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营销服务商

电脑端+手机端+微信端=数据同步管理

免费咨询热线:

DIY装机选它准没错 海盗船SPEC-ALPHA机箱

DIY装机选它准没错 海盗船SPEC-ALPHA机箱抢测

DIY领域,说起“海盗船”你会想起什么?

“高端”?“旗舰”?“讲究”?“牛B”?似乎一提起“海盗船”这三个字,就一定能抓到更多DIY玩家们的目光;海盗船在IT领域涉及了很多产品线,而在机电市场中可谓是造诣颇深,一个又一个产品上市之时无不疯抢,全球化的市场保有率非常的惊人。

今天我们带来了海盗船最新上线的一款机箱产品,名为“ALPHA”,隶属于海盗船“SPEC”机箱系列,此系列作为海盗船在中端DIY市场的定位目的也是非常明确,较高的性价比配有美商一如既往的强悍做工,想不火一把确实很难。

海盗船旗下的高端产品一直都是众玩家心目中的“神器”,而这款海盗船“SPEC-ALPHA”内部架构为中塔架构,机箱很多的优势都是比较明显的,无论是外观还是内部架构也延续了海盗船一向“张扬”的产品风格,具体怎么样还请继续往下看。

SPEC-ALPHA机箱外观一览

首先,我们来看看海盗船SPEC-ALPHA机箱的外观,作为“海盗船”的精品产物,能否延续了海盗船一如既往的高端大气上档次,这款机箱的外观又如何呢? 新产品的外观究竟有何过人之处呢?一起先来看看吧!

SPEC-ALPHA机箱外观 色调分明

当然 大面积侧透是必不可少的

机箱的双方向侧板均采用一次外凸设计,一面侧板采用了亚克力材质的大面积侧透设计,大侧透也是时下国内乃至全球DIY机电市场中的主流配备,而一次外凸的钣金工艺在坚固外观的同时。又保证了五金的坚固度。

背部侧板采用一次性外凸压制工艺

这款机箱采用中塔架构,从外形来开也能够看出“SPEC”家族产品的影子,机箱的外观由两种色调组成,黑红的搭配也比较主流,内部所配合的相关硬件也能够找到很多,符合时下国内的DIY氛围。

几何多边形的立体线条设计运用到了这款“ALPHA”机箱中,优越的外观设计值得赞赏,在保证功能的情况下,又将美观做到了较高的水平。

外观中值得一见的细节

海盗船SPEC-ALPHA机箱采用全黑化设计整体,但外观并没有采用中规中矩方方正正的设计,多边形线条的“介入”使得机箱外观更有活力,前面板和侧板都有突起,内部空间较大的机箱一般都会注重这些设计,让机箱的整体外观十分出彩,机箱整体尺寸为518×220×474MM,体型算是中上等“身材”。

那么看过外观之后就再来看看外观中的种种细节设计吧。

机箱I/O功能区

“海盗船”LOGO

多边形打造的机箱前面板 设计前卫

机箱的I/O区域位于机箱前面板顶部,这对于中塔架构的主流机箱来说,此设计还是比较常见的,顶置I/O区域已经逐渐的成为了趋势,用户之后的使用更加的便携。

与“SPEC”系列的前三代产品大纸箱提,该机箱的I/O区域一共标配了两个USB3.0接口、一组音频接口、和重启开机按键,并且加入了一组风扇调速器,I/O区域在同价位中还算豪华。

实战装机1:安装电源及主板平台

在看过了机箱的外观之后,马上就来看看机箱最重要的内部吧,机箱内部同样有着许多精致的细节设计,现在我们即将进入实战装机的部分。

为了装这款新上市的主机,我们在配置方面也不含糊,直接找来了时下最新的Intel i7 6700K搭配技嘉Gaming Z170主板;海盗船DDR4内存也融入其中;而为了考验这款机箱的兼容性,我们特意找来了两块GTX980助阵!

