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营销服务商

电脑端+手机端+微信端=数据同步管理

免费咨询热线:

用css3 绘制画圆与扇形

ss已经越来越强大了 ,可以使用它来绘制各种简单的形状,用于代替图片显示,这次的分享主要用到画圆,扇形

实现圆形

<div class="circle"></div><style>.circle { border-radius: 50%; width: 80px; height: 80px; background: #666;}</style>

效果如下:

border-radius圆角的四个值按顺序取值分别为:左上、右上、右下、左下。这里只设置一个值,代表四个角的取值都为为50%

原理:

border-radius: 50% 弯曲元素的边框以创建圆。

由于圆在任何给定点具有相同的半径,故宽和高都需要保证一样的值,不同的值将创建椭圆。

实现扇形

利用border-radius,实现90度角的扇形:

<div class="sector"></div><style>.sector{ border-radius:80px 0 0; width: 80px; height: 80px; background: #666;}</style>

效果如下:

原理:

左上角是圆角,其余三个角都是直角:左上角的值为宽和高一样的值,其他三个角的值不变(等于0)。

2、绘制任意角度的扇形

效果如下:

/绘制一个60度扇形/

/绘制一个85度扇形/

/绘制一个向右扇形,90度扇形/

/*绘制一个颜色扇形 */

/*绘制一个不同颜色半圆夹角 */

完整代码如下:

<div class="shanxing shanxing1"> <div class="sx1"></div> <div class="sx2"></div></div><!--*绘制一个85度扇形*/--p><div class="shanxing shanxing2"> <div class="sx1"></div> <div class="sx2"></div></div><!--*绘制一个向右扇形,90度扇形*--><div class="shanxing shanxing3"> <div class="sx1"></div> <div class="sx2"></div></div><!--*绘制一个颜色扇形 */--p><div class="shanxing shanxing4"> <div class="sx1"></div> <div class="sx2"></div></div><!--/*绘制一个不同颜色半圆夹角 */--><div class="shanxing shanxing5"> <div class="sx1"></div> <div class="sx2"></div></div><style>.shanxing{ position: relative; width: 200px; height: 200px; border-radius: 100px; background-color: yellow;}.sx1{ position: absolute; width: 200px; height: 200px; transform: rotate(0deg); clip: rect(0px,100px,200px,0px); /*这个clip属性用来绘制半圆,在clip的rect范围内的内容显示出来,使用clip属性,元素必须是absolute的 */ border-radius: 100px; background-color: #f00; /*-webkit-animation: an1 2s infinite linear; */}.sx2{ position: absolute; width: 200px; height: 200px; transform: rotate(0deg); clip: rect(0px,100px,200px,0px); border-radius: 100px; background-color: #f00; /*-webkit-animation: an2 2s infinite linear;*/}/*绘制一个60度扇形*/.shanxing1 .sx1{transform: rotate(-30deg);}.shanxing1 .sx2{transform: rotate(-150deg);}/*绘制一个85度扇形*/.shanxing2 .sx1{transform: rotate(-45deg);}.shanxing2 .sx2{transform: rotate(-140deg);}/*绘制一个向右扇形,90度扇形*/.shanxing3 .sx1{transform: rotate(45deg);}.shanxing3 .sx2{transform: rotate(-45deg);}/*绘制一个颜色扇形 */.shanxing4 .sx1{transform: rotate(45deg);background-color: #fff;}.shanxing4 .sx2{transform: rotate(-45deg);background-color: #fff;}/*绘制一个不同颜色半圆夹角 */.shanxing5 .sx1{transform: rotate(45deg);background-color: #f00;}.shanxing5 .sx2{transform: rotate(-45deg);background-color: #0f0; </style>

前端的专业程度很强,80%的问题自己很难解决,而且会很浪费时间,一个小问题可以困扰一天,这样自信心会受到严重的打击!

