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小伙伴好,黑客技术离不开代码,做为一个渗透测试工程师,也一定要有一些代码基础。网络安全行业,现在人才缺口大,再加上就业形势又很严峻,介于这些,我们想培养一批优秀的网络安全人才,将对网络安全行业、黑客技术,以及渗透测试技术感兴趣的小白培养成精英。
跟随我们,不管你有多白,都可以逐步进入网络安全行业,并最终在这个行业找到高薪职业。
然后呢,我要说一句,关于“黑客”可能并不是大多数人所了解的那样。关于这些,可以参考:什么是黑客?什么是渗透测试?2分钟看完这800多字你就懂了
那么,我们就先从代码基础——HTML的基本语方开始。
首先给大家描述三个概念:语言、程序、代码之前的关系。
首先我们就要搞清楚什么是语言?可能说HTML语言不太好理解,那么我们想一想日常生活当中比较常见的我们中国人彼此之间都会交流,是不是叫做汉语呢?所以说汉语就是一门语言。
那么这时候大家脑子里面就可以构思一下啊什么样的东西大致就是语言了。它应该是一种沟通交流的一种方法的一个集合,包括我们如何发音,如何写字,这些字如何拼在一起,能够产生具体的意义,有一定的含义,这些所有所有的集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套规则,然后大家都去遵循这套规则,就能够彼此交流,那么这就叫做语言。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比如说英国人或者美国人,他们也有自己的语言,叫做英语,那么我在这里就是换了另一种语言,
了解了语言之后,我们就再来看一看,什么是代码,那代码跟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这种能够联系起来的又是什么东西呢?
我们还是拿汉语来做比喻哈,我们说汉语就是一种交流沟通的一种规则,它是一门语言。在大家小的时候肯定就会去学这门语言。这门学科在小学的时候就叫语文,对吧。那么我们上语文课的时候,就要学一些最基础的有关语言的东西,比如说汉语拼音生字词,当时要记很多的这种生字生词,那么他是不是可以理解成是我们汉语的一种最基本的那种组成结构?
那么英语呢?我们在学习英语的时候也会去记一些东西啊,就比如英文字母,紧接着就是背各种各样的单词,是不是当我们单词量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我们对这个语言呢就掌握得更深刻了。
那么汉语要背生字词,英语呢要背单词,这些最基本的组成结构。那么在程序语言里面,代码就可以理解成是生字词或者是单词。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什么是程序。它是由很多很多一行一行的代码组成在一起,能够完成一个综合性的或者一个比较大的一个目标的这样的一个代码的集合。
那么我们对照一下自然的这种语言,比如说汉语英语呢它是什么样?好多的文字放在一起,是不是句子?或者说再多一点儿就是一篇文章。一篇文章甚至再大一点儿可能是一本书,
那么汉语能写文章,用英语英文也能写文章,这个文章可大可小,可能几千字能大一点儿的一本书,也可以理解成是文章,那么用生字词组成的这种集合就成了文章了。然后我们再谈程序,它是什么呢?对照一下大家可能就理解了,它就是一个由代码组成的文章。
那么回过头来我们看我们要学的HTML语言,它也是一门语言,只不过呀它跟我们理解的汉语和英语有一定的区别。
汉语的主流是中国人之间交流的时候沟通的时候用的语言。那么英语呢应用的比较广泛,是一些英语国家之间彼此交流沟通的时候用的语言。那么HTML语言它也是一种语言,只不过它不是人和人之间去交流的语言,那么它到底是做什么用的呢?我们来看一下HTML的概念。
HTML中文名称叫做超文本标记语言,用HTML编写的超文本文档称为HTML文档。它能够独立于各种操作系统平台,使用HTML语言将所需要表达的信息按某种规则写成HTML文件,通过专用的浏览器来识别,并将这些HTML文件翻译成可以识别的信息,即现在所见到的网页。
那么从中我们能看到什么呢?首先我们知道它的中文名称了。HTML叫做超文本标记语言。
那么再往下我们看他提到了。
在这里浏览器是吧?提到了浏览器,那么这时候我们就知道了HTML语言啊它是一种与浏览器之间进行交流的这么一种语言。就是我们去写一些代码,那么写这些代码的目的是什么呢?目的就是为了和浏览器去交流,只要我们写的这个东西浏览器能看得懂,他就会根据我们写的代码呈现出最终的网页。这就是HTML语言的一个基本概念。
