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营销服务商

电脑端+手机端+微信端=数据同步管理

免费咨询热线:

云适配-半数CIO青睐 HTML5向企业核心应用深入

云适配:半数CIO青睐 HTML5向企业核心应用深入

日,全球领先的HTML5企业移动化解决方案提供商的云适配正式发布了《2016年中国HTML5企业应用状态报告》。这是云适配自去年针对HTML5技术在开发者群体中展开调查,并发布应用调查报告之后,再次针对HTML5在企业级应用中的更全面、更深入的一次调研。本次调研旨在帮助企业级开发人员、HTML5技术爱好者更全面的理解HTML5技术、深入了解HTML5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情况、性能表现、应用体验等,并及时在万物互联时代对移动开发等相关问题做出有效决策。

本次调查在全国范围内举行,主要针对企业开发人员、企业管理人员、企业CIO等信息化决策者,并最终回收565份有效问卷,其中前端开发者32.52%,后端开发者29.72%,产品经理9.16%, 企业信息化决策者24.39%,其它4.21%(市场或者非技术人员)。

报告数据显示,所有调研对象中,均具有较高程度的移动化部署。比如,有60.93%企业已经有实现移动化部署,14.21% 企业正在测试和部署。在已经实现或者正在移动化部署的企业中,有60.93%的企业已经实现企业办公自动化(OA)的移动化,其次是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占比34%,企业资源管理(ERP)26.5%, 内容管理系统(CMS)25.05%,人力资源管理19.4%。

该报告主体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近一年人们对HTML5技术作为一种开发手段的认知及偏好程度、HTML5在企业应用的性能、企业HTML5移动化开发的需求、人们对与HTML5在未来发展的期望和态度。

HTML5认知范围扩大,深入学习动机强烈

在所有调研对象中,有96.45%人听说过HTML5, 并且有超过71.78%的人使用过HTML5进行开发。从对HTML5的认知和使用情况分布来看,前端开发工程师仍然是人群中的主流,有92.53%知道并使用过HTML5。

而在调研人群中,所有人对HTML5技术的认知度都普遍高于去年。比如去年只有78.43%的前端开发工程师知道并使用过HTML5,今年较同期比例上涨17.9%; 今年有79.87%的后端工程师都知道并使用过HTML5,该结果较去年增长36.6%,并且超过前端开发者认知比例增长幅度。 同样的结果也发生在企业信息化决策者身上。

可即使HTML5认知率提高了,但依然有更多的人愿意选择进一步学习HTML5。有80.43%的人想去学习或者支持公司员工学习并使用HTML5进行开发。这一部分人中,除了开发者,更是有高达72.86%企业信息化决策者持同样的想法,因此未来HTML5技术进步和学习有很大的潜力。

HTML5高效开发受青睐,应用领域深入企业办公系统

HTML5火爆最初源自与微信平台,因此仍有较大比例的HTML5应用服务于企业营销,如网站的设计、商城搭建、HTML5页面分享等。但办公系统开发成为开发者重点领域,有27.23%的开发者则将技术应用于企业办公系统中。此外还有绝大部分“其它”对象,使用HTML5用于原生APP开发、远程监控、商城系统、企业管理KPI系统等与企业营销和管理相关的开发中。

开发者及产品相关人群中,对于选择HTML5作为自己开发工具的三大主要动因,有63.8%的人认为HTML5开发过程效率更高;62.91%的人认为是看好其发展前景;45.7% 的人认为HTML5技术开发入门简单。当然,也有42%也表示是出于对HTML5保持浓厚的兴趣。

HTML5渗透企业移动信息化建设管理决策应用成首选

HTML5标准出台到现在才两年时间,因此可以理解会有很多人对HTML5的技术应用持观望态度,但实际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引入HTML5 进行相关业务和产品的开发了。比如,有69.91%企业已经应用HTML5进行产品和业务相关方面的开发,并且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完全使用HTML5技术。

