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营销服务商

电脑端+手机端+微信端=数据同步管理

免费咨询热线:

头条 - 疫情热词“群体免疫”的解读及思考

头条 - 疫情热词“群体免疫”的解读及思考

020年3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新型冠状病毒为全球性大流行传染病。截止3月18日11时,全球已有163个国家或地区发现确诊病例,累计确诊超过19万人。3月初,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推出英国抗击疫情的计划,包括控制(Contain)、延迟(Delay)、科研(Research)和缓和(Mitigate)。

3月12日,英国首相宣布英国疫情进入下一阶段—延迟。3月13日,英国政府首席科学顾问帕特里克·瓦兰斯(Sir Patrick Vallance)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及“群体免疫”,即当大约60%的英国人口感染新冠病毒时,将形成群体免疫力,对此引发了大量的争议。那么“群体免疫”究竟是什么意思,它又有什么样的理论基础和实际意义?

什么是群体免疫?

群体免疫(herd immunity)指人群或牲畜群体对传染的抵抗力。这一概念最早于1923年由W. W. C. Topley and G. S. Wilson在他们的书 《The spread of bacterial infection: the problem of herd immunity(细菌感染的传播:畜群免疫的问题)》中提出。当人群中有足够数量的人口对某种病原体具有免疫力,就可以降低患病者和易感人群之间有效接触的可能性,从而获得群体免疫力[1]。换言之,群体免疫就是通过个体免疫在人群水平上阻断病原的传播,从而使得其它没有免疫力的个体因此受到保护而不被传染。在这种情况下,病毒就不能够继续传染下去,随着最初那个被感染的人的死亡或痊愈,病毒也就自然消亡。

图1 群体免疫可有效限制病毒的扩散

图2: 传染病在接种疫苗和不接种疫苗的人群中传播模式示意图 [2]*黄色的点代表传染源,绿色的点代表接种过疫苗的个体,红色点代表易感个体

1933年,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卫生官员Arthur W. Hedrich博士观察到,在1900-1930年间,当68%的儿童感染了麻疹病毒,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的麻疹暴发可以受到抑制 [3]。由图3看出,在1964年麻疹疫苗合法化以及80年代后期实行第二次接种后,病例被控制在低水平。

图3 美国1944-2007年麻疹病例 (千)

如何实现群体免疫?

群体免疫基于个体免疫,个体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身与异己物质,并通过免疫应答排除抗原物质(如病毒、病菌等),以维持机体健康的一种生理功能。对于某种病毒,个体获得长期免疫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人工主动获得和自然被动获得。人工主动获得是指通过注射疫苗,刺激机体主动产生特异性免疫力。自然被动获得是指人体感染病毒后痊愈,对这种病毒产生了抗体和特异性细胞,从而获得免疫。因此,群体免疫力通常通过接种疫苗(如天花疫苗)或者人群已经普遍接触/感染过这种病毒(如流感)而获得。

通过概念解读,“群体免疫”理论上存在可行空间,为什么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上会遭到人们的抵制呢?

新型冠状病毒与群体免疫

群体免疫后可能的结果

由于疫苗诞生所需时间较长,截至目前此次的新冠病毒还未能通过疫苗来实现群体免疫。那么如果采用自然感染的方式,一般需要多少比例的人感染后痊愈才能达到群体免疫的效果呢?根据病毒的基本传染数(R0),我们可以估算出这个比例。如下图所示:

图4 各传染病的R0数值及群体免疫门槛值 [4]

根据相关研究,约60-70%的人具有该病毒的特异性免疫力才能用群体免疫来控制它的流行。然而,感染病毒的人有两种结果—痊愈和死亡,而且目前还不明确痊愈者一定不携带病毒且没有传染性,这意味着若要获得免疫的人达到60-70%则被感染的人数需要更多。我国新冠肺炎流行病学特这分析,此次新冠肺炎约导致15%的重症患者及2%的病死率[5-6]。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推测基于中国的已有数据,这些数据的背后是中国举全国之力的全面隔离和医疗资源的集中调配。若任之自然感染,缺失有效医疗资源和隔离措施的干预,可能会造成更多的死亡。

