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营销服务商

电脑端+手机端+微信端=数据同步管理

免费咨询热线:

快速入门:使用 .NET Aspire 组件实现缓存

云原生应用程序通常需要各种类型的可扩展缓存解决方案来提高性能。.NET Aspire 组件简化了连接到流行的缓存服务(例如 Redis)的过程。

本文的内容概要:

  • 创建一个设置为使用 .NET Aspire 的基本 ASP.NET Core 应用程序。
  • 添加.NET Aspire组件以连接到Redis并实现缓存。
  • 配置 .NET Aspire 组件以满足特定要求。


环境准备

要使用 .NET Aspire,需要在本地安装以下软件:

  • .NET 8.0
  • .NET Aspire 工作负载:
  • 使用 Visual Studio 安装程序
  • 使用dotnet workload install aspire命令
  • Docker 桌面
  • 集成开发环境 (IDE) 或代码编辑器,例如:
  • Visual Studio 2022 预览版 17.9 或更高版本(可选)
  • Visual Studio 代码(可选)

有关详细信息,请参阅.NET Aspire 设置和工具。

举例示范

1.新建一个工程文件

  1. 在 Visual Studio 顶部,导航到“文件” “新建” “项目...”。
  2. 在对话框窗口中,在项目模板搜索框中输入.NET Aspire ,然后选择.NET Aspire Starter Application。选择下一步。
  3. 在“配置新项目”屏幕上:
  4. 输入项目名称AspireRedis。
  5. 将其余值保留为默认值,然后选择“下一步”。
  6. 在附加信息屏幕上:
  7. 选择.NET 8.0 。
  8. 取消选中“使用 Redis 进行缓存”
  9. 最后选择创建。

Visual Studio 创建了一个新的 .NET Aspire 解决方案,其中包含以下项目:

  • AspireRedis.Web 具有默认 .NET Aspire 配置的 Blazor UI 项目。
  • AspireRedis.ApiService 具有默认 .NET Aspire 配置的最小 API,可为前端提供数据。
  • AspireRedis.AppHost 一个协调器项目,旨在连接和配置应用程序的不同项目和服务。
  • AspireRedis.ServiceDefaults 一个 .NET Aspire 共享项目,用于管理解决方案中与弹性、服务发现和遥测相关的项目中重复使用的配置。

2.使用输出缓存配置 UI

  1. 将.NET Aspire StackExchange Redis 输出缓存组件包添加到您的AspireStorage应用程序中:
dotnet add package Aspire.StackExchange.Redis.OutputCaching --prerelease

(1)在Blazor 项目的Program.csAspireRedis.Web文件中,紧接着该行之后,添加对AddRedisOutputCachevar builder = WebApplication.CreateBuilder(args);扩展方法的调用:

builder.AddRedisOutputCache("cache");

(2)在项目的_appsettings.json文件中AspireRedis.Web,添加对应的连接字符串信息:

"ConnectionStrings": {
  "cache": "localhost:6379"
}

(3)将 Blazor 项目的Home.razor文件的内容替换AspireRedis.Web为以下内容:

@page "/"
@attribute [OutputCache(Duration = 10)]

<PageTitle>Home</PageTitle>

<h1>Hello, world!</h1>

Welcome to your new app on @DateTime.Now

该组件包含该[OutputCache]属性,该属性缓存整个呈现的响应。该页面还包含一个调用@DateTime.Now来帮助验证响应是否已缓存。

3.使用分布式缓存配置 API

将.NET Aspire StackExchange Redis 分布式缓存组件包添加到您的AspireRedis应用程序中:

dotnet add package Aspire.StackExchange.Redis.DistributedCaching --prerelease

(1)在Program.cs文件的顶部,添加对AddRedisDistributedCache 的调用:

builder.AddRedisDistributedCache("cache");

(2)在项目的_appsettings.json文件中AspireRedis.ApiService,添加对应的连接字符串信息:

"ConnectionStrings": {
  "cache": "localhost:6379"
}

(3)在Program.cs文件中,将现有/weatherforecast端点代码替换为以下内容:

app.MapGet("/weatherforecast", async (IDistributedCache cache) =>
{
    var cachedForecast = await cache.GetAsync("forecast");

    if (cachedForecast is null)
    {
        var summaries = new[] { "Freezing", "Bracing", "Chilly", "Cool", "Mild", "Warm", "Balmy", "Hot", "Sweltering", "Scorching" };
        var forecast = Enumerable.Range(1, 5).Select(index =>
        new AspireRedis.WeatherForecast
        (
            DateOnly.FromDateTime(DateTime.Now.AddDays(index)),
            Random.Shared.Next(-20, 55),
            summaries[Random.Shared.Next(summaries.Length)]
        ))
        .ToArray();

        await cache.SetAsync("forecast", Encoding.UTF8.GetBytes(JsonSerializer.Serialize(forecast)), new ()
        {
            AbsoluteExpiration = DateTime.Now.AddSeconds(10)
        }); ;

        return forecast;
    }

    return JsonSerializer.Deserialize<IEnumerable<AspireRedis.WeatherForecast>>(cachedForecast);
})
.WithName("GetWeatherForecast");

4.配置应用程序宿主项目

更新项目的Program.csAspireRedis.AppHost文件以匹配以下代码:

var builder = DistributedApplication.CreateBuilder(args);

var redis = builder.AddRedisContainer("cache");

var apiservice = builder.AddProject<Projects.AspireRedis_ApiService>("apiservice")
    .WithReference(redis);

builder.AddProject<Projects.AspireRedis_Web>("webfrontend")
    .WithReference(apiservice)
    .WithReference(redis);

builder.Build().Run();

最后:在本地运行并测试应用程序

使用以下步骤测试应用程序的缓存行为:

  1. 通过按钮来使用 Visual Studio 运行应用程序F5。
  2. 如果出现“启动 Docker Desktop”对话框,请选择“是”启动该服务。
  3. .NET Aspire Dashboard 在浏览器中加载并列出 UI 和 API 项目。

测试输出缓存:

  1. 在项目页面的webfrontend行中,单击Endpointslocalhost列中的链接以打开应用程序的 UI。
  2. 该应用程序将在主页上显示当前时间。
  3. 每隔几秒刷新一次浏览器即可查看输出缓存返回的同一页面。10 秒后,缓存过期,页面将根据更新的时间重新加载。

测试分布式缓存:

  1. 导航到Blazor UI 上的“天气”页面可以加载随机天气数据表。
  2. 每隔几秒刷新一次浏览器即可查看输出缓存返回的相同天气数据。10 秒后,缓存过期,页面将重新加载更新的天气数据。

存是个老生长谈的问题,对于前端工程师来讲更是我们的必修课。或许很多人会说我的项目并没有问题,根本不需要聊什么缓存。如果真的是这样,只能证明你前端道路才刚刚开始。

背景

小郭今天分享缓存的原因在于:公司的一个核心APP中嵌入了SPA,而且应用核心都分布在SPA中,功能复杂且重。问题出现了:应用核心页面打开一直处于加载状态,排除掉弱网环境的原因,重点就在于没有缓存,每次进入页面都需要重载DOM和数据,拖慢页面打开速度。

那应该处理缓存问题呢?接下来小郭从三个方向来讲解。

浏览器缓存策略

在了解浏览器缓存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相关的概念:cache-control,expires,last-Modified,ETag。

浏览器通过请求头实现缓存,关键的请求头有cache-control,expires,last-Modified,ETag等。我们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来看浏览器缓存。

时间

浏览器发送第一次请求:不缓存,服务端根据设定的缓存策略返回相应的header,如:cache-control,expires,last-Modified,ETag。

浏览器发送第二次请求:

  • 强缓存策略:不需要和服务端通信就决定是否使用缓存,cache-control优先级大于expires① 有cache-control且不过期,返回本地磁盘缓存,状态值200;② 有expires且不过期,返回本地磁盘缓存,状态值200。
  • 协商缓存策略:需要和服务端通信决定是否用缓存,Etag优先级大于last-Modified。① 有Etag,请求头添加If-None-Match,值就是上次返回的Etag值,然后发送给服务端。服务端对比If-None-Match与现有的Etag值是否一样;一样的话只返回header,状态码304,浏览器从本地磁盘获取缓存信息;不一样走正常流程,返回header+body,状态码200;② 有last-Modified,添加请求头If-Modified-Since,值是上次返回的last-Modified,然后发送给服务端。服务端对比If-Modified-Since与现有的是否一样;一样的话返回只返回header,状态码304,浏览器从本地磁盘获取缓存信息;不一样走正常流程,返回header+body,状态码200
  • 无缓存

空间

  • 浏览器和服务端:服务端需要决定使用哪种缓存策略并在响应头返回;前端不需要设置,是浏览器本身机制。
  • html和静态资源:通常html不设置缓存,因为其它资源的入口都是html文件;静态资源(js,css,图片等)会设置缓存

部署时缓存的问题

如果缓存就按理论上设置,那就太简单了。在实际应用有个严重的问题,我们不仅要缓存代码,还需要更新代码。如果静态资源名字不变,怎么让浏览器即能缓存又能在有新代码时更新。最简单的解决方式就是静态资源路径添加一个版本值,版本不变就走缓存策略,版本变了就加载新资源。如下:

<script src="xx/xx.js?v=24334452"></script>

然而这种处理方式在部署时有问题。

解决方法:静态资源和页面是分开部署

  • 先部署页面再部署静态资源,会出现用户访问到旧的资源
  • 先部署静态资源再部署页面,会出现没有缓存用户加载到新资源而报错

这些问题的本质是以上的部署方式是“覆盖式发布”,解决方式是“非覆盖式发布”。即用静态资源的文件摘要信息给文件命名,这样每次更新资源不会覆盖原来的资源,先将资源发布上去。这时候存在两种资源,用户用旧页面访问旧资源,然后再更新页面,用户变成新页面访问新资源,就能做到无缝切换。简单来说就是给静态文件名加hash值

那如何实现呢?

现在前端代码都用webpack之类的构建工具打包,那么结合webpack该怎么做,怎么才能做到持久化缓存?

webpack持久化缓存

一、webpack给文件名添加hash值是很简单的,但hash/chunkhash/contenthash要用哪个呢?

官方定义

hash: unique hash generated for every build

chunkhash: hashes based on each chunks' content

contenthash: hashes generated for extracted content

根据分析,contenthash才是我们需要的,内容有更新,hash值才会更新。

二、webpack会打包业务代码、第三方库及运行时代码,为保证缓存互不干扰,应该将它们提取出来。

第三方库提取方式是设置optimization的splitChunks的cacheGroups。splitChunks能提取模块,cacheGroups能缓存模块,并且cacheGroups的配置会覆盖splitChunks相同配置,既能提取又能缓存,故只需设置cacheGroups。

运行时代码的提取方式为配置runtimeChunk,默认为false,表示运行时代码嵌入到不同的chunk文件中;现在将运行时代码提取出来,并命名为manifest。

module.exports = {
  entry: {
    index: "./src/index.js",
    bar: "./src/bar.js"
  },
  output: {
    filename: "[name].[contenthash].js"
  },
  optimization: {
    splitChunks: {
      cacheGroups: {
        vendor: {
          test:/[\\/]node_modules[\\/]/,
          name: "vendors",
          chunks: "all"
        }
      }
    },
    runtimeChunk: {
      name: "manifest"
    }
  }
};

