内外人士以确认本规范的技术可靠性。W3C开发一套综合性测试套件来实现完整规范的广泛交互操作性,完整规范的目标日期为2014年。2011年1月,WHATWG将其“HTML5”活动标准重命名为“HTML”。W3C仍然继续其发布HTML5的项目。
2012年 HTML5 – 候选推荐
2012年7月,WHATWG和W3C的工作产生一定程度的分离。W3C继续HTML5规范工作,重点放在单一明确的标准上,这被WHATWG称为“快照”。WHATWG组织则将HTML5作为一个“活动标准”(Living Standard)。活动标准的概念是从未完成但永远保持更新与改进,可以添加新特性,但功能点不会被删除。
2012年12月,W3C指定HTML5作为候选推荐阶段。 该阶段的标准为“两个100%完成,完全实现交互操作”。
2014年 HTML5 – 提案推荐与推荐
2014年9月,HTML5进入提案推荐阶段。
2014年10月28日,HTML5作为稳定W3C推荐标准发布,这意味着HTML5的标准化已经完成。
XHTML版本
XHTML是使用XML 1.0改写自HTML 4.01的独立语言。它不再被作为单独标准开发。
XHTML 1.0, 2000年1月26日作为W3C推荐标准发布。修订版于2002年8月1日发布,它提供与HTML 4.0和4.01相同的三个变化,这些变化被重新在XML中制定。
XHTML 1.1,基于XHTML 1.0 严格版,2001年5月31日 作为W3C推荐标准发布。修订版可使用模块化XHTML的模块,2001年4月10日作为W3C推荐标准发布。
XHTML 2.0为工作草案,但为支持HTML5与XHTML5的工作,此草案被放弃。 XHTML 2.0与XHTML 1.x不兼容,因此更确切的说这是一个XHTML风格的新语言而不是XHTML 1.x的更新。
在HTML5草案中规定一个XHTML语法,称为“XHTML5.1”。
标记
HTML标记包含标签(及其属性)、基于字符的数据类型、字符引用和实体引用等几个关键部分。HTML标签是最常见的,通常成对出现,比如<h1>与</h1>。这些成对出现的标签中,第一个标签是开始标签,第二个标签是结束标签。两个标签之间为元素的内容,有些标签没有内容,为空元素,如<img>。
HTML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文档类型声明(英语:document type declaration),这会触发标准模式渲染。
以下是一个经典的Hello World程序的例子:
<!DOCTYPE html>
<html>
<head>
<title>This is a title</title>
</head>
<body>
<p>Hello world!</p>
</body>
</html>
<html>和</html>之间的文本描述网页,<body>和</body>之间的文本为可视页面内容。标记文本<title>This is a title</title>定义了浏览器的页面标题。
文档标记类型<!DOCTYPE html>用于HTML5。 如果未进行声明,浏览器会使用“怪异模式”进行渲染。
元素
HTML文档由嵌套的HTML元素构成。它们用HTML标签表示,包含于尖括号中,如<p>
在一般情况下,一个元素由一对标签表示:“开始标签”<p>与“结束标签”</p>。元素如果含有文本内容,就被放置在这些标签之间。
在开始与结束标签之间也可以封装另外的标签,包括标签与文本的混合。这些嵌套元素是父元素的子元素。
开始标签也可包含标签属性。这些属性有诸如标识文档区段、将样式信息绑定到文档演示和为一些如<img>等的标签嵌入图像、引用图像来源等作用。
一些元素如换行符<br>,不允许嵌入任何内容,无论是文字或其他标签。这些元素只需一个单一的空标签(类似于一个开始标签),无需结束标签。
许多标签是可选的,尤其是那些很常用的段落元素<p>的闭合端标签。HTML浏览器或其他媒介可以从上下文识别出元素的闭合端以及由HTML标准所定义的结构规则。这些规则非常复杂,不是大多数HTML编码人员可以完全理解的。
因此,一个HTML元素的一般形式为:<tag attribute1="value1" attribute2="value2">''content''</tag>。一些HTML元素被定义为空元素,其形式为<tag attribute1="value1" attribute2="value2">。空元素不能封装任何内容。例如<br>标签或内联标签<img>。一个HTML元素的名称即为标签使用的名称。注意,结束标签的名称前面有一个斜杠“/”,空元素不需要也不允许结束标签。如果元素属性未标明,则使用其默认值。
