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营销服务商

电脑端+手机端+微信端=数据同步管理

免费咨询热线:

2021 年你需要知道的 CSS 工程化技术

家好,我是皮汤。最近业务调整,组内开启了前端工程化方面的基建,我主要负责 CSS 技术选型这一块,针对目前业界主流的几套方案进行了比较完善的调研与比较,分享给大家。

目前整个 CSS 工具链、工程化领域的主要方案如下:

而我们技术选型的标准如下:

- 开发速度快

- 开发体验友好

- 调试体验友好

- 可维护性友好

- 扩展性友好

- 可协作性友好

- 体积小

- 有最佳实践指导

目前主要需要对比的三套方案:

- Less/Sass + PostCSS 的纯 CSS c侧方案

- styled-components / emotion 的纯 CSS-in-JS 侧方案

- TailwindCSS 的以写辅助类为主的 HTML 侧方案

## 纯 CSS 侧方案

### 介绍与优点

> 维护状态:一般

> Star 数:16.7K

> 支持框架:无框架限制

>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less/less.js

Less/Sass + PostCSS 这种方案在目前主流的组件库和企业级项目中使用很广,如 ant-design 等

它们的主要作用如下:

- 为 CSS 添加了类似 JS 的特性,你也可以使用变量、mixin,写判断等

- 引入了模块化的概念,可以在一个 less 文件中导入另外一个 less 文件进行使用

- 兼容标准,可以快速使用 CSS 新特性,兼容浏览器 CSS 差异等

这类工具能够与主流的工程化工具一起使用,如 Webpack,提供对应的 loader 如 sass-loader,然后就可以在 React/Vue 项目中建 `.scss` 文件,写 sass 语法,并导入到 React 组件中生效。

比如我写一个组件在响应式各个断点下的展示情况的 sass 代码:

```

.component {

width: 300px;

@media (min-width: 768px) {

width: 600px;

@media (min-resolution: 192dpi) {

background-image: url(/img/retina2x.png);

}

}

@media (min-width: 1280px) {

width: 800px;

}

}

```

或导入一些用于标准化浏览器差异的代码:

```

@import "normalize.css";

// component 相关的其他代码

```

### 不足

这类方案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只是对 CSS 本身进行了增强,但是在帮助开发者如何写更好的 CSS、更高效、可维护的 CSS 方面并没有提供任何建议。

- 你依然需要自己定义 CSS 类、id,并且思考如何去用这些类、id 进行组合去描述 HTML 的样式

- 你依然可能会写很多冗余的 Less/Sass 代码,然后造成项目的负担,在可维护性方面也有巨大问题

### 优化

- 可以引入 CSS 设计规范:BEM 规范,来辅助用户在整个网页的 HTML 骨架以及对应的类上进行设计

- 可以引入 CSS Modules,将 CSS 文件进行 “作用域” 限制,确保在之后维护时,修改一个内容不会引起全局中其他样式的效果

#### BEM 规范

B (Block)、E(Element)、M(Modifier),具体就是通过块、元素、行为来定义所有的可视化功能。

拿设计一个 Button 为例:

```

/* Block */

.btn {}

/* 依赖于 Block 的 Element */

.btn__price {}

/* 修改 Block 风格的 Modifier */

.btn--orange {}

.btn--big {}

```

遵循上述规范的一个真实的 Button:

```

<a class="btn btn--big btn--orange" href="#">

<span class="btn__price"></span>

<span class="btn__text">BIG BUTTON</span>

</a>

```

可以获得如下的效果:

#### CSS Modules

CSS Modules 主要为 CSS 添加局部作用域和模块依赖,使得 CSS 也能具有组件化。

一个例子如下:

```

import React from 'react';

import style from './App.css';

export default () => {

return (

<h1 className={style.title}>

Hello World

</h1>

);

};

```

```

.title {

composes: className;

color: red;

}

```

上述经过编译会变成如下 hash 字符串:

```

<h1 class="_3zyde4l1yATCOkgn-DBWEL">

Hello World

</h1>

```

```

._3zyde4l1yATCOkgn-DBWEL {

color: red;

}

```

CSS Modules 可以与普通 CSS、Less、Sass 等结合使用。

## 纯 JS 侧方案

### 介绍与优点

> 维护状态:一般

> Star 数:35.2K

> 支持框架:React ,通过社区支持 Vue 等框架

>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styled-components/styled-components

使用 JS 的模板字符串函数,在 JS 里面写 CSS 代码,这带来了两个认知的改变:

- 不是在根据 HTML,然后去写 CSS,而是站在组件设计的角度,为组件写 CSS,然后应用组件的组合思想搭建大应用

- 自动提供类似 CSS Modules 的体验,不用担心样式的全局污染问题

同时带来了很多 JS 侧才有的各种功能特性,可以让开发者用开发 JS 的方式开发 CSS,如编辑器自动补全、Lint、编译压缩等。

比如我写一个按钮:

```

const Button = styled.button`

/* Adapt the colors based on primary prop */

background: ${props => props.primary ? "palevioletred" : "white"};

color: ${props => props.primary ? "white" : "palevioletred"};

font-size: 1em;

margin: 1em;

padding: 0.25em 1em;

border: 2px solid palevioletred;

border-radius: 3px;

`;

render(

<div>

<Button>Normal</Button>

<Button primary>Primary</Button>

</div>

);

```

可以获得如下效果:

还可以扩展样式:

```

// The Button from the last section without the interpolations

const Button = styled.button`

color: palevioletred;

font-size: 1em;

margin: 1em;

padding: 0.25em 1em;

border: 2px solid palevioletred;

border-radius: 3px;

`;

// A new component based on Button, but with some override styles

const TomatoButton = styled(Button)`

color: tomato;

border-color: tomato;

`;

render(

<div>

<Button>Normal Button</Button>

<TomatoButton>Tomato Button</TomatoButton>

</div>

);

```

可以获得如下效果:

### 不足

虽然这类方案提供了在 JS 中写 CSS,充分利用 JS 的插值、组合等特性,然后应用 React 组件等组合思想,将组件与 CSS 进行细粒度绑定,让 CSS 跟随着组件一同进行组件化开发,同时提供和组件类似的模块化特性,相比 Less/Sass 这一套,可以复用 JS 社区的最佳实践等。

但是它仍然有一些不足:

- 仍然是是对 CSS 增强,提供非常大的灵活性,开发者仍然需要考虑如何去组织自己的 CSS

- 没有给出一套 “有观点” 的最佳实践做法

- 在上层也缺乏基于 styled-components 进行复用的物料库可进行参考设计和使用,导致在初始化使用时开发速度较低

- 在 JS 中写 CSS,势必带来一些本属于 JS 的限制,如 TS 下,需要对 Styled 的组件进行类型注释

- 官方维护的内容只兼容 React 框架,Vue 和其他框架都由社区提供支持

整体来说不太符合团队协作使用,需要人为总结最佳实践和规范等。

### 优化

- 寻求一套写 CSS 的最佳实践和团队协作规范

- 能够拥有大量的物料库或辅助类等,提高开发效率,快速完成应用开发

## 偏向 HTML 侧方案

### 介绍与优点

> 维护状态:积极

> Star 数:48.9K

> 支持框架:React、Vue、Svelte 等主流框架

>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tailwindlabs/tailwindcss

典型的是 TailwindCSS,一个辅助类优先的 CSS 框架,提供如 `flex` 、`pt-4` 、`text-center` 、`rotate-90` 这样实用的类名,然后基于这些底层的辅助类向上组合构建任何网站,而且只需要专注于为 HTML 设置类名即可。

一个比较形象的例子可以参考如下代码:

```

<button class="btn btn--secondary">Decline</button>

<button class="btn btn--primary">Accept</button>

```

上述代码应用 BEM 风格的类名设计,然后设计两个按钮,而这两个类名类似主流组件库里面的 Button 的不同状态的设计,而这两个类又是由更加基础的 TailwindCSS 辅助类组成:

```

.btn {

@apply text-base font-medium rounded-lg p-3;

}

.btn--primary {

@apply bg-rose-500 text-white;

}

.btn--secondary {

@apply bg-gray-100 text-black;

}

```

上面的辅助类包含以下几类:

- 设置文本相关: `text-base` 、`font-medium` 、`text-white` 、`text-black`

- 设置背景相关的:`bg-rose-500` 、`bg-gray-100`

- 设置间距相关的:`p-3`

- 设置边角相关的:`rounded-lg`

通过 Tailwind 提供的 `@apply` 方法来对这些辅助类进行组合构建更上层的样式类。

上述的最终效果展示如下:

可以看到 TailwindCSS 将我们开发网站的过程抽象成为使用 Figma 等设计软件设计界面的过程,同时提供了一套用于设计的规范,相当于内置最佳实践,如颜色、阴影、字体相关的内容,一个很形象的图片可以说明这一点:

TailwindCSS 为我们规划了一个元素可以设置的属性,并且为每个属性给定了一组可以设置的值,这些属性+属性值组合成一个有机的设计系统,非常便于团队协作与共识,让我们开发网站就像做设计一样简单、快速,但是整体风格又能保持一致。

TailwindCSS 同时也能与主流组件库如 React、Vue、Svelte 结合,融入基于组件的 CSS 设计思想,但又只需要修改 HTML 上的类名,如我们设计一个食谱组件:

```

// Recipes.js

import Nav from './Nav.js'

import NavItem from './NavItem.js'

import List from './List.js'

import ListItem from './ListItem.js'

export default function Recipes({ recipes }) {

return (

<div className="divide-y divide-gray-100">

<Nav>

<NavItem href="/featured" isActive>Featured</NavItem>

<NavItem href="/popular">Popular</NavItem>

<NavItem href="/recent">Recent</NavItem>

</Nav>

<List>

{recipes.map((recipe) => (

<ListItem key={recipe.id} recipe={recipe} />

))}

</List>

</div>

)

}

// Nav.js

export default function Nav({ children }) {

return (

<nav className="p-4">

<ul className="flex space-x-2">

{children}

</ul>

</nav>

)

}

// NavItem.js

export default function NavItem({ href, isActive, children }) {

return (

<li>

<a

href={href}

className={`block px-4 py-2 rounded-md ${isActive ? 'bg-amber-100 text-amber-700' : ''}`}

>

{children}

</a>

</li>

)

}

// List.js

export default function List({ children }) {

return (

<ul className="divide-y divide-gray-100">

{children}

</ul>

)

}

//ListItem.js

export default function ListItem({ recipe }) {

return (

<article className="p-4 flex space-x-4">

<img src={recipe.image} alt="" className="flex-none w-18 h-18 rounded-lg object-cover bg-gray-100" width="144" height="144" />

<div className="min-w-0 relative flex-auto sm:pr-20 lg:pr-0 xl:pr-20">

<h2 className="text-lg font-semibold text-black mb-0.5">

{recipe.title}

</h2>

<dl className="flex flex-wrap text-sm font-medium whitespace-pre">

<div>

<dt className="sr-only">Time</dt>

<dd>

<abbr title={`${recipe.time} minutes`}>{recipe.time}m</abbr>

</dd>

</div>

<div>

<dt className="sr-only">Difficulty</dt>

<dd> · {recipe.difficulty}</dd>

</div>

<div>

<dt className="sr-only">Servings</dt>

<dd> · {recipe.servings} servings</dd>

</div>

<div className="flex-none w-full mt-0.5 font-normal">

<dt className="inline">By</dt>{' '}

<dd className="inline text-black">{recipe.author}</dd>

</div>

<div class="absolute top-0 right-0 rounded-full bg-amber-50 text-amber-900 px-2 py-0.5 hidden sm:flex lg:hidden xl:flex items-center space-x-1">

<dt className="text-amber-500">

<span className="sr-only">Rating</span>

<svg width="16" height="20" fill="currentColor">

<path d="M7.05 3.691c.3-.921 1.603-.921 1.902 0l1.07 3.292a1 1 0 00.95.69h3.462c.969 0 1.372 1.24.588 1.81l-2.8 2.034a1 1 0 00-.364 1.118l1.07 3.292c.3.921-.755 1.688-1.539 1.118l-2.8-2.034a1 1 0 00-1.176 0l-2.8 2.034c-.783.57-1.838-.197-1.539-1.118l1.07-3.292a1 1 0 00-.363-1.118L.98 9.483c-.784-.57-.381-1.81.587-1.81H5.03a1 1 0 00.95-.69L7.05 3.69z" />

</svg>

</dt>

<dd>{recipe.rating}</dd>

</div>

</dl>

</div>

</article>

)

}

```

上述食谱的效果如下:

可以看到我们无需写一行 CSS,而是在 HTML 里面应用各种辅助类,结合 React 的组件化设计,既可以轻松完成一个非常现代化且好看的食谱组件。

除了上面的特性,TailwindCSS 在响应式、新特性支持、Dark Mode、自定义配置、自定义新的辅助类、IDE 方面也提供非常优秀的支持,除此之外还有基于 TailwindCSS 构建的物料库 Tailwind UI ,提供各种各样成熟、好看、可用于生产的物料库:

![](https://p3-juejin.byteimg.com/tos-cn-i-k3u1fbpfcp/1cb983da6f71470b91ac764d14907998~tplv-k3u1fbpfcp-zoom-1.image)