按照英国政府的“群体免疫”或是“缓疫策略”,英国将付出什么样的代价?2020 年 3 月 16 日,帝国理工学院针发表论文《Impact of non-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s (NPIs) to reduce COVID19 mortality and healthcare demand(非药物干预对降低 COVID19 死亡率和医疗保健需求的影响)》[7],论文通过流行病学建模模拟疫情走向,预估英国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将会有51万人死亡 (图5);如果将缓疫措施最大化,也会有25万英国人死亡。

图5 英国和美国3/20-10/20每100,000人每天死亡人数

该文还预估了不同措施所导致的ICU病床负荷状态,如图6所示。

图6 不同措施所导致的ICU病床负荷状态*黑线代表什么都不做,绿线代表关闭学校和大学,橙线代表病例隔离,黄线代表病例隔离和居家隔离,蓝线代表病例隔离,居家隔离和70岁以上人群保持社交距离。

对全世界可能造成威胁

这种让人自然感染的方式,会造成病毒的大面积蔓延,在全球已进入“地球村”的时代,只会造成更大的死亡。假定,病毒在某国家自然扩散,大部分人获得免疫力,而通过隔离措施应对疫情的其他国家的绝大多数人却因未被感染而对病毒缺乏免疫力,这将会形成“免疫落差”。一旦经济重新运转,放开交通控制,容易再次造成大流行甚至更严重的后果。16世纪初,大部分欧洲成年人已对天花病毒免疫,而后数百名欧洲殖民者进入美洲并传入了天花病毒,造成300万从未接触过该病毒的印第安人丧生。

病毒的潜在变异风险

面对群体免疫,若病毒发生基因突变,蛋白的序列和结构发生改变,使得原本有免疫力的人识别不了这些改变了的病毒,那么群体免疫也就无效了。病毒分为两种—DNA病毒和RNA病毒,DNA病毒较稳定不易发生变异,而RNA病毒不稳定容易发生突变。此次的新型冠状病毒是RNA病毒,存在潜在的高变异风险,针对该病毒的群体免疫是否能形成尚未可知。

总结

综上,“群体免疫”只有在接种疫苗的前提下主动获得才能安全实现,通过让人群自然感染实现群体免疫不可取亦不可行。

面对疫情,中国政府将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危置于最高位,科学部署,采取了最积极果断的措施,为全球“抗疫”提供了宝贵的成功经验。事实上,英国在实际行动上,也并未采取被动“群体免疫”措施。

在帝国理工大学发表论文后,目前英国已经实施了新的抗疫措施,政府建议市民尽量避免出席大型集会,前往饭店和酒吧等场所,减少人际接触,居家上班,高风险人群居家隔离12周等。英格兰公共卫生局(Public Health England)网站上也公布了对《大众和易感群体的社会隔离的指导文件》等各类权威的指南 [8]。

3月16日帝国理工大学全球传染病分析中心模型项目负责人尼尔·弗格森(Neil Ferguson)说, “我们现在要压制病毒,确保英国只有一小部分人受到感染。”弗格森指出,新的策略能够将英国本来预估的死亡病例从约260000降低至“几万甚至几千”,但要达到效果必须持续几个月”。截止至3月18日,英国新冠感染总人数达到1950,其中英格兰1557例,共有60例死亡 [9]。

图7 2020/3/18 GMT英国COVID总人数 (数据来源于Public Health England官网)

深刻认识、尊重规律、全球携手共同努力才是遏制新冠病毒的不断扩散蔓延的真正“王道”。

此作品由科技部引进国外智力管理司推荐

参考文献

[1]SMITH D R. Herd Immunity [J]. The Veterinary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Food animal practice, 2019, 35(3): 593-604.

