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营销服务商

电脑端+手机端+微信端=数据同步管理

免费咨询热线:

一文带你了解JavaScript 函数式编程

函数式编程在前端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在最近几年里,我们看到非常多的应用程序代码库里大量使用着函数式编程思想。

本文将略去那些晦涩难懂的概念介绍,重点展示在 JavaScript 中到底什么是函数式的代码、声明式与命令式代码的区别、以及常见的函数式模型都有哪些?更多优质文章请猛戳https://github.com/ljianshu/Blog

一、什么是函数式编程

函数式编程是一种编程范式,主要是利用函数把运算过程封装起来,通过组合各种函数来计算结果。函数式编程意味着你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编写具有更少错误的代码。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设我们要把字符串 functional programmingisgreat变成每个单词首字母大写,我们可以这样实现:

  1. var string = 'functional programming is great';

  2. var result = string

  3. .split(' ')

  4. .map(v => v.slice(0, 1).toUpperCase + v.slice(1))

  5. .join(' ');

上面的例子先用 split 把字符串转换数组,然后再通过 map 把各元素的首字母转换成大写,最后通过 join 把数组转换成字符串。整个过程就是 join(map(split(str))),体现了函数式编程的核心思想:通过函数对数据进行转换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函数式编程有两个基本特点:

  • 通过函数来对数据进行转换

  • 通过串联多个函数来求结果

二、对比声明式与命令式

  • 命令式:我们通过编写一条又一条指令去让计算机执行一些动作,这其中一般都会涉及到很多繁杂的细节。命令式代码中频繁使用语句,来完成某个行为。比如 for、if、switch、throw 等这些语句。

  • 声明式:我们通过写表达式的方式来声明我们想干什么,而不是通过一步一步的指示。表达式通常是某些函数调用的复合、一些值和操作符,用来计算出结果值。

  1. //命令式

  2. var CEOs = ;

  3. for(var i = 0; i < companies.length; i++){

  4. CEOs.push(companies[i].CEO)

  5. }


  6. //声明式

  7. var CEOs = companies.map(c => c.CEO);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声明式的写法是一个表达式,无需关心如何进行计数器迭代,返回的数组如何收集,它指明的是做什么,而不是怎么做。函数式编程的一个明显的好处就是这种声明式的代码,对于无副作用的纯函数,我们完全可以不考虑函数内部是如何实现的,专注于编写业务代码。

三、常见特性

无副作用

指调用函数时不会修改外部状态,即一个函数调用 n 次后依然返回同样的结果。

  1. var a = 1;

  2. // 含有副作用,它修改了外部变量 a

  3. // 多次调用结果不一样

  4. function test1 {

  5. a++

  6. return a;

  7. }


  8. // 无副作用,没有修改外部状态

  9. // 多次调用结果一样

  10. function test2(a) {

  11. return a + 1;

  12. }

透明引用

指一个函数只会用到传递给它的变量以及自己内部创建的变量,不会使用到其他变量。

  1. var a = 1;

  2. var b = 2;

  3. // 函数内部使用的变量并不属于它的作用域

  4. function test1 {

  5. return a + b;

  6. }

  7. // 函数内部使用的变量是显式传递进去的

  8. function test2(a, b) {

  9. return a + b;

  10. }

不可变变量

指的是一个变量一旦创建后,就不能再进行修改,任何修改都会生成一个新的变量。使用不可变变量最大的好处是线程安全。多个线程可以同时访问同一个不可变变量,让并行变得更容易实现。由于 JavaScript 原生不支持不可变变量,需要通过第三方库来实现。(如 Immutable.js,Mori 等等)

  1. var obj = Immutable({ a: 1 });

  2. var obj2 = obj.set('a', 2);

  3. console.log(obj); // Immutable({ a: 1 })

  4. console.log(obj2); // Immutable({ a: 2 })

函数是一等公民

我们常说函数是JavaScript的"第一等公民",指的是函数与其他数据类型一样,处于平等地位,可以赋值给其他变量,也可以作为参数,传入另一个函数,或者作为别的函数的返回值。下文将要介绍的闭包、高阶函数、函数柯里化和函数组合都是围绕这一特性的应用