装机实战前 先来张“全家福”

打开机箱侧板

机箱采用时下主流的下至电源位,并且在机箱的底部标配了防尘网,搭配高脚垫设计,静音与防尘两不误,机箱的PCI挡板采用了可拆卸设计,这让重复使用PCI挡板变为了可能,在这些细节的设计上,海盗船也没有放过,这体现了海盗船的细心之处。

安装电源

主板平台安装至机箱中

黑化的内部不仅显得较为庄重大方,而且对于防辐射性和防锈性都有着比较不错的帮助,就内部架构及种种细节来说,海盗船的这款机箱做的也是可圈可点的。机箱的架构为中塔架构,机箱内部比较庞大,庞大的内部支持较长的显卡,内部四周的边框上布满了密集的EMI弹片,这对于防辐射性来说也是比较出色的。

实战装机2:安装显卡及SSD

装完了电源、主板平台等组件,我们是时候将两块GTX980纳入了。

打算把这两个“核弹”装进ALPHA机箱

双GTX980装入机箱中

SSD插入机箱硬盘位

整机所有硬件均装入机箱中,我们看到机箱得内部还剩余较大的空间,或许一套分体水冷也能够轻松安装其中,较大的“肚量”给了DIY玩家们更多的改造空间,一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ider也值得您去尝试,机箱双GTX980显卡安装完毕后也并没有出现下垂情况,这与主板的用料有着一定关系,但机箱PCIE挡板如此的坚固程度也不得忽视,机箱的硬盘笼设计独特,SSD可直接差入其中,免工具的设计也非常适合初学者。

海盗船SPEC-ALPHA机箱评测总结

在这个追求潮流的DIY领域,海盗船SPEC-ALPHA机箱并没有设计5.25寸光驱位,取而代之的是流畅设计的多色线条,I/O区域的也设计到了箱体正面,个拓展插槽对于双卡互联和交火来说也是轻而易举之事,在相同价格区间的中塔机箱来说,海盗船PEC-ALPHA机箱可以说值得让您纳入麾下。

主打前卫外观的SPEC-ALPHA机箱

写在最后:

很多消费者们关注这款机箱的价格,或许看到“海盗船”这三个字您可能会“囊中羞涩”,但499元的京东首发定价,确实给新春的DIY机电市场投入了一颗分量不小的重磅炸弹。精妙又合理的外观设计、兼容性较强的内部架构、充足且实用的I/O功能区,均可满足不用阶段的DIY攒机玩家;可以说,这是一款海盗船在入门或中端市场的又一次“试水”,但也丝毫拦不住其强硬的势头。

海盗船SPEC-ALPHA机箱购买链接:http://item.jd.com/2352321.html

京东首发送风扇 活动链接:http://sale.jd.com/act/oszaLKyYWF3Cm4u.html

附:更多实拍美图赏析

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航通社,作者|书航

去年年底,微软宣布将放弃自己开发的EdgeHTML内核,把Windows10内置的默认浏览器Edge,转换成跟谷歌浏览器同样采用Chromium内核。换句话说,就是要把未来的Windows 10默认浏览器替换成只是换了一个皮肤的Chrome。

昨天这款采用Chromium内核的Edge浏览器测试版已经放出了安装包。在用完之后,我最惊叹的一点,就是它能做得多么像是Chrome。

有在国内的小伙伴登记了内测资格,并且得到安装包,之后就放出来了。并且很快也有了在百度网盘等等地方的备份。

下载解压之后,如果你害怕装上对你的系统造成危害,可以无需双击安装程序,而是可以把安装包解压以后,进一步解压msedge.7z获得一个绿色版。

新的Edge同步各种浏览器信息,是使用你的微软账号而不是谷歌账号。在第一次启动浏览器的时候,Edge可以经过你的授权,自动的检测你已经安装在电脑上的Chrome,并完全导入其中的收藏夹、自动填充信息和浏览历史。

在启动页面可以选择三种不同的风格。除了在现有的Edge已经实现的纯搜索框、常用网址和资讯瀑布流之外,还可以选择加载来自必应(bing)的壁纸。很多网友会下载专门的插件让自己的浏览器首页每天都能加载必应美图,而选择Edge可以自动帮你实现这一愿望。

你可以随个人喜好自由定制显示新标签页的哪一部分。

这款Edge基本上可以让一个习惯使用Chrome的用户无缝切换,菜单布局,功能设置等等分毫不差。为了做到体验上的完全对接,Edge这一测试版甚至连浏览器标签页一行、后退前进等按钮和地址栏一行和书签栏一行的高度都做到了跟Chrome平齐。