[2] 英国群体免疫理论听起来好,但做起来难

https://xw.qq.com/cmsid/20200315A0BG3R00

[3] P. E. M. Fine, “Herd Immunity: History, Theory, Practice,” Epidemiol. Rev., 1993.

[4] “群体免疫”抗疫靠谱吗???

https://www.sohu.com/a/380531738_120564928

[5]ZHANG S, DIAO M, YU W, et al. Estimation of the reproductive number of novel coronavirus (COVID-19) and the probable outbreak size on the Diamond Princess cruise ship: A data-driven analysi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 IJID :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Infectious Diseases, 2020, 93(201-4.

[6] https://www.who.int/docs/default-source/coronaviruse/who-china-joint-mission-on-covid-19-final-report.pdf

[7] 帝国理工报告:“群体免疫”或致51万英国人死亡

http://news.mydrivers.com/1/678/678582.htm

[8] COVID-19: guidance on social distancing and for vulnerable people

https://www.gov.uk/government/publications/covid-19-guidance-on-social-distancing-and-for-vulnerable-people

[9] Total UK cases COVID-19 Cases Update

https://www.arcgis.com/apps/opsdashboard/index.html#/f94c3c90da5b4e9f9a0b19484dd4bb14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上海市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科普服务平台

作者:李生慧、夏缘青、仲璐敏

编辑:吴桐

审核:王飞

<公众号ID:kepuing>

胸,向来被看成性感的象征。


50年代,二战时期的美国,无数当红明星们穿着三角形的胸罩,挺着傲人的双峰,「丰满」是所有女性的追求。


在当时,贫乳被认为是一种「不健康」的表现,人们甚至为此专门发明了一个充满歧视的单词:Micromastia,意为「微乳」。

在这样扭曲的社会氛围里,「变大」成了很多女性的念想,她们不惜重金,寻找让胸变大的方法,也因此催生了一个赚钱的行业:


丰胸!


时过境迁几十年,虽然经历了那么久的光阴,但是对于「丰满傲人的大胸」的追求,依然再很多女性的心中根深蒂固,各种忽悠人的丰胸产业,也经久不衰:


左滑发现更多智商税收取手段:


有句话飒姐已经给那些梦想丰胸的姑娘们讲过N遍,那就是真正靠谱的丰胸方法,要么整体吃胖哪里都丰,要么进行丰胸手术躺着就大。


就好像你总是做梦躺着就能瘦的办法,是要么抽脂,要么截肢一样残酷。


但是丰胸手术,绝对不像这上面的一个before和after切换,就轻松变大,笑口常开的梦幻so easy:


目前市面上的丰胸手术,一般分为两种:假体植入和自体脂肪丰胸。今天咱们先说说假体丰胸这种最为常见的丰胸手术。


1964年,硅胶乳房假体出现,它带来了现代乳房重建术的发展。自那以后,乳房假体历经演变,但其基础成分基本未变。假体可以是硅凝胶填充也可以是盐水填充。

乳房假体有一层硅胶外壳,可在生产时填充入硅凝胶,或由生产商在制造时或外科医生在植入时注入盐水[1]。


假体并不仅仅用于爱美女士的隆胸手术,也可用于乳房重建。对于因为疾病,意外等原因导致乳房切除,或者先天性创伤性的乳房缺损,不对称等问题,可以使用假体来帮助回复正常的外观。

但是,一直以来乳房植入假体的安全问题频出,各种破裂,致癌等传说让无数女性的担忧从未停止,很多曾经使用过的假体目前都已经退出市场,比如:

  • Biocell毛面假体–这种假体由艾尔建(Allergan)公司生产,因与乳房假体相关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BIA-ALCL)有关联,该公司于2019年自愿召回。

  • 聚氨酯假体–这类假体早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就已退出美国市场,但是在其他一些国家仍广泛使用。

