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营销服务商

电脑端+手机端+微信端=数据同步管理

免费咨询热线:

金台论策:让跑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意味着什么?

金台论策:让跑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意味着什么?

者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改革完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马拉松运动参与面广、影响力大、产业链长,在服务全民健身、赋能地方产业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23年11月,人民网研究院推出“中国马拉松,何以高质量”系列访谈第一季,产生强烈反响,发挥了良好的舆论引导作用。2024年1月,人民网研究院发布《2023中国路跑赛事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首次提出“路跑赛事高质量发展评估指标”。

2024年上半年,马拉松赛事热度持续攀升。为进一步深入探讨相关话题,人民网研究院日前推出“中国马拉松,何以高质量”系列视频访谈第二季。

在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方面,马拉松运动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让跑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路跑在运动特性、在文化精神层面具有哪些独特特征,值得深入探讨。

围绕相关问题,人民网研究院近日推出“金台论策”系列视频访谈“中国马拉松,何以高质量”系列访谈第二季,第五场主题为“关乎文化:让跑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意味着什么”,邀请金色山谷体育创始人运艳桥,北京医院主任医师、心血管运动医学中心主任、心内科党支部书记汪芳,深圳淳如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淳,特步跑步发展中心副总监施学炼,人民网网上群众工作部高级研究员刘鹏飞等专家和行业代表展开讨论。访谈主持人为中国马拉松年度人物、人民网监事会主席、研究院院长唐维红。

访谈现场,由左至右依次为唐维红、运艳桥、汪芳、李淳、施学炼、刘鹏飞. 视频链接:http://yjy.people.com.cn/n1/2024/0805/c439863-40292869.html

跑步故事:“每天不跑感觉缺点什么” (视频链接:http://yjy.people.com.cn/n1/2024/0805/c439863-40292875.html)

唐维红首先请访谈嘉宾从自身经历出发,分别讲述自己的跑步故事。

中国马拉松年度人物、人民网监事会主席、研究院院长唐维红

运艳桥是2013、2017两届香港100越野赛冠军,2017年全运会历史上首枚马拉松大众组金牌获得者,2019年TNF100公里冠军,被网友称为“中国越野跑第一人”,马拉松个人最好成绩(Personal Best, PB)2小时24分。他介绍,自己从2007年大学在读期间就开始跑步,这些年一直坚持下来,“每天不跑感觉生活里缺点什么。”他表示,如今跟很多合作伙伴聊工作不是通过一起吃饭,而是通过一起跑步,跑步已经成为了他的一种生活方式。

北京医院主任医师、心血管运动医学中心主任、心内科党支部书记汪芳

汪芳表示,跑步是自己保持健康的方式。2017年发现自己患上了高血压,由此开始跑步,“半年的时光,我的血压就完全控制好了,而且停了两种药物。”作为一名心血管大夫,汪芳一直在研究心血管运动医学,看诊时,会测试患者的心肺耐力,开具运动处方,提供具体的运动指导,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预后。此外,她还投身以健康生活方式预防疾病的科普工作一线,向大众传递健康生活理念。

作为一名马拉松奖牌设计师,李淳提到,自己十年间坚持跑步,体重从210斤降到140多斤,工作和事业都有了新的改变。很多跑友都拿到过自己设计的奖牌,这是最有成就感的事情。这些年,马拉松赛事给了自己更多的灵感,有了更多的时间去了解每一个城市的文化,希望通过自身工作影响到更多有影响力的人,将人生的马拉松战线拉得更长。

施学炼介绍,个人从事IT工作十几年后,转入特步跑步发展中心做跑步推广运动。特步公司建立的“特跑族”在全国有292个分会,现在已经有接近200万人。自己也经常到全国各地与跑友见面,传递奔跑的力量。“带动身边更多人跑步,让这份工作变得特别有意义。”

刘鹏飞提到,自己日常繁重的工作需要健康的体魄,跑步是一种给自己蓄能的方式,也是对自己身体状态的一种检验。“我很感谢跑步,它会给我充电。”

唐维红表示,自己在2015年为应对失眠等身体问题开始跑步,2016年逐步完成半马、全马。跑步帮助自己更高效地工作、更健康地生活。“跑步的时间其实不是等来的,是挤出来的。我们出差,就可以带上跑鞋,到哪儿都可以跑。受益了就会坚持下去。”她表示,作为媒体人,希望影响更多人跑起来动起来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更希望通过媒体的力量助力马拉松文化的传播和马拉松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2024上半年赛事:更亲民、更有趣、更科学(视频链接:http://yjy.people.com.cn/n1/2024/0805/c439863-40292877.html)

