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营销服务商

电脑端+手机端+微信端=数据同步管理

免费咨询热线:

我用过近30台CD机,一定不要怀疑优质碟机在音响中的

我用过近30台CD机,一定不要怀疑优质碟机在音响中的重要性

人算不上什么老烧,不过涉足发烧音响倒也有20多年了,使用过的三件套——CD机、功放、音箱,也已经更换过无数,虽然没追逐过什么高大上的设备,但进进出出的,折腾之余,自然体验到了其中那些无穷的乐趣。直到两三年前,手里的器材才算稳定下来,从那时起便极少更换了。正所谓: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今天就聊聊音源——CD机吧。从源头上讲,音源在音响系统中至关重要,这好比几个人站在你面前唱歌,每个人的声音都不一样,所以也就有了无数品牌的CD机。不同的CD机就像不同的人的嗓子,声音千差万别。

粗略统计了一下,我使用过的CD机有近30台(含一台LD机)。这里简要谈谈收听心得。幸好N多年前就写就了这篇文章的底稿,否则现在可想不起来这些碟机的型号。各位也不必当真,尽可把这些文字当成满纸荒唐言,随便听听,一笑了之。

那么,就从最不入流的低端机说起吧。


1.三洋5碟机

这是我使用的第一台CD机。此前一直用松下DVD-880来听音乐,因为当时的我是“木耳”,只是喜欢听音乐,所以并没感觉到收听效果有什么不足。(当然,松下880也是好机,大约2000年在北京超音波音响花园购买,售价2000元。20年后的今天,这台DVD机的读碟状况仍很好。去年,我把它低价转给了一个朋友。)突然一换上CD机,感觉区别并不大。

某天,我大着胆子问搞广播影视器材的朋友老韩:“您说这机算什么档次?”朋友自然是笑话我,他说,从没听说过三洋的CD机有发烧的,5碟机就更不行了,这种机器多是唱卡拉OK用的。——卡拉OK?哦,我好像明白了,这机没什么可听度。后来有个准妈妈想用家里的电暖气交换一台便宜的CD机,给孩子做胎教,我们就换了。冬天家里也不冷,电暖气到底也没用上过几次。


2.建伍dp-47

这是八十年代建伍组合音响上的CD机,很低端,没有什么特点,一百元的东西。


3.飞利浦AK640

挺小巧的一台CD机,应该也是组合音响上的,买它实际上就为了存一个CDM4备用光头。这种光头用在很多有名的CD机器上,号称“不死光头”。


4.先锋4010

在低端机里,先锋的机子比较讨好耳朵,可能是因为先锋的声音整体偏亮,解析力比其他稍好一些的缘故吧。


5.索尼LD机

型号忘了,这台索尼在LD机里是个高端型号。搞来就是玩玩,家里没有一张LD激光碟,只因为听说它兼容普通CD碟片,而且效果尚以,就想试试。LD机除了体积大(一个正方形)、出仓慢,如果单从声音上来说,还真是挺值的,记得我是花不到200块钱买回来的。对比800块买的先锋S801,听不出什么区别。


6.先锋S801

倒转盘设计,就是说CD碟片要反着放进仓里。它的机身小巧,声音偏亮,一如先锋机通常的特点。

先锋P-D70

7.先锋P-D70

这台碟机想重点谈一谈。

N年前,我在北京二手商天通苑老枊那里购得这台先锋P-D70,买时光头状况就不好,跳碟严重,但本人还是花了700元买下。有人问了:你傻呀?光头不好还买?

之所以痛快买下,机器的外型就不用说了——非常经典,主要在于较之当时在他店里试听的天龙、雅马哈之类碟机,对比之下发现,那些CD机仿若木牛泥马,而这台先锋一开声真如拨云见日。老枊告诉我,这台老款CD机没有替换光头,然而崇尚音色唯美的我执意把它收下!

此机的高、中频都很出色,尤其是中频特别圆润,被赶来我家收听的友人称之为“加了不少味精”,其实料想那就是当年先锋调制出的高档机的声音。它的低频部分稍显沉重,也就是解析力低了些。

此后经常对比一台服役中的英国之宝,两机很多方面实在难分伯仲。另外,此机的耳机耳放也很好,我经常在晚上用它的耳机孔听音乐,感觉比后来用的建伍8020还好听。

很可惜,这严重的跳碟状况无法解决。有时听完整的一张盘毫无问题,有时听着听着就“啪啪”地跳,或者一下就滑到另一段曲目中了。家电论坛上有一位勃总,我曾向他讨教过此机的光头问题,他说几乎不可能找到备用光头。还有朋友说此机的收藏价值比使用价值高,不过本人是实用主义者,不会用它当摆设,用不好自然就卖掉。

先锋P-D70,当年的新机非常漂亮

下边补充一些来自网络的资料:

此机为上一代先锋碟机的顶级机型,采用玻璃光头(号称“不死光头”)和特重的金属机芯,1984首产时售价129,800日元,是当年顶呱呱的万元级高档CD机。

该机被日本先锋官网推荐为最经典机型之一(官方链接: http://www.audio-heritage.jp/PIONEER-EXCLUSIVE/player/p-d70.html)。转盘部分采用全铸铁机芯并拥有多达16处避震,机壳也采用双层避震结构,整机重达10公斤。每声道采用独立D/A转换芯片及独立18倍超取样数码滤波器,并采用双次D/A转换技术,配合模拟滤波采用纯甲类分立件作为输出方式,解码器屏蔽底版为厚达3毫米的铜板,减少相互干扰。镀金模拟音频输出,带平衡输出。线性循迹超高速搜索技术拥有无比的高速搜索,高稳定高纠错的数字处理技术令声音格外清晰高雅。在细节方面的表现相当好,解析力和细腻度兼备,低频软而深沉,有质感,中频甜而厚实,音场深而阔。

