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营销服务商

电脑端+手机端+微信端=数据同步管理

免费咨询热线:

HTML5 的路在何方?

TML5 的下一步在何方

笔者从来不怀疑 HTML5 作为一种跨平台的开发标准,随着时间的推移注定会发挥更大的作用。那么抛弃商业的逻辑,想把 HTML5 和 Web App 单纯当成技术来使用的时候,该如何面对呢?

记得 2004 年前后 Web2.0 在中国互联网兴起的时候,作为领军人物的谢文曾经这样分类互联网的两类人,一类是「做互联网」的人,一类是「用互联网」的人。所谓做互联网的人就是把互联网本身当成生意,而用互联网的人是把互联网当成渠道。同样类比,HTML5 的从业者也可以分为「做 HTML5」和「用 HTML5」的人。

「做 HTML5」的人:这里面包括了 HTML5 的工具和平台厂商、游戏厂商、Web App 开发者和渠道商(如微信和手机浏览器)

「用 HTML5」的人:拥有其他的业务,HTML5 技术和 Web App 是用来展示自身业务,把微信、手机浏览器等当成众多流量入口之一的用户。

对于「做 HTML5」的人赌生态来说下一步仍旧充满未知和艰辛,因为博弈 iOS 和 Android 生态系统不会在短期内看到重大的机会,迎接黎明可能还要很久。就算微信成了 Web App 很好的一个渠道,但是大环境还是缺乏更广泛的优质 Web App 渠道商(至少手机浏览器和搜索入口已经在第一轮竞争中落败),与虎谋皮的生意能做多大是个挑战。

对于「用 HTML5」的人,选择是非常简单的。互联网是流量的生意,在不同的有流量的入口上布局是聪明的选择。如果有足够的预算,那么 Native App、Web App 以及微信公用账号甚至百度的轻应用 Light App 都可以实现覆盖,以便流量最大化,这也是众多有资源的互联网公司的通行做法。因为从「用」的角度完全没必要像「做 HTML5」的群体那样把赌的成分扩大。当然如果预算不够,从现实的角度微信或 Native App 是更可行的方案,因为眼下这是两个成型的生态系统,存在较高的商业价值。

技术角度看 Web App 和 Native App

HTML5 梦工厂的负责人田爱娜曾经说:「拿 HTML5 和原生比或 Flash 比没有任何意义」,潜台词「HTML5 只是技术、不要被商业逻辑绑架」。接下来从三个技术角度看 Web App 和 Native App 的比较:

页面布局:HTML5 配合 CSS3 以及 Canvas 确实在跨平台的界面布局和展示方面存在效率和成本的优势。反观 Native App 的开发技术无论是在开发时间亦或是人员要求和整体成本上都有非常大的差距。但是对于一个能够充分满足用户需求的(Web/Native)App 来说除了界面布局还有更重要的两方面技术需求,一个是终端设备本身的能力 API 调用既端 API,另外一个是众多云端能力 API 的调用既云 API。那么这两方面 HTML5 的技术到底能不能满足市场和用户的需求?

端 API:HTML5 的标准自身配套了 Device API 的部分,但是遗憾的是终端和操作系统的发展已经不能用日新月异来形容,各种新的能力层出不穷。缓慢更新和落后的标准完全无法适应终端的发展以提供最新的端 API,因此可以说 HTML5 在端 API 领域存在较大的弱势。如果单纯限定 HTML5 只是在部分展示类的领域满足用户需求,可能要纠正市场对 HTML5 应用范围的过高预期。

