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这个新时代发展之下的产物,所影响的不是只有科技业,从生产到生活,各个行业都将为其到来发生改变,包括可穿戴设备等领域将释放出大量的前端开发需求。而处在人与物连接的互联网就显的由为重要,不管多先进的技术都需要端口的介入,前端开发的重要也更是不言而喻的。
随着近些年来前端开发的比重逐渐加大,整个开发团队的人员配备正在向前端倾斜,包括Android开发、iOS开发、PC端开发、小程序开发等日趋火热重要,前端工程师的角色占比进一步提升。
前端是从网页制作进化过来的一种叫法。早期的前端也就是网页制作,现在的前端其实叫法变成了大前端。
早期的前端是开发网页的,而现在的前端,随着Node.js(后端语言)的兴起,给前端带来了很大的变化,让前端的职责范围变得越来越大。所以称之为大前端。
一、PC端开发
1.网页开发(浏览器打开的所有的页面都是前端工程师开发的)
2.app开发(电脑上的软件)
二、移动端开发(2019年整个互联网的发展都是倾向移动端的,这也是大前端火的原因)
1.原生app开发(安卓和ios,跟前端没啥关系,这种方式成本高,难维护)
2.webapp(完全使用h5技术开发的app,163邮箱,QQ空间,百度新闻,百度图片等等)
3.混合app(使用h5技术和一些Native接口混合开发模式,例如:天猫,手机淘宝,聚划算,qq,微信,微博等等都是)
3.基于特定环境的小程序开发(微信小程序,抖音小程序,支付宝小程序,百度小程序等等)
第一阶段:
学习html5,CSS3 主流布局特效属性,从零开始花上一个月的学习时间,可以独立写出天猫京东等市面上所有的静态页面效果。
第二阶段:
学习javascript基本es5,es6,es7(今年已经es10)语法DOM,BOM-(操作浏览器),AJAX实现网站动态交互H5最新api应用,audio,video,画布,拖拽,多线程,移动端适配等功能。学习三个月后能够独立开发音乐,视频,视频播放器。网易云音乐实战,canvas小游戏,在线直播视频媒体流,贪吃蛇,俄罗斯方块,推箱子,雷霆战机等经典小游戏开发,Javascript运动插件封装,Jquery类库模拟封装,移动端时间适配解决方案
用代码画画
第三阶段:(第二个阶段,已经能做所有的页面了,但是非常慢,不是高配)
主流框架项目实战经验
React
react-router(react的路由)
JSX
redux(状态管理)
mobx(状态管理)
React Native(简称RN,用于简单的手机APP开发)
uni-app
vue
vue-router
vuex
vue-cli
elementUI
vue3.0 新特性
通过两个月学习能利用现代企业框架独立搭建饿了么APP应用(React/vue+elementUI/uni+webpack+Mock.js)
使用框架全家桶,完成项目搭建以及线上工作
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学习Node.js(后端语言)
为什么要学习Node.js 一个后端语言? 比方你做好了一个淘宝网页,里面的商品不能只是图片,是需要后台牵引的,所以需要学习后端,转全栈。
以上全部学会便可以参加面试了:
学完10k---15k
前端资料
喜欢小编文章的可以点个赞关注小编哦,小编每天都会给大家更新文章。
我自己是一名从事了多年的前端老程序员,小编为大家准备了新出的前端编程学习资料,免费分享给大家!