建伍dp-8020

8.建伍dp-8020

这台碟机号称建伍“机皇”。机器挺沉,又是大块头,从外观上看,就如同一个威武的大将军。声音方面,有气势,适合表现大动态音乐。底声干净,没有什么味精,与飞利浦951近似。不过,一旦听过了更好的碟机你会发现,这台“机皇”的声音仍然停留在一个日系机“烂声”的维度,没有什么可圈可点之处。此机的耳放不错,声音大气,这一点网上多有介绍。

当年800元收,再同价格出,不赔,还听了一段时间。不过之后几年,此机涨价了,这就是玩二手音响的好处,差不多可以保值。

胜利 XL-Z711

9.胜利(VICTOR) XL-Z711

出自胜利公司顶尖设计师之手,四解码,K2主板+PCM56 X 2片。

这是京城烧友余兄的利器,我是1000元收来以同一价格卖掉,仅听了不到两周时间。

此机正如网上评价,不同于通常“日系”的声音,它的声音是清、冷、偏瘦,解析力还是不错的。当时收来时是个冬天,再听这么清冷的声音,真有点儿受不了。听童丽都能听出一身冷痱子。这台机的耳放也不错,只是不知为何音量恒定,不能调小,而我都是深夜躺被子里听耳机,这么大的声音可听不了。这也是我卖掉它的一个现实原因。

不过这机后来也涨价啦,哈哈,这就是玩音响的乐趣嘛。我家面积小,所以不存设备,否则多留留还能挣点儿米钱。


10.原创A8胆机

偶尔也玩玩国产机。这台没听出什么特色,“胆”是忽悠人的。

原创A9.8

11.原创A9.8(达芬奇)

在国产机里算比较有特色的,单说它的设计就与众不同,是上翻盖式,有个小支架,像一台LP机,外观非常有艺术性。从音质方面讲,它实在算一台特色机型。最大特点就是中频好,听人声很美,国产机的中频做到这地步已经非常棒了。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是它的低频,极混极肉,达到令我无法忍受的地步。建议喜欢听中高频,比如人声、小提琴之类的朋友购买,花钱不多,效果不错。另外,这台机带HDCD解码,真的HDCD盘放入后,小蓝灯会亮;假盘放入则灯不亮,很有趣。解码后的HDCD盘的声音会更好一些。基于上述剖析,所以我说它是一台极有特色的CD机,真是爱也“达芬奇”恨也“达芬奇”啊。


12.路遥RCD-945AX

听了三周,印象不深,也属于没什么特色的碟机。


13.米格(a)

因为用过两台不同型号的米格,所以这台就称作米格a吧。这是一台早期产品,比利时生产,使用M4光头。这台机的分量特轻,通常像这样轻飘飘的机子会默认发不出好声。不过声音一出,眼前一亮,轻盈如纱,如含羞少女站在面前,若听些独奏小品、歌剧咏叹调之类还是不错的,模拟味十足。后来这台和同城朋友等价交换了一台剑桥。换后觉得亏了,还是喜欢原来米格的声音,提出再换回来,那位老兄嘿嘿一笑,说很对自己的口味,就这样吧!


14.米格(B)

具体型号记不住了,很新,内部构造可能是米格2。因有两台米格,对比差别不大,就先出了这台比较新的,毕竟好出手嘛。


15.剑桥10

具体型号忘了,是不是10?黑款的,声音和640差不多。


16.剑桥640C

前面说了,这台是和同城一位烧友交换来的,机器很新,带遥控器和一个备用光头,从价格上来说,我不吃亏。可是为什么还愿意再换回来呢?因为此机一如剑桥机的通常特点,按我的话说是“金属味”太重,不亲人。有人管它叫高解析,且不说是不是真的高解析,单说它这硬邦邦的金属味,我就特别不喜欢,听多了会耳朵疼,感觉闹心,真是接受不了。不知道这机为何能在英国得HiFi大奖,难道老外喜欢这种冷冰冰的声音吗?那么声音理念和它完全不同的英国的茗、莲、英国之宝等名机怎么说?老外的耳朵真奇怪,什么都喜欢!


17.TASCM CD-160

低端机,因为便宜,只是收来玩玩。

TASCM 450的平衡输出端口

18.TASCM 450

电台专业机,使用SONY KSS-213C长寿命激光头,带平衡输出。我觉得玩这种机型一定要玩平衡。因为我不玩平衡,故也没听出什么特点,觉得它和米格的声音差不多。这台机主要用于广播电台,据说当年广电系统内部价人民币6500元左右。

英国之宝206

19.英国之宝206

英国之宝的确是会发出好声,尤其是中频厚润,一听中毒!

说个笑话:听了一段英国之宝,有时走在街上或者在电梯里,听到有的女子说话的声音特别宽厚,一下就能想起这CD机发出的声音,所以我当时就特别迷恋这种“女中音”的声音。生活中一听到有这种淳厚嗓音的女子说话,就特别想多听几句——这或许就叫作中毒吧?

