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头条号,专注做前端。
今天要分享的是一款主流的css3动画库,经常做前端页面的都会遇到,要写一些蹩脚的css3动画,比如左边飞入,右边飞入,渐变,变小变大等等
于是animate.css诞生了,这些动画效果它都有,是目前最主流的一款,腾讯也会用它
animate.css 可以结合很多插件来一起用,比如 wow.js ,fullpage.js等
//
林螳螂拳组在“推介”时还原所学招式,赢得一阵阵掌声。
非遗传承人及微信战略研究院专家为学子们的创意鼓掌。
学子为非遗打造专属小程序。
名为《下沙大盆菜》(测试版)的小程序。
7月15日至19日,“福田少年行”之“科创少年调研团”的成员们从零开始,完成开发非遗小程序的挑战:用1天时间学习小程序基础知识,1天实地调研并拜师非遗传承人,3天开发非遗小程序。
本次少年行活动由福田区教育局、南方都市报社主办,福田教育发展基金会联合主办,微信战略研究院、深圳大学协办。少年们兵分四路向非遗传承人“拜师学艺”后,走进深圳大学粤海校区、腾讯滨海大厦,对本小组的小程序进行合作开发。7月19日,这群少年迎来非遗小程序“推介会”。
困境
非遗传播形式单一枯燥、代际失衡
一直以来,非遗传播面临着形式单一枯燥、代际失衡等困境,但在这场属于福田学子的非遗小程序“推介会”将非遗传播带出困境。基于与非遗传承人的深度互动,“科创少年调研团”的成员们对非遗项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致力于为非遗传播贡献少年力量。
在这场非遗小程序“推介会”上,他们化身“产品”经理,一一介绍“产品”的设计、操作、意义等内容。
本次“推介会”还邀请专家组听取汇报和演示,专家评审团针对每一个小程序提出了相应问题,并且用问题引导福田学生介绍思路、表达想法。福田“科创少年调研团”的成员们立足于非遗项目传播痛点、文化精髓、历史故事等,充分运用小程序的功能,以不同的思路和创意进行的开发,得到了专家评审团的高度评价。“这些小程序都将非遗工艺直观展示,而且都采用复合形式,并非单一的页面设置或单一的历史介绍。”微信战略研究院专家孟竞帆表示。
“他们是真正的科创少年。”孟竞帆丝毫不吝啬夸奖,“他们在技术能力上,我认为已达到专业甚至顶尖的程度,同时用科创思维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最终能够呈现出来一个很完整的小程序作品,如果参加小程序全球挑战赛的话,会是很有竞争力的作品。”
●景泰蓝组 学子成员:深大附中创新中学
他们希望利用数字化的形式,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的技艺“飞入寻常百姓家”,所开发的小程序分为“作品欣赏”和“制作体验”两大模块,让使用者更直观地感受景泰蓝之美,并参与其制作工艺,从而推广和传承这一传统技艺。尤其在制作体验模块中,他们更是把景泰蓝制作的精髓简化为易操作的屏幕互动,通过教学让使用者能了解到景泰蓝制作工序,如涂胶、掐丝涂色、混色等,体现了非遗的内涵和现代科技的结合。
●袁氏剪纸组 学子成员:福田中学
袁氏剪纸是福田区和深圳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开发的“剪韵”小程序旨在将这一传统艺术融入更多年轻人的生活。这款小程序首页便是袁氏剪纸发展历程的介绍,直截了当地引导使用者开始了解,介绍了袁氏剪纸的几大类型如阴阳剪纸、套色剪纸、巧色剪纸、对称剪纸以及深圳风光剪纸,在每一个类别里都有相应的教学视频,这便于感兴趣的人能够随即展开学习,并且为加深印象最后还设计了互动答题环节。
●华林螳螂拳组
学子成员:园岭教育集团园岭小学
他们以精美的动画海报作为首页,伴着适景的音乐,点击“开始预览”就转到传承人的介绍,与“历史文化”“动作详解”组成对华林螳螂拳的整体介绍。在“动作详解”部分,他们通过手绘多帧动作制作成动画,增加小程序的趣味感,在“推介”时也大方地现场还原所学招式,把现场气氛推向了高潮,赢得一阵阵掌声。
●下沙大盆菜组 学子成员:福田区外国语学校(景秀)
下沙大盆菜是广东省非遗,在深圳市福田区下沙村是一道在元宵节必备的传统饮食,属于环珠江口地区的广府民系,深港沿海一带流行元宵节吃“大盆菜”的风俗。他们将这款小程序直接命名为《下沙大盆菜》,是一款科普小程序。据介绍,在这款游戏里,使用者扮演小明在元朝初期和小帅小壮一起制作大盆菜,在互动的过程就可以了解到大盆菜的起源以及制作方法。
突破
从零开始学习开发、研究非遗
这场“福田少年行”之“科创少年调研团”活动,是一场从0到1的惊喜。虽然大部分参与学子都有科创的基础,但对于小程序开发涉及的语言,他们都是零基础;同时面对所选择的非遗项目,他们此前仅略有耳闻,未有深入了解的。这五天时间,对于这群零基础的福田少年来说,不仅是学习小程序开发的技术挑战,更考验他们对“科技+非遗”的理解,是一次实践非遗数字化传播的难得机会。