三、 moduleName 和 chunkName 对文件的影响

module:就是js模块

chunk:webpack编译过程中由多个module组成的文件

bundle:bundle是chunk文件的最终状态,是webpack编译后的结果

一个文件被分离为3个文件,文件间怎么相互依赖的,会影响彼此打包,解决方法是将moduleId和chunkId改成按照文件路径生成。

optimization: {
  moduleIds: 'hashed',
  namedModules: true,
  namedChunks: true
}

这样子moduleId在编译后的文件是文件目录的hash值,更加安全。这也是namedChunks在production默认为false的原因,不想依赖的文件路径在编译后的文件直接展示,但是为了持久性缓存,这里也只能打开。

四、CSS文件缓存

当css代码提取成单独文件,当我们改变css时,怎么保证不影响引用它的js文件呢?配置如下:

plugins: [
  new MiniCssExtractPlugin({
    filename: "[contenthash].css"
  })
]

webpack持久化缓存目标是当且仅当该文件内容变动才改变该文件名字的hash值

const MiniCssExtractPlugin = require("mini-css-extract-plugin");
module.exports = { 
  output: { 
    filename: [name].[contenthash].js, // 让hash值只在内容变动时更新 
    chunkFilename: [name].[contenthash].js // 动态引入的模块命名,同上 
  }, 
  module: { 
    rules: [ { 
      test: /\.css$/, 
      use: [ 
        "loader: MiniCssExtractPlugin.loader", // 提取出来css "css-loader" 
      ] 
    } ] 
  }, 
  optimization: { 
    moduleIds: "hashed", // 混淆文件路径名 
    runtimeChunk: { name: 'manifest' }, // 提取runtime代码命名为manifest 
    namedModules: true, // 让模块id根据路径设置,避免每增加新模块,所有id都改变,造成缓存失效的情况 
    namedChunks: true, // 避免增加entrypoint,其他文件都缓存失效 
    cacheGroups: { 
      vendor: { // 提取第三方库文件 
        test: /[\\/]node_modules[\\/]/, 
        name: 'vendors', chunks: 'all', 
      }, 
    },
  } 
  plugins: [ 
    new webpack.HashedModuleIdsPlugin(), // 与namedModules: true作用一样 
    new MiniCssExtractPlugin({ 
      filename: "[contenthash].css", // css文件也是按contenthash命名 
      chunkFilename: "[contenthash].css", // 动态引入的css命名,同上 
    }) 
  ], 
}

总结

浏览器有其缓存机制,想要既能缓存又能在部署时没有问题,需要给静态文件名添加hash值。在webpack中,有些配置能让我们实现持久化缓存。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去测试哦!

有任何问题可以在下方留言,想了解更多前端知识欢迎关注公众号“一郭鲜”,文章也将同步于公众号,前端学习不迷路

自TowardsDataScience

作者:Adrien Treuille

机器之心编译

参与:魔王、一鸣

机器学习开发者想要打造一款 App 有多难?事实上,你只需要会 Python 代码就可以了,剩下的工作都可以交给一个工具。近日,Streamlit 联合创始人 Adrien Treuille 撰文介绍其开发的机器学习工具开发框架——Streamlit,这是一款专为机器学习工程师创建的免费、开源 app 构建框架。这款工具可以在你写 Python 代码的时候,实时更新你的应用。目前,Streamlit 的 GitHub Star 量已经超过 3400,在 medim 上的热度更是达到了 9000+。

Streamlit 网站:https://streamlit.io/

GitHub地址:https://github.com/streamlit/streamlit/


用 300 行 Python 代码,编程一个可实时执行神经网络推断的语义搜索引擎。


以我的经验,每一个不平凡的机器学习项目都是用错误百出、难以维护的内部工具整合而成的。这些工具通常用 Jupyter Notebooks 和 Flask app 写成,很难部署,需要对客户端服务器架构(C/S 架构)进行推理,且无法与 Tensorflow GPU 会话等机器学习组件进行很好的整合。