为什么出手这台机器呢?因为206的型号太老,此期制造的英国之宝有个通病,就是读碟不稳定。因这台也使用CDM4光头,我就找朋友老肖帮助换了个光头。注意,此机换光头非常麻烦,并且要特别当心,因为机内有几个暗道开关,弄不好就把连接线搞错了,如果烧了机,得不偿失。可是换了光头后还是读碟有问题,这是要出手的第一个理由。

第二个理由是什么呢?——说来很有意思。

当时和这台共同使用的还有长期服役的Ariston(下文介绍)。某春节,一擅弹古琴的老同学小单来我家做客,我就请他听听古琴的cd盘。您猜怎么着?他听了Ariston说很好,就像他平时弹的琴一样的声音;而听了英国之宝却说,这个不好,有点像电吉他的声音——假。单凭老同学这一句话,就坚定了我淘汰英国之宝的决心!窃以为,作为音源的CD机,还是对原作品真实还原比较好,修饰成分还是让给功放和音箱吧,这样才叫真特色。如果从源头上就“搞手脚”“加味素”,那么耳朵最终将听到一种什么声音呢?“假声?”所以我也不喜欢马机(马兰士),是一个道理。


20.马兰士19a

中频甜美,整体动态好,比较灵动,非常适合听流行歌曲。于是,我就仅用它来听流行;古典实在听不得,修饰过分。


21.德根CD500便携机

这块“砖头”号称牛机,但德根的声音太中性,不讨好耳朵。另外,这种老机的光头不是太稳定。

阿里斯顿,我这台前面板很惨

22.阿里斯顿CD PLAYER

阿里斯顿,就是前面讨论英国之宝时提到的那台CD机。阿里斯顿,没听错,不是热水器,而是一台CD机。这是一个如莲(LINN)一样小方块的造型,因此网上有帖说它是早期莲代工产品,“声音还原真实且极具韵味”,和LINN机几次对比,发现音色方面真有80%以上相似度,且速度快,解析好,声场似更开阔一些。它同样使用了CDM4光头,读碟方面利索。纯铸铝的厚重机身很有些分量。内部为一片带皇冠的TDA1541-S1,ASSEMBLAGE DAC-2,两片PCM1702,与比特流SAA7220P/B、PMD100、CS8412-CP等芯片相配合,用料十分发烧。很多上万元的名机都是如此配置。

关于此机,家电论坛上的叶荣玉老师前几年专门有个帖(http://www.jd-bbs.com/thread-2273206-1-1.html),名之曰《我10多年前听过的第一台令我感动不已的英制CD机——阿里斯顿CD PLAYER》,说的就是它。“ARISTON CD PLAYER,纯铸铝的厚重机身,当年令人垂涎不已的亚克力做的面板,十分的漂亮诱人。不死的PHILIPS特别优化设计的,登临DAC巅锋的PHILIPS TDA1541A-S1 (Single Crown) CDM-4/19。数字同轴输出,顶呱呱的转盘机构,不做转盘,枉费钱材。是长时间欣赏音乐的好宝贝。”

后来我咨询叶老师,了解到此机当年售价约合2万元人民币,或许也是ARISTON这个早已消失的品牌的旗舰机型吧?

阿里斯顿的内部

另外又听人说:“位于伦敦的ARISTON Acoustics公司,确实是英国的,这个公司目前还健在,只不过在中国没什么名气。”

此机购于京城磁器口的二手商。这台机的上家把前面板给摔坏了,但凭着它的好声音,使我一下便在这家二手店内驻足。当时二手商还蒙我说是德国机(可能他也不清楚),我一听很振奋,因为德国多好机,而且都很贵。我在网上也没查到更多的资料,也就把它当成一台德机了。的确,它的解析力极好,音场开阔,三频都很不错,像是德国机的声音。

后来在它和英国之宝的角逐中,我决定留用这台,并服役了很多年。

这里强调一下线材。关于这个事一直在打仗,不过绝大多数烧友还是承认线材的重要性。我认为,当你使用不同档次的几种线材,如果在你的设备上基本听不出差别,就说明你的设备不够档次。就拿我这里说吧。因为刻录盘便宜,所以前几年在淘宝上精选细挑了近百张刻录碟。以上这些碟机都听过刻录碟,长期以来一直没发觉和正版盘甚至国外一百多的原版盘有明显差别。后来慢慢升级了三大设备,慢慢调高线材的档次,越来越发现刻录碟不能再听了。

就说这台Ariston吧,电源接口使用早期那种S形(眼镜)线,不能用发烧线;后来在音频线、喇叭线、其他电源线等均完成升级后,我请专业朋友做了一条接口是S形的电源线,线基用的天仙配。待所有线到齐后,一试机,立竿见影,所有的刻录碟全不能入耳了,不夸张地说,把这种碟片放入机器,只消play一分钟便听不下去了,并且是任何一个人哪怕你从不听音乐,也能马上听出和正版盘的差别。

BOSE悠闲5号

23.BOSE悠闲5号

这种便携机很好玩,还能听广播。它的CD部分外接功放大致相当于一台二手千元CD机的水平,解析不高,其特点在于低频很有力,听流行音乐够爆。听耳机很好,这是此机的最大优势。价低,可玩度高。


24.天龙DCD-1400

解码芯片使用了两片PCM56P。声音方面,秉承天龙碟机一贯的大气饱满、声场开阔、速度快的风格,声音偏内敛,属于“古典派”。听歌剧人声最好,很舒服,感觉用它听EMI的老唱片挺不错。1400有一个推力很好的耳放,这是很多烧友没有发现的,它可以把我的森海600系列耳机推得风声水起。一个几百元的机器随便玩玩,从价位上说挺值的。


