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以来,随着疫情方面的数据逐渐增多,一些互联网公司也纷纷发布一些可视化的数据产品服务,让用户可以实时并直观了解最新情况,可谓一个便民利器。而本文,则通过丁香医生、以及腾讯新闻推出的“疫情实时动态”可视化服务,总结分享其中运用到的一些常见的数据可视化经验。
阅读指南:
(1)受众人群:初级产品经理
(2)阅读收获
首先,需要先简单澄清下数据可视化的基本概念。数据可视化,实质上是把一些概要信息(数据、关键内容),并结合动静态的图像视频等形式进行展示,从而清晰传递核心信息。较为注重视觉层面的触达。
所以我们需要在数据之中挖掘一些重要的价值信息,并以一个可观的方式呈现。而“重要”的定义是十分明显的,核心数据、用户感兴趣、有决策意义,都可称之为重要。
根据马斯洛五层次需求理论,那么数据可视化在其中属于什么层次的需求?
受疫情影响,生命安全成了最重要的社会需求。那么满足大众对这方面的广泛需求,推出这样的数据可视化产品是十分有必要,满足用户对疫情情况、资讯信息、医疗信息等方面的获取,从而保障自己基本的需求。
(1)脉络
初始,丁香医生率先推出一个H5的可视化页面,汇总披露病例数据。随后,一些大厂也开始陆续推出,包括头条、腾讯等等。
而为什么大家都纷纷推出这样的数据服务,从战略层来说:一是做好企业责任,满足用户的知情需求;其二是满足自己的平台用户,并吸引流量,这都是拉新、促活的宝贵方式。
而展示的信息,主要包括每日的新增、累计病例数,各地区的病例分布,以及疫情新闻、医学知识等方面的内容。
(2)价值
而接下来,也将依据用户体验五要素中的范围层、框架层、表现层,分别对这个疫情数据可视化的产品服务进行分析。
范围层的定义是决定这样的产品服务需要提供什么范围内的功能服务,什么是不做的。以及要做的数据指标,哪些是关键的,哪些是次要的。所以我们可以罗列一下这样数据可视化产品,基于用户的需求是需要准备什么样的数据指标。
上图摘自国家卫健委某日的全日数据,在制作可视化的时候,需要考虑数据源的出处以及能提供什么样的指标及口径。
从中可以看出,大致可以划分两类关键数据:一个是病例的数据,一个是辅助性的数据。我们需要从中挑出其适合展示同时也是用户需要关心的数据。
通常做这种可视化产品,总结性的数据是十分关键的。而基于用户的关注点,每日新增、累计,就是其中的关键。
另外,基于“时间”和“地区”,代表了数据的“属性”。而属性则反应了这个数据可以以什么样的特点进行展现。而“时间”和“地区”是,最适合以数据趋势和数据分布的两种主要数据可视化表达形式。
从下表可以看出,3家平台的数据指标在展示上是比较一致的,核心指标都一一罗列展示。
其中在时间的“小时”级别,以及“解除医学观察”等细分指标都不做展示,我认为主要出于以下目的:
框架层的定义是指根据要做的功能范围,应该确定如何正确布局和设计,可以简单理解为PPT的排版一样,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排列展现这些元素。
首先,我们需要先看看上文提及到的几类数据指标,重新分类一下,并标记相应的优先级。
显然按照合理的布局应该是:
大致的布局是已经清晰了,那么接下来就需要基于数据类型采用合理的可视化展示形式。
前面也提过,由于是时间和地区下的各类数据,基于这样的属性,是可以做趋势、地域、列表等分布的展示方式。支持趋势的图形则主要为折线、柱状图,支持地域分布类型则为地图,而列表则为常规的类报表方式等。
其中,由于时间跨度较长和地区明细较多,如果使用柱状图,则会显得横轴较长,所以在有限的手机屏幕尺寸下,是不适宜展示的。
(Echarts部分地图特性截图)
所以在这里,更倾向于采用粗一些的2D省级行政地图形式,开发周期短,且满足最基本需求。
(1)汇总数据
相同点:
差异点:
评价:正常应遵循“标题+具体数值+较昨日变化”这样的排列比较合适,上下顺序先从标题了解该指标的含义,居中放大具体数值,突出关键信息,其次显示较昨日变化对比,感知变化情况。
(2)各指标趋势
相同点:
差异点:
(3)国内各省市分布
相同点:统一以常规列表分布展示国内各省市的疫情数据情况,并集中以地区、确诊、死亡、治愈等字段。
差异点:
评价:
(4)海外各国分布
展示方式如国内疫情一致,这里不多说。而唯一不同的是,丁香医生在全球各国的基础做了“洲”单位的分类。这样的好处是,分类显得更有层次性,了解某个范围内的地区更有显著性。
表现层所关注的,是页面各个元素组件的形状、色彩和大小比例搭配。同时数据可视化十分重视图形色彩的表达,一个好的视觉设计,能够为数据的信息传递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上图可以看出,3家平台都展示了4个关键指标“确诊”、“疑似”、“死亡”和“治愈”,以及在色彩选择上,尽管有具体色值的差别,但是理念是都较为接近的。
地图分布通常是以颜色深浅代表数据的“密集程度”,那么就要确定2个关键的地方,1个是色系,另外1个是合理的刻度比例。前者根据数据内涵确定合适的色系进行表达,后者是做色系的层次区分。
以上就是此次疫情数据下,在可视化应用上的一些体验总结,3家都遵循了一些基本原则,同时也有各自的一些风格。而数据可视化的应用需要兼顾不同的因素,达到最佳效果。
一个理想的可视化设计流程,需要经历“数据指标的范围筛选、页面的布局抉择、可视化的视觉设计“等关键步骤。
3家平台地址:
丁香医生:https://ncov.dxy.cn/ncovh5/view/pneumonia
:https://i.snssdk.com/ugc/hotboard_fe/hot_list/template/hot_list/forum_tab.html?activeWidget=1&city_code=440300&city_name=%E6%B7%B1%E5%9C%B3&tt_from=weixin&utm_source=weixin&utm_medium=toutiao_ios&utm_campaign=client_share&wxshare_count=1
腾讯新闻:https://news.qq.com/zt2020/page/feiyan.htm?devid=EB886059-83CA-4F1F-AB3A-B64FCD87D7F7&qimei=eb886059-83ca-4f1f-ab3a-b64fcd87d7f7
作者:A.D,数据产品一枚;公众号:吾某
