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系统的更新迭代速度非常快,基本上三五年就有个新版本出来,WIN10操作系统还是一个比较成功的系统,据说现在市场份额越来越大,XP的份额已经很小,WIN7的份额也在逐步减少,在最新的WIN10系统中,右下角有个日历控件,还是自带农历的,这个本地化做的蛮好的,鼠标移上去还有光晕背景效果,体验非常赏心悦目,于是打算用Qt也高仿一个。
本控件的技术难点有两个,一个是根据当前月份自动排列星期和日期,这个需要自动计算的,难点二是绘制光晕背景,需要用到painter中的图像叠加模式setCompositionMode,设置好图像叠加模式以后,可以将多个绘制重叠,按照设定的规则组合,比如将光晕背景绘制在背后。
#ifndef SHADOWCALENDAR_H
#define SHADOWCALENDAR_H
/**
* 光晕日历控件 作者:雨田哥(QQ:3246214072) 整理:feiyangqingyun(QQ:517216493) 2019-10-07
* 1:可设置背景颜色
* 2:可设置光晕颜色
* 3:可设置文字颜色
* 4:可设置选中日期背景
* 5:光晕跟随鼠标移动
*/
#include <QWidget>
#include <QDate>
#ifdef quc
#if (QT_VERSION < QT_VERSION_CHECK(5,7,0))
#include <QtDesigner/QDesignerExportWidget>
#else
#include <QtUiPlugin/QDesignerExportWidget>
#endif
class QDESIGNER_WIDGET_EXPORT ShadowCalendar : public QWidget
#else
class ShadowCalendar : public QWidget
#endif
{
Q_OBJECT
Q_PROPERTY(QColor bgColor READ getBgColor WRITE setBgColor)
Q_PROPERTY(QColor textColor READ getTextColor WRITE setTextColor)
Q_PROPERTY(QColor shadowColor READ getShadowColor WRITE setShadowColor)
Q_PROPERTY(QColor selectColor READ getSelectColor WRITE setSelectColor)
public:
struct DateItem {
int year;
int month;
int day;
DateItem()
{
year = -1;
month = -1;
day = -1;
}
};
explicit ShadowCalendar(QWidget *parent = 0);
~ShadowCalendar();
public:
void updateCalendar(const QDate &selectDate);
protected:
void leaveEvent(QEvent *);
void mouseMoveEvent(QMouseEvent *);
void paintEvent(QPaintEvent *);
private:
QColor bgColor; //背景颜色
QColor textColor; //文字颜色
QColor shadowColor; //光晕颜色
QColor selectColor; //选中颜色
QDate selectDate; //今天日期
DateItem dateItem[6][7]; //日期数组
public:
QColor getBgColor() const;
QColor getTextColor() const;
QColor getShadowColor() const;
QColor getSelectColor() const;
QSize sizeHint() const;
QSize minimumSizeHint() const;
public Q_SLOTS:
//设置背景颜色+文字颜色+光晕颜色+选中颜色
void setBgColor(const QColor &bgColor);
void setTextColor(const QColor &textColor);
void setShadowColor(const QColor &shadowColor);
void setSelectColor(const QColor &selectColor);
};
#endif // SHADOWCALENDAR_H
【领QT开发教程学习资料,点击下方链接莬费领取↓↓,先码住不迷路~】
点击这里:Qt资料领取(视频教程+文档+代码+项目实战)
void ShadowCalendar::paintEvent(QPaintEvent *)
{
QPainter painter(this);
painter.setRenderHints(QPainter::Antialiasing);
int sw = 336;
int sh = 336;
qreal scaleX = this->width() * 1.0 / sw;
qreal scaleY = this->height() * 1.0 / sh;
painter.scale(scaleX, scaleY);
painter.setPen(Qt::NoPen);
painter.fillRect(0, 0, sw, sh, bgColor);
qreal iw = sw / 7.0;
qreal ih = sh / 7.0;
//mask
