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营销服务商

电脑端+手机端+微信端=数据同步管理

免费咨询热线:

新公共外交的内涵、特征及对我国外宣媒体的启示

源:《青年记者》2019年4月下

新时代新形势下的公共外交呈现出更加丰富的内涵与特征。随着公共外交的蓬勃发展,我国外宣媒体拥有更加广阔的施展空间。本文对当前形势下公共外交的内涵、特征进行分析,并提出我国外宣媒体应顺势而为、应势而动,重视与国际公众之间多样化、多渠道、立体化的互动与双向影响,以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公共外交:演化中的概念

公共外交这一概念源自美国,由美国学者埃德蒙德·古利恩(Edmund Gullion)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其初衷是为了替代“宣传”的概念,这反映了冷战时期宣传至上的极端状态。相较于宣传的单向传播与说服理念,公共外交注重双向互动与影响。“在理想状况下,公共外交将外国公众视为积极的参与者,而不只是等待被修剪意识形态的羊群。”①

从半个多世纪的公共外交实践来看,随着国际传播环境的变化、国际行为主体的日益丰富、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传媒新业态的不断涌现,公共外交的内涵和外延都在发生巨大变化。为了区分公共外交的历史性变化,学者们用“传统公共外交”和“新公共外交”概念概括公共外交演变中的特征变化。

美国公共外交学者尼古拉斯·卡尔(Nicholas J.Cull)认为,传统公共外交与新公共外交的共同目标是:(1)促进国际公众相互理解与信任;(2)管理本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从内涵的演变过程来看,传统公共外交更加侧重国家形象管理和国际声望,新公共外交则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以及建构有竞争力的国家品牌和身份。

“公共外交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国家软实力。”②美国学者约瑟夫·奈(Joseph Nye)将“软实力”定义为“一种通过吸引而不是威逼利诱达成目标的能力”③。因此,新公共外交的基本内涵是,公共外交行为主体借助可得的各种资源,以议程设置、双向交流等柔性方式塑造或影响他国公众的喜好,并最终提升本国的吸引力。

传统公共外交与新公共外交的特征变化

从传统公共外交到新公共外交的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出,新形势下公共外交呈现出如下新的特征:

1.行为主体的变化:国际行为体从单一转向多元。传统公共外交仅涉及国家政府层面,参与外交活动的国际行为主体一般为代表国家形象和利益的外交官、政府官员等。但“公共”一词将“外交”推向了更加广阔的领域,行为主体也随之走向多元。我国公共外交学者与倡导者赵启正教授强调,“公共外交的核心在于与他国公众进行信息和观点的沟通,利用软实力资源提升国家的吸引能力”④,因此公共外交的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既包括政府、外交部等官方机构,也包括民间组织、社会团体、社会精英和广大公众等多个层面;新公共外交将公众参与纳入其中,为全民外交创造了发挥积极作用的广阔空间。根据美国学者杰弗里·考恩(Geoffrey Cowan)和阿米莉亚·阿瑟诺(Amelia Arsenault)在《从独白到对话,再到合作:公共外交的三个层次》一文中提出的观点,由于广大公众的参与,公共外交逐渐从第一个层次的独白(Monologue)过渡到第二个层次——对话(Dialogue)。“对话有利于消除刻板印象,改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⑤相较于单一的独白,民众的参与在国家与国家之间架起了直通“民心、民情、民意”的桥梁,能有效增强与他国公众之间的相互了解与信任。

“实际上,‘公众’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广泛参与到产生国际信息流和影响流的队伍中,他们不仅仅是传播的接受者,也是传播的行为主体,是公共外交的重要角色。”⑥全民外交时代的典型特征是分散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公共外交,共创民间外交、对外传播、人文交流、国际传播、公共关系等交流与合作并存的局面。

2.媒介技术环境的变化:从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转向媒体融合传播。传统公共外交时代,主要借助以报纸、书籍、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进行信息传播。20世纪末,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让互联网也以磅礴的气势加入大众传播的行列。互联网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大众传播的转型与自我革命,其影响也波及公共外交领域:传媒新业态不断涌现,传播手段不仅有传统的大众媒介,还有卫星、互联网、实时新闻、移动电话、社交媒体、融媒体等。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成为一项紧迫课题,当前背景下,媒体融合传播已是大势所趋。