本文由 @A.D.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着携带设备的越来越普及,移动端项目会越来越多的接触。所以想给大家介绍一下移动端适配那点事。#前端#
手机物理像素点
每个像素都是由三原色组成的单元。
1080*1920就是横向1080 纵向1920个物理像素点。
随着手机发展 从 720p 1080p 到现在的 2k 4k,逻辑上如果手机分辨率翻倍,岂不是之前的网页都缩小成一半了,不能迭代一次开发一次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引申出 逻辑分辨率 的概念了
设备独立像素(Density-independent Pixel, DIP) 又称密度无关像素。这个点代表一个可以由程序使用的虚拟像素。就比如 以前 360p 屏幕(宽360个物理像素 高640个物理像素) 的时候,你的 1px(一个逻辑分辨率) 定位一个 物理像素点。等到了 720p(宽720个物理像素 高1280个物理像素) 的时候 1px 定位 2*2个物理像素点
程序虚拟像素与物理像素的对应关系
PPI超过326的屏幕就是 视网膜屏幕(Retina)#iPhone#
PPI计算方法
设备像素图
上面设备列表图中的 Dpr算法:
设备像素比(DPR) = 物理像素(DP) / 设备独立像素(DIP)
这样关系就清楚了很多,通俗的说 1个css程序像素占用多少设备像素
这个数值一般都用在多倍图中,就是UI切图,经常会有一倍图,二倍图(@2x),三倍图(@3x)。
因为图片也是由像素点组成的,如果Dpr为3 ,100*100px 的img 元素,就应该放入一张实际宽高 300*300 的图片,这样才能清楚的展示。如果放入100*100 的图片,没有占满的像素点,会通过算法去取附近点的颜色,图就会模糊。放600*600 的图,多出的像素点会通过算法取平均色,图就会钝化。
一般认为 移动设备上有 三个 viewport
移动端浏览器的默认布局视口, 可以通过 document.documentElement.clientWidth 来获取。
移动设备流行之前,pc网页大行其道,一开始为了让所有网站正常显示,移动端浏览器就决定默认情况下把viewport 设为一个较宽的值(980px)。这样pc端的网站也可以在手机上正常显示。
代表 浏览器可视区域的大小,可以通过 window.visualViewport 来获取
最理想的 viewport ,宽高等于设备屏幕的物理宽高,剔除了分辨率的干扰,针对同一 ideal viewport 设备开发的网站,都将完美呈现。
理想视口可以 用过 meta标签去实现
<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width=device-width,initial-scale=1,minimum-scale=1,maximum-scale=1,user-scalable=no,viewport-fit=cover">
宽度等于设备宽度,初始页面缩放1倍(就是不缩放),最小最大缩放1倍,禁止用户缩放
最后这个 viewport-fit=cover 是针对iphone刘海屏的,刘海跟ios底部操作栏会使网页不能全屏
淘宝移动端meta设置
<meta name="App-Config" content="fullscreen=yes,useHistoryState=yes,transition=yes">
<meta content="yes" name="apple-mobile-web-app-capable">
<meta content="yes" name="apple-touch-fullscreen">
<meta content="telephone=no,email=no" name="format-detection">
<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width=device-width,initial-scale=1,minimum-scale=1,maximum-scale=1,user-scalable=no,viewport-fit=cover">
原始不适配 -- viewport控制缩放 -- 媒体查询 -- 响应式布局 -- 移动端分流 -- Rem
移动端分流原理,主要是通过 UA(User Agent用户代理)去判断上网设备, 比如移动端输入 pc网址 https://www.toutiao.com/,就会跳转到 https://m.toutiao.com/ (移动端适配地址)。
附上判断的js代码
function IsPC() {
var userAgentInfo = navigator.userAgent;
var Agents = ["Android", "iPhone",
"SymbianOS", "Windows Phone",
"iPad", "iPod"];
var flag = true;
for (var v = 0; v < Agents.length; v++) {
if (userAgentInfo.indexOf(Agents[v]) > 0) {
flag = false;
break;
}
}
return flag;
}
现在项目适配使用的是 vw + rem
rem(font size of the root element)是指相对于根元素(html)的字体大小的单位。
vw是可视窗口的宽度单位,不受设备分辨率影响, width: 1vw 等于 width: 1%。倘若 浏览器宽1000px,1vw = 10px
移动设备的原型图一般都是二倍图(宽750px)
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手机网站已经成为企业和个人宣传、推广和营销的重要渠道。WAP手机网站由于其适应手机屏幕大小、便于移动端访问和下载等特点,更是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然而,WAP手机网站的设计和开发与传统的PC网站有所不同,需要考虑手机屏幕大小、网络速度、用户操作习惯等多方面的因素。下面小编就和大家简单介绍一下WAP手机网站设计需要注意的点。
WAP手机网站
*请认真填写需求信息,我们会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