QPointF globalpoint = this->mapFromGlobal(QCursor::pos());
const QPointF &point = QPointF(globalpoint.x() / scaleX, globalpoint.y() / scaleY);
//绘制光晕背景
if (this->underMouse()) {
int effectradius = 58;
painter.setCompositionMode(QPainter::CompositionMode_DestinationIn);
QRadialGradient radialGrad(point, effectradius);
radialGrad.setColorAt(0, QColor(0, 0, 0, 120));
radialGrad.setColorAt(1, QColor(0, 0, 0, 255));
painter.setBrush(radialGrad);
painter.drawEllipse(point, effectradius, effectradius);
painter.setCompositionMode(QPainter::CompositionMode_DestinationOver);
painter.setBrush(Qt::NoBrush);
for (int row = 0; row < 6; row++) {
for (int column = 0; column < 7; column++) {
QRectF rect = QRectF(column * iw, (row + 1) * ih, iw, ih).adjusted(3, 3, -3, -3);
if (rect.contains(point)) {
painter.save();
painter.setCompositionMode(QPainter::CompositionMode_SourceOver);
painter.setPen(QPen(QColor(220, 220, 220, 160), 2));
painter.drawRoundedRect(rect, 2, 2);
painter.restore();
continue;
} else {
painter.setPen(QPen(shadowColor, 2));
}
painter.drawRoundedRect(rect, 2, 2);
}
}
//绘制圆形的光晕底层背景
painter.fillRect(0, 0, sw, sh, QColor(200, 200, 200, 50));
}
//绘制头部中文数字,先设置图像叠加模式为源在上面
painter.setCompositionMode(QPainter::CompositionMode_SourceOver);
painter.setPen(textColor);
QStringList listHead;
listHead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日";
for (int i = 0; i < 7; i++) {
painter.drawText(i * iw, 0, iw, ih, Qt::AlignCenter, listHead.at(i));
}
//绘制日期
for (int row = 0; row < 6; row++) {
for (int column = 0; column < 7; column++) {
if (dateItem[row][column].day > 0) {
QRectF rect = QRectF(column * iw, (row + 1) * ih, iw, ih).adjusted(3, 3, -3, -3);
//如果是选中的日期则突出绘制背景
if (QDate::currentDate() == QDate(dateItem[row][column].year, dateItem[row][column].month, dateItem[row][column].day)) {
painter.setPen(QPen(selectColor, 2));
painter.setBrush(Qt::NoBrush);
//如果和光晕效果重叠则边框高亮
if (rect.contains(point)) {
painter.setPen(QPen(selectColor.lighter(), 2));
}
//绘制圆角边框
painter.drawRoundedRect(rect, 2, 2);
//绘制里边背景
painter.setPen(Qt::NoPen);
painter.setBrush(selectColor);
painter.drawRoundedRect(rect.adjusted(4, 4, -4, -4), 2, 2);
}
painter.setPen(textColor);
painter.drawText(rect, Qt::AlignCenter, QString::number(dateItem[row][column].day));
}
}
}
}
原文链接:https://www.cnblogs.com/feiyangqingyun/p/11646186.html
【领QT开发教程学习资料,点击下方链接莬费领取↓↓,先码住不迷路~】
点击这里:「链接」
辑导读:前段时间, iOS14 升级了。苹果的每一次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毕竟它代表着行业标杆。本文作者在使用的过程中,对iOS14 中「时间控件」的设计产生了疑问,并从三个方面展开分析,提出自己的一点思考,与你分享。
