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和苹果树可以说是科学界的经典轶事。据说牛顿坐在一棵苹果树下,正在思考着宇宙的奥秘,突然一颗苹果掉下来砸中了他的脑袋,这时他灵光一闪意识到了这个世界的终极法则之一:万有引力。
故事非常具有戏剧性,但这可能是人们后来添油加醋的结果。根据英国皇家学会收藏的一个手稿记载,实际上牛顿并不是被苹果砸中了脑袋,而是散步的时候看到了苹果落地。
这份手稿名为《艾萨克·牛顿爵士的生活回忆录》,作者是考古学家兼牛顿的好友威廉·斯图克利。据他的说法,这个故事是由牛顿本人告诉他的。
来源:英国皇家学会
由于这棵树启发了一个著名的物理学定律,所以后来也被人们称为「重力树」。让人吃惊的是,它现在仍然活得好好的。
牛顿家的苹果树
据法国学者伏尔泰的说法,这棵树就位于英国林肯郡的伍尔索普庄园,当时这个庄园属于牛顿的母亲。在1666年的夏天,23岁的牛顿为了躲避瘟疫曾在这里呆过一段时间。
在牛顿的母亲去世之后,这个庄园被沃勒顿家族收购了。此后直到1947年,这棵树都一直受到他们的照顾,而且成为了知名景点。但是在1816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把这棵树吹倒了......
幸运的是,苹果树的主体部分仍然健在,后来它又重新扎根活过来了。在接下来的20年时间里这棵新生的苹果树茁壮成长,如果从17世纪算起,这棵树已经活了超过350年了。
倒掉的苹果树和新成长的树苗
这棵传奇大树的品种叫Flower of Kent「肯特之花」。顾名思义,这种苹果树可能起源于英国的肯特郡。
值得一提的是,它所结出的苹果最纯正的颜色是绿色的。很多故事展示牛顿与苹果的羁绊时,用的都是又大又圆的红苹果,现在我们知道这是人们想当然的结果。
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的肯特之花苹果
说到这,我就知道你现在最关心的问题,一定是这种苹果,到底好不好吃?事实上,肯特之花结出来的苹果不仅长得比较丑,像个干巴巴的梨子,而且口味略酸。所以这也难怪牛顿看到果子落地时能够联想到科学,果子难吃应该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由于缺乏商业价值,这种苹果树现在只有很少的数量,绝大部来都是伍尔索普庄园的那棵「重力树」。
但有意思的是,这棵差点死掉、果子又难吃的大树,现在成了世界各地高校和学府眼中的锦鲤,他们争相引进苹果树的枝条,也许是希望它能把一些科研的运气也接过来。
最先动手的应该是英国皇家学会,在1816年苹果树被吹倒之后,一些碎片被人们保留了下来,有先见之明的皇家学会早早的就收藏了其中2个残片。
而作为牛顿的母校,剑桥大学肯定不会错过种植牛顿苹果树的机会。现在有两棵牛顿苹果树分别种植在牛顿呆过的三一学院和剑桥大学植物园里。在2006年的时候,植物园里的那棵苹果树结出了大约250颗苹果,据说是收成最好的一年。
剑桥大学的苹果树,左:三一学院,右植物园
相比之下,远在大洋另一端的麻省理工学院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它们的牛顿苹果树来源自剑桥大学的植物园,也就是上文中提到最能产果子的那一颗。
但不知道是否是因为水土不服,直到几十年后才结出来第一颗苹果。悲剧的是结果没多久就被人摘了···到现在都没人知道凶手是谁。
麻省理工学院的第一个牛顿苹果
更悲伤的是,看形式,今年这棵苹果树长出新苹果的几率也不是很大。
「很不幸没有长出苹果」
当然,这也不能全怪麻省理工学院运气差,毕竟异国嫁接苹果树其实是一个比较麻烦的事情,因为要考虑到虫害、疫病和气候的问题,日本的名古屋大学种植的牛顿苹果树就差点因此而凉凉。
苹果树是左边这个光秃秃的树干
这是因为果树的枝条在入境的时候被查出了褪绿叶斑病毒感染,差点被一把火烧掉,由于它特殊的历史意义才免于一难。后来又通过科学家的研究才避免了病害的影响,最终让5棵新的苹果树在日本扎根。
日本秋田果树实验站的牛顿苹果
中国的天津大学从05年开始就想引进牛顿的苹果树,但是这个过程依然很曲折。