其他综合:

飞利浦951:朋友的,去听过很多次了。属于没特点类型。

根德Flne Arts by Grundig CD1:完整地听了5张碟,特点不足。

马兰士17的内部

马兰士17:朋友的,听过几张碟,比19要高级。但还是感觉马机不适合听古典。听吉他,莲机出来的是古典吉他,马机出来的是沙滩吉他,这是我对比后的真实感受。

莲:朋友的,具体型号忘了,二手不到4000元的一款吧。专门借来听过两天,不如Ariston,声音拘谨,失了些活泼。

建伍8010:听过几张碟,初听还行,典型日本声,不耐听。自然还不如它的“机皇”。

欧其美:声音偏软,外观古里古怪的。


最后,着重聊聊近几年我使用的两台高水平的CD机。

珊瑚礁旗舰

25.法国珊瑚礁

这台法国珊瑚礁Atoll CD200 MKIII是该品牌的旗舰型号,发烧天书B级头牌推荐的机型,上家此机购于澳洲,国内新机售价约1.5万元。我是不到半价从一位广州白领手里买到,当时成色有九新,我平时对它保护有加,不听时都盖着一块布,甚至连原装遥控器都没舍得用。

参数如下:

输出电平(odB):2.5 VRMS

输出阻抗:220 ohm

Converter(D/A):24Bit/192kHz

讯噪比:105dB

总谐波失真:<0.002%

频率响应:(5-20kHz)

尺寸:440X280X90(mm)

重量:7kg

该机从价位和旗舰机型来说,已算一台平民HI-END级别碟机。解码为BB的1792(1794)顶级芯片,光头为飞利浦的1202/1201,而先进的24Bit/192kHz技术,使它的音色华丽贵气,呈现大动态,乐感丰富,平衡、大气、细腻、润滑的声音,高中频衔接非常顺滑,低频扎实有力。

刚收到这台碟机时,从外观上看并不惊人,另外进出仓也没有做好减震,放碟时有点儿咣当咣当的响声。不过我想,既然法国人能定下这么高的价格,肯定内部用料和电路是其精髓所在,尤其在校音方面肯定是下足了功夫,这里面有很多不为人所知的高科技你这是。CD机就是嗓子,好嗓子是用来听的,而不是看外观多么花哨唬人。

上家于2015年11月30日给我留言:“当年买回来珊瑚礁拿到朋友家,与他的马兰士SACD15S2和老款马六(马兰士10)PK了一番。结果是两台马兰士全面落败。”

珊瑚礁旗舰的内部

下面看看该厂的测评(摘录):

虽然Atoll的工厂并不是真的建在珊瑚礁岛上,但也选择了诺曼底——这个法国的知名沿海省份的Brecy镇作为基地。这是一个充满了浓郁法国乡村味道的地方,到处郁郁葱葱,望眼所到之处皆是绿色。这样的工作环境也让他们设计制作的产品更有活生、自然的气息。Stephane曾经在法国Triangle(三角牌)做过功放产品的设计师,四年后,他与弟弟一起成立了Atoll。

让更多普通发烧友能够享受到Hi-Fi音响的乐趣,这是的Atoll追求。由于Atoll致力于生产“平民HiFi”,所以他家的产品外形大多朴实无华,没有花里胡哨的各种设计。

珊瑚礁一开声即是扑面而来的自然舒适的迷人音色,平顺从容地延展开来。就像秋天七里飘香的一片金灿灿的麦田那样温暖人心,没有生硬的数码味道……人声明显地要丰满、立体许多,与配乐拉开了的距离。不仅浑厚的男声如此,听悠扬的女高音同样可以体现出来。高潮部分的“一飞冲天”劲道十足而又不失丰富的华彩泛音。

中、高频除了华丽迷人外,延伸性也非常好。更难能可贵的是空气感出色,这说明泛音结构丰富且正确,给人以形象的现场感。而它的低频则紧凑凝聚,下潜深且量感充足,但又不至于有过高的声音密度,让人深情紧绷。歌者口型清晰,形体和定位也很准确地得到良好反映。速度方面,不算特别迅猛也绝不会有任何拖泥带水之嫌。低音大提琴干净利落,层次分明;单簧管饱满明亮,丝毫不会单薄刺耳;短笛温暖醇厚,高音泛着明亮的光泽。同时,他们对弱音的处理也非常到位,既不会被掩盖掉,也不会故意突出,喧宾夺主。

总体来说,法国珊瑚礁跟传统的法国声一样,中性偏暖,优雅浪漫,并且有着优秀的结像力、定位能力,也有强劲的驱动力。

乐圣里海

26.英国乐圣里海ROKSAN CASPIAN

既然已经拥有一台旗舰机,为什么还要更换?这就是发烧友的乐趣,因为投资有限,所以一件器材使用一段时间,在自己手里的所有CD片听了一个遍,甚至有几张已经听了数遍,这时一旦碰上喜欢的器材,还是忍不住想更换,换一换口味。二手发烧市场就是有这个好处,器材大体上是保值的,只要没有用坏,价格多多少少总差不多。不像电脑、手机、电视这些,买了就亏。

珊瑚礁更多地体验出了法国人的浪漫气质,有人评它“声底潇洒飘逸,而缺乏厚度感”。潇洒飘逸我完全赞同,但缺乏厚度感我却不敢苟同。音响在于搭配,尤其到了这样级别的器材,对于功放、音箱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还有一个两难的选择,如果追求“厚度”,像前面介绍过的英国之宝,那个有厚度,但低频又“糊”了;而珊瑚礁追求在底声清晰(高解析)的基础上,极力打造浪漫色彩。那么听严肃音乐,如贝多芬,是否会显得过于活泼了呢?这个不好说,只是一种猜测。

我通常是一边使用,一边就把服役的器材挂到网上,不一定真的要卖,要等机会。

珊瑚礁使用了两年,忽然有个机会,南方一位烧友提出要用一台乐圣CD机补差价交换我这台。我查了查乐圣的介绍,也是普受好评的碟机,交换了又可以回笼一些现金,又可以换换口味,有何不可?