根据上述数据结果可以发现,企业在使用HTML5进行移动化开发比例越来多,但企业对于HTML5应用最大的期待在于它对信息化决策应用的作用。比如有49.01%的公司倾向将HTML5应用于企业管理信息化,22.77% 倾向应用于企业市场经营相关领域如门户建设、HTML5网页。

虽然纯HTML5的技术应用范围并没有足够广泛,但是无论是技术人员,还是企业开发者,对于未来移动化选型是否会选择HTML5态度非常积极。有98.43%的开发者表示,未来技术选型时会采用HTML5技术;同样,也有高达96.73%的企业持同样观点。而对于具体会选择HTML5作为技术选型的原因中,开发效率高和跨平台性是主要优点。更有趣的是,有44.41%技术开发人员认为,HTML5在企业开发性能已经接近原生。

统一标准与协同兼容,或将快速迎来HTML5爆发期

报告显示,有66.89%企业表示他们将在未来1-3年考虑使用HTML5, 24.32% 企业表示未来3-5年将考虑使用HTML5。

但HTML5毕竟还不是一个特别成熟的技术,真正落地企业并迎来蓬勃发展还需要在更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其中人们认为两个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浏览器兼容和标准问题。 比如有78.29%人认为:“浏览器厂商能否就兼容性问题达成共识”将是影响HTML5技术发展的关键;有53.29%的人认为,W3C出台优秀的HTML5标准和功能也将影响HTML5的发展。

尽管从标准到性能等一系列问题上,HTML5仍亟待改善,但这依然改变不了人们对HTML5在企业级应用中的看法。有79%的人表示将看好HTML5在企业级应用中的应用。同时,人们也对基于HTML5企业级中的发展给出了很多期待,比如发展前端的开发框架产品、 与传统技术结合实现推广、借助HTML5形成汇聚数据,统一入口的平台,联合行业中的一线公司共同推动HTML5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等等。

过去一年,资本市场对TO B 企业的关注,也间接推动了HTML5在企业级中的发展,对于HTML5存在的不足,虽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HTML5技术发展速度,但有企业也专注在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比如云适配陈本峰表示,虽然HTML5具有天然跨平台特点,但在不同浏览器上显示的效果不一致,需要经过大量的兼容性测试和修复才能真正实现“一次开发,所有平台完美运行”的理想,云适配则打造了自带内核并且专门针对企业的安全管理优化的浏览器Enterplorer,通过前端双渲染引擎技术便可以 以帮助企业摒弃升级、兼容、还有多接口开发等问题。

在标准方面,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技术与标准研究所所长王志勤也曾表示:“HTML5目前仍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前端开发的工具,而真正应用与企业开发,则必然要求它能具有承载庞大体量的企业移动信息化系统的开发,解决企业移动信息化开发的痛点,打通应用之间的信息孤岛这些功能,只有有了标准,这些固有系统之间的差异化才能统一,HTML5的功能才能更全面的完善和发挥。”

不过正因为不完美,才有了推动和建设HTML5的动力。目前由云适配发起,联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技术与标准研究所、微软、英特尔、华为、科大讯飞、金山软件、阿里巴巴等7家全球知名企业及研究机构共同成立了 “中国企业级HTML5产业联盟”,便标志着一线公司对于HTML5未来在企业应用发展中的决心。

关于云适配

云适配(AllMobilize Inc.) 是全球领先的HTML5企业移动化解决方案提供商,由前微软美国总部IE浏览器核心研发团队成员及移动互联网行业专家在美国西雅图创立,并获得了微软创投的扶持以及晨兴资本、IDG资本、天创资本等国际顶级风投机构的投资。云适配拥有多项移动互联创新技术,其Xcloud跨平云“一行代码”技术、以及企业浏览器Enterplorer的双渲染引擎技术等获得了国际专利。通过“统一办公云平台+安全管理平台+移动开发工具”一站式移动化解决方案及服务,云适配可以迅速为政府和企业构建一套安全、便捷、跨平台、跨设备,互联互通的移动跨屏办公云平台,帮助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成功拥抱万物互联时代。