这一版本的Edge采用Chromium75内核,相比正式版Chrome浏览器的73版内核还要新。它的User-agent是:

Mozilla/5.0 (Windows NT 10.0; Win64; x64)AppleWebKit/537.36 (KHTML, like Gecko) Chrome/75.0.3738.0 Safari/537.36Edg/75.0.107.0

因此在这一版本的Edge上面可以随意安装来自Chrome应用店的插件。Edge会自动检测到你访问了谷歌商店,并且提示你要安装的话,需要到扩展管理页面去打开安装第三方插件的开关。

Edge对于Chrome扩展可以完全识别并且以相同的效果加载,但对于Chrome的皮肤,在安装时会显示出错。

更让人唏嘘的是,Chrome对很多前端开发者非常有用的F12开发者工具,也得到了Edge的像素级兼容。

在Edge界面审查元素,默认给你提供一个暗色的,类似VS Code的界面。但是你可以在开发者工具中按F1,在设置中把这个界面替换成跟Chrome一模一样的样式。

这简直是一种……可以被称为“丧权辱国”式的全面靠拢。

微软选择放弃开发自有内核的消息,和当年Opera放弃自己内核,转投chromium阵营的新闻,共同被视为谷歌确定在浏览器标准方面霸主地位的里程碑。现在的chromium内核,已经被部分前端开发者称为是新时代的IE6。

就像是当年叱咤风云的IE4-IE6一样,Chrome在通行的W3C标准之外,做出了很多自己家的小调整,使得采用统一Web标准编写的页面在Chrome显示时,相比其它内核可能会发生些许的外观、功能不一致,而这种差异最终又往往会被追认吸纳进W3C标准当中,其他家将不得不对比Chrome来调整。

同样获得所谓新时代IE6称呼的,还有在手机微信上内嵌的浏览器,因为它采用QQ浏览器的X5内核,同时因为跟微信深度耦合,并且要调用很多通过微信实现的系统能力,所以出现了有些网页必须专门适配微信的局面。

例如微信公众号的文章页,必须在微信浏览器打开才能显示或发布评论。在PC端和Mac端也有微信内嵌的WebView窗口可以获得微信登录、评论显示等能力,但使用外部浏览器模拟微信浏览器User-agent尝试破解的努力却往往以失败告终。

微软不复当年的王霸之气,放弃了自己的浏览器研究以及随之而来一些独特成果,当然会令一些怀旧的前端开发人士伤感。

在IE6时代启用的一些“黑科技”,即使以现在的眼光看依然很先进。比如,IE和Office共用了一套包含“百叶窗”等效果的特效集,也有一种特殊的CSS写法可以在IE实现渐变色,以及仿制Windows 9x样式的浮动“窗口”。

IE单独设置的Active X控件是为了在网页实现Windows更新而引入的,虽然后世褒贬不一,但是确实为比较高级复杂的程序功能在网页端实现开辟了一个先例。

此后,基于Active Desktop的实践发展而来的,用封装网页做可执行程序的hta格式,也成为Windows操作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Windows XP的部分功能演示页面,以及开箱引导、激活向导等界面均使用hta完成。

现在随着风水轮流转,轮到谷歌通过自己的浏览器霸主地位,不断的为其他有可能会影响到自身生态的竞争对手设置障碍,有的时候你可以认为这是专指微软。

Edge团队的一名前实习生曾指责谷歌通过设计自家YouTube网站,使其在浏览器上表现不佳,从而故意“负优化”Edge浏览器。具体来说,该实习生指控YouTube在视频播放器的顶部添加了一个空。这使得微软的EdgeHTML内核无法使用其视频加速功能,同时比Chromium更耗电。对此YouTube发言人予以否认。

https://www.theverge.com/2018/12/19/18148736/google-youtube-microsoft-edge-intern-claims

放弃开发自有浏览器内核,应该看作是纳德拉优化微软运作的整体行为的一部分,毕竟连微软自己的手机操作系统都可以放弃,让微软员工可以使用苹果和安卓的手机,并且拥抱Linux阵营这些事情都陆续做得出来,那么放弃一个浏览器内核似乎也并非太让人意外。