本文完~

下图所示根据标注的尺寸,用CAD画图软件绘制出一样的图形:

目标对象

操作工具

操作系统:Windows10

CAD软件:CAD梦想画图(轻量级CAD、国产CAD软件)

步骤

1.先用CAD圆命令画一个直径为80的圆,如下图所示:(CAD圆命令教程链接:https://www.mxdraw3d.com/newsInfo_90.html)

画圆

2.使用CAD阵列中的“环形阵列”命令,一圆的左端点B为中心点,阵列数目为6,如下图所示:

阵列参数

3.CAD环形阵列后效果如下图所示:(CAD阵列命令教程链接:https://www.mxdraw3d.com/newsInfo_70.html)

阵列效果

4.再使用CAD圆命令以A点为第一个点,B为第二个点绘制一个圆,如下图所示:

小圆绘制

5.最后使用CAD修剪命令修剪多余的线段,进行尺寸标注最后完成绘制,如下图所示:

绘制完成

文章出自CAD梦想画图官网

辫虽旧物,其用维新。晚清以来,辫子作为中国男子守旧落后的象征,饱受诟病。西人呼为豚尾,国人视作累赘,惟张勋、辜鸿铭辈抱残守缺、以辫为荣,自谓“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然事物皆有两面,值此千年变局、新旧交替之际,辫子也被国人玩出了新花样,成为学堂中传播新知识的道具。历史每于此种细微处动人心弦、引人深思。今天我们请中国科学院大学张佳静博士为我们讲述辫子画圆的故事。

撰文 | 张佳静(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

责编 | 伊默

●●●

2000年,樊洪业先生在《科学旧踪》[1]中,使用了一幅“晚清几何课上学生用辫子画圆”的照片(图1,以下简称“辫子画圆图”)。这幅图片因为视觉冲击强烈、表达意义特殊而给科技史界同仁留下了深刻印象。图旁有文字解释到:在课堂上,学生正在把发辫的辫梢充作圆规用,左手按定的一点是圆心,拉紧了的辫梢部分,其长度就是圆的半径。

►图1 几何课堂

这幅照片来源于1991年台北出版的汪一驹《中国知识分子与西方》[2],但汪书未注出处,此前亦无人探讨。2012年2月20日的《凤凰大视野》中,播放了一小段视频,名为“历史一幕:清末秀才学几何,用辫子当圆规”,讲述了1897年南洋公学师范学院中开始讲授西方知识,以这幅“辫子画圆图”为配图。

2013年12月15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的“科技梦·中国梦——中国现代科学家主题展”中,序篇部分也使用了这张照片。

那么,这幅照片究竟是谁拍摄的?拍摄的时间和地点分别是什么?图中讲述了什么内容呢?笔者经过查阅相关资料,得到了一些线索,试图在本文中理清这幅照片的来龙去脉。

1 照片的拍摄者

目前笔者所知,“辫子画圆图”最早见于1923年9月份的《国家地理杂志》(The 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上罗宾逊(H. W. Robinson)的文章《中国北方的发网产业》(The Hairnet Industry in North China,图2)” [3],图名为“几何课堂(A Lesson in Geometry)”(同图1)。

►图2 1923年9月份《国家地理杂志》封面及要目,其中The Hairnet Industry in North China一文讲述了发网产业在中国北方产生的原因和现状。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世界发网产业的重心从意大利、加西利亚等地转移到中国北方,其原因有三:中国北方有很多人蓄有发辫、有大量廉价劳动力、该产业不需要机器可以在家工作。这一转移提供了很多就业岗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1920~1921年中国北方的大饥荒。(来自:http://picclick.ch/national-geographic-SEPT-1923-THE-HAIRNET-INDUSTRY-IN-NORTH-CHINA-272418262114.html#&gid=1&pid=1)

从该文可知,照片的拍摄者为“H. S. Elliott”,经查证应为埃利奥特(Harrison Sacket Elliott,1882~1951年,图2)。他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圣克莱尔维尔,1901年毕业于印第安纳州的维尔帕瑞索师范学院(Normal School in Valparaiso),成为一名公立学校的老师。1902~1903年在国家收银机公司(National Cash Register Company)当速记员。1904年到俄亥俄州卫斯理大学(Ohio Wesleyan University)学习,并成为校长柏锡福(James Whitford Bashford,1849~1919年,又名贝施福、贝施德)的兼职秘书,1905年获学士学位。此时柏锡福已被任命为卫理公会中国教区主教,他作为秘书随主教于1905年到达中国,1908年回到美国。在中国期间,埃利奥特于1906~1908年还兼任美联社上海通讯记者。回到美国后他致力于宗教学,并在宗教教育方面成果卓越,发表了众多论文,并出版了4本专著。[4]

►图3 埃利奥特(来自:http://www.talbot.edu/ce20/educators/protestant/harrison_elliott/)

除了这幅“辫子画圆图”,埃利奥特还拍摄了不少表现中国风貌的照片。1907年卫理公会召开会议期间,柏锡福与明恩溥(Arthur H. Smith,1845~1932年)、埃利奥特一起沿着长江流域旅行。在此期间,埃利奥特拍摄了不少图片,例如在中国西部的长江峡谷拍摄的崎岖道路图片,展示了长江上游依靠纤夫行船的画面。[6,7] 1911年9月份出版的《国家地理》中,使用了部分照片。[8]

2 照片的拍摄时间和地点

从埃利奥特在中国停留的时间可以推测该图片拍摄的时间范围在1905~1908年。《国家地理》对这张图片的解释是:

A boyof the old regime in Peking University used his queue in drawing a circle forhis problem.