2012年,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借助全媒体平台成功将中国纪录片引入万众瞩目的“公众时代”; “舌尖”IP在国内外迅速走红,英国《卫报》发表评论称其为“有史以来最好的美食电视节目”。《舌尖上的中国》成为全媒体平台助力中华文化“远航”的典型案例。除了“美食”外,“熊猫”“樱花”“电影”等软实力资源也被广泛应用于公共外交领域,借助新媒介技术的“放大”作用,极大地拓展了新公共外交的发展空间。

3.观念的转变:从国家“我”形象塑造转向“他者”眼中的国家品牌建构。传统公共外交注重对国家“我”形象的塑造,重点展示国家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理论来源主要有政治倡导和宣传理论。新公共外交则致力于“他者”眼中的国家品牌建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国家软实力、公信力,建构有竞争力的国家品牌和身份;理论来源主要有竞争力身份、品牌塑造和社会网络理论。

近年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针对一系列全球议题提出“中国方案”,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更是前所未有地将自身与全人类(国际公众)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对“他者”眼中的国家品牌建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对我国外宣媒体的启示

作为公共外交领域的重要参与者,外宣媒体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方面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新形势下的公共外交对我国外宣媒体开展外宣工作所带来的启示有:

1.淡化政治化色彩,全面贴近受众。“文化外交的公信力来自文化机构的艺术诚信,而任何被视为政治化的艺术表现都会损害文化外交的公信力。”⑦淡化政治化色彩是贴近国际公众、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有效方式。

作为中国的外宣旗舰媒体,CGTN的诞生是外宣媒体“褪去”政治外衣的一种积极尝试。CGTN全称China Global Television Network(中国环球电视网),即中国国际电视台,成立于2016年12月。CGTN最早可以追溯到《英语新闻》(CCTV NEWS),该档节目于1986年12月在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播出。从名称的变化来看,CCTV NEWS,全称“中国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the English language news channel of China Central Television”),第二个“C”指Central(“中央”),意即中国政府办的官宣媒体;改名后的CGTN,全称“中国环球电视网”(“China Global Television Network”),“C”改成了“G”,从中央到全球,政治化色彩大大弱化,凸显了电视台国际化的战略格局。笔者观察到,2017年3月13日,微信号“CCTVNEWS”改名“CGTNOfficial”。2019年1月28日,“CGTNOfficial”再次更名为“CGTN”。这也进一步印证了外宣媒体为“褪去”政治外衣所做的积极尝试。

2.运用互联网思维,提升媒体融合传播力。人民网于2018年4月发布的《2017媒体融合传播指数报告》指出:“中央媒体在官网、双微、自有客户端和入驻客户端等方面,建设完备情况与影响力均远高于地方性媒体。”⑧央视媒体在信息发布和传播力上形成压倒性优势,不仅得益于其覆盖面广、受众基数大、信息源权威的先天优势,也离不开其在媒体融合上所做的积极探索。依托官方的平台优势,我国外宣媒体可以进一步打通国内外公众之间交流的“壁垒”,积极开发整合文字、音频、视频等多元信息的全媒体产品,充分调动国内外民众参与留言、点赞、转发等一系列社交活动,让公共外交真正转向全民外交。此外,我国外宣媒体应顺势而为、应势而动,重视与国际公众之间多样化、多渠道、立体化的互动与双向影响,以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3.运用纪录片,积极打造对外话语体系,推动“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等诸多充满中国智慧的中国方案的传播。纪录片作为具有现实关怀意义的输出“窗口”,不仅是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安全的捍卫者,更肩负起跨文化传播、打造国家文化软实力以及建构国家品牌的重大使命。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国已从经济大国向文化大国迈进。随着公共外交的蓬勃发展,纪录片的主题表征与观照视点也更加多元,在传播对象上愈发国际化、公众化,《舌尖上的中国》《亚媒看中国》《厉害了我的国》等以独特视角为国际公众呈现了一个立体、多元、真实、发展中的大国形象。精选外国观众感兴趣的前沿科技领域,通过外国记者的体验式观察,讲述“他者眼中的中国故事”;而中国方案、中国风范、中国智慧也被巧妙地融入到“中国故事”之中。