这台是英国乐圣里海的老款ROKSAN CASPIAN第一代CD机,曾获What Hi-Fi五星评价,评语是:“不管给它什么音乐,它都能100%地再现。”

这条评语本人十分认同,意思是说它属于全能型,没有什么明显的缺陷,如果实在要挑它的缺点,那么就是平民化,不是特别高档的机器。另外,它的全新光头(型号是三洋sf-p1和sf-90)不好找,主要是光头的排线不是网上通常见到的那种。另外,里面的齿轮是老式的,太软,用几年容易老化。

这台机器如今正在我这里服役,到手快三年了吧,不过近两年来由于忙许多杂事,并没怎么听。

但是对它的声音我是非常喜爱的。如一位网友的评价:“背景漆黑宁静,声音柔美,万元以下好选择之一。”

它的底声特别干净,但色调不冷(不像剑桥);声音饱满有厚度,但不会糊(不像英国之宝);结像清晰,质感强,低频有力,这和珊瑚礁旗舰如出一辙,说明它也是有一定档次的机型,而它比较中性的风格,不偏不倚,不像珊瑚礁那样强调浪漫气息;音乐味道极好,但不加味精(不像马兰士)。所以对于这台碟机,我准备一直留用了。

已磨损的黄色齿轮

上面说了,它的齿轮太软,易磨损。这件事我已经折腾两次了,第一次发现进出仓有问题,是齿轮严重磨损,于是在淘宝买了便宜的拆机机架,请人拆下上面的齿轮安上了。不过拆机的齿轮也是旧的,用了一段又磨损了。本市有个修音响最有名的店叫马斯特,我去找那人,他说可以定制新齿轮,永不磨损。好吧,既然已经打定决心留用这台CD机,就换吧——小小齿轮一枚加上人工修理费要了我800元——修吧!现在机器状态一切正常。


最后补充一台:

马克39

今天和一位朋友去“大烧”陶先生家听他的音响,他的CD机很棒,是一台马克39,花1.8万元买的二手机。陶先生家有很多音箱,包括一些大单元的纸盆古董喇叭,一对不错的天朗。还有两对上万元购来的名箱,一个是瑞士的瑞宝,一个是意大利的世霸。功放有几台胆前级、灵狮后级、莲合并机,还有LP唱片机等等,真可谓大烧。除此之外,他还用普通的国产银笛和冲击波喇叭制作了一对小音箱。

在这里聆听的感受是:音源太重要了!用这台近2万元的马克39播放出的音乐,无论用哪种功放和音箱搭配,都有很高的可听度。这是真话,即便搭配一个200块钱的桌面微型数字功放,听那对自己制作的迷宫小箱,也呈现出了舒适的音场和活泼的演奏/演唱,浓郁的音乐味儿。


最后总结一句话: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一台优质CD机在音响中的重要性。

文从移动互联网广告的定义、类型、策略、趋势等角度,做了全局梳理与分析。

互联网行业发展日新月异,互联网广告作为“伴生物”,也随行业巨头、行业风口流转和追随。

其中最重要的转折莫过于,在4G大范围普及,用户注意力逐渐转移到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背景下,移动互联网逐渐成为行业主流,互联网广告亦是如此。

据艾瑞咨询数据,从2013到2019年,移动广告占网络广告的比重从12.1%一路暴涨至82.8%,已成网络广告的核心。

移动广告的崛起引人注目,趁着2019即将收尾,本文就当前移动互联网广告定义、类型和策略做一次全面的梳理和总结,并嗅探未来趋势。

本文框架图

一、定义——从移动网页再到移动APP

移动互联网广告是通过移动设备(手机、PSP、平板电脑等)访问移动APP或移动网页时显示的广告。

具体来说,即Wap广告、APP广告两类,这两种广告投放形式和展现模式有着很大的差异,前者依托于html架构,是展示在在浏览器网页端的广告,由网站的开发者获取收益,份额占比较少,后者依托于OS操作系统架构,是展现在APP应用里面的广告,是主流形式。

二、类型——从开屏广告再到激励广告

Wap广告姑且不提,据笔者观察,目前业内有两种APP广告划分方法:

按照APP所属行业进行划分,可以分为搜索广告、电商广告、门户及新闻广告、垂直广告(即竖屏视频)、视频广告(即横屏视频)等。这种划分形式适用于研究、分析机构,用来洞察各行业发展趋势,比如18年抖音、快手APP的崛起,就极大的推升了垂直广告份额的增长。

按照广告位的属性进行划分,可以分为开屏广告、横幅广告、插屏广告、贴片广告、信息流广告、激励广告等。在笔者看来,这种划分形式最为准确,广告位是广告主在广告投放中直接的采买物,同一APP内也往往拥有多个广告位,同一广告位也有着多种形式。