四、常见的函数式编程模型

1.闭包(Closure)

如果一个函数引用了自由变量,那么该函数就是一个闭包。何谓自由变量?自由变量是指不属于该函数作用域的变量(所有全局变量都是自由变量,严格来说引用了全局变量的函数都是闭包,但这种闭包并没有什么用,通常情况下我们说的闭包是指函数内部的函数)。

闭包的形成条件:

  • 存在内、外两层函数

  • 内层函数对外层函数的局部变量进行了引用

闭包的用途:可以定义一些作用域局限的持久化变量,这些变量可以用来做缓存或者计算的中间量等

  1. // 简单的缓存工具

  2. // 匿名函数创造了一个闭包

  3. const cache = (function {

  4. const store = {};


  5. return {

  6. get(key) {

  7. return store[key];

  8. },

  9. set(key, val) {

  10. store[key] = val;

  11. }

  12. }

  13. });

  14. console.log(cache) //{get: ƒ, set: ƒ}

  15. cache.set('a', 1);

  16. cache.get('a'); // 1

上面例子是一个简单的缓存工具的实现,匿名函数创造了一个闭包,使得 store 对象 ,一直可以被引用,不会被回收。

闭包的弊端:持久化变量不会被正常释放,持续占用内存空间,很容易造成内存浪费,所以一般需要一些额外手动的清理机制。

2.高阶函数

函数式编程倾向于复用一组通用的函数功能来处理数据,它通过使用高阶函数来实现。高阶函数指的是一个函数以函数为参数,或以函数为返回值,或者既以函数为参数又以函数为返回值

高阶函数经常用于:

  • 抽象或隔离行为、作用,异步控制流程作为回调函数,promises,monads等

  • 创建可以泛用于各种数据类型的功能

  • 部分应用于函数参数(偏函数应用)或创建一个柯里化的函数,用于复用或函数复合。

  • 接受一个函数列表并返回一些由这个列表中的函数组成的复合函数。

JavaScript 语言是原生支持高阶函数的, 例如Array.prototype.map,Array.prototype.filter 和 Array.prototype.reduce 是JavaScript中内置的一些高阶函数,使用高阶函数会让我们的代码更清晰简洁。

map

map 方法创建一个新数组,其结果是该数组中的每个元素都调用一个提供的函数后返回的结果。map 不会改变原数组。

假设我们有一个包含名称和种类属性的对象数组,我们想要这个数组中所有名称属性放在一个新数组中,如何实现呢?

  1. // 不使用高阶函数

  2. var animals = [

  3. { name: "Fluffykins", species: "rabbit" },

  4. { name: "Caro", species: "dog" },

  5. { name: "Hamilton", species: "dog" },

  6. { name: "Harold", species: "fish" },

  7. { name: "Ursula", species: "cat" },

  8. { name: "Jimmy", species: "fish" }

  9. ];

  10. var names = ;

  11. for (let i = 0; i < animals.length; i++) {

  12. names.push(animals[i].name);

  13. }

  14. console.log(names); //["Fluffykins", "Caro", "Hamilton", "Harold", "Ursula", "Jimmy"]

  1. // 使用高阶函数

  2. var animals = [

  3. { name: "Fluffykins", species: "rabbit" },

  4. { name: "Caro", species: "dog" },

  5. { name: "Hamilton", species: "dog" },

  6. { name: "Harold", species: "fish" },

  7. { name: "Ursula", species: "cat" },

  8. { name: "Jimmy", species: "fish" }

  9. ];

  10. var names = animals.map(x=>x.name);

  11. console.log(names); //["Fluffykins", "Caro", "Hamilton", "Harold", "Ursula", "Jimmy"]

filter

filter 方法会创建一个新数组,其中包含所有通过回调函数测试的元素。filter 为数组中的每个元素调用一次 callback 函数, callback 函数返回 true 表示该元素通过测试,保留该元素,false 则不保留。filter 不会改变原数组,它返回过滤后的新数组。

假设我们有一个包含名称和种类属性的对象数组。我们想要创建一个只包含狗(species: "dog")的数组。如何实现呢?

