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营销服务商

电脑端+手机端+微信端=数据同步管理

免费咨询热线:

善用Axure写PRD,如何生成适配手机的原型

前2篇文章讲了《为什么375×667是移动端原型设计的最佳分辨率如何设置手机APP原型尺寸

所谓的APP原型适配手机,是指用手机浏打开原型页面的时候,横竖都刚好撑满屏幕。当然如果页面比较长,高度超过一屏是没问题的。

如果你的原型是你手机屏幕的逻辑分辨率

比如你的原型是375×667,手机是iPhone6/6s/7,那在手机上查看的时候无需缩放,默认撑满屏幕。

如果你的原型是360×640,而手机是Android的小米4、小米note、华为p7、p8荣耀6、7这些主流机型,也是一样的。

如果你的原型不是你手机屏幕的逻辑分辨率

比如你的原型是375×667,而你的手机是华为p8,1080×1920。理论上来说无法完美适配APP中所有的页面。但是除了有下导航的页面一般都没问题。

设置生成原型的手机参数

你需要在Axure生成HTML的时候设置一下手机上如何展示原型。

请勾选包含视口标签。浏览器显示网页,默认是按照网页自身分辨率来展示的。勾选了此项之后,里面的区域按照下方规则来处理展示。

宽,使用默认的device-width即可。

高,一般不需要填,因为是根据宽度来决定的。

最小缩放倍数和最大缩放倍数,一般不需要填。

允许用户缩放,一般填写no。

初始缩放倍数怎么填

具体规则是原型页面的横向分辨率x初始缩放倍数xDPR参数=手机屏幕的横向分辨率。得出这个值填到上图中的对应位置。

而这里的DPR参数(devicePixelRatio),代表的是设备像素和CSS像素的比例,下方的chrome网页调试中也揭示了这一点。

所以上面的华为p8应该设置为0.96,你可以根据机型去百度搜索对应的DPR参数是多少。

查看原型

在电脑上看

通过chrome-视图-开发者-开发者工具,切换到你想看的手机尺寸。同时也可以用这个工具去了解在其他机型上面的效果,以方面了解是不是需要单独适配。

当然safari的菜单栏-开发-响应者模式也可以。

在手机上看

请用手机浏览器打开该网页,请用手机浏览器打开该网页,最好生成到桌面查看效果。比如我设计的原型。

建议竖向减掉20px,因为Axure默认不显示顶部状态栏。

总结

建议你们下次设计APP原型的时候按照通用分辨率375×667来设置,次选方法是按照自己手机的逻辑分辨率来定尺寸。。

如果想明白为什么要这样设置,可以去搜索viewport和逻辑分辨率等概念。当然就使用而言,PM无需了解这些知识。

至于如何把原型放到手机上面查看,我们下次再讲。

色模式最近风头正热,大家都用上了吗?本文作者从产品经理的角度出发,对人们为什么喜欢深色模式、深色模式适配现状以及深色模式的搭配思路进行了分析,与大家分享。

在 Android Q 之后,苹果也在 iOS13 支持了深色模式,深色模式成了2019下半年的热门话题,不少产品已经完成了对深色模式的适配,淘宝、微信也先后开始内测,「变黑」似乎已经成为趋势。

而在适配深色模式之前,设计师需要深入了解它的特性,衡量适配深色模式带来的价值,以及规划合适的策略,避免陷入「为黑而黑」的泥潭。

一、为什么人们会喜欢「深色模式/dark mode」?

1. 深色系界面弱化背景,浏览内容更专注

影片放映时会关掉所有灯光,只有屏幕亮起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同样的原理下,当产品界面是深色背景时,页面元素优先级更清晰,用户更容易注意到关键内容。而且相比浅色为主的界面,深色界面对眼睛的视觉压力更小。

注:至于它的「护眼」作用还尚未明确,长时间盯着屏幕造成的视觉疲劳依然不可避免。

2. 新鲜感

看了太久千篇一律的「白底黑字」,深色模式让用户多了一种选择。人人喜欢新鲜的样式,哪怕只是短暂的热情尝试,都会增加用户对产品的新鲜感,并且不可否认的是,黑色更容易让人感觉到酷炫新鲜。

3. 省电- OLED 屏幕显示深色能耗更低

OLED 屏幕中每个像素都是自主发光,在显示深色元素时,消耗的电量更少,而在显示纯黑色时,像素点可以彻底关闭。打个不完全严谨的比方,手机屏幕就像是排列了几万个小灯泡的大灯板,OLED 屏幕显示黑色时会真的把那块区域的灯泡关掉,自然会省电。

二、深色模式不等同于夜间模式

很多产品已经存在夜间模式,开启夜间模式后界面同样会转向暗色,而突然被讨论的「深色模式」和「夜间模式」有什么区别?