因为在2002年的时候,这棵树由英国女王亲自下令被保护起来,现在处于英国国家信托基金会管理。此外,嫁接枝条需要对应的管理办法,而这个办法还没有被制定出来。
在折腾了两年的传真电话,以及拜托国际友人的牵线后,天津大学才获赠了三根嫁接用的枝条,这还是英国的元祖苹果树修理枝条的时候特意为天津大学留下来的。
随后这些枝条又经过了两年的培育才栽种在天津大学的草地上,这也是中国第一棵引进的牛顿苹果树。
天津大学的苹果树 来源:网络
据说现在除了南极洲以外,世界各地都有牛顿苹果树的分身,甚至还有一片苹果树的碎片被装在了英国女王的新马车上,被王室用来彰显排场。
马车门上镶嵌了一片牛顿苹果树的木材,来源:镜报
另外,这树甚至还上过太空。在2016年的时候,伍尔索普庄园作为苹果树的管理他们将一些苹果树的种子送上了空间站。在经历了198天的太空漫游后,种子被重新送回了地球。然后在90天后,这些种子成功发育出了10棵健康的树苗。
8株牛顿太空树苗
不过,还有一个很搞笑的事情就是,一些机构和大学里种的牛顿苹果树可能是假的。
2016年的时候,加拿大国家研究委员会NRC就中枪了。他们发现自己精心呵护的2棵牛顿苹果树原来是赝品,当时的秘书长Doyle知道真相后欲哭无泪,感觉很像是转了两年锦鲤,后来才知道那是条咸鱼。
后来多伦多约克大学觉得他们太可怜了,就从自己的正牌苹果树里提供了新的嫁接枝条,现在NRC终于种上了带着牛顿「仙气」的苹果树。
这棵小小的树苗是正品
总之,牛顿的苹果树绝对算是苹果树界的传奇一哥。尽管它的果子很丑、还难吃,但人家它曾靠一个小动作就推动了人类对世界认知的进步,惨遭劫难却又大难不死,不仅活了几百年还开枝散叶,子子孙孙漂洋过海遍布全球,甚至还上过太空···
所以,面对这么神奇的大树,我就想问一个问题:转发这棵苹果树,这学期能不挂科么?
参考资料:
https://www.space.com/8368-piece-newton-apple-tree-escape-gravity-space-shuttle.html
https://space.blog.gov.uk/2017/11/06/newtons-apple-seeds/
https://www.nationaltrust.org.uk/woolsthorpe-manor
https://blogs.royalsociety.org/history-of-science/2012/02/22/newtons-apple-tree/
http://www.creatingmycambridge.com/history-stories/newtons-apple-tree/
https://www.york.ac.uk/physics/about/newtonsappletree/
http://archive.boston.com/news/local/articles/2006/11/12/this_apple_proved_too_tempting/
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abs/10.1080/001075198181874?journalCode=tcph20
https://www.s.u-tokyo.ac.jp/en/topics/2010/05.html
https://www.atlasobscura.com/articles/newton-apple-tree
http://www.tju.edu.cn/xywh/tdgs/xygs_1/201607/t20160728_283259.htm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lower_of_Kent
来源:狂丸科学
编辑:井上菌
近期热门文章Top10
↓ 点击标题即可查看 ↓
1. 大龄单身狗返乡过年期间瞬时压力激增现象及其应对措施研究
2. 12个革命性的公式
3. 最小有多小?最大有多大?
4. 一幅图读懂量子力学(大神的战争)
5. WiFi穿墙完全指南
6. 为什么你吃的食物跟广告上的永远不一样?
7. 你知道爱因斯坦人生中发表的第一篇论文是什么吗?
8. 出生在显赫世家是怎样的体验?
9. 理论物理学家费纸,实验物理学家费电,理论实验物理学家费?
10. 这些东西,看过的人都转疯了!
