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篆入手
汉字源远流长,演变的过程错综复杂,严格来说,汉字,顾名思义,是秦汉之后逐渐形成并发展成熟的楷书才算是汉字。当然,广义而言,之前的甲骨文,金文、六国文字、小篆和隶书以及之后的行书和草书等,这些也都可以称为汉字。
我在《语文同步说文解字》(点击阅读原文,可打开文集)中对字形进行解析的时候,主要是使用小篆。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参考的工具书主要是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而这部中国第一部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学源的字书,就是以小篆为研究对象的。但这并不是主要的原因,其中原委,且听我细细道来。
由小篆变为隶书这一“隶变”过程中,发生了笔画简化和偏旁混用这两件导致字形发生了巨大变化的事情。隶书之后,汉字的字形构件之间关系远不如小篆来得清晰和直观。所以,虽然隶书与我们现在使用的楷书非常接近,但我不能选用隶书。
那么,甲骨文、金文又如何呢?甲骨文等对于普通人来说,除了少数的字,要直接辨析实在是太难。但是,如果把甲骨文和小篆,小篆和楷体,两两在字形上要对应起来,就会发现还是比较直观,容易理解的。小篆真可谓是古今汉字的桥梁。不妨看看专家是怎么说的:
国学大师姜亮夫认为:“汉文字的一切规律,全部表现在小篆形体之中,这是自绘画文字进而为甲文金文以后的最后阶段,它总结了汉字发展的全部趋向,全部规律,也体现了汉字结构的全部精神。”
因此,想了解汉字里的奥秘,需要从小篆来入手。如果运用现代汉字来进行说文解字,会很容易出现偏差,比如:把出拆解成山+山,把生拆解成人+土等等,文字拆解都错了,解说恐怕就偏离得更远了。
二、生成小篆字体的相关工具
小篆字体在网络上很多,我推荐方正小篆体和汉仪篆书。别的字体有的只收纳了常用字,有的偏向艺术字,使用起来都不方便。这里还涉及到简繁转换的问题,至于简体和繁体之争,我会在后续的文章里阐述我的观点,暂且按下不表,这里只提出一点,简化字中存在文字合并的情况,比如:斗、鬥,本来是两个字,意义和字形完全不同,但硬生生的被合并成了斗。还有發、髮被简化成发等等,这样的字在2013年官方公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中多达96个,在简体转繁体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
另外,也可以利用在线的字体工具。我推荐用汉典网 http://www.zdic.net 和繁体字网 http://www.fantizi5.com ,前者有个字源字形栏目,简单明了;后者则有字形演变查询栏目,包含了《六书通》、《金文编》、《甲骨文编》的内容,详细全面。
还有就是一位被称为“汉字叔叔”的美国人创办的Chinese Etymology网站http://www.chineseetymology.org/ 他的故事http://www.huaxia.com/zhwh/whrw/rd/2015/07/4468291.html 蛮感人的,他的网站与繁体字网类似,也很实用。
三、工具书和参考资料
目前,电子版的资料有很多,但内容的质量良莠不齐,我会在后续的文章里再详细介绍。之前推荐的汉典网,包含了说文解字和康熙字典等原文和部分注释,白话文的解释相对薄弱一点,但已经是目前我所见最为精良的此类网站了,这里先重点推荐。
另外,我再推荐一本印刷版的字典:中华书局出版的《王力古汉语字典》。推荐此书的理由很多,最主要的原因是这本书的内容详略适中,清晰明了。以部首为编目顺序的方式,有助于读者顺藤摸瓜,触类旁通,比以拼音为序的编目方式更为科学,而习惯拼音检索的读者使用拼音检索表来进行检索也很方便。此书正好弥补了汉典网的不足。
手上有了这些工具,说文解字也就不是那么高不可攀的事情了。
辑主讲:中国书法审美及实践应用
为培育具有早期古典书法、实用书法资源艺术“双优势”的复合型骨干人才,中华双创翰墨第五期“溯古通今”书法特训高研班(即原第五期“篆简隶刻”特训高研班),定于2024年6月22日至25日在北京组织集中研修,10月26日在北京举行结业仪式,并联合国家有关部门和协会,结合结业仪式举办本期高研班教学成果展暨高峰论坛。为了让更多书友分享这次机会,从即日起分“两种方式”(线上线下结合式, 线上式)招生,现将有关事宜明确如下:
一、举办单位
(一)指导单位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传统文化教育专业委员会
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规范汉字书写专业委员会
中国人才研究会书画人才专业委员会
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榜书艺术委员会