例子
HTML文档的页眉:<head>...</head>。标题被包含在头部,例如:
<head>
<title>The Title</title>
</head>
标题:HTML标题由<h1>到<h6>六个标签构成,字体由大到小递减:
<h1>Heading level 1</h1>
<h2>Heading level 2</h2>
<h3>Heading level 3</h3>
<h4>Heading level 4</h4>
<h5>Heading level 5</h5>
<h6>Heading level 6</h6>
段落:
<p>第一段</p> <p>第二段</p>
换行:<br>。<br>与<p>之间的差异是br换行但不改变页面的语义结构,而p部分的页面成段。
<p>這是<br>一個<br>使用換行<br>段落</p>
链接:使用<a>标签来创建链接。href属性包含链接的URL地址。
<a href="https://zh.wikipedia.org/">中文維基百科的連結!</a>
注释:
<!-- This is a comment -->
注释有助于理解标记,但它不会在网页上显示。
HTML中存在以下几种类型的标记元素:
用于文本的结构式标记
例如,<h2>羽毛球</h2>将“羽毛球”定义为二级标题。结构式标记不指示任何特定的渲染,但大多数网页浏览器都会采用元素格式的默认样式。要在内容上实现进一步的风格可以使用层叠样式表(CSS)。
用于文本外观的表现式标记,不论其目的
例如,<b>粗体</b>表示视觉输出设备应将文本“粗体”加粗,但如果设备无法做到这一点(如朗读文本的听觉设备),就不会发生什么现象。在这种情况下,<b>粗体</b>与''斜体''也可能有相同的视觉效果,但在本质上它们更加语义化。如同<strong>加强文字</strong>与<em>强调文字</em>的区别。为支持CSS的使用,大多数表现式标记在HTML 4.0规范中不再被推荐使用。
超文本标记使文档的一部分链接到其他文档
锚元素在文档中创建超链接,其href属性设置链接的目标URL。例如:HTML标记<a href="https://zh.wikipedia.org/">中文维基百科</a>会将文字"中文维基百科"渲染为超链接。要将图片渲染为超链接,img元素要作为内容插入到a元素中:<a href="https://example.org"><img src="image.gif" alt="说明文字" width="50" height="50" border="0"></a>。
属性
大多数元素的属性以“名称-值”的形式成对出现,由“=”分离并写在开始标签元素名之后。值一般由单引号或双引号包围,有些值的内容包含特定字符,在HTML中可以去掉引号(XHTML不行)。不加引号的属性值被认为是不安全的[58]。有些属性无需成对出现,仅存在于开始标签中即可影响元素[6],如img 元素的ismap 属性。
许多元素存在一些共通的属性:
id属性为元素提供了在全文档内的唯一标识。它用于识别元素,以便样式表可以改变其表现属性,脚本可以改变、显示或删除其内容或格式化。对于添加到页面的URL,它为元素提供了一个全局唯一标识,通常为页面的子章节。例如,ID "属性"对于https://zh.wikipedia.org/wiki/HTML#属性
class属性提供一种将类似元素分类的方式。常被用于语义化或格式化。例如,一个HTML文档可指定类<class="标记">来表明所有具有这一类值的元素都从属于文档的主文本。格式化后,这样的元素可能会聚集在一起,并作为页面脚注而不会出现在HTML代码中。类属性也被用于微格式的语义化。类值也可进行多声明。如<class="标记 重要">将元素同时放入標記与重要两类中。
style属性可以将表现性质赋予一个特定元素。比起使用id或class 属性从样式表中选择元素,“style”被认为是一个更好的做法,尽管有时这对一个简单、专用或特别的样式显得太繁琐。
title属性用于给元素一个附加的说明。 大多数浏览器中这一属性显示为工具提示(英语:Tooltip)。
lang属性用于识别元素内容的语言,它可能与文档的主要语言不同。例如,在中文文档中:
<p>法语<span lang="fr">c'est la vie</span>在法国的应用很普遍,意为“这就是生活” 。<p>
缩写元素abbr可用于说明一些属性:
<abbr id="ID" class="术语" style="color:purple;" title="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abbr>