注释:

①⑦【美】尼古拉斯·卡尔著,钟新 陆佳怡译:《公共外交:以史为鉴的七条法则》[J],《国际新闻界》,2010年第7期

②⑥钟新:《新公共外交:软实力视野下的全民外交》[J],《现代传播》,2011年第8期

③【美】约瑟夫·奈:《软实力》[M],纽约公共事务出版社,2004年版,第9页

④赵启正:《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6页

⑤钟新 张钟凯:《乐施会公共外交模式分析》[J],《对外传播》,2012年第4期

⑧《2017媒体融合传播指数报告发布》,人民网,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8/0402/c14677-29901624.html,2018年4月2日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北京研究中心研究员)

片来源@视觉中国

钛媒体注:近日,红芯浏览器被指造假,一时间红芯浏览器及研发团队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关于国产浏览器的关注和讨论被推到极高的热度。此前钛媒体一文《深扒“国产”红芯浏览器的“骗局”,不过是套壳Chrome的伪自主创新?》针对红芯浏览器内核的造假风波,进行了完整的跟进。尽管此次造假风波渐渐消退,但围绕着“中国为什么没有自主研发的浏览器内核”这一巨大的问号依然未能解开。

8月19日,360公司发表题为《中国为什么没有自主研发的浏览器内核?》的文章,从实战的角度分析了此事。文章认为,如果从自主研发的角度看,国内确实没有自主研发的浏览器内核。

文中还分析“为什么没有自主研发的浏览器的”原因:


一、我们国家发展晚,错过HTML4制定标准的时代,而浏览器是一个需要遵守公开开放标准的一个产品;

二、成本太高,研发成本至少需要30亿美元,推广成本达到上百亿,国内没有同等实力的公司具备这样的资源;

三、Chromium和Firefox本就是一个开源项目,产品由社区驱动,产品开发是基于已有技术做创新,不是重复发明轮子。

文章还认为,基于开源项目遵守开源授权协议,遵守开放式标准去做一个浏览器并不可耻。靠开源方式做起来的项目是无法以闭源方式运作下去的,比起开源项目被美国人控制,更应该担心的是标准本身缺少话语权。

最后文章指出,全球化的今天工程上并不要求产品必须是净室开发的流程,今天有能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公司都是因为有了巨大的市场份额,基于市场分额折换回来的话语权和主动权。

以下为全文:

关于浏览器内核自主研发的事情,最近一直闹得沸沸扬扬,口水战很多,但作为国内用户量最大的360浏览器,我们希望能从实战的角度分析下这个事情。

什么是自主研发?很显然,从0到1,从无到有,这是很多人理解的自主研发,按这个标准,国内确实没有自主研发的浏览器内核。

为什么没有?

首先,审视我们的情况,我们国家发展晚,错过HTML4制定标准的时代,很多标准在99年以前就已经定下来,而浏览器又是一个特别需要大家遵守公开开放标准的一个产品,大家想入局,就得基于已有的技术和标准去做事情,在通迅行业的2G/3G标准也是这样,这是既定事实造成的第一个门槛。

其次,成本太高。以目前市场占有率最大的Chrome为例子,Google最多时候调动超过1000个硅谷的程序员集中力量去开发出Chromium内核的浏览,从2008年算,至今也花了10年。按湾区程序员25万美金年薪算,一年研发工资近3亿美金,10年就是30亿美金的研发成本。推广成本更是数倍于研发成本,也就是上百亿。一个浏览器代码接近2400万行,从项目规模来说,已经接近半个操作系统了。Web /Javascript的标准发展了二十几年,有PB级别的Web文档数据和Javascript脚本被生产出来。Google、微软、苹果作为行业先行者,能够制定规则已经是个无可避免的事实,而国内,没有同等实力的公司有这样的资源,可以投入30亿美金去做自主研发,花上百亿美金去推广。