  1. // 不使用高阶函数

  2. var animals = [

  3. { name: "Fluffykins", species: "rabbit" },

  4. { name: "Caro", species: "dog" },

  5. { name: "Hamilton", species: "dog" },

  6. { name: "Harold", species: "fish" },

  7. { name: "Ursula", species: "cat" },

  8. { name: "Jimmy", species: "fish" }

  9. ];

  10. var dogs = ;

  11. for (var i = 0; i < animals.length; i++) {

  12. if (animals[i].species === "dog") dogs.push(animals[i]);

  13. }

  14. console.log(dogs);

  1. // 使用高阶函数

  2. var animals = [

  3. { name: "Fluffykins", species: "rabbit" },

  4. { name: "Caro", species: "dog" },

  5. { name: "Hamilton", species: "dog" },

  6. { name: "Harold", species: "fish" },

  7. { name: "Ursula", species: "cat" },

  8. { name: "Jimmy", species: "fish" }

  9. ];

  10. var dogs = animals.filter(x => x.species === "dog");

  11. console.log(dogs); // {name: "Caro", species: "dog"}

  12. // { name: "Hamilton", species: "dog" }

reduce

reduce 方法对调用数组的每个元素执行回调函数,最后生成一个单一的值并返回。reduce 方法接受两个参数:1)reducer 函数(回调),2)一个可选的 initialValue。

假设我们要对一个数组的求和:

  1. // 不使用高阶函数

  2. const arr = [5, 7, 1, 8, 4];

  3. let sum = 0;

  4. for (let i = 0; i < arr.length; i++) {

  5. sum = sum + arr[i];

  6. }

  7. console.log(sum);//25

  1. // 使用高阶函数

  2. const arr = [5, 7, 1, 8, 4];

  3. const sum = arr.reduce((accumulator, currentValue) => accumulator + currentValue,0);

  4. console.log(sum)//25

我们可以通过下图,形象生动展示三者的区别:

3.函数柯里化

柯里化又称部分求值,柯里化函数会接收一些参数,然后不会立即求值,而是继续返回一个新函数,将传入的参数通过闭包的形式保存,等到被真正求值的时候,再一次性把所有传入的参数进行求值。

  1. // 普通函数

  2. function add(x,y){

  3. return x + y;

  4. }

  5. add(1,2); // 3

  6. // 函数柯里化

  7. var add = function(x) {

  8. return function(y) {

  9. return x + y;

  10. };

  11. };

  12. var increment = add(1);

  13. increment(2);// 3

这里我们定义了一个 add 函数,它接受一个参数并返回一个新的函数。调用 add 之后,返回的函数就通过闭包的方式记住了 add 的第一个参数。那么,我们如何来实现一个简易的柯里化函数呢?

  1. function curryIt(fn) {

  2. // 参数fn函数的参数个数

  3. var n = fn.length;

  4. var args = ;

  5. return function(arg) {

  6. args.push(arg);

  7. if (args.length < n) {

  8. return arguments.callee; // 返回这个函数的引用

  9. } else {

  10. return fn.apply(this, args);

  11. }

  12. };

  13. }

  14. function add(a, b, c) {

  15. return [a, b, c];

  16. }

  17. var c = curryIt(add);

  18. var c1 = c(1);

  19. var c2 = c1(2);

  20. var c3 = c2(3);

  21. console.log(c3); //[1, 2, 3]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柯里化是一种“预加载”函数的方法,通过传递较少的参数,得到一个已经记住了这些参数的新函数,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种对参数的“缓存”,是一种非常高效的编写函数的方法!