前几天升级 iOS14 后在「日历APP」中遇到个「时间控件」使用体验问题,在朋友圈「吐了个槽」后收到很多类似反馈,后来在使用「提醒事项APP」中发现有个类似「时间控件」,体验下来感觉挺顺溜,于是想做个对比分析看看区别。
防杠说明1:接下来聊的体验纯我的「主观感受」,对比分析也是基于过往的经验来聊,没有数据也没有其他支撑,交流为主,无他意求放过。
防杠说明2:苹果在「日历APP」和「提醒事项APP」这 2 个 APP 设计一定有考虑过,文章纯粹从外部视角去聊体验感受,不聊 APP 的场景&战略&定位。
iOS14 「日历APP」新建日程&点击展开「时间控件」后的状态
先介绍下「时间控件」长什么样,上图左边是「日历APP」中「新建日程」界面,点击「开始-时间」后就展开了「时间控件」,控件中分别有这5个功能:时钟控件(键盘+触摸)、年月控件、快捷切换月份控件、日历控件、时区功能,「提醒事项APP」的「时间控件」界面基本差不多,具体差异会在在对比中展示。
整体来看「时间控件」中的「日历」是问题最大影响体验最大的地方,「日历」中的日期和日期之间的距离是大过日期和左右屏幕的距离,这会导致日历看起来比较散不是一个整体,见下图中黄色标记和蓝色标记。
这类型的问题属于「格式塔理论」中的「Law of Proximity接近法则」,间距没有起到把相关元素粘起来的作用,相反把元素拆散,有种信息量很多密密麻麻的感受。
「日历APP」中日期之间间距和屏幕间距对比
具体「Law of Proximity 接近法则」的意思是:相互接近的事物被认为比相隔较远的事物更加相关。
格式塔理论中的接近法则示意图
这里密密麻麻的感受还有另一个理论基础「米勒定律」,因为人同时处理信息大约是「7±2」条信息,当信息量超出这个数量后出现,本能上一定是先排斥的,大家回想下如果你要填写一个复杂表单时候的场景,就是这样的感觉。
米勒定律的示意图
我们对比下「提醒事项APP」中的日历选择,间距处理保证了日期距离是比外面小的,日历看起来就是一个整体可操作的控件状态,如果拿「格式塔理论」和「米勒定律」来看的话都是在合理范围内,事实感受也是这样
「日历APP」和「提醒事项APP」日历进行对比
「时间控件」是通过点击展开的,如果这个简单控件,仅展开动效足以让用户理解,只是这「时间控件」中包含5个功能占了 1/2 的屏幕,动效解决不了,加上「对比1」的日历间距问题,信息量巨大且复杂。控件里面除了标题做了「文字加粗」处理去表现层级,在「上下衔接 or 左右递进 or 背景颜色」都没做很多工作。
和上一级样式是在太接近,没有能明显区分开,和上一层级融合到一起后,界面看起来从一行行就变成点击后一下子增加「爆发式」的信息出现,观感复杂+信息量变大。如果处理合适「理想中的层级关系」应该是图片右边这样的,用户一眼看到的是一块块而不是一个个。
日历APP 时间控件展开后感觉是「碎裂」,理想应该右侧这样块状的层级结构展开。
再来对比「提醒事项APP」中的层级关系,整个「时间控件」左右都有缩进,左上和上一级的衔接处分割线也做了处理,加上上一级日期标题前有个「日历ICON」,很自然在视觉上就出现了上下层级关系出现,内容一样看起来清晰简洁很多。
「提醒事项APP」中用缩进和风格线去表现层级关系
再把视角放到页面布局中,「日历APP」采用的是边到边布局(Edge to Edge)方式,「提醒事项APP」采用的是卡片式布局(Card)方式。
在 iOS 系统中「边到边布局」是从 iOS7 后苹果开始采用的方式,优势是把极大增加了屏幕空间利用率,可显示内容增加,当时主打机型是 4 英寸屏 的iPhone5s,,屏幕空间有限。
iOS6 和 iOS7 设置界面的对比
从图片中里面是不是感觉 iOS6 也有点卡片式布局的意思,其实大家当时对 iOS6 印象还是「拟物化」,这里也就不展开了。
「卡片式布局」是被 Google 推崇起来的,当时有款产品叫「Google Now」(现在已经下线),这个产品可以语音互动&主动提醒(飞机、路况、比赛比分、突发新闻等等)信息内容给到你,包含的信息内容多样且复杂,用了卡片设计去解决了信息多而不乱的问题,信息和信息之间互不受到影响。
GoogleNow 主界面,卡片设计为主
「Google Now」产品已经下线,找了个介绍视频(https://v.qq.com/x/page/f03052ojg4u.html),大家可以注意里面不同场景下的卡片的布局都是不同的,也方便未来的扩展。
回到这两个页面布局对比中,不过不展开「时间控件」这样对比来看两边布局并没有很大的问题,具体看是要更多「包容」还是要「屏效」。
不过这里我们对比的是「时间控件」,这部分看来「卡片式布局」是更合适的,布局能包容不同复杂的信息,块和块&功能和功能之间是更加清楚,不会引起混乱。
现在很多产品也都在考虑「卡片式布局」,像「手机淘宝」这两年基本上已经完全改造成「卡片式布局」,我理解是因为手淘信息流复杂&个性,照片和元素的出现都不是固定的,用卡片作为「容器」去包容「内容」,让界面有秩序。
但这里还是要提一嘴信息流不要「无脑」追「卡片式布局」是最好,比如媒体为场景的APP,显然「边到边布局」显然更合适,比如 Instagram ,要给照片以更多的展示空间,也比如电商中对商品品质有信心的,那也适合「边到边布局」,比如 SNKRS,对球鞋品质表现的更加到位。
先理解再去设计「适合自家产品」的风格是个挺重要的事,毕竟一个产品风格会用很久,改动成本很高。
真的是抱着「心惊胆战」的心情去做的对比,苹果设计一直都是行业标杆,这次是想趁聊对比时「抛砖引玉」聊聊「界面细节是如何决定设计品质」,这些东西非常小,合作上下游也不一定在意,觉得差不多就好。现在产品迭代速度飞快,留给设计师的时间也不多,怎么样能够快速有效地把细节处理好,是一个值得长期讨论的话题。
最后抽取一些文章中的「关键词」做个总结:
好了,今天和大家就唠叨到这。
作者:icojump,微信公众号:边设计边管理