化旅游开发既要依托资源,又不能单纯依赖资源。凡是精美的,就是最好的,而不见得是越古老越好、越是深山大泽越好,只要体现美感就会吸引人。比如,欧洲的许多城市,一条小溪边铺上彩石甬路,搭上几间蘑菇形的童话小屋,摆上自己磨制的咖啡,树影掩映,悠闲神秘,也是不错的景点。葫芦岛的海滨木栈道、房车营地、农家乐、采摘旅游、乡村旅游、工业文化游,甚至城市风貌游,也是这个道理。所以,一切景物都是旅游资源。我们既要重视旅游资源的创新整合与开发,又要重视旅游资源的创造和重塑。
“就像一锅水,葫芦岛旅游现在已经烧热了,只要再添一把柴火,就能沸腾了。这把火主要指葫芦岛缺少在全国叫得响的旅游产品。 ”省旅游局局长郝春荣在2月11日召开的葫芦岛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说。对此,最早提出开发葫芦岛长城、温泉等十大历史文化旅游板块的市长都本伟有着颇为深刻的认识。在当天的会议上,他就整合全市旅游资源创新开发精品旅游产品谈了很多。
整合开发 做“有故事”的旅游产品
都本伟说,旅游的核心,在于吸引力。旅游资源的价值,要通过整合开发来创新实现。当前,葫芦岛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在于布局较散、纵深较浅、线路较短、开发混乱、内涵单一,容易产生“半天跑路,十分钟看景”的现象,吸引力不强,也留不住客人。针对此问题,葫芦岛将实施全域化旅游战略,整合开发旅游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全市拟重点推进“四个层次”整合开发,实现“四个转变”:
一是对精品旅游资源实施线路性整合、混搭式开发。比如,海滨、长城、古城、温泉等几个精品板块,拟推出3条以上“2至3日游”线路,依托线路,整合资源,使游客能够从九门口、东戴河到兴城古城、兴城海滨,到龙湾海滨、葫芦山庄,再到圣水寺、虹螺山,一路行程,亮点纷呈,精品迭出。同时,不仅要对每个景点进行精细开发,做到一花一叶有来历,一点一滴有故事,经久耐看,留有回味,还要对沿途进行辅助开发,不能让游客 “一路傻坐着到终点”。要对生态、民俗、民居、传说等形式施以混搭组合,实现内涵丰富,多而不腻,给人以新鲜感,让人情趣盎然、兴致不减,实现由单纯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的转变。
二是对经典文化资源实施区域性整合、外延式开发。经典文化资源,是葫芦岛市旅游的长项,但也是资源整合的弱项。比如,莲花山圣水寺,是全国有名的“三教合一”的古刹,但是内涵单一,区域比较狭窄,与1小时的行程不匹配,消费比不高,也难以满足游客的不同审美情趣。因此,需要对寺院周边区域资源进行整合,把山区生态、民间传说、山村风情等要素挖掘出来,融为一体,像绿叶衬红花一样,围绕主题,延伸主题,增加趣味,延长留客时间。在其他景区,如宁远古城、灵山寺、前所古城等也都有类似问题,没有阐发文化魄力的空间,难以大量吸引游客,特别是回头客。对这一类景区的开发,要实行外延式拓展,融历史文化、山水景观、休闲情趣、民俗传承、艺术展示为一体,周边区域或草坪、或广场、或山野、或水滨,都能感受文化味道,形成围绕主题、连绵起伏的文化群落,实现由单纯观景向品味文化的转变。
三是对风景名胜资源实施链接性整合、扩散式开发。优美的自然风光,是葫芦岛市旅游的又一大特色。这里有北方唯一的原生态海岸线,有14处天然海水浴场,龙湾海滨到兴城海滨木栈道全线贯通,成为旅游新热点。但是,现在仍然存在着各自为政、相互分割的现象。所以,需要按照规划,推进风景资源的有效链接。比如,加快龙湾与兴城两个海滨、九门口与永安两段长城之间的链接,形成大海滨、大长城的景观格局。这意味着,风景区的开发,要以风景赏玩为中心,向相关产业扩散。以海滨风景为例,要集体育、健身、美食、游乐、休闲于一身,配套建设休闲农庄、高档酒店、度假小镇、风情一条街,打造“美丽海滨、舒适海滨”,实现由单一门票消费向综合消费的转变。
四是对大型景观资源实施点轴式整合、周期性开发。文化旅游产业绿色环保、回报率高,但投资周期长,回报周期长,是一个“烧钱”的产业,河南云台山的开发就投入了几百个亿。因此,对于大型景观的资源整合,要顺应周期性规律。比如,建昌龙潭大峡谷,虽然是单一景区,但面积大、纵深长,目前仅开发了一两个点,要集腋成裘,由两个点变成一条轴线,沿轴线整合资源,形成一个面,逐步接近大规模开发条件。碣石古遗址、虹螺山等地区的资源整合,也适用这个原理。对这一类资源的开发,要力戒“一镢头挖一口井”的心态,规划主导,保护为先,渐进开发。宁可慢一点,也要好一点,不能一哄而起,浅层次,低水平,糟蹋了资源。开发一个周期,做精几个景区,给未来留足空间,实现由景区开发向永续利用的转变。