这个例子显示为HTML; 在大多数浏览器中,光标指向缩写时会显示标题文字“超文本标记语言”。
大多数元素采用与语言相关的属性dir 来指定文字方向,如 "rtl"采用从右到左的文本,比如阿拉伯语、波斯语以及希伯来语。
字符与实体引用
参见:XML与HTML字符实体引用列表和Unicode与HTML
在4.0版本中,HTML定义了一系列共252个字符实体引用和1,114,050个字元值参考。二者都支持单个字符通过简单的标记写入。文字字符与其对应的标记渲染的效果相同。
用这种方式“转义”字符的能力允许字符<与&(当分别被写作<和&时)被理解为字符数据而不是标记。例如<通常为标签的开头,&通常为字符实体引用与数字字符引用的开头;&或&或&将&作为元素的内容或属性的值。双引号字符"在不被用于属性值的标示时必须转义为"或"或";相等地,当于单引号字符'不被用于属性值的标示时,也必须转义为'或'(或HTML5与XHTML文档中的')。
如果文档作者忽略了转义这样的字符,一些浏览器会尝试通过上下文猜测他们的意图。如果结果仍为无效标记,这会使其他浏览器或用户代理难以访问到该文档,并使它们尝试使用搜索和索引来解析该文档。
那些难以输入或不在该文档字符编码中的字符也可通过转义来实现。例如通常只在西欧或南美的键盘出现的重音符e(é),可以在HTML文档中用作实体引用é 或数字引用é或é。 诸如UTF-8的Unicode字符编码与所有的现代浏览器兼容并允许直接访问全球书写系统几乎所有的字符 。
数据类型
HTML为元素内容定义了多种数据类型,如脚本数据、样式表数据以及许多属性值的类型,包括ID、名称、URI、数字长度单位、语言、媒体描述符颜色、字符编码、日期和时间等等。所有这些数据类型都是字符数据的特殊化。
文档类型声明
HTML文档需要以文档类型声明(英语:document type declaration)(英语非正式说法“doctype”)开头。在浏览器中,文档类型声明有助于确定渲染模式——特别是是否使用怪异模式。
文档类型声明的初衷是通过基于文档类型定义(DTD)的SGML工具来解析并验证HTML文档。
HTML5未定义DTD,所以在HTML5中文档类型声明更为简短:
<!DOCTYPE html>
HTML 4文档类型声明举例:
<!DOCTYPE HTML PUBLIC "-//W3C//DTD HTML 4.01//EN" "http://www.w3.org/TR/html4/strict.dtd">
该声明引用HTML 4.01“严格”版的DTD。基于SGML的验证器可读取DTD,正确解析这些文档并执行验证。在现代浏览器中,一个有效的文档类型激活标准模式有别于怪异模式。
另外,HTML 4.01提供过渡型与框架集型的DTD。过渡型涵盖最广,它可整合当前以及老旧或“过时”的标签,而严格型DTD排除了过时的标签。框架集拥有所有构建框架所需的标签以及过渡型的标签。
语义化HTML
语义化HTML是一种编写HTML的方式,它强调编码信息的含义在其格式(样子)之上。HTML从创立之初就包括语义化标记,但也包括标识性标记如<font>、<i>和<center>标签。也存在一些语义上中立的span与div标签。自1990年代末层叠样式表开始应用于大多数浏览器,网页制作者就被鼓励使用CSS以便呈现与内容分离。
在2001年一次对语义网的讨论中,蒂姆·伯纳斯-李等人给出了一种的方法,使智能软件“代理人”可能有一天会自动抓取网页进行查找、过滤并将之前不相关的联系起来。这种代理甚至在现在也不普遍,但一些Web 2.0、混搭和价格比较网站的想法可能会结束。这些网页应用程序的混合与伯纳斯-李的语义代理人的之间主要区别基于以下事实:当前的聚合与信息混合通常由网页开发者设计,他们早已知道网络位置和他们希望混搭、比较与结合的特定数据的API语义。
网页代理的一个重要类型是网络爬虫或搜索引擎蜘蛛。这些软件代理依赖于它们发现的网页的语义清晰度,因为它们一天要使用各种技术与算法来读取和索引数百万个网页并给网页用户提供搜索工具,没有这些万维网的有效性就会大大降低。
为使搜索引擎蜘蛛评估它们在HTML文档中发现的文本片段的重要性,也为那些创建标记等混合的人与更多的自动化代理工具,HTML中的语义结构需要广泛一致地应用从而将文本的含义呈现给浏览者。
表示性标记在当前的HTML和XHTML推荐中不被鼓励使用,HTML5中则被视为非法。
好的语义化HTML也改善了网页文档的可访问性。例如,当屏幕阅读器或音频浏览器可以正确判定一个文档的结构时,视觉障碍用户不会再因阅读重复或无关的信息而浪费时间。
分发
HTML文档分发的方法和其他计算机文件相同。不过,它们最常通过网页服务器的超文本传输协议或电子邮件传输。