云 API:「云端架构」已经被认定为互联网最明确的发展趋势之一,众多的服务通过云 API 的形式提供,各个领域也产生了大量的云 API 服务商。常见的如微信和微博分享、支付宝移动支付、云存储等,另外例如融云 IM 即时通讯、美洽移动客服等 App 常用功能都以云 API 的方式提供给开发者。此外很多 APP 也把自身的服务封装成 API 嵌入到另外一个 APP 中,例如 Uber 把叫车服务以云 API 的形式和 Starbucks 进行合作嵌入其中实现了服务的扩展和更多流量的聚集。对于云 API 不但简化了 APP 的开发也增强了移动 APP 的能力。在众多的云 API 中,几乎大部分都同时提供了 Native SDK 和 JS SDK 同时服务 Native App 和 Web App。所以在云 API 的领域 HTML5 的技术还是有很多可以对接的服务可供选择。不过总体而言 JS 版本的 SDK 无论从功能还是体验上都和 Native SDK 存在差异,例如百度地图云服务 API 的 SDK,用户使用内嵌到 Web App 的 JS 版本 SDK 使用手势缩放地图的时候体验通常较差。HTML5 在性能方面和 Native 技术的差异仍旧取决于硬件和浏览器性能的提升,但是应该在可预期的时间内获得解决。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有价值,请分享给你的朋友,也可交流,QQ&微信号:852094075

【订阅】

关注:飞屋旅行

最有态度,最具权威旅游咨询

公众微信号:feiwulvxing

5是玩互联网的一个热词,搞移动开发的嫌它效率不够高、做市场营销的却用得风生水起。

整天听人说H5,概念倒是火,应用跟得上吗?它到底行不行?所幸网上出了很多有关它的“论断”,反倒能帮助我们“拨开云雾见青天”。

.

论断一:H5炒了n年了。

最近人工智能肯定火,根据百度指数,这个词近7天的搜索指数是8000多,最高有近2万,但李世石这5场比赛前只有2000几

H5和HTML5却长期稳定在9000多,它的概念不是炒出来的,是实实在在应用广、有人持续在关注,人工智能这种紧跟时事起起落落的才算炒出来的。

.

论断二:一直没火起来,没救了。

现在一般提起H5,就是在移动端传播的微信H5页面。国内H5页面制作平台iH5产出的H5,最高一天能达到5亿PV,最低也在一亿页面浏览上下。火不火?火。

如果要比应用HTML5的网站,还真别说,国内知名网站多了去了。百度?是。QQ?是。淘宝?是。新浪?门户和微博都是。优酷?还是。

.

论断三:流量什么的全部免费就有可能,否则这是一纸空谈。

这句话是说因为流量这个大难题,H5网页不能取代原生APP。所以你为了看视频下了个××视频的APP后,会烧你的移动商运营流量,去看短片消磨长电影吗?你的APP也是趁有WIFI的时候下的吧?

现在没有网络,手机上也没几个APP真的能用,顶多看看本地缓存的电子书和视频。流量费用降低是当前的趋势,而H5会随着入口的完善,一步步蚕食APP的份额。

.

论断四:你想让我每次打开一个应用要重新加载?你是不是移动卧底,我还是很支持APP,有固定的模块,离线都能用。

HTML5也支持本地存储服务,能提供存储于客户端、不随页面刷新而消失、不回传至服务器的离线存储。

.

论断五:没有实用价值的体现,行业场景应用少。

如果出现一个HTML5应用市场,能取代你大多数APP的功能,还都不用下载,你用不用?现在H5网页缺的是一个集大成者式的入口,像APP Store激发APP的开发一样,去催生H5网页的生产。

前阵子微信说要出一个微信应用号,作为企业号的升级版,就是想打造这样的轻应用市场。

.

论断六:HTML5很简单,但是要运用起来,做出来一个作品,难。

你当研发近10年做出来的可视化平台iH5.cn是摆设?在可视化编程的帮助下,H5页面的制作只会越来越容易。手指按住屏幕的时间长短、手势擦除面积的大小、数据的提交和判断,这些都能通过图形化界面的操作+简单配置实现。

就算做一个数据管理系统,iH5也能提供模板,感兴趣可参见文章:一个团队协作Web APP可能引发的互联网革命。(此处是理直气壮的广告)

.