对于用户而言显然没有必要分清楚夜间模式和深色模式的差别,在外观上,它们真的很像。但是以设计师的角度来说,只有真正区分它们之间的差别和应用场景,才能提供给用户一套逻辑清晰的选择方案,让用户更方便快捷的选择自己想要的模式。

开启夜间模式前后对比

浅色/深色模式下的界面对比

通过这两张对比图,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夜间模式与深色模式下,界面元素的对比、层级表现都有所区别。夜间模式的设计目的,是让用户在夜间使用手机时,屏幕显示更柔和,调整色温、降低饱和度,而在白天开启夜间模式很难看清显示内容,并不适合在白天使用。

显然,深色模式不是夜间模式,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环境下使用它,需要维持和浅色模式同样的产品特性,可以和设备的夜览模式同时开启。

三、深色模式适配现状

用户将系统主题设置为深色后,自然就会期望所有的 app 都变成深色,深色模式逐渐会成为产品标配的功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产品用各种方式对系统的深色模式进行适配。主要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 app 自动跟随系统主题切换模式

如果用户的手机系统不支持深色模式,产品不会切换到深色模式。

代表产品有 微信读书、豆瓣、懒饭、Instagram、爱奇艺

2. 原有夜间模式与深色模式进行捆绑,让用户自行选择是否配合系统主题切换

在不支持深色主题的系统内用户可以通过开启夜间模式,使产品主题变为深色。严格来说,这并不是真正的深色模式,而出于不同的决策模型,产品团队会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代表产品:QQ、Twitter

3. 原有产品没有夜间模式,正在内测跟随系统切换主题的深色模式

代表产品:微信 淘宝

四、深色模式的适配不同思路

iOS & Android 两套设计语言的 Dark Mode 策略除了在基础色彩体系的数值有些差距外,更明显的是在 Accent color 的不同处理方式。Android Q 则强调保障清晰观看体验的前提下,要具备更多的灵活性,比如在原色彩上面加 40% 的白色透明遮罩,以增强在深色背景上的清晰对比度,缺点可能会让原色彩在感官上发生较大的偏差。

——引自:钉钉 Dark Mode 设计

1. 语义化颜色

在 iOS 设计语言规范下,产品支持深色模式就必须管理两套完整的颜色方案,确保它们之间始终保持同步,这就要求设计团队以更系统的方式来管理颜色体系。为此,苹果引入了“语义化颜色”的概念。

注:语义化颜色是通过「用途」来对元素进行定义描述,而不是具体的色值。「用途」定义下的颜色是动态性,脱离于具体的表现样式而独立存在。比如,“背景色”,在深色模式中指代黑色,而在浅色模式中指代白色,这样就可以让颜色灵活的适应浅色与深色模式切换。

具体应用方法已有很多资料分享,本文不做扩展。

2. 统一规律变化色彩梯度

Android 适配方案简单粗暴,对于颜色可参考梯梯度渐变模型规律配色,页面背景根据层级叠加不同透明度的白色即可。但是完全执行就容易导致产品在深色模式下产生风格偏移,出现不符合品牌设计语言的情况。

3. 智能语义化

在iOS 适配策略的基础上,淘宝团队在分享中提出了「智能语义化」方案,使适配成本大幅降低。方案思路是:设计师根据不同UI元素的特性先期制定颜色语义化规则,技术在框架层面通过“颜色自动反转”技术实现颜色反转。

然而除去基本颜色,大量的图标、插图,动效等等需要一一调整兼容,完美适配深色模式需要多方配合持续维护,而后期的功能开发也需要同时兼顾两种模式,对于自定义元素较多、业务组成复杂的 APP适配难度可想而知。