HTTP
万维网主要由从服务器通过HTTP协议向浏览器发送的HTML文档组成。但是,HTTP也可以被用于传输HTML之外的数据,例如图像、声音和其他内容。为使浏览器了解如何处理接收到的文档,在传输文档时必须同时传递文件类型。这种元数据包含MIME类型(对于HTML 4.01或更早版本是text/html,而对于XHTML 1.0或之后的版本是application/xhtml+xml),以及字符编码(参见HTML字符编码方式)。
在现在的浏览器中,和HTML文档一起发送的MIME类型影响文档的解读方式。和XHTML MIME类型一起发送的文档被认为是良构的XML,而语法错误会导致浏览器无法呈现文档。完全相同的文档如果和HTML MIME类型一起发送,则可能被正常显示,因为浏览器对HTML的语法检查更加松懈些。
W3C的推荐指出,遵循规定的推荐指引的XHTML 1.0文档可标记二者任一的MIME类型。XHTML 1.1还指出,XHTML 1.1文档应标有两种MIME类型。
HTML邮件
大多数图形电子邮件客户端允许使用HTML的子集(经常界限不清)提供格式化和无法使用纯文本的语义标记。这可能包括印刷信息,如彩色标题、强调和引用文本、内嵌图片和图表等。许多这样的客户包含一个编写HTML电子邮件消息的图形用户界面编辑器和一个用于显示的渲染引擎。在邮件中使用HTML受到了一些兼容性的批评,由于一些盲人或具有视觉障碍的人的访问问题,这种方式有利于伪装的钓鱼攻击。因其消息大小超过明文,所以它可混淆垃圾邮件过滤器。
命名规则
最常用的计算机文件扩展名为.html,通用缩写为.htm。它起源于某些早期操作系统与文件系统,如DOS以及FAT数据结构的局限性,它将文件扩展名限制为3个字母。
HTML应用程序
HTML应用程序(HTA;文件扩展名".hta")是一个Microsoft Windows应用程序,它在浏览器中使用HTML和动态HTML提供应用程序图形界面。正规HTML文件被限制在浏览器的安全模型中,只能分别通过网页服务器和网页对象与站点Cookie进行通信和操作。HTA作为完全受信任的应用程序运行,因此拥有更多的权限,如创建/编辑/删除文件与注册表项。因为它们在浏览器安全模式之外操作,所以HTA不能通过HTTP执行,必须下载(就像EXE文件)并在本地文件系统执行。
所见即所得编辑器
所见即所得编辑器使用图形用户界面(GUI)显示HTML文档,常常类似于文字处理器,所以用户可以设计一切。编者面对的是文档,而不是代码,所以作者并不需要太多的HTML知识。这种所见即所得的编辑模式一直受到诟病,主要因为它生成的代码质量不高;也有人主张将其改变至WYSIWYM模型(所见即所指)。
015-03-25 07:46 新浪数码 显示图片
本文转载自天极网
从1995年开始的IE1.0版本到现在的IE11,微软的Internet Explorer浏览器(IE浏览器)已经走过将近二十年历程,每一次新版发布都带来新的特性和功能变化,而现在,微软宣布将未来全面放弃Internet Explorer浏览器,取而代之的是Windows 10中全新的“Project Spartan”浏览器。下面让我们共同来回顾一下IE浏览器着二十年的发展历程。
图示:IE浏览器Logo变化
IE1.0(1995年)
1995年8月16日,微软Internet Explorer 1.0发布,它是微软将收购的Spyglass旗下Mosaic浏览器(1987年开发完成)改组而成的。当时IE只有1MB,功能也十分简单。
Windows 95原开始并没有IE,IE1.0是通过一个名叫Windows 95 Plus! Pack的扩展包来到用户的电脑中的,它的到来改变了Netscape的垄断地位,并且还带来了家喻户晓的“Internet连接向导” 。
从Windows 95 R2 开始,它开始成为所有新版本的Windows操作系统附送的缺省浏览器。
图示:IE1.0界面
IE2.0(1995年)
IE浏览器2.0版发布于1995年11月,这个版本的IE借鉴了当时最热门浏览器网景浏览器(Netscape Navigator),当时很多网站甚至只为兼容网景浏览器而开发,以至网景浏览器在1996年的市场份额一度维持在90%左右。
微软IE 2.0引入了收藏栏功能,并开始对HTML的一些标准提供支持,带来了JS、框架、SSL、Cookies和新闻组等特性。IE 2.0最终在大多数网页渲染上几乎做到了和网景浏览器一致。
值得一提的是,IE 2.0是首个支持Mac OS系统的IE浏览器。
图示:IE2.0界面
IE3.0(1996年)
1996年,IE3.0发布。它首先开始支持CSS,硕大的“e”字母logo形象首次出现,本次更新带来了免费的邮件和新闻组终端Outlook Express。
