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营销服务商

电脑端+手机端+微信端=数据同步管理

免费咨询热线:

胆固醇协助新冠病毒入侵细胞,普林斯顿、哈佛首次观察到

胆固醇协助新冠病毒入侵细胞,普林斯顿、哈佛首次观察到全过程

箫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报道 | 公众号 QbitAI

新冠病毒,到底是如何入侵人体细胞的?

胆固醇有关。

来自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医学院等研究机构的科学家发现,胆固醇确实是新冠病毒能够进一步在人体内“肆虐”的原因。

新冠病毒包膜借助胆固醇,与细胞膜发生“融合”,从而入侵人体细胞。

在测试了6000多种化合物的效果后,科学家证实,新冠病毒,确实需要胆固醇协助来“入侵”细胞,从而形成巨大的、带有病毒的融合细胞。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利用胆固醇,病毒“潜入”细胞

在新冠病毒患者的肺中,科学家们先是观察到了不同寻常的巨大细胞。

这种细胞,是怎么出现的?

科学家们先是还原了新冠病毒进入细胞、感染人体的具体过程。(病毒通过将自己融合到细胞膜上,从而进入细胞)

首先,他们观察到,人体细胞(紫色)表面的ACE2蛋白,向病毒(绿色)表面的刺突蛋白伸出了微小的“触手”。

过了一段时间,两个细胞开始融合,病毒的包膜开始“融化”。

最后,人类细胞开始包裹病毒,并逐渐将后者“吸收”。

在此之后,细胞还会继续相互“吞噬”,从而形成更加巨大的细胞,也就是所谓的“合胞体”。

在观察到这一过程后,科学家们开始试图破坏这种细胞融合。

他们测试了大约6000种化合物的效果、并进行了30多种针对病毒刺突蛋白的调整。

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后,科学家们发现,如果新冠病毒的包膜缺乏胆固醇,那么病毒将无法像上面那样,进入人体细胞。

从源头阻止细胞融合

事实上,此前已经有科学家发现,某些降胆固醇药物有助于减轻新冠症状。

2020年7月14日,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美国芒特西奈医疗中心就曾宣布,已有的一种降胆固醇药物非诺贝特,在实验室研究中能抑制新冠病毒的复制,有助于治疗新冠患者。

当时,研究人员观察到新冠病毒会阻碍碳水化合物的常规消耗,导致肺细胞中堆积脂肪,为病毒自身复制提供条件。

然而,没有科学家能完成实验证明。最关键的原因在于,降胆固醇的他汀类药物,不仅能削弱流感病毒的胆固醇,也能改变免疫反应。

在那之后,来自UC圣迭戈分校的团队研究发现,在人体对病毒产生免疫反应时,产生了一种消耗胆固醇的化合物,但这种化合物来自于细胞自身的细胞膜。

也就是说,不清楚病毒到底和胆固醇有什么关系。

而这次的发现,终于解开了这一谜团。

之所以降胆固醇药物有助于减轻新冠症状,是因为病毒包膜上的胆固醇,通常是利用宿主细胞膜中的物质“做出来的”。

病毒利用做出来的胆固醇,“骗过”人体细胞膜表面的受体后,通过这种方法“入侵”人体细胞,然后,继续在宿主细胞内合成。

通过这种方法,新冠病毒不断地让人体细胞“相互吞噬”,让这些细胞内的物质混合到一起。

这也是为什么新冠病毒能造成肺内产生“巨大细胞”的根本原因。

而脂质靶向治疗,则能破坏病毒包膜与人类细胞膜融合的过程,根本上来说,就是降低了胆固醇的比率。

这一发现,有助于科学家们发现对抗新冠病毒的新方法。

不能对胆固醇一概而论

那么,胆固醇在体内是否越少越好?

其实不然。

胆固醇是一种原本就存在于血液中的脂类,是大脑、细胞膜必不可少的成分。而动脉愈合、维生素和胆汁合成、组成皮肤屏障,也需要用到胆固醇。

那么,胆固醇为什么会造成动脉堵塞、心脏病?