最后

看完本文后,你可以了解深色模式受到追捧的原因,区分深色模式与夜间模式的不同,了解到适配深色模式的多种策略和面临的挑战,深入思考,当前产品是否真的需要适配深色模式。最后,希望能够帮你找到真正适合自己产品的适配策略。

#参考资料#

  • WCGA2.0 标准:Web Content Accessibility Guidelines (WCAG) Overview | Web Accessibility Initiative (WAI) | W3C
  • iOS HIG 中 Dark Mode 设计指导的章节https://developer.apple.com/design/human-interface-guidelines/ios/visual-design/dark-mode/
  • Material Design 中 Dark Mode 设计指导的章节:https://material.io/design/color/dark-theme.html#properties
  • 一篇吃透 Dark Mode ,搞定“暗黑/深色”适配
  • 淘宝设计团队-我们把淘宝黑了

作者:bubblegun;公众号:@泡枪指北

本文由 @bubblegun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开发移动端H5页面

2.面对不同分辨率的手机

3.面对不同屏幕尺寸的手机

视觉稿

在前端开发之前,视觉MM会给我们一个psd文件,称之为视觉稿。

对于移动端开发而言,为了做到页面高清的效果,视觉稿的规范往往会遵循以下两点:

首先,选取一款手机的屏幕宽高作为基准(以前是iphone4的320×480,现在更多的是iphone6的375×667)。

对于retina屏幕(如: dpr=2),为了达到高清效果,视觉稿的画布大小会是基准的2倍,也就是说像素点个数是原来的4倍(对iphone6而言:原先的375×667,就会变成750×1334)。

问题:

对于dpr=2的手机,为什么画布大小×2,就可以解决高清问题?

对于2倍大小的视觉稿,在具体的css编码中如何还原每一个区块的真实宽高(也就是布局问题)?

带着问题,往下看...

一些概念

在进行具体的分析之前,首先得知道下面这些关键性基本概念(术语)。

物理像素(physical pixel)

一个物理像素是显示器(手机屏幕)上最小的物理显示单元,在操作系统的调度下,每一个设备像素都有自己的颜色值和亮度值。

设备独立像素(density-independent pixel)

设备独立像素(也叫密度无关像素),可以认为是计算机坐标系统中得一个点,这个点代表一个可以由程序使用的虚拟像素(比如: css像素),然后由相关系统转换为物理像素。

所以说,物理像素和设备独立像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这就是接下来要说的设备像素比。

设备像素比(device pixel ratio )

设备像素比(简称dpr)定义了物理像素和设备独立像素的对应关系,它的值可以按如下的公式的得到:

设备像素比 = 物理像素 / 设备独立像素 // 在某一方向上,x方向或者y方向

在javascript中,可以通过window.devicePixelRatio获取到当前设备的dpr。

在css中,可以通过-webkit-device-pixel-ratio,-webkit-min-device-pixel-ratio和 -webkit-max-device-pixel-ratio进行媒体查询,对不同dpr的设备,做一些样式适配(这里只针对webkit内核的浏览器和webview)。

综合上面几个概念,一起举例说明下:

以iphone6为例:

设备宽高为375×667,可以理解为设备独立像素(或css像素)。

dpr为2,根据上面的计算公式,其物理像素就应该×2,为750×1334。

用一张图来表现,就是这样(原谅我的盗图):

上图中可以看出,对于这样的css样式:

width: 2px;height: 2px;

在不同的屏幕上(普通屏幕 vs retina屏幕),css像素所呈现的大小(物理尺寸)是一致的,不同的是1个css像素所对应的物理像素个数是不一致的。

在普通屏幕下,1个css像素 对应 1个物理像素(1:1)。

在retina 屏幕下,1个css像素对应 4个物理像素(1:4)。

位图像素

一个位图像素是栅格图像(如:png, jpg, gif等)最小的数据单元。每一个位图像素都包含着一些自身的显示信息(如:显示位置,颜色值,透明度等)。

谈到这里,就得说一下,retina下图片的展示情况?