针对上半年马拉松赛事情况,与会嘉宾一致认为,今年大型马拉松赛事越来越多,跑步的人群在增加,大众的参与度和热情也在持续高涨。

运艳桥表示,今年上半年赛事密集,出现了无锡马拉松、武汉马拉松、重庆马拉松等几大赛事安排在同一天的情况。越野跑赛事的规模近两年也迎来爆发性增长。今年6月,自己的公司在河北崇礼主办了一场越野赛,赛事设计方面有意降低参赛难度,延长关门时间,缩短参赛距离,同时安排了更加密集的补给站,让跑者既能享受到风景和补给,还能结识朋友,通过提升参赛者体验来更好推广越野赛。

金色山谷体育创始人运艳桥

汪芳表示,当前跑者的参赛热情越来越高涨,但运动要讲究科学,超量的运动会导致身体的过载,因此很多地方还需要专业人员去指导。例如,有些人患有高血压,为降压长时间跑步而不注重科学运动,结果一段时间后突然发现出现房颤了。曾有30多岁的跑者测出是“80岁的心脏”,原因是长期训练超出了自身负荷能力。希望通过筛查,让人们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发现高危人群,以科学指导助力科学运动。

唐维红也认为,要尊重科学、敬畏生命,跑步之前要有评估预测,跑步过程中也要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循序渐进。“跑步就像储蓄,你平常付出多少、训练多少,就会收获多少成绩。如果你平时就靠蛮力冲刺,肯定会带来一些问题。跑步必须要注重科学。”

李淳谈到,今年上半年跑了20多场马拉松赛事,也参加了一些小众的比赛。“好的东西,是需要看、需要交流的。跑步,让我在赛事奖牌设计方面又找到了更多的灵感。”刚参加的西乌旗首届马拉松比赛,正巧赶上可遇不可求的那达慕大会,通过跟运动员近距离交流,观看草原上的骑马、射箭、博克等比赛,启发了很多的创意。此外,自己为“越山向海人车接力赛”设计奖牌多年,每年完赛后,跑者会DIY组合各自的奖牌,拍出很多有创意的照片,为来年的设计提供灵感,已经形成一种良性互动。

深圳淳如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淳

刘鹏飞持续跟踪了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有关马拉松赛事的网民留言情况。他提到,前年以来,有关马拉松赛事的留言量数据曲线大幅上扬,去年的留言量已经达上万条。截至今年上半年的数据统计显示,大量网民留言集中在赛事中签率方面。另有超过三分之一的网友询问能否在本地或周边地区举办马拉松赛事。不少网友提出希望能够降低参赛门槛,增加马拉松赛事的趣味性和特色。数据还显示,2024年以来,有40多个城市的当地群众通过“领导留言板”询问当地政府和体育协会等有关部门是否有举办马拉松赛事的意向,有超过一半的政府机构和相关部门回应正在研究筹备中。

人民网网上群众工作部高级研究员刘鹏飞

施学炼介绍,特步在服务大众跑者方面做了很多新尝试。今年上半年,特步在6个城市40多所高校打造了“猛干”系列的接力赛。特步的跑步俱乐部已基本覆盖各个省会城市,做了很多亲子跑活动。此外,特步还做了“跑运河”系列活动,持续51天,途经19个城市,带动了几万人参与跑步运动。

倡导赛道礼仪,推广跑步文化(视频链接:http://yjy.people.com.cn/n1/2024/0805/c439863-40292881.html)

近年来,随着马拉松赛事的蓬勃发展,赛道上的不文明现象也屡有发生。访谈嘉宾认为,对于赛道礼仪,赛事组织者有责任做好相应提示和告知,媒体也要发挥自身作用,帮助做好赛道文明宣传。

运艳桥提到,在公园里跑步时,经常碰到有人在第一条跑道上走路或慢跑的情况,参加马拉松比赛时也遇到过前方有人急停的情况,希望通过公益宣传,倡导跑得慢的人群尽量将靠里面的跑道让开,做到有序通行。当跑者需要骤停或者减速时,需留意左右后方来人,做好提示,以免发生碰撞。他还表示,赛事组织者和跑者有义务做好垃圾清理工作,要让赛道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如果大家都把垃圾留在这个地方,堆得越来越多,不仅影响环境,对当地的畜牧业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汪芳提到,马拉松比赛中有乱扔垃圾的情况,影响环境。跑步时也有急停、横穿等现象,有很大的安全风险。建议办赛时主办方做好疏导,安全第一,让更多的人享受赛道的快乐。