如果你也想学习前端,那么帮忙转发一下然后再关注小编后私信【1】可以得到我整理的这些前端资料了(私信方法:点击我头像进我主页有个上面有个私信按钮)
年,诺基亚带我们回到了 18 年前,复刻了当年红极一时的诺基亚 3310,在很大程度上还原了原版诺基亚 3310 的经典设计。
今年年初,诺基亚更是把我们带回到了 1996 年,推出了诺基亚 8110 的复刻版——诺基亚 8110 4G。96 年,诺基亚 8110 新颖的滑盖设计独领风骚,不过在国内高达 8000 元的售价,即便放在今天也是一台“打扰了”系列手机。
电影《黑客帝国》中也曾出现过这款经典的诺基亚手机,只是把滑盖改为更具科技感的电动设计。
诺基亚 8110 4G 保留了原版最经典的弯曲机身和滑盖设计,久违的滑盖手机相当容易上瘾,光是这个滑盖就能玩一天。
亮黄的颜色加上弯曲的机身设计,让人自然而然地把香蕉和诺基亚 8110 4G 联想到了一起。诺基亚同样发现了这一点,并且以此作为宣传卖点,在电商平台上一度出现了数万人“抢蕉”的现象。
另外,弯曲的机身设计还能完美贴合用户的屁股曲线和脸部弧度,不论是手感还是“股感”都可以说是非常不错。
诺基亚 8110 4G 采用一块 2.4 英寸 QVGA 彩色屏幕,与现在动辄 5、6 寸的智能手机相比显得相当袖珍。而作为一款功能手机,这样的屏幕已经足够用了。
滑盖在开启/闭合的时候会自动点亮/关闭屏幕,位于机身右侧的电源键基本上不会用到。实体按键键盘的按键偏硬,手大的用户用起来会感觉到“憋屈”,容易按到旁边的按键,数字键上方面积更小的方向键会进一步放大这个问题。
诺基亚 8110 4G 依然采用了 Micro USB 接口,与 3.5mm 耳机接口同样被安排在了机身顶部,用户可以在听歌的同时进行充电,并且把手机优雅地揣进裤兜。
值得一提的是,诺基亚 8110 4G 还随机附赠了一个耳机,让用户感受真正的音乐的同时还能实现收音机的功能。
机身背面是 200 万像素的摄像头和闪光灯,这颗摄像头的表现让人惊喜,尤其在日间,用来应急记录一些瞬间还是足够应付的。不过,这个摄像头不能实现自动对焦的功能,在拍摄近物的时候会出现失焦的现象。
不过到了夜间表现就没有那么理想了,噪点和眩光的控制都比较糟糕,宽容度表现也不尽如人意,高光和暗部很难找到一个比较平衡的点。
诺基亚 8110 4G 采用可拆卸电池设计,这块电池的容量为 1500mAh,但也足以维持十多天的待机,不过配备的充电头仅为 5V-0.5A,小安玩了好几天贪吃蛇才把电用光。
诺基亚 8110 4G 支持双卡双待,遗憾的是不支持电信网络。其中 SIM 1 卡槽可以选择插入一张 Micro SIM 卡或者一张最大 32GB SD 卡,而 SIM 2 卡槽则可以插入一张 nano SIM 卡。
小安作死亲测,SIM 2 卡槽刚好可以横向放入一张 nano SIM 卡,不仅不能使用,还非常容易卡住,难以取出。
诺基亚 8110 4G 运行称霸印度市场的 Kai OS,是基于 linux 内核和 HTML5 的低内存 OS,搭载高通骁龙 205 移动平台,配以 512MB 运行内存和 4GB 存储空间。
在系统的交互与以前的功能手机并没有太大差别,系统菜单页面可以设置为网格视图或者列表视图。
由于 Kai OS 在国内的占有率并不高,所以微博微信等 APP 在诺基亚 8110 4G 上是找不到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不能用,毕竟办法总比困难多。
在系统内置的应用商店内只有几个游戏和一个天气 APP,但小安几经努力依然无法下载商店内的 APP。
不过,在手机中内置了经典的从贪吃蛇游戏,像素风的游戏画面也是同样的复古,除了经典的无尽模式还有新的闯关模式,小安已经沉迷于此不能自拔了。
此外,诺基亚 8110 4G 还支持开启 WiFi 个人热点的功能,能够分享手机自身的 4G 网络到其他设备。
作为一个“备胎”,诺基亚 8110 4G 在满足了用户最基础的打电话、收发短信的功能的同时,还提供了开启 WiFi 个人热点这样的功能,让诺基亚 8110 4G 在情怀以外,还拥有了一定的实用性。
这不禁让人期待,诺基亚复刻的下一款手机会是什么,小安倒是非常期待复刻远古时期的“大哥大”,相信在路上的回头率会高达93.94%!
导读: “.io ”代表了英属印度洋领地的国别后缀域名,主要用于互联网开发者或互联网创业项目,是互联网创业者首选域名后缀。.io也可理解为 input/output(输入/输出接口)之意,io游戏逐渐取代以页游为表现形式的游戏类别。
在Html5盛行的今天,.io后缀的应用及游戏前景看好,或将成为引领移动端游戏主流国别域名后缀。
《球球大作战》《贪吃蛇大作战》已经成为了非常重要的新生力量,因其轻量级的在线竞技玩法而获得玩家青睐。但是,你们知道吗?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先祖”,即是国外正流行的 io 游戏,《Agar.io》《Slither.io》是最典型的代表。与此同时,这个听上去莫名其妙的“.io”的尾巴也在国内找到了合适的本土翻译:大作战。
“.io”到底是什么?是不是说带上“.io”尾巴就能够归类为 io 游戏呢?
