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L5 的下一步在何方
笔者从来不怀疑 HTML5 作为一种跨平台的开发标准,随着时间的推移注定会发挥更大的作用。那么抛弃商业的逻辑,想把 HTML5 和 Web App 单纯当成技术来使用的时候,该如何面对呢?
记得 2004 年前后 Web2.0 在中国互联网兴起的时候,作为领军人物的谢文曾经这样分类互联网的两类人,一类是「做互联网」的人,一类是「用互联网」的人。所谓做互联网的人就是把互联网本身当成生意,而用互联网的人是把互联网当成渠道。同样类比,HTML5 的从业者也可以分为「做 HTML5」和「用 HTML5」的人。
「做 HTML5」的人:这里面包括了 HTML5 的工具和平台厂商、游戏厂商、Web App 开发者和渠道商(如微信和手机浏览器)
「用 HTML5」的人:拥有其他的业务,HTML5 技术和 Web App 是用来展示自身业务,把微信、手机浏览器等当成众多流量入口之一的用户。
对于「做 HTML5」的人赌生态来说下一步仍旧充满未知和艰辛,因为博弈 iOS 和 Android 生态系统不会在短期内看到重大的机会,迎接黎明可能还要很久。就算微信成了 Web App 很好的一个渠道,但是大环境还是缺乏更广泛的优质 Web App 渠道商(至少手机浏览器和搜索入口已经在第一轮竞争中落败),与虎谋皮的生意能做多大是个挑战。
对于「用 HTML5」的人,选择是非常简单的。互联网是流量的生意,在不同的有流量的入口上布局是聪明的选择。如果有足够的预算,那么 Native App、Web App 以及微信公用账号甚至百度的轻应用 Light App 都可以实现覆盖,以便流量最大化,这也是众多有资源的互联网公司的通行做法。因为从「用」的角度完全没必要像「做 HTML5」的群体那样把赌的成分扩大。当然如果预算不够,从现实的角度微信或 Native App 是更可行的方案,因为眼下这是两个成型的生态系统,存在较高的商业价值。
技术角度看 Web App 和 Native App
HTML5 梦工厂的负责人田爱娜曾经说:「拿 HTML5 和原生比或 Flash 比没有任何意义」,潜台词「HTML5 只是技术、不要被商业逻辑绑架」。接下来从三个技术角度看 Web App 和 Native App 的比较:
页面布局:HTML5 配合 CSS3 以及 Canvas 确实在跨平台的界面布局和展示方面存在效率和成本的优势。反观 Native App 的开发技术无论是在开发时间亦或是人员要求和整体成本上都有非常大的差距。但是对于一个能够充分满足用户需求的(Web/Native)App 来说除了界面布局还有更重要的两方面技术需求,一个是终端设备本身的能力 API 调用既端 API,另外一个是众多云端能力 API 的调用既云 API。那么这两方面 HTML5 的技术到底能不能满足市场和用户的需求?
端 API:HTML5 的标准自身配套了 Device API 的部分,但是遗憾的是终端和操作系统的发展已经不能用日新月异来形容,各种新的能力层出不穷。缓慢更新和落后的标准完全无法适应终端的发展以提供最新的端 API,因此可以说 HTML5 在端 API 领域存在较大的弱势。如果单纯限定 HTML5 只是在部分展示类的领域满足用户需求,可能要纠正市场对 HTML5 应用范围的过高预期。
云 API:「云端架构」已经被认定为互联网最明确的发展趋势之一,众多的服务通过云 API 的形式提供,各个领域也产生了大量的云 API 服务商。常见的如微信和微博分享、支付宝移动支付、云存储等,另外例如融云 IM 即时通讯、美洽移动客服等 App 常用功能都以云 API 的方式提供给开发者。此外很多 APP 也把自身的服务封装成 API 嵌入到另外一个 APP 中,例如 Uber 把叫车服务以云 API 的形式和 Starbucks 进行合作嵌入其中实现了服务的扩展和更多流量的聚集。对于云 API 不但简化了 APP 的开发也增强了移动 APP 的能力。在众多的云 API 中,几乎大部分都同时提供了 Native SDK 和 JS SDK 同时服务 Native App 和 Web App。所以在云 API 的领域 HTML5 的技术还是有很多可以对接的服务可供选择。不过总体而言 JS 版本的 SDK 无论从功能还是体验上都和 Native SDK 存在差异,例如百度地图云服务 API 的 SDK,用户使用内嵌到 Web App 的 JS 版本 SDK 使用手势缩放地图的时候体验通常较差。HTML5 在性能方面和 Native 技术的差异仍旧取决于硬件和浏览器性能的提升,但是应该在可预期的时间内获得解决。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有价值,请分享给你的朋友,也可交流,QQ&微信号:852094075。
