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营销服务商

电脑端+手机端+微信端=数据同步管理

免费咨询热线:

解读国产光刻机困局(五):中国的EUV光源在哪里(上

解读国产光刻机困局(五):中国的EUV光源在哪里(上)?

-我们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

2003年长春光机所:金春水博士的EUV光源装置

故事再次回到20年前:

彼时,后来的科技部副部长、02专项光刻机工程指挥部总指挥曹健林教授仍是长春光机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曹健林教授的一位博士生金春水,也就是后来02专项“极紫外光刻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的负责人,于2003年发表的博士学位论文《极紫外投影光刻中若干关键技术研究》

我们上次已经聊过,金春水博士的EUV演示系统。然而在金春水的博士论文里的8个章节里,我并没有看到有EUV光源这个核心系统的研究(图1)

图1:金春水博士的论文章节构成和内容

我在2002年金春水博士的一篇中文论文中,看到了部分其实验装置的EUV光源描述:激光等离子体光源由脉冲输出能量为1J、重复频率为10Hz、脉冲宽度为10ns的1.06 um YAG激光器及聚光镜和旋转的金属铜靶组成。

阅读我前几篇解读系列文章的朋友们,现在应该很了解了,ASML的EUV光源采用的是二氧化碳MOPA系统激发射流Sn液滴产生的250W以上光源。

而金春水博士采用的YAG激光器激发金属铜靶是三十年前最早的Schwarzschild系统研究采用的设备,距离最新的EUV光源概念还很远。

图2:2002年金春水博士的一篇中文论文《极紫外投影光刻原理装置的集成研究》

图3:金春水博士论文描述的EUV系统

2004年:射流LPP-EUV方案横空出世,EUV的春天即将来临了

图4:2004年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创造性的发明了射流激光等离子体EUV发射装置

就在金春水博士为中国第一套EUV演示系统奋战的时候,国外已经如火如荼地开展了大量的EUV光源研究。

2004年初,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创造性地发明了射流激光等离子体LPP-EUV发射装置,成功地将EUV的转换效率提升到2.5%。而此前采用固体Sn靶的最高记录只有1.6%

在初期的研究中,瑞典皇家理工学院采用的仍然较为传统的1064nm 的Nd:YAG激光,所以效率提升并不明显。但正是这个射流LPP技术打开了EUV功率提升的大门。8年之后,ASML正是通过收购Cymer的LPP EUV技术,一举打入EUV光源的市场。

图5:瑞典皇家理工学院设计的射流激发LPP EUV系统

2004年:日本Gigaphoton如获至宝

日本光刻机光源供应商Gigaphoton自2002年开始一头钻进了LPP方案,一直苦于其LPP转化率太低。当2004年看到这篇射流LPP文章后,立即在当年搭建了自己的射流LPP系统(图6,7,8)。

图6:Gigaphoton的LPP 布局图

Gigaphoton采用早期的YAG激光MOPA系统,一战而成功。至2005年,通过升级二氧化碳激光器MOPA系统成功将EUV光源转换效率提升到4%(图9)

图8:Gigaphoton于2004年完成的YAG激光MOPA系统

图9:Gigaphoton于2005-2006年发表4篇论文报道提升射流系统的转化效率

Gigaphoton不断改进射流系统性能,至2014年实现了100kHz,20微米液滴的控制(图10)。

图10:Gigaphoton不断改进射流系统性能,至2014年实现了100kHz,20微米液滴的控制。

2005年: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4年的射流LPP方案出来之后,至今有一百多次的引用。我们在引文资料里,看到了主要的研究单位,除了ASML,瑞典皇家理工以及七八家日本单位里,也看到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图11)。

图11:2004年瑞典皇家理工学院论文的引用单位列表

哈工大的这8篇论文是(图12,13)

1,2005年:EUV光刻用氙气放电等离子体辐射源

2,2008年:用于半导体制造的箍缩等离子体辐射的极端紫外源

3,2008年:Z箍缩放电等离子体中极端紫外辐射与氙气流量的关系

4,2008年:锡靶高功率EUV光刻源

5,2008年:EUVL电源预/主脉冲电源的设计

6,2010年:以Xe为靶的毛细管放电极端紫外辐射的观测与分析

7,2011年:以Xe为靶的毛细管放电对10~70 nm极端紫外辐射的观测与分析

8,2013年:He/Ne/Ar对毛细管放电EUV发射和Xe等离子体的影响

图12:2005-2008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发表的EUV光源论文

图13:2008-2013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发表的EUV光源论文

然而,打开2005-2013年哈尔滨大学发表的8篇EUV光源相关的论文,我们可以惊奇地看到这8篇居然没有一篇采用了射流LPP方案,而是全部聚焦于电驱动的DPP方案