由此可知,这是辛亥革命前“Peking University”的一个学生在使用他的发辫画圆。但是文中的“Peking University”,并非北京大学。“北京大学”这一名称是1912年才有的,其前身京师大学堂的英文名称为“Imperial University of Peking”。那么,文中所提Peking University是哪所学校呢?笔者查询资料后发现,是指北京的汇文书院。

首先,在胡金生(Paul C.Hutchinson,1890~1956年)的著作《中国的真正革命》(China’Real Revolution)中,提到清帝退位的几天后,袁世凯接见了Peking University 校长H.H.Lowry,即汇文中学校长刘海澜(Hiram Harrison Lowry,1843~1924年,图4)[9];

► 图4 刘海澜(来自http://www.findagrave.com/cgi-bin/fg.cgi?page=gr&GRid=122645373)

其次,在1945年的汇文中学校刊《九中年刊》中(在日本占领北京期间,汇文中学改为北京市立第九中学)也有这幅照片,名为“四十年前之几何堂上”。由此可以确定这幅照片的拍摄地点在北京汇文中学。而所谓“四十年前之几何堂上”中的“四十年”可能为约指,与笔者推断的拍摄时间相吻合。

汇文书院前身是1870年美国卫理公会在北京开办的一所寄宿制小学,当时只有3个男孩入学。1876年升格为中学。1888年随着四年制大学课程的设立,该校演变为汇文书院。1890年该校董事会在美国纽约州注册成立。1892年成立了包括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R.Hart,1835~1911年)、北京同文馆总教习丁韪良(W. A. P. Martin,1827~1916年)、卫理公会差传部代表及美国和荷兰牧师在内的管理委员会。同年董事会向5名学生颁发了学位证书。汇文书院首任校长李安德(L. W.Pilcher,1848~1893年)去世后,管理委员会选出柏锡福为校长,刘海澜为副校长。当时柏锡福还是美国俄亥俄卫斯理大学的校长,无法就职,故校务一直由刘海澜主持,长达25年之久。他退休后,司徒雷登(J. L.Stuart,1876~1962年)接替了他的职务。附带说一句,文献[10]将Hiram H.Lowry认作高厚德,有误,应为刘海澜。高厚德(Howard S. Galt,1872~1948年)生于美国爱荷华州,来华后曾在几所大学任教,后来一直主持燕京大学教育系。

汇文书院的校舍是一座二层楼房,学生宿舍、行政办公室、教室、图书馆、博物馆均在同一楼内。1892年时,书院共有89名学生,教员7名,其中4位美国人,3为中国人。其教学领域包括历史、政治学、化学、物理、心理学、道德学、英语、数学、中国经书、中国历史等。[10]1919年汇文书院大学部与北通州协和大学(原潞河书院)合并组成燕京大学,预科与中学部改为北京汇文学校(后称汇文中学)。[11]中国现代农业的先驱者和奠基人邹秉文(1893~1985年)曾经于1908年至1910年在汇文书院读过英语和数学。[12]

埃利奥特在汇文书院不仅拍摄了这一幅照片,1909年出版的《世界影集》(Scenes From Every Land)中关于中国的部分使用了他拍摄的两幅图片,一幅为《中国北方汇文书院的小礼堂》(Chapel of Peking University. North China)”,另一幅为《中国北京汇文书院全体教职员在小礼堂的站台上》(Chapel of Peking University,Facultyon Platform. Peking,North China)”。[13]

3 照片中所反映的数学知识

在“辫子画圆图”中,黑板上写着“Proposition VI. Theorem,If the number of sides of aregular inscribed…Theradius of…”等英文,经查找对比,发现与1898年出版的《平面和立体几何》(Plane and Solid Geometry,图5)一书中相关内容一致(图6):

Proposition VI. Theorem.