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书画鉴藏委员会
(二)主办单位
中华文化促进会全国书法培训教师考试中心
(三)协办单位
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美术馆
(四)承办单位
中华文化促进会全国书法培训教师考试中心培训基地
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榜书教育培训中心
二、招生对象
(一)重点对象:具有早期古典书法基础或造诣,想进一步拓展深化提高、参加“教学成果展暨高峰论坛”的。
(二)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对象:
1.想补齐早期古典书法“学段”、告别“混沌”学书、实现“诸体皆能”的。
2.想拜名家为师、提升书法层次的。
3.想从事或已经从事书法培训、急需国家层级“上岗”证书的。
4.想加入相关国家层级社团组织、成为专业人才的。
5.想参加“国展”又屡投不中、拜师无门的。
6.想节省成本在北京举办个展、提升社会影响力的。
7.想融入“中华双创翰墨”团队、长期接受免费指导提升的。
三、授课导师
整个教学“一体化”组织实施,以研修早期古典书法为主,兼向实用书法(新隶、楷书、行书、草书)延伸融合。
(一)主讲导师:
1.连 辑: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
2.包俊宜:中国书协第七届副主席兼篆书委员会主任。
3.骆芃芃: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原院长、博士生导师。
4. 倪进祥:中国书协理事,中央国家机关书协副主席。
5. 朱培尔: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书法报社、中国书法杂志社社长兼主编。
6.崔胜辉:中国书协隶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授崔胜辉。
7.张晓东: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培训中心导师、清华美院高研班导师。
8.赵 宏: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9.王先岳: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美术报网》学术库主编、文旅部艺术发展中心、中国画创作研究院教学部主任。
10.张成银:清华大学书画高研班执行导师、简牍书法艺术院常务副院长 。
11.宋春青:清华美院中国书画艺术名家高级课程研修班导师、中国书协会员。
12.刘安社:天津印社副社长,中国书协会员、西泠印社会员。
13.蔡民基:国家开放大学书法学院原院长,中国社会艺术协会榜书艺术委员会原党组书记兼副会长。
14.陈晓:中国语文报刊规范汉字书写专业委员会理事、高级书法讲师,三项书法专利获得者。
15.李春桥:中国语文报刊规范汉字书写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央国家机关书协理事、高级书法讲师。原文:https://www.xinhandan.net/cms/show-26284.html
健 /文
【摘要】:关于颜真卿楷书风格的形成来源问题,历来众说纷纭,由于缺乏直接文献材料支撑,学术界至今未取得一致结论,但经过学术争鸣,形成了几种主流意见,主要有"母体说"、"形体说"、"综合说"和"精神说",本文从颜真卿看待书法的态度、家学传统、时代风气等几个方面论证,认为颜真卿早年楷书风格来源于殷家,晚年变法也在此基础上进行变化,加入崇尚肥美的时代风气,最终形成晚年圆劲雄浑的颜体楷书风格.
【关键词】:颜真卿 楷书 风格
颜真卿作为书法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书家,其书法风格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关于其书法风格的成因,历来众说纷纭,本文从颜真卿看待书法的态度、家学传统、时代风气等几个方面入手,尝试探索颜真卿书法风格形成的原因.
关于颜真卿看待书法的态度,没有直接文献可以参考,不过我们可以从颜真卿五世祖颜之推《颜氏家训》中管窥一二.《颜氏家训》"杂艺"第十九,论及书法云:
真草书迹,微须留意.
然而此艺不须过精.夫巧者劳而智者忧,常为人所役使,更觉为累.
留心书法的重要目的,还在于小学、经义.历代儒者,即视词章,亦是"雕虫篆刻,壮夫不为"的,何况书法?
颜真卿自幼恪遵祖训,慎勿以书自命.其《怀素上人草书歌序》中说"资质力弱,又婴物务,不能恳习,迄以无成"的话,不是故作谦逊揖让,大概就是不以书名自重的反映.