“科创少年调研团”的成员们学习小程序开发基础知识时,他们充分调动积极性,紧跟老师的思路思考、提问,不仅抓住午休的时间继续钻研,还在当天活动行程后回家再继续巩固。这样的学习能力,为后续的开发工作打下了基础。
而在向非遗传承人“拜师学艺”时,他们不仅投入体验,同时带着开发小程序需要解答的问题去请教传承人,并在学习期间拍照、摄像、做笔记,为小程序收集可用素材。
“他们非常聪明!”这是传承人对这群福田学子的一致评价,在非遗的学习中他们展现了超强的领悟力。而面对全新的程序语言,在开发过程中遇到诸多挑战,他们同样展示了坚韧和智慧的一面。景泰蓝项目组的王鹏博同学担任着组长的角色,他表示在两天的开发时间里解决大量问题是最大的挑战,对此他与组员积极沟通,并在技术老师的解答、带队老师的鼓励下,与团队克服困难进入状态。
袁氏剪纸组王煜同学也有同样的问题,他告诉南都记者,对小程序开发的理解和运用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但他尽可能调整好心态,通过询问技术老师以及查询相关网站进行学习,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下沙大盆菜组的袁圳炜同学需要实现食材添加的过程,这是整个小程序里面难度最大的,但是他非常有耐心,保持头脑清晰,一点一点去请教技术老师。开发的第一天晚上,袁圳炜回家后还在不断改善和调试自己写的程序。
园岭小学的汤紫仪老师提到,学生们在前端开发上是零基础的,但他们在开发过程中学习使用新工具,积极寻找方法解决问题,这个场景让她印象深刻。
变化
老师逐步退出指导,成为欣赏者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子们不仅学习了技术,更学会了如何运用技术去解决实际问题。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承担起了自己的责任,从编程到美工设计,从内容策划到用户体验,大家各司其职,通力合作。
“在5天实践活动中,我可以看到、感受到每一个同学从胆怯、迷茫到获得成就的欣喜和满足感。”深大附创的李春老师表示,第3天正式开发,组内互不认识的陌生同学也开展了热烈的探讨、研究、思辨,自主进行分工,各自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施展拳脚。“老师在这过程中,逐步退出了指导角色,成为团队的队友和欣赏者。”
“从‘老师讲、同学做’的传统教学模式,到现在由同学们自主思考、自发探究的项目式学习,他们的成长是能够看见的。”福田中学的付珧老师表示,有位同学活动开始前很焦虑,跟她说编程感觉都忘光了,连夜翻书出来复习,但最后反而成为团队里非常有想法和能力的主力干将;活动结束后还意犹未尽,同学们坐在回程的大巴上继续讨论新的想法和未实现的创意场景。
活动全过程,来自腾讯、南方都市报社的技术人员将赋能贯彻到底,及时为学生提供解决建议,或指导学生一步步解决问题,逐步突破同学们开发时遇到的难题;此外,本次活动还有不少特殊的“外援伙伴”——腾讯混元等AI工具,使用AI工具可以用自然语言来控制设计画面,提高了设计效率,并为小程序设计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和玩法,这也大大提高效率。
声音
“我原本只会写html,现在又学会CSS”
“参加本次活动的最大收获是科创能力的提升、获取知识能力的提升。”袁圳炜表示,在开发制作遇到问题时,从技术老师那学习到了“数组”这一新知识,初步有了概念并且掌握了原理,以后会用得上;而在前期调研时,自己走访参观了下沙博物馆、与传承人对话,了解了很多网上了解不到的知识,深刻认识到“行万里路”的重要。
“我原本只会写html,现在又学会了CSS,以后做项目就能够运用更多语言去完善。”王煜表示很期待以后实践的成果。他的目标是积极用科技改变生活,将生活中的难题用科技来解决。李彦成也表示,未来想用好小程序,希望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制作便利于自己和家人的小程序。
“一切程序都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一个项目最重要的并不是看程序有多高级多复杂,而是要看程序有没有真正地贴合现实的需求。”张乐骐则从本次活动中领悟到了编程的真谛,启发了他以后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应纠结于形式,而是要注重问题的本质。