微软在这个版本中推出了一个面向IE浏览器的Jscript for IE,此外,IE浏览器从3.0版本开始支持ActiveX、插件以及128位加密等新技术。
图示:IE3.0界面
1996年Windows 95的OEM原始设备制造商版本进行了升级,IE3.0就被捆绑在其中,新增了Mail和News功能。也是从IE 3.0开始,Windows 95操作系统带领IE浏览器迅速的扩大了市场份额,一举打败网景Navigator浏览器。
另外,IE 3.0完全摒弃了已被使用了两个版本的Spyglass的原始代码,虽然代码不再继续使用,但部分Spyglass的技术被保留了下来。因此后来被告至法庭,微软最终向Spyglass赔付800万美元以和解官司。
IE4.0(1998年)
1997年9月,IE4.0发布,IE4.0新增了Active Desktop活动桌面,支持DHTML,并且包含Outlook Express 4.0。
1998年,Windows 98带来了IE4.0,这个版本增加了活动桌面、频道、Frontpage Express, Microsoft Chat 2.0等诸多特性,这也许是中国早期电脑用户最熟悉的一个版本。
图示:IE4.0界面
因为微软将IE 4.0集成至了Windows操作系统中,此举使得网景的份额大幅流失给微软,并最终走向倒闭,因此IE 4.0被认为是微软在浏览器市场的转折性产品。另外,在Windows中集成IE浏览器的做法,为2001年美国政府以《反垄断法》重罚微软埋下了伏笔。
IE5.0(1999年)
微软于1998年6月发布了一个IE 5.0开发者预览版,同年11月发布了公众预览版,1999年3月正式发布IE 5.0浏览器。IE5.0浏览器在性能方面有不少提升,增强了稳定性,并且开始支持XML和XSL,增加了对XMLHttpRequest (XHR)和HTML Application (HTA)的支持,CSS1和CSS2运用使网页的文本渲染得到了增强。
图示:IE 5.0界面
IE5.0随后被集成至Windows 98 SE操作系统中,预装在Windows系统中的做法使IE的全球市场份额攀升至80%以上。后来微软还发布了一个IE5.5版本。
IE6.0(2001年)
2001年,微软发布了最具里程碑意义的IE6.0浏览器,IE 6与Windows XP和Windows Server 2003一同推出。IE6.0与Windows XP的黄金组合统治了互联网多年:截至2002年,IE的市场占有率已经接近90%;2004年市场份额达到了历史最高点的95%。
IE6增强了DHTML,以及对CSS 1、DOM 1和SMIL 2.0等的部分支持,MSXML也升级到了3.0版本。测外IE6还加入了新版本的IEAK、音乐工具列、Windows Messenger、错误报告、图片大小自动调整、P3P和Luna界面。许多网页尤其是国内网站只偏向于IE6设计,这导致了后来出现了大量的网页兼容性问题。
图示:IE 6.0界面
但是,IE6.0版因为漏洞多、安全性保护差、对W3C标准支持不好而引起很多用户的不满。2004年,美国计算机安全紧急应变小组(US-CERT)发布了一份《计算机安全漏洞报告》,明确指出IE的设计缺陷加之其被深入集成至Windows系统的做法,使得该浏览器成为了一个高危的累赘。
2006年,《PC World》杂志评选出“史上最糟糕的科技产品”,其中IE 6.0名列第八位。“或许是这个星球上最不安全的软件产品”——这是杂志报道对IE 6.0的评价。
另外,IE的标志性LOGO在IE6时代得到了进一步改进。而作为反垄断案的判决结果,IE 6.0也是最后一个被命名为“Microsoft Internet Explorer”的IE浏览器。
IE7.0(2006年)
2006年,在IE6.0浏览器发布五年后,IE7.0登场,“Microsoft Internet Explorer”的字样被“Windows Internet Explorer”取代。IE 7.0是Windows Vista的默认浏览器,同时也提供Windows XP版本。这是IE浏览器首次独立于操作系统作为一款应用程序单独发布。
IE7.0是一个优先支持Vista系统的版本,在安全、网页浏览和用户体验上有很大的增强,增加了网络钓鱼过滤、支持选项卡浏览、支持非ASCII域名访问,加入了搜索引擎以便查找、支持PNG Alpha通道等众多新功能。IE 7.0支持256位加密(仅限于Vista用户)和Windows RSS平台。微软宣称由于ActiveX控件被设计拥有自己独立的进程(不再占用Windows Explorer系统进程),因此IE 7的安全性有了大幅提高。