(1)HTML中的各种元素都是通过标记(标签)来表示。
(2)HTML当中的标签分为单标签和双标签。
(3)单标签格式为<名称/>,双标签格式为<名称></名称>。
(4)HTML对大小写不敏感。
然后,我们可以对照一下HTML的基本结构
(1)<html></html>
(2)<body></body>
(3)<head></head>
(4)<title></title>
首先,我们打开一个记事本。
单击窗口图片,在列表中找到记事本
然后在记事本中输入<html></html>,这表示告诉浏览器,这是一个标准的HTML网页。
在记事本中输入<html></html>
那么为什么是两个呢?前面1个,后面1个,这就有点类似于我们标点符号里边的括号,前面有一个开始,左半边括号后面有一个结束。右半边括号在这里也是前面的HTML表示网页从这儿开始,那么后边这个-html表示网页呢至此结束。
那我们网页这才刚开始就结束了呢,别着急,我们来看我在这里敲了几次回车把它分开了。那么表示什么意思呀?表示中间呀是有很多内容的,就是在网页开始到网页结束的中间是会有其他的东西的。
分开html开始和结束标签
我们接着往下看,第二个标签呢叫做<body></body>,里面的单词呢表示的是身体,那么它呢表示的就是网页的主体,这个网页的主体也属于基本结构,那么它在哪儿呢?注意啊网页的主体也属于网页,那么它呀要放在<html></html>的中间。
将<body></body>标签插入到<body></body>中
下面,我们开始将第3个标签<head></head>写入记事本,它代表头部。他表示头是吧?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个脑袋注意它和身体之间到底应该是个什么样的关系呢?就我们想象有一个人站在那儿,脑袋应该是在上面,身子应该是在下边哈。所以注意我们这个<head>标签呀要放在<body></body>标签的上方。注意!它们之间没有包含关系!是一上一下的。
在<body></body>标签的上方插入<head></head>
最后一个叫做<title></title>这个单词的意思呢叫做标题。那么这个标题你应该放在哪?告诉大家,它属于网页的头部,在头部的里边。
好了,整理一下格式
插入<title></title>标签
我们来看4个基本结构的组成标签,我们都已经写到了这个文档里面了。
大家需要注意的是,我写的这种结构啊这个包含的关系非常重要。最外边是html表示网页开始,到网页结束,中间呢有头、身子,还有标题,那么头和身子是一上一下的关系,那么标题呢属于头部里边儿。要记住这个格式!
那么到现在为止呀我们这个网页的基本结构就算是真正写完了,我们把它保存一下。现在这个文档里边啊我们写的是网页的程序,虽然很简单,但它也是一个完整的网页了。
那么既然是一个网页,那我们如何能打开它看这个网页呢?注意这个HTML写出来的这个程序啊需要放在HTML文件里边,
那么我们怎么做呢?直接把这个记事本改后缀,他现在是个.txt文档,我们把这个文件的后面的txt扩展名改成html。
将.txt格式改成.html格式
双击“网页.html”,就会打开一个网页。
用代码创建的第1个初始网页
果然是用浏览器打开的一个网页,但是里边呢还没有东西是吧?空白的。
那么我们就来看一下,重新用记事本的方式把它打开。
我现在要想在里边简单的写点文字,哎我看看我这个网页是否能够正常显示。
那么在哪儿能够写文字呢?跟大家说一下,
在我们这个基本结构里啊有两个地方是可以写内容的,一个就是<body></body>主体,另外一个呢就是<title></title>标题,这两个地方中是可以写文字内容的。
右键单击这个html文件,选择打开方式→打开其他应用,然后找到记事本,用记事本打开。
用记事本打开html文件
然后在<title></title>中间写上“我的第一个网页”,<body></body>中间写上“这里是主体文字”
标签中间插入文字,让网页中有内容
好了,写完之后我们再保存。关闭这个窗口,重新打开看一下效果。那么大家看这会儿在网页里面显示出来了。首先呢在网页主体里边显示出了“这里是主体文字”,并且在页面的上方的标签呢显示的是“我的一个网页”。
用代码创建的第1个网页
那么我们今天的讲解你看懂了么?