都本伟强调,文化旅游开发既要依托资源,又不能单纯依赖资源。现代旅游的概念,凡是精美的,就是最好的,而不是越古老越好、越是深山大泽越好,只要体现美感就会吸引人。比如,欧洲的许多城市,一条小溪边铺上彩石甬路,搭上几间蘑菇形的童话小屋,摆上自己磨制的咖啡,树影掩映,悠闲神秘,也是不错的景点。葫芦岛的海滨木栈道、房车营地、农家乐、采摘旅游、乡村旅游、工业文化游,甚至城市风貌游,也是这个道理。所以,一切景物,都是旅游资源。我们既要重视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又要重视旅游资源的创造和重塑。
提升附加值 把游客留住
在提高旅游附加值方面,都本伟认为,旅游的产业链条取决于产品链条。需要着眼于综合消费,丰富产品内涵,让游客有看的、有玩的、有带的。这要推进“三个优化”:一是优化精品景区。景区的生命在于“精”,风景众多 “精”者为胜,最忌讳简单粗糙。比如,论自然风光基础,河南云台山比不上建昌的龙潭大峡谷,但是他们胜在精致,穿洞越涧,曲径通幽,让人惊奇,让人留恋。目前,尽管葫芦岛市景区资源丰富,但精品还不多。仅有4A级景区7家。今年,觉华岛旅游度假区要完成5A级景区申报,龙湾海滨至兴城海滨5A级景区要启动创建。同时要做好冬季温泉、冰雪旅游资源的开发,解决全市旅游“半年闲”的问题。
二是优化购物消费。目前,葫芦岛市游客购物消费较少,与发达地区40%至60%的占比反差很大。需要结合海滨城市特点,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开发具有葫芦岛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土特产品和大众商品,使旅游产品能够“带得走”、“记得住”。同时,要培育旅游商品市场,普及景区购物中心,使购物消费成为旅游消费的主体。
三是优化娱乐项目。游客逗留时间短,很大程度上与文化娱乐项目不丰富有关。要充分发挥国际和平广场、比基尼广场、文化馆的演艺功能,围绕虹螺女文化、古城文化、长城文化,开发具有民族特色、区域特色的文化娱乐项目,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增加旅游销售收入,打造葫芦岛的文化旅游品牌。
□本报记者/翟新群/李万东
兴城古城。
冰雪旅游成新宠。
撰文:林子人
编辑:朱洁树
4月1日,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宣布,日本将从今年5月1日起启用新年号“令和”。据他在记者会上透露,新年号的出处为《万叶集》中《梅花歌并序》的诗句“初春令月、气淑风和、梅披镜前之粉、兰熏珮后之香”:
“天平二年正月十三日,萃于帅老之宅,申宴会也。于时,初春令月,气淑风和;梅披镜前之粉,兰薰佩后之香。加以曙岭移云,松挂罗而倾盖;夕岫结雾,鸟封谷而迷林。庭舞新蝶,空归故雁。于是盖天坐地,促膝飞觞。忘言一室之里,开衿烟霞之外。淡然自放,快然自足。若非翰宛,何以摅情?诗纪落梅之篇,古今夫何异矣!宜赋园梅,聊成短咏。”
从645年“大化”到1989年“平成”总计247个日本年号中,能确认的出处全部来自中国典籍。也就是说,“令和”是日本历史上首个从日本典籍中援引出处的年号。《万叶集》是日本最早的诗歌集,收录来自4世纪至8世纪中叶的多种形式的诗歌,有“日本的《诗经》”之称。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新年号公布后举行的记者会上表示,《万叶集》是象征日本丰富国民文化和悠久传统的古典作品,新年号的寓意是“希望打造每个人都像宣告春天到来、争相盛放的梅花那样,带着走向明天的希望而让各自的花朵精彩绽放的日本。”
新年号一经披露,就在中日两国的社交网络上引起热议。不少人发现,虽然官方声称“令和”出自《万叶集》,但其实也能在年代更久远的中国典籍中找到类似出处。日经中文网特约撰稿人、旅日华人作家莫邦富指出,成书于西汉(公元前202年-8年)的《黄帝内经》中能够找到“令和”一词:
“阴者主脏,阳者主腑,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故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和气之方,必通阴阳。”