李淳提出,组委会可以让一部分人担任赛道的文明使者,让赛道上的志愿者更加多元化,比如安排“补给兔”、“医师跑者”等。“我们看看是不是有一种更好的创意方式,让更多人通过志愿者服务,拿到赛道上的名额,从而更好地做服务。”

特步跑步发展中心副总监施学炼

施学炼认为,可以联合有影响力的跑步达人来讨论这些有价值的社会话题,将赛道礼仪做成攻略来传播,指导新手跑者。还可以让报名马拉松的跑友进行理论答题,考察是否具备基本的文明素质。李淳也表示,很多刚刚入圈的新手跑者,熟悉赛道礼仪需要一个过程,更多的是需要让他们看到榜样的力量。

唐维红表示,人民网将围绕赛道礼仪这一话题持续推进相关建议征集和传播工作,争取达成更多共识,共同营造一个更美好的赛道环境。

多维度推动“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

2024年3月,国家体育总局、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活动的通知》,鼓励各地将体育赛事活动举办地从体育场馆扩展至具备条件的景区、度假区、体育公园、商业中心、步行街等区域,推动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服务水平,加强安全管理,培育赛事活动品牌。

2024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6部门联合制定了《“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旨在落实《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有关工作要求,倡导和推进文明健康生活方式。

针对如何从政府、行业、社区等多方面发挥合力,让跑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嘉宾们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多位嘉宾提到,城市规划、小区建设时可以将运动设施、跑步步道布局在生活圈周边,以吸引更多人参与。很多城市在积极建设步道等硬件环境,人们开始热爱在家门口跑步。

嘉宾们表示,城市文明不光体现在硬件设施的建设,更在于配套服务的不断提升和完善。汪芳建议,可以让医院和社区联动,形成一些制度性要求,通过将人力物力等资源前移,让社区更多地去发挥在预防疾病方面的作用,减轻大医院的医疗负担。运艳桥表示,越野赛和马拉松服务的是相对专业的跑者,类似越野赛50公里的距离具有一定门槛,容易将大家拒之门外。为了覆盖更多人群,赛事公司应该多做一些短距离赛事,开放更多名额,让有运动习惯的人都能参与进来,增大基础人群,圈子才能做大。施学炼介绍,特步今年通过“特跑族”,发展了四千多名社会教练员,每周都有公益训练课,希望教授人们如何正确健康地跑步。

唐维红表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体到路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嘉宾提到了很多需要提升和改进的方面,比如需要更多的公共运动场所和设施,特别是城市中的绿地和步道等。唐维红认为,通过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可以更好地提高公众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会有更多的人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大咖的选择:运动支出在个人支出中占比多少是合理的?(视频链接:http://yjy.people.com.cn/n1/2024/0805/c439863-40292886.html)

本季访谈新增“大咖的选择”环节,通过嘉宾现场答题,阐述对热点事件的看法。本场的问题为:运动支出在个人支出中占比多少是合理的?

访谈现场,由左至右依次为唐维红、运艳桥、汪芳、李淳、施学炼、刘鹏飞

运艳桥和李淳均认为运动支出在个人支出中占比30%较为合理。对于经常参加越野赛的运艳桥来说,越野跑对装备的要求较高,需要有金钱的投入。李淳表示,马拉松运动是对健康的一种投资,是最好的保健品。“在健康上花钱,我觉得花再多,都是正比。对于我热爱的运动来讲,超值!”

施学炼选择了“10%-15%”的运动支出占比。他同时也表示,运动相关的装备和硬件设施,都是长期投入、长期可用,支出占比的“理论值还可以更高一点”。

汪芳和刘鹏飞则选择了“5%-10%”的运动支出占比,一致认为运动支出相比其他生活支出来说“相对省钱”。汪芳笑称“慢跑一公里,相当于一支水光针”,运动帮助女性节省了服装和美容的费用,主要的支出还是在防晒装备上。刘鹏飞结合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的数据提到,“5%-10%”属于大众比较普遍的运动支出占比,未来可能会上涨。