【订阅】
关注:飞屋旅行
最有态度,最具权威旅游咨询
公众微信号:feiwulvxing
久前,微软在Windows消息中心,发出了一条新的警告。对于微软的消息,大部分用户都是见怪不怪了,毕竟消息中心警告最多的,就是让你赶紧去更新系统。然而,这次的这条警告,并不是针对系统更新,而是广大网友在Windows上的另一位“老朋友”——IE浏览器。具体的内容,则是IE浏览器将在今年6月正式退役。
这并非微软第一次告知IE“寿命将至”。早在2021年5月,微软就首次宣布IE浏览器即将退役的消息。这次的警告,只是为了再度提醒用户IE浏览器即将被淘汰,让用户们早做准备。说实话,这条警告,确实挺符合Windows消息中心一直重复给用户发提醒的特色。
对于如今的网友而言,IE浏览器属于是熟悉又陌生的存在。说它熟悉,是因为它作为Windows自带的浏览器,会默认出现在用户的电脑桌面上;说它陌生,大概率是源自现在的用户,几乎不会用IE浏览器去打开网页。至于具体原因,最重要的一点还是“慢”——响应慢、搜索慢、还与很多设置不兼容,用户越用越会感到血压急剧上升的程度。在这个互联网越来越追求速度的时代,IE浏览器和它的“慢调子”显得格格不入。再者,随着市面上好用的浏览器层出不穷,网友大可换个好用得多的浏览器,而不是非得用IE来受气。
有网友甚至做出梗图调侃,表示IE浏览器最大的作用,就是拿来下载其他浏览器。
就如同上面这张梗图,如今与IE浏览器相关的段子、表情包,大多都与嘲讽其卡顿、缓慢、功能少、不安全有关,并且长期在与各种浏览器的竞争上垫底。似乎只要是个浏览器,就一定会比IE浏览器快。
IE浏览器功能上的局限性,也在网友的嘲弄与各种各样的梗图、表情包中,被无限放大。诚然,以如今的视角,来看待IE浏览器,它确实存在很多的问题,但我们也不至于“谈IE色变”,不得不说,有的梗图虽然看起来很有趣,但对IE浏览器来说,确实不算太友好。
要知道,IE浏览器虽然现在很孬,但也曾是一个时代的“王者”。况且,国内很多老一批“冲浪达人”,大多都是通过IE浏览器,来认识整个互联网世界的。尽管现在微软对待IE确实有“摆烂”的嫌疑,但不得不说,作为Windows系统默认的浏览器,IE在微软中的历史地位还是存在的。
早在1995年,IE浏览器便作为Windows的默认浏览器,进入到广大用户的视野当中。事实上,IE浏览器并非登录Windows系统的第一个浏览器,网景公司研发的Netscape浏览器,才是Windows系统上的首个浏览器。一开始微软并不觉得浏览器有多重要,外包就外包了。直到网景公司通过Netscape浏览器做大,并试图研发能通过浏览器运行的网页在线程序,才让微软开始正视浏览器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IE浏览器1.0版本才得以诞生。而它的第一个任务就是从已经成型的Netscape手中,抢夺用户资源。
在首战中,IE浏览器就暴露了自己不太能打的事实。不过微软毕竟财大气粗,硬是通过将IE浏览器与Windows捆绑且免费使用的方式,加上对IE高强度的改进与更新,扭转了战局。当Netscape最终被打得退出市场后,IE浏览器便成为了整个浏览器市场的霸主。根据统计,千禧年后,IE浏览器的市场占有率,竟突破了90%,说是“统一”了整个浏览器市场,也不为过。