而看过我前面几篇解读文章的朋友,又可以惊奇地发现,这8年正是LPP光源实现了商业化节点的关键8年!Gigaphoton正是利用这一契机,一举实现光源的突破,大步迈向了250W光源的目标而去(图14)。

图14:Gigaphoton的LPP光源2004-2010年发展进度。

而这失去的EUV光源发展的黄金10年,中国产学研界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不得而知。

2011年:华中科学技术大学,LPP-EUV光源的蹒跚起步

与此同时,当长春光机所还苦于没有光源,而哈尔滨工业大学正踌躇满志地开发DPP光源之际,我们另一位主角登场了:华中科学技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的目标所向,必是LPP光源。

我们在2012年的一篇论文中,可以看到华中科技大学的王新兵教授及学生吴涛发表了《基于脉冲CO2激光锡等离子体光刻光源的极紫外辐射光谱特性研究》(图15)。

这篇论文中使用的是二氧化碳激光器激发固态Sn靶(图16),是2004年射流方案发表之前,常用的一个EUV研发系统使用的方案,还未提及射流LPP的概念

图15:2012年王新兵教授发表《基于脉冲CO2激光锡等离子体光刻光源的极紫外辐射光谱特性研究》

图16:2012年王新兵教授发表《基于脉冲CO2激光锡等离子体光刻光源的极紫外辐射光谱特性研究》的实验系统

然而,在2011年的一篇硕士学位论文中,王新兵教授的硕士研究生王晶发表了其硕士学位论文:《激光等离子体极紫外光源液滴锡靶发生器的研究》(图17)。

我们终于看到国产的射流发生器了。为了让朋友们看得更清楚一点,我特地摘录了所有重要的图片(图18-22):包括图21的液体Sn靶的容器和图22的射流照片。文中提到,该系统可以稳定工作数小时。

图17:2011年王晶发表的硕士论文封面

图18:2011年王晶发表的硕士学位论文关于射流系统的描述

图19:2011年王晶发表的硕士论文中射流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0:2011年王晶硕士论文中的射流系统图

图21:2011年王晶硕士论文中锡容器和真空腔实物

图22:2011年王晶硕士论文描述的射流Sn液滴照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此后华中科技大学相继于2013年发表了转换效率最高达到1%的LPP数据,以及2014年发表了二氧化碳激光器和YAG激光器的激发射流Sn液滴的初步相关研究。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此时完成的还仅仅是重现2004年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的部分工作(图23,24)可能还没有达到当时的指标。

图23:华中科技大学发表EUV转化效率随激光功率的关系图

图24:华中科技大学完成初步的二氧化碳激光器和YAG激光器激发射流Sn液滴的测试

值得一提的是,华中科技大学于2013年发表了《一种激光等离子体极紫外光源的液滴靶产生方法及其装置》(图25,专利号: ZL201310062528.7)。这可能是国内比较早期的LPP-EUV光源的专利,我也会在我的解读EUV光源专利系列里,再讲一下这篇专利。

图25:2003年华中科技大学王新兵教授课题组发表的LPP-EUV光源专利信息

结语

如同前次一样,阅读轰轰烈烈的EUV技术资料历史,我的内心总是汹涌澎湃。这里谈谈我的感受:

1,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的射流LPP设计,看上去如此优美、简洁,却蕴含着科技创新的智慧。(也许我只是因为知道了它带来的技术变革,才会有这种想法吧)。

2,日本Gigaphoton极其敏锐地抓住了这一个瞬间,终有大成。

3,哈尔滨工业大学入场早,却赶了晚集,的确令人唏嘘。

4,华中科技大学的LPP研究为中国的EUV光源重新打开了一条路,虽然此时已经过去了将近十年的EUV发展的黄金时间。

我们没有理由去抱怨暂时的落后,也没有理由去指责任何人。都是一样的路,只是我们可能跑得慢了一点。下一个8年,又会发生什么激动人心的故事呢?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谁与争锋?又会有谁加入攻关队伍?我们下次再聊!