从2012年至今,云适配的开放技术平台已经吸引了超过50万开发者加入;云适配Xcloud跨屏云也成功应用于超过30万家企业网站,包括中国政府网、中国共产党网、国资委、国家统计局等政府机构,微软、联想、海信等世界500强企业,光明网、中国青年报、中国企业家等知名媒体,以及清华、北大、中科大等知名大学。

TML5如果颠覆了原生APP,不会是简单的Web App崛起,而是意味着“大生态”系统的构建,包括新的操作系统、新的玩家、新的商业模式、新的产品逻辑等等。但没有几个人真的相信这种颠覆会很快出现。本文将阐述HTML5旧敌未消,新敌又起的未来。

微信打造了HTML5的“小生态”,但从业者要乖乖的!

HTML5如果颠覆了原生APP,不会是简单的Web App崛起,而是意味着“大生态”系统的构建,包括新的操作系统、新的玩家、新的商业模式、新的产品逻辑等等。但没有几个人真的相信这种颠覆会很快出现。

抛开“HTML5颠覆APP”这种骇人听闻的说辞,业界已经看到一些构建HTML5 “小生态”机会的存在,例如微信已经融入原生生态并且构建了自己的HTML5小生态。但是融入生态意味着顺从,微信亦要看更高等生态系统如Apple的脸色,遵循玩家规则。同样微信“小生态”体系下的玩家亦要学会做个乖乖的顺从者,上周张小龙的发言给HTML5游戏重燃的热情浇了一盆冰水,不知是有意或是失言,谈话中对HTML5游戏的明确拒绝让业界好不容易重燃的希望再次受到打击。

围绕着微信生态笔者说过“与虎谋皮”的话,这是对应着HTML5膨胀的野心而言。回顾互联网开放平台,Facebook造就了Zynga也毁灭了Zynga,中国互联网开放平台打击合作商出手的力度只会“有过之而无不及”,美国市场数年前诞生过Zynga这样的公司,中国出现过类似机会只是从来没有真正实现过。微信马力十足的一步步掌控电商和游戏的流量、收编媒体,如果HTML5从业者剔除更多的野心,做个乖乖的顺从者从微信的小生态内分得一杯羹还是十分现实,只是这里没有构建“大生态”和“颠覆原生APP”的机会。

HTML5是原生APP生态下的血管

移动浏览器眼下日落西山,微信这样的“小生态”系统更是无法承载过大的野心,那么HTML5和当下生态系统到底如何共处并且获得发展?“融入”正在发生!市场不是不需要HTML5技术,只是不需要HTML5从业者的野心。

HTML5正在快速融入iOS与Android主导的原生生态系统!原生APP内嵌入webview访问web页面已经成为通行做法,用HTML5开发原生APP也早不是新鲜事。并且HTML5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解决了原生APP生态的一些痼疾,例如APP的“孤岛效应”。

相比PC主导的web互联网,APP主导的移动互联网缺少了“流量促进规模化”的有效手段,“流量产生流量”即倒流的模式艰难的存在着。积分墙和广告推荐APP有效果,但是相比web时代一个链接跳转的高效模式效果又不那么理想。

微信朋友圈分享让HTML5产生了盘活移动互联网流量的巨大价值,“将内容从一个APP快速、完整、高效的传输到另外一个APP”是HTML5最擅长的部分。在去中心化的用户设备桌面上,HTML5像血管一样连接了一个个的独立的APP器官并且输送血液到不同的APP中。这就是HTML5快速融入生态的表现之一,并且发挥自由流量的价值加速和逐步改造原生生态。