带你学代码、学编程、学语言、学网络安全、学黑客技术、学渗透技术,逐步成为网络高手,拿到年薪30W+的offer,在网络江湖,从小刀客变成大侠。如果感兴趣,请关注我,私信我,可获得更多学习资料。
DEA 全称 IntelliJ IDEA,是java编程语言开发的集成环境。IntelliJ在业界被公认为最好的java开发工具,尤其在智能代码助手、代码自动提示、重构、JavaEE支持、各类版本工具(git、svn等)、JUnit、CVS整合、代码分析、 创新的GUI设计等方面的功能可以说是超常的。IDEA是JetBrains公司的产品,这家公司总部位于捷克共和国的首都布拉格,开发人员以严谨著称的东欧程序员为主。它的旗舰版本还支持HTML,CSS,PHP,MySQL,Python等。免费版只支持Java,Kotlin等少数语言。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今天准备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实际工作中能提升幸福感和工作效率的IDEA插件。
废话不多说,let's go !!!
1Alibaba Java Coding Guidelines
【阿里巴巴代码规范检查插件】
在你需要检查的代码上面,点击右键,选择编码规约扫描
将会出现如下所示的检查结果,并会给出编码规范和提示:
2GsonFormat
【jsonToBean】
在平时的开发中,将json转为Bean
3A8Translation
【翻译的插件】
选中你要翻译的汉语或英文,点击鼠标右键,选择Translate, (快捷键是Alt+T)就会实现翻译,不用再去切换屏幕使用翻译软件翻译了。
4Maven Helper
【分析依赖冲突的插件】
此插件可用来方便显示maven的依赖树,和显示冲突,在我们梳理依赖时帮助很大。
5Free Mybatis plugin
【增强idea对mybatis支持的插件】
生成mapper xml文件 快速从代码跳转到mapper及从mapper返回代码 mybatis自动补全及语法错误提示 集成mybatis generator gui界面 这个插件超级实用,可以从mapper接口跳转到mybatis的xml文件中,还能找到对应地方
6Grep Console
【日志高亮显示插件】
可以Ctrl + Alt +S Other Settings进行配色(颜色参考请搜索:电脑最护眼的色彩、显示屏亮度亦如此)
7Lombok
当我们创建一个实体时,通常对每个字段去生成GET/SET方法,但是万一后面需要增加或者减少字段时,又要重新的去生成GET/SET方法,非常麻烦。可以通过该插件,无需再写那么多冗余的get/set代码。
注意:需要在pom引入依赖
<!--lombok用来简化实体类:需要安装lombok插件-->
<dependency>
<groupId>org.projectlombok</groupId>
<artifactId>lombok</artifactId>
</dependency>
8Nyan progress bar
基于Idea使用的漂亮进度条。把你的加载进度条全都变成彩虹和猫咪
9FindBugs-IDEA
【Bug检查插件】
在文件上或文件里面点击鼠标右键,选择FingBugs
简单的bug能给你快速找回来,什么NPE啥的,小儿科!推荐!!(嗓门大就说一遍)
10Key Promoter X
你还在为记不住快捷键烦恼吗,Key Promoter X可以帮助你快速记住常用的快捷键。当你在idea中用鼠标点击菜单,它可以显示对应的快捷键以及点击次数。使用一段时间后有助于过渡到更快、无鼠标的开发。
11JavaDoc
在项目中经常要求写代码注释,否则不能通过代码门禁,JavaDoc工具可以一键生成注释。
插件安装成功后在菜单栏 code -> JavaDocs可以找到
自动生成注释效果如下:
12ignore
项目开发中通常会使用到git进行版本管理,在提交代码时经常有人将本地的不必要的文件提交到代码仓库中,使用.ignore插件可以很好解决这个问题。插件安装完成后会在项目中生成一个.ignore文件,编辑该文件忽略一些动态生成的文件,如class文件,maven的target目录等。
13RainbowBrackets
彩虹括号,代码中有多个括号会显示不同的颜色。
14Activate-power-mode
在敲代码时有抖动酷炫的特效,非常适合给前端小姐姐表演特技。(坏笑)
15CodeGlance
16GenerateAllSetter
17RestfulToolkit
18JRebel
热门部署插件,让你在修改完代码后,不用再重新启动,很实用!但是,不是免费的,需要大家发挥下聪明才智自行百度破解!