参考1:https://aip.scitation.org/doi/10.1063/1.1690874

参考2:https://www.gigaphoton.com/wp-content/uploads/pdf/EUVSourceSupplierupdateGigaphoton.pdf

参考3:https://www.gigaphoton.com/wp-content/uploads/2017/10/2017_Development-of-250W-EUV-light-source-for-HVM-lithography.pdf

参考4:https://www.doc88.com/p-9768750607764.html

参考5:https://www.doc88.com/p-9002053031144.html

参考6:http://tto.hust.edu.cn/info/1015/2358.htm

多人认为国产EUV光刻机镜头(下文统称mirror)根本不是事儿,也有人说EVU光刻机的mirror不就是X射线反射镜吗?咱们国家同步辐射装置早就有了!事实真相又如何呢?

我们还是同样对德国蔡司、日本、及国内的EUV光刻机反射式mirror进度做一下对比。在详述mirror技术之前,我们先理清楚两个基本概念:

图1:EVU波段反射镜mirror

1,28nm以上的DUV工艺与7nm以下的EUV工艺最大的区别就是光源波长:EUV的光源波长为13.5nm(接近X射线波段),DUV的光源波则是193nm。

图2:极紫外EUV波段接近X射线波段

2,DUV光源,采用的是透镜;而EUV光源波长已经接近X射线波段,采用的是反射镜,与透镜的结构原理完全不一样:通常是40层的Mo/Si多层膜结构。

图3:EUV反射镜涂层的多层膜结构

德国蔡司mirror

EUV反射镜需要极高的表面平整度,在蔡司为ASML定制的EUV系统mirror表面粗糙度达到0.05nm。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如果放大到类比于美国国土的面积,那么整个美国国土都是一个表面粗糙度小于0.4毫米的大平原(实际美国最高峰达到4421米)。

图4:蔡司EUV反射镜的表面粗糙度达到0.05nm

蔡司的反射镜mirror工艺主要基于计算机控制修形方法 (computer controlled polishing,CCP)和离子束抛光(ion beam figuring, IBF)。在这一工艺路线中,离子束抛光的加工精度及加工分辨率最高,是该路线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离子束抛光是利用离子轰击材料表面发生溅射实现原子级材料去除,是一种非接触式的抛光方法,是当前各类高精度光学元件重要的终道修形手段。

图5:德国蔡司的mirror工艺(CCP和IBF)


图6:蔡司反射式mirror的表面粗糙度在过去20年仍在不断迭代优化


图7::3400的精度可以将图像从地球投影到月球上,误差小于20厘米

在蔡司和ASML的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蔡司的反射式Mirror在过去20年一直迭代优化,其3400版本的精度可以达到将图像从地球投影到月球上,误差小于20厘米。而正是3400打开了ASML的7纳米和5纳米工艺的大门而蔡司最新的5000镜头将为ASML打开2纳米工艺的大门

当然,粗糙度只是我们用来通俗的理解镜面水平的最简单的一个参数,实际上mirror还有非常多的参数,也就是说,工艺远不止于调整粗糙度这么简单,这个我们以后再详细聊聊。

图8:蔡司EUV反射式mirror是ASML不断突破分辨率极限的核心工具

日本JECT公司的X射线mirror

JTEC公司提供最大长度为1米的X光反射镜,其形状误差为±1nm,粗糙度可加工至优于 0.1 nm。例如,如果在东京和大阪之间铺设一条铁路500公里,这相当于±0.5毫米的高度差。JTEC不仅可以提供平坦的形状,而且可以提供自由曲面,如椭圆曲面、圆柱形曲面、环面曲面和椭球曲面。

图9:日本JTECX射线反射镜产品

JTEC公司的同步辐射光源X射线反射镜被全球有40多个主流的同步辐射光源采用,主要分布在日本、美国和欧洲。中国的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北京同步辐射光源、台湾新竹同步辐射光源均采用的是JTEC反射镜


图10:日本JETC的X射线反射镜在全球同步辐射光源的应用名单(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JTEC的核心技术来自日本大阪大学的技术成果转化,而大阪大学在该X射线mirror领域有着50年的积累。JETC核心技术路线有别于德国蔡司,其核心是:等离子体化学气相粗抛弹性粒子发射精修。该工艺路线全程为非接触式加工,化学作用为主,是日本针对 X 射线反射镜所研制并独有的,在全球光学元件制造中独树一帜。

粗抛光阶段利用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抛光(plasma chemical vaporization machining,PVCM),同时完成表面的抛亮以及对空间波长在 5 mm 以上的面形误差的修整;在面形精修阶段,采用弹性粒子发射抛光(EEM),逐步提升加工分辨率和加工精度,实现超光滑表面的制备的同时,对 0.3 mm 以上的面形误差进行原子级别的修整。