“对于最后做出小程序是比较满意的,但还不是很完善,后面计划进行一些微调。”王鹏博表示,希望有机会在小程序比赛上亮相,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交流。腾讯在人文关怀方面的实践给了他深刻的启发,他决心在编程时也要考虑无障碍适配,从解决校园内的实际问题做起,为打好基础而努力。其他三组的成员也不谋而合。
随着活动落幕,我们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它们不仅展示了福田少年们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尊重,也体现了他们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创新传播的能力。这些小程序如同一扇扇窗,让世界看到了中国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无限可能。未来,福田少年们将继续在科技的道路上探索前行,今年年底将带着完善后的作品冲击小程序全球编程创新挑战赛,用他们的知识和热情,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采写:南都记者 谢粤蕾
摄影:南都记者 赵炎雄 许松龙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托燕以言兴衰。当年笏板满床的王谢之家如今已成陋室空堂,往昔封建社会的门阀士族已经烟消云散,但是现代世界的学术家族却仍然延绵不绝。这些学术家族除了为现代世界的知识创造提供了绵绵不绝的动力之外,还传承着浓浓的血脉亲情。李四光一家便是极好的代表——两代人中出了三位院士。
李林与邹承鲁的结婚合影,从左到右分别为李四光、李林、许淑彬、邹承鲁(图源:wikipedia)
撰文 | 魏宇心
编辑 | 赵坤
1949年8月25日,英国伯恩茅斯的海边,一位两鬓已斑白的男士宣布一双男女结为夫妻,并合影留念。那时,谁也未曾想过,此3人会在未来数十年中,为中国科学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并全部当选中科院院士。
和石头过日子
1889年,李四光出生在湖北黄冈。他家境贫寒,从小念书就十分用功,这使得他在年仅15岁时就被选中有机会公费留学日本,学习造船。之后李四光又在英国伯明翰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一开始学习的是采矿。李四光认为工矿是建立实业的基础,国家要想真正富强,必须要有充足的煤、铁等矿产资源。1915年,在采矿系进行了一年的学习之后,李四光深深感到矿产资源的开发必须依靠地质科学,进而转学地质学并获得硕士学位,之后回北京大学任教。在那段时间里,他和许淑彬结婚,并生下了他心爱的独生女儿李林[1]。
李四光、许淑彬和李林(图源:wikipedia)
爱女初生,我国的地质学尚属起步阶段,李四光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很少有精力放在家里。许淑彬喜欢吃腌菜,有一次她找不到压腌菜用的石头,一看,李四光的桌上放着的一块石头正好合适,便随手用来压了咸菜[2]。
李四光回家后发现找不到样本,问清来龙去脉后严厉地指责了许淑彬。李四光走后,许淑彬越想越生气:你既然这么宝贝你这堆石头,那就和石头过日子去吧!抱着年幼的女儿就跑回了娘家[3]。
李四光夜晚回家来,发现家里黑灯瞎火的一片,以为母女俩已经睡了,便轻手轻脚地回到房间,以免惊醒家人。他来到床边才发现,床上哪有什么夫人孩子,被子盖着的竟然全是他那堆石头!李四光这才意识到许淑彬在冲他生气,连忙赶到她娘家去劝她回来[2]。
对女儿全方位关注
抗日战争爆发后,李四光一家南迁到广西。李林天资聪颖,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的她从小就有机会受到良好的教育,而父母的言传身教同样让李林受益良多[2]。初三还未上完的李林,为了报考高中,在填写报名表时效仿父亲当初因不舍得花钱再买一张报考学堂的报名表而将写在姓名一栏中的“十四”改为李四光之事,将自己的原名李熙之改为李林,以免被人发现。由此,初中尚未毕业的李林得以跳级进入高中学习。当她16岁准备报考贵阳医学院的时候,父母不放心她远离自己,劝她报考广西大学。然而广西大学没有医学专业,李四光便鼓励女儿学习机械。这段经历便为她后来研究金属物理打下了基础[2],李四光的舐犊之情也可见一斑。
1946年,大学毕业的李林得到了一个留学英国的机会,就读父亲的母校伯明翰大学,她便致信父亲商量专业的选择。李四光建议李林学习弹性力学(elasticity),但秘书在打字时不小心将首字母E打成了P,李林便阴差阳错地选择了塑性力学(plasticity),开始涉足金属物理[2]。在李林于伯明翰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李四光对女儿的学业以及生活都保持着全方位的关注,他不间断地用英文给远在亚欧大陆另一端的女儿写信,鼓励她“不要着急”。