19Json Parser
厌倦了打开浏览器格式化和验证JSON?为什么不安装JSON解析器并在IDE中使用离线支持呢?JSON解析器是一个用于验证和格式化JSON字符串的轻量级插件。
20aiXcode & codota
aiXcoder是一个强大的代码完成器和代码搜索引擎,基于最新的深度学习技术。它有可能向您推荐一整套代码,这将帮助您更快地编写代码。aiXcoder还提供了一个代码搜索引擎,以帮助您在GitHub上搜索API用例。
类似功能的插件还有codota,codota基于数百万个开源Java程序和您的上下文来完成代码行,从而帮助您以更少的错误更快地进行编码。新版本的codota提供以下功能:
比如我想知道list.stream.map(…)方法的参考使用,只需要光标定位在map上,然后右键选择菜单“Get relevant examples”或者使用快捷键“Ctrl + Shift + O”就可以快速搜索出来很多示例,非常方便。
来源:blog.csdn.net/CSDN_SAVIOR/article/details/122505538
源:《青年记者》2018年12月上
2016年11月中旬,清华大学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与腾讯网·企鹅智酷共同发布了《智媒来临和人机边界:中国新媒体趋势报告(2016)》。2016年被视为智媒元年,智媒时代已经到来。智媒是人工智能与物联网等技术与传媒业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型媒体形态,即数字媒体。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帕特里克·亨利·温斯顿(Patrick Henry Winston)教授认为:“人工智能就是研究如何使计算机去做过去只有人才能做的智能工作。”①2017年7月20日,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正式开启国内人工智能的新篇章。另外,也有学者认为,没有所谓的人工智能。根据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副主任安德鲁·李普曼(Andrew Lippman)的观点,所谓的人工智能,都是人类智能在新的平台上的延伸,属于人类的智能,而且人工智能面临道德问题。李普曼指出:“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就是,要不要把人类的智能移到电脑上去。”②
从传播学角度讲,基于人工智能的数字媒体不是一个纯粹的技术概念,而是一种新型的传播方式。它不仅能进行大众传播,还能在此基础上进行精确化传播。这意味着传播内容特别是强势话语的辐射力会更强,同时,强势话语还会抓住特定读者群。因此,人工智能将对国际传播产生深远影响。
国际传播是全球范围内的信息流动和交换。国际传播是国际关系的一部分,是主权国家实施国际战略、外交政策的手段之一。在国际传播中,传播的信息本质上服务于本国或本区域的政府。就当前中国国际传播而言,其目标与使命可概括为:提升中国媒体实力和中国文化软实力,使我国媒体在国际舆论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和作用;塑造良好国家形象、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打破西方舆论垄断,促进世界信息传播秩序更加公正合理;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了解世界,架起中外文化交流桥梁;关注全球性的人类问题,促进国际发展,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主观性是国际传播的一个内在特征。一方面,国际传播具有“错位”性质,记者与其受众不在同一个时间和地点。当一位驻外记者从驻在国对其国人报道新闻时,大多数受众对新闻来源国没有亲身体验,甚至可能一无所知,完全依赖驻外记者的个人观察。而另一方面,因为国际传播具有跨区域、跨文化性质,驻外记者因此受到国家利益、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根据斯蒂芬·瑞茜(Stephen D. Reese)和帕梅拉·休梅克(Pamela J. Shoemaker)提出的“等级影响理论”(hierarchy of influences)③,任何制度下的媒体报道都会受到不同层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包括新闻人特征、媒体日常运营机制、媒体机构、社会机构与社会力量、意识形态等。在此基础上,李喜根教授进一步指出,国际传播受到传播渠道、国家关系、国家经济实力、国际传播秩序和规则、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国家新闻管控、国家法律政策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不同的影响因素和社会力量在传播过程中互相博弈,最终生产出的传播内容是各方影响达到平衡的外在表现。”④
智媒时代的国际新闻传播教育面临迫切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第一,如何完善人学教育,确保人机共存时代人的“伦理把关”?第二,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造性思维,以生产更有创造性的内容?第三,如何建构中国文化自身的叙事,以寻求中西叙事的对话与沟通?