《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记载了颜真卿向张旭请教笔法的经过,朱关田先生考证出此文为伪作,且纯属空谈,一无妙理.然而,颜真卿向张旭请教书法,确有其事.据朱先生考证,颜真卿诣洛阳师事张旭,当始于天宝元年(742年),时颜真卿34岁,张旭当时大概60岁了,书名比年轻的颜真卿高得多.从近年出土的《王琳墓志》(741年)来看,斯时颜真卿的笔法较其晚年作品显得单薄稚嫩.张旭虽以狂草闻名,其楷书亦是简远精妙,韩方明《授笔要说》中提到,"至张旭始弘八法,次演五势,更备九用."故颜真卿向他请教楷书也在情理之中.《幽闲鼓吹》记录了一则小故事,说的是也是张旭用楷书写的判词得到认同:
旭释褐为苏州常熟尉.上后旬日,有老父过状,判去.不数日复至.乃怒而责曰:"敢以闲事,屡扰公门."老父曰:"某实非论事,覩少公笔迹奇妙,贵为箧笥之珍耳."长史异之,因诘其何得爱书.答曰:"先父受书,兼有著述."长史取视之,信天下工书者也.自是备得笔法之妙,冠于一时.
刚授为京兆府醴泉县尉的颜真卿很清楚,由于铨选官员有一条要求是"楷书遒美",把楷书写好对于今后的仕途是有帮助的.这就说明,在颜真卿看来,实用的楷书比草书更能经世致用,深谙楷法比以草书抒情重要.颜真卿希望得到楷法,以实现自己经世致用的理想.
这种学习书法的态度,在今天也不鲜见.当下有些刚入职或者职位卑微的公务员,为了工作之需,想把字写得美观、大方,也会寻求时贤指教书法.
魏晋至隋唐时期,颜氏家族是一个具有深厚的传统小学功底,同时又擅长书法的家族,颜真卿在《草篆帖》中称"自南朝以来,上祖多以草隶篆籀为当代所称",颜之推、颜师古、颜勤礼、颜元孙都是负有盛名的名师硕儒,精于文字、训诂,颜真卿本人也秉承家学,小学工夫不下李阳冰,《旧唐书》和《新唐书》对颜真卿学问的评价为"有词藻,尤工书"和"博学工辞章".颜真卿编纂有《韵海镜源》,讨论字样.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八"小学条"中记载:
颜鲁公在湖州,集文士摭古今文字为《韵海镜源》三百六十卷,以包荒万汇,其广如海,照之如镜.《崇文总目》仅存十六卷,今不传.
《殷践猷墓碣铭》中记载,颜真卿三岁丧父,其母亲殷氏带到通化坊娘家与其母舅殷践猷悉心训导、抚养成人. 陈郡长平殷氏家族累代工书,以翰墨名世,殷令名、殷仲容皆以能书擅名一时,载于史册.颜真卿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自然会接收到良好的教育,其小学、辞章、书法都在幼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颜真卿早年所书《王琳墓志》和《多宝塔碑》便依稀可见殷令名《裴镜民碑》的影子.沈曾植在《海日楼题跋》中认为:"鲁公书源本出殷氏父子,后得笔诀,嗣法河南,所谓厌家鸡欣野鹜者耶?然如此碑(《多宝塔碑》)结体,固不能与《裴镜民碑》绝无瓜葛也."
颜真卿父亲颜惟贞虽不以书名世,亦是善书之人,且笔法出于殷家.颜惟贞少时丧父,寄养在舅父殷仲容家,受到殷仲容的教养.而殷仲容是活跃于唐高宗至武则天时代的书画家,唐代书评家窦臮在《述书赋》称殷仲容为唐武德至乾元之间"翰墨之妙,可入品流者".颜惟贞得到殷仲容的训导,其书法自是不凡.《颜氏家庙碑》记:"君讳惟贞,字叔坚……君仁孝友悌,少孤,育舅殷仲容氏,蒙教笔法.家贫无纸笔,与兄(颜元孙)以黄土扫壁,木石画而习之,故特以草隶擅名."有学者认为,颜真卿少孤,家贫,不可能过多接触南派书迹,多受到山东地区的石刻书法(包括民间石刻书法)的影响 .以《裴镜民碑》来看,殷令名的书法"笔法精妙,不减欧虞",以此推知,殷家书法当是融合南北,且有更多南派疏放妍妙的审美元素.