事实上,这得归因于与胆固醇与某种载脂蛋白结合形成的LDL(低密度脂蛋白),它会在血管内堆积,造成动脉血管硬化。

但与此同时,LDL又具有重要的免疫功能。

因此,对于胆固醇带来的利弊不能一概而论,更不应该因为这一结论,就随意服用降胆固醇的相关药物。

团队介绍

这次的团队,来自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这是美国规模最大的私人资金资助生物和医学研究的组织之一,仅次于比尔与梅琳达盖茨研究会。

而共同做出这次研究成果的科学家们,则分别来自普林斯顿大学、波士顿大学、弗吉尼亚大学、哈佛医学院。

论文地址:
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0.12.14.422737v1.full

参考链接:
https://phys.org/news/2021-01-sars-cov-cholesterol-invade-cells-mega.html

— 完 —

量子位 QbitAI · 头条号签约

关注我们,第一时间获知前沿科技动态

作品是对史图馆专栏的投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作品并非严谨的历史学术研究,仅供参考;未经授权,禁止二传,违者必究。

本文作者:直江信纲

《仪礼》和《礼记》等文献表明,中国古代已经发展出了一整套礼仪制度,通过这种“有隆杀”的礼仪展现等级和身份。这样的一套礼仪制度,不仅在中国内部的列国交往中屡次发挥着作用,还通过中华文化的传播,让耳濡目染的东亚各国都在交往中选择通过维护邦交的礼仪来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地位。即便是在东亚各国主体意识日益强烈的明清时期,中国文化在东亚依然作为“文明”的代言,处处影响着两国邦交中的礼仪制度。“中国之于东亚,尤其是日本、朝鲜、越南,是个巨大的背景,深深嵌在东亚诸国的政治、文化和历史中。”[1]

1643年日光山拜礼之争

日光山坐落于下野国(今天的栃木县),山上有江户幕府初代将军德川家康的神社——东照社(即今天的日光东照宫)。1643年,应日本的邀请,朝鲜派出通信使团,以庆贺幕府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生子(即德川家纲)为名,前往日本。

在使团出发之前,朝鲜君臣对礼仪问题很是伤脑筋——如果德川家纲“接见”朝鲜使臣,该行何礼?副使赵綗认为不应该拜,他觉得自己身为一国使臣,向一个两岁孩子下拜,“为非礼之礼”,是“辱命”的行为;即使日本人强迫他下拜,他也会“据理拒之”。而仁祖则担心影响日朝关系,即使是“受侮固已多矣”,一旦家纲出现,也要行再拜之礼。仁祖还找到了自己的依据:“中国之人虽在平交,亦有再拜之礼。”[2]

使团到达日本后,日方果然以此相问,朝鲜使臣据理力争,坚决不拜。由于礼节上难以调和(三岁孩子和“日本国王”之子之间非常矛盾),最终日方做出让步,决定家纲不见朝鲜使臣。

朝鲜使团还有一项任务,就是向东照社敬香,祭拜德川家康。一年前朝鲜就已经同意,以德川家康消灭了壬辰战争罪魁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实现两国和平为由,向东照社奉送仁祖的亲笔、大臣的诗文和铜钟等。日方自然将其看作是朝鲜人“拜谒”,而朝鲜为了挽回颜面,自称“赐祭”。[3](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历史上也有,宋对辽加岁币,宋史用“纳”,辽史用“贡”,堪称微言大义)所以,朝鲜使臣在祭拜时使用什么礼仪的问题上非常小心,唯恐被当成是来称臣纳贡的。

江户时代描绘日光东照宫的绘画,图源日光东照宫网站

这问题按理说没有明朝什么关系,但是所讨论的内容却句句不离明式礼仪。洪武四年(1371),明太祖定官民拜礼,其中规定臣民见太子、亲王四拜,见尊长、老师四拜,奴婢见主人四拜。官员之间相见再拜,下对上或平级用顿首(头触地而后起);上对下用空首(手先交叠至地,头触手而后起)[4]。日方认为,朝鲜与日本同为外国,朝鲜大臣见日本“国王”(虽然是去世的)应援引臣民见亲王例,四拜;而朝方认为,家康生前,朝鲜使臣从来都是行再拜礼而非四拜礼,死后贸然改礼,似有有始无终之嫌。[5]双方的交涉极其不顺利,日方甚至提出威胁。最终,双方达成共识,在使臣祭祀前后分别再拜一次。从日方看来,这加起来是四拜;从朝方看来,两次再拜依然是再拜。