理论上,1个位图像素对应于1个物理像素,图片才能得到完美清晰的展示。

在普通屏幕下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retina屏幕下就会出现位图像素点不够,从而导致图片模糊的情况。

用一张图来表示:

如上图:对于dpr=2的retina屏幕而言,1个位图像素对应于4个物理像素,由于单个位图像素不可以再进一步分割,所以只能就近取色,从而导致图片模糊(注意上述的几个颜色值)。

所以,对于图片高清问题,比较好的方案就是两倍图片(2x)。

如:200×300(css pixel)img标签,就需要提供400×600的图片。

如此一来,位图像素点个数就是原来的4倍,在retina屏幕下,位图像素点个数就可以跟物理像素点个数形成 1 : 1的比例,图片自然就清晰了(这也解释了之前留下的一个问题,为啥视觉稿的画布大小要×2?)。

这里就还有另一个问题,如果普通屏幕下,也用了两倍图片,会怎样呢?

很明显,在普通屏幕下,200×300(css pixel)img标签,所对应的物理像素个数就是200×300个,而两倍图片的位图像素个数则是200×300*4,所以就出现一个物理像素点对应4个位图像素点,所以它的取色也只能通过一定的算法(显示结果就是一张只有原图像素总数四分之一,我们称这个过程叫做downsampling),肉眼看上去虽然图片不会模糊,但是会觉得图片缺少一些锐利度,或者是有点色差(但还是可以接受的)。

用一张图片来表示:

针对上面的两个问题,我做了一个demo(内网访问)狂戳这里

demo中,100×100的图片,分别放在100×100,50×50,25×25的img容器中,在retina屏幕下的显示效果。

条形图,通过放大镜其实可以看出边界像素点取值的不同:

图1,就近取色,色值介于红白之间,偏淡,图片看上去会模糊(可以理解为图片拉伸)。

图2,没有就近取色,色值要么是红,要么是白,图片看上去很清晰。

图3,就近取色,色值介于红白之间,偏重,图片看上去有色差,缺少锐利度(可以理解为图片挤压)。

爱字图,可以通过看文字"爱"来区分图片模糊还是清晰。

(ps:如果看上去不明显,可以用手机扫码网页(内网地址)或者点击原图看会更直观点。

几个问题

这里说一下,移动端H5开发,在不同分辨率,不同屏幕手机下会遇到的几个经典问题。

retina下,图片高清问题

这个问题上面已经介绍过解决方案了:两倍图片(2x),然后图片容器缩小50%。

如:图片大小,400×600;

1.img标签

width: 200px;height: 300px;

2.背景图片

width: 200px;height: 300px;background-image: url(image@2x.jpg);background-size: 200px 300px; // 或者: background-size: contain;

这样的缺点,很明显,普通屏幕下:

同样下载了2x的图片,造成资源浪费。

图片由于downsampling,会失去了一些锐利度(或是色差)。

所以最好的解决办法是:不同的dpr下,加载不同的尺寸的图片。

不管是通过css媒体查询,还是通过javascript条件判断都是可以的。

那么问题来了,这样的话,不就是要准备两套图片了嘛?(1x 和2x)

我想,做的好的公司,都会有这么一个图片服务器,通过url获取参数,然后可以控制图片质量,也可以将图片裁剪成不同的尺寸。

所以我们只需上传大图(2x),其余小图都交给图片服务器处理,我们只要负责拼接url即可。

如,这样一张原图:

https://img.alicdn.com/tps/TB1AGMmIpXXXXafXpXXXXXXXXXX.jpg // 原图

可以类似这样,进行图片裁剪:

// 200×200https://img.alicdn.com/tps/TB1AGMmIpXXXXafXpXXXXXXXXXX.jpg_200x200.jpg// 100×100https://img.alicdn.com/tps/TB1AGMmIpXXXXafXpXXXXXXXXXX.jpg_100x100.jpg

(ps: 当然裁剪只是对原图的等比裁剪,得保证图片的清晰嘛~)

retina下,border: 1px问题

这大概是设计师最敏感,最关心的问题了。

首先得说一下,为什么存在retina下,border: 1px这一说?

我们正常的写css,像这样border: 1px;,在retina屏幕下,会有什么问题吗?