1. 开屏广告【Splash】

开屏广告(Splash Ad.)也被称为启动页广告,出现在 APP 启动加载时,将广告图片或视频展示固定时间(5秒),展示完毕后自动关闭并进入APP主页面。

作为进入载体app的首要入口,开屏广告在设计上有着尺寸大(APP内置最大的广告位)、可跳过(一般放置于用户较少触碰的位置)的特点,基于此,开屏广告的广告可见性高、广告效果好,是品牌广告主的首选。

2. 横幅广告【Banner】

横幅广告(Banner Ad.)是网络广告最早采用的形式,也一直延用至移动端,以文字、图片等富媒体形式,在 APP 首页、发现页、专题详情页等页面的顶部(含下拉刷新)、底部或中部呈现。

相对于开屏广告,横幅广告在移动端设计上有着尺寸小、位置偏(照顾用户体验、避免误触)、支持轮播(动态展示不同广告主的文字链/图片)的特点,基于此,横幅广告难以吸引用户注意力,广告可见性和广告效果都较差。

3. 插屏广告【Interstitial】

插屏广告(Interstitial Ad.)是触发式广告,在用户做出相应的操作(如开启、暂停、过关、跳转、退出)后,弹出的以图片、动图、视频等为表现形式的半屏或全屏广告。

相较于横幅广告,插屏广告曝光性强,很吸引用户注意力,但容易引起用户反感(打断用户正常使用APP的操作),立即关掉广告。整体来看,插屏广告影响用户体验,广告可见性和广告效果都很一般。

4. 贴片广告【Roll】

贴片广告(Roll Ad.)即将广告内容贴入视频之中。可以分为视频贴片和创可贴两种形式,前者是将5s-60s不等的横版视频广告,添加至视频播放前、视频播放中或视频播放后这三个位置,后者将图片/动图等元素放在正在播放的视频中。

视频贴片广告沿袭了PC时代的广告位设计,整体广告效果和视频类型和质量相关较为密切,一般以传统采买、竞标的交易模式,而创可贴广告可结合剧情设计,尺寸小的特点,使得用户体验更好,广告可见性更高、广告效果更好。

5. 信息流广告【Feeds】

信息流广告(Feeds Ad.)是当前APP最流行的形式,出现于有内容产出的APP,是与APP的日常内容(如一则资讯、动态、图片、视频)融为一体的广告形式。

相较于其他广告位,信息流广告是延展性、可玩性最强的广告位,目前可记录的形式就有数十种,文字链,小图、组图、大图、竖版视频等等。

由于原生性、内容性较强,信息流广告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用户体验,还能形成二次传播,广告效果优于大多数广告位。

6. 搜索广告【Search】

搜索广告(Search Ad.)也是触发式广告,用户搜索关键词后,在搜索联想、搜索结果中出现广告,一般为广告主的APP/商品,或者是带有推广性质的内容,以信息流的形式呈现。一般是应用商店,电商,搜索工具类的主流广告位,近年来,大型社交、资讯类APP也在加快布局。

不可置否,搜索广告是转化效果最强的广告位,能够形成用户搜索——广告引导——完成转化(下载/下单)的环路。但提供搜索广告的APP,需要有一定的搜索基数以及口碑(用户信赖度),所以目前在移动广告中,搜索广告是应用门槛最高的广告位。

7. 激励广告【Incentive】

激励广告(Incentive Ad.),是利用激励让用户接受广告或做出指定行为,比如下载APP、观看视频等。可以分为积分墙和激励视频两种形式,前者用户可以完成指定操作获取积分,并兑换奖励,后者则让用户完成指定操作,获取权益,比如游戏复活,新增特权等。

互惠互利是激励广告的核心特点,对于APP来说,提供激励广告,能够对付费意愿不强的用户流量变现,对于用户来说,能通过操作获取相应的权益,提升APP使用体验。整体来看,激励广告的点击成本低,广告效果好。

三、策略——从原生广告再到联动广告

策略,是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斗争方法。过去部分文章中经常将提升广告效果的策略,如原生广告,定性为可售卖的广告位、混为一谈。本部分笔者重新梳理和定义这些新策略:

1. 原生广告——新时代、新广告设计理念

原生广告诞生于2011年、爆红于2013年,发源于国外,流行至全球。

Solve Media给出的定义是:“原生广告是指一种通过在信息流里发布具有相关性的内容产生价值,提升用户体验的特定商业模式。具体实现形式是将广告作为内容的一部分植入到实际APP(PC)页面设计中。

IDEAinside的创始人认为原生广告有价值性、原生性、主动性这三个特点,简而言之,原生广告的内容是有价值的有意义,且和页面融为一体,能够让用户乐于阅读和分享。

原生广告的原理,经过近5年的发展和实践,已经有了详实的应用方式和案例:

  • 视频:广告内容融入视频背景
  • 主题表情:广告信息做成主题和皮肤
  • 控件:广告信息做成APP的一个操作组件
  • 信息流:广告位样式做成资讯/动态等
  • …..