本文反思当前国际传播教育的缺失,建议将人学教育、协作教育和中国叙事学教育融入国际传播教育当中。
人学教育
孟子是最早把教育二字连起来用的人。《孟子·尽心篇》提到,君子有三种乐趣,父母健在,兄弟也没有什么灾病事故,可以躬行孝悌,这是第一件快乐的事情;为人处事合乎道义,上不愧对于天,下不愧对于人,对得起自己良心,内心安宁,这是第二件快乐的事情;第三件快乐的事情就是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而教育他们。
从教育二字的汉字结构来看,教育就是培养人的良好品德。教,象形字,古文字形里,像手持教鞭抽打孩子,令其听从长辈的教诲。故《说文解字·教部》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象形字,古文字形里,像妇女生产之状,有子倒出,羊水四溅,表示生育。《说文解字·云部》说:“育,养子使作善也。”“育”的篆书字形是个颠倒的“子”字,表示为人子而不孝。古人认为,不顺从的孩子尚且教育,何况是顺从的孩子呢,更当教育。从此看出,培养人的良好品德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根本目标,也是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特点。
传统的人学教育有五种方法。“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有像及时雨滋润养育的,有帮助养成品德的,有帮助发展才能的,有解答疑问的,有(靠品德学问使人)私下受到教诲的。
人学教育不仅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问题,也是当今智媒时代解决“人学空场”问题的迫切需要。人工智能不可能进行伦理思考,越来越多的学者看到人工智能中存在的伦理问题。在新闻传播领域,智媒技术已经带来一系列的传播伦理问题。正像彭兰教授所指出的,隐私权和被遗忘权、信息茧房、信息鸿沟、虚拟与真实的边界等伦理问题都需要人文观照;韩鸿、彭璟也对人工智能算法机制缺乏把关而助推了假新闻的泛滥表示担忧。⑤作为工具,人工智能技术不能自动引导新闻传播秩序和理性,可能会造成“意见自由市场”的混乱。未来传媒行业人机共存,人的“伦理把关”作用将愈显重要。“人工智能必将改变世界,但不会改变媒体的基本逻辑,即以人为中心进行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⑥
协作教育
人工智能在媒体中已开始应用。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腾讯的协作机器Dreamwriter撰写了3000多篇新闻报道。如今,应用人工智能报道的相关词汇层出不穷,比如数据新闻(data journalism)、计算机辅助报道(computer-assisted reporting)、计算新闻(computational journalism)、机器人新闻(robot reporting)、自动化新闻(automated journalism)、开源新闻(open-source journalism)、 算法新闻(algorithmic journalism)等。这意味着新闻内容生产将进入更为广阔的领域,带来新的可能性。
但在实践中,人机协作受到关注。国内的,国外的Facebook、Twitter、YouTube、Snapchat、Instagram等均开始大批招聘人工编辑,参与内容审核,依靠人类从已经筛选过的大规模内容中选择最好的内容进行推荐。这对以技术优势为自身定位的科技公司来说是一个巨大转折;同时,学者也开始关注算法过程中的人机协作,而不仅从技术的角度来讨论算法对新闻内容生产与流量分发的影响。可见,在信息爆炸时代,内容推送不能只凭算法或人工编辑,而需要把算法推荐和人工编辑优势结合起来,从而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高质量推送服务。
人工智能催生了媒体发展新业态。媒体人从简单重复性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与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协同创新,将更多的精力释放到更有创造力的内容生产上。新闻传播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也将随之改变。协作教育方式符合当前需要,应该加以重视。协作教育提倡师生合作,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个性的健康发展,主张取消分数而以发展学生的自我认识、主动性和积极性为目标等。具体到课堂上,协作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的习惯,鼓励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并把自己的探究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