论断七:手机上有几个人愿意开浏览器?那么点大的屏幕,花花绿绿的网页体验比APP差远了。

手机屏幕大小是一定的,浏览器网页不一定是花花绿绿的,UI渣你去喷设计师。假设你打开微信的频率比浏览器APP高,难不成你不知道微信有内置浏览器?

.

论断八:你拿出HTML的Web APP还好意思去谈融资?还好意思谈市值?

当智能手机还没流行、APP还没形成市场的时候,我们还在用软件去谈融资、搞市值。当然,现在都玩APP了,软件反而很少听到有什么新闻了,做软件的都去做APP了。

只要用户做高了,是不是基于Web不是问题。

.

论断九:H5的开发和维护成本低,很多公司已经转向H5了,尤其创业公司用H5的越来越多。

随便打开一个网页,国内外都行,看看第一行文档声明是不是“<!DOCTYPE html>”,“是”就多少用了HTML5。

很多公司转H5,就是互联网服务平台,但更多用H5的公司目前还是用它去做市场营销,利用社交传播去打市场。创业公司多的是提供H5在线制作服务的平台,而且近两年融资成功的案例也不少。

.

论断十:现在任何一个用户量极高的APP都可以考虑增加H5应用接口,不是你就被等H5。

H5很好用,不用白不用。现在有一个概念是HTML5与原生APP结合,把网页封装在客户端里,形成混合模式移动应用(Hybrid APP)。典例是掌上百度和淘宝Android版客户端,你以为你下载了一个APP,其实暗地里一直在访问H5。

.

十个论断取自近日发的两篇文章的评论,HTML5取代原生APP:Google的智,腾讯的谋?(3.20),以及单日PV 5亿?他花10年创业养出了互联网的一个怪物(3.21),均由热心网友的留言整理得来。

在是互联网公司的春天,很多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对HTML5前端开发的需求很旺盛,都是处在供小于求的情况。HTML5培训专家介绍HTML5前端开发得发展前途。

HTML5前端各种需求迭代非常频繁、工作强度大,而且直面用户很重要,这是HTML5前端人才需求旺盛的基础前提.

而最近国家政策倡导互联网+,大力发展互联网行业,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公司都发展很快,公司发展快的结果之一就是产品迭代特别快。H5前端开发流程是越快越好。

再加上现在混合app的流行,网站页面更新速度快,也为前端代码频繁更新提供了另一个“客观条件”。

人的天性更倾向于纠结那些眼下看得见的东西,所以HTML5前端开发者还承担了外自客户,内自产品经理、设计师甚至市场部门施加的压力。而这种压力传递到服务端很可能就是一条sql语句,一张表的事情。如果能力较强的前端工程师可能还承担了代码压缩管理等其它附加任务。

前端的代码都是直面用户的,用户即是公司的上帝,重要程度不言自明,要求很高、不容闪失。团队再精简也不能精简了前端开发力量。需要HTML5前端人才的单位太多、而且呈现越来越多的势头。

现在公司个个都要做网站或App,都需一堆HTML5前端。前端人才的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波动范围取决于供需失衡情况。

比如BAT移动端的血拼

百度现在上线的有60款移动端产品?or 50款?这背后从市场卷走了多少个Android、IOS 开发?市场一共才多少优质Android、IOS供给……

阿里的all in到移动端是大家都知道的。

腾讯北京的移动团队在不断地整合,我们就不说了。感谢腾讯依靠自己的培养梯队,把很多java、C培养成了众多Android、IOS人才,而不是光靠挖。

BAT这4年的移动端血拼,奠定了现在移动端的薪水基线。

移动开发及HTML5前端开发人才的市场整体新增供给还是太少

以全国移动互联网人才最集中的北京市场为例:HTML5前端库存严重不足,也没有这么多新增供给。

想要参加HTML5培训的学员,可以咨询渥瑞达HTML5培训网站老师,如大家在生活遇到什么关于HTML5知识方面的问题,我们也会为大家进行详细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