HTML5想不到的未来,起爆点指标还要看美国

就在三年前,中国市场feature phone仍占据大半江山的时候,我们去谈论“云端趋势”以及智能终端的普及速度这些话题,几乎没有人准确预期今天的终端市场格局。

所谓的颠覆,往往就是在我们不可预期的情况下以一种未知的形态扑面而来。最新的美国移动互联网报告显示,所有联网设备中PC份额已经被严重挤压到不足1/4并且呈现进一步萎缩的趋势,移动支付手段也推陈出新,基于“云端”架构的移动购物、商业等行为正在重塑各个传统领域,例如星巴克2013年移动交易额超过60亿元。HTML5颠覆APP这种假大空的话题不是今天才有人说,反而是说了很久。不能说HTML5颠覆APP的可能性不存在,但是就算颠覆也不会以我们目前可以轻易预期的形式出现,不会是移动浏览器,也不会是APP内访问Web App,这些还都是适应原生生态的模式。颠覆意味着革命、革命意味着创新,只有行业积聚了足够的创新人才、创新动力以及创新资源的时候,才会推动变革,只是目前这些创新的条件几乎无一具备。

中国互联网产业比较发达,特定的文化、政策甚至汉字都为中国互联网设置了天然的保护屏障,给中国互联网从业者创造了独特的机会。但是中国互联网发展模式绝大部分仍旧是所谓的C2C即copy to China,我们使用HTML5也好、打造HTML5生态也罢、亦或是去颠覆原生APP,这一切作为中国互联网从业者更明智的做法是寻找美国市场的“对标”公司,笔者没有任何否定中国互联网从业人创新能力的意思,但是如果如此颠覆性的事件在更成熟的欧美互联网产业环境下都没有提前引爆,那么在中国更是难以独自突破。

作为一个建设性的参考指标,只有欧美HTML5市场催生了足够规模的成功案例情况下,中国的HTML5大生态领域才可能出现类似的机会。但是目前来看,完全下赌注在基于HTML5技术的纯Web模式下,机会渺茫。

HTML5确实有“三好”

APICloud刘鑫一直伴随HTML5市场的成长、关注HTML5在中国的发展,更是HTML5技术发展的坚定支持者。但是在残酷的互联网竞争环境下,3年可以造就一个公司更可以消灭一个公司,中国互联网更像“快餐经济”,把发展的指望放在5年后才可能出现的机会就等于自取灭亡。当下用HTML5远比赌HTML5更现实。APICloud刘鑫总结了使用HTML5的三点好处:

技术简单

不管怎么说,随着时间推移HTML5的跨平台属性和低技术成本的优势始终会进一步得到加强和发挥。这在融入目前原生生态的前提下,加速改造原生生态的价值完全不能小视,并且目前来看这方面优势已经得到发挥,HTML5嵌入APP降低人力和时间成本已经成为行业一大趋势。HTML5开发者应该积极利用技术简单的特性。

传播力好

近期关注HTML5游戏的从业者,大部分是更看中目前生态模式下HTML5的传播力,反而不是技术因素,尤其是基于微信朋友圈内的“富内容”快速传播,充分利用了HTML5的强大“内容承载能力”和“流量促进流量能力”。HTML5从业者应该积极创新、发挥传播力和承载力好的特性。

渗透力强

把一个HTML5的内容嵌入到任何APP中,技术工作量都很小,启动webview就可以实现应用嵌套,这些都是HTML5渗透力强的表现,透过HTML5将服务轻松落地到APP中。不过这种渗透力也存在体验的问题,并不是单纯说HTML5的web app或者游戏的技术性能,更关乎用户使用的“感官体验”,从一个APP点击忽然启动到另外一个感觉的用户界面,用户会产生不安全、陌生等感觉。在“体验经济”盛行的时代,简单的渗透和传播已经无法达到市场要求。