4.函数组合 (Composition)

前面提到过,函数式编程的一个特点是通过串联函数来求值。然而,随着串联函数数量的增多,代码的可读性就会不断下降。函数组合就是用来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假设有一个 compose 函数,它可以接受多个函数作为参数,然后返回一个新的函数。当我们为这个新函数传递参数时,该参数就会「流」过其中的函数,最后返回结果。

  1. //两个函数的组合

  2. var compose = function(f, g) {

  3. return function(x) {

  4. return f(g(x));

  5. };

  6. };


  7. //或者

  8. var compose = (f, g) => (x => f(g(x)));

  9. var add1 = x => x + 1;

  10. var mul5 = x => x * 5;

  11. compose(mul5, add1)(2);// =>15

欢迎关注公众号前端工匠,你的成长我们一起见证!

参考文章

  • 珠峰架构课(推荐)

  • MDN文档

  • What is Functional Programming?

  • So You Want to be a Functional Programmer

  • 理解 JavaScript 中的高阶函数

  • 我所了解的函数式编程

  • JS函数式编程指南

  • JavaScript函数式编程(一)

  • 我眼中的 JavaScript 函数式编程

览器的“心”

浏览器的“心”,说的就是浏览器的内核。在研究浏览器微观的运行机制之前,我们首先要对浏览器内核有一个宏观的把握。

许多工程师因为业务需要,免不了需要去处理不同浏览器下代码渲染结果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性正是因为浏览器内核的不同而导致的——浏览器内核决定了浏览器解释网页语法的方式。

浏览器内核可以分成两部分:渲染引擎(Layout Engine 或者 Rendering Engine)和 JS 引擎。早期渲染引擎和 JS 引擎并没有十分明确的区分,但随着 JS 引擎越来越独立,内核也成了渲染引擎的代称(下文我们将沿用这种叫法)。渲染引擎又包括了 HTML 解释器、CSS 解释器、布局、网络、存储、图形、音视频、图片解码器等等零部件。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浏览器内核可以分为这四种:Trident(IE)、Gecko(火狐)、Blink(Chrome、Opera)、Webkit(Safari)。

大家最耳熟能详的可能就是 Webkit 内核了。很多同学可能会听说过 Chrome 的内核就是 Webkit,殊不知 Chrome 内核早已迭代为了 Blink。但是换汤不换药,Blink 其实也是基于 Webkit 衍生而来的一个分支,因此,Webkit 内核仍然是当下浏览器世界真正的霸主。

下面我们就以 Webkit 为例,对现代浏览器的渲染过程进行一个深度的剖析。

开启浏览器渲染“黑盒”

什么是渲染过程?简单来说,渲染引擎根据 HTML 文件描述构建相应的数学模型,调用浏览器各个零部件,从而将网页资源代码转换为图像结果,这个过程就是渲染过程(如下图)。

从这个流程来看,浏览器呈现网页这个过程,宛如一个黑盒。在这个神秘的黑盒中,有许多功能模块,内核内部的实现正是这些功能模块相互配合协同工作进行的。其中我们最需要关注的,就是HTML 解释器CSS 解释器图层布局计算模块视图绘制模块JavaScript 引擎这几大模块:

  1. HTML 解释器:将 HTML 文档经过词法分析输出 DOM 树。
  2. CSS 解释器:解析 CSS 文档, 生成样式规则。
  3. 图层布局计算模块:布局计算每个对象的精确位置和大小。
  4. 视图绘制模块:进行具体节点的图像绘制,将像素渲染到屏幕上。
  5. JavaScript 引擎:编译执行 Javascript 代码。

浏览器渲染过程解析

有了对零部件的了解打底,我们就可以一起来走一遍浏览器的渲染流程了。在浏览器里,每一个页面的首次渲染都经历了如下阶段(图中箭头不代表串行,有一些操作是并行进行的,下文会说明):

  • 解析 HTML

在这一步浏览器执行了所有的加载解析逻辑,在解析 HTML 的过程中发出了页面渲染所需的各种外部资源请求。

  • 计算样式

浏览器将识别并加载所有的 CSS 样式信息与 DOM 树合并,最终生成页面 render 树(:after :before 这样的伪元素会在这个环节被构建到 DOM 树中)。

  • 计算图层布局

页面中所有元素的相对位置信息,大小等信息均在这一步得到计算。

  • 绘制图层

在这一步中浏览器会根据我们的 DOM 代码结果,把每一个页面图层转换为像素,并对所有的媒体文件进行解码。

  • 整合图层,得到页面

最后一步浏览器会合并合各个图层,将数据由 CPU 输出给 GPU 最终绘制在屏幕上。(复杂的视图层会给这个阶段的 GPU 计算带来一些压力,在实际应用中为了优化动画性能,我们有时会手动区分不同的图层)。

几棵重要的“树”

上面的内容没有理解透彻?别着急,我们一起来捋一捋这个过程中的重点——树!