此外,今天Chromium和Firefox本就是一个开源项目,产品由社区驱动,从授权协议上,它们也鼓励基于已有的技术去做技术创新,而不是重复发明轮子。

基于开源项目遵守开源授权协议,遵守开放式标准去做一个浏览器并不可耻。即使强如Google,Chromium也基于大量开源项目,包括Webkit / Javascript v8 / Zlib / Openssl等等。没有这些开源项目,也不会有Chromium。一个封闭、强调私有标准的自主研发的浏览器,比一个开源,遵守开放式标准的浏览器更危险。从Microsoft Edge的浏览器可以看到,虽然Edge比IE性能更好,比Chrome更省电,Smooth Scroll技术简直吊打Chrome\Firefox\Safari,就算内置到Windows10的系统中去,但是代码不开放,接口不开放,不支持扩展,不兼容老网页等多个原因,导致强如微软都无法把它推起来。

从Chromium/Firefox的项目机制判断,一个开源授权协议就是一个项目的精神。靠开源方式做起来的项目是无法以闭源方式运作下去的,比起开源项目被美国人控制,更应该担心的是标准本身缺少话语权。毕竟浏览器的每行代码,都要受W3C协会,CABForum组织,RFC协议规范。引擎里每一行代码的逻辑,是要受对应的行业标准所约束。2014年的时候,国内浏览器做的跑分大战,就是在比拼谁对W3C的h5标准支持得最好。

以360为例,我们是W3C组织成员(https://www.w3.org/2013/01/china-host.html.en),也是CABForum组织( https://cabforum.org/members)的管理成员之一。 360 Hackteam汇报Chromiium\IE\Edge浏览器内核 的0day漏洞。多次获得google / 微软 等公开的致谢。在国际标准制定上,像PKI证书体系的Baseline Requirement的标准制定,我们有1/5的投票权,面对用户需求的时候,我们能够因地制宜的扩展内核,修复漏洞,我们对产品的发展主动权、创新主动权都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面对闭源的IE内核 或者Flash插件,我们也能够以内存钩子、热补丁、第三方接口等方式做功能的扩展和功能增强。这一切都是建立在10年持续的开发和运营经验的结果上。

庞大的用户群体提炼出的需求创新,让我们拥有了创新的主动权,每周发布的版本能够迅速升级到全国4亿台电脑上,是我们的发展的主动权。可以说,就是用户帮我们争取了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让我们有能力去影响行业标准,从而惠及我们的用户。浏览器内核只是实现html标准的一个客户端。标准本身能被中国人影响,按照规则投票,比客户端本身更重要。

从内心讲,我们也很希望能够自主研发,但事实是,全球化的今天工程上并不要求产品必须是净室开发的流程,今天有能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公司,如华为对4GG,360对浏览器,都是因为有了巨大的市场份额,基于市场分额折换回来的话语权和主动权。我们希望能够利用这种话语权和主动权,更好地服务用户,服务国产操作系统。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目中经常会出现点击跳转锚点的方法,比如给一个a标签一个href=“#锚点”,然后要跳的锚点给个id=“锚点”,这样就实现简单的跳转,但是这样在url地址栏后面都会出现一个诸如www.csdn.net#锚点,然后你点击给一次后退都是退回上一个选择的锚点url,这里总结一些跳转锚点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也是最简单的方法是锚点用<a>标签,在href属性中写入DIV的id。如下:

<!DOCTYPE html>

<html>

<head>

<style>

div {

height: 800px;

width: 400px;

border: 2px solid black;

}

h2 {

position: fixed;

margin:50px 500px;