先来,来看看下面的图:

上面两张图分别是在iphone3gs(dpr=1)和iphone5(dpr=2)下面的测试效果,对比来看,对于1px的border的展示,它们是一致的,并无区别。

那么retina显示屏的优势在哪里,设计师为何觉得高清屏下(右图)这个线条粗呢?明明和左右一样的~

还是通过一张图来解释(原谅我再次盗图):

上图中,对于一条1px宽的直线,它们在屏幕上的物理尺寸(灰色区域)的确是相同的,不同的其实是屏幕上最小的物理显示单元,即物理像素,所以对于一条直线,iphone5它能显示的最小宽度其实是图中的红线圈出来的灰色区域,用css来表示,理论上说是0.5px。

所以,设计师想要的retina下border: 1px;,其实就是1物理像素宽,对于css而言,可以认为是border: 0.5px;,这是retina下(dpr=2)下能显示的最小单位。

然而,无奈并不是所有手机浏览器都能识别border: 0.5px;,ios7以下,android等其他系统里,0.5px会被当成为0px处理,那么如何实现这0.5px呢?

最简单的一个做法就是这样(元素scale):

.scale{ position: relative;}.scale:after{ content:""; position: absolute; bottom:0px; left:0px; right:0px; border-bottom:1px solid #ddd; -webkit-transform:scaleY(.5); -webkit-transform-origin:0 0;}

我们照常写border-bottom: 1px solid #ddd;,然后通过transform: scaleY(.5)缩小0.5倍来达到0.5px的效果,但是这样hack实在是不够通用(如:圆角等),写起来也麻烦。

当然还有其他好多hack方法,网上都可以搜索到,但是各有利弊,这里比较推荐的还是页面scale的方案,是比较通用的,几乎满足所有场景。

对于iphone5(dpr=2),添加如下的meta标签,设置viewport(scale 0.5):

<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width=640,initial-scale=0.5,maximum-scale=0.5, minimum-scale=0.5,user-scalable=no">

这样,页面中的所有的border: 1px都将缩小0.5,从而达到border: 0.5px;的效果。

有人担心页面scale后会影响性能,@妙净同学做过性能测试,见这里(内网地址)。

看一下实现后的效果图对比(右图为优化过的):

(ps: 图片被压缩过,可能看上去并不明显,可以用手机扫码或者点击这里(内网地址)对比看看)

然而,页面scale,必然会带来一些问题:

字体大小会被缩放

页面布局会被缩放(如: div的宽高等)

这两个问题后面讲到...

多屏适配布局问题

移动端布局,为了适配各种大屏手机,目前最好用的方案莫过于使用相对单位rem。

基于rem的原理,我们要做的就是: 针对不同手机屏幕尺寸dpr动态的改变根节点html的font-size大小(基准值)

这里我们提取了一个公式(rem表示基准值)

rem = document.documentElement.clientWidth * dpr / 10

说明:

乘以dpr,是因为页面有可能为了实现1px border页面会缩放(scale) 1/dpr 倍(如果没有,dpr=1),。

除以10,是为了取整,方便计算(理论上可以是任何值)

所以就像下面这样,html的font-size可能会:

iphone3gs: 320px / 10 = 32px

iphone4/5: 320px * 2 / 10 = 64px

iphone6: 375px * 2 / 10 = 75px

对于动态改变根节点html的font-size,我们可以通过css做,也可以通过javascript做。

css方式,可以通过设备宽度来媒体查询来改变html的font-size:

html{font-size: 32px;}//iphone 6 @media (min-device-width : 375px) { html{font-size: 64px;}}// iphone6 plus @media (min-device-width : 414px) { html{font-size: 75px;}}*/

缺点:通过设备宽度范围区间这样的媒体查询来动态改变rem基准值,其实不够精确,比如:宽度为360px 和 宽度为320px的手机,因为屏宽在同一范围区间内(<375px),所以会被同等对待(rem基准值相同),而事实上他们的屏幕宽度并不相等,它们的布局也应该有所不同。最终,结论就是:这样的做法,没有做到足够的精确,但是够用。

javascript方式,通过上面的公式,计算出基准值rem,然后写入样式,大概如下(代码参考自kimi的m-base模块)

var dpr, rem, scale;var docEl = document.documentElement;var fontEl = document.createElement('style');var metaEl = document.querySelector('meta[name="viewport"]');scale = 1 / dpr;dpr = win.devicePixelRatio || 1;rem = docEl.clientWidth * dpr / 10;// 设置viewport,进行缩放,达到高清效果metaEl.setAttribute('content', 'width=' + dpr * docEl.clientWidth + ',initial-scale=' + scale + ',maximum-scale=' + scale + ', minimum-scale=' + scale + ',user-scalable=no');// 设置data-dpr属性,留作的css hack之用docEl.setAttribute('data-dpr', dpr);// 动态写入样式docEl.firstElementChild.appendChild(fontEl);fontEl.innerHTML = 'html{font-size:' + rem + 'px!important;}';// 给js调用的,某一dpr下rem和px之间的转换函数window.rem2px = function(v) {v = parseFloat(v);return v * rem;};window.px2rem: function(v) { v = parseFloat(v); return v / rem;};window.dpr = dpr;window.rem = rem;