另外,东汉文学家、科学家张衡(78年-139年)的代表作《归田赋》中有“仲春令月,时和气清”之句,与《万叶集》中的“初春令月,气淑风和”一句在遣词和意象使用上颇为类似,《万叶集》中的这句话很有可能是受到了《归田赋》的影响创作的。
“令和”的真正出处到底在哪里或可争论,但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日本传统文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确是个不争的事实。作为日本最古老的诗歌(即和歌)集,《万叶集》成书于中日文化交流频繁、日本系统性吸收汉文化并以此推动社会转型的时代,可谓是中国文化深刻影响日本文化的文字见证。然而正如日本史学家家永三郎在《日本文化史》一书中所指出的,日本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能够在吸收外来文化和保持本土文化强大生命力之间取得平衡。在和歌成为日本文化典范的发展史中,我们也能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说到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汉字不得不提。根据《魏书·倭人传》记载,日本女王卑弥呼(?-248年)与魏国已建立了邦交关系,双方的国书均以汉字书写。日本艺术史学家高阶秀尔因此认为,虽然一般认为汉字是在公元5世纪或6世纪传入日本的,但实际上它的传入要更早。“从奈良时代(710年-794年)开始,也有可能从更早的时期开始,汉文才是正式的文章体裁。无论是律令制的法典,还是其他的公文书信,正式的文章都是用汉文写的。当时在日本政府里工作的人全都要会汉文。我认为从卑弥呼时代开始就这样了。”
从弥生时代(公元前300年-250年)开始,中国文化源源不断地输入日本。在海的另一边,日本的统治者密切关注着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动向。6世纪,百济向日本派遣了五经博士,即解读中国典籍的学者,还献上了佛像,这意味着中国文化思想的输入在日本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家永三郎指出,到了7世纪,对中国思想的系统性了解终于在日本生根发芽,成为了推动日本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581年,隋朝统一了分裂的南北朝。618年,唐朝取代隋朝,进一步扩大版图,逐渐成长为世界性的强大帝国。然而对于同一时期的日本统治者来说,大和政权危机重重——660年,百济作为日本在朝鲜半岛的唯一据点被新罗和唐朝所灭。随着日本在朝鲜半岛的势力式微,大和政权强烈感受到了完善国内体制的重要性。
在推古天皇(593年-628年在位)执政时期,圣德太子(574年-622年)摄政并与推古天皇的舅父苏我马子一起推动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圣德太子在国际局势紧张的情况下派遣隋使引进中国的先进文化制度,制定“冠位十二阶”,即根据个人功绩授予官职爵位的官僚体制,并在“宪法十七条”中强调了君主是国内唯一的最高权威。值得注意的是,延续至今的日本政治术语也诞生于这一时期:“日本”这一国名在此之间正式确立,取代大王称号的“天皇”据说取自中国道教经典。
645年(大化元年),大兄皇子(天智天皇)、中臣镰足等人发动了大化革新,开始按照中国的律令制度建设律令体制。所谓的律令体制,就是收回氏姓社会中豪族依据世袭特权对民众的统治权,统一由中央政府的集中权力来实施。直到894年(宽平六年)中止派遣遣唐使,这一时期的日本都在努力吸收中国文化。在政治体制上,从794年(延历十三年)平安奠都到9世纪初,平安时代(794年-1192年)初期大致上维持着律令体制。
从飞鸟时代(593年-710年)、奈良时代(710年-794年)到平安时代初期,汉文学在日本官僚阶层中逐渐普及,乃至成为公卿贵族必备的素养。到了平安时代初期,汉诗、汉文的写作蔚为风潮,继奈良时代的《怀风藻》后,《凌云集》《文华秀丽集》《经国集》等汉诗集陆续出版,涌现出了空海、小野篁、都良香等作家。