为了使渲染过程更明晰一些,我们需要给这些”树“们一个特写:

  1. DOM 树:解析 HTML 以创建的是 DOM 树(DOM tree ):渲染引擎开始解析 HTML 文档,转换树中的标签到 DOM 节点,它被称为“内容树”。
  2. CSSOM 树:解析 CSS(包括外部 CSS 文件和样式元素)创建的是 CSSOM 树。CSSOM 的解析过程与 DOM 的解析过程是并行的
  3. 渲染树:CSSOM 与 DOM 结合,之后我们得到的就是渲染树(Render tree )。
  4. 布局渲染树:从根节点递归调用,计算每一个元素的大小、位置等,给每个节点所应该出现在屏幕上的精确坐标,我们便得到了基于渲染树的布局渲染树(Layout of the render tree)。
  5. 绘制渲染树: 遍历渲染树,每个节点将使用 UI 后端层来绘制。整个过程叫做绘制渲染树(Painting the render tree)。

基于这些“树”,我们再梳理一番:

渲染过程说白了,首先是基于 HTML 构建一个 DOM 树,这棵 DOM 树与 CSS 解释器解析出的 CSSOM 相结合,就有了布局渲染树。最后浏览器以布局渲染树为蓝本,去计算布局并绘制图像,我们页面的初次渲染就大功告成了。

之后每当一个新元素加入到这个 DOM 树当中,浏览器便会通过 CSS 引擎查遍 CSS 样式表,找到符合该元素的样式规则应用到这个元素上,然后再重新去绘制它。

有心的同学可能已经在思考了,查表是个花时间的活,我怎么让浏览器的查询工作又快又好地实现呢?OK,讲了这么多原理,我们终于引出了我们的第一个可转化为代码的优化点——CSS 样式表规则的优化!

不做无用功:基于渲染流程的 CSS 优化建议

在给出 CSS 选择器方面的优化建议之前,先告诉大家一个小知识:CSS 引擎查找样式表,对每条规则都按从右到左的顺序去匹配。 看如下规则:

#myList li {}

这样的写法其实很常见。大家平时习惯了从左到右阅读的文字阅读方式,会本能地以为浏览器也是从左到右匹配 CSS 选择器的,因此会推测这个选择器并不会费多少力气:#myList 是一个 id 选择器,它对应的元素只有一个,查找起来应该很快。定位到了 myList 元素,等于是缩小了范围后再去查找它后代中的 li 元素,没毛病。

事实上,CSS 选择符是从右到左进行匹配的。我们这个看似“没毛病”的选择器,实际开销相当高:浏览器必须遍历页面上每个 li 元素,并且每次都要去确认这个 li 元素的父元素 id 是不是 myList,你说坑不坑!

说到坑,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这个经典的通配符:

* {}

入门 CSS 的时候,不少同学拿通配符清除默认样式(我曾经也是通配符用户的一员)。但这个家伙很恐怖,它会匹配所有元素,所以浏览器必须去遍历每一个元素!大家低头看看自己页面里的元素个数,是不是心凉了——这得计算多少次呀!