“.io ”代表了英属印度洋领地的国别后缀域名,主要用于互联网开发者或互联网创业项目,也可理解为 input/output(输入/输出接口)之意,在 io 游戏未大举向移动平台迁徙之前,他们都以页游形式存在。
“技术、科技”域名tech.io约12万元海外结拍
此域名含义明晰,“tech”属于常见词汇,适合搭建科技门户网站、科技论坛,亦或是作为科技企业的官方域名。更加国际域名交易平台sedo.com成交数据显示,db.io(大白)、cloud.io(云)都在海外结拍,价格大约是11万元和27.9万元,analytics.io(分析学)结拍价超6万元。
据数据分析,今年3月-6月,启用.com域名的初创企业仍占绝大部分,818家初创公司以73%的绝对优势排在第一,.com域名成为当之无愧的老大哥。排在第二的是国别域名,共有152家初创企业使用,占所有初创企业总数的14%。其中,国别域名.co以及.io的使用率最高,共有81家初创公司启用该后缀,加起来占总数的7%。
从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 io 游戏《Agar.io》算起,可能连他自己也没预料到这种将“经典游戏+.io 后缀+多人联网在线+竞技”拼装技法使得 io 游戏成为了一个崭新的流派,引发全球玩家追捧。
io到底是个啥玩意?
在谈到 io 游戏的“发迹史”,无论如何也绕不开《Agar.io》。
不过,在此之前,首先需要解决两个问题:“.io”到底是什么?是不是说带上“.io”尾巴就能够归类为 io 游戏呢?
第一问题,“.io ”代表了英属印度洋领地的顶级域名,也可理解为 input/output(输入/输出接口)之意,在 io 游戏未大举向移动平台迁徙之前,他们都以页游形式存在。
至于第二个问题,答案当然是 NO。国外一个专注于 io 游戏的网站 iogames.space 总结了 io 游戏需满足的4条规则:
1.轻轻点击即可进入游戏。(原话是这样,应该是强调它的易访问性 accessbility)
2.简单易上手,但精通难。
3.允许玩家通过成长展现霸权。
4.游戏必须具有竞技性或协作性。
不过,这样的定义多少有些“落伍”,适合进行一些修正:
1.必须具备联网特性。早期的 io 游戏都是基于浏览器的,这大概也是 Matheus 选择 .io 结尾的原因。《Agar.io》称霸2015年 Google 美国游戏搜索榜,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它一开始的页游身份。因此“轻轻点击即可进入”显然将移动平台野蛮生长的 io 游戏排除在外。
2.简单易上手,但精通难。这是吸引更多玩家的先决条件。必须强调的是,目前市面上较成功的 io 游戏皆采用了大家熟知的游戏形态,比如大鱼吃小鱼:《Agar.io》,贪吃蛇:《Slither.io》。借用某外媒对 io 游戏的评价“Everything old is new again”(老树发新芽),甚为精准。
3.允许玩家通过成长展现霸权。这是 io 游戏的精髓之一,比如在《Agar.io》中,玩家通过吞食光点和吃掉比自己弱小的细菌来成长,当巨无霸的细菌出现时,这种霸权令人不寒而栗。
4.游戏必须具有即时对战的竞技元素。正是有了竞技,io 游戏才能吸引更多玩家参与,在共享的网络环境下,推动玩家继续玩下去。
5.小范围的激烈冲突。这是 iogames.space 未曾提及的一点,在某一个区域内,各色玩家之间的展开激烈竞追。比如《Emoj.io》中,玩家死掉后宝石散落,会吸引其他玩家迅速聚拢,吞食宝石,上演掠夺、击杀的冲突戏码。
《Emoj.io》的激烈冲突
是否带有 .io 后缀的游戏都能归类为 io 游戏呢?