这类假体很难取出,因为假体与周围组织之间没有明确的外科平面,取出假体可能引发较多的术中出血、剥离过多乳房组织,以及增加取出后乳房重建的难度。

  • Trilucent假体–这类假体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因填充物渗漏、外壳老化并且纹理消失、极端易碎且经常破裂,还引起明显的炎症反应,这类假体已于1999年退市。
  • MISTI黄金聚乙烯吡咯烷酮水凝胶假体–这类假体的容积会逐渐增加(平均增加43%),而且包膜挛缩率较高[2],目前已经不再使用。


关于假体出现问题的新闻层出不穷,BBC有一部纪录片《丰胸还是丰凶》,就是讲述了法国贝丽公司生产的PIP假体,所用原材料是不合格的工业级硅胶,一旦泄漏或爆炸就可能会出现健康问题,需要面临致癌风险。


2012年六月,英国一项报告发现,PIP植入物发生破裂的几率是其他植入体的两倍。涉及了包括法国,英国,德国,委内瑞拉和巴西在内多达65个国家的大约300,000名女性。

如果给你进行丰胸手术的医院,使用的是不合格的假体,那么你在变大的同时,很可能伴随的就是身体内有这样一个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爆炸的「定时炸弹」。


合格的假体安全度如何?


有一说一,并非所有假体都如此可怕。美国FDA和美国国家医学研究院(IOM)评估了现有的乳房假体相关信息和文献,其中IOM的研究结果如下[3]:

●针对硅胶及其他乳房假体成分的毒理学研究未发现其能导致健康问题。

●乳房硅胶假体的主要安全问题,应该是再次手术和局部及围术期并发症的高发生率。这些并发症的风险会在假体植入后逐渐累积。

●植入乳房假体的患者未见原发性或复发性乳腺癌增加。



植入了假体,还能哺乳吗?


会不会影响宝宝的健康?


目前,没有证据表明植入假体会增加母乳中硅胶或其他任何对婴儿有害的物质,因此,所有植入了乳房假体的母亲仍然可以尝试母乳喂养

关于母体植入乳房假体对未来儿童健康的影响,证据暂时不足或质量较差,目前还没有确切的结论[2]。

尽管如此,飒姐一直强调,如果真的想要去做这个手术,一定,一定要选择正规合格的医疗机构


对于想要乳房假体植入术的患者,详尽的知情同意书中,必须介绍手术性质,并告知局部并发症和再次手术发生率较高的相关信息。

作为一个有创伤的手术,丰胸手术还存在有其他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比如出血,血肿形成,感染,胸壁损伤,包膜挛缩等。还有的人因为神经损伤,会在手术后出现持续的胸部疼痛。

虽然变大变美,的确可能给一些女性带来自信的昂首挺胸和笑容,但是如果美丽和自信需要伴随有这些代价,会不会太过昂贵呢?

我们不应该一味抨击人们为什么要喜欢大胸,毕竟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而在这种意识状态下,我们自身的想法和决定,才是最重要的。

追求美丽并没有错,只是希望你们在追求美丽的同时,不要忽视了美丽所伴随的风险,同时保存有应有的理智。


毕竟,一个人的幸福,真的是仅仅一个胸部的大小就能轻易影响决定的吗?


参考文献:

[1]Nichter LS, Hardesty RA, Anigian GM IDEAL IMPLANT Structured Breast Implants: Core Study Results at 6 Years. Plast Reconstr Surg. 2018;142(1):66.

[2] uptodate:假体乳房重建和隆乳手术

[3] Safety of Silicone Breast Implants. Stuart Bondurant, Virginia Ernster, and Roger Herdman, Editors; Committee on the Safety of Silicone Breast Implants, Institute of Medicine 1999. PDF available from 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http://www.nap.edu/catalog/9602.html (Accessed on August 16, 2011).

#健康##健康真相馆##健康科普排位赛#@头条辟谣@头条号@头条健康

内的新冠疫情得到控制,大家已经开始逐步返工、开学,生活似乎慢慢回到了正轨。但在全球范围内,疫情的大火仍然在熊熊燃烧。生活在国内的人也担心会不会有二次暴发,有说在近期,也有说在今年11月份。疫情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很多国家都在考虑通过检测新冠抗体的存在来判断适不适合复工。“让有抗体的人先复工,逐步恢复经济”,这样的想法可行吗?