《万叶集》正是诞生于这样的背景下。《万叶集》收录了来自4世纪至8世纪中叶的4400首诗,不仅有贵族的,也有无名民众的作品。《万叶集》成书年代不明,一般认为是在奈良时代。由于诗人大伴家持(717年-785年)也有参与其中,《万叶集》的成书时间推断为730年后。
家永三郎指出,虽然《万叶集》收录的是和歌,但其五七调的长短句形式与汉诗中的五言和七言范式有密切关联。另外,《万叶集》中屡屡出现七夕、神仙等中国文学典故,也说明了汉文化对当时的和歌创作的影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梅花”这个意象。李冬君在《落花一瞬:日本人的精神底色》一书中指出,奈良时代的贵族咏梅成风,虽然当时的日本本土并无梅花——遣唐使们带回了唐诗,也带回了梅花这一孤独、清幽、高贵的文学意象。通观《万叶集》,有咏梅诗百余首,而关于日后成为日本国花的樱花的诗却只有40余首。而今,“令和”的年号取自《万叶集》中《梅花歌并序》的诗句,亦在隐隐述说着日本醉心和师法中国文化的过去。
不过最能说明《万叶集》中的中国文化影响的,还是其对汉字的广泛使用。有意思的是,在这部诗集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人开始创造性地使用汉字——他们开始使用完全异质的汉字来表述日语,即舍弃汉字原有的意思,用于没有意义的音标文字,这就是所谓的“万叶假名”。日后,随着“万叶假名”的广泛使用,假名被进一步简化,形成“片假名”和“平假名”,前者指省略汉字笔画,只用汉字的一部分来取而代之,例如只留下“阿”的左偏旁写成“ア”;后者指将整个汉字写成草书,如将“安”草写成“あ”。
与此同时,家永三郎认为《万叶集》同样也是7世纪到8世纪日本文化在强势的外来文化冲击下顽强存活下来的证明。事实上,从大环境来看,当时的日本统治阶级虽然为中国文化所折服,努力模仿隋唐的国家体制、法律系统、艺术文化,然而外来文化没有触及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深层。尽管原则上律令政府官员需要在大学里学习儒家经典学说,通过考试后才能获得任用,然而日本并未建立科举制度,名门望族拥有世袭官职特权的“荫位制”仍然长期存在,因此真正掌握儒学修养的人只是少数的行政官僚。
更重要的是,当时的日本官僚阶级对于儒家经典的态度是将其当做文学经典而非人生哲学来研习,这导致的一个结果是儒家“男尊女卑”的家庭道德并未对日本的走婚制产生太大冲击,男女关系延续了前代极其开放的传统。在家永三郎看来,正是这种在性观念上不受约束的开放性“阐释了不被伪善的性道德所扭曲的古代日本人健康的一面”,这也是为什么《万叶集》中充斥着大量爱情诗歌的原因。
不过日本本土意识的真正崛起是在平安时代。日本中止派遣遣唐使不久后的907年(延喜七年),唐朝灭亡,随后朝鲜半岛的新罗、渤海国也相继灭亡。在那之后,日本开始进入近乎闭关锁国的状态,没有与五代、宋王朝建立正式邦交,导致其统治阶级的视野变得狭隘起来。在日本国内,律令体制下的官僚阶级逐渐变得有名无实。特别是在藤原氏开创世袭摄政、关白的先例,取得与君主事实上同等的地位后,藤原氏独裁的贵族政治时代开始。贵族们不再有身为官僚的自觉意识,将实际事务交给下级官员承担,自己则身居平安京,变为有闲阶级,与地方农村与普通大众的联系近乎切断,这同样限制了统治阶级的视野,并在文化的变化中反映出来。
在贵族们的有限视野里,自己的(高雅)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经过长期的文化积累,贵族阶级培养起了敏锐的感受力和审美,并在杜绝海外文化大量输入的环境中孕育出了洋溢着日本本土特色的“国风文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古今和歌集》应运而生。905年(延喜五年),日本第一部敕撰和歌集《古今和歌集》在醍醐天皇的指示下成书。尽管在《古今和歌集》诞生之前一个世纪,即嵯峨天皇和淳和天皇的时代也有《经国集》等敕撰集,但它们都是汉诗集。与《万叶集》呈鲜明对比的是,《万叶集》中收录了大量与民间生活相关的作品,但《古今和歌集》及之后的敕撰和歌集几乎都是表现贵族阶级的生活与思想的作品。
在《古今和歌集》的序文中,编者纪贯之如此写道:
“大和之歌,以人心为根,发而为万千言辞之叶。生而为人,所历必多,则心之所想,目之所见,时时皆可成诵。且听花间莺啼,水中蛙鸣。生息万物,皆因感而歌。无力而撼天地,无形而泣鬼神,令男女睦睦猛士戚戚者,歌也。”