图示:IE 7.0界面
但是与同时期的其他品牌浏览器相比,IE7仍然显得落后,Mozilla Firefox(火狐)浏览器开始崭露头角。加上Vista系统并不受欢迎,因此IE7的占有率一直不高,IE6仍然持续占领市场。
IE8.0(2009)
2009年,备受争议的IE8.0浏览器发布,IE 8提供了新的开发者工具,在用户界面上进行了小幅度的调整,功能上增加了InPrivate浏览支持,使得用户隐私不会泄露,同时采用新版的SmartScreen筛选器。同时还提供了一些如加速器、推荐网站、性能稳定性改善等的新特性,提供Web Slices和自动标签崩溃恢复等,对Web标准的支持度也有极大改进。
图示:IE 8.0界面
但是IE8在HTML5、CSS 3等技术方面仍落后于其他浏览器,这使得IE7和IE8的使用率一直大大低于IE6,即使微软花了很大的力气推广IE8.0,但效果一直不好。
Mozilla Firefox和谷歌Chrome浏览器的市场份额在这期间迅速上涨,成为微软IE最大的两个竞争对手。
IE9.0(2011年)
微软将于2011年3月14日在美国西南部的奥斯汀(Austin)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推出Internet Explorer 9(简称IE9)。IE 9为独立产品,并没有随任何操作系统一同发布,并且只支持Windows Vista和Windows 7。
新的IE9改变了界面设计,比之前的IE更为节省空间,同时还能将网址“钉”在Windows任务栏上。IE9用了新的JavaScript引擎Chakra,并开始支持HTML5和CSS 3,安全方面也增加了跟踪保护、ActiveX筛选等功能。同时IE9的性能也有所提升,启动时间更快。
图示:IE 9.0界面
IE还从这个版本开始切换了新Logo——黄色光环环围绕天蓝色的字母“e”,且具备3D效果,与Win7的毛玻璃效果相得益彰。
图示:IE 9.0界面
得益于Windows 7的超高普及率,IE9在用户数上得到了增长。但是在Win7时代,使用第三方浏览器的用户也越来越多,IE一家独大的局势被打破。
部分评论认为,IE 9从技术上达到了与Firefox和Chrome不相上下的水平,只是其市场份额却始终未能如微软所愿实现大幅增长。
IE 10 (2012年)
IE10是微软全新跨平台操作系统Windows 8的原生浏览器,IE 10提供了Modeern风格与传统桌面风格两个界面版本。Modeern风格的IE10在设计上强调触屏操作友好,但不支持插件功能;桌面版的IE10支持插件功能,外观与上一版本无太大差异。IE 10内置了Adobe Flash Player,不过考虑到Flash对电池续航的折损,其部分功能在Metro版本中被屏蔽。
图示:IE 10.0界面
图示:IE 10.0卡通广告
由于Win8的不温不火以及浏览器市场的群雄纷争,IE10的市场份额并不理想。
IE 11(2013年)
IE11浏览器作为Windows 8.1系统缺省自带的应用于2013年6月底与大家见面,这是首款默认支持触控使用HTML5拖放的浏览器,支持包括触控笔、鼠标在内的设备,同时IE11浏览器专门针对触控屏操作做了优化改进。
微软在一篇博客中谈到,Windows 8.1版的IE11有着更好的触控体验,通过鼠标菜单悬停(触控时)是Windows 8.1版IE11的一个重要改进。除了触控悬停支持,当你按住链接的时候,屏幕底部还会出现上下菜单命令栏,用户在命令栏中可以打开新的标签页或者窗口访问按钮。
图示:IE 11.0
和IE10相比,新版的IE11还优化了导航体验。页面左右滑动体验更好,在所有设备上滑动页面都变得更快、更流畅。IE 11在性能表现在Craig Buckler一项测试中其性能达到了Chrome和Firefox的水平,但IE 11在面对新网络标准的兼容性上略落后于主要竞争对手。
这个随Windows 8.1一同发布的IE 11浏览器成为微软IE系列的最终版本。
Project Spartan将替代IE
Project Spartan(斯巴达项目)是微软取代IE浏览器的新项目,将在Windows 10中现身。今后微软为Project Spartan确定的正式名称将取代指掐的Internet Explorer(IE)品牌。
微软从IE转向Spartan浏览器开发
Project Spartan浏览器项目