2. 互动广告——广告也可以玩起来

从国内的发展节奏来看,互动广告于16年年底摸索,在17年发迹、爆发,于18年行业井喷,并不断涌现出新的形式和玩法。

互动广告是一种广告载体或广告形式,其最大的价值是挖掘出了一个新的流量场景,并通过和用户互动交流的方法,搭建广告主和用户之间的沟通桥梁。

不同于原生广告融入当代广告设计理念,互动广告已经形成了完善的行业产业链,目前国内有豆盟(19年已上市)、推啊、互动推等数十家互动广告企业,App开发者接入一个互动广告SDK,交由互动广告平台分发售卖广告,据笔者观察,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

传统活动广告:广告即“活动”,用户可点击APP上的活动icon(实质上是广告位),进入活动H5参与小游戏,例如“转盘抽奖、砸金蛋抽奖、刮刮卡抽奖”等,获取广告主的权益或福利,引导转化。

互动视频广告:本质上也是活动广告,但“青出于蓝”,交互式体验比较强,不仅流行,可玩性、定制性也强:

  • 针对游戏广告主的有试玩类,让用户通过h5在线试玩,不需下载体验游戏部分功能,真实的还原场景,带来高转化
  • 针对品牌广告主的剧情类,有在广告开始,出现互动选项,用户可根据个人喜好选择不同广告剧情,加强互动以及和品牌的联系。

3. 联动广告——视频拍摄手法的跨界应用

“一镜到底”是指拍摄中没有cut情况,运用一定技巧将作品一次性拍摄完成的拍摄手法,常见于一些短视频,当它跨界到广告中,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呢?2019年的联动广告给了我们答案。

联动广告是将多个广告位进行联动展示同一广告主的创意的形式,持续吸引用户的注意力,目前常见的是开屏广告和信息流广告的组合,有以下特点:

  • 高触达、高可见。从开屏到信息流的路径式覆盖,双重曝光加持,强化用户对广告的记忆度的同时激发用户对内容的深层兴趣。
  • 高效传播。支持静态、动态等多种创意展示形态,不同的传播形式触达,降低曝光损耗,提升传播效率。
  • 高性价比。多广告位一次性采买,以更低价格达到双优质资源联动效果。

可以预见的是,联动广告在未来会结合营销需要,推出更多新的形式,诸如多个信息流广告位、多页面广告位的联动,将重复曝光,多创意形态、传播模式的营销价值发挥得淋漓尽致。

四、趋势——展望2020

1. 移动份额继续扩大、程序化模式更加流行

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19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分析报告》,2018年移动广告市场规模达到3663.0亿元,移动广告的整体市场增速远远高于网络广告市场增速,未来,预计2021年移动广告占网络广告的比例将超过85%。

移动广告份额继续扩大的同时,程序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流行起来。通过InMobi Exchange的数据预估,2019年全球程序化移动广告支出增长将超过250%,而中国程序化移动广告支出增长也将达到111%,突破1900亿人民币。越来越多的广告交易通过程序化购买的方式产生。

2. 效果广告当道,营销玩法多元

据CTR媒介智讯发布的《2019Q3中国广告市场》的数据,经济环境影响下,广告主对2019年整体经济市场的信心有所波动,致使中国广告市场重新进入调整期。截至2019年前三季度,中国广告市场整体下滑8.0%,近4年来首次下滑。

预算减少了,广告主选择把钱花在更有效果的媒体上。过去,品牌广告是大多数广告主的选择,广撒网,寻求长效影响力,价格不菲。而在经济寒冬期,由于效果广告能够直接导向广告主销售KPI,因此也成为了企业的重点。诸如上文中提到的互动广告、联动广告的营销玩法,也得到了广泛的开拓和应用。

3. 小程序生态带来更多可能

历经4年的发展,大流量平台纷纷布局小程序领域,更多类型的小程序将接入各平台。据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小程序数量预计超650万个,到2020年预计将超1400万个。

小程序是基于网页开发、不需要下载安装即可使用的平台内应用,不管是广告主还是移动APP开发者都在布局,在微信、支付宝、百度推出自己的小程序。基于小程序的推广和变现,也可以窥其一二:

  • 小程序或开始替代部分传统落地页。小程序拥有者也有推广诉求,以微信小程序为例,其他APP(诸如微博)虽然支持投放小程序二维码但不能直接跳转,未来或许更近一步。
  • 小程序广告变现体系的完善。虽然微信广告已经释放出横幅广告、插屏广告和激励广告三种广告组件对于小程序开发者来说,小程序广告刚刚起步,生态还不够成熟,各类规则复杂、繁琐,议价能力弱,成熟变现体系还待持续完善搭建。

4. 监管体系日趋完善

虚假广告治理:对虚假广告的治理一直是国家相关部门的重点工作,近期沸沸扬扬的“欧莱雅”因虚假广告被罚,移动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一旦传播虚假广告,媒体方等广告服务方也将一同担责,互联网广告准入机制已成形。

用户隐私保护:4-5月,相关部门先后发布《互联网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指南》、《数据安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用户有拒绝精准广告的权力,推动互联网数据安全保护有法可依。

虚假流量监测:全国互联网广告监测中心正式启动2年来,目前已实现对全国46个副省级以上行政区划的1004家重点网站及4家广告联盟和电商平台广告数据的监测,互联网广告的违法率从开展监测前的7.1%降至1.98%。

“关注变化的,守住不变的。”

在广告圈,年底贩卖焦虑的文章一时风起云涌,“我太难(南了)”似乎成为了广告人、广告行业、广告代理公司的真实写照。艰难、焦虑、浮躁不如回归本心,不如理清思路,重新出发。

作者:AdBright,公众号(id:AdBright01),程序化广告新人,分享相关程序化广告技术、产品、市场知识。

本文由 @AdBright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视剧里经常出现能气死牛顿的情节,但是你们有没有发觉,其实这种夸张的表现在卡通动画里也很常见。

比如像这种处于不确定状态的魔镜,人物看着它的时候就能穿过去当传送门用,当人物不再观察它的时候就变成了坚固的实体。最神奇的是一拳砸碎玻璃后,手还能再收回来。

牛顿的棺材板动了一下

还有这种开一枪后自己再开车超过子弹的情节,让人目瞪口呆的是子弹半路还拐了一个弯。拉风是非常拉风了,但你有没有考虑物理学的感受?