本文由 @icojump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篇介绍了表单的使用,表单有很多控件,比如输入框,密码框、文本域,按钮等。按类型可分如下:
此类控件有很多种类型,使用<input type="类型">语法,常见类型如下:
type 值 | 含义 |
text | 文字字段 |
password | 密码域,用户看不到明文,以*代替 |
radio | 单选按钮 |
checkbox | 多选按钮 |
button | 普通按钮 |
submit | 提交按钮 |
reset | 重置按钮 |
image | 图像域,用图像作为背景的提交按钮 |
hidden | 隐藏域,不可见的输入框 |
file | 文本域,用于上传文件等非文本数据 |
文本输入框和密码框
除了显示形式不一样,其它属性一样,有以下属性:
如下是文本输入框和密码框制作一个登录表单
html代码:
<!DOCTYPE html>
<html>
<body>
<h1>用户登录</h1>
<form action="/demo/html/action_page.php">
<label for="fname">用户名:</label><br>
<input type="text" id="username" name="username" value=""><br>
<label for="lname">密码:</label><br>
<input type="password" id="pwsd" name="pwsd" value=""><br><br>
<input type="submit" value="提交">
</form>
</body>
</html>
显示效果:
HTML5 输入类型
除了以上几种类型,HTML5 还增加了多个新的输入类型:
如下代码:
<!DOCTYPE html>
<html>
<body>
<form action="/demo/demo_form.asp">
数字类型(1 到 5 之间):
<input type="number" name="quantity" min="1" max="5">
IE9 及早期版本不支持 type="number"。<br>
color 选择颜色:
<input type="color" name="color"><br>
生日:
<input type="date" name="bday"><br>
年月:
<input type="month" name="bdaymonth"><br>
年周:
<input type="week" name="week_year"><br>
时间:
<input type="time" name="usr_time"><br>
一定范围
<input type="range" name="points" min="0" max="10"><br>
E-mail:
<input type="email" name="email">
能够在被提交时自动对电子邮件地址进行验证<br>
搜索:
<input type="search" name="googlesearch"><br>
电话:
<input type="tel" name="usrtel">
目前只有 Safari 8 支持 tel 类型。<br>
url:
<input type="url" name="url">
提交时能够自动验证 url 字段<br>
<input type="submit">
</form>
</body>
</html>
效果如下:
单选和多选按钮
使用 type = “radio” 和 type =“checkbox” 定义是单选还是多选,除了name和value属性外,单选和多选都有一个 checked属性定义默认选择的项,checked = “true”指选中那个选项,表单会将 checked = “true” 的选型值传递给后台。
如下实例:
<!DOCTYPE html>
<html>
<body>
<h4>单选和多选</h4>
<form action="/demo/demo_form.asp">
水果:
<input type="radio" name="shuiguo" value="banner" checked> 香蕉
<input type="radio" name="shuiguo" value="apple"> 苹果
<br><br>
省份:
<input type="checkbox" name="shengfen" value="shannxi" checked> 陕西
<input type="checkbox" name="shengfen" value="sanxi"> 山西
<input type="checkbox" name="shengfen" value="gdong"> 广东
<br><br>
<input type="submit">
</form>
</body>
</html>
显示效果:
单选和多选传递给后台的数据是不一样的,如下会看到地址栏中的数据,多选会发送多个值,后台将会获取一个数组形式的数据。
/demo/demo_form.asp?shuiguo=banner&shengfen=shannxi&shengfen=sanxi
普通按钮、提交按钮、重置按钮
普通按钮:type = “button”,一般配合脚本使用,语法如下:
<input type="button" name="名称" value="按钮值" onclick="脚本程序" />
value 值就是按钮在页面显示的文字,onclick属性定义了脚本事件,这里指单击按钮时所进行的处理。
如下示例:
<!DOCTYPE html>
<html>
<body>
<form>