姬智/文

一 “微感染”是否可行?

我们都希望能够找到某种方法来对新冠病毒产生免疫,但疫苗上市可能至少还需要一年,因此一些人开始思考 “早感染,早免疫,早返工”的策略——通过主动微感染 (控制着接触少量的病毒),再像大多数轻症患者一样被治愈,最后还能产生对病毒的抗体,从而对病毒免疫,然后就可以“为所欲为”了!这个想法听起来是不是很美好?[1]

不幸的是,免疫过程比想象中的要复杂得多。

人体的免疫系统精妙至极,免疫应答的过程更是错综复杂,人体应对新冠病毒产生免疫的探索之路,才刚刚起步。还有很多问题等待着我们回答:

在感染病毒时,我们的免疫系统是如何被激活的?

何时才能被激活?

被激活的免疫反应强度如何?

免疫过程在体内是怎样扩散的?

身体的不同部位都会有免疫过程吗?

……

这些问题的答案常常因为病毒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以往的经验并不具有参考性。即使人体真的产生了免疫,也无法确定免疫力保持的时间——有可能只是暂时的。[2]

不管怎么说,“微感染可以增加人体对COVID-19的免疫力”仍然是一个合理的推测。实际上,轻度暴露于细菌或病毒环境会促使身体启动免疫应答(通过巨噬细胞、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等)。这一套应答过程会被免疫系统记住,并在下一次遭受同种病毒攻击时迅速调兵遣将,实现对这一病毒的免疫。

没错,从本质上讲,这就是疫苗的工作原理——通过接触病原体,促使人体产生针对这种病原体的抗体,利用抗体的免疫记忆特性,使人体对病原体产生免疫。因此,无论是接触病毒还是接种疫苗,只要能让身体产生免疫力,就不失为对抗病毒的良方。当人们通过主动感染病毒产生抗体来达到保护效果时,我们就将这种做法称为群体免疫(herd immunity)。一些国家的政府曾经讨论过如何使用群体免疫来阻止疫情的进一步恶化。

二 群体免疫能否奏效?

群体免疫意味着,当足够多人暴露于病毒且获得免疫力之后,那些处于高风险或无法接种疫苗的人也能获得保护[3]。但问题的关键在于,目前我们对新冠病毒仍缺乏了解,因此很难说所谓的群体免疫是否可行。在新冠致死率仍然不确定的情况下,如果每个人都停止自我防护,与病毒赤膊相见,那么很可能会有成千上万的人因感染而死。

群体免疫论的不可靠还在于,尽管我们会对某一种病毒株产生免疫力,但可能还是无法抵抗另一种病毒株。就像甲型流感和乙型流感——两种病毒都可以感染人体,对其中一种产生的免疫力并不能防止另一种病毒的攻击。

虽然人群大量感染后可能会获得群体免疫,但为此付出的代价我们是否能够承受?在COVID-19高发地区,医疗系统面临着空前的压力,期待“不加以干扰,故意将人群暴露于病毒来获得群体免疫”的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做好准备应对这种风险。只有当一切准备工作就绪,我们有足够的能力去妥善处理每一个感染者时,才能考虑是否需要采取群体免疫措施。

三 “免疫通行证”能否成为新对策?