纵观欧美市场,相关使用场景并没有获得进一步的价值提升,反而一种全新的融入形式正在崛起——“API嵌套”。

在一个宽松的体系下,开放API成为移动互联网的一种商业主流诉求,前一段时间一则新闻让人耳目一新,“Uber开放API实现在星巴克的APP叫车”,这种不同APP之间通过API的方式融入和开放,让“跨APP的流量”成为可能,并且结合开放API开发者可以随意定制使用流程、甚至用户UI界面,增强了用户的体验,也提升了流量的价值。API经济一说由此崛起。并且API也存在技术简单、传播力好和渗透力强的优势,HTML5又生不逢时的遇到另外一个强劲的竞争者。HTML5颠覆原生APP生态未果,又遇强敌抵消优势,未来如何?

(i黑马)

声明:“中国游戏产业报告”登载此文出于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中国游戏产业报告”认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原文作者如有异议请发私信给本账号,或者联系QQ1991339862。

及时获得更多此类资讯,添加微信号“CNGgame”。

相关阅读:

页游遇克星?我国拟修法对弹窗网页广告确保“一键关闭”

完整资讯及相关文章,请点击“相关链接”。

今,HTML5 可谓如众星捧月一般,受到许多业内巨头的青睐。且不说谷歌、苹果等业内巨头把它描绘为互联网体验的未来,即便是以不服从标准著称的微软,也向它频频示好, 决心在 Internet Explorer 9 中加入对 HTML5 的大量支持。然而,HTML5的路途真的将一帆风顺么?本文将列举了一些在HTML5发展和普及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什么是HTML5?

   根据维基百科上的解释,HTML5 的前身是 Web Applications 1.0,由 WHATWG 于2004年提出。2007年,它被 W3C 接纳,并于2008年1月22日发布第一份正式草案。

   以下摘录自维基百科的文字介绍了 HTML5 的特点和与 HTML4 的差别:

新应用程序接口(API)
即时二维绘图
定时媒体播放
储存
离线
编辑
拖放
通讯/网络
后退按钮管理
MIME 和协议处理程序时表头登记

   与 HTML 4 的不同之处

新的解析顺序
新的元素:section, video, progress, nav, meter, time, aside, canvas
input 元素的新属性:日期和时间,email, url
新的通用属性:ping, charset, async
全域属性:id, tabindex, repeat
移除元素:center, font, u, strike, s, frameset, frame, applet

   战胜 Flash, HTML5 还需要什么?

   决定胜负的因素很多,在此分为两部分分析。

   一、技术方面

   HTML5 与 Flash 在功能上并不是完全重叠的,比如对于摄像头等计算机硬件的调用,仍然只能使用 Flash 或其他方法实现。但是 HTML5 却引入了一些让 Flash 不得不认真对待的元素。其中最为人所知的和最重要的即为 canvas 和 video 标签。在我看来,其他的新属性跟 Flash 的竞争关系很弱,只有此二者是真真正正要抢 Flash 的饭碗,而且一旦普及,将深刻的改变整个互联网,可谓是 HTML5 的左膀右臂。

   canvas

   在 Flash 流行之前,曾经出现过很多种在网页中实现绘图功能的方法,其中包括著名的Java Applet 。这些方法各有千秋,相互竞争不休。但是在 Macromedia 公司推出 Flash 之后,这场战争很快就结束了。

   为了对抗 Flash,又有很多新的技术被提出,其中就包括现在 Flash 的东家 Adobe 提出的 SVG。然而这没有能够阻止 Flash 迅速地被网民接受。基于 Flash 的动画、游戏等应用几乎是在一夜之间蔓延到了互联网的每个角落。

   而今,新的挑战者出现了,他就是 HTML5 的新标签 canvas。

   canvas 相比 Flash 显然是有其优点的。它不依赖于外部插件、与浏览器渲染引擎紧密结合、节约资源,最重要的是极大的简化了图形和网页中其他元素的交互过程。

   对于 Flash 来说,是 Flash中的元素与网页中其他元素进行交互是要消耗大量时间和资源的,另外在编程上也相当不方便。

而 canvas 本身就是 HTML5 的一个元素,可以像操作普通 HTML 元素一样操作它。开发人员可以将所有的代码整齐地写在一个文件里,降低了维护与更新的难度。