<input type="button" value="普通按钮">
<input type="button" value="打开窗口" onclick="window.open()">
<input type="button" value="您好" onclick="alert('您好')">
</form>
</body>
</html>
单击您好按钮
提交按钮:type = “submit”,用于提交表单内容,是一种特殊按钮。
如刚才的登录表单,提交后会返回结果:
重置按钮:type="reset",用于清除表单数据,也是一种特殊按钮。
输入数据
点击重置按钮后,表单数据清空
重置清空数据
HTML5 按钮
除了使用input定义按钮,还可以使用 html5 新增的<button> 标签定义按钮,button 使用语法如下:
<form action="/demo/html/action_page.php">
<button type="button">普通按钮</button>
<button type="submit">提交按钮</button>
</form>
其它输入类控件
隐藏域 —— hidden
文件域 —— file
如下示例:
<form action="/demo/html/action_page.php">
<label for="fname">隐藏域:</label>
<input type="hidden" id="hidden" name="hidden" value=""><br>
<label for="lname">文件域:</label>
<input type="file" id="file" name="file" value=""><br>
<input type="submit" value="提交">
</form>
显示效果
可以看到,隐藏域在页面中不显示,单击文件域选择文件按钮可以选择文件,比如word文件,电子表格文件等,会以非文本方式传送到后台的,常用来实现文件上传功能。
除了input 类型的控件,还有文本域 textarea ,一种特殊的文本框,它与input 文本输入框的区别就是可以输入多行文字,input 文本输入框是单行的无法输入多行文字。
如下示例:
<p>textarea 元素定义多行输入字段。</p>
<form action="/demo/html/action_page.php">
<textarea name="message" rows="10" cols="30">The cat was playing in the garden.</textarea>
<br><br>
<input type="submit">
</form>
效果如下:
rows 属性定义文本域的高度是几行,cols 定义文本域宽度占几列,比如上面定义了高10行宽30列的文本域。
下拉菜单作用和单选按钮类似,只不过它更加节省空间,当要选择的选型很多时,就不适合使用radio空间,所以当选项很多的时候,使用下拉菜单,语法如下:
<select name="名称">
<option value="选项值1" selected>选项1</option>
<option value="选项值2">选项3</option>
更多option......
</select>
多选列表和多选按钮类似,一样为了节省空间,当数据选项比较多时,使用多选列表,语法如下:
<select name="名称" size="可看见的列表项数" multiple>
<option value="选项值1" selected>选项1</option>
<option value="选项值2">选项3</option>
更多option......
</select>
多选比下拉菜单不同之处是多了一个multiple属性,定义多选的,且表现形式也不一样,不是下拉而是一个列表。
如下代码:
<!DOCTYPE html>
<html>
<body>
<form action="/demo/demo_form.asp">
下拉菜单:<br>
<select name="cars">
<option value="volvo">Volvo</option>
<option value="saab">Saab</option>
<option value="fiat">Fiat</option>
<option value="audi">Audi</option>
</select>
<br>
多选列表:<br>
<select name="cars" size="3" multiple>
<option value="volvo">Volvo</option>
<option value="saab">Saab</option>
<option value="fiat">Fiat</option>
<option value="audi">Audi</option>
</select>
<br><br>
<input type="submit">
</form>
</body>
</html>
显示效果: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多选列表多选时需要按住ctrl键同时鼠标单击选择才能多选,效果如下:
到这里,已介绍了大部分的表单控件,现在你可以使用他们制作自己的表单,表单通常在动态网站中使用,这为以后制作动态网站打下基础。
还有许多属性没有讲到,比如html5新增的一些属性和功能,可自行参考 w3cshool 等网站学习,感谢关注,学习愉快!
上篇 : 前端入门——html 表单
下篇: 前端入门 —— 网页中使用窗口框架
*请认真填写需求信息,我们会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