对现在的微软而言,放弃自有内核开发可以精简团队力量,直接利用现在最好的显示效果增加用户的好感度,同时也有望最终让系统自带浏览器摆脱“用它唯一用途就是下载Chrome”的尴尬。

从另外一方面来说,还有一个好处就是Windows 10终于可以充分的正视那些真正使用浏览器办公的人们的现实痛点了。

现在包括微软自家的Surface在内,几乎所有采用Windows 10操作系统的轻薄本,在强调电池续航方面,比如说几个小时的网页浏览时间,这些都是根据现存Edge浏览器来计算的理想情况。

而Edge针对Windows进行的优化,可能使得你安装Chrome浏览器,并且有很多插件之后,对系统的内存占用和耗电情况,就跟标称的有很大区别,有上当受骗之感。“Chrome吃内存”也成为一个经久不衰的梗。

现在微软官方都使用Chromium内核,有助于让厂家真正的正视这个问题。

在第一个Chromium Edge正式版本出来之后,各个厂商在推出新品时,如果采用同样的电池容量,那么看网页的标称续航能力恐怕也将大幅下降。

但是,这就会迫使操作系统方和OEM厂商,对于使用Chromium内核的实际体验进行优化,从根本上倒逼省电技术的逐渐改进。这样,每一个使用不管是谷歌浏览器还是Edge浏览器的人们,最终都是受益者。

也希望这能够成为对于微软自主研发的Trident和EdgeHTML内核在天之灵的最好告慰。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们在谈到产品时,一定离不开要谈用户。谈目标用户、谈用户需求、谈用户痛点,谈一切以用户的价值为依归,那么用户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成为你产品的用户?如何对用户进行分类?在探索学习和思考后做出了一些总结,拿出来分享一下~

一、定义用户

用户不是人,是需求的集合。——俞军

用户不是自然人,而是社会人。——苏杰

自然人是指的生物意义上的人,社会人是指在某个场景中拥有社会角色的人。总结来说,用户就是需求,用户是社会人的某一类需求的集合。用户(需求)随着内外部场景的变化而变化。

比如说:你可以即是爸爸又是儿子,那么我们说你是爸爸的时候,应该涉及到一个有你儿女的场景,说你是儿子的时候,就涉及到一个有你父母的场景。我们说你是一个产品经理的时候,就自带工作场景,说你是班长,场景可能是你在和同学聚会。

711连锁超市,每天不同时间点,你去看货柜,货品是不一样的。上午是财经报纸、早餐;中午是快餐和便当;晚上是晚餐;夜里还有夜宵、应急用品。他们根据社区不同角色的不同需求场景,一天一店四开。理货的员工很忙,每天不停的在更换货物摆放。

所以,把用户按社会角色、需求场景去分裂开理解,更容易抓准动机。

二、用户场景

用户场景是什么?

从两个方面说起。

(1)场景要有「唤起点」

产品必须要在某种情景下、某时某刻,用户马上能想到你,最好是第一个想到你。炎热的夏日,上班的白领很多都不愿意下楼来,顶着烈日排队吃中午饭,这时候就唤起了「饿了么」、「美团外卖」、「滴滴外卖」等。

下午加了会班,下楼来发现共享单车都没有了,只剩了几辆坏的,这时候,唤起了「滴滴出行」、「神马专车」等。

想要看新闻首先就想到了「」,想要看美女首先就想到了「抖音」,想要学习产品经理首先想到了「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2)场景要有「临场感」

所谓场景,就必须要到那时那刻去亲身体会,或者假想的亲身体会,才知道你的设计有没有问题,是谓「临场感」,是产品经理的一种基本能力。

这一两年短视频直播非常火爆,像几十万人围观主播吃饭的现象屡见不鲜,还有一些看似傻到不行的表演却能引来上百万的点赞,按照现在年轻人的生活和心理,这种直播给了观众一种“临场感”。

现在的年轻人渴望新奇的生活,渴望体验不同生活方式,但真正能去实现的却非常少;而通过视频直播观看主播的体验,也会让观众产生自己体验的感觉,这种假想的体会正是视频直播所带来的「临场感」。

另一个具有「临场感」代表性的例子就是VR,VR通过视觉技术,是感受着仿佛真切进入到了设定环境。当我们在观察正在体验VR游戏着时,会感觉到自己和体验者完全不在同一个时空,体验者的惊声尖叫、手舞足蹈、甚至摔倒等,在旁观者看来搞笑的不行,但体验者却有着非常真实的感受。