协作教育方式产生于协作教育理论。它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苏联的重要教育理论,受西方罗杰斯(Carl R.Rogers)等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及教学理论的影响,主要代表人物是苏联著名教育心理学家阿莫纳什维利。当时,苏联教育实践以教学大纲为本,只注重传授知识、技能和技巧,往往忽略对学生态度、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同时,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发挥权威和主导作用,往往忽略学生一方。在此历史背景下,阿莫纳什维利等教育家提倡协作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独立钻研、主动进取。
协作教育本质上也是主体的生成和建构过程。根据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的“镜像理论”,通过他者可以反观主体,而主体也只能在与他者认同的交互过程中确立起来。换句话说,主体是交往的产物,是社会交往建构出来的。在照镜子前,婴儿还没有确立一个“自我”意识。从镜像阶段开始,婴儿就确立了“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对立。换句话说,婴儿只有通过镜子认识到“他人是谁”,才能够意识到“自己是谁”。“他人”的目光也是婴儿认识“自我”的一面镜子,“他人”不断地向“自我”发出约束信号。在他人的目光中,婴儿将镜像内化为“自我”。
协作教育可以提升学生主体意识以及与他人的交往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培养探究思维,提高批判性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以及人机合作能力,更好地应对人工智能、5G、AR和VR、可穿戴设备、传感器等技术。
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特点是“重视道德的培养,而忽视才能和技能的训练;重视师生间的承袭而忽视创造和发明;它的基本目的是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各级官吏,而不是建设国家的各种人才。归纳起来说,中国传统教育是教人怎样做人,而不是教人怎样去创业,怎样去开拓前进,怎样去创造社会,这样一种教育思想可说是源远流长”⑦。从此意义上讲,协作教育可以弥补中国传统教育中创造思维的缺失。
中国叙事学教育
依靠强大的人工智能技术,西方文化叙事的扩散性会更广阔,也会更深入更精准,面对西方的话语垄断,我们的国际传播需要建构自身的文化叙事和话语体系,开辟中国与世界交流和对话的新境界,推动建构全球信息传播新秩序,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为此,国际传播教育应该开设中国叙事学课程,重温中国经典哲学思想,教会学生用“一多不分”的话语讲述中国故事。
“一多不分”宇宙观是哲学家唐君毅教授首先提出的,与以假设为基础的西方形而上学和认识论形成鲜明对照。唐教授将“个别”与“整体”之间特有的相互依存的全息性关系视为中国文化对世界文明的杰出贡献。美国夏威夷大学的安乐哲(Roger Ames)和田晨山教授发扬继承了唐教授的观点,以此诠释中国哲学的内涵,带领世界重读中国经典。
安乐哲教授认为,西方思想文化的本质是“一多二元”,而中国思想文化的本质是“一多不分”。在“一多二元”中,“一”代表主宰一切的上帝,决定宇宙的秩序;上帝创造了世间万物,即为“多”。“一”与“多”之间以及多个独立个体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的,即所谓“二元”。
相比之下,“一多不分”是另一种话语体系。“一”和“多”指自然宇宙、社会万物以及人与人之间是相通、互变、互系的,浑然一体;一内含于多(万物)之中。比如,四季既是分明的,又是互相延续的。“一”与“多”是互含不分的,因此称“一多不分”。简而言之,所有的人和事物都是内在联系在一起的,难以分开,彼此都是对方存在的条件。换言之,“没有上帝对自然世界的主宰性,却有万物互系不分性”⑧。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例。
首先,从这个词组的英文翻译中,就可以比较中西差异。“人类命运共同体”一般翻译为“community of(with)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意思变成了“共享未来的人类共同体”,“命运”两字没有翻译出来。因为英文“destiny”或“fate”与中文的“命运”含义不同。Destiny或fate有“命中注定”的意思,而且有命运由上帝决定的含义。在中文里,“命”指特定对象,是先天赋予的本性,这是个定数,而“运”是一个变数,表示时空转化,人生穷通变化。所以,常常说“命已定,运可改”,运气到,命运随之改变。这里含有通变思想,即通则不乏,变则可久,这是中国文化的精义之所在。万物相通,一多不分,浑然一体。