这种方式,可以精确地算出不同屏幕所应有的rem基准值,缺点就是要加载这么一段js代码,但个人觉得是这是目前最好的方案了。

因为这个方案同时解决了三个问题:

border: 1px问题

图片高清问题

屏幕适配布局问题

说到布局,自然就得回答一下最初的留下的那个问题:如何在css编码中还原视觉稿的真实宽高?

前提条件:

拿到的是一个针对iphone6的高清视觉稿 750×1334

采用上述的高清方案(js代码)。

如果有一个区块,在psd文件中量出:宽高750×300px的div,那么如何转换成rem单位呢?

公式如下:

rem = px / 基准值;

对于一个iphone6的视觉稿,它的基准值就是75(之前有提到);

所以,在确定了视觉稿(即确定了基准值)后,通常我们会用less写一个mixin,像这样:

// 例如: .px2rem(height, 80);.px2rem(@name, @px){ @{name}: @px / 75 * 1rem;}

所以,对于宽高750×300px的div,我们用less就这样写:

.px2rem(width, 750);.px2rem(height, 300);

转换成html,就是这样:

width: 10rem; // -> 750pxheight: 4rem; // -> 300px

最后因为dpr为2,页面scale了0.5,所以在手机屏幕上显示的真实宽高应该是375×150px,就刚刚好。

倘若页面并没有scale 0.5,我们的代码就得这样:

.px2rem(width, 375);.px2rem(height, 150);

这样的宽高,我们往往是这样得来的:

将750×1334的视觉稿转成375×667的大小后,再去量这个区块的大小(感觉好傻)。

在750×1334量得区块宽高是750×300px后,再口算除以2(感觉好麻烦)。

最后给出一张没有布局适配(上图)和用rem布局适配(下图)的对比图:

(上面的手机分别是:iphone3gs, iphone5, iphone6)

很明显可以看出,rem适配的各个区块的宽高都会随着手机屏宽而改变,最最明显的可以看一下图片列表那部分,最后一张图视觉稿要求只出现一点点,rem布局在任何屏幕下都显示的很好。

字体大小问题

既然上面的方案会使得页面缩放(scale),对于页面区块的宽高,我们可以依赖高清视觉稿,因为视觉稿本来就×2了,我们直接量就可以了,那么对于字体该如何处理呢?

对于字体缩放问题,设计师原本的要求是这样的:任何手机屏幕上字体大小都要统一,所以我们针对不同的分辨率(dpr不同),会做如下处理:

font-size: 16px;[data-dpr="2"] input { font-size: 32px;}

(注意,字体不可以用rem,误差太大了,且不能满足任何屏幕下字体大小相同)

为了方便,我们也会用less写一个mixin:

.px2px(@name, @px){ @{name}: round(@px / 2) * 1px; [data-dpr="2"] & { @{name}: @px * 1px; } // for mx3 [data-dpr="2.5"] & { @{name}: round(@px * 2.5 / 2) * 1px; } // for 小米note [data-dpr="2.75"] & { @{name}: round(@px * 2.75 / 2) * 1px; } [data-dpr="3"] & { @{name}: round(@px / 2 * 3) * 1px } // for 三星note4 [data-dpr="4"] & { @{name}: @px * 2px; }}

(注意:html的data-dpr属性就是之前js方案里面有提到的,这里就有用处了)

根据经验和测试,还是会出现这些奇奇葩葩的dpr,这里做了统一兼容~

用的时候,就像这样:

.px2px(font-size, 32);

当然对于其他css属性,如果也要求不同dpr下都保持一致的话,也可以这样操作,如:

.px2px(padding, 20);.px2px(right,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