在伯明翰大学拿到硕士学位后,李林赴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那时,年轻的邹承鲁也在剑桥大学学习生物化学[2]。
邹承鲁1923年出生于山东青岛,童年和少年时期曾辗转沈阳、武汉、天津等地,在1941年考上西南联大的化学系。1946年,他在招考庚子赔款公费出国留学生的考试中以第一名的成绩得到了赴剑桥大学留学的机会,直接攻读博士学位。那时,剑桥大学的中国人很少,异国他乡的两个年轻人就这么相识了[2]。
1948年,李四光代表中国地质学会到英国去参加第18届国际地质大会,之后又留在英国做地质考察工作,李四光一家得以在英国团聚[3]。对于女儿喜得佳婿,李四光十分欣喜。同时他也非常欣赏女儿的眼光,很喜欢邹承鲁,并在1949年8月25日两人结婚时,亲自主持了婚礼[2]。终是有情人都成了眷属,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
感召孩子回到祖国怀抱
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李四光一家振奋不已,郭沫若此时又给李四光写了一封信,希望他回国[3]。那时李林和邹承鲁刚刚渡完蜜月,李四光已经等不及女儿女婿拿到博士学位,便先行辗转回国[2]。
1950年,邹承鲁和李林先后获得博士学位,在父亲的感召之下立刻回到了祖国怀抱。
邹承鲁回国后开始从事酶学的研究,并在后来发起了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工作,使中国成为世界上首个成功合成的具生物活性的牛胰岛素的国家[6]。李林则在透射电子显微、金属物理、超导材料和核材料的研究中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6]。1980年,两人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5,6]。
邹承鲁和李林夫妇
1971年,82岁的李四光去世。李林于2003年去世,享年80岁。3年后的2006年,邹承鲁去世。这家人如今已在另一个世界团聚,而他们的故事则一直被晚辈们讲述和铭记。王谢之家虽已成旧事,但堂前的燕子依旧还在繁忙地哺育后嗣,在新的家族的荫蔽之下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很多情况下,能够促成知识持续创造的不仅仅是智力的延续,还有爱的血脉传承。
参考资料:
[1]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6/12/363732.shtm
[2]大揭秘:李四光与许淑彬的世纪之恋https://v.youku.com/v_show/id_XMjY0NjI2Njk5Mg==.html?refer=seo_operation.liuxiao.liux_00003311_3000_QfMVj2_19042900
[3]http://www.cppcc.gov.cn/zxww/2018/04/11/ARTI1523409232746517.shtml
[4]https://www.93.gov.cn/html/93gov/syfc/lyys/zgkxyys/yq/130111121923505276.html
[5]http://www.93.gov.cn/hero/academ/51717694002709699911.shtml
[6]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C%AF%E5%8A%AA%E5%88%A9%E5%AE%B6%E6%97%8F
原文标题:一家两代三院士,李四光也干涉女儿选专业
来源:赛先生
编辑:Shiny
近期热门文章Top10
↓ 点击标题即可查看 ↓
1. 我家在地震带上,你家呢?
2. 自然常数e到底自然在哪?
3. 华为的5G技术,源于这种数学方法
4. 为什么在跑道上要沿逆时针方向跑步?| No.155
5. 苍蝇落在食物上会发生什么?让我们说的仔细一点
6. 仙童传奇
7. 90后学术论文致谢自救指南
8. 你看的每一篇Nature论文,都是这样出炉的!
9. 硬核预警:量子力学的九种形式
10. 为什么手指能滑动手机屏幕,手指甲却不能?| No.156
*请认真填写需求信息,我们会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