   然而 canvas 也有其缺点:

   其一,开发者不得不编程描绘每一个点和矢量曲线,在旋转缩放时更需要和矩阵变换打交道,这会增加描绘复杂图形的难度。而在 Flash 里,图形显示的 API 被封装在名为“Sprite(显示列表)”的类里,大部分图形元素都继承于此类,开发者可以使用多种工具设计图形,对图形进行旋转放缩只需要简单的调用类 的函数。

   其二,动画的实现存在缺憾。canvas 虽然提供了不同于传统的通过 div 块实现动画的方法,但这种方法仍然非常繁琐。开发者必须在每一帧动画显示时清空画布,然后重画所有元素,这必然导致包含大量元素的场景动画缓慢,只移动少 量元素就要重画整个画布会浪费大量资源。而且创建动画也是一件十分繁琐的事情。相比起来,Flash的实现就方便多了,虽然从最底层来说,动画时仍然需要 重画整个画布,但其被交予 Flash Player 自动处理,无需开发者手动管理。基于字节码的 Flash 在解析的过程中将会比即时编译的 HTML5 和 JavaScript 快速。一般来说,复杂动画将会更流畅。另外,良好封装的图形类和强大的设计工具使得动画的创建非常方便。

   其三,没有提供一套方便的事件体系。开发者也许需要通过捕获鼠标在 canvas 中点击的坐标,判断用户到底点击了什么图形元素。在这个过程中可能要遍历所有的显示元素并判定点是否在图形内,实现起来比较繁琐,更不要说实现事件的冒泡 和递归模型了。虽然今后出现的图形库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这实质上相当于使用 JavaScript 构建了一套事件响应模型,其效率显然不如内建于浏览器的原生事件模型高。在 Flash 中,事件也被良好封装为类,捕获点击等事件自然不在话下,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判断两个图形是否有交集的事件和函数,这在游戏编程中非常方便。另 外,Flash 的最新版本将会支持多点触摸事件的响应,而 HTML 想要支持这点恐怕要等到 HTML6 了。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HTML5 需要的几个非常重要的东西:一个强大易用的图形库、硬件加速的图形解析和重绘、一个强大的编 机器(IDE)

   目前已经出现了基于 canvas 实现的游戏引擎。但是从效果上看仍然无法与 Flash 媲美。

WebGL 的提出让我们看到了硬件加速的希望,这将极大的改进图形显示的速度。但是目前它只被少数开发版本的浏览器支持。

   IDE 方面,讽刺的是恰恰是 Adobe 为 Adobe Flash CS5 添加了一个将 Flash 转化为 canvas 的功能。在 JavaScript 方面,鉴于其为非强制类型的编程语言,对其进行代码提示等非常困难,提高编程效率较难。

   如果以上三个问题不能被良好解决,将会限制 canvas 所能实现的效果的丰富度,增加开发的复杂度,从而最终阻碍其普及。

   图为一个用 canvas 实现的绘图应用

   video

   video 标签可能是 Adobe 最反对的东西了,它极有可能打破 Flash 在在线视频领域的垄断地位。

   但目前的情况是作为 video 内容的视频存在编码问题,Apple 和微软所支持的 不是开放标准,浏览器厂商必须为其付费。因此,作为三大浏览器之一的火狐浏览器拒绝支持此编码格式。谷歌虽然也收购了一套优质的编码技术,但是目前没有迹 象表明谷歌会开放这个技术标准。

   根据最近的统计,虽然 Google Chrome 浏览器和 Apple Safari 浏览器增长很快,但浏览器市场还是主要被火狐和 IE 所统治。如果火狐坚持不支持 编码格式,video 标签的推广将会十分困难。