三、用户分类

分类是我们简化认识、理解世界最常用的方式之一。就像任何一种哲学、宗教或是文化对世界理解最基础的方式之一就是先进行分类,比如:我们的老祖宗将本元分为阴阳,将物质分为五行,将生灵分为六道。

从开始探索世界有了哲学,后来衍生出数学、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

一个产品在定位时就要思考他所要面对的目标用户是哪些,要清楚这个问题就要先对用户进行分类,在众多用户中寻找最关键的核心用户、精细化设计、运营的必备技能。

分类的角度有很多,从逻辑上理解是把全集分为子集后,不同子集的个体之间差异尽量大,每个子集内的个体差异尽量小。

那么,我们对用户进行分类的原则就是——不同细分的用户,“需求场景”差异要尽量大

1. 如果产品的用户是多边的,先根据不同角色分类

多边型的产品,要有至少两种明显差异的用户群体,通常这种产品都具有平台属性,与之对应的是单点(工具类)或者单边(游戏类)的应用。

举例:对于电商平台来说,常见的分法是买家、卖家、第三方服务商、平台方;对于滴滴出行,就可能会分成司机、乘客、平台运营方;对于知乎,可以分为提问者、回答者、吃瓜群众、平台方……

这种就是按不同的角色来分类,一般我们会把不同角色作为第一维度来对目标用户进行分类,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场景差异显然巨大。

2. 新人、中间用户和专家

这是按照用户对「产品所在领域的熟悉程度」来分类,也是一种非常常用的用户分类方法。对于单边的用户角色,如果找不到更好的分法,通常用这个方法保底,毕竟新人和专家的需求场景差异巨大,前者希望「简单易用易上手」,后者期待「稳定可靠性能高」。

比如P图来说:如果普通用户想处理一下自拍照,就需要很傻瓜式的自动磨皮,加个滤镜,放大一下眼睛什么的简单操作就行,如此便有以美图为代表的P图软件,现在很多手机的自带相机都已具备简单P图功能。如果是对于高阶用户,如设计师、摄影师就需要用到功能更为强大的PS。

比如:网易云音乐,对于听歌的用户来说,如果是新人,他可能需要最热的榜单、通过场景自动选歌,对于专家用户,他可能会去搜某一张专辑,或者搜某位歌手。

不同的公司或者产品对这种分类的叫法可能不同。

3. 根据人口统计信息

统计标签包括年龄、性别、职业、所在地、消费水平、喜好……,随着大型电商平台获得的数据越来越多,这类数据的分析产生一些具有特征性的结果。

马云就曾爆出:买比基尼最多的地方是新疆,中国女生平均胸最小的地方是杭州。

比如:抖音的用户更集中向一线二线大城市,而快手的用户更集中向四五线的小城市,所面向不同地区的用户有着不同的文化氛围和娱乐体验,产品的调性也就有不同风格。

银行各种级别的信用卡,是按照资产、收入、消费水平来分的;乐高的玩具,是按照年龄——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常规智力水平区分的;一些服装品牌款式的策略,按照地域——一线大城市与三四线城市划分;奶粉,不同的年龄段……等等。

要避免人口统计信息和产品关系不大的情况(比如:按照不同职业来区分打车用户,就没什么逻辑),这样划分成的几类用户,需求场景差异往往不是很明显。

4. 根据产品的业务场景

根据产品的业务场景来分,这一类不同的产品有不同的分法,没有通用的规则。

比如:

  • 做企业服务,可以按照用户(公司)的阶段分为种子轮、天使轮、A、B、C……PreIPO、已上市等;
  • 做开发培训的,可以按照不同的岗位或语言,前端工程师、后端工程师、数据库管理员、全栈工程师等不同岗位划分,Java、PHP、JavaScript、Python、C#等不同语言划分;
  • 做社区的,经常分为原创用户、点赞、转发、评论等积极分子、吃瓜群众型用户。

从运营角度来说有一种比较通用的分法,分为新用户、下载用户、活跃用户、兴趣用户、付费用户。

本文由 @海贼-ghost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Pexels,基于 CC0 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