微软表示,之所以开发全新浏览器而不再给IE修修补补,简单来说是因为IE浏览器陈旧的Trident引擎对新技术产生了阻碍,在这种情况下既要保证对过去非标准代码的兼容性,又要满足新开放网络标准的规定,只会让IE的Bug不断增多。尤其是随着HTML5时代的到来,Trident引擎彻底成为了网络发展的拦路虎。所以微软选择将IE浏览器放进历史重新打造“Spartan”浏览器。
微软解释为何从IE转向开发Spartan浏览器
但是微软并没有使用开源的WebKit引擎,主要原因包括以下两点:
1、微软认为,避免互联网出现单一渲染引擎的情况是非常必要的,互联网是建立在多元化独立个体基础之上的,相互之间遵循网络标准互操作。
2、考虑到时间和开发成本,微软认为在不需要考虑兼容性问题的情况下,自主研发以强调互操作性为主的全新引擎要比使用开源引擎打造一款全新浏览器有效率的多。
微软还着重强调了新引擎并不是一次性更新升级,用户在升级至Win10后,新的引擎将会以服务的方式保存在系统中,微软会通过系统升级不断完善和更新功能。
根据微软1月份Windows 10发布会议透露的信息,新浏览将包含如下特性:集成Cortana语音助手、可在浏览器内注释网页并与他人共享、读取网页内容的工具等等。此外,新浏览器使用了全新开发的渲染引擎,并被设计为跨平台支持从智能手机到桌面电脑的一切设备。
微软的Windows视窗系统出现之后,更多的人们才知道了浏览器,当然,那时候仅仅知道网景浏览器,并不知道IE为何物?因为只有通过浏览器才能了解到“外面的世界”,有了浏览器,让我们在网上“驰骋”的时候更加得心应手。视窗系统的出现也见证了鼠标的发展,而浏览器带来的改变其实也是网络对于我们科技生活的影响。IE伴随着Windows的发展逐渐深入人心,并且成为我们了解世界的窗口,一度时间微软也因此背上了垄断的“嫌疑”并被处罚,但网景却已经被其“干死了”。
直到如今移动互联网的火爆,人们已经基本都开始移植到智能手机上了,而随着5G的日益临近,未来是不是又有新的发展业态,比如VI、AI,包括更多的人工智能的延展,科技的进步也必然会带来更多的改变。微软也在再次说明,“是时候和Internet Explorer告别了”,不过,对于我们而言,目前显然还不想说再见,在很多应用场景下,我们还是需要IE的支持。
放弃IE,微软早就希望用户更新换代了
其实,早在四年前,微软就已经放弃Internet Explorer品牌,在Windows 10平台上启用全新的Edge浏览器试图挑战Chrome和Firefox的市场地位。当然,出于业务兼容性等方面的考量,部分企业仍在使用IE浏览器。包括很多OA系统还是习惯于使用原先的产品架构,靠IE支撑自己的网络架构模式的OA系统并不少见,这也促成这个市场依旧有需求。
不过,由于安全保障不能继续“维护”,技术支持也跟不上发展需求,其实IE已经孕育着更多的“安全隐患”了。微软Windows部门的网络安全专家就表示,“使用IE作为默认浏览器的风险”,并推荐更多的用户升级至Edge上。也就是说,微软希望用户使用更新的Windows产品,并使用新的浏览器,而不要再继续使用原本的视窗系统了。
事实上,我们也关注到,尽管主流市场已经开始使用Chrome、Firefox或者Edge浏览器,但是很多企业仍然依赖Internet Explorer来处理尚未现代化的旧版网络应用。事实上,我们看到很多OA系统还在原有的XP下支撑应用,而不愿意更新到更高的Windows系统下,不升级,不习惯,不愿意接受更高级的技术产品。一方面是不愿意投资,另一方面是不愿意接受新科技的产品,只希望停留在基本的基础的OA系统下,不思进取。
面对这种状况,其实微软一直希望能够通过新升级的系统架构而提供更安全的保障,但是企业并不这样认为,总觉得现在的状况(架构)已经可以满足自己的简单办公需求了,包括无纸化办公等等。于是,微软在推进新系统的过程中,并不如愿。其实,微软已经尝试了许多不同的方法来推动企业改进他们的旧网络应用程序,但是多数企业出于简单,并考虑到升级风险等诸多问题,自然而然的希望继续使用IE浏览器来处理旧款网络应用程序。
这也是微软工程师表示的,“Internet Explorer是一种兼容性解决方案。虽然它可以良好运行很多网站,但是并不支持新的Web标准,而且大多数开发者现在已经没有测试Internet Explore,他们已经转向更现代化的浏览器了。”尤其是进入到移动互联网时代之后,这种尴尬更是令人遗憾了。
随着IE 10浏览器即将停止支持,意味着很多Windows用户不再获得任何安全或者非安全更新,无法获得免费或者付费的辅助支持选项以及在线技术内容。微软为Windows用户提供升级至IE 11浏览器提供新的机会。IE 10将会在2020年退出支持,但是IE 11将会继续坚持一段时间。据悉,IE11具有模拟IE10的企业模式,应该兼顾兼容性问题。
Internet Explorer终将离我们而去