顺带一提,Netscape落败后,其创始人公开了Netscape浏览器的源代码,还出资成立了一个名为“Mozilla”的组织。源代码的放出,为之后各类浏览器百花齐放奠定了基础,而“Mozilla”也在数年后,孵化出了一款名为“Firefox”(Firefox浏览器)的产品,并且在微软升级IE浏览器6.0版本时,给微软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2002年左右,毫无疑问是IE浏览器的巅峰。彼时市场上的其他浏览器虽然不少,但并不具备与IE浏览器碰撞的实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挑战者的不断出现,IE浏览器自身的缺点不断被暴露了出来。要知道,IE浏览器最“经典”的6.0版本,是2001年推出的,这个版本一用就是5年,直到2006年,微软才更新了换汤不换药的IE 7。5年的不思进取,足够其他浏览器发展壮大。率先发难的,就是Firefox浏览器,在Netscape的优秀底子下,Firefox浏览器凭一己之力,就在推出后数月使IE浏览器的市场占有率降低到不足80%。尽管此时IE在浏览器市场上仍是绝对的巨头,但连比尔·盖茨都在会议中承认,Firefox已经侵蚀了IE的市场,并有着足够的威胁。
现在看来IE的衰落,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毕竟它诞生后的第一场硬仗就表现得不太行,而它的上位,也全凭着微软的强势以及与Windows系统的深度绑定。自2003年后,IE的市场占有率,就在逐步下滑,只是后来数个强势竞争者的诞生,加快了IE浏览器跌下山顶的脚步——2004年,Firefox浏览器亮相;2008年,Google的Chrome浏览器隆重登场。加上2007年与2008年,移动端上的IOS系统和Android系统相继问世,不支持移动端业务拓展的IE,注定会被竞争者给抛在身后。
这位才是重量级
尽管微软在发现情况不对劲后,重拾了对IE浏览器的更新,但确实有些为时已晚。IE7和IE8,属于换汤不换药,没有在技术革新上有太多亮点的新版本IE浏览器,显然不足以挽回流失的用户。2011年的IE9虽然在功能上实现了一波大更新,又是采用新引擎又是支持HTML5,但依旧没有留住市场份额。最新版本IE11虽然又是捆绑着Windows8系统出现,且功能维度与运行速度都能与Chrome浏览器媲美,但早已习惯了Firefox和Chrome浏览器,以及将“IE浏览器慢”的认知刻在DNA里的用户,已经不会再去选择打开它了。
社交媒体与各类应用对IE浏览器的抛弃,也使得IE的处境雪上加霜。2010年,Facebook放弃兼容IE6;2012年,YouTube不再兼容IE6;2013年Google不再兼容IE9。这些都彰显了IE浏览器的落寞。
数据永远是最直观的,2013年,IE11发布,但市场占有率仍在下跌。2015年,IE浏览器的市场占有率首次跌破20%,仅剩下15.71%。
也许是多番“拯救”IE浏览器的尝试未果,微软也觉得IE已经回天乏术了。2015年3月,微软正式确认将放弃IE品牌,并不再支持新版IE浏览器的开发。消息放出后,IE浏览器的市场占有率,直接崩盘。截至2021年4月,IE的市场份额已不足2%。同比其他浏览器,Chrome浏览器的市场份额已超过65%,俨然一副不可动摇的大哥风范;其次是有IOS系统打底的Safari,占比约为10%。
从95%到2%,二十年间,IE浏览器从一代霸主走向陨落,着实令人唏嘘。尽管IE浏览器确实不好用,而且也总是被网友嘲讽处理速度慢,还时不时会卡死,但这么多年相处下来,多多少少还是有些感情的。再加上IE浏览器的故事,本身就极富戏剧性,因此其的一些梗和趣图,反而有着很强的生命力。借由这些梗图,IE浏览器的知名度也一直在线,进而又会产生新的梗和趣图,例如同人漫画中的IE娘。
卡还能玩出花来
相比于一开始的不屑,得知IE最后结局的网友,以后也许只会单纯地调侃这个快要“死”掉的,相处不太愉快的“老朋友”。
时代终究是在不断前进的,不能紧跟时代脚步的东西,很难逃过被淘汰的命运。既然IE止步不前,那么它被竞争力更强的浏览器所取代,就是必然的。别看现在Chrome浏览器一家占了整个浏览器市场的60%左右,但它接下来还能统治多久,行业的风向会如何转变,都是不能预料的。有趣的是,在今年3月初,微软、Google、苹果、Mozilla等几大主要浏览器制造商,竟然宣布要联合开发一个新的浏览器。这样来看,自IE与Netscape掀起的“浏览器战国时代”,将要迎来尾声。当然,这对于用户和广大程序员来说,是个好事,毕竟谁不喜欢“大一统”呢?