在高阶秀尔看来,这段话不仅是这部和歌集的序,亦是对日本审美观的第一次系统性阐释——“大和之歌”,即和歌,是从人的心中生根发芽,长出姿态万千的绿叶般的诗句,第一次,和歌被确立为一种可以和“唐歌”(即汉诗)平起平坐分庭抗礼的诗歌。
从《古今和歌集》开始,原本只是为了个人方便使用的假名开始成为正式文字进入日文系统,以假名写作的文学作品不断涌现。直到平安时代末期,敕撰和歌集的做法十分流行,先后出现《后撰集》《拾遗集》《金叶集》《词花集》《千载集》,加上镰仓时代初期的《新古今和歌集》合称为“八代集”。继汉文和汉诗之后,和歌也成为了贵族们必备的修养,诗歌被收录进敕撰会集中被视作歌人的最高荣誉。歌人中最声名显赫者当属《古今和歌集》在序文中评定的六位“和歌之仙”:在原业平、文屋康秀、喜撰法师、小野小町、大友黑主、僧正遍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六歌仙”中唯一的女性小野小町因绝世美貌和出众才华在日本有着诸多传说。纪贯之称其作“多有哀怨,缠绵悱恻,写高贵女子之苦恼”。以下为她被收录于《小仓百人一首》中的一首和歌:
“优思逢苦雨
人世叹徒然
春色无暇赏
奈何花已残”
从《万叶集》开始萌发的四季意识也在《古今和歌集》中延续下来。自此之后,敕撰和歌集中的诗歌按照季节来分类,分为春歌、夏歌、秋歌和冬歌,然后是描述庆贺场景、恋情相思和旅途思绪的和歌。值得注意的是,在《古今和歌集》中,咏樱诗上升至百余首,咏梅诗降至20余首——这也是日本本土意识提升的一个小小注脚。
“花落徒恻恻
且趁今日尚灼灼
折樱留春色”
——《无题》佚名
时至今日,和歌依旧在日本文化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日本诗人平田俊子曾在接受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采访时表示,日本现代诗诗集一直不如俳句和短歌那样好卖,“日本以前的俳句和短歌反而在年轻人中间更受欢迎吗?也可能因为俳句、短歌篇幅较短,世界观也相对单纯,更适应互联网传播吧。”
和歌能够吸引年轻人的注意,或许与其在流行文化中的传播不无关系。诸多动漫作品中都有和歌元素。《歌牌情缘》和2017年《名侦探柯南》剧场版《唐红的恋歌》都着墨于“歌牌”(亦称“歌留多”)这一日本传统竞技。“歌留多”是一项日本独有的牌类游戏,其中最为主流的一种玩法是根据《小仓百人一首》中的100首和歌制作而成的歌牌,游戏参与者在听到读手读出读札(唱读牌)中的短歌后,需要迅速找出印有相应短歌之下句的取札(抢夺牌),以速度快、找出取札多取胜。新海诚的动画长片《言叶之庭》,则用《万叶集》中的诗句揭示了“孤悲”这一爱情主题,其中纤细的日式审美颇为令人动容。
随着时间流逝,和歌成为了日本文化典范,并在现代日本不断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鉴于此,日本人宣称新年号“令和”取自“象征日本丰富国民文化和悠久传统的古典作品”,这种自豪感也是可以理解的。
参考资料:
《令和·和》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356944159730521
《女诗人AB面:有人说笔是阳具的象征 我说生产和创作是女人的本分》
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1800656.html
《日本人眼中的美》【日】高阶秀尔 著 浦睿文化/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8年10月
《古今和歌集》【日】纪贯之 等编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年7月
《日本文化史》【日】家永三郎 著 译林出版社 2018年1月
《小仓百人一首》【日】藤原定家 编著 新星出版社 2017年11月
《落花一瞬:日本人的精神底色》李冬君 著 中信出版社 2014年7月
……………………
| ?)?? 更多精彩内容与互动分享,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和界面文化新浪微博。
*请认真填写需求信息,我们会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