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做 App 的流程大致和互联网公司相似,只是由于没有大公司的明确团队分工,主要工作都得自己来完成,类似于“独立开发者”的角色。这意味着一个人要兼任“产品经理”、“设计师”、“工程师”三个身份,每个身份都能锻炼不同的能力。熟练掌握后,学生可以成为“文武双全”的多面手。
听起来复杂,其实并没有那么难。就像做菜一样:先决定做什么菜,再备菜、切菜、炒菜、盛菜,每一步都只是整体流程的不同阶段。软件开发也通常分为三个环节:
01
需求收集
我们以微信支付为例。在没有二维码支付之前,微信的产品经理发现人们在便利店购物时,如果没带钱包会很不方便,但手机总是随身携带的。于是,他们思考能否通过手机实现便捷的面对面付款,这个需求开启了移动支付时代。需求收集的关键在于找到用户的“痛点”,即生活中不方便、不舒服或不适应的地方。
02
设计
设计并不神秘。当我们察觉到某些不便,并将注意力集中在那里,就会本能地寻找解决方案:查阅资料、记录想法、绘制草图。比如,我家的晾衣架常被风吹倒。有一次我注意到这个问题,便想到是否可以用凳子夹住晾衣架,使其稳定。搬凳子试验太麻烦,我就先在纸上画出“凳子夹衣架”的想法。同样,软件设计也是如此。以前,人们会在 A4 纸上手绘想法,如今则用 PS 或 Sketch 等软件在电脑上完成。
03
开发
开发阶段,程序员根据需求和设计图,用代码将设计实现。过去,这需要精通编程语言并具备强大的逻辑推理和阅读能力。现在有 AI 辅助,即便不懂代码,只要耐心地用语言描述需求和设计,并不断提供反馈,也能开发出一个 App。
看到这里,有些家长可能会担心:“我的孩子从没接触过这些内容,对中学生来说会不会太难?”其实,早在 2011 年,就有 11 岁的小朋友成功将自己开发的游戏和工具类 App 上传到苹果商店。那时,微信还未推出,但这些孩子已经掌握了 App 开发。
我认为,如果一个孩子能观察生活、用绘画表达想法,并清晰地传达自己的观点,那么他就具备了软件开发的基本能力。这些能力是人的本能。如果我们想帮助孩子提升这些能力,可以给他们表达的机会,多观察和设计,进行各种实验。
举个例子
假设一个中学生发现父母经常因为沟通不畅而吵架,他就会思考如何改善父母之间的沟通。
他可以设计一个“家庭日记” App。每次父母吵架,他会写日记并发到家庭群,鼓励父母写下各自的感想。通过这种方式,帮助父母意识到争吵对孩子的影响,促进家庭成员的交流。接下来,他可以绘制简单的界面草图。
小朋友经常用手机,对界面设计并不陌生,因此绘制草图并不难。最后,在 AI 软件的辅助下,将 App 开发出来,并投入使用,真正影响和改变生活。
总之,软件设计和开发的三种能力是天生具备并可以进一步打磨的。
在 11 月 21 日晚 20:30 的直播中,我将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大家分享一些我自己对 APP 开发的见解。想要让孩子了解 APP 开发,可以一键预约直播,第一时间获取开播信息。
这门课采用双轨教学制度,一方面向没有编程基础的同学普及编程知识和开发技能,一方面教学生如何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再以程序的形式实现。同时锻炼观察力、思维能力、设计能力和编程能力。
我们的课程有经验丰富的产品和技术导师,随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此外,我们的师资力量擅长指导如何将项目合理运用于留学申请。完成一个综合项目,提升自我并为留学做准备,这是我们课程提供的机会。
课程的结课作业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应用“软件”/“程序”,以及自己的个人网站。
个人网站在海外院校申请/招生的场景,可以以文书以外的互动形式展现学生的风采,而学生自己写程序、用程序改变生活/影响周边人事物的事例也是很好的大学申请材料。
欢迎联系小卓老师了解课程详情。
*请认真填写需求信息,我们会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