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已经过原作者 Abhilash Kakumanu 授权翻译。
数组是JavaScript编程中最常用的结构之一,这也是为什么了解它的内置方法很重要。
在本文中,我们研究一下如何在 JS 中将数组拆分为n个大小的块。
具体来说,主要研究两种方法:
slice()方法是提取数组块,或者将其切成块的最简单方法:
slice(start, end) 方法返回一个新的数组对象,这一对象是一个由 begin 和 end 决定的原数组的浅拷贝(包括 begin,不包括end)。原始数组不会被改变。
注意:start和end都可以是负整数,这仅表示它们是从数组末尾枚举的。-1是数组的最后一个元素,-2是倒数第二个,依此类推...
因此,要将列表或数组分割成偶数块,我们使用slice()方法
function sliceIntoChunks(arr, chunkSize) {
const res = [];
for (let i = 0; i < arr.length; i += chunkSize) {
const chunk = arr.slice(i, i + chunkSize);
res.push(chunk);
}
return res;
}
const arr = [1, 2, 3, 4, 5, 6, 7, 8, 9, 10];
console.log(sliceIntoChunks(arr, 3));
运行结果:
[[ 1, 2, 3 ], [ 4, 5, 6 ], [ 7, 8, 9 ], [ 10 ]]
在上面的代码中,我们通过遍历数组并按每个chunkSize对其进行切片,将arr分解成大小为3的小块。在最后一次迭代中,只剩下一个元素(10),所以它自己就组成一个块。
即使splice()方法看起来与slice()方法相似,但其用法和副作用却大不相同。我们仔细来看看:
// splice 做以下两件事:
// 1. 删除从 startIdx 开始的 deleteCount 元素
// 2. 将提供的新元素(newElem1, newElem2…)插入到myArray中,以索引startIdx开始
// 该方法的返回值是一个包含所有已删除元素的数组
myArray.splice(startIdx, deleteCount, newElem1, newElem2...)
let arrTest = [2, 3, 1, 4]
let chunk = arrTest.splice(0,2)
console.log(chunk) // [2, 3]
console.log(arrTest) // [1, 4]
我们通过一个代码示例来实际了解这一点:
function spliceIntoChunks(arr, chunkSize) {
const res = [];
while (arr.length > 0) {
const chunk = arr.splice(0, chunkSize);
res.push(chunk);
}
return res;
}
const arr = [1, 2, 3, 4, 5, 6, 7, 8];
console.log(spliceIntoChunks(arr, 2));
运行结果:
[ [ 1, 2 ], [ 3, 4 ], [ 5, 6 ], [ 7, 8 ] ]
在这里,我们使用while循环遍历数组。在每次迭代中,我们执行拼接操作,并将每个块添加到结果数组中,直到原始数组中不再有其他元素为止(arr.length> 0)。
需要注意的非常重要的一点是splice()会更改原始数组。如slice()创建原始数组的副本,因此原始数组不会有任何更改。
在本文中,我们介绍了在 JS 中将列表分割为多个块的几种简单方法。在此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如何使用几个内置的数组方法,如slice()和splice()。
~完,我是刷碗智,我要去刷碗了,我们下期见!
作者:Abhilash Kakumanu 译者:前端小智 来源:stackabuse
原文:https://stackabuse.com/how-to-split-an-array-into-even-chunks-in-javascript/
我自己是一名从事了多年开发的web前端老程序员,目前辞职在做自己的web前端私人定制课程,今年我花了一个月整理了一份最适合2020年学习的web前端学习干货,各种框架都有整理,送给每一位前端小伙伴,想要获取的可以关注我的头条号并在后台私信我:前端,即可免费获取。
使用demo
div { -ms-transform: rotate(0); -webkit-transform: rotate(0); -moz-transform: rotate(0); -o-transform: rotate(0); transform: rotate(0);}
CSS前缀自动补全:autoprefixer
已知: margin:20px; border:10px; padding:10px; width:200px; height:50px;

标准盒模型:1\. 占用宽:margin*2+padding*2+border*2+width=20*2+10*2+10*2+200=2802\. 占用高:margin*2+padding*2+border*2+height=20*2+10*2+10*2+50=1303\. 盒子实际宽度:padding*2+border*2+width=10*2+10*2+200=2404\. 盒子实际高度padding*2+border*2+height=10*2+10*2+50=90

怪异盒模型:1\. 占用宽:margin*2+width=20*2+200=2402\. 占用高:margin*2+height=20*2+50=903\. 盒子实际宽度:width=2004\. 盒子实际高度height=50
IE8及更早版本不兼容问题解决方案:在HTML页面声明
BFC(块状格式化上下文,独立的盒子,布局不受外部影响,但是如果同一个BFC中,同级块状元素的margin-top和margin-bottom会重叠)
只要元素满足下面的任一条件,都会触发BFC特征。
解决问题:
元素被当成行内元素排版时,元素直接的空白符会被浏览器处理,根据white-spack的处理方式(默认是normal,合并多余空白),Html代码在回车换行时被转成一个空白符,在字体不为0的情况下,空白符占据一定宽度,所以inline-block元素之间就出现了空隙。
复现<ul> <li>首页</li> <li>登陆</li> <li>资源</li> <li>社区</li> <li>帮助</li></ul>

解决办法:

优先级相同时会发生什么? 样式被覆盖
normalize.css是一个css reset的替代方案。
ul>li:nth-child(2n+1) { background-color: red; }ul>li:nth-child(2n) { background-color: yellow;}
ul>li:first-child { border-top: none; }
有梦想的人,眼睛会发光。
希望屏幕前的你,能够关注我一波。接下来,我会分享前端各种干货,以及编程中的趣事。
什么是偶数,数学中说:能够被二整除的就是偶数。也就是说只要让计算机判断一个数是否能够被二整除就行。
所以C语言中就有这么一个符号:%。它是一个求余的符号。举个例子就明白了:5%2,这个的结果就是1.也就是5除于2的余数。
这样我们就能通过一个数%2是否为零来判断是否能被二整除,也就来判断一个数是否为偶数。
先来看一段代码:
if else 是一对,用通俗的语言来解释的话就是说:如果if后面的条件成立的话,就执行if后面花括号里的程序,否则执行else后面的程序。而在C语言中,1代表的是正确,0代表的就是错。所以只要让if里面的条件是1,那么也就是if条件成立,就执行if后面花括号里的程序。如上面的程序。、
此外,还有一个符号需要说明,就是==,这个之前有讲过,就是等于号。与一个等号的意义不同。
所以判断是否为偶数:if(a%2==0)
看完整的程序:
完成!
这是一个编程学习网站
HTML学习
C语言学习
挺不错的网站哦!
我收藏的长知识的网站!
*请认真填写需求信息,我们会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