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
作者:萧放(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人类学与民俗学系主任、教授)
七夕晒书是中国的古老传统,东汉《四民月令》已经记载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东晋时期此习俗仍在流行。当时的名士郝隆生性诙谐,七夕节见富有之家都在晒红红绿绿的绫罗绸缎,他便在庭院日光之下袒腹而卧。人们好奇地问他在干什么,他说他没啥可晒,只好晒腹中书,聊以应俗。从此,“袒腹晒书”成为七夕佳话。其实,晒书曝衣这一古老的节俗在民间世代传承,不过一般是在农历六月六,民谚有云“六月六,晒红绿”。当然,六月六与七月七往往是民间社会开展节会活动的时间,南方稻作区乡村的节会常以六月六为起点,到七月七结束。
目前,七夕晒书晒古籍已经成为一种新风尚。这样的古代节俗重回日常生活,对于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七夕晒书晒古籍,看起来只是一个小小古俗的复兴与重建,其实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社会建设具有多重价值。
其一,七夕晒古籍,晒的不仅是古籍文献,更是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温情与敬意。中国是文献大国,从商朝甲骨文“有典有册”开始,文字文献有三千年历史。历代王朝都重视经典文献的研究传承,我们祖先的精神观念、道德规训、国家治理经验、社会治理方式、文学与历史的精华,以及开物创制与日常生产生活智慧无不载于典籍。这些典籍经历了无数次战争与自然灾难,在岁月长河的考验中传承至今,为今天的中国人提供了继续前进的文化基础与巨大的文化自信。如今,我们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将古籍文献展陈出来,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历史文化,体会古人“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家国情怀。
其二,七夕晒书,晒的不仅是书,更是当代中国人读书爱书的热情。这些年在文化强国战略推动下,爱书读书的人越来越多,我们在地铁、候车室、咖啡吧等公共空间里随处可见读书的场景。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爱读书就是爱智慧,读书人多了,明事理的人也会更多。充满书卷气的社会,是平和有序的社会。毋庸讳言,我国总体的阅读氛围仍有待加强,在浮躁时代沉下心来读书的习惯还在培育阶段,我们对书的感情也远不如古人。我们要利用七夕晒书的机会将读书的好风气带动起来,比如开读书会、在微信晒书单等,形成崇尚学习、热爱读书的社会氛围。
其三,七夕晒书晒古籍,晒的是传统节俗在当代绽放出的新色彩,为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提供新鲜案例。在新时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我们用心研究传统节日和传统习俗,从今天的生活需要出发,从丰富的节日传统中寻找能够转换与化用的节日要素,为强化我们的文化根脉意识、丰富与活跃我们的生活提供源头活水。七夕晒书是一个古老的习俗,它在七夕节中与乞巧习俗、牛郎织女相会传说等相比并不显著。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过去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不高,人们对文化的追求没那么强烈,因此没有形成普遍性的节日氛围。今天我们进入全民阅读阶段,利用传统习俗激发全社会读书学习的热情,是传统节日习俗的重建与新生。
几年前,江西一位从事乡村旅游的人联系我,请我帮他们策划七夕活动,我提出七夕晒家谱。家谱是村落文化特色,晒家谱对于游客来说很新鲜,对于村民来说是加强交流认同的好机会,这样的内外视角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合适选择。七夕晒书传统的新生,为我们激活传统节日现代价值提供了鲜活案例,期盼七夕晒书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项目团队:光明网记者张宁、廖慧、李方舟、张倩、邱晓琴、王蕾、董大正、李伯玺 光明日报记者 方莉
《光明日报》(2024年08月12日 07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视网消息:据中国驻洛杉矶总领事馆消息,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监测,8月7日南加州贝克斯菲尔德附近发生5.2级地震及多次余震,8月12日洛杉矶市附近发生4.4级地震。截至目前,中国驻洛杉矶总领馆未收到中国公民伤亡报告。
中国驻洛杉矶总领馆提醒领区中国公民及时了解掌握地震自救知识,适当储备饮用水、食品、防灾急救用品等应急物资。如遇紧急情况,请及时拨打911,遵从当地政府发布的疏散安排和撤离指引,积极配合现场管理人员指挥,尽快转移至安全地带。
更多防范地震灾害信息可登录美联邦应急署FEMA网站查看:https://www.ready.gov/zh-hans/earthquakes
美国紧急求助电话911(可请求中文服务)。
外交部全球领事保护与服务应急热线(24小时):+86-10-12308或+86-10-65612308
驻洛杉矶总领馆领事保护与协助电话:+1-213-8078052,电子邮箱:LA_LB@csm.mfa.gov.cn
来源:央视网
驻村手记?】
光明日报记者 刘已粲
午后的山西大宁,天气愈发闷热。罗曲村村支书李鹏飞的手机猛地一震,跳出了一条信息:大宁县气象台发布雷暴大风蓝色预警。
他心头一紧!
旋即手机响了起来,电话那头,传来了昕水镇干部贺斌急切的声音:“小冯村要紧急转移住在山脚的村民,用车紧张,快来支援!”
15分钟后,李鹏飞驾车赶到了紧邻罗曲村的小冯村。不待车停稳,贺斌便火急火燎地迎上来:“已经转移了16户,还有2户,咱一起往后村去。”
村道蜿蜒,离山体越来越近。一转弯,郭小鹏家的小院映入眼帘。前些年大汛时,郭家附近的山体发生过小型滑坡。这里虽说离山尚有一段距离,三孔窑洞也刚修缮加固过,但每逢雨季,大家心里总不托底。
“小鹏,在家吗……”
话音未落,郭小鹏走了出来。“村主任在群里一通知要下暴雨,我们就开始收拾行李了。一家四口正商量着上谁家去避一避,又怕给亲戚们添麻烦。”郭小鹏面露难色。
“这好说,离咱村最近的临时安置点就在客运站边上,能洗澡、有盒饭,你们一家人先将就将就。”贺斌引着一家人往院外走,叮嘱道:“再看看证件、行李,都带了没有?相跟上,坐我车!”
送走郭小鹏一家,村干部们又匆忙赶到独居的丁成生家。丁家窑洞依山而建,已有些年头。看到大家来了,年近七旬的丁成生拎着一个塑料袋,转身就要锁门。
“老丁,都准备好啦?”李鹏飞快步上前接过袋子。
丁成生点点头:“村里刚来电话,说有车送我去城里闺女家。电话一撂,你们就来了。”
路上,聊起转移的事,丁成生说,政府都是为了咱好。这个道理,也是从事上“磨”出来的。有一年汛期,眼看着雨越下越大。被雨水浇透的干部们挨家挨户动员受灾户转移,可大家都不太情愿,特别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惦记着家里的粮食物件、鸡鸭牛羊,倔得很。得亏了干部们一再坚持,这边大伙儿前脚刚转移,那边山上的落石就滚了下来。
丁成生转头望向记者:“后来,你猜怎么着?雨停了,村民们回家一看,四处摸排巡逻的干部们快成泥人儿了,还帮着把受灾户家的家禽牲畜赶到一块,集中喂养起来……”
“这个我有发言权,大伙儿的安全意识是越来越强了!”正在开车的李鹏飞接过话茬,一到雨季,村民们只要发现山上、河里有什么情况,一个电话就打到村委会。村民之间还会相互提醒和帮忙,做好撤离的准备。
正说着,老丁的女儿家到了。突然,大雨倾盆而下。趴在车窗上,丁成生喃喃道:“这雨,来得可真急啊!”
《光明日报》(2024年08月12日 04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请认真填写需求信息,我们会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