牛顿的棺材板又弹了一下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应该是这种:为了能够达到进球的目的,汤姆猫甚至能够直接改变「现实」,这种能力快和上帝有一拼了。

牛顿的棺材板快压不住了

其实我们应该换一个思路,我们活在三次元世界,而动画人物存在于二次元的世界,所以它们的物理法则有没有可能和我们的不一样?

你还别说,真有这么一位擅长观察的观众为我们总结出了卡通世界里的10大定律,他就是美国幽默讽刺作家Mark O'Donnell。

1980年的时候,Mark O'Donnell撰写了一篇名为《卡通运动定律》的文章,这篇文章将卡通世界里的物理现象总结了一遍。因严肃的口吻和诙谐的动画效果带来的反差,文章在动画粉丝中广为流传,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卡通世界的物理定律到底有多神奇。

卡通第一定律

任何悬浮在空中的个体,除非意识到自己面临的处境,否则会继续保持悬浮。

动画片里无数的搞笑桥段都尝试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要往下看。这个定律可以说是动画片里的支柱性定律,常见于一个角色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走到屋顶、窗户和悬崖外。

只要片中的角色不往下看,他就能克服万有引力在半空中如履平地。但是当角色发觉自己的状况后,重力就开始发挥作用了——换句话说:开始倒霉了。

卡通第二定律

任何运动中的个体将会趋向于继续保持运动,除非有其他固体介入。

在这个定律中,卡通人物可以具有无限的速度,只有电线杆和巨型石头等坚硬固体才能阻止他们的运动。该定律有一个主要的特征就是:在高速运动中,角色的停止非常突然。正常人遇到这种急停的情况有可能会当场死亡。

卡通第三定律

任何个体在穿过固体后,都会留下与其身体轮廓相符合的穿孔。

这个非常好理解,就是卡通角色在追逐的过程中穿过雪堆、窗帘、木板等物体后,在上面留下了自己完整的轮廓——从耳朵到胡须一个都不会少。所以要说真正的人体描边大师,非卡通人物莫属。

卡通第四定律

物体从20层楼掉下来所需要的时间,大于或等于,将其从窗台上扔下来的人从20层楼梯螺旋向下奔跑到一楼,再把它接住所需要的时间。

这个定律描述得非常详细,简单来理解的话就是:自由落体的重力加速度没有卡通角色爬楼梯的速度快。

有网友做过计算,如果从80米高的楼上推下一个花瓶,想要在花瓶摔坏之前走楼梯接住它,自己需要以每小时144公里的速度奔跑。

卡通第五定律

恐惧可以将所有的重力法则否定。

大多数的卡通角色都具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力——恐惧。这种力量表现为:当角色受到外界的刺激时,他们会摆脱重力的束缚定格在半空中、窜到树上或电线杆上,其中精神力最强大的角色甚至能够冲出地球。

卡通第六定律

随着速度的增加,物体可以同时出现在多个位置。

这一定律最常出现在卡通角色高速运动的时候。例如当角色飞速奔跑时,他们双腿的运动频率会大幅提升,同时双腿还会出现在身体下方的不同部位,看起来就像是长了4、5条腿一样。另外,头、手臂在高速运动时也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卡通第七定律

特定的个体可以穿过在坚固表面画出来的入口,而其他个却无法通过。

如果你知道《神笔马良》的故事,就很容易理解这个定律。在墙壁上画一个入口,只有特定的对象才能利用它穿行。不同的是,即使是自己画出来的入口,也不一定能让本人通过。

卡通第八定律

需求加上意念能让物质自发的产生。

用普通人能理解的话来讲就是:卡通角色可以无视环境的限制,凭空拿出自己想要的任何东西。这个定律涉及到的范围非常广,从科幻小说到游戏动漫都有它的身影。比如GTA5里面,玩家从转盘里选择自己想要的东西后,会看到游戏人物将它们凭空掏了出来。

这一现象最早出现于一些很古老的动画中,通常是男性将女性惹毛了之后,女性凭空掏出了一个巨大的木棰子,于是人们给它取了一个名字叫Hammerspace「锤子空间」。

卡通第九定律

任何对猫科动物的暴力重组,其状态都是短暂的。

我们常说猫有九条命,但动画里的猫比这个还要夸张。在经典动画《猫和老鼠》里,汤姆这只猫被压扁、撑大、火烤、冰冻、切割和拼接,经历了无数的变形重组。但无论是看起来多么严重的损坏,只要它眨巴两下眼睛,就能在几个呼吸后恢复到自己的正常状态。

卡通第十定律

每一次复仇,都会产生一个等同的反向复仇。

有句话叫做「以牙还牙」,这个定律在广义上也能应用于现实世界。只不过在动画里,我们能收获到更多的笑料。看到施暴者被同样的手段所惩罚,是一种让人非常愉悦的体验。以上就是全球动画片都遵循的十大定律,仔细想一想,你看过的所有动画片,是不是都符合?

参考链接: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artoon_physics

http://webarchive.loc.gov/all/20011129061151/http%3A//funnies.paco.to/cartoon.html

https://www.revolvy.com/page/Cartoon-physics

https://philosaccounting.com/humor/the-cartoon-laws-of-physic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ammer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