唐维红总结表示,让跑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意味着将跑步融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一种习惯和常态。这不仅涉及到身体锻炼,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它包括健康意识、时间管理、自律精神、心理调节,甚至包括环保意识——跑步是一种低碳、环保的出行方式,以及持续学习的能力——跑步也需要不断学习和进步,了解跑步技巧、科学训练方法、营养搭配等,都是跑步爱好者需要不断探索和学习的领域。

总之,让跑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全面的健康、心理和社交的综合体现,有助于提升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有人说,无论是追求完赛还是追求成绩,每一位在跑道上奋力前行的跑者都是生活的强者。只要肯一步一步向上攀登,哪怕步子再小,也依然会一点一点上升。赛道上,靠实力说话。工作、事业也如此。赛道之外,也需要马拉松精神。人生就像一场漫长的马拉松,只要坚持不懈跑好每一段路程,你终会达到理想的终点。

嘉宾合影,由左至右依次为李淳、运艳桥、唐维红、汪芳、施学炼、刘鹏飞

谈到成为一名更好的游泳运动员时,你的游泳技术非常重要,但你的身体状况也同样重要。没有良好的体能,你将无法在远距离维持你的游泳技术,导致你的游泳有可怕的“崩溃”感觉。

如果你在游泳时前几圈感觉良好,但是不久你被游泳“分崩离析”的那种可怕感觉击中时,你的游泳体能会让你失望 - 而不是你的技术!您也许在其它运动(例如骑自行车/跑步)中体力充沛,但游泳体能完全不同,需要通过特定的游泳训练进行开发。

CSS练习可以在游泳队练习,但同样可以自己或与几个朋友一起练。您需要引入正确的训练类型,以便您可以同时改善游泳技术和体能。开始这样做的最好方法是使用一种叫做Critical Swim Speed(CSS)训练的东西。

3个关键:掌握正确的平衡

Swim Smooth认为,你所做的每一次训练都应该有3个元素的平衡 - 技术练习,体能训练和开放水域技能开发。




这是如此重要,我们称这三个要素为“三个关键”。

如果你每周游泳三次,我们建议你遵循这样的过程:

CSS练习-您的巡航速度

技术练习 -包括关键的分解练习和一些有氧游泳训练。

铁人三项运动员和开放水域游泳运动员技能训练-提高你游泳的能力,包括直线,视野,跟随和舒适地靠近其他游泳者游。

许多游泳运动员犯的错误只是集中在三个元素中的一个。或许认为技术应该是他们唯一关注的焦点,或者认为这都是关于体能训练的 - 但这样做会让他们错过很大的改进领域。

CSS训练在练习中意味着什么

对于远距离游泳运动员 - 包括开放水域运动员和铁人三项运动员 - 一个生理因素至关重要:你的乳酸阈值。如果你能在阈值上提高速度,那么你的比赛时间就会下降。你在短距离冲刺或高于阈值的游泳能力在远距离游泳和铁人三项赛中无关紧要。你举重的能力也是如此。

与传统的训练相比,CSS训练以稍微慢(仅稍微!)的速度游,但每次游泳之间的休息时间要短得多。这使得重点放在开发有氧系统,这是你成为一个更好的远距离游泳运动员所需要的。

短时间冲刺然后休息的问题在于它更多地关注你的无氧系统,这对于短跑运动员来说是很好的,但对于远距离游泳运动员和铁人三项运动员来说远非理想。

CSS是Critical Swim Speed的首字母缩写。这是你的乳酸阈值速度的近似值,你可以通过做几个游泳测试(没有涉及杂乱和有创血液乳酸测试 - 只要一个秒表!)来找到它。它与乳酸盐阈值不完全相同,但它非常接近并且足够准确,足以指导您的训练。

CSS测试

CSS测试涉及两次游泳 - 400米和200米。在尝试这些游泳之前,请进行彻底的热身和小型的练习,让您习惯快速游泳。

首先是400米的时间,它不太可能影响200米,反过来则不一样。在每个之间完全恢复,轻松游泳。通过蹬壁出发而不是跳水来测两个时间。

CSS计算公式:

CSS(米/秒)=200 /(T400 - T200)

T400和T200是你的400和200米的秒数。

然后我们将您的速度从m / sec转换为每100米的时间。

CSS训练组范例

现在你知道你的CSS速度,你可以用它来设置你的训练组的速度。请记住,目标CSS速度可以提高你的乳酸阈值,成为一个更快的游泳运动员。

以下是一些例子 - 这些都是具有挑战性的训练组,你可以每周游一次:

如果你的400米是8:15或更慢:

6x200m,中间休息20秒

或者

3x400m,中间休息45秒

或者

4x(200m然后100m),中间休息10秒

或者

12x100m,中间休息10秒

如果你的400米6:20-8:00 :

8x200m,中间休息20秒

或者

4x400m,中间休息40秒

或者

5x(200m然后100m),中间休息10秒

或者

15x100m,中间休息10秒

如果你的400米6:15或更快:

10x200m,中间休息20秒

或者

5x400m,中间休息40秒

或者

20x100m,中间休息10秒

或者

3x600m,中间休息10秒

这些是你的CSS训练组。

所有这些组的关键点是持续速度和短休息。这些只是示例,你可以自己创建。

与通常训练的方式相比,您可能会发现速度稍慢但恢复时间要短得多。这是一种不同的挑战。

在前几百米的情况下,CSS感觉很容易,但随着训练的继续,你会逐渐感觉吃力。“无情”这个词可能是最好的描述!

速度技巧&节拍器

当你游CSS训练组时,重要的是调整好速度,准确地游CSS速度(在大多数情况下)。如果你开始太快,它会伤害你,你的努力不会获得相同的健身收益。

尝试以相同的速度游每次重复。这通常意味着前几百米感觉相当稳定 - 良好的速度控制是一项重要的学习技能,是业余和精英游泳运动员之间的关键差异之一。

为了帮助您发展这项重要技能,我们建议您使用Finis 节拍器。这是您游泳时放在泳帽下的小蜂鸣器。你设定一个给定间隔的嘟嘟声(比如说每30秒),等待嘟嘟声来,然后立即开始游泳。



然后,您可以调整游泳速度,以便每次发出哔哔声时进行转身。领先于蜂鸣器,你知道自己的速度太快了,并且可能会在训练的后半程崩溃。

心理方面

如果你习惯于中间更多的休息,那么当你把它写下来时,CSS训练看起来很困难。你必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快速度,并且你在每趟之间没有多少恢复时间。

大多数情况只是一种心理因素,因为你不习惯这样游泳。快速游4x 400米听起来很难,但就时间而言,相当于跑4x 1英里。对长跑选手来说,听起来不是那么困难吧?

我们建议你不要想太多,只要这样做!听起来比实际做困难得多。

如果真的太难了,或者感觉太容易怎么办?CSS测试不是万无一失的。

如果上面的示例训练组感觉太容易,那就是太容易了。稍微加快速度直到感觉很难但是可行。只要确保你始终保持同样的速度 - 不要减速。

或者,如果它真的太难了你无法完成,那么收起你的自尊心每100米增加几秒钟。这听起来不是很多,但它可以产生重大影响。

重新测试你的CSS

在过去,我们建议每3到6周重复400/200 CSS测试,你仍然可以做到这一点。如果你觉得自己的体能迅速提高了,那么每3-4周就重新测试一次,如果提高得慢,那么每6周就可以了。

视剧里经常出现能气死牛顿的情节,但是你们有没有发觉,其实这种夸张的表现在卡通动画里也很常见。

比如像这种处于不确定状态的魔镜,人物看着它的时候就能穿过去当传送门用,当人物不再观察它的时候就变成了坚固的实体。最神奇的是一拳砸碎玻璃后,手还能再收回来。

牛顿的棺材板动了一下

还有这种开一枪后自己再开车超过子弹的情节,让人目瞪口呆的是子弹半路还拐了一个弯。拉风是非常拉风了,但你有没有考虑物理学的感受?

牛顿的棺材板又弹了一下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应该是这种:为了能够达到进球的目的,汤姆猫甚至能够直接改变「现实」,这种能力快和上帝有一拼了。

牛顿的棺材板快压不住了

其实我们应该换一个思路,我们活在三次元世界,而动画人物存在于二次元的世界,所以它们的物理法则有没有可能和我们的不一样?