299. If the number of sides of a regular inscribed polygon be increased indefinitely, the apothem will be an increasing variable whose limit is the radiusof the circle. [14]

命题6:如果圆的正多边形的边数无限增加,那么边心距也随着增加,边心距的极限值是圆的半径。

这个命题与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学家刘徽(约225~295年)首创的“割圆术”思想类似。

照片中学生正在用辫子画圆内接六边形的边心距,和此书中的图形一致。从照片中黑板上出现的英文定理可知,该学生是在西方的思想体系下接受几何学知识。尽管早在明末时期已由利玛窦口译、徐光启笔述翻译了欧几里得的名著《几何原本》前6卷,但直到200多年后,才由李善兰将此书的后9卷翻译完成。西方几何学知识直到晚清才开始在新式学堂中普及。

►图5 1898年出版的《平面和立体几何》封面

►图6 《平面和立体几何》中与“辫子画圆图”中黑板上相关内容一致的内容

4 照片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蓄长辫是满清王朝统治下男子的标志性发型,晚清时期西方几何学知识在新式学堂中普及,使用辫子画圆成为这一时期课堂上独特的场景。

使用辫子画圆在晚清时期课堂中不是稀罕的事情。民国《浙赣路讯》中讲述了晚清某高等工业学堂中,有一个教授“辫发、长袍、马褂”,在授课时遇到“圆”,“彼辄面向黑板,俯首不动,一手握辫尾,尾中并嵌以粉笔,着板而挥旋,俄顷白色之圆显于板上,生徒初则笑之,继则讶之,终则敬之。”[15]在清末黄齐生(1879~1946年,即黄禄祥,祖籍江西抚州,后移籍贵州安顺,近代教育家)创办的贵州达德学校中,算学教习贾一民便采用辫子画圆[16];贵州近代教育家萧协臣(1870~1935年,名镜澄,号协臣,贵阳人,终身从事新式教育)教数学时使用辫子画圆在当地传为佳话[17];曾任清华大学教授的骆公权在天津耀华中学任教时,也使用辫子画圆[18]。

随着西学的传播,对外交往不断扩大,男子蓄长辫成为迂腐不开化的标志。中国社会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剪辫潮。1912年3月5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大总统令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文令》,通令全国剪辫。[19] 此后,全国绝大多数男性都剪去了长辫,使用辫子画圆的场景逐渐消失。埃利奥特的照片留下了那个时代的一个剪影,让后人了解了使用辫子画圆的史实。

辫子画圆图中黑板上出现的几何题,说明几何知识已经进入学堂教育中,学生的知识结构开始发生变化,这是那个时代新旧交替的重要特征。

致 谢 本文中所用到的《九中年刊》图片由王扬宗研究员提供,文章写作过程中得到了樊洪业研究员、张藜研究员的指导和帮助,在此一并感谢。

原文刊发于《中国科技史杂志》2014年第35卷第4期433—438页,《科学春秋》获作者授权后刊发。

参考文献

1 樊洪业.科学旧踪[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17.

2 汪一驹(著),梅寅生(译).中国知识分子与西方[M].台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1.前言,2.

3 Robinson H W.The Hairnet Industry in NorthChina[J].The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1923,44(3):327~336.

4 Kendig B C.A Later Look at Harrison Sacket Elliott[J].Religious Education.1978,Oct 1,73(5Special):S57~S66.

5 张磊(主编).孙中山词典[Z].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543.

6 The Rocky Road to West China[N].TheChristian Advocate,1913,Jan 23,(4):410?.

7 Church News[N].TheChristian Advocate.1907,Oct.17,(33):1681.

8 McCormick F.Present Conditions in China[J].The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1911,(9):1120~1138.

9 Hutchinson P.China’RealRevolution[M].New York:Missionary Education Movement of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1924.155.

10 王忠欣(著).章开沅,马敏(主编).基督教与中国近现代教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41~42.

11 何力.北京的教育与科举.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155~156.

12 钱伟长(总主编).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成就概览·农学卷[M].第一分册.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36~137.

13 Grosvenor G H.Scenesfrom Every Land[M].1909.123.

14 Gore J H.Planeand Solid Geometry.Longmans,Green and Company,1898.131.

15 方开舜.工程趣谈:辫子与圆规[M].浙赣路讯,1948-1-23:第四版.

16 王鸿儒.黄齐生传[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45.

17 贵阳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贵阳历史人物丛书·文化教育卷[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152~156.

18 天津耀华中学(编).天津耀华中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135~136.

19 耿光连(主编).社会习俗变迁与近代中国[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9.219~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