这样一看,一个小小的 CSS 选择器,也有不少的门道!好的 CSS 选择器书写习惯,可以为我们带来非常可观的性能提升。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至少可以总结出如下性能提升的方案:

  1. 避免使用通配符,只对需要用到的元素进行选择。
  2. 关注可以通过继承实现的属性,避免重复匹配重复定义。
  3. 少用标签选择器。如果可以,用类选择器替代,举个例子:

错误示范:

#myList li{}

理想:

.myList_li {}

不要画蛇添足,id 和 class 选择器不应该被多余的标签选择器拖后腿。

错误示范

.myList#title

理想:

#title

减少嵌套。后代选择器的开销是最高的,因此我们应该尽量将选择器的深度降到最低(最高不要超过三层),尽可能使用类来关联每一个标签元素。

搞定了 CSS 选择器,万里长征才刚刚开始的第一步。但现在你已经理解了浏览器的工作过程,接下来的征程对你来说并不再是什么难题~

告别阻塞:CSS 与 JS 的加载顺序优化

说完了过程,我们来说一说特性。

HTML、CSS 和 JS,都具有阻塞渲染的特性。

HTML 阻塞,天经地义——没有 HTML,何来 DOM?没有 DOM,渲染和优化,都是空谈。

那么 CSS 和 JS 的阻塞又是怎么回事呢?

CSS 的阻塞

在刚刚的过程中,我们提到 DOM 和 CSSOM 合力才能构建渲染树。这一点会给性能造成严重影响:默认情况下,CSS 是阻塞的资源。浏览器在构建 CSSOM 的过程中,不会渲染任何已处理的内容。即便 DOM 已经解析完毕了,只要 CSSOM 不 OK,那么渲染这个事情就不 OK(这主要是为了避免没有 CSS 的 HTML 页面丑陋地“裸奔”在用户眼前)。

我们知道,只有当我们开始解析 HTML 后、解析到 link 标签或者 style 标签时,CSS 才登场,CSSOM 的构建才开始。很多时候,DOM 不得不等待 CSSOM。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总结:

CSS 是阻塞渲染的资源。需要将它尽早、尽快地下载到客户端,以便缩短首次渲染的时间。

事实上,现在很多团队都已经做到了尽早(将 CSS 放在 head 标签里)和尽快(启用 CDN 实现静态资源加载速度的优化)。这个“把 CSS 往前放”的动作,对很多同学来说已经内化为一种编码习惯。那么现在我们还应该知道,这个“习惯”不是空穴来风,它是由 CSS 的特性决定的。

JS 的阻塞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前面我们说过程的时候,花了很多笔墨去说 HTML、说 CSS。相比之下,JS 的出镜率也太低了点。

这当然不是因为 JS 不重要。而是因为,在首次渲染过程中,JS 并不是一个非登场不可的角色——没有 JS,CSSOM 和 DOM 照样可以组成渲染树,页面依然会呈现——即使它死气沉沉、毫无交互。

JS 的作用在于修改,它帮助我们修改网页的方方面面:内容、样式以及它如何响应用户交互。这“方方面面”的修改,本质上都是对 DOM 和 CSSDOM 进行修改。因此 JS 的执行会阻止 CSSOM,在我们不作显式声明的情况下,它也会阻塞 DOM。

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理解一下这个机制:

三个 console 的结果分别为:

注:本例仅使用了内联 JS 做测试。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把这部分 JS 当做外部文件引入看看效果——它们的表现一致。

第一次尝试获取 id 为 container 的 DOM 失败,这说明 JS 执行时阻塞了 DOM,后续的 DOM 无法构建;第二次才成功,这说明脚本块只能找到在它前面构建好的元素。这两者结合起来,“阻塞 DOM”得到了验证。再看第三个 console,尝试获取 CSS 样式,获取到的是在 JS 代码执行前的背景色(yellow),而非后续设定的新样式(blue),说明 CSSOM 也被阻塞了。那么在阻塞的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我们前面说过,JS 引擎是独立于渲染引擎存在的。我们的 JS 代码在文档的何处插入,就在何处执行。当 HTML 解析器遇到一个 script 标签时,它会暂停渲染过程,将控制权交给 JS 引擎。JS 引擎对内联的 JS 代码会直接执行,对外部 JS 文件还要先获取到脚本、再进行执行。等 JS 引擎运行完毕,浏览器又会把控制权还给渲染引擎,继续 CSSOM 和 DOM 的构建。 因此与其说是 JS 把 CSS 和 HTML 阻塞了,不如说是 JS 引擎抢走了渲染引擎的控制权