   所以,HTML5 需要一个既开放又优质的视频编码标准

   图为 video 标签 的演示

   二、商业方面

   团结

   要让微软、谷歌、苹果这三个在很多方面存在竞争关系的业界巨头团结一心地支持同一套标准是很困难的。

   苹果方面对 Flash 痛下杀手,微软方面则极少参与这场论战。至于谷歌则在支持 HTML5 的同时在 Android 中加入了 Flash 支持,甚至存在将 Flash 纳入 Chorme 安全沙箱的计划。在这种情况下,如果 Adobe 能够良好利用三大巨头之间的分歧并加以运作,HTML5 的前景堪忧。

   即便 Adobe 没有那样的智慧与能力挑拨三大巨头之间的关系,三大巨头自己就可能葬送 HTML5 的未来。前车之鉴就是大名鼎鼎的 OpenGL。这一标准成立之初的联盟成员几乎可以用豪华来形容,结果因为各个成员之间为了自己的利益相互争吵,使得OpenGL的发展速度远不及 Direct3D,直至到目前这样游戏市场几乎被竞争对手占据、应用范围局限在专业领域的情况。

   用户的接受

   无论各大厂商如何宣传,用户的接受才是最后的检验标准。目前来看 HTML5 在普通桌面领域可能的作为不大,与 Flash 的关系必然是长期并存。原因在于用户并不在意页面到底使用的是什么技术,而更关心最后的效果怎么样。HTML5 的 canvas 若要达到 Flash 实现的相同效果所需要的难度更大,这样限制了中小网站在网页里使用 canvas 的积极性,如果 canvas 不能普及,就相当于 HTML5 断了一条腿,而 video 标签的编码问题再得不到解决,HTML5 真的就没办法和 Flash 竞争了。

   大胆的预测

   在最后,我将对 HTML5 和 Flash 的这场世纪之战做出我自己的预测。

   首先用一个比喻描述目前的情况:

   谷歌、微软、苹果、Adobe 四家围在一起打牌,其中 Adobe 是庄家,手中的牌最多最好。苹果、微软都很想把 Adobe 从庄家的位置上拖下来,但是又不愿意合作。谷歌与 Adobe 关系暧昧,但是也有自己的打算。

   在这场牌局中,Adobe 几乎是立于不败之地的,从目前来看 Flash 被 HTML5 完全取代的可能不大,原因在于Flash 已经占领了绝大部分传统桌面终端的市场,其地位几乎无法撼动,即便 Flash 做得不够好,但是只要没到很不好的地步,还是无法被超越。虽然传统桌面收到了新兴的移动终端的挑战,但是这一过程将发展得比 Flash 和 HTML5 之间的竞争更缓慢。Adobe 控制着 Photoshop、Dreamweaver 和 Fireworks 等知名软件,制作网页即便可以缺少 Flash 却无法缺少    Photoshop,即便是编制全 HTML5 的网页,Dreamweaver 依然是首选的网页制作利器,制作 canvas 也可以使用 Flash CS5 新加入的生成 canvas 的功能。

   图为 Adobe Flash CS5

   广受诟病的 Flash Player 并不能给 Adobe 带来直接的利润,它的意义在于将富媒体应用的市场和标准掌握在手中。用于制作 Flash 的编辑器才是 Adobe 真正的利润来源。如果在 HTML5 的时代,开发者仍然不得不选择 Adobe 的产品来制作基于 canvas 的交互页面,那么又何必需要 Flash Player 的存在呢?Adobe 更是省下了维护一个复杂系统的费用。

   至于微软,他内心是非常纠结的,他手里有 Internet Explorer 这张不知道是好是坏的牌,原因在于由 Internet Explorer 6 占领的浏览器市场份额仍然没有被有效释放,新版本的 Internet Explorer 不得不跟自己的前辈竞争。另外,微软也急于推广自己的 SliverLight ,这一产品与 Flash 和 HTML5 都是竞争关系。支持 HTML5 或多或少会对 SliverLight 的推广有所打击。所以微软必然不会全力支持 HTML5,而是只将它作为 SliverLight 的补充。