因为需要自定的 CSS 不多,而需要自定义的 CSS 可以定义为可复用的辅助类,所以在可维护性方面也是极好的。

### 不足

- 因为要引入一个额外的运行时,TailwindCSS 辅助类到 CSS 的编译过程,而随着组件越来越多,需要编译的工作量也会变大,所以速度会有影响

- 过于底层,相当于给了用于设计的最基础的指标,但是如果我们想要快速设计网站,那么可能还需要一致的、更加上层的组件库

- 相当于引入了一套框架,具有一定的学习成本和使用成本

### 优化

- Tailwind 2.0 支持 [JIT](https://blog.tailwindcss.com/tailwindcss-2-1 "JIT"),可以大大提升编译速度,可以考虑引入

- 基于 TailwindCSS,设计一套符合自身风格的上层组件库、物料库,便于更加快速开发

- 提前探索、学习和总结一套教程与开发最佳实践

- 探索 styled-components 等结合 TailwindCSS 的开发方式

## 参考链接

- [CSS 工程化发展历程](https://bytedance.feishu.cn/docs/doccnTRF0OZtJMgKuo3y0hIDMbc# "CSS 工程化发展历程")


/ 感谢支持/

以上便是本次分享的全部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_^

喜欢的话别忘了 分享、点赞、收藏 三连哦~

欢迎关注公众号 程序员巴士,来自字节、虾皮、招银的三端兄弟,分享编程经验、技术干货与职业规划,助你少走弯路进大厂。

用场景

全部网页变成灰色(黑白色),那么今天就说说,通过几行简单的代码,来实现这个功能。

万法一:

第一种:修改CSS文件

我们可以在网页的CSS文件中添加以下的CSS代码,来实现网页黑白色,也就是网站变灰

html {

fiter. progid:DXlmage Transtorm.Microsoft Basiclmage(grayscale=1);

-webkit- fiter: grayscale(100%);

结果效果:

TBD

第二种:在网页的<head>标签内加入以下代码

如果你不想改动CSS文件,你可以通过在网页头部中的<head>标签内部加入内联CSS代码的形式实现网站网页变灰

<style type="textcss">

html

fliter. progid:DXlmageTransform.Microsoft. Basiclmage(grayscale=1);

-webitfilter. grayscale(100%)}

</style>

结果效果:

TBD

第三种:修改<html>标签加入内联样式Q

如里上面的两种方式都不喜欢,可以通过修改<html>标签,以加入内联样式的方法,达到网页变灰的效果

<html style="liter. progid:DXlmage Transform.Microsoft. Basiclmage(grayscale=1);

-webi-fiter: graysale(100%)"*>

结果效果:

TBD

第四种:这里使用的CSS代码

body *{

-webi-fiter: grayscale(100%); |* webkit */

-mz-fiter: grayscale(100%); /firefox*/

-ms-iter. grayscale(100%); Pie9*/

-iter. grayscale(100%); *opera*/

fiter. grayscale(100%);

fiterprogid:DXlmage Transform.Microsoft Basiclmage(grayscale=1),

fitrgray; /ie9-*/ P但是这行代码是为了兼容IE,虽然-行代码很少,但是效果并不好,而且网页比较卡不推荐使用[即删除],同时

发现, csdn,京东,淘宝也都没有兼容IE11浏览器*/

结果效果:

TBD

以上几种方法,都是通过CSS的滤镜来控制页面的显示而已,唯一不同的就CSS代码调用的方式


方法二

同时支持IE和Chrome, Safari,但是不支持Firefox.

html {overflow-yQ siolitereprogir:DXlmnageTransform.Microsoft. Basiclmage(grayscale= 1)-webit-fiter graysale(100%);}

补充:

body{

fitergray

说明:此方法支持IE,不支持Firefox和Chrome等非1E内核浏览器。

方法三

使用grayscale. js插件

使用grayscale.js插件。这个插件是模拟lE的iterprogid方法。

使用方法方法:

grayscale.js插件源文件: htp://c/. baiwanzhan. comjs/gray_ baiwanzhan.js

window. onload=function({

grayscale(document body);

说明:支持IE、Safari. Chrome. Opera和Firefox等浏览器。

问题:这个在IE下也挺占资源的。

方法四

找到你的CSS文件然后修改css代码文件。在以下的文件当中

form,diy,span,img,ul,ol,li,

加入filter. Gray;

总结:

建议:使用方法3,虽然不支持更多的浏览器,但是稳定、速度快,而且资源占用小。

、为什么用命令行模式

使用GUI方式启动jmeter,运行线程较多的测试时,会造成内存和CPU的大量消耗,导致客户机卡死;

所以一般采用的方式是在GUI模式下调整测试脚本,再用命令行模式执行;

命令行方式支持在多个环境下使用,windosw的dos环境下,也可以在linux环境上执行。

注意:使用命令执行jmeter脚本必须使用jmeter 3.0及以上版本

2、怎么用

2.1、执行命令

jmeter -n -t <testplan filename> -l <listener filename>

示例: jmeter -n -t testplan.jmx -l test.jtl

示例含义:表示以命令行模式运行testplan.jmx文件,输出的日志文件为test.jtl

2.2、参数介绍

Jmeter官方手册给的介绍如下:

-h, –help -> prints usage information and exit
-n, –nongui -> run JMeter in nongui mode
-t, –testfile <argument> -> the jmeter test(.jmx) file to run
-l, –logfile <argument> -> the file to log samples to
-r, –runremote -> Start remote servers (as defined in remote_hosts)
-H, –proxyHost <argument> -> Set a proxy server for JMeter to use
-P, –proxyPort <argument> -> Set proxy server port for JMeter to use

中文释义:

-h 帮助 -> 打印出有用的信息并退出

-n 非 GUI 模式 -> 在非 GUI 模式下运行 JMeter

-t 测试文件 -> 要运行的 JMeter 测试脚本文件

-l 日志文件 -> 记录结果的文件

-R 远程执行 -> 远程执行机的IP(ip地址)如果有多个ip时,使用-R 192.168.2.170,192.168.2.171(分布式使用)

-r 远程执行 -> 在Jmter.properties文件中指定的所有远程服务器(分布式使用)

-H 代理主机 -> 设置 JMeter 使用的代理主机

-P 代理端口 -> 设置 JMeter 使用的代理主机的端口号

2.3、执行过程

命令:jmeter -n -t C:\Users\yzs\Desktop\Unione_performance.jmx -l report-result.jtl

不在jmeter安卓目录执行脚本的前提是配置了jmeter的环境变量。

2.4、报告查看

上述的命令有测试结果保存到D:\report中,在GUI模式下查看测试报告:

1、在测试计划下,添加对应的测试报告元件,举例增加了:查看结果树、聚合报告

2、在“所有数据写入一个文件”,选择加载对应的结果文件

3、下面就会有对应的表格展示,具体见下图

2.5、命令行传递变量值

设置线程组的线程数和循环次数。

注意格式:

${__P(threadNum)}

${__P(threadCount)}

其中P前面是两个下划线,()内就是变量名

执行时,在命令行中用-J参数给变量赋值即可:

jmeter -n -t C:\Users\yzs\Desktop\Unione_performance.jmx -J threadNum=10 -J threadCount=2 -l report-result.jtl

此次测试相当于:10个线程,循环2次,共计20个请求。

3、生成HTML报告

生成HTML报告有2种方式,一种是直接在命令行加上-o参数,另一种是已有jtl结果文件,运行命令生成报告

3.1、命令行直接生成报告

jmeter -n -t 【Jmx脚本位置】-l 【中间文件result.jtl位置】-e -o 【报告指定文件夹】
-e:测试结束后,生成测试报告
-o:指定测试报告的存放位置

注意:-o后面跟的文件夹一定是不存在的或者是空文件夹

3.2、已有jtl结果文件,运行命令生成报告

jmeter -g【已经存在的.jtl文件的路径】-o 【用于存放html报告的目录】

注意:经实操,windows系统上,以上2种方法都可以生成HTML测试报告,但是在Linux系统上第1种方法,没有生成报告,只有第二种方法才可以(具体原因后面在慢慢找吧)

3.3、HTML报告注解

用浏览器打开index.html

报告详解

Dashboard:(重点查看)
Test and Report informations:指的是测试和报告信息

  • File:测试结果的保存文件名称
  • Start Time:测试开始时间
  • End Time:测试结束时间
  • Filter for display展示过滤器

APDEX(Application Performance Index):应用程序性能满意度的标准

其中,

  • “Apdex”范围在0-1之间,1表示达到所有用户均满意,越接近1满意度越高
  • “toleration threshold”:耐受阈值(0.5秒)
  • “frustration threshold”:挫败阈值(1.5秒)

Requests Summary:请求的通过率(OK)与失败率(KO),百分比显示

Statistics:数据分析,基本将Summary Report和Aggrerate Report的结果合并(平均响应时间、TPS在此查看)