如果将 io 游戏的概念进行合理地延展,这款脑洞大开的 AR 射击游戏《father.io》可以看成是一款异化的“io 游戏”,它像 io 游戏一样,同样需要联网、有自己的成长体系、拥有即时对战的竞技元素以及小范围的激烈冲突等。
《father.io》可以看做是一款异化的“io游戏”
《father.io》被称为增强现实版的真人 CS,玩家以智能手机搭配外置设备 Inceptor 为“枪”,基于现实世界的领地里展开追逐射击大战。
游戏的灵感来源于小时候大家常玩的激光笔(laser tag)——大多数 io 游戏也都热衷选用熟悉的游戏模式为基础,可以通过摄像头识别红外线指示到敌人身上的是爆头还是普通身体射击。
《father.io》将全世界变成战场
从目前曝光的信息来看,这款游戏大有成为继《精灵宝可梦GO》后另一款爆款。今年下半年鹅厂在腾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TGPC)上将把《father.io》带到中国。有趣的是,腾讯曾经将《Agar.io》的正宗国服版《全民星球》带到国内却遭遇玩家的冷待,那么利用这款异化“io游戏”能够重复失地吗?不妨静观其变。
同样在现行的 io 游戏的概念之下,其商业化的路途依然举步维艰。
目前《Agar.io》和《Slither.io》主要依靠广告植入产生的收益维持服务器的基本运转,但是一旦玩家过多,就会造成服务器卡顿,近期上架移动端的《Diep.io》同样存在这个问题,归根结底还是没钱升级服务器。这跟幕后研发者的独立游戏人身份有关。
《贪吃蛇大作战》也成功了,更符合国内玩家的审美
《球球大作战》和《贪吃蛇大作战》作为国内 io 游戏存活的先进代表,无需考虑服务器容量这类技术性问题,背靠大树好乘凉,他们一门心思扎在了商业化的路上。但是,盈利模式上还停留在“换肤”上,虽说增加了游戏的恶趣味,但并不能有效带动收入。据国内数据显示,《贪吃蛇大作战》用户多,但收入非常惨淡。
《贪吃蛇大作战》主要的皮肤道具收入有限
《Agar.io》并未因此在国内大红大紫,以至于腾讯将其引进并易名为《全民星球》发行时,依然不敌《球球大作战》,当然,这都是后话。
据维基百科显示,《Agar.io》是由巴西开发者 Matheus Valadares 制作,于2015年4月28日在 4chan 上首次公开,标题中的“agar”意为培养细菌的琼脂。
《Agar.io》最早只推出了自由模式(Free-For-All Mode):大菌吃小菌游戏,玩家随意吃掉其他玩家来壮大自己。“大鱼吃小鱼”的休闲游戏套路充分展现了竞技性,来自世界各地的玩家经由网络拉入同一地图,比拼策略和操作。
大鱼吃小鱼,玩法简单明了
io 游戏陷入跟风不止,商业化停滞不前的窘境,这将会它更好发展的绊脚石:玩家因内容单调而流失,厂商因营收困难而退出,结局可想而知。
我们有理由相信,io 游戏在未来可以适当地展现出更多的变化。
我们很欣喜看到 io 游戏形式了一个品类,同样也珍惜它现在未丰的羽翼,希望它变得更好。
io 游戏大热的根本原因仍要落脚于“人”:有人的地方,就有争斗。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总能迸发出更激烈的火花:掠夺、霸权、竞技.....每一项都是人与人的互动产生的效应,要知道,人类对于“赢”的渴望从未停止。“赢”从本质上就是游戏娱乐性的最大化呈现。
不难想象,io 游戏在未来定然会更偏重娱乐性,其出发点仍然会以一些原生的游戏形式出发。趁着这样的兴致,我们试着在满足 io 游戏的原则之下,以一些经典的游戏为基础,开开脑洞,看看哪些老游戏在未来可能会被做成 io 游戏。
还是那句话,io 游戏以低门槛达成现在的格局,它应该拥有一个更广阔的未来,只等有心人来发掘。
跟风不止的现状
从《Agar.io》到《Slither.io》带动了 io 游戏加速形成一个品类。在这一年的风雨兼程中,给玩家带来了欢乐,为行业带来了启示,有喜有忧。
值得深思的是,目前 io 游戏的开发思维固化,新出的游戏仍未跳脱出原有框架的束缚。就拿“流派”的构建者 Matheus 来说,新作《Diep.io》的形态和玩法都跟《Agar.io》并无本质的区别,因而影响力难以扩散,亦未在玩家和业内产生深远的影响。
坦白来说,都要归结到创新层面,很多人都是一作定功名,后续也无超越之作,最后就销声匿迹了。
以 iogames.space 网站罗列的游戏为例,目前共展示了近五十款 io 游戏,除去射击类的游戏,其他游戏的玩法基本上都是围绕着《Agar.io》和《Slither.io》两款作品展开的微创新。同样在国内,除了转生成功的《球球大作战》《贪吃蛇大作战》,存在大量对《Agar.io》和《Slither.io》的拙劣复刻游戏,不熟悉全称的玩家想通过 .io 的后缀搜索到这两款“鼻祖”级别的游戏,难度可想而知。
io游戏
是否带有 .io 后缀的游戏都能归类为 io 游戏呢?
io 游戏大热的根本原因仍要落脚于“人”:有人的地方,就有争斗。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总能迸发出更激烈的火花:掠夺、霸权、竞技.....每一项都是人与人的互动产生的效应,要知道,人类对于“赢”的渴望从未停止。“赢”从本质上就是游戏娱乐性的最大化呈现。
不难想象,io 游戏在未来定然会更偏重娱乐性,其出发点仍然会以一些原生的游戏形式出发。趁着这样的兴致,我们试着在满足 io 游戏的原则之下,以一些经典的游戏为基础,开开脑洞,看看哪些老游戏在未来可能会被做成 io 游戏。
还是那句话,io 国别后缀的应用越来越广泛,.io游戏行业以低门槛达成现在的格局,它应该拥有一个更广阔的未来,只等有心人来发掘。
*请认真填写需求信息,我们会在24小时内与您取得联系。