其次,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上,中西叙事也是有差异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质是认同世界文化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寻求“理解、交流、合作”。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总部的发言中说:“当今世界,人类生活在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各国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中国古人就对事物的差异有深刻理解。在《道德经》第29章中,老子就写道:“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世间事物与人性情不一,有的前行,有的随后,有的缓和,有的急躁,有的强健,有的羸弱,有的自爱,有的自毁。所以,古人提倡“和而不同”(harmony of differences或harmony without uniformity)。习主席提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化交流对大家有益。”
从字面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当于西方的“地球村”概念。“地球村”是上个世纪60年代最早由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提出的,成为西方全球化的萌芽。因为文化差异会带来“文明的冲突”,所以西方全球化试图倡导西方主导的“共同价值”,以经济一体化推进政治一体化,最后消除地域界限,消灭文化差异。旧体系的崩溃,新的体系建立。
可以看出,“地球村”是“一多二元”的西方叙事;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典型的“一多不分”的中国叙事。“人类命运共同体”贯穿了“一多不分”的中国宇宙观。要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用“一多不分”的思想讲述中国故事,用“一多不分”的思想建构中国话语体系。
中国文化叙事都是源于“一多不分”的宇宙观。“天地皆相通”“天人合一”,“中华文化不是把‘人’设为不可改变本质性的(being),而是人人联系不分的‘做人过程’(becomings)”⑨。在与西方叙事的互鉴中,田辰山教授梳理出了贯穿中国故事的“以关系为本”或“以道为本”的大道至简的红线。“中国故事讲的是‘以关系为本’,‘以道为本’,张扬的是一多不分天地人、格物致知、通变思维以及崇尚‘中和’。”⑩
与西方相比,中国传统价值观有三个明显特点。第一,从关系出发,以关系为基础去思考问题,追求和谐、和而不同,不崇尚个体性或一己主义;而西方的自由、平等、民主都是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从个体出发的。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自由不是毫无约束的个人自由,而是充分享有家庭参与、大家参与和社会参与的机会,平等是人民的、社会各个阶层的平等;民主是各个阶层的民主。第二,鼓励竞争,但更崇尚互助。第三,不担心财富不多,但担心分配不均。
安乐哲教授说:“‘一多不分’观为儒学和中华文化内核;期待新世界文化秩序的呈现,需以儒学‘一多不分’的意识增强人类命运共同感,领悟从‘一多不分’文化视野去理解中国与世界未来的途径。”
注释:
①《人工智能来了!未来最易被取代和最不会失业的十个工作岗位》,搜狐网,http://www.sohu.com/a/201641216_397412,2017年11月1日
②李程程:《对话MIT Media Lab联合创办人:人工智能面临道德困境,公众正丧失科学信仰》,钛媒体,http://www.tmtpost.com/2922349.html,2017年11月20日
③【美】Stephen D.Reese and Pamela J.Shoemaker [M],Mediating the Message: Theories of Influence on Mass Media Content,Longman Publishers USA,1996
④李喜根 刘洋:《国际新闻报道研究的理论框架和视角》[J],《新闻记者》,2013年第9期
⑤看传媒:《智媒时代需要怎样的新闻传播人才?》,东方头条网,http://mini.eastday.com/a/180925000419898-2.html,2018年9月25日
⑥陈力丹 王敏:《2017年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十个新鲜话题》[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8年第1期
⑦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外语教学与出版社,2017年版,第164-165页
⑧⑨⑩卞俊峰:《豁然:一多不分》[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22页、第130页、第126页、第19页
(作者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教授)
*请认真填写需求信息,我们会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