三封国书与一次礼仪之争

关于两国间交往的书信礼仪,东亚国家大多数时候也遵循的是明式礼仪。明太祖曾在洪武三年(1370)制定书仪(明太祖立规制确实事无巨细),致书于尊者称“端肃奉书”,回信于尊者称“端肃奉复”;地位平等者称“奉书”、“奉复”;尊者对卑者,则用“书寄”、“书答”。[6]虽然明代人的私信当中,使用“再拜”、“百拜”等泛称或者干脆不用这些客套话的现象依旧不少,但是在国交中,一字一句都不能含糊,其他国家自然对于明朝的这一套循规蹈矩。

上海博物馆藏李应祯致吴宽札(部分),可见开头“奉书”字样,图源界面新闻

比如琉球国在1428年寄给旧港的国书中,就使用了规格较高的“端肃奉书”。因为该国书的名义是担当琉球国外交工作的“琉球国王相”怀机寄给旧港国王的,自然要符合“致书于尊者”的礼仪。国书节选如下:

琉球国王相怀机端肃奉书

旧港国管事官阁下:

自永乐十九年间准日本国九州岛官源道镇送到旧港施主烈智孙差来那弗答,邓子昌等二十余名到国,告乞递送回国。准此,缘无能诸火长,思以远人难以久留,未敢擅便。陈启国王,敬蒙即便差令正使阇那结制等,驾驶海船一只,已到暹罗国。仍行乞为转送……

宣德三年(1428年)拾月初五日奉书[7]

此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 “旧港国”一词平抬(另起一行)也是符合中国书信规范的。相比之下,旧港的回信则随意一些,使用的词汇是“三佛齐国宝林邦愚妇俾那智施氏大娘仔(子)百拜上书琉球国王相酋侯台前”,也没有平出。

琉球国都能如是,作为“小中华”的朝鲜自然谨守礼节。在1590年,朝鲜派出使臣庆贺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带去的国书就堪称明式书仪的样本——

朝鲜国王李昖 奉书

日本国王殿下:

春候和煦,动静佳胜。远传 大王一统六十余州,虽欲速讲信修睦,以敦邻好,恐道路湮晦,有淹滞之忧欤。是以多年思而止矣!今令以贵介,遣黄允吉、金诚一、许筬之三使,以致贺辞。自今以后,邻好出于他上,甚幸!仍不腆土宜,录在别幅,庶几笑留。余顺序珍啬,不宣。

万历十八年三月日

朝鲜国王 李昖[8]

“日本国王”平抬,“奉书”、“大王”前挪抬(即空出一格,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例子是台湾曾经常用的“先总统 蒋公”),都是书信礼仪中表示对对方尊敬的方式。可惜的是,这封国书却是媚眼抛给了瞎子看。丰臣秀吉这边对朝鲜眼高于顶,自然不屑以礼相待。日本方面给朝鲜的回信,是这样的——

日本国王秀吉 奉书

朝鲜国王阁下:

…… 本朝开辟以来, 朝政盛事,洛阳壮丽,莫如此日也。人生一世,不满百龄焉,郁郁久居此乎?不屑国家之远、山河之隔,欲一超直入大明国,易吾朝风俗于四百余州,施 帝都政化于亿万斯年者,在方寸中。贵国先驱入朝,依有远虑无近忧者乎? 远方小岛在海中者,后进辈不可作容许也。 予入大明之日,将士卒、望军营,则弥可修邻盟。余愿只愿显佳名于三国而已。方物如目录领纳。且至于管领国政之辈,向日之辈皆改其人,当召分给。余在别书。珍重保啬。不宣。

天正十八年庚寅仲冬日 日本国关白秀吉[9]

这篇国书不看内容而看用词和格式,傲慢之处在哪里呢?首先,对朝鲜国王不称“殿下”而称“阁下”,无形中将朝鲜国王降格。其次,提到日本的“本朝”“朝政”“帝都”挪抬,而提到“贵国”“大明”不挪抬,是尊己而贱他人。最后,将朝鲜赠送给日本的国礼(一般称“礼币”)称作“方物”。“方物”,即四方进贡之物,日本如此用词等于是把朝鲜使团看作了来进贡的属国。无怪乎朝鲜使臣看罢国书,怒道:“若不改此书,吾有死而已,不可持去。”