   苹果的算盘打得很响,他要从移动终端领域着手,逐步渗透到桌面领域。iPhone 是第一步,也是相当成功的一步,它的存在说明智能手机领域并不需要 Flash 的存在,事实上,Flash 在这一领域表现的确很差。但是真正关键的是 iPad。iPad无论是屏幕大小还是操作体验都更接近与普通桌面电脑,如果平板电脑被证明不需要 Flash 的存在,那么桌面电脑为什么不可以?如果大量用户通过使用平板电脑而习惯了没有 Flash 的互联网体验,那么 Flash 就真的没有未来了。iPad发售之后 Adobe 与苹果之间争论的升级,从侧面证实苹果和 Adobe 都看到了平板电脑将在这场战争中发挥的作用。

   但是苹果真的能如愿以偿么?苹果的产品即便销售很好,也不可能做到像微软的产品这样普及。原因在于苹果的产品文化就在于提供高质量和高品位的体验, 而这种体验伴随着高价。必然只有少数人能够用得起苹果,必然只有使用苹果是能够成为一种身份和品味的象征,苹果的产品才会有这么大的吸引力。难道除了苹果 就没有其他厂商可以提供同样的技术了么?难道微软不能像苹果一样以用户体验为先么?显然不是,重要的原因在于微软所要提供的是一个给所有人使用的产品,这 一产品要有广泛性,要有继承性,而且不能太昂贵。所以微软在用户体验方面改变的动力不足,微软试图在 Visita 里极大的改变用户体验的方式,原来使用 XP 非常熟练的用户到了 Visita 里就变得不知所措了。结果显而易见。

   事实上,苹果从一开始就不打算让所有人都用上苹果,只要有少部分人愿意掏钱购买,它就能赚足够的钱。

   到了平板电脑这里也是一样,iPad 不可能独自积累到足够大的用户群,以至于可以挑战传统桌面终端。更具性价比的其他厂商的产品将会让更多人享受到平板电脑。而且这些平板电脑很可能会支持 Flash。这样的话,利用新兴终端,改变用户对 Flash 的依赖的计划就会失败。

   谷歌方面,这场战争的胜负对谷歌的影响都不大,只要能把用户留在页面上,它并不在意到底使用的是 HTML5 还是 Flash。然而他却最终胜负有着非同寻常的影响力。谷歌除了 YouTube 之外,很少在自己的产品中使用 Flash。也许谷歌认为一个开放的标准更容易控制。对于 Flash 这样封闭的产品,虽然好用,但是谷歌很难对其发展方向有发言权。而今,Chrome 浏览器的迅猛发展日益增加了谷歌在 HTML 新标准中的发言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谷歌会完全抛弃 Flash。

   Flash 可以作为谷歌牵制苹果的重要工具,作为 Android 挑战 iPhone 的筹码。谷歌正筹划将 Flash 纳入 Chrome OS 的安全沙箱。如果成功,Flash 饱受诟病的耗电问题、安全问题都能得到较好的解决。

   由此得到结论,Flash 气数未尽,仍将长期统治互联网富媒体领域的市场。在移动领域的发展将取决于谷歌的态度,但可以预见的是将会有很多困难。

   至于 HTML5,预计在1-3年内会达到相对普及的程度,但是不会取代 Flash。他们之间甚至是可以和谐相处,取长补短的。然而不要对 HTML5 的发展速度抱有太大希望,毕竟业内巨头之间矛盾重重,现有标准能够被各大浏览器无差别支持就已经相当困难了,想要加入任何新功能都要很久才会被广泛支持。 这样缓慢的发展速度如何能够体现出强大的竞争力,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