}

</style>

</head>

<body>

<h2>

<a href="#div1">to div1</a>

<a href="#div2">to div2</a>

<a href="#div3">to div3</a>

</h2>

<div id="div1">div1</div>

<div id="div2">div2</div>

<div id="div3">div3</div>

</body>

</html>

这种方法的缺点是点击锚点之后,浏览器的URL会发生变化,如果刷新可能会出现问题。

第二种方法是在js事件中通过window.location.hash="divId"跳转,但地址也会发生变化,感觉跟第一种方法没区别,甚至更麻烦。

第三种方法是用animate属性,当点击锚点后,页面滚动到相应的DIV。接着上面的代码,具体添加如下代码: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http://code.jquery.com/jquery-1.8.0.min.js"></script>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document).ready(function() {

$("#div1Link").click(function() {

$("html, body").animate({

scrollTop: $("#div1").offset().top }, {duration: 500,easing: "swing"});

return false;

});

$("#div2Link").click(function() {

$("html, body").animate({

scrollTop: $("#div2").offset().top }, {duration: 500,easing: "swing"});

return false;

});

$("#div3Link").click(function() {

$("html, body").animate({

scrollTop: $("#div3").offset().top }, {duration: 500,easing: "swing"});

return false;

});

});

</script>

注意:运行上面的脚本的之前,先将为锚点增加相应的id,同时去掉href属性。

$("html, body")可以替换为响应的div,如果不起作用,试着给该div增加overflow:scroll属性。

另外,脚本可以进一步优化,自己来试试

这样做的好处是:URL地址不会变,同时点击锚点时会自动响应scroll事件,不需要重新绑定。

缺点是:如果页面复杂的话,偏移值可能会发生变化需要算法辅助。

第四种方法是用js的srollIntoView方法,直接用:

document.getElementById("divId").scrollIntoView();

比如:

document.querySelector("#roll1").onclick = function(){

document.querySelector("#roll1_top").scrollIntoView(true);

}

这里就是点击id是#roll1的元素可以滚动到id是#roll1_top的地方,这里的#roll1和#roll1_top最好是一一对应的,

这种方法的好处,是URL不会变,同时能够响应相应的scroll事件,不需要算法什么的。代码如下:

<html>

<head>

<title>HTML5_ScrollInToView方法</title>

<meta charset="utf-8">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window.onload = function(){

/*

如果滚动页面也是DOM没有解决的一个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浏览器实现了一下方法,

以方便开发人员如何更好的控制页面的滚动。在各种专有方法中,HTML5选择了scrollIntoView()

作为标准方法。

scrollIntoView()可以在所有的HTML元素上调用,通过滚动浏览器窗口或某个容器元素,

调用元素就可以出现在视窗中。如果给该方法传入true作为参数,或者不传入任何参数,那么

窗口滚动之后会让调动元素顶部和视窗顶部尽可能齐平。如果传入false作为参数,调用元素

会尽可能全部出现在视口中(可能的话,调用元素的底部会与视口的顶部齐平。)不过顶部

不一定齐平,例如:

//让元素可见

document.forms[0].scrollIntoView();

当页面发生变化时,一般会用这个方法来吸引用户注意力。实际上,为某个元素设置焦点也

会导致浏览器滚动显示获得焦点的元素。

支持该方法的浏览器有 IE、Firefox、Safari和Opera。

*/

document.querySelector("#roll1").onclick = function(){

document.querySelector("#roll_top").scrollIntoView(false);

}

document.querySelector("#roll2").onclick = function(){

document.querySelector("#roll_top").scrollIntoView(true);

}

}

</script>

<style type="text/css">

#myDiv{

height:900px;

background-color:gray;

}

#roll_top{

height:900px;

background-color:green;

color:#FFF;

font-size:50px;

position:relative;

}

#bottom{

position:absolute;

display:block;

left;0;bottom:0;

}

</style>

</head>

<body>

<button id="roll1">scrollIntoView(false)</button>

<button id="roll2">scrollIntoView(true)</button>

<div id="myDiv"></div>

<div id="roll_top">

scrollIntoView(ture)元素上边框与视窗顶部齐平

<span id="bottom">scrollIntoView(false)元素下边框与视窗底部齐平</span>

</div>

</body>

</html>

个人建议使用第四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