Errors:错误情况,依据不同的错误类型,将所有错误结果展示

关于Apdex的补充:

性能指数,Apdex(Application Performance Index)是一个国际通用标准,Apdex 是用户对应用性能满意度的量化值。它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测量和报告用户体验的方法,把最终用户的体验和应用性能作为一个完整的指标进行统一度量。下图表示为通用用户满意度区域,0代表没有满意用户,1则代表所有用户都满意。实际业务系统开发过程中,1是团队的追求目标。

若所有请求的Apdex值都接近1,说明用户满意度优秀,也从侧面说明了服务器响应速度快。
通常而言,
最低要求超过0.5,当然项目组可设定具体需求。

Charts:(辅助分析)

主要有如下特点:
(1)将测试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数据,用图表的形式展示,让测试结果更加直观
(2)每个图表数据,有两种展示形式
(3)支持请求样例过滤显示
(4)支持导出PNG图片格式

Over Time Charts

  • Response Times Over Time:每秒钟响应时间,X轴表示的是系统运行的时刻,Y轴表示的是响应时间,F(X,Y)表示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系统的响应时间的变化,可以看出响应时间稳定性
  • Bytes Throughput Over Time:字节接收与发送的数量,每秒传输字节吞吐量,表明Jmeter在测试时,随着时间推移发送和接收的字节数
  • Latencies Over Time:延迟时间

Throughput Charts

  • Hits Per Second: 每秒点击率
  • Codes Per Second:每秒状态码数量
  • Transactions Per Second:每秒事务量
  • Response Time Vs Request:响应时间点请求的成功与失败数
  • Latency Vs Request:延迟时间点请求的成功与失败数

Response Times Charts

  • Response Time Percentiles:响应时间百分比
  • Active Threads Over Time:激活线程数
  • Time Vs Threads:响应时间用户数, X轴表示的是活动线程数,也就是并发访问的用户数,Y轴表示的是响应时间,F(X,Y)表示在某种并发量的情况下,系统的响应时间是多少
  • Response Time Distribution:响应时间分布

3.4、HTML报告的自定义配置

JMeter3.0开始在bin目录新增了reportgenerator.properties文件保存了所有关于图形化HTML报告生成模块的默认配置,要变更配置,建议不要直接编辑该文件,而是推荐在user.properties中去配置和覆盖。

3.4.1总体配置

总体配置都是以jmeter.reportgenerator.为前缀,如:jmeter.reportgenerator.overall_granularity=60000

  • overall_granularity:定义采样点粒度,默认为60000ms,通常在稳定性以外的测试中,我们可能需要定义更细的粒度,比如1000ms,我们可以在user.properties文件末尾添加如下配置
# Change this parameter if you want to change the granularity of over time graphs.
jmeter.reportgenerator.overall_granularity=6000
  • report_title:定义报告的标题,我们可能需要将标题定义为实际测试项名称
  • apdex_satisfied_threshold:定义Apdex评估中满意的阈值(单位ms)
  • apdex_tolerated_threshold: 定义Apdex评估中可容忍的阈值

Apdext = (Satisfied Count + Tolerating Count / 2) / Total Samples


另外,在jmeter.properties中,有关于集合报告中的三个百分位的默认值:

aggregate_rpt_pct1 : Defaults to 50
aggregate_rpt_pct2 : Defaults to 70
aggregate_rpt_pct3 : Defaults to 99

3.5、HTML报告的定制

JMeter的HTML报告生成时是使用了固定的模板,模板文件路径为./bin/report-template。
进入该目录可以看到报告的每个页面都有一个.fmkr模板文件,包括index.html.fmkr和./content/pages路径下的几个文件。通过查看这些模板文件,就可以知道怎样去进行报告的轻度定制,比如将一些文本修改得更易懂,或者修改为中文等

页面的title
默认为"Apache JMeter Dashboard"
可以由reportgenerator.properties中的jmeter.reportgenerator.report_title来统一定义,这种方式就是所有页面的title都使用同一个。
也可以直接修改对应的.fmkr文件中的title标签中双引号内的值,如<title>${reportTitle!"想要设置的title"}</title>,这中方式可以为每个页面单独定义title
图表的名称
当前版本下,各图表的名称是直接在模板文件中定义,要修改也是直接修改模板文件中对应元素的值即可
如要修改Transactions Per Second图表的名称,可以直接在./content/pages/Throughput.html.fmkr文件中修改,效果如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