你还别说,真有这么一位擅长观察的观众为我们总结出了卡通世界里的10大定律,他就是美国幽默讽刺作家Mark O'Donnell。

1980年的时候,Mark O'Donnell撰写了一篇名为《卡通运动定律》的文章,这篇文章将卡通世界里的物理现象总结了一遍。因严肃的口吻和诙谐的动画效果带来的反差,文章在动画粉丝中广为流传,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卡通世界的物理定律到底有多神奇。

卡通第一定律

任何悬浮在空中的个体,除非意识到自己面临的处境,否则会继续保持悬浮。

动画片里无数的搞笑桥段都尝试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要往下看。这个定律可以说是动画片里的支柱性定律,常见于一个角色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走到屋顶、窗户和悬崖外。

只要片中的角色不往下看,他就能克服万有引力在半空中如履平地。但是当角色发觉自己的状况后,重力就开始发挥作用了——换句话说:开始倒霉了。

卡通第二定律

任何运动中的个体将会趋向于继续保持运动,除非有其他固体介入。

在这个定律中,卡通人物可以具有无限的速度,只有电线杆和巨型石头等坚硬固体才能阻止他们的运动。该定律有一个主要的特征就是:在高速运动中,角色的停止非常突然。正常人遇到这种急停的情况有可能会当场死亡。

卡通第三定律

任何个体在穿过固体后,都会留下与其身体轮廓相符合的穿孔。

这个非常好理解,就是卡通角色在追逐的过程中穿过雪堆、窗帘、木板等物体后,在上面留下了自己完整的轮廓——从耳朵到胡须一个都不会少。所以要说真正的人体描边大师,非卡通人物莫属。

卡通第四定律

物体从20层楼掉下来所需要的时间,大于或等于,将其从窗台上扔下来的人从20层楼梯螺旋向下奔跑到一楼,再把它接住所需要的时间。

这个定律描述得非常详细,简单来理解的话就是:自由落体的重力加速度没有卡通角色爬楼梯的速度快。

有网友做过计算,如果从80米高的楼上推下一个花瓶,想要在花瓶摔坏之前走楼梯接住它,自己需要以每小时144公里的速度奔跑。

卡通第五定律

恐惧可以将所有的重力法则否定。

大多数的卡通角色都具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力——恐惧。这种力量表现为:当角色受到外界的刺激时,他们会摆脱重力的束缚定格在半空中、窜到树上或电线杆上,其中精神力最强大的角色甚至能够冲出地球。

卡通第六定律

随着速度的增加,物体可以同时出现在多个位置。

这一定律最常出现在卡通角色高速运动的时候。例如当角色飞速奔跑时,他们双腿的运动频率会大幅提升,同时双腿还会出现在身体下方的不同部位,看起来就像是长了4、5条腿一样。另外,头、手臂在高速运动时也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卡通第七定律

特定的个体可以穿过在坚固表面画出来的入口,而其他个却无法通过。

如果你知道《神笔马良》的故事,就很容易理解这个定律。在墙壁上画一个入口,只有特定的对象才能利用它穿行。不同的是,即使是自己画出来的入口,也不一定能让本人通过。

卡通第八定律

需求加上意念能让物质自发的产生。

用普通人能理解的话来讲就是:卡通角色可以无视环境的限制,凭空拿出自己想要的任何东西。这个定律涉及到的范围非常广,从科幻小说到游戏动漫都有它的身影。比如GTA5里面,玩家从转盘里选择自己想要的东西后,会看到游戏人物将它们凭空掏了出来。

这一现象最早出现于一些很古老的动画中,通常是男性将女性惹毛了之后,女性凭空掏出了一个巨大的木棰子,于是人们给它取了一个名字叫Hammerspace「锤子空间」。

卡通第九定律

任何对猫科动物的暴力重组,其状态都是短暂的。

我们常说猫有九条命,但动画里的猫比这个还要夸张。在经典动画《猫和老鼠》里,汤姆这只猫被压扁、撑大、火烤、冰冻、切割和拼接,经历了无数的变形重组。但无论是看起来多么严重的损坏,只要它眨巴两下眼睛,就能在几个呼吸后恢复到自己的正常状态。

卡通第十定律

每一次复仇,都会产生一个等同的反向复仇。

有句话叫做「以牙还牙」,这个定律在广义上也能应用于现实世界。只不过在动画里,我们能收获到更多的笑料。看到施暴者被同样的手段所惩罚,是一种让人非常愉悦的体验。以上就是全球动画片都遵循的十大定律,仔细想一想,你看过的所有动画片,是不是都符合?

参考链接: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artoon_physics

http://webarchive.loc.gov/all/20011129061151/http%3A//funnies.paco.to/cartoon.html

https://www.revolvy.com/page/Cartoon-physics

https://philosaccounting.com/humor/the-cartoon-laws-of-physic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ammer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