再说了,微软也不会轻易放弃浏览器市场。就在微软宣布放弃IE时,同时又推出了IE的“升级版”——Microsoft Edge。相比于IE,Edge显然要方便与人性化得多,而它也是在很快时间内,就拿下了8%的市场份额,尽管之后一直在8%左右徘徊。
值得一提的是,Edge兼容IE的所有功能,用户甚至可以通过其内置的“IE模式”,访问旧版IE网站及其应用。
这样看来,IE浏览器死了,但又没死。
至少,有很多只依赖IE浏览器的应用,以及需要用到这些应用的客户,不用担心了。
机Note,说通俗点就是大号版的手机,通过增大手机屏幕达到方便记录的目的,愈演愈烈的千元机市场Note版本也占据了一席之地,各厂商相继推出千元档Note系列产品,继联想喊出“豆比米大”口号,推出黄金斗士A8标准版秒杀红米1S移动版后,近期联想再次吹响冲锋号,正式推出了联想黄金斗士Note8向红米Note增强版开炮,高性价比已不在是小米的代名词,联想黄金斗士系列凭借着更出色的硬件配置,在性价比上全面超越红米系列,我们通过硬件配置的对比,看看联想黄金斗士Note8到底好在哪里。
配置信息
从以上配置表格可以看出,在硬件配置方面,联想黄金斗士Note8与红米Note增强版相比,Note8硬件配置堪称强劲,其搭载了主频1.7GHz的64位八核处理器,搭配的Mali-T760 GPU显示性能更佳,6英寸的屏幕更能体现Note的定位,在RAM和ROM及摄像头方面,两款机型均采用了2G RAM+8G ROM的内存组合(均支持内存卡扩展),并都采用1300万像素背部摄像头及500万像素前置摄像头组合,黄金斗士Note8在网络方面支持双卡4G网络,可以看出,黄金斗士Note8不仅屏幕大一点,在硬件配置上也做了更大的提升,而3300mAh的大容量电池(两款机型均为可拆卸电池),为手机的高性能提供了持久的动力,在千元机市场可以称得上佼佼者!
左为联想黄金斗士Note8 右为红米Note增强版
安兔兔评测是一个专门给Android手机、平板电脑硬件跑分软件,它能一键运行完整测试项目,通过“内存性能”、“CPU 整数性能”,“CPU浮点性能”、“2D、3D绘图性能”、“数据库IO”、“SD卡读、写速度” 等多项性能测试对手机的硬体性能做出评分。
通过跑分测试,可以看出,联想黄金斗士Note8采用的处理器性能优势巨大,跑分成绩为43928,这个分数让擅长跑分的小米黯然失色,这个成绩不仅可以在千元机内称雄,甚至可以在旗舰机型中名列前茅。
联想黄金斗士Note8 测试结果
红米Note增强版 测试结果
CPU-Z是在PC平台上受大家喜爱的CPU检测工具,现在有Android版本,可以通过它来了解你手机的全面信息。可检测内容包括:SOC的名称,架构,核心数量,GPU名称等,手机系统信息,手机名称,安卓版本号,屏幕分辨率,RAM,电池信息,剩余电量,电量来源,温度,手机传感器信息等等,让用户清楚的了解手机的硬件情况。
左为联想黄金斗士Note8 右为红米Note增强版
Vellamo是一个基准测试应用,它可以让你对手机浏览器的性能及稳定性进行测试,包括像Java脚本性能、渲染、联网和用户界面等。该工具的结果同样包括多个子项,但我们只取总成绩,分数越高则表明手机对浏览器的优化程度越高,网页浏览体验更好。
HTML5模块可用来评估移动网页浏览器性能,而Metal模块可对移动处理器的CPU子系统性能进行测量。测试套件点击即用,方便快捷,分模块进行管理,Vellamo可对滚动缩放,3D图形,视频性能,内存读写,带宽峰值性能等诸多方面进行评估。测试结果联想黄金斗士Note8的HTML5得分为2857分,METAL得分906;红米Note增强版的HTML5得分为1443,METAL得分为672。
联想黄金斗士Note8 测试结果
红米Note增强版 测试结果
Nenamark2是一款测试手机3D性能的软件,该软件主要着重测试手机GPU性能。联想黄金斗士Note8手机在Nenamark2上得到了63.1fps的分数,红米Note增强版的得分为57.5fps。Note8在Nenamark2的成绩依旧不俗。
联想黄金斗士Note8是联想又一款主打性价比的机型,大屏搭配高性能的硬件配置,实惠的价格,符合千元4G“高性价比”的定义,无论多任务及大型游戏,都游刃有余,相信如此有诚意的产品,也一定会得到用户的认可,可以负责任的说,在硬件配置上,联想黄金斗士让小米不再“发烧”,豆不但比米大,还比它更实用,更实惠!
*请认真填写需求信息,我们会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