简单回溯Internet Explorer的发展历程,对于早期的使用用户而言,都是我们印象深刻的。当1995年,IE1.0问世,直到如今的IE11,微软的Internet Explorer浏览器已经走过二十多年的历史了。
IE1.0是1995年发布的。1995年8月16日,微软Internet Explorer 1.0发布,这是微软收购Spyglass旗下Mosaic浏览器(1987年开发完成)而推出的。当时IE只有1MB,功能也十分简单。Windows 95原开始并没有IE,IE1.0是通过一个名叫Windows 95 Plus! Pack的扩展包装进用户电脑中的,它的到来改变了Netscape的垄断地位。而从Windows 95 R2开始,它开始成为所有新版本的Windows操作系统附送的缺省浏览器。
1995年11月微软发布了IE浏览器2.0版,当时网景浏览器在1996年的市场份额一度维持在90%左右。微软IE 2.0引入了收藏栏功能,并开始对HTML的一些标准提供支持,带来了JS、框架、SSL、Cookies和新闻组等特性。
1996年,IE3.0发布。首先开始支持CSS,硕大的“e”字母logo形象也出现了,并带来了免费的邮件和新闻组终端Outlook Express。IE浏览器从3.0版本开始支持ActiveX、插件以及128位加密等新技术。微软也开始把IE3.0捆绑在Windows中,并新增了Mail和News功能。从IE 3.0开始,Windows 95操作系统带领IE浏览器迅速的扩大了市场份额,一举打败网景Navigator浏览器。
1997年9月,IE4.0发布,IE4.0新增了Active Desktop活动桌面,支持DHTML,并且包含Outlook Express 4.0。1998年,Windows 98带来了IE4.0,这个版本增加了活动桌面、频道、Frontpage Express,Microsoft Chat 2.0等诸多特性,这也是我们最熟悉的一个版本。从IE 4.0开始,由于Windows操作系统的原因,网景的份额大幅流失,并最终走向倒闭,
微软于1998年6月发布了一个IE 5.0开发者预览版,同年11月发布了公众预览版,1999年3月正式发布IE 5.0浏览器。IE5.0浏览器在性能方面有不少提升,增强了稳定性,并且开始支持XML和XSL,增加了对XMLHttpRequest (XHR)和HTML Application (HTA)的支持,CSS1和CSS2运用使网页的文本渲染得到了增强。
2001年,微软发布了最具里程碑意义的IE6.0浏览器,IE 6与Windows XP和Windows Server 2003一同推出。IE6.0与Windows XP的黄金组合统治了互联网多年:截至2002年,IE的市场占有率已经接近90%;2004年市场份额达到了历史最高点的95%。这时候IE的江湖地位已经彻底巩固了,再也没有其他的浏览器可以和其抗衡。也造就了微软的“懒惰”,IE的更新换代变得慢了许多。多少年我们都是在IE6的缝缝补补中度过。
2006年,在IE6.0浏览器发布五年后,IE7.0终于登场了,Windows Internet Explorer成为新标识。IE浏览器也首次独立于操作系统作为一款应用程序单独发布。此时,Mozilla Firefox(火狐)浏览器开始崭露头角。2009年,微软发布了IE8.0浏览器。2011年,微软正式推出IE9。而IE10是微软全新跨平台操作系统Windows 8的原生浏览器,IE 10提供了Modeern风格与传统桌面风格两个界面版本。Modeern风格的IE10在设计上强调触屏操作友好,但不支持插件功能;桌面版的IE10支持插件功能,外观与上一版本无太大差异。
IE11浏览器作为Windows 8.1系统缺省自带的应用于2013年6月底面世,这是首款默认支持触控使用HTML5拖放的浏览器,支持包括触控笔、鼠标在内的设备,同时IE11浏览器专门针对触控屏操作做了优化改进。
随后微软开发新的浏览器,不再给IE修修补补。2015年3月微软确认将放弃IE品牌。转而在windows 10上,用Microsoft Edge取代了IE。微软于2015年10月宣布2016年1月起停止支持老版本IE浏览器。2016年1月12日,微软公司宣布于这一天停止对IE 8/9/10三个版本的技术支持,用户将不会再收到任何来自微软官方的IE安全更新;作为替代方案,微软建议用户升级到IE 11或者改用Microsoft Edge浏览器。如今,我们认知的IE终将要离我们远去,无论我们是否想说再见。
*请认真填写需求信息,我们会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