颜惟贞虽然在颜真卿三岁的时候就过世了,但颜真卿不至于看不到颜惟贞遗留下来的书迹.颜惟贞的书法风格也属于殷家笔法.杨守敬在《评碑记》中称赞颜惟贞的《萧思亮墓志》"精隐疏秀,唐墓志中亦称杰作".
另外,颜真卿的叔叔颜元孙的书法也十分了得,学殷仲容可以惟妙惟肖.《颜元孙碑》记:"仲容以能书为天下所宗,人造请者笺盈几.辄令代遣,得者欣然,莫之能辨."是说颜元孙的字和殷仲容很像,可以以假乱真,帮其代笔.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这种家风的影响下,颜真卿在早年书法主要是受到殷家的影响.
法国著名艺术史家、文艺理论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提出,"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习俗",并强调时代精神和风俗"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
唐代书法从初唐走向盛唐的时候,审美意识已经发生变化.初唐盛行的褚派笔法,到了开元年间,便和"盛唐气象"不相适应了.唐玄宗喜欢隶书,"规模尚古",以肥为美.于是上行下效,流风所染,盛唐书风一改初唐"美人婵娟,不胜罗绮"的意趣,逐渐走向圆劲挺拔、雄健敦厚.如张旭变"二王"今草为纵横恣肆、极尽抒情的狂草.李邕的行书用南帖结体,吸取北碑用笔,倚侧取势,笔力凌厉,气势雄浑.书坛盟主徐浩之书,深见篆隶笔势,已具盛唐气象.
颜真卿楷书晚年变法,趋于圆劲,亦是受时风所渐染.在颜真卿的书法中,可以看到徐浩与李邕的影子.殷荪先生在《徐浩论》中指出:"张旭、徐浩变化初唐楷法,为'颜体'孕育气象,颜真卿方能叩之以鸣." 徐利明先生在其《中国书法风格史》指出:"徐浩书与李北海、颜真卿书相比照.我们可以发现有诸多相似处."
徐利明先生指出:"颜氏早年学属于褚,故用笔清雅秀润,而雄浑朴厚,则为兼采大王小楷《东方朔画赞》和早于他而书名噪盛唐的李北海后期书法所产生的新气象.从颜氏传世作品考察,其书法实从此始脱出了'算子'般的格调,向雄浑朴厚的书境迈出了重要一步."
清代以来,学者多指出颜真卿晚年楷书风格来源于汉碑、北碑和民间书法,且持有类似观点的人甚夥.我认为,研究颜真卿书法渊源,当设身处地站在古人的角度去思考.陈寅恪先生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中说:"对于古人之学说,应具瞭解之同情,方可下笔." 颜氏家族家学如此深厚,颜真卿何必抱着金饭碗去乞讨,向穷乡儿女造像取法,向民间书法学习,"厌家鸡欣野鹜者耶"?在唐代,尽管书法受到北碑的影响较大,但多为匠人写手,因为普通人无法看到南派文人的书迹.《千唐志斋藏志》《隋唐五代墓志汇编》中所收的大量墓志,反映了北派书法的强势影响.而文人士大夫还没有直接向北碑和民间书法取法的风气,而本文开篇谈到了颜真卿对待书法的态度,也会影响他对书法取法对象的选择,后世研究者以自己所处之时代为参照,臆测颜真卿之书学渊源,是经不起推敲的.另外,关于颜真卿晚年变法这个学术界颇具争议的话题,我认为除了时风影响外,还可以从颜真卿刚毅正直的性格加以分析,这属于书法心理范畴,有待学者做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孟会祥《<颜氏家训>谈书法》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5bfe8e0100n22r.html
【2】朱关田《中国书法史 隋唐卷》,江苏教育出版社
【3】朱关田《颜真卿年谱》,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年版
【4】沈曾植《<多宝塔碑>跋为谢复园题》,见《海日楼题跋》卷二,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75页
【5】王连富、苏晓敏《北派书法与颜体形成》,见《晋唐楷书研究》,荣宝斋出版社,2011年版
【6】丹纳《艺术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2页
【7】王连富、苏晓敏《北派书法与颜体形成》,见《晋唐楷书研究》,荣宝斋出版社,2011年版
【8】殷荪《徐浩论》,载《书法研究》,1988年第2期
【9】徐利明 《中国书法风格史》河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288页
【10】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三联书店出版
(孟云飞转自《新生代》 2019年第16期)
*请认真填写需求信息,我们会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