相信国内民众对“绿色健康码”一定不陌生:“健康码”是以真实数据为基础,由个人申请,结合大数据审核后生成的专属于自己的二维码。国外也有类似的考虑,通过颁发“免疫通行证”来区分个人是否可以停止隔离,开始正常生活。但与国内的健康码不同,”免疫通行证“是基于抗体检测,看体内是否存在抗体,来判断是否对新冠产生免疫。检测出抗体,被认为具有免疫的人,就可以要求政府签发“免疫通行证“,结束隔离,开始返工。

抗体测试的原理是什么呢?人体接触病原体后免疫系统产生的第一种抗体称为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s M,IgM),IgM寿命短,仅能在血液中保留数周。但随后免疫系统会继续加工,产生特异性更高的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s G,IgG)和A(Immunoglobulins A,IgA)。IgG在血液里的停留时间更长,并根据其所预防的疾病赋予人体免疫力,它带来的免疫力可以长达数月、数年甚至一生[4]

如果参考SARS-CoV-1以及其他流感病毒,感染了COVID-19并痊愈的患者体内应该含有以上这些抗体,用血清测试可以检测到,从而推断人体是否具有免疫——这就是“免疫通行证”举措的技术基础。目前,世界各地有数十个小组正在研发COVID-19抗体检测设备,其中不少是快速测试设备,可以在医疗护理点甚至家中使用,只需几分钟即可得出结果。

抗体检测如此简单易用,一些国家正在认真考虑免疫通行证的策略[5]。德国将进行欧洲首个大规模新冠病毒抗体测试,期望能够评估真正的全民感染率,以及到底有多大比率是无症状感染者。4月9日,德国公布了将要展开的3个抗体测试排查的细节:在第一个排查里,每14天分析最多15000份血样;第二个排查将从德国疫情最严重的4个地区的约2000个人身上取样;第三个排查将在全德国150个地区随机抽样15000人。第一二个排查在本周开始,预期5月份可知道结果。第三个排查将在5月份开始。现在还没有任何国家做到全民抗体普查,德国期望随机的大规模抽查能更好的反应全民的真实数据,估算无症状感染率,找出现有的官方统计遗漏的感染人群。

美国CDC也在进行类似的抗体测试,也包括三个排查:第一个是在疫情严重的地区抽查没有被确诊过的人;第二个是全国排查;第三个是对医护人员排查。

芬兰也宣布了一个类似的测试计划,虽然规模小一些:每周随机取样750人。

印度4月4日也宣布要在疫情最严重的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抗体测试,但因为试剂盒不足,无法如期开展。

四 对新冠病毒有抗体就表示免疫了吗?

要判断“免疫通行证”能否有效应对疫情,可以从下面三个问题入手:

1) 检测抗体试剂盒的准确性如何衡量?

2) 试剂盒检测显示有抗体,但是这个抗体是能够中合病毒的有效抗体么

3) 体内要有多少抗体才能有效对抗病毒?

评估抗体检测的准确性,需要考量两个关键指标:灵敏度与特异性。即,能否在体内抗体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检测到抗体的存在?能否不被其他抗体干扰,检测到特定抗体的存在?目前,市面上几家抗体检测试剂盒公布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的数据是:Innovita,灵敏度达到87.3%,特异性达到100%(这些结果尚未公布);Cellex,第一家获得FDA批准的快速COVID-19抗体测试的公司,灵敏度为93.8%,特异性为95.6%;Beroni,灵敏度为88.57%,特异性为100%。Biomerica的测试灵敏度超过90%。

虽说灵敏度与特异性都至关重要,但鱼与熊掌不可得兼,二者如同拔河的双方,提升灵敏度就会降低特异性。因为要检测到较低水平的抗体,就需要试剂盒更好地与样品中的所有抗体发生反应。同理,增加特异性就会降低灵敏度,因为抗体分子结构的细微差异可能会阻止我们检测出特定靶标。操作中,必须根据检测需求来作相应的调整。实际上,灵敏度和特异性均达到95%或更高是一个很难实现的标准[6]

抗体检测如果不够准确,带来的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一个微小的错误遇上一个足够大的样本量时,产生的不良效应是惊人的。若大批不具有新冠病毒免疫力的人被错误识别成阳性结果,获得政府颁发的“免疫通行证”重返街头,就有可能感染、传播病毒,引发难以想象的后果。即使大费周章地进行数周的反复测试再发放”免疫通行证“,也只能降低风险,而不能彻底消除风险。

除了考虑抗体检测试剂盒的准确性外,我们还需要考虑一个更为基本的问题:试剂盒检测显示有抗体,但它是能够中和病毒的有效抗体么?抗体产生的机制十分复杂,当遭遇新冠病毒时,人体内可以产生多种针对病毒蛋白质的不同抗体,但其实大多数抗体并没有抗病毒的作用。只有能识别病毒颗粒表面蛋白质的抗体,才可能有抗病毒作用——这种抗体称为中和性抗体,通过阻止病毒入侵细胞来发挥保护作用[7]。目前,我们无法确定经试剂盒检测存在的抗体是不是有效抗体,如果检测出的抗体不能赋予人体新冠免疫力,那么即使检测技术再准确,“免疫通行证”也依然是无用功。当地时间4月17日下午,世界卫生组织WHO就对抗体检测提出了警告,称没有证据能表明血清测试能测出一个人是否获得免疫[8]

考虑了检测的准确性,考虑了检测到的抗体是否有效,是不是就够了?事实上,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考虑。比如说,人体内要有多少抗体才能有效对抗病毒?这些抗体又能提供多久的免疫力?抗体的效果是否存在个体差异呢?正如之前所说的,对新冠病毒的探索才刚刚起步。我们将太多希望寄托在抗体上,但抗体却并非当初想象的那样简单,这要求我们必须保持谨慎的态度,开展更加细致的工作。

抗体检测虽然无法判断大规模人群能否返工,但却可以用来排查疫情。比如,我们可以使用它来查看某地区是否已经形成了群体免疫,尤其是当地区较小且孤立的时候,更容易进行全面排查。另外,对一线医护人员进行血清测试,寻找可能存在免疫的人员,可以更好地对重症监护病房这样的高危岗位进行分配,减轻医疗系统的压力。

五 下一步:慎之又慎

无论是群体免疫策略还是免疫通行证策略,都意味着政府的潜在战略转变。疫情不仅仅影响着人类的生命安全,也重创了各国经济,某些国家层面的疫情应对措施可能会更多地考虑经济发展,而罔顾全球科学家和临床医生的意见。但我们仍需保持清醒,人类对新冠病毒的了解还不够充分,过往的经验并不能给我们太多参考,国家层面的举措涉及到每个人的生命安全,贸然采取行动将承担巨大的风险。解决COVID-19这一大流行病,不能把希望交给科学尚未证实的理论和推定,下一步该如何走,我们必须慎之又慎。

参考文献

[1] https://abcnews.go.com/amp/Health/immunity-covid-19-frontline-health-workers-deliberate-infection/story?id=69756590

[2] https://www.cdc.gov/coronavirus/2019-ncov/hcp/faq.html

[3] Paul Fine, Ken Eames, David L. Heymann, “Herd Immunity”: A Rough Guide,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Volume 52, Issue 7, 1 April 2011, Pages 911–916, https://doi.org/10.1093/cid/cir007

[4] Hoff F.W., Lu Y., Kornblau S.M. (2019) Antibody Screening. In: Yamada T., Nishizuka S., Mills G., Liotta L. (eds) Reverse Phase Protein Arrays.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Medicine and Biology, vol 1188. Springer, Singapore

[5] https://www.ft.com/content/fe211ec7-0ed4-4d36-9d83-14b639efb3ad

[6] PETRICCIANI JC. Licensed Tests for Antibody to Human T-Lymphotropic Virus Type III: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Ann Intern Med. 1985;103:726–729. doi: https://doi.org/10.7326/0003-4819-103-5-726

[7] Maverakis E, Kim K, Shimoda M, et al. Glycans in the immune system and The Altered Glycan Theory of Autoimmunity: a critical review. J Autoimmun. 2015;57:1–13. doi:10.1016/j.jaut.2014.12.002

[8] https://www.cnbc.com/2020/04/17/who-issues-warning-on-coronavirus-testing-theres-no-evidence-antibody-tests-show-immunit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