从技术水平和技术路线而言,日本的反射式mirror不在德国蔡司之下。

图11:日本JTEC公司的弹性粒子发射精修技术

国内反射式mirror研发进度

国内的反射式mirror资料相对比较少,商业化的更难觅踪迹。我注意到有两条十年前的报道,分别来自上海光机所、长春光机所。早期国内的研究是把13.5nm作为软X射线波段来统一命名的,所以实际上这两个工作都涉及的是EUV反射镜。也就是说我们国内早期是有这部分的非常基础的研究工作。但是,这些研究都是非常基础的试验阶段的测试,并没有见到产业化的实例。

图12:2011年报道的上海光机所研究成果


图13:2012年长春光机所研究成果

而最新能查到的资料中,是2020年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简称光电所)报道采用围绕离子束展开的平滑、超光滑和面形精修的工艺流程,平面异形压弯镜可加工口径达到 1.26 m,为国内目前最长的同步辐射反射镜,并在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合作中,实现 200 mm 口径内平面镜加工粗糙度优于 0.3 nm。从资料来看,光电所在大口径光学镜头上积累了很多年的经验,但是在反射式mirror研究上也是比较基础的,可能不超过蔡司20年前的水平。

在调研中,很遗憾没有能查到国内在软X射线/EUV反射式mirror的实质性的商业化案例,一些国内的EUV发射镜经销商基本上代理的是国外品牌。

图14:国内厂商代理的日本NTT公司的EUV反射镜


综上所述,EUV反射式mirror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性工程,从德国蔡司和日本JTEC的成功来看,有两个要素值得我们关注:

1,长达几十年的技术积累;

2,密切结合商业化场景,无论是发展了同步辐射光源mirror,还是高精度光刻系统mirror,都是长达20年以上的与工业界完美结合、同步发展起来的,而不是在研究所里闭门造车而成。

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两个问题,我的意见是:

1,我们国家在EUV反射式mirror上几乎还是需要从起步开始,路漫漫其修远,是个大事儿。

2,我们国家同步辐射光源尽管已经发展了30多年,但同步辐射反射式mirror仍需进口,也是个大事儿。

注:本文在资料调查过程有可能存在遗漏或解读错误之处,敬请指正。

参考1:https://www.euvlitho.com/2018/P22.pdf

参考2:https://www.j-tec.co.jp/english/optical/high-precision-x-ray-mirror/

参考3:http://2fm.opticsjournal.net/Articles/Abstract/gdgc/47/8/200205.cshtml

几天,关于光刻的迷惑性传言又来了。

事情围绕 EUV而起,传闻者将其包装的“有鼻子有眼”,大概意思就是有总比没有强。发酵愈深,传闻愈悬。

这也引发EEworld坛友的激辩,这种方案就好比1000米精度的狙击枪,我们做出999米的枪管子,并且一个光刻工厂什么长度的光都有。虽然想象力丰富,但仍然难辨真假。(如果有任何其它想法与工程师沟通,可移步EEWorld原贴进行讨论:http://bbs.eeworld.com.cn/thread-1256513-1-1.html

这种方案会是绕开ASML的关键吗?

电子工程世界(ID:EEworldbbs)丨出品

EUV,在历史中胜出

为什么EUV光刻这么被大家所关注?对一颗芯片来说,光刻是制造过程中最重要、最复杂也最昂贵的工艺步骤,其成本占总生产成本30%以上,占据将近50%的生产周期。

不止如此,卡中国脖子的设备有很多,但光刻机是国产化率一直成长最慢的一个。

对芯片来说,5nm以后就必须使用EUV光刻机。这是因为,当金属间距缩小到30nm以下(对应工艺节点超越5nm),光刻机的分辨率就不够用了。

从公式“光刻机分辨率=k1*λ/NA”中,可以得知,NA越大,光刻机分辨率就越高,制程就越先进。但NA孔径并没有那样容易提升,所以光刻机就选择了改变光源,用13.5nm的EUV光源取代193nm的DUV光源,就能大幅提升光刻机分辨率。不止如此,EUV还能能够减少工艺步骤,提升良率。

EUV难在哪里?根据ASML官方信息,一台EUV光刻系统,包括激光器、物镜、光路系统、测试台、曝光台以及测量设备、减震装置等多个部件,每个部件要求都极高,十分精密,且需要完美地配合,制造难度极高:

  • 包含100000个零件,重约180吨;
  • 需要40个货运集装箱,通过20多辆卡车和3架货机运输;
  • EUV系统中使用的反射镜需要非常平整,如果被放大成德国那么大,最大的凸起不到1毫米高;
  • 通过发射高能激光至熔融锡滴上产生EUV光——这个过程每秒达50000次;
  • EUV系统可以精确地控制光束,以至于相当于从地球上照出手电筒并击中放置在月球上的 50欧分硬币;
  • EUV系统包含一个重达7600公斤的大型真空室。

那么,不用EUV行吗?

除了EUV,也不是没有其它技术,全世界对光刻的研究一直都很积极,已经足足有将近60年历史,光刻技术也远比想象中要多。

虽然EUV并非通向先进制程的唯一之路,但只是都没那么好,或者太贵了,EUV仍然是现在最主要的方向。

对芯片行业来说,理想的光刻机技术应该是成本较低、通量高、特征尺寸小、材料和基材独立的。

而现在除了光学光刻,大部分光刻技术都不能满足大规模生产需求,直写光刻这种技术,一般又大多做掩模版或定制化芯片。

光学光刻等于是经过历史层层筛选,最终胜出的技术,并从紫外光刻技术(UV)、深紫外光刻技术(DUV)和极紫外光刻技术(EUV)不断向前延伸,其波长也从436nm、365nm、248nm,不断向193nm、13.5nm不断延伸。

每个制程技术节点用什么光刻技术,IEEE一直都有所规划,并且已经持续数十年,它就是国际器件与系统路线图(IRDS)。

根据路线图规划,极紫外光刻(EUV)、导向自组装(DSA)和纳米压印光刻(NIL)是下一代纳米制程节点的技术候选方案。不过,纳米压印光刻(NIL)目前还不能大规模生产,只是多用于一些小规模的芯片定制或是做掩模版。

制程工艺发展路线及潜在技术,图源丨IEEE

成果转化,没那么简单

那么, 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件事呢?

首先,这项论文成果,一定是划时代的,我们相信国产的力量正在变强。但相应的,外界“添油加醋”的小道消息,并不可信,也可以说就是谣言。

这种方案并不是不可能,但又有一种破罐子破摔的感觉,正是这种模糊感,让人感觉传闻都是真的。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和波兹曼(Allport & Postman)曾在上个世纪40年代提出传言传播公式,即“传言传播机会=个人关注程度×事件证据模糊性“。也就是说,事件不确定性和满足人们好奇心是关键,对于真相远没有对自我立场、观点佐证的需求重要,因此人们只愿意相信自己想要相信的东西。

对于市场信息,我们需要理性看待:

一方面,要考虑到技术实用化的问题。世界上,有着许多新型路线写在论文之中,就比如量子计算、类脑计算,这些技术很好,砸大钱也不是不能实现,但缺乏商业实用化,所以连英特尔都只是说我们在研究,但正式推出要等到有市场。投资机构不会盲目投钱,不会毫无理由地盲目投大钱。一切总归要讲商业逻辑,路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

另一方面,要考虑到技术实现的问题。光刻机不仅是吞金兽,还是吞电兽、吞水兽,这么大的机器要用多少电、用多少水、废水怎么处理都是要看考虑的问题;光有一个EUV光源还不代表技术突破,掩模版、光刻胶、光刻系统建设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百般周折,最终生产良率和生产效率如何,如果不及预期,冒着风险造出这样的机器,实用吗?

EEworld论坛上,工程师认为,感觉是一种方向,不过得考虑实用性,能做4nm但是产量慢,那没啥意义呀,有工程师表示,俗话说,不看广告,看疗效。现在还说不好,只能等过段时间再说。

在自媒体,我们每天都在突破光刻技术,每天都让世界为之颤抖。我们相信未来一定会更好,但也没必要有了来之不易的论文成果,就大吹特吹,不考虑现实问题。时间从来不语,却会给出你想要的答案。

参考文献

[1] EEworld论坛:这两天沸沸扬扬的“光刻厂”是不是真的啊?.http://bbs.eeworld.com.cn/thread-1256513-1-1.html

[2] IEEE:International Roadmap For Devices And Systems 2021

[3] Medium:https://medium.com/@ASMLcompany/a-backgrounder-on-extreme-ultraviolet-euv-lithography-a5fccb8e99f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