现在理解了阻塞的表现与原理,我们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浏览器之所以让 JS 阻塞其它的活动,是因为它不知道 JS 会做什么改变,担心如果不阻止后续的操作,会造成混乱。但是我们是写 JS 的人,我们知道 JS 会做什么改变。假如我们可以确认一个 JS 文件的执行时机并不一定非要是此时此刻,我们就可以通过对它使用 defer 和 async 来避免不必要的阻塞,这里我们就引出了外部 JS 的三种加载方式。

JS的三种加载方式

  • 正常模式:
<script src="index.js"></script>

这种情况下 JS 会阻塞浏览器,浏览器必须等待 index.js 加载和执行完毕才能去做其它事情。

  • async 模式:
<script async src="index.js"></script>

async 模式下,JS 不会阻塞浏览器做任何其它的事情。它的加载是异步的,当它加载结束,JS 脚本会立即执行

  • defer 模式:
<script defer src="index.js"></script>

defer 模式下,JS 的加载是异步的,执行是被推迟的。等整个文档解析完成、DOMContentLoaded 事件即将被触发时,被标记了 defer 的 JS 文件才会开始依次执行。

从应用的角度来说,一般当我们的脚本与 DOM 元素和其它脚本之间的依赖关系不强时,我们会选用 async;当脚本依赖于 DOM 元素和其它脚本的执行结果时,我们会选用 defer。

通过审时度势地向 script 标签添加 async/defer,我们就可以告诉浏览器在等待脚本可用期间不阻止其它的工作,这样可以显著提升性能。

tm是超文本标记语言简称,英文全名是“Hyper Text Markup Language”,是构成网站网页文档主要语言,它是一种标记语言而不是编程语言,是由一套标记标签来描述网页内容,这些内容主要由浏览器解释(展示给网站访客),同一个html文件如果不加处理对于不同的浏览器显示不同的效果导致出现浏览器兼容问题,处理浏览器兼容问题其实就是要处理同一html文件在不同浏览器显示不同效果的问题。

html从1993年诞生25年以来从当初1.0发展现在5.0(html5),而html5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现在已经十分火热了,现在网页布局方法基本上都是“div+css”,传统的table布局现在用的已经很少只有一些特殊功能页面才会用到table布局比如说调查问卷。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学好html语言需要掌握什么?前端工程师需要明白什么?”

打好基础

1、打好基础

这里说的基础主要是指熟练使用DIV+ CSS的基础内容,熟悉使用常用的标签div、p、span、ul、li等,熟练掌握css常用设置效果比如说图文混排、图文环绕、背景设置、段落文字等,有兴趣可以研究css高级使用方法(滤镜、特殊定位等),只有熟练掌握好了这些内容对于以后做工作才能得心应手。

持续学习

2、持续学习(向大牛学习)。

基础内容一般7到10天就可以掌握,一百个个人写同一个页面有一百种不同的方法,有的人可以用最少的代码写出很复杂的效果而且兼容问题很少,这就要求我们自己要不断去琢磨方法和学习提高自己能力,最简单的办法学习大牛们的代码是怎么写的,最简单你可以拿四大门户页面代码好好研究研究,如果能静下心来去研究相信你会收获不少。

沟通

3、与同事(特别是后端)沟通

web开发想要达到最终的结果,前端和后端必须需要相互沟通,打个比方前端页面是货架,而后端就是放在货架上的商品,和同事沟通不仅仅可以使工作减少不必要的麻烦(特别是返工)也可以让在沟通中学习更多的东西,所以多跟同事沟通对我们绝对是由很多益处的。

清楚将来发展

4、清楚将来发展。

web前端可以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初级绝对要熟练掌握div+css,中级要熟练掌握js,重点是掌握Jquery、angularJS。高级要掌握掌握面向对象编程思想、初级网站安全知识、配合后台开发人员实现产品界面和功能等,也有一部分转成专职程序员了,所以对于自己未来发展自己要规划清楚,杜绝稀里糊涂,要一天比一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