我第一次看到此类工具是在卡内基梅隆大学,之后又在伯克利、Google X、Zoox 看到。这些工具最初只是小的 Jupyter notebook:传感器校准工具、仿真对比 app、激光雷达对齐 app、场景重现工具等。


当一个工具越来越重要时,项目经理会介入其中:进程和需求不断增加。这些单独的项目变成代码脚本,并逐渐发展成为冗长的「维护噩梦」……


机器学习工程师创建 app 的流程(ad-hoc)。


而当一个工具非常关键时,我们会组建工具团队。他们熟练地写 Vue 和 React,在笔记本电脑上贴满声明式框架的贴纸。他们的设计流程是这样式的:



工具团队构建 app 的流程(干净整洁,从零开始)。


这简直太棒了!但是所有这些工具都需要新功能,比如每周上线新功能。然而工具团队可能同时支持 10 多个项目,他们会说:「我们会在两个月内更新您的工具。」


我们返回之前自行构建工具的流程:部署 Flask app,写 HTML、CSS 和 JavaScript,尝试对从 notebook 到样式表的所有一些进行版本控制。我和在 Google X 工作的朋友 Thiago Teixeira 开始思考:如果构建工具像写 Python 脚本一样简单呢?


我们希望在没有工具团队的情况下,机器学习工程师也能构建不错的 app。这些内部工具应该像机器学习工作流程的副产品那样自然而然地出现。写此类工具感觉就像训练神经网络或者在 Jupyter 中执行点对点分析(ad-hoc analysis)!同时,我们还想保留强大 app 框架的灵活性。我们想创造出令工程师骄傲的好工具。


我们希望的 app 构建流程如下:



Streamlit app 构建流程。


与来自 Uber、Twitter、Stitch Fix、Dropbox 等的工程师一道,我们用一年时间创造了 Streamlit,这是一个针对机器学习工程师的免费开源 app 框架。不管对于任何原型,Streamlit 的核心原则都是更简单、更纯粹。


Streamlit 的核心原则如下:


1. 拥抱 Python


Streamlit app 是完全自上而下运行的脚本,没有隐藏状态。你可以利用函数调用来处理代码。只要你会写 Python 脚本,你就可以写 Streamlit app。例如,你可以按照以下代码对屏幕执行写入操作:

import streamlit as stst.write('Hello, world!')

2. 把 widget 视作变量


Streamlit 中没有 callback!每一次交互都只是自上而下重新运行脚本。该方法使得代码非常干净:

import streamlit as stx = st.slider('x')
st.write(x, 'squared is', x * x)

3 行代码写成的 Streamlit 交互 app。


3. 重用数据和计算


如果要下载大量数据或执行复杂计算,怎么办?关键在于在多次运行中安全地重用信息。Streamlit 引入了 cache primitive,它像一个持续的默认不可更改的数据存储器,保障 Streamlit app 轻松安全地重用信息。例如,以下代码只从 Udacity 自动驾驶项目(https://github.com/udacity/self-driving-car)中下载一次数据,就可得到一个简单快速的 app:



使用 st.cache,在 Streamlit 多次运行中保存数据。代码运行说明,参见:https://gist.github.com/treuille/c633dc8bc86efaa98eb8abe76478aa81#gistcomment-3041475。



运行以上 st.cache 示例的输出。


简而言之,Streamlit 的工作流程如下:


  1. 每次用户交互均需要从头运行全部脚本。
  2. Streamlit 根据 widget 状态为每个变量分配最新值。
  3. 缓存保证 Streamlit 重用数据和计算。


如下图所示:



用户事件触发 Streamlit 从头开始重新运行脚本。不同运行中仅保留缓存。


感兴趣的话,你可以立刻尝试!只需运行以下行:


网页浏览器将自动打开,并转向本地 Streamlit app。如果没有出现浏览器窗口,只需点击链接。


这些想法很简洁,但有效,使用 Streamlit 不会妨碍你创建丰富有用的 app。我在 Zoox 和 Google X 工作时,看着自动驾驶汽车项目发展成为数 G 的视觉数据,这些数据需要搜索和理解,包括在图像数据上运行模型进而对比性能。我看到的每一个自动驾驶汽车项目都有整支团队在做这方面的工具。


在 Streamlit 中构建此类工具非常简单。以下 Streamlit demo 可以对整个 Udacity 自动驾驶汽车照片数据集执行语义搜索,对人类标注的真值标签进行可视化,并在 app 内实时运行完整的神经网络(YOLO)。




这个 300 行代码写成的 Streamlit demo 结合了语义视觉搜索和交互式神经网络推断。


整个 app 只有 300 行 Python 代码,其中大部分是机器学习代码。事实上,整个 app 里只有 23 次 Streamlit 调用。你可以试试看:


我们与机器学习团队合作,为他们的项目而努力时,逐渐意识到这些简单的想法会带来大量重要的收益:


Streamlit app 是纯 Python 文件。你可以使用自己喜欢的编辑器和 debugger。



我用 Streamlit 构建 app 时喜欢用 VSCode 编辑器(左)和 Chrome(右)。


纯 Python 代码可与 Git 等源码控制软件无缝对接,包括 commits、pull requests、issues 和 comment。由于 Streamlit 的底层语言是 Python,因此你可以免费利用这些协作工具的好处。



Streamlit app 是 Python 脚本,因此你可以使用 Git 轻松执行版本控制。


Streamlit 提供即时模式的编程环境。当 Streamlit 检测出源文件变更时,只需点击 Always rerun 即可。



点击「Always rerun」,保证实时编程。


缓存简化计算流程。一连串缓存函数自动创建出高效的计算流程!你可以尝试以下代码:



Streamlit 中的简单计算流程。运行以上代码,参见说明:https://gist.github.com/treuille/ac7755eb37c63a78fac7dfef89f3517e#gistcomment-3041436。


基本上,该流程涉及加载元数据到创建摘要等步骤(load_metadata → create_summary)。该脚本每次运行时,Streamlit 仅需重新计算该流程的子集即可。



为了保证 app 的可执行性,Streamlit 仅计算更新 UI 所必需的部分。


Streamlit 适用于 GPU。Streamlit 可以直接访问机器级原语(如 TensorFlow、PyTorch),并对这些库进行补充。例如,以下 demo 中,Streamlit 的缓存存储了整个英伟达 PGGAN。该方法可使用户在更新左侧滑块时,app 执行近乎即时的推断。




该 Streamlit app 使用 TL-GAN 展示了英伟达 PGGAN 的效果。


Streamlit 是免费开源库,而非私有 web app。你可以本地部署 Streamlit app,不用提前联系我们。你甚至可以在不联网的情况下在笔记本电脑上本地运行 Streamlit。此外,现有项目也可以渐进地使用 Streamlit。



渐进地使用 Streamlit 的几种方式。


以上只是 Streamlit 功能的冰山一角而已。它最令人兴奋的一点是,这些原语可以轻松组成复杂 app,但看起来却只是简单脚本。这就要涉及架构运作原理和功能了,本文暂不谈及。



Streamlit 组件图示。


我们很高兴与社区分享 Streamlit,希望它能够帮助大家轻松将 Python 脚本转化为美观实用的机器学习 app。


原文链接:https://towardsdatascience.com/coding-ml-tools-like-you-code-ml-models-ddba3357eace


参考文献:


[1] J. Redmon and A. Farhadi, YOLOv3: An Incremental Improvement (2018), arXiv.

[2] T. Karras, T. Aila, S. Laine, and J. Lehtinen, Progressive Growing of GANs for Improved Quality, Stability, and Variation (2018), ICLR.

[3] S. Guan, Controlled image synthesis and editing using a novel TL-GAN model (2018), Insight Data Science 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