韩国电视剧《惩毖录》中,朝鲜使臣看到日本国书后的反应

最后,经过日朝双方的一系列“深入交换意见”,日方答应了将“方物”云云删去,将开头的称呼改为“日本国关白奉书朝鲜国王殿下”[10],朝鲜使臣才算勉强满意。

在所有的案例中,无一处与大明相关,但明朝的礼仪制度已经随着封贡体系和儒家文化的传播,扩散到了东亚,成为了一种“普世价值”。再用葛兆光先生的话说,“尽管主要看到的是日本与朝鲜(笔者按,实际上还可以加上琉球等等)之间复杂的政治关系,但也看到了中国的文化存在。应当说,中国在通信使文献中,仿佛就是一个不在场的在场者。”[11]


参考资料

[1]中国社会科学网访谈葛兆光:《近世朝日文化比赛中,中国如何是“不在场的在场者”》

[2]《朝鲜王朝实录》仁祖21年(1643)二月二十日

[3][朝鲜]申维翰《海游录》肃庙四十四年戊戌(1718)正月

[4]《明太祖实录》洪武4年(1371)十二月壬寅

[5][朝鲜]佚名《癸未东槎日录》,朝鲜群书大系续续编第5辑

[6]《明太祖实录》洪武3年(1370)五月癸巳

[7][琉球]《历代宝案》,转引自郑鹤声、郑一钧编《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增编本(中册)》

[8][日本]《续善邻国宝记》,改定史籍集览第21册

[9]《朝鲜王朝实录》宣祖修正24年(1591)三月,格式和部分文字依《续善邻国宝记》酌改

[10][朝鲜]申炅《再造藩邦志》

[11]葛兆光《文化间的比赛:朝鲜赴日通信使文献的意义》

图片来源:

[1] 图一:日光东照宫网站http://www.toshogu.jp/yuisho/index.html

[2] 图二:界面新闻《博物馆的奇妙世界:49封来自明代的书信》 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1690489.html?_t=t

[3] 图三:韩国电视剧《惩毖录》截图

看下面这张欺骗了上万网友的图,你觉得图中的两个立方体,在转动么?

直接揭晓答案:

它们没转

立方体的位置并没有什么变化,只有画面在不断闪烁。

相信此刻,只有一个符号不断在你脑中回荡:

这张视错觉图片由日本网友@jagarikin 设计,图片确实在动,但立方体并没有任何转动,只不过是在原地蹦迪。

和你一样被骗的网友不计其数,很多人表示:很难相信,自己的双眼就这么被欺骗了。

确实,越是简单的「魔术」越能让人感觉神奇,所以这位日本网友到底对这张图施展了什么魔法?

其实这种视错觉名叫Reverse Phi Illusion,简单来说,人们的眼睛在突然看到从亮到暗,或者从暗到亮的转换时,我们的大脑有可能会将其感知为正在运动的画面。

听着就像是在「蹦迪」中,逐渐迷失了自我...

而开头的那两个立方体,不仅背景颜色在不断变化,在细节中也给予了暗示,一些边线的颜色也在不断切换。

有的时候是白色,有的时候是黑色或者灰色,在快速循环播放下,结合背景的变化,最终让你产生了旋转的错觉。

看穿这张图的方式很简单,方法一是在它闪动的同时,不断眨眼,频率稍微跟上背景色的切换速度,就能看穿假象。

方法二是只要专注于边角的一个点,也可以避免被这张不断闪动的图片「催眠」。

设计者@jagarikin 还制作过不少这种「看起来在动」的作品。

例如下面这只蹦迪的河马,有没有让你感觉它在向左侧移动:

下面的文字,好像是在顺时针旋转:

颜色的切换,让齿轮看起来在动个不停:

下面这张图和去年的年度视错觉冠军「双轴视错」类似,但是要多出很多线条,只靠闪烁就能营造移动效果:

这些像是在不断扭动的圆圈,让人想到章鱼的触手:

而更妙的是下面这张图,似乎箭头指向哪里,小人就向着哪里飘动,但其实,它并没有移动过。

除了@jagarikin,还有一些大佬也爱这么玩。例如这辆其实一直没动的摩托:

这艘在狂风暴雨中晃动的小船:

以及这个滑雪场景。它们都出自视错觉研究者George Mather,滑雪这张还赢得了2005年视错大赛的第二名。

看完这一圈,我觉得这种视错觉图像完全可以叫做「蹦迪」错视——看着看着,脑子它自己就high起来了。

说到这种视错觉玩法,我不得不提下另一位大佬:Kitaoka Akiyoshi,他是一位心理学教授、知名的视错觉图形研究者,擅长研究周边漂移错觉,同样可以让静止的图像看起来像是在转动,而他的效果更具迷惑性。

事实上,他只利用图案的颜色差异、几何形状差异,亮度,分布状态,就能迷惑你的双眼。就像下图,有没有感觉蓝色圆点在如风吹水面一般波动?但这确实只是一张静态图。

下面的作品名为「秋色沼泽」,你可以感受到图片正中有一个与周围图案明显不同的正方形区域,随着你的眼球左右扫描,它似乎会移动。

与之相似的,是这个「无底沼泽」。

这张「樱草花田」则如同一面旗子,或者一片布料,一直处于一种波动状态:

这三个圆柱,也好像是一直在滚:

这组棒棒糖一样的图案,同样感觉它们在转:

而下面这组图的设计更为巧妙:

当你注视左侧图案时,眼睛余光中的右侧图片突然仿佛在转动,而反过来当你注视右侧图案时,会发现它根本没动,而左侧图案好像又开始在转动。

不过,Kitaoka Akiyoshi最知名的作品,还要属这个Rotating snakes,旋转的蛇。

盘踞的小蛇们组成了庞大而有规律的视错觉方阵,每一条都似乎在转动:

图片越大,旋转效果越明显。

这是mini版本,旋转的错觉效果依然很强烈:

通过以上的测试,你的眼睛此时估计已经花了,但别气馁,事实上,不仅仅是人类,连反应敏捷的喵星人也同样中了招:

这只看懵了的小猫,不断扒拉蛇的中心部位,也就是旋转感最明显的地方:

不仅这一只,其他小猫咪也纷纷被图案彻底蒙骗了双眼。

而这大概也正是视错觉的迷人之处——明明知道看到的是假象,但永远会上当啊!

参考资料: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hi_phenomenon

https://michaelbach.de/ot/mot-reversePhi/

http://www.georgemather.com/MotionDemos/FourstrokeMP4.html

https://www.reddit.com/search/?q=Reverse%20Phi%20Illusio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1k5_5O_NlY

https://twitter.com/jagarikin/status/1229954803603689473

https://twitter.com/jagarikin

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full/10.1177/2041669518815708

http://2chcn.com/176479/

https://soranews24.com/2020/02/25/brain-breaking-optical-illusion-from-japan-is-a-lie-within-a-lie-truly-amazing%E3%80%90video%E3%80%91/

https://twitter.com/search?q=Reverse%20Phi%20Illusion&src=typed_query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eripheral_drift_illusion

http://www.ritsumei.ac.jp/~akitaoka/rotsnakee.html

https://twitter.com/AkiyoshiKitaoka

http://www.ritsumei.ac.jp/~akitaoka/index-e.html

原标题:这几张图到底是不是在动?看完感觉脑子出了bug

来源:狂丸科学

编辑:Dannis

↓ 点击标题即可查看 ↓

1. 物理定律告诉你:表白可能巨亏,分手一定血赚

2. 震惊!昨天你们立起来的扫把,甚至真的惊动了 NASA

3. 酒精和 84 消毒液到底能不能一块用?

4. 一次性医用口罩是怎么做出来的?如何消毒?

5. 数学好玩个球啊,这支豪门球队用一群数理博士横扫球场

6. 「测温枪」到底是怎样测出你的温度的?

7. 等量 0 度水和 100 度水混合能得到 50 度水吗?

8. 人类为什么喜欢亲吻?

9. 病毒